圆的青岛版教案

圆的青岛版教案。

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老师对其认真对待。编写优秀的教案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技能,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使教案课件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动性和易理解性。

3. 教学步骤:设定合理的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逻辑清晰。

4.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5. 学习资源: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 学习评价: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阅读“圆的青岛版教案”,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话题。如果您需要更多相关方面的信息,可以查阅本文提供的参考资料。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导学

1.观察114页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给你的家长听。

2.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画出一条线段:()

把线段的()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线段。

画出一条线段:()

把线段的()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画出一条直线:()

我发现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中情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练一练填空。

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两条直线相交成()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5.画垂线和平行线。

(1)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说说是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

第二环节交流展示

汇报

1.认识线段。

你能在纸上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吗?

像这些长短不同的线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线段。

谁来说说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直的2个端点)

2.认识射线。

(把我们刚才画的线段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延长,你们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他的尽头,也没有办法确定它的长度,我们就说这条线无限长。像这样的线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仔细观察,射线有什么特点?(板书:直1个端点无限长)

(你们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射线吗?为什么?)

3.举例。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看作是射线?

4.认识直线。

要把线段两端都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两端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线吗?(生充分说)

像这样我们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谁来说说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没有端点无限长)

你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吗?为什么?怎样表示直线?

5.区别与联系。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练习。

你们能很快判断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7.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相交。

相交1

每个同学拿出这张白纸,请你在它上面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想一想他们的位置关系怎样?

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这一个画的是交叉的。

同学们刚才说的两条直线交叉,在数学上我们就叫相交。(板书:相交)相交的这一点是交点。谁再来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2.

像这样表面上看是不相交的,但延长后也会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也是相交的。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不相交

(2)平行。

这样的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因为互相平行,所以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课件演示)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充分地说)

只有在同一平面上的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

(3)举例。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现象,你能找到吗?先自己找一找,和你同位说一说。

8.画垂线和平行线。

(1)画垂线先让小组内交流如何去画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升华认识,体现个性性的学习过程。

(2)画平行线也同样采用垂直的方法先小组合作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画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第三环节质疑释疑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环节自主练习

1.判断。

(1)一条直线长5厘米。()

(2)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黑板的边是一条射线。()

(4)线段有2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5)直线比射线长。()

2.下面图形中那两条线段互相平行?

3.想一想,下面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4.下图中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略)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2)

1. 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至少两袋、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装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个

学生准备: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准备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质量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我们会经常用到。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习纸上!

学习纸:              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学习纸:              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洗衣粉 食盐或白糖 上好佳糖 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 1袋 2袋 10袋 大约6本……

(1)瞧一瞧,咱们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也有的是多个,可有一点是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回答:质量都是1千克)。说的对!只要都是1千克,我们就说谈们的质量相同。如果质量都是2千克呢?(质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理解“千克”,还可以利用情景图的袋鼠问题,将千克与克对比,来凸显千克的特点。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3)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6、6+9、8+7和15-9、15-8、14-5、11-3 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              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类推能力。

教学难点:1、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2、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1、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具有现实性、趣味性。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欲、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对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应考察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表现情况。

情境图、小学具、口算卡、多媒体课件等。

1、通过对问题情境地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9加几的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享受快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9加几的学习过程,进一步体会“凑十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感知、理解、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法,激趣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直观操作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师:大家喜欢和小动物交朋友吗?看--小猴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一起学数学呢?大家高兴吗?这是小猴为大家带来的口算题:有信心做对吗?

师出示卡片:10+1=    10+3=    10+5=    10+7=

10+8=    10+6=    10+4=    10+3=

师问:这些加法题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生积极回答:因为10加几就得十几。)

1、教学9+6=

师:小朋友们,小猴子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应该给小猴子准备什么礼物呀?(桃子、香蕉、玩具…)(课件出示桃子)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给小猴子准备了多少个桃子?

这些桃分成了几部分?盒子里有几个?外面呢?

生:9+6=             师板书:9+6=

生:要求一共有多少就是把盒子里的和外面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9+6得多少?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同位互说)

生2: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

生3:从6个桃子里面拿出一个来放到盒子里,盒子里就是10个,

10加外面的5个就是15个。

师:大家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哪个小老师用小棒演示一遍让其他小朋友看看。(一生用小棒演示)

师肯定表扬:你看他多聪明呀!知道从6个里拿出1个放到盒子里。9个就变成了10个,10个加剩下的5个,就得15个。

师问: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谁再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两个小朋友的想法,其实还可以这样表示出来。

① 6+9等于多少呢?用小棒摆一摆。

③学生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④学生汇报后,反复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比一比,9+6和6+9,先比算式,再比计算过程。(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6分成1和5,计算过程中1和5的位置不同。但运用的都是9和1凑成10。

3、教学9 +8 =

师:我们和小猴一起玩搬积木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师: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再把过程填在①号纸上。

生1:从8里面拿1个给9,9+1=10,10+7=17。

生2:从9里面拿2个给8,8+2=10,10+7=17。

……

师小结:我们在算9+8时,可以从8里面拿1个把9变成10,还可以从9里面拿2个把8变成10,都可以算出9+8=17。

4、回顾新知,引出课题:

师:一开始算的9 + 6 = 15,又算的9 + 8= 17,(边说边板书)  刚才小朋友表现的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9加几的题目,像这样9加几的题目还有很多。(板书课题:9加几)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下面我们来动手摆一摆。在左边先摆9根小棒,右边再摆3根。

师:同意吗?你能不能移动一下小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

师:其实这样摆的过程,也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根据刚才摆的过程,你能说说9 + 3 = 12,是怎么算的吗?

生做②号,展示作业,投影订正。

2、对比练习:

师:看来,小朋友都已经掌握了9加几方法,我们来做几道口算题。

出示:9 + 1 + 1=     9 +1 + 4=     9 + 1+ 8=

9 + 2 =        9 + 5 =       9 + 9 =

师:在计算9加几时,怎样想能很快算的得数?同位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师板书。)

四、小结:

今天,你们和小猴子一起学习快乐吗?大家学会了什么知识,能说给老师听听吗?老师把我们学的“9加几”的计算方法编成了顺口溜,你们能记住吗?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和妈妈听,好吗?

9加几,分小数,凑成10,再计算。

(最后,给全班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激发孩子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课本第82页第一题:是通过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能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过程。让生交流第一小题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小题,同位检查。

游戏规则: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1的算式如9 + 2、8 + 3等全部找出来;说9加几的算式,就要把9加几的算式如9 + 2、9 + 3等全找出来。学生除了说得数是11的算式,还可以说得数是12、13、14、15等的算式,还可以说8加几、7加几等的算式。该游戏应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10+5   7+9   9+7   5+9   2+9   4+9   9+6   9+5   9+2   13-2   9+4

先让学生明白小袋鼠和小猫为什么连起来了,知道得数相同的是朋友,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找朋友连线。如果将这道题制作成卡片,在同学之间进行类似的找朋友游戏,可使学生觉得更有趣。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口算,填写得数,再订正结果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初步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规律。使学生学会计算小数加大数时可以转化成大数加小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只要能有体验就可以了。

(1)引导学生看图,知道了那些信息?(两只小兔正在用力的拔萝卜,一只小兔身边放着9只萝卜,另一只小兔身边放着5只萝卜。)

(2)根据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多让学生说知道的信息和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说出知道了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多鼓励学生回答,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同位核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多让学生说想出的问题,并给予肯定表扬。)

(2)    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同位互相说一说。

(3)    多指名说问题,大家一起解答。如:

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

7、课堂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回家后,你能把自己的表现说给爸爸妈妈听吗?

教材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队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 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及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生活实际问题。

师:星期天上午,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先来了8个小朋友,又来了3个,一共要买几张门票呢?

师:先来了8个,又来了5个,可以用加法8+5来算,(板书:8+5)那怎样进行计算呢?能用小圆片摆摆,说说吗?

生:从5个里拿出2个给8,就有10了,加起来就是13了。

生:以为8和2可以凑成10,从5里借2个给8是10,然后10和3加起来就是13了。

师:看到8,想到了2,8+2=10,10+3=13,谁能来说说?

练一练,8+3  8+6  8+4  8+7  8+8(抽几题说算法)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算8加几了,你能来试试这两题吗?想一想,同桌互相说一说。(出示  7+6  6+5 )

生1:算7+6时,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2: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1、2:看到6,想到4,把5分成4和1,6+4=10,10+1=11

师:刚才我们在算的时候都是先--凑十,在算加几。

3、练一练,猜猜我是谁?

师:公园里也来了很多小动物,他们都躲在这些算式后面,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八!

师: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个信封,请组长拿出卡片,一起算一算,看哪组先完成。

生3:我们按照算式的第一个数分的,8加几,7加几,6加几。

师:这正好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计算时都是先凑十。分类只要有根据,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分法。

1.看图填数。

2.帮小兔找家。

3.种花游戏。

4.  13 =    +    可以写多少个题目?怎样写又快又不遗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师:小朋友都喜欢踢足球吗?课本上的小朋友也喜欢踢足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并帮他们算一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16名参赛人员,有9人踢完了,每人踢15个,明明踢进了9个。(观察图画)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明明有几个没踢进,所以用减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5-9=6(个).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因为15减去9个,等于 6.

(2)因为9加6得15,所以15减9等于6.

(3)把9分成5和4,先用15减5再减4,得6.(即:15-9=15-5-4)

(4)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5得6.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6-9=

师:16-9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师: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在计算16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6,9加7得16,16减9得7)同时教师板书得数“7”.

同学们,今天你都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小结。

1、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课前将教室画上8条跑道。

2、作15个跑号。

8+=12   8+()=14   8+()=15   8+()=17

7+()=11   7+()=14   7+()=13   7+()=16

1、谈话导入:同学们,咱们已经到比赛的其他场地参观过,而且我发现同学们还是非常优秀,今天我们到赛跑比赛的场地去看看,好吗?

先让同学们独立观察画面,从画面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

(3)、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边巡视边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各种假设。

(4)、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15人分成两组,只有8条跑道的两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第一组有8人,第二组有多少人?

第二种分法是如果第一组有7人,第二组有几人?

8+5=       8+3=      8+7=     7+6=      7+5=

13-8=      15-7=      11-8=    12-8=     11-7=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花各部分名称,知道花的构造。

2.探究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了解花的分类。

3.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中观察、分类、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

教学难点:解剖的过程。

教学用具:各种花、镊子、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你们都喜欢什么花?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下面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吧!(播放录像)

刚才,我们从录像中欣赏了一些美丽的鲜花,那么大自然中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

师:大自然中的花都是一样的吗?那么这些花朵都有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花的构造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镊子、放大镜、刀片,你想怎么用这些工具来研究它们呢?(生举手发言)

1.师:下面我们就以各种花为例进行解剖研究。在解剖实验之前,老师有两点提示。(出示提示)

(1)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2)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

2.分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3.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同时教师引导加以补充说明。

(出示课件:)师将花各部分的名称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师生总结(出示课件:结论)

花的构造:(板书)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4.师:花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呢?谁能说一说。生举手发言。(出示课件:)

活动二: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这样的完全花有很多,白菜花、桃花、萝卜花、桃花、梨花、牵牛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板书)如:南瓜花,黄瓜花,桑树花,杨树花,柳树花。

(三)拓展活动

1.师:同学们,为了进行研究,我们把花带到实验室,你们想怎样处理这些花呢?

2.学生回答。

3.师:我们可以它们做成标本,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样做标本吧。(出示课件)让我们课下完成,看看哪个同学做得漂亮。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花,你们有哪些收获?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5)

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5篇范文

教案与老师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它能够让老师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妨写一篇数学教案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1

总体说明:

完全平方公式则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而且完全平方公式是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作用.因此学好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一定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探究意识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数学能力:

(1)由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暴露出来进行分析,避免形成教学上的“相异构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的认知及正确应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验证——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广——总结口诀——公式应用——学生反馈——学生PK——学生反思——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

活动内容:计算:(a+2)2

设想学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a+2)2=a2+22

②(a+2)2=a2+2a+22

③正确做法;

针对这几种结果都将a=1代入计算,得出①②都是错误的,但③的做法是否一定正确呢?怎么验证?

活动目的: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与两数的平方和等同,即:

(a+2)2=a2+22,如果不将这种定式思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种错误或其它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定式思维是错误的,为下一步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验证(a+2)2=a2–4a+22

活动内容:(a+2)2=(a+2)•(a+2)=a2+2a+2a+22

活动目的:在前一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基础上,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第三环节: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

活动内容:(a+b)2=(a+b)(a+b)=a2+ab+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第四环节:数形结合

活动内容:设问: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很多公式都都可以用几何图形进行解释,那么完全平方公式怎样用几何图形解释呢?

展示动画,用几何图形诠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诠释完全平方公式?(课后思考)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与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形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进一步拓广

活动内容:推导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方法1:(a–b)2=(a–b)(a–b)=a2–ab–ab+b2=a2–2ab+b2

方法2:(a–b)2=[a+(–b)]2=a2+2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拓广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体会到符号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由第二种推导方法体会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口诀、认识特征

活动内容:比较两个公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a+b)2=a2+2ab+b2

(a–b)2=a2–2ab+b2

特征:①左边都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两者仅有一个符号不同;右边都是二次三项式,其中第一、三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两倍,两者也仅一个符号不同;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两倍在中央.

活动目的:认识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避免学生在应用该公式中出现错误.

第七环节:公式应用

活动内容:例:计算:①(2x–3)2;②(4x+)2

解:①(2x–3)2=(2x)2–2•(2x)•3+32=4x2–12x+9

②(4x+)2=(4x)2+2•••••(4x)()+()2=16x2+2xy+

活动目的:在前几个环节中,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以及下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经历认识——模仿——再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第八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计算:①;②;③(n+1)2–n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是否得当,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第九环节:学生PK

活动内容:每个学生各出五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给自己的同桌解答,比一比谁的准确性率高,速度快.

活动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收获1: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收获2:了解了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差异;

收获3: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堂课的归纳与总结,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识,体会数学思想的精妙.

第十一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3

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 ②-6和-1③-6和-36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探索的性质→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算.

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与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记作,读作的立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单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推广的,是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师:在小学对底数,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以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还可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生:还可取负数和零.例如:0×0×0记,(-2)×(-2)×(-2)×(-2)记作.

非常好!对于中的,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

【教法说明】对于的范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并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逐步说明可以取正数,可以取零,可以取负数,最后总结出可以取任意有理数.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中,取任意有理数,取正整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在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_;

(2)在中,-2是__________,4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

(3)在中,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4)5,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是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2)、(3)小题的区别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而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的相反数.为后面的计算做铺垫.通过第(4)小题指出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师: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业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结果叫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习过五种运算,它们是: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鼓励.

【教法说明】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的知识,比教师的单独讲解要记得牢,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如何进行乘方运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相互讨论,并在练习本上举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得出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2.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1.(1)2, (2), (3), (4).

2.(1),,,.

(2)-2,,.

3.(1)0,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三个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待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对错,并予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比较这三组题中,每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边巡视边做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师加入某一小组.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与,与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师: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

生: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师:你能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1)当时,(为正整数);

(2)当

(3)当时,(为正整数);

(4)(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为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始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注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会的深刻.

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④教师把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

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

教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准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与、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探究新知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①∠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直线CD绕O旋转是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③∠2与∠3,∠2与∠4一定相等吗?猜想,展示讨论成果。

⑵学生探究:

问题:①∠2=∠3能得到AB∥CD吗?

②∠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4、解释运用,巩固新知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第二、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鼓励,帮助。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回答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回答三个问题,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程度,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初中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 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

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 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 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应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绘图,这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比较熟练的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图上距离,并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的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图上距离,并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板、铅笔、橡皮擦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激活旧知。

1.解比例并说一说这样变形的理由。

x/3=1/63x/16=1/10056/x=1/2

2.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关系式是怎样的?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情景串:雏鹰少年足球队的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集训,已经从济南到青岛去参加比赛了,前方传回了有关他们比赛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景挂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认真阅读,收集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信息及问题情况预设:

生1:足球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

生2:雏鹰少年足球队上半场以2:0领先。

生3:

生4:你能在足球场平面图中标出10号运动员的起脚位置吗?

生5:你能在足球场平面图中标出4号运动员的起脚位置吗?

生6:

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红点问题。

题目:在比赛中,10号运动员在蓝色区域距底线10米、右边线25米处起脚,射进第一个球。已知足球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你能在足球场平面图中标出10号运动员的起脚位置吗?

请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着手尝试计算。

出示汇报提纲,请部分同学结合这一提纲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报。

提纲:

(1)题中有关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信息有哪些?

有足球场平面图的比例尺,有相关的实际距离。

(2)你觉得应该分哪些步骤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先算图上距离,再在图标上标出起脚的位置。

(3)怎样求起脚位置距离底线和边线的图上距离?结果是多少?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图上距离。仍需注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名称要一致,要注意单位名称的换算。计算结果是10号运动员的起脚位置距离底线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距右边线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

(4)在设了未知数x、通过解比例求出10号运动员起脚处据底线的图上距离之后,在求他距边线的图上距离时,还能再设未知数x吗?为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要求起脚位置距离底线和边线两处的图上距离,所以涉及到要设两次未知数,解两次比例,而在同一道题中,如果要出现多处未知数,就需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以示区别。教材在这一点上选用了x和y两种不同的字母,进行了很好的提醒,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也应引起重视。

(5)在计算出相关数据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在图上确定这名队员起脚射门的位置?

回忆过已知点作一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联系刚算出的有关数据,就可以在足球场平面图上标出这名队员起脚射门的位置了。

2.学习绿点问题

提问:你能在图上标出4号队员的起脚位置吗?

请学生自主解决这一问题。在完成之后,请部分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四、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第60页自主练习第1题:用1:1000的比例尺画出草坪的平面图。

题中已知长方形草坪的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及比例尺,要想画出这块草坪的平面图,必须先算出长和宽的实际长度,再结合长方形的特征就能在纸上画出这块草坪的平面图了。

2.教材第61页自主练习第3题:根据条件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

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比例尺的意义来进行计算,在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任意两个量时,都要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出第三个量,需要注意的是,在比例尺关系式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名称要一样,所以要对单位名称按照要求进行正确的换算。

3.教材第61页自主练习第5题:这栋楼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长与宽的比6:5,这是不会随着图纸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再用图上周长为22厘米这一条件,就能算出这款长方形低的长与宽的图上长度。有了图上长度,再结合比例尺就可以算出它们的实际长度,进一步算出这块地的实际面积,那么这栋楼的占地面积也就可以算出来了。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能更加灵活地应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生2:我学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作图问题了。

生3: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7)

单元名称: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单元教学内容:青岛版课本93-104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得好坏,将对今后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很广泛.在开始阶段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和今后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十分有益,因此要重视本单元内容的教学.

单元教学目标:

1p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p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p 概括p 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p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本单元是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

单元教学方法:

把算式从实际问题中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总体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索交流―― 动手操作验证――应用拓展.

采取措施:

1p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p注意让学生在通过动手操作p 动脑想p 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要鼓励 尊重学生算法地多样化,

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学习.

3p教学时构建开放的课堂,不能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 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开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教学时,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

5、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不仅看学生能否正确 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法,还要看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p智慧星 (看谁想出的算法多,并能用学具摆出来.) 2p 小小神算手 (出一部分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学课题:运动会报名――9加几及相应的几加9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9加几和相应的几加9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9加几以及相应的几加9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确立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为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在小组合作学习

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预习要求:

1、观察信息窗,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

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小朋友们,下周咱们学校就要举行秋季运动会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赛跑、接力、滚球、投沙包、跳绳这些项目,你参加哪一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选出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同学,并在前面排队站好,参加赛跑的9人,参加投沙包的6人。

我们来数一数参加赛跑的有多少人,参加投沙包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

看来,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参加运动会,当运动员给班级争光。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同学有那么多,我们需要写几个号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一个一个的来数一数;也可以把参加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人数加一加,用9+6来计算

那9+6等于几?

(如果有学生能够马上说出结果,应及时表扬。)你想怎样来计算?

小朋友可以使用学具帮助计算,先自己算一算,在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巡回指导)

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几种算法?都是怎样想出来的?

小组汇报:有的是一个一个的数;有的是数9后面第6个数;有的是先把9看成10加起来,再减掉1;有的是把6分成1和5,再把9凑成10;……

学生一边说出算法教师一边板书: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一种方法是把6分成1和5,再把9凑成10来计算的,我们把它叫做“凑10法”。老师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

我们可以用9+6表示出参加赛跑和投沙包的人数,还可以怎样表示?

6+9等于多少?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计算9+6的经验来计算一下?

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比较一下9+6和6+9,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一下,咱们学到的加法计算和前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今天学的都是加法题;前面学的假发的计算结果都没有超过10,今天学的这些都比10大;今天学的都需要进位。

两个数相加结果比10大就需要进位,像这样的加法就是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就是9和一个数相加的进位加法。

9+2= 9+3= 9+6= 9+7= 2+9= 3+9 = 6+9= 7+9=

今天大家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如果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也可以说出来。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课本第94――97页,熟练计算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进位加法意义的基础上,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通过练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进位加法意义的基础上,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运动会报名,理解了进位加法的意义,知道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9= 9+4= 9+8= 9+2=

9+3= 4+9= 9+5= 9+9=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7题。

学生口算填写得数(学生观察算是初步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

出示第11题。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7+4和8+5都可以,让学生说出算式的理由,只要理由充分就是正确的)

出示第12题。

出示第13题。

练习时,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可以先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的问题。由此进一步激发兴趣,启发学

生提出“一共有多少棵树?”“一共有多少棵花?”等,引导学生讨论解答,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提问题,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说,比一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值得表扬得是有的同学还能解决这些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喜欢它。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两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数得进位加法课决实际问题。

2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数得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要求:

1、观察信息窗,说说图中提出的什么问题。

2、你能指着画面具体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课。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出示情境图)

二、观察图画,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同学在领饮料)

4、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是数出来的;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一共需要15瓶。

我是算出来的从7里面拿一个2给8凑成10,在加5,等于15;还可以从8里面拿一个3给7凑成10,再加5,等于15.

5、再仔细看图,计算两组一共要多少瓶矿泉水。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感知算法多样化)

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先要弄清两组分别组要多少矿泉水,再列出算式列式:6+7=13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了简单的问题。你们学得怎样?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是一道引导学生写出算式的练习)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其他学生补充,可以增加8加几、9加几的算式。

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运用20以内数得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运用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在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学生领饮料情境,学会了运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9+5= 6+8= 8+5= 8+4=

8+3= 5+8= 8+3= 8+7=

三、巩固练习。

3、完成自主练习。

出示第10题。

(选购物品的开放题)题中分别标出了不同物品的价钱,由解决小朋友提出的“买两样东西需要多少钱?”引出学

生用数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好选择所购物品,并计算出需要的钱数。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值得表扬得是有的同学还能解决这些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喜欢它。

教学目标:

1、 探究并掌握7、6加几及相应的几加7、6的口算方法,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

3、 引导学生简化对计算过程的表述,促进思维的简化和计算方法的内化。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7、6加几及相应的几加7、6的口算方法,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并掌握7、6加几及相应的几加7、6的口算方法,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想一想:

1、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从情景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号运动一共投了多少个?

・・・・・・

二、 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1、1号运动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要想知道1号运动一共投了多少个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生:投进去7个,为投中4个。

・・・・・・・

2、2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三、 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7+3+3= 7+3+1= 7+3+4= 7+3+2= 7+6= 7+4= 7+7= 7+5=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2、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计算。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2、 通过每组两个算式的对比,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理解和应用。

3、 看图计算:

指导学生先独立填写算式,然后借助直观图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进一步强化对算理的理解。

4、 “7加几”、“6加几”的计算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交流算法。

5、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

采取快速抢答、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以逐步达到口算正确、快速的要求。

7、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8、 课间活动的游戏。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9、 填方框的练习。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10用表格呈现信息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先读懂表格,然后独立解决。

11、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独立解答,然后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教学内容: 回顾整理加法的意义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法。课本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在操作与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意义,巩固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特点,回顾整理20以内数的加法表,发现排列规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在操作与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意义,巩固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通过“小小运动会”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并且在做题中能大胆发现规律。

二、课堂练习。

1、出示图片,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1)学生每人准备一套1-9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反复练习进位加法。

2)黄旗区:老师与同学一起练习,活动使除完成找得数是14的算式外,还可以按这题的形式让学生灵活找出得数是11、12、15、等的算式。

3)巩固整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表。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教会观察的方法,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找规律,选卡片填位置,进行整理。

4)巩固整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表。仿照整理加法表的程序进行整理。

3、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20以内数得进位加法口算练习)教师可将算式进行补充,也可利用已有的算是卡

片,进行灵活多变的练习,逐步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口算正确、迅速。

4、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学生看懂图题,分组进行练习,分别写出得数是13的算式。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口算中逐步提高要求,达到数连口算的目的。

三、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喜欢它。

教学课题: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回顾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继续回顾整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20以内数的加法的算法。课本第106-10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地口算,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巧,达到正确、迅速地口算,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20以内进位加法的回顾与整理。通过练习,看谁能做到正确、迅速地口算。

2、订正板演并提问:

第①题你用什么方法算的?说说计算过程。 第②题你用什么方法算的?说说计算过程。 第③题为什么9+7=16,7+9也等于16呢?

3、讨论:(讨论出多种算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第①题还有什么方法算?

第②题还有什么方法算?

刚才有人说,这两题用巧法算,计算时都说到“见8想2”,2的用法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同桌同学讨论后,集体讨论。(加法:用凑十法算时,从5里去掉2给8凑成十了。减法:用“破十法”算时,从被减数10里去掉8,剩2,用2去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的同学说,用加法口诀算,大家一齐背加法口诀。(放音乐,学生边背口诀边做拍手操)

算这些题有好多种方法,你用哪种方法算得快,就用哪种去算。

7+8 4+9 6+7 6+8 10+10 6+9 5+7 11+5

7+=16 ()+9=13 ()+()=14 9+()=1 5 ()+6= 13 ( )+8=15

7、编题:

(1)编加法算式:①其中一个加数必须是6;②其中一个加数必须是9。

8、动脑筋:新年老人还要给你们提两个问题,看谁能动脑筋。谁回答得好,老爷爷就奖给他一朵小红花。

13)然后板书如下:(老师按规律写)一共多少道?(14道)按什么规律写,一道题也不会丢?同桌讨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有多少道题?得数是16的加法算式有多少道题?得数是14的加法算式有多少道题?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做了大量的练习,很多同学都能算得又对又快。今后还要加强练习,争取全班同学都能做到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8页练习题,熟练进位加法练习。

教学目标: 在理解进位加法意义的基础上,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通过练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进位加法意义的基础上,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小小运动会”我们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知道了进位加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4+7= 6+8= 9+8=

9+4= 8+9= 9+9=

7+6= 4+7= 7+9=

三、巩固练习。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自主练习。

4、给条件、猜年龄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互相交流与评价。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学内容:

对前面所学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实践,检查自己是否学会了。

教学目标: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同学们在做什么? (同位互相讨论)

3、学生独立提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及时评价,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4、我家养了16只兔子,有9只在吃草,跑了几只?(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树上结着不同数量的苹果;车上地上有装买苹果的筐,远处有多种动物)

三、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

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四、丰收园。

1、同学们,想想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同学积极合作) (我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位之间互相说说,然后交流)

在自己家里,你又知道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做练习。

学生做《新课堂》的练习,老师及时批改,同时拓展课外练习,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六、小结:同学们,通过练习,老师看得出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把以后的知识学的更好,你们有决心吗?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8)

本节课是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在三年级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前两节还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同时,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四年级学生虽然对小数除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也具备了一定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经验,但是他们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学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的探究。所以要多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重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除 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对比发现与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产生认识冲突。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除数是小数的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三)探索算法、优化方法。

(四)试用方法、解决问题。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六)拓展练习、应用提高。

(七)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24÷ 3 240 ÷ 30 2400÷ 300 24000÷3000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9)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6、6+9和16-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加强巩固。第四个信息窗解决“赛跑分组”情景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有关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第五个信息窗是“领奖”,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本单元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五个主题情境,构成了具有横向联系的“情境串”。由情境引发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编排方式,加法不再分9加几、8加几------4、3、2加几,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减法中也不再分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4、3、2,即先减大数,再减小数等琐碎的知识点,而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只安排了9+6、6+9和16-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其余的内容全安排在自主练习中,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材把算式从实际问题里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在加、减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地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感受到减数不变,被减数与差的变化,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6、回顾整理的创意形式新颖。 回顾整理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采取“营地式”的呈现方式。把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大本营共分为六个营区,以不同颜色的小旗为营区的标志。蓝、黄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绿、深蓝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黄、绿、深蓝营区分别对加减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为红、紫营区填写加法表和减法表作好了准备。 通过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建议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教材中的五幅情境图,展现了“小小运动会”的种种情境。教学时,教师不要静止的“观察”,机械的“问答”,要活用情境图。有的情境图如“运动会报名”、“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可组织学生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的情境图如“领饮料”、“领奖和公布成绩”,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启发学生学习。学生们有了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就会亲切而有积极性。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经验基础不同,同一道题目会提出许多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要注意鼓励、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不要统一限定一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欲、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在“你说我讲”栏目中,虽然设计了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用这些“问题”和“方法”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展开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按《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承认差别,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口算;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迅速。练习方法,开始可看卡片,逐步到听题口算,最后开火车或口算抢答。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5、对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应考察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表现情况。 信息窗一:运动会报名 信息窗二:领饮料 信息窗三:投沙包比赛  信息窗四:赛跑分组 信息窗五:领奖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4课时 小小运动会 第一课 小小运动会  一、学习目标 : 1、使学生学会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 2、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二、预习学案: 同学们,在运动会上,有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的节目,那就是投沙包比赛,我们一起到投沙包比赛的现场去看看,好吗? 三、导学案: 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出示信息窗5 1、师:这是投沙包比赛的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2、师:如果由你当裁判,你怎样判断他们的名次? 解决问题 1、到底谁赢了?小组的同学讨论。 2、交流方法。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算一算每人投中了几个就行了。 3、完成表格 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统计表,让学生完成表中内容: 要投沙包数量   没投中的个数   投中的个数   4、师:谁愿意将自己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 利用实物投影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自己样算出来的。 5、以14-5为例,讨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14-5 四、随堂检测:算出其他小朋友投沙包的个数,并排出名次 六、板书设计:小小运动会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课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的自主练习。 一、学习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充分利用情景图,从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3、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将第3题制成卡片)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二、预习学案: 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订正答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有什么错误,对于全班共同的错误要给予纠正。 三、导学案: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 3、自主练习第4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应该去套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没有合适的物体去套,可以启发学生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0)

数学故事:

美国有只黑猩猩,每次吃10根香蕉。有一次,科学家在黑猩猩的食物箱里只放了8根香蕉,黑猩猩吃完后,不肯离去,不停地在食物箱里翻找。科学家再给它1根,它吃完后仍不肯走开,一直到吃够10根才离开。看来黑猩猩会数数,至少能数到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29页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之后来学习的。大部分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能够自己学会这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难点: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算理。

6.23÷0.3=( )÷3 220.5÷1.47=( )÷147

师:说说依据什么来填,说说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生: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要使商不变,除数扩大几倍,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生:0.63除以0.9,把除数0.9扩大10倍变成整数9,要使商不变,被除数0.63也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6.3,6.3除以9商0.7。

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我们把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师:那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不是也可以应用这个规律来计算呢?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

师:问普通冰箱一个月的耗电量够节能冰箱用多少天?你会列式吗?

生:0.34有两位小数,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就要把0.3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25.5也要扩大100倍。

生:0.34有两位小数,要把0.34转化为整数,就要把0.34扩大100倍,25.5也要扩大100倍。因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会不变。

师:说的对,因为0.34有两位小数,0.34转化为整数要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25.5也要扩大100倍。那谁能说一说,在竖式计算时,怎么办呢?

生:把0.34和25.5的小数点划掉,25.5划掉小数点后,还要再补一个0,变成2550除以34。

师: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看这样用竖式计算的结果和我们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请一生板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出示例题(2).

师:问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大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列式?(学生自主思考)

生:(1)25.5÷10.2。普通冰箱的耗电量中有几个节能冰箱的耗电量,就是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生:(2)0.85÷0.34。普通冰箱每天的耗电量中有几个节能冰箱每天的耗电量,就是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生:(3)75÷30。普通冰箱30天的耗电量够节能冰箱用75天,75天中有几个30天,就是普通冰箱的耗电量是节能冰箱的几倍。

师:大家列出了这么多算式,结果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三个人在黑板上板演。集体纠正。

3、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都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如果被除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的,要补0;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1题。

2、判断。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2.4倍是2.16,求这个数。

2)、9.72除以0.9,商是多少?

答案:1、7,800,2.8,337.5,10.1,600 2、×,×

1、填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的小数点也向( )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 )数的末尾用( )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4、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答案:1、除数,整数,被除数,右,被除数,0,整数 2、2.1 3、×

师:今天 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小数的除法,谁来说说,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除数转换成整数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生:除数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

生:除数是两位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的,要补0。

1、教材第29页练一练2----4题。

2、最近一位老师想买一辆中档轿车,选了三种款式想请你们为他参谋一下。

答案:1、教材2、根据题意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略。

教材 3、5.28÷0.16=33(天) 33天>30天 够。

2、79.2÷7.2=11(千米) 21.84÷1.2=18.2(千米) 21.56÷1.4=15.4(千米)

18.2>15.4>11 选别克省油。

——————

(2)0.85÷0.34=2.5 25.5÷10.2=2.5 75÷30=2.5

本节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营造了主动探究氛围,在主动探究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相互交流启发,自然获得成功。课堂大密度也是本课的我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为了庆祝教师节,美术小组的同学精心布置了学校的宣传栏。学校为他们买来一些荧光纸作装饰。(出示:学生装饰宣传栏的动画,接着出现对话:荧光纸0.85元一张,买荧光纸共用去7.65元。)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荧光纸0.85元一张,买荧光纸共用去7.65元,一共买了多少张荧光纸?

生:以前的题中的除数是整数或一位小数,而这道题的除数是两位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板书)。

(设计说明: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改编教材中的情景。利用庆祝教师节这一活动,向学生渗透了尊师教育,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校园活动实际。)

从前,有个性情残暴的国王,总是喜欢用一些无法做到的难题来为难自己手下的大臣。有一次,他把一位老臣召进宫里,让他第二天把20xx只羊牵到市场上去卖,术仅要在一天之内把卖羊的钱拿回来,而且还必须把全部的羊都带回来,否则就要杀掉他。可既然要把卖掉羊的钱拿回来,又怎么能够再把羊一头不少地全部带回呢?这位老臣回到家后,就把国王的这个难题说给了小女儿。可他的女儿却很快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天,这位老臣照着女儿的办法到市场上去卖羊,不仅把卖羊的钱交给了国王,而且还带回了所有的羊,这样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那么请问,老臣的小女儿究竟想到了什么样的办法,解救了自己的父亲呢?

你想知道答案吗? [ 这个小女儿的办法并不复杂,她让自己的父亲把20xx只羊赶到市场上去,但只是将剪下的羊毛全部卖掉,这样就既得到了卖羊的钱,又可以把羊一只不少地带回来了。 ]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1)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例4首先让学生明确把实物画在图纸上,一般要缩小后画,从而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定义。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4、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本课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出示学校平面图,问:谁来帮老师介绍一下我校的各种建筑物的布局?

2、设计我们教室的平面图:教室长8米,宽6米。师:能照原来的长度画到纸上去吗?该怎么办?

3、讨论引出学习要求:⑴确定图上长和宽的长度;⑵作出教室的平面图;⑶写出图上长和宽的长度;⑷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4、提出小组学习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学生小组学习。

6、根据图片组织汇报:⑴选择不同方法的平面图;⑵讨论反馈: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各是多少?(小组代表回答)

(二)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揭题 ,回顾:

⑴这几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分别是多少?

⑵怎么求比例尺?它是谁与谁的比?比的前项是什么?

⑶怎样理解比例尺 ?(把实际距离缩小100倍画在图纸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4、师: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1、求比例尺。

例: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副地图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⑴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2、求实际距离。

⑴出示例题: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⑵组织同桌同学各用一种方法来解答(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并互相交流。

⑶汇报交流并总结。

师强调:①把1:6000000化为分数形式来解答;②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化聚。

⑴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⑵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照片上的比例尺。

⑴估计照片的比例尺;

⑵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

2、操作发展练习:

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教学楼、操场、司令台、传达室、喷水池)

⑴引导讨论出求实际占地面积必须知道实际的长、宽或直径;

⑵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

⑶汇报交流,讲评。

师强调:求实际占地面积,就是实际的长乘以实际的宽;通过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可以求出实际的长或宽。

圆的青岛版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 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难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在干什么?

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2)(看图后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好吗?

(4)学生交流算法:

只要学生的想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2、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

(1)先让学生自己列式。

7 + 8 = 8 + 7 =

(3)能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并解决。

(2)鼓励学生多说。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2页,第1题。 (1)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1)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列式。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2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做。

(2)让学生先计算出每一个算式。

(3)将答案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1)先让学生自己计算。

(2)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3、9+4= 9+5= 9+8= 9+7=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看图列式。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1)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2)学生交流算法。

4、一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5、二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2、第2题,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