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课件热门十四篇

丰碑课件热门十四篇。

在教案和课件的准备中,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提供给学生们更好的教学和学习体验,也是为了加强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促进老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篇网络文章,该文章介绍了与“丰碑课件”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丰碑课件(篇1)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3.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外貌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外貌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同学们,记不记得在第四单元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精神或者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2.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饥寒交加,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用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丰碑》这个故事,感受长征途中红军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碑”:说说什么叫“碑”。

(用石头做得,刻着文字,用来做纪念和标志,记载一些事情。或者刻着一些历史事件、书法作品,如:西安的碑林)还可以组词为:石碑、墓碑、碑文„„

2.板书“丰”:课文的题目组词为“丰碑”,说说什么叫“丰碑”。丰:容貌好看 风度神采 盛,多,大 ④姓;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3.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先不用着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互相交流:过云中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被冻死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军需处长掌握着这个部队所需的供给的人)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第7自然段)

2.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并小组讨论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从“倚靠、坐着”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这个老战士已经筋疲力尽了。为什么这位老战士会被冻僵?军需处长分明掌握着这个部队的衣物,为什么他不为自己添衣?

(2)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老战士又冷又饿又累,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因为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他是一个关心队友、心系队伍、责任心强的人;他看到战友们在他的帮助下能走出云中山,心里很欣慰,死而无憾。

(3)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分明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他的衣服还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

3.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4.(1)有一位老战士冻死了,将军本来想好好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眼前冻死的老将军正是军需处长,将军缓缓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为什么呢?(回到军需处长的精神)

(2)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齐读出那沉痛、崇敬心情。

四、首尾联系,升华主题

1.引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

(这里的“丰碑”指军需处长的身体,指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精神。)其实,正正因为红军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抗战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精神吗?

(丰碑可以指所有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可以是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可以是金色的鱼钩的老战士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能)对,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请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为什么一定会胜利?(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红军的精神。)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3.正正因为红军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抗战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师上课,用着先进的多媒体和崭新的书本,你想对红军说些什么或者你想怎么做?(感恩、珍惜生活)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了不起的老战士,作者通过动作、神态及外貌三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谁?(将军)请划出将军神情的句子。

(1)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2)当他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3)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4)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他心里无比,因为。

(5)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将军,你向对这位军需处长说什么?

丰碑课件(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丰碑课件(篇3)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 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国共产党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毫不利已

专人利人

丰碑课件(篇4)

《丰碑》讲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进,军需处长把棉衣全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云中山冻死了。

歌颂了红军战士们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丰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4篇选读课文,它对应于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同属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这一主题。

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情节,去细细品味这些画面吧: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事情发生的人物(红军队伍)、环境(冰天雪地、严寒、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地点(云中山)。这些词语在我脑中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白茫茫的天地间,耸立着一座陡峭的云中山,山上积雪皑皑,呵气成冰。在这人迹罕至的云中山,在这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已无法找到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这支红军队伍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缓缓前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大冰坨”让我看到了红军队伍走在被冻成大冰块似的云中山上,在这样的山上行走一定很滑吧?可能会有战士不慎滑倒,跌下山谷;“狂风呼啸”让我看到了风如恶魔般鼓着腮帮子肆意地吹着,我甚至还能听到他发出的狞笑声,可能会有战士在山口被风刮下山谷吧?“大雪纷飞”让我看到了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遮住了红军队伍前进的视线,可能会有战士因看不清前面的路而失足掉下悬崖吧?

要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最先想到的是需要有御寒的衣物:棉衣要吧?要!棉裤要吧?要!棉鞋要吧?要!当然还有帽子、手套、围巾……然而“装备很差”这四个字跳入眼中,无疑让我心中一冷。“装备很差”!到底有多差?文中没写,但我可以想象:有的战士没有棉衣,浑身瑟瑟发抖;有的战士没有棉裤,双腿直打颤;有的战士没有棉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至于帽子、围巾、手套更是想都不用想了。不仅如此,可能食物也不充足,那冰天雪地的云中山,是不会慷慨地献出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供战士们充饥的;不仅如此,可能由于马匹的缺少,一些军事装备、一些炊事用具等重物需要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或背或扛或挑翻过雪山。在这样的环境中,轻装上阵都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负重登山了。看来,红军队伍除了要面对“寒冷”的威胁,还有“饥饿”,还有“疲劳”,甚至还有“敌人”……这些猜想在文中第二段四个“可能”的排比句中得到了印证。一个拟人化的“吞”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队伍与恶劣环境之间力量的悬殊。在如恶魔般张着血盆大口的环境里,红军队伍就如任它宰割的猎物,随时都会被它吞噬。看来,红军队伍要想翻越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非常难!“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的担忧及文章开头对环境的渲染似乎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为事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这是描写老战士冻僵的一个画面,因为他“冻僵”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第一遍读这段的时候,我只注意到“单薄破旧”的衣着描写。试想,在如此寒冷的环境,却穿着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那该如何受得了啊!而且对方还是个老战士!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老战士瘦弱的身上穿着一件又小又薄的单衣,那衣服还因为下雪变得湿漉漉的,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甚至可以“看”到他的脸色冻得发白,嘴唇冻得发紫,牙齿冻得紧咬。他走累了,想休息片刻,于是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了下来。可这一坐,却再也没能站起来。他被冻僵了!其实在严寒与极度的疲惫面前,是不能久坐的,当人松懈下来,当疲惫席卷而来,当你沉沉入睡的同时,雪山也把你的体温带走了。红军爬雪山时,有不少战士想停下来稍坐片刻,可坐下了再也没能起来。因此有经验的战士总是催促战友继续前行的。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吧?这让我想到了文中第四段“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这句话,将军的喊是否也有这样的用意在里面?

等我读到下文,明白了老战士的身份是“军需处长”的时候,我起初是吃惊,然后是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试想:作为掌管部队衣物、军粮的“军需处长”,他是最有机会第一个吃饱、穿暖的啊!可事实呢?他的棉衣呢?让我进行合理的推想吧:可能是他发现一个衣着单薄的小战士在风雪中瑟瑟发抖,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棉衣披在小战士身上;可能是他看到担架上冻得蜷缩成一团的伤病员,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棉衣盖在他身上;也可能是他遇到一个衣着单薄的老战士,他脱下身上的棉衣塞到他手上……那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出于对小战士的怜爱?是出于对伤病员的关怀?是出于对老战士的关心?还是出于职责的使然?我看,都有可能!然而,在这冰天雪地中让出棉衣,就意味着把生的希望也让给了别人啊!难道他不明白吗?当然不可能!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他比谁都清楚棉衣的重要性。想到这里,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的精神在我心里顿时高大起来!

然再细读之后,又有新的发现:那“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神态似乎违反了常理。一个冻僵之人,他的神态应该是痛苦才对,怎么会是“镇定、安详”的呢?联系他让棉衣的行为,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断想:他是义不容辞地让,他是毫不犹豫地让,他是无怨无悔地让!他在让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让之后更是从容淡定地面对死亡。可以想象,他死前心如止水、无牵无挂,不然脸上不会“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但他死前真的心如止水、无牵无挂吗?一个正常的人,就算他能不惧生死,但在临死前能不想念父母,能不想念妻儿吗?一定有一种超越亲情、超越爱情的情感或精神使他轻轻提起,又轻轻放下了。或许,这是一种对战友的爱;或许,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慈悲;也或许,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想到这里,那“镇定安详”的“塑像”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简直成了一尊宝相庄严的佛像了!

在后来的细读中,我又发现那“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跟“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似乎是矛盾的。既然无法辨认,又何以看出呢?最后还是一个标点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安详”后面的那个冒号。原来“看”到的神态,是源于看到军需处长动作后的猜想。他死前还抽着烟,似乎没意识到死亡的来临。他真的没准备吗?当然不是,在他让出棉衣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面对老战士的牺牲,将军非常生气,这可以从“严峻”、“抽动”、“吼道”、“红着眼睛”、“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抖动”这些词语中看出来。描写人物愤怒的情景在《桥》这一课也出现过,如老汉“揪”、“吼道”、“凶得像只豹子”。但在本文,笔墨更浓了,作者对将军愤怒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几乎达到了极致,似乎云中山都要害怕得抖三抖。将军显然是认为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职责,没有给老战士发棉衣,所以才导致老战士的牺牲。这可以从他的两次话中看出来:“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从“叫来”到“跑步过来”明显感受到将军的怒火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军需处长被叫来,说不定如发怒的豹子般的将军会把他撕成碎片。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连我这个读者都感到了可怕,心中还隐隐替军需处长担心起来。

可一向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面对将军的咆哮却无动于衷。你看“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人回答”是因为他们内心早已悲痛得无以复加?还是不忍心把这个事实告诉将军?或许都有吧!“没有人走开”是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个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面对盛怒的将军,终于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虽说是“小声”,但在这里却无疑是一声响雷,使将军如遭电击。太出人意料了,不仅将军没想到,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想到。这个被将军认为是失职,要被将军狠狠治罪的军需处长竟然就是眼前因衣服“单薄破旧”而“冻僵”的老战士。然而,读者也不会因为将军的误会对他产生不满,相反,将军的暴怒不正是他爱兵的体现吗?联系先前他让马给伤病员的行为,让我们对将军也充满了敬意。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将军愣住了”,他“愣住”,是因为他没想到这个冻死的老战士竟然是掌管衣物的军需处长。情势突然逆转,所以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个“久久”让将军想起了很多,也想明白了很多。他肯定想到是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的战友才冻死了。他还肯定想到自己刚才对军需处长的误解。他甚至还想起了军需处长以前的种种事迹……因此,他愧疚,他感动,他悲痛,所以他“眼睛湿润了”。为了缓解心中强大的悲痛,为了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他需要“深深”吸一口气。又因为心中升腾的对军需处长的无限敬佩与失去爱将的沉痛心情,所以他是“缓缓”地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这军礼重逾千斤啊!此时,军需处长的生命已化成了一座丰碑屹立在将军的心里。这里,“久久”、“深深”、“缓缓”这些叠词的运用对渲染气氛,对表达将军震惊、愧疚、沉痛、感动、敬佩的复杂心情起了加深情感的作用。读到这里,我的心底也有一种感动、一种悲伤、一种敬佩慢慢地溢上来。此时,我就是“将军”,“将军”就是我。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字面上看,是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丰碑。这是暗喻,从外形上来形容的。但军需处长坐着的身体又何以谈得上“丰”呢?真正“丰”起来的是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的精神,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晶莹”似乎是说覆盖在身上的雪圣洁剔透,其实是暗指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如白雪般高尚圣洁。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预示着环境更加恶劣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将军的“大步走”与战士们“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以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反问。之前,在文中第二段,将军还担忧“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为何在环境更加恶劣的情况下,他们反而坚定了信心呢?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舍己利人的精神与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鼓舞了将士们。将军的“大步走”,是因为看到了这支队伍的希望。战士们的脚步“坚定”,是因为军需处长的牺牲鞭策了他们。在“坚定”前面加了“沉重”,写得真实,可见作者用词的谨慎与准确。因为“沉重”既有战士们失去军需处长的内心沉重,也有因身体疲惫而显脚步沉重的意思。 “无数”则告诉我们受鼓舞的人数之多。这就是“丰碑”的强大精神推动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在上至将军,下至士兵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使将士们都受到了鼓舞。其实,在长征中,又岂止是这一座丰碑?回顾一个个长征故事,都有军需处长的影子在里面。正是在这一座座丰碑的指引和鼓舞下,红军最终战胜了艰难险阻,直至长征的胜利。因此,课文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就暗示着长征胜利与丰碑的因果关系。这里,作者用了反问句来加强语势,表达了对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的强烈肯定。同时,照应前文第二段的“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丰碑课件(篇5)

课题:《丰碑》

教学目的: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学难点: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我们淡忘,然而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永远铭刻在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讲授新课: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3、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 呼啸 恶劣 残酷 袭击 树干 塑像 单薄 严峻 倚靠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寒风怒号,大雪纷飞。一支红军队伍艰难的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支队伍步履艰难。将军不禁想到,我们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呢? 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等待这支队伍的是怎样的挑战?

我们来看第二段,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我数一、二大家一起读出来)可能出现的种后果,将军都想到了,可将军万万没想到出现在他眼前的居然是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这段话中有一句深深揪着老师的心,这句话是不是也一样揪着你的心呢?请你在书上圈出来。

预设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从“贴”字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1衣服单薄破旧——所以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预设2衣服被雪水浸湿,结冰和皮肤粘在一起——所以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预设3 太冷了所以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他为什么还穿那么单薄?要知道冰天雪地里多一件衣服就多了()  让出了棉衣就是让出了()预设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

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可是他在牺牲前后悔过吗?从哪里看出来?军需处长将生的希望给了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这震撼了我们。同时震撼我们的还有他镇定安详的神态。我们来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哪里体现到了他的镇定和安详。预设

倚靠 坐 抽烟等

抽烟:生死交关的时刻,他还抽烟呢。也许这星星点点的火光,能在凛冽的寒风中他给他一丝暖意。

倚靠、坐:生死交关的时刻他还倚靠着树干坐下来虽然他知道这一坐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什么军需处长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如此坦然,如此镇定,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对战士的关爱、舍己为人的品质、军需处长的职责。当你看着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 2好,那让我们怀着 敬佩、崇敬、怀念之情读这一段。

虽然他安然自在的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啊,心情应该沉痛些。

速度再慢一点。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这就是感受。老师听出了你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还有谁想读? 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动。

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一起来朗读这段文字来瞻仰军需处长留给我们的这一个身影。

3、此刻冻僵的军需处长就安静地坐在那里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镇定而又安详。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是在他永远闭上他的双眼之前他肯定想到了很多很多。你觉得他都会想到些什么呢自己默默地读默默地想。选择一两句默默地写。他看着战士们穿得比他暖和他想  他看到年轻的战士迈着坚定的步子从他身边走过他想  想着这些,他永远合上了双眼。神态镇定而自然。此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让我们用朗读来悼念这位将自己永远安葬在雪山之巅的老战士吧。

多么伟大的战士多么感人的一幕看到这儿你愣住了我愣住了我们的将军也愣住了。

4.切换ppt。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这一个军礼表达了将军怎么样的情感?如果你是那位将军,你此时在想什么? 5.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尽守职责,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这种精神,这种信念,这种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

有这样的军需处长,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有这样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有这样的队伍,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结束

6.战士们在军需处长的感染下在将军的英明带领下走过了雪山尽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因为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化成了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PPT:将军]

7.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8.组织学生自学研究。9.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③ 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 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 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 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D 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 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 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巩固练习

1.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作业安排

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教具准备

白板,投影仪

丰碑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2、学生借助学习网站中“忆海畅游”网页自由选择浏览一下图片、录象或文字资料,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今天的孩子不容易理解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量,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浏览,对于理解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讨论这个环节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在读中获取的信息内容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 。

1、师: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再读课文,在文章开始和结尾处找出两个带问号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在初读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有关句子,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师生合作读句子,把老师放在了学习的合作者的位置上,是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队伍有没有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浏览网页。

4、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8、学生进入“自学天地”自由复制粘贴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并思考将军为什么发怒?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两个自然段的借助网页自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本环节教学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动情地去学习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小组学习,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体现了师生、生生、人机的多项互动。]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碑吗?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纪念物的石头。军需处长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时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师:对,我们的军队中有这样关心战士的将军,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有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战士们,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呢?

[学生通过近一节课的学习、体会,对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充满了敬意,对于理解“丰碑”的含义自然是水到渠成。让他们书写题词,也使他们积淀的感情得以宣泄,同时也将写的练习落到了实处;交流题词,则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给学生们进入教师提供的网站自由浏览的时间,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并且习惯使用这种工具。]

丰碑课件(篇7)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切入点:“丰碑”的表面意思是什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

阅读切入点;文章哪些地方你深深的感动了,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课时: 2

板书设计

8、丰碑

老军需处长

一心为公 舍己为人

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课件(篇8)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呢?

二、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D、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回答:可能不小心滑倒摔伤,可能不小心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2、体会将军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存在。无论拿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起出现呢?

3、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2自然段面对动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怎样?联系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重点词语理解。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课件(篇9)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

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眼睛,像一头()豹子,样子十分()。将军两腮的肌肉()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了,()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了一口气,()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丰碑课件(篇10)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

[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

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

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D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丰碑课件(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第七自然段和体会将军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课件:长征过雪山片断。)

老师旁白引入: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云中山脚下,一动装备很差的队伍,冒着风雪,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着。

2、复习旧知,体会句式。

这时,将军望着自己前进的队伍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学生读文回答)将军最终有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读文回答)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体会反问句的强调语气)

3、引入新课:将军到底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我们一起走进那白雪皑皑的云中山去吧。(扳课题:丰碑)

二、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1、配乐范读。

(课件播放钢琴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老师配乐范读课文3-13自然段。

2、自主选读。你觉得这个动人故事中,哪一句话最令你感动?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站起来深情读一读。

3、(课件出示军需处长牺牲图,图中出示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像刚才的同学那样深情地读这一句。(齐读图里的一句话,进一步渲染气氛。)

4、重点品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绘了这一幅图?

(1)你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读懂了这座晶莹的丰碑?(课件出示学法:1、找读。)老师作解释:就是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可以用笔写下批注,记下你的感受,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上记号。

(2)同位合作交流。

过渡:大家自学完了以后,我们还可以互相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对某个词语、句子的体会。这是品读的第二个方法:说读。(课件出示学法:说读。)

(3)全班交流理解。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体会?

重点体会以下五点:

一个掌管着整个部队的军需处长,竟然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连件破棉袄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被冻死是很痛苦的,这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却还那么安祥?(镇定、安祥,面向困难,死也毫不畏惧。)

从他的动作描写,想像一下他牺牲时的情景。

面对军需处长,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诵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七自然段的?(课件出示学法:1、找读;2、说读;)对了,这一找,一说,就是老师常说的品读的方法了。以后品读文章就可以用这两个方法了。除了品读,还可以诵读一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课件出示:品读:1、找读;2、说读。诵读。

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来诵读这一段。(齐读。)

6、品读、诵读学习8-12段。

过渡:当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将军的神态是怎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用先品读、后诵读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自学。

在课件引导下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严竣、抽动、吼道、抖动让学生汇报品读的结果,请一、二组诵读两次发怒说的话。

(2)引读第十二自然段,品读将军的军礼的特别:这个深情的军礼,不仅是将军对战友的沉痛的哀悼,也是对将军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的崇敬。个别再诵读这一段。7

三、升华感情,领会主旨。

1、过渡: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覆盖了,但他的崇高形象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将军和战士们的心中,震憾着他们,也震着我们每一个人。此时此刻,你为什么觉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自己的队伍?(引读第十三段)

2、你对丰碑还有什么认识?(合作交流品读的结果,老师补充: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可亲可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动无坚不摧、钢铁长城般的革命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就能取得一个一个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丰碑就是,红军精神,就是崇高精神!

3、师生满怀信心齐诵读最后一段。反复让多个学生诵读最后一句。(课件出示这一段话,并变红色最后一句。)

4、总结全文:只要这座丰碑在我们心中立起来,我们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重重困难,难道还不能战胜吗?

板书:

1、品读2、诵读

找读说读

胜利属于我们自己丰碑

军需处长崇敬将军

毫不利己镇定视死如归发怒

红军精神革命精神行军礼

丰碑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听说训练,导入新课

1、听说训练,复习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习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习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习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习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习给“丰碑”刻字。

(五)学习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习: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 以雪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直观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教学水到渠成。

丰碑课件(篇13)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GZ85.com延伸阅读

赶海课件(热门十四篇)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你不妨看看赶海课件(热门十四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赶海课件(篇1)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就针对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17、赶海的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童年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二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地抒写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儿童化,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2)学会10个生字,绿线中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内容比较浅近,但"赶海"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是非常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因此我决定采用以读代讲,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四、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因此我决定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习法

新时期需要合作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教学伊始,我决定利用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来营造气氛,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言后后归纳"赶海"的意思,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以读代讲,品趣悟情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自读探究,整体感知

在读课文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在初读课文环节,我决定引导学生自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默读等方法读通课文,初步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我"童年时赶海时的哪些趣事。

(2)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特感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展示对文本不同的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白课文写了我童年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几件趣事后,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最有趣?作者怎样写出有趣的?先自读,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这一环节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渗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读句子,想想画面,细细品味,再读出趣味。交流中,不断启发学生"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你来读读。""你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你读读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嘿、哦、咦、哎哟"等语气词,通过比较、动作演示,体会赶海时我摸到海星时的惊喜、得意,小伙伴被螃蟹夹到手时的疼痛、好玩,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朗读过程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获得美的感受。

(三)升华感悟,延伸童趣

在学生朗读体会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决定借助多媒体展示夕阳西下,海鸥低翔的场景,伴以《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全文教学结束,我决定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像作者小时候一样去赶海,但我们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快乐。课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同学说一说,再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下节课,咱们再交流,体验一下咱们身边的童趣、快乐。(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忆童趣、说童趣、写童趣,把自主的空间继续留给学生,把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交流延续下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直观地理解赶海的趣事,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赶海课件(篇2)

1、师述:同学们,喧闹了一天的大海退潮了,海滩上留下了小巧玲珑的海星,妙趣横生的螃蟹,神气威武的大虾,以及五颜六色的贝壳、海螺,这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海滩上“赶海”,今天我们再一次随着作者到大海边赶海。老师板书课题。

3、读着这些有趣的词串,我们就来到了喧闹的大海边。作者主要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情呢?

生: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老师相机板书)

4、老师:“同学们,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些赶海的事情,可真有趣呀(板书:有趣)

4、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小节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再画出关键词语,谈一谈感受。

(一)导学追浪花:

1、学生谈体会:

2、师:回想一下,你追赶过浪花吗?什么感受?

生:特别开心、兴奋。师:孩子们,我们也一起痛快地追赶浪花吧!

(二)导学“摸海星”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有趣?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摸到的海星是什么样的?师:怪不得,作者摸到了海星会惊喜、激动,忍不住自豪的喊了一声“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谁来读一读此时你的心情。(指读)

2、小结:

短短的一句话,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摸海星画面。

(三)导学:

捉螃蟹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有趣?

3、练习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作者恰当地运用这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痛中有乐,乐中有痛,而这过程的体验,也许正是它的乐趣所在吧。

(四)导学:

捏大虾:

1、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有趣?

师:可即使大虾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这威武的大虾就这样被你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心情怎样?能把这种胜利的喜悦读出来吗?师:可真会读书啊!同学们,喜欢捏大虾的孩子读一读吧!

(五)、体会叹词的妙处:同学们,我们读书,就要琢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隐藏在里面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作者在描述赶海趣事时,就有这么几个特别的句子,我们再来琢磨琢磨,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1.出示句子: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从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的字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口字旁,都是形声字。

师: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叹词却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含义,表达出特别的`情意。课文运用了这些叹词,语言生动了许多,让赶海也变得更加有趣了。生齐读。

2.下面我们试着运用这几个叹词。完成下面的片段练习,填上恰当的叹词,让短文更加富有生趣。我也行:哎、哦、咦、嘿(),那边一个小姑娘,正蹑手蹑脚地走向花丛,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姑娘只摆摆手,原来是一只蝴蝶落在花瓣间,只见她轻轻一捏,(),蝴蝶被抓住了!小姑娘慢慢地把手松开,(),蝴蝶呢?抬头一看,(),原来它在小姑娘松开手的瞬间就飞走啦!

评价:你的语言感悟能力真强!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姑娘正在捉蝴蝶的有趣的画面。

3、同学们叹词还有很多,还知道哪些叹词?师:想象赶海中的其他趣事(比如:堆沙堡、捡海螺、拾贝壳……),用上叹词,说几句话。

(六)以读代讲:学习4自然段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还沉浸在快乐之中时,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老师边朗诵,边点课件)

(七)细读第五自然段播放《大海啊,故乡》,课件自动播放。师: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首歌的名字叫《大海啊,故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歌词,谁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作者从小生活在海边,即使在外生活多年还仍然思念着故乡、眷恋着大海。这种写作手法叫做首尾呼应,这样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全文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童年就像一首歌,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后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享受了赶海的乐趣,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说不完的开心事。四、布置作业:请大家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它一定会成为你童年最珍贵的一份收藏。(点课件)

赶海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用恰当的语气读句子,体会句子中表达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的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谁来说说,什么叫赶海?(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捡贝壳、捞海带等。)

二、精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看,大海退潮后,海滩上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海货,谁能填上恰当的词,让它们成为你的“战利品”?

填空:()螃蟹()海鱼()贝壳

生填: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都是提手旁。齐读,男女生分别读。

三个词语字数相同,结构一样,读起来节奏匀称,有一种声韵的节奏感。这几个词你们会填吗?

出示:海星大虾海螺

生填词语:摸海星捏大虾捡海螺读词语。

2.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师领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赶海的人多,热闹,快乐。)

是的,这句话用(加红)有的……有的……有的……这样一种排比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赶海的人很多,很有趣。这个省略号还告诉我们什么?

赶海还有很多的趣事。看看图,你能学着书上的句子说一说吗?

(这时,海边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打水仗,有的堆城堡,有的捡海螺。)

3.这么多人在沙滩上玩,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呢?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读几遍。

A出示: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指名读。这句话把浪花当作了什么来写?(加红)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这句话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浪花的活泼调皮,表现了作者对浪花的喜爱。指名读。

B出示: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指名读。

范读:摸呀摸呀,这里用两个摸,体现摸的时间长,很有趣,嘿,你读出了什么?(惊喜)指名读。

比较:我把一只小海星抓住了!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被字句突出了我的惊喜,在大海里很难摸到东西,但是我却摸到了一只小海星,是一种出乎预料的惊喜,把字句则好像我知道有一只海星,然后去抓,没有惊喜的感觉。

指导有感情朗读。

C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这句写什么?(一个小伙伴捉螃蟹)

哎,表达出什么?疑惑,好奇。比较“哎”读第一声、第四声时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态。(第一声表示惊讶,哎,你真行!第四声表示遗憾、悔恨、懊恼。哎,早知如此,我就不去了去!而这里,可以读第二声,表示一种疑惑、好奇。)

理解“束手就擒”,理解“擒”的意思,比较与“抓、捉、拎”等词语的不同。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那种紧张、有趣的语气来。

D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这句写什么?(我俘虏了一只大虾)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大虾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俘虏原来是指(打仗时捉住的敌人)?这里是说?大虾

咦,表达出什么?(突然之间的奇怪,疑惑。)

哦,表达出什么?(一下子明白了。)

比赛朗读,看谁能体会到赶海的乐趣?指导读出轻快、活泼的语气。

(6)连起来练习朗读这3段话,或者分3位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情趣。

4.这3句话与第1句话有什么联系?(总分关系)

5.出示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写了什么?(赶海的人们离去了)

(2)这时的海滩有什么特点?(平静)这样的情景让你想起了王勃的哪句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指导朗读,体会平静之美。

6.出示课文第1、第5自然段。分组读。文章开头以《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开头,在结尾处又出现了这首歌,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使文章更完整。

7.现在,还记得赶海是什么意思吗?(人们趁海水退潮的时候,到海滩上去淘海货。)这个“赶”字表达出些什么?(争先恐后,抓紧时间,急切,因为潮水上涨了就不能在海滩上了,必须抓紧时间。)“赶集”也是这个意思。

三、体会叹词的情趣

1.出示句子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这4个句子中都有这样的词:嘿,哎,咦,哦。这些词表示感叹或者应答,就叫“叹词”。叹词在句子中能表达特别的情意。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就是借助这些叹词吧内心的惊喜、疑惑、好奇、恍然大悟等情意表达了出来。在朗读中,我们要注意体会这些叹词所蕴含的特定的情态、情意。

2.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叹词。根据上下文,体会情景,填上恰当的叹词。

(),那边一个小姑娘,正蹑手蹑脚地走向花丛。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姑娘只摆摆手,原来是一只蝴蝶落在花瓣间,只见她轻轻一捏,(),蝴蝶被抓住了!小姑娘慢慢地把手松开,(),蝴蝶呢?抬头一看,(),原来它在小姑娘松开手的瞬间就飞走啦!

四、作业

同学们,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有趣的事情呢?

赶海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用欢快的声音演唱《赶海的小姑娘》。

2.参与课堂活动,演唱《赶海的小姑娘》,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并表演。

3.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用轻松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掌握歌曲的音准。用声断气连的方法演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教材分析

《赶海的小姑娘》是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歌词形象生动,有捡海螺、抓对虾的具体描写,也有如松软的海滩、金黄的沙、一抹晚霞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出现大海边的优美景色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节奏紧凑,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节奏都不同,又富于变化,但一气呵成,显得非常流畅。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八分休止符具有独特的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小姑娘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的节奏较为舒展,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与第一乐段紧凑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歌词动作的形象联系得非常紧密。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节奏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是一个扩展的乐句,六个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材料,使歌曲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大海的样子,如果学生不知道,就请学生看几张大海的图片。)

2.教师展示“海景照片”。

教师:大海波澜壮阔,在海边,白色的浪花打在金色的沙滩上非常美丽,在海边还能够拣到贝壳、螃蟹,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二、学习歌曲

1.欣赏《赶海的小姑娘》动画。

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回答:活泼欢快。

2.再次聆听。

教学要求:聆听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两部分)

范唱前请学生带着问题听。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可能回答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紧凑,第二部分节奏比较舒展等。)

3.歌词学习。

(1)全体学生按照节奏读第一段歌词。教师出示节奏谱。

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切分节奏XXX和附点节奏X.X。

教师提示: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口读节拍,手指着节奏,让学生反复地练习。先要告诉学生,切分节奏是强拍后移到第二个音,再进行练习。

(2)巩固第一段完整的歌词,学生按照节奏齐读歌词。

(3)请一位同学按照节奏读第二段歌词,其他学生心里和他一起默读。

(4)教师指导学生不认识的字。(缕:同“吕”音)

教学要求:教师可对复杂的节奏型给予引导;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要用高位置来读,口腔打开。

4.《赶海的小姑娘》歌曲学习。

(1)学生演唱歌谱。

教师要求:教师弹琴,指导学生唱准切分音。

(2)再次巩固歌谱。

教师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前四个乐句要唱得连贯、饱满,每个乐句前深吸气,用一口气演唱;第三乐句的第二小节要唱得声断气连。

(3)学生加词演唱歌曲旋律。

教师要求:教师弹琴,指导学生的气息连贯。

(4)学生练唱后三个乐句。

教师要求:教师用琴带学生练唱,纠正大跳音程的音准。如:“找呀找”这句的切分节奏和“一只小篓”的八度大跳音准。

(5)练习结束句的唱法。

教师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结束句唱饱满,深吸气最后一个音唱七拍。最后声音位置和音高不要掉下来。

(6)学生跟随《赶海的小姑娘》伴奏完整地演唱。

教师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激发学生从歌词和旋律感受小姑娘在海边生活的情趣。指导学生说出速度是稍快的,情绪是欢快的。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可以让学生选择,节奏是紧凑的还是舒展的。选择速度可以用不同的速度让学生演唱,自然就会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三、集体创编歌舞表演(《赶海的小姑娘》舞蹈表演)

学生分组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可以书中的图片作为参考。

教学要求:学生设计的动作要与音乐的旋律基本一致。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海边生活的惬意,大海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波澜壮阔、一望无际,还有无限的情趣。最后,让我们用欢快的歌声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赶海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时的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本课是一篇写海的很美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赶海的情景,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见过这样的场景,所以我认为在讲本课时要尽量抓住文章的各个场景,找出每个场景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畅游,学生就会把每个不同的情景中的景物牢记在心中。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口头填空的形式说说对大海的印象。(--------的大海)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带着问题听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然段大意

1、读课文,读准字音。

(1)先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再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词的字音,重点指导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1)要求:把句子读正确、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读破句。

(2)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三读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以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卡片。

2、重点提醒舅、载的笔顺。

3、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

教后小记

本课课文虽美,但文中好多词语比较难理解,也比较不好懂,所以要初步学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做好充分的预习。

赶海课件(篇6)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2、师述:这首歌好听吗?大海可美了,今天我就要带领大家跟随作者一起去“赶海”。齐读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猜透我的心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和生字一定要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字卡,指名认读。接下来增加难度,大家能接受挑战吗?出示词卡,指名认读。

3、请同学们再快速看看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指名回答)现在知道“赶海”的意思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课文的其它段落写得也很美,找到了吗?把它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四、创设情境,总结全文。

(放音乐)如果你现在就站在海边,迎着凉凉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少,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课后反思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也,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我们应该是学生朗读指导的“引路人。”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教学中我注重了“情”的落实,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赶海的乐趣,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我在朗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赶海课件(篇7)

1、 继续学习第11课——《赶海》

2、 复习生词、开火车读、领读。

1、【过渡】赶海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其实啊,我的赶海计划并不是那么顺利,在赶海最初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呢?

指名读

同学们,你听出了什么?你们觉得这句话中那个字最生动最有趣?——“闹”。

想想看:这时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闹”的情景呢?

我来扮演舅舅,你是我小作者,我们来演一演!

好吧!我们就去吧!那你来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2、【过渡】终于来到盼望已久的海滩了。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我为什么兴奋?你能读出浪花依依不舍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 学习第一句。

1、 【过渡】退潮后的沙滩上可热闹了,快去瞧一瞧吧,大家都在干什么呢?

(1)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2)指名读

(3)沙滩上的人真多啊,他们在干什么呢?

(4)【过渡】赶海有真有趣,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不过,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藏在省略号里,让我们边看图边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起来吧。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好多人了,他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评价,你们说的真棒,真是热闹非凡啊!)

(二) 学习三个场面

1、【过渡】

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那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件事情呢?打开课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接下去的部分,思考,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笔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

2、 交流:谁来说说这段向我们介绍了几件有趣的事?

3、 板书:

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4、【过渡】我们来看看海星是怎么被抓到的。

a抓海星 出示句子

你是怎么抓到海星的?把读出来

老师告诉大家“摸呀摸呀”可以想象我摸得怎样(认真、细心),所以要读得轻些、慢些。你再来一次,谁再想试一试?(几生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一个地方。

突然间摸到一只海星,真是(又惊又喜)谁来试试?

嘿,要笑着读,读出欣喜劲儿!练读,齐读。

b【过渡】海星是摸到的,那横行霸道的螃蟹是怎样捉到的`呢?读一读。

出示: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

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什么叫束手就擒?不甘又是什么意思?“不甘束手就擒”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所以要读得轻些,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你来试试(生读)。

完整的读一遍。

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好奇味道!你再来试试。

(螃蟹的大螯夹住了你的手,疼不疼啊?疼就要大声喊出来。)

赶海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赶海的乐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海。用()的大海说说对大海的印象。

2、板书赶。用赶组词。由赶集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理解赶海作铺垫。

3、读题,谈谈读题后自己的想法。(谁赶海?赶海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么赶海的?赶海有什么收获?)

(过渡: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读书)师生接说书读百遍,其以自现)

二、检查预习

1、能读准下列生词吗?

暑假、努努嘴、满载而归、俘虏

2、能把书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书,提出要求:你认为他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就鼓掌给予肯定。

过渡:把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就算读好书了吗?对,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想读好书还应该读出自己对句子、段落的理解,读出感情,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师生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精读感悟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片段。(多读几遍,力求读好)

2、师生共同感悟朗读精彩句段。(重点感悟赶海的趣)

3、回头解决学生依题提出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今天这节课大家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提示:可以用赶海真是或我通过读课文明白了来说说。)

2、教师归纳。(略)

五、作业设计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暑假(shuchu)努努嘴(nulu)满载而归(zaizai)俘虏(lunu)

2、抄写词语。

3、把你最感兴趣的句段抄下来再读几遍,说说你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兴趣。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略)

板书:25赶海

抓蟹捉虾

赶到海边趣满载而归

附:教后记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

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依题激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说明学生内在的思维开始启动,但有些问题是浅显的,甚至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通过我的引导像谁去赶海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一听便能解决就属于浅显的问题,同学一定再动一动脑筋一定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做到了善于提问。为什么要去赶海?赶海有什么收获?的问题就出现了。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就是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它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一根红线,一直到最后解决问题。以读作为感悟语言文字的手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在读中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巧妙地统一起来。教学中学生对我闹着要去的闹字的感悟,有的说他一定是哭着闹,有的说他一定是瘫在地上闹,舅舅不同意就不起来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很重要,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我这样闹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急着要去赶海。这说明赶海对于我来说太赶海太有趣了!我想这样久而久之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此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还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引导学生体会赶海的趣时,对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这句话有学生说这不是写赶海的趣!我没有批评,而是鼓励他说你动了脑筋,但你如果再仔细想一想,浪花会回头吗?他恍然大悟浪花多可爱呀!就像孩子似的不忍离去,沙滩上太有趣了!

赶海课件(篇9)

1、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播放课件。

3、同学们眼中的海可真美。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和大海有关的,题目叫做《赶海》(板书课题)同学们注意看老师写,“赶”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这一捺写得要舒展一些。来,读课题。

4、当大海退潮的时候,海边留下了很多宝贝呢,有贝壳,有海星,有鱼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会去捡贝壳,捞海带,捉鱼虾)。

5、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就经常做这些,这就是赶海。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赶海,赶海到底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乘上词语列车向海边出发吧。小火车开起来。

2、相机指导读音现在老师把拼音去掉了,小火车还能开得稳吗?试一试。

4、这篇课文中除了这些词还有好几个语气词呢,看看你会读吗?单个字你会读了,那把他们送入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挑战一下,先自己试着读读边读边想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1兴奋的语气抓住海星的高兴兴奋)(2)。

三、初步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也读了几遍了,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解决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说不准没关系只要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了你就是最棒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暑假里,舅舅带我去赶海)。

2、真是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炼。看来这学期给大家布置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这项预习作业起到一定效果了。赶海这件事可真是充满了欢乐,在作者看来就是一件什么样的事?那请大家再仔细浏览一下课文,你能找出哪几小节是讲的这次赶海的过程吗?(板书赶海过程趣2—5)。

3这么美的海这么有意思的赶海趣事让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第二小节让王老师来读,请你认真听,想一想第二小节主要讲了什么趣事?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吗?(追赶浪花)。

4、第三小节我们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是不是也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一小节讲的几件趣事儿。

5、4、5小节老师想请一对同桌来读看看哪两个人读的最有默契。

6、4、5小节又讲了什么?经过二三小节的赶海,最后要离开海滩了,同学们猜猜看我和舅舅会空手而归,吗?那我们可能会收获些什么呢?对了,这就叫满载而归(板书)。

8、请人来读一读。你发现第一小节这个开头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叙事类的课文有什么不。

一样了吗?(以歌词开头,结尾也是,首尾呼应)王老师在作文课上经常对大家说写好一件事第一自然段开头一定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吧,看看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讲明白这三要素了吗?作者没写这些而是讲了自己的什么?(回忆)同学们太会写文章了,今天又学到一招了,写叙事类的文章啊还能这么写用回忆导入。希望今后的作文中也能看到大家学以致用。

10、今天啊,老师带着大家赶了一次海,看到了追赶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样只有在海边才能一见的场景,真不枉作者一直对这件趣事念念不忘呢。现在请捧起书在这悠扬的乐声中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赶海的乐趣。

赶海课件(篇10)

教学要求

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教学重点

能通过联系上下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出下列字的结构和偏旁。

舅努痒虏载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评议。

二、讨论写法、品味朗读。

1、小作者是怎样把赶海这件事写的这么生动的呢?

(1)课文开头、结尾都用了《大海啊,故乡》的歌词,首尾呼应。抒情优美。

(2)小作者把浪花大虾螃蟹当做人来写,生动有趣。

(3)小作者用词很准确。

2、然我们没有赶过海,但读了这篇课文,我们都觉得赶海非常有趣,小作者的文章写的多好啊!小作者的文章写的多好啊!我们再来听一听课文录音,仔细品味品味。[

3、听课文录音。

三、说话、写话练习

1、指名读课文后第五题,明确说话、写话要求。

2、启发学生回忆参加过的活动,选出一种玩得最开心的活动,练习说一说。

3指名说,评议。

4、同桌互说,互评修改。

5、把说的话写下来。指名读,评议。

四、作业

完成写话练习。

教后小记

本节课重点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把自己参加过的活动玩得最开心的活动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

赶海课件(篇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磁带、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谁亲眼见到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当海水退潮时,你们在干什么?

3、揭示课题,赶海。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讨论要求并按要求做: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暑假舅舅努努嘴儿束手就擒夹住痒痒的

大虾一捏俘虏偏西满载而归

螃蟹嘿不甘东逃西窜哎哟

大螯咦吹拂哼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

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赶海课件(篇1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自读、自评、自悟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

2.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赶海》。(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赶海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前两句)“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赶海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4、练习用“每当……便……”说话。

三、精读重点部分。

1、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做有趣的地方。

2、在四人小组内读读自己画的句子,互谈感受。

3、汇报学习成果。

a、生:我画的是“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出示大屏幕)。

师:说说你的体会吧!

生:我觉得浪花“回过头来不忍离开”写得很有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从“闹”字,我体会出作者非常想去赶海。

生: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只有人才会回头、不忍心,让人感觉浪花很可爱,所以说这里很有趣。

师:你可真了不起,还知道这里有了拟人的手法。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

生:兴奋极了。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兴奋?(指名读)。

师:如果能边读边想象,就更好了。(生自由读,师指导)。

b、生:“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

师:能给这句话起个名字吗?

生:摸海星(师板书:摸海星)。

师:为什么你把“摸呀摸呀”读得那么慢啊?

生:我在认真仔细地摸。

师:后来为什么又读快了?

生:因为我很高兴啊!

师:为什么而高兴。

生:因为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啊!同学们,让我们像他一样,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吧!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c“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板书:抓螃蟹)。

(2)你们能表演出抓螃蟹的乐趣吗?要想表演好,就必须先把这些话多读一读,意思读明白,表演才能刚出色。

(3)同桌两人合作,读完以后表演。(教师指导)。

(4)指名表演。

师:为什么你只努努嘴儿,不做声?

生:怕把螃蟹吓跑了。

师:你觉得抓螃蟹有趣吗?

生:很有趣。螃蟹很不好抓,它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还夹我的手呢!

师:被螃蟹夹得疼吗?(有点)以后还抓不抓了?

生:还去,因为抓螃蟹太有趣了!

师:下次可要小心哦!

(5)生练习读。

(6)指多名学生充分读,师相机评价。

(7)生再有感情地读。

d“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生谈体会: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

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情趣。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

(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4)齐读捏大虾部分。

(1)生读相关句子。

(2)练习用“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3)选择其中的一种活动说一说,用上一些语气词。

(4)指名说,师生共同点评。

四学习结尾部分。

(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4)(音乐)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

(5)介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五.感情升华,进行思想教育。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到了好词好句、语气词;领略了大海的美景;学会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大海真美;海里有很多宝;我爱大海,我爱我们的生活!。。。。。。)。

师总结:是啊,大海是美丽的,赶海是有趣的,因此,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最后,让我们一起通过读表达出我们对大海的热爱吧!(配乐有感情朗读)。

赶海课件(篇13)

教材简析:

《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其中捉蟹、摆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磁带、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谁亲眼见到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当海水退潮时,你们在干什么?

3、揭示课题,赶海。

二、初读课文。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讨论要求并按要求做: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暑假舅舅努努嘴儿束手就擒夹住痒痒的。

大虾一捏俘虏偏西满载而归。

螃蟹嘿不甘东逃西窜哎哟。

大螯咦吹拂哼。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难读,读给同学们听听。

4、同学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说说你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2、指导学生记住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坐姿。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创境导入。

1、播放《大海啊,故乡》,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每当小作者唱起这首歌,他总会想起童年的往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2、师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读出“趣”。

(1)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2)“不时”“回过头来”“不忍离开”——当作人来写。

过度:渐渐远去的浪花在作者眼里是那么有趣,因此作者忍不住要去?——(追赶浪花)。

(3)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把“我”兴奋的语气读出来。

过度:正在“我”兴奋地追赶浪花时,才发现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这么多的人,都在干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用“有的……有的……有的……”说段话,介绍一下人们的活动。

(4)“我”捉螃蟹有趣,小伙伴捉螃蟹有趣,“我”抓大虾有趣。

示句: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我捉螃蟹有趣在哪儿呢?和同桌一起读读这个句子,讨论讨论。怎样把有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再和同桌试着读好这个句子,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小伙伴捉螃蟹、我抓大虾的乐趣又在哪里呢?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选择一件你们认为最有趣的事,先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在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

咦,怎么我的脚……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读出神气)。

“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5)小结:捉螃蟹、抓大虾的乐趣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让我们完整地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朗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其中的无限乐趣。

这时的“我”也提着?——(“战利品”跟着舅舅往回走。)。

(7)引读:海风吹拂着,我感到?我一边走,一边?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

今天,我们跟随小作者来到沙滩上,追赶了浪花、捉了螃蟹、抓了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相信也一定勾起了大家的美好回忆,你们参加过哪些开心的活动呢?请大家课后好好地想一想,先试着说一说,下节课我们再来学着写一写。

赶海课件(篇14)

一、 板书课题

师生共唱《大海啊故乡》,并读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来赞美歌词写的美。齐读课题。(由歌词来吸引孩子们的学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

二、 预习展示

让咱们乘上词语的列车一起向海边出发吧。(出示词语)这是四列词语列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自己读。

加上了语气词的词串呀,读起来特别的有趣,让我们边在脑海里过电影,边把它们读的有滋有味。“嘿,暑假 舅舅 去赶海”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给学生纠正错音,错字,使学生 边想象边读,能体会出词串趣味性,还能检查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词串的出现成为这一课的一个亮点。)

师:同学们这组词串中“舅”这个生字,不好写,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舅”上下结构,这个字上面写的扁一些,注意写好笔画笔顺,舅舅是个男的,所以下边是个男字,上面表音下边表意。回去描红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字本身为一个生字,老师这么指导书写,让学生更能加深记忆,但是让学生亲自在练习本上写一俩个效果会更好。)

三、 精读感悟

1、自由朗读,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们觉得赶海对于作者的童年生活来说是一件怎样的事?

3、下面同学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那一句话概括描写了赶海的场景,还具体写了赶海的那些趣事,默读。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默读提出要求,让学生能明确默读该怎么做。)

4、那一句话概括描写了赶海的场景。

5、你从哪感受到热闹?

小结:孩子们当我们概括描写一个场景时就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和标点来表达。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沙滩热闹的人群中去看看,最有趣的又是那几件事呢?

6、默读这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三件趣事,画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圈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字词,甚至是标点。

7、出示:抓海星的文字。哪一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有趣呢?(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来了解词语,动作,标点在句子中的意思,来体会抓大虾的乐趣,让学生通过读,在读中感悟)

8、出示(捉螃蟹的文字)请同学读这个片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1)束手就擒的“束”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出示(束的两种解释1、捆、系2、量词)你选择哪一个?

(2) 擒是什么意思?

(3)师生一起来读这个片段。(在读的时候老师预设了3种情况,来让学生了解这的确是一只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的螃蟹。更深一步体会出捉螃蟹的乐趣)

(4)这个句式在描写上,也非常的有意思,有特点,两个句子都用上了一个表示原因的词,发现了吗?

9、同学们刚才我们体验了抓海星,捉螃蟹的乐趣,那捏大虾的乐趣又体现在哪呢?(出示捏大虾的片段)

(1)你们想看这只大虾吗?今天老师也把这只大虾带来了。(出示大虾和武将的图片。并出示京剧的音乐)

(2)讲解大虾与武将的共同之处。并让学生来演示着读这句话。(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个比喻句的认识,通过自己表演的来读,更能把句子读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捏一捏这只神奇的大虾,举起你的手,(我轻轻伸过手去。读)这个大虾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用上语气词。试试,请你说?(本节课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语气词,让学生说句子的时候来加上语气词,是当堂就学以致用了。)

(4)你还沉浸在捏大虾的快乐中呢,有没有哪些标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心里的变化呢?(在这一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着读词语以及语气词,能感受到小作者的`心里变化。)

10、有三个学生来把这三个片段再来读读。(进一步与这课的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再次来体会赶海带给的乐趣)

总结:把赶海的场景栩栩如生的展现大家眼前,小作者通过抓住打比方的方式,写出了大虾可爱的样子,还用上了语气词写出了心理的变化,让赶海的趣事跃然纸上,其实赶海的趣事又何止这些呢?

四、 布置作业

课下同学可以用这个句式(赶海时——可有趣了!)也可以写一写身边的趣事,下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一起追赶浪花,欣赏夕阳西下美丽的海景,再次领略赶海的乐趣。(在这一课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读来体会赶海的乐趣,特别是对于一些课文中出现的标点,词语等更是让学生来读,来体会,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应该怎么做。)

苹果丰收课件热门5篇


我们来一起看看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苹果丰收课件”,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分享请将它收藏并分享给朋友们。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

苹果丰收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学生在聆听和模仿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通过小组合作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4/4拍的强弱,并且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够熟练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难点:体会朝鲜音乐的风格,并用和谐的声音完成二声部合唱。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节奏表演X、X、XX、XX、X,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打节奏。熟练后,变换不同的速度进行,之后哼唱《苹果丰收》的旋律,伴着旋律打节奏,从而引出《苹果丰收》

(二)教授新课

1、初听歌曲

播放歌曲《苹果丰收》,引导学生将刚才的节奏型带入到歌曲中,为歌曲伴奏。

2、学唱歌曲

①教师范唱

学生思考歌曲的节拍与二拍子歌曲有什么不同,引出知识点: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②解决难点知识点

四二拍:强、弱

四四拍:强、弱、次强、弱

③学习歌曲的节奏

学生自主学习歌曲的节奏,并思考之前练习的节奏跟歌曲的节奏有什么关系,从而解决重点。

④学唱歌谱

教师和学生一起视唱歌谱,放慢速度唱歌谱,同时解决音准问题。

⑤填词演唱

教师唱谱,学生填词,再次对音准问题进行纠正。

⑤整唱

歌曲学会后,给学生几分钟的自由练习时间,然后分组演唱并PK,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集体跟着钢琴完整演唱。注意歌曲的情感处理。

(三)音乐活动

1、教师展示朝鲜族舞蹈中的常用舞蹈动作,

2、学生模仿后进行创编,并分组展示表演。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并进行感情的升华,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童年的快乐,体会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苹果丰收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小跑步,并合拍地随音乐做摘果子和跳踵趾小跑步动作。

2、感受朝鲜舞蹈的优美,愉快的欣赏和学跳丰收舞。

3、体验劳动和丰收的愉快心情。

活动难点:

初步学习踵趾小跑步,能随音乐有节奏的进行踵趾小跑步练习。幼儿能随音乐完整律动,并结合情节创编动作。

活动过程:

一、观看舞蹈视频导入:

孩子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丰收了,一群朝鲜姑娘们也来到果园去摘果子了,她们摘着果子跳起了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给她们拍手打节奏。(播放舞蹈视频)

小结:金色的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朝鲜的姑娘们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二、随音乐做律动。

(听音乐,简述律动动作。)让我们也哼着歌跳舞吧!你最喜欢朝鲜姑娘的哪些动作?这个动作猜猜她们在干什么?(幼儿示范动作)手部动作----摘果子、左看看右看看----庆丰收

老师特别喜欢姑娘们去果园的舞步,(脚跟脚尖跑跑跑)这个叫踵趾小跑步。(师幼学习踵趾小跑步)刚刚我们做的是脚的动作,身体要怎样才会跑得更好看呢?试试把身体与脚打开(教师示范哼唱音乐,幼儿练习踵趾小跑步)

小朋友们跑得真好看,来!让我们一起小手叉腰,踵趾小跑步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好吗?(师幼踵趾小跑步,跑到圆上)

(利用舞蹈情节帮助幼儿记忆律动动作)果园到了,摘苹果喽!可以怎么摘?(让幼儿示范,摘一个放进去)除了上面可以摘,还有哪里可以摘呢?(引导幼儿从四个方位进行摘果子)苹果摘好了,给你的好朋友看一看,你看看,他看看,转个圈儿庆丰收。

(幼儿坐下,回忆情节动作)刚刚我们也跟着朝鲜姑娘跳起来了丰收舞,一起说说都做了哪些动作?踵趾小跑步---摘苹果-----庆丰收。

(完整表演)让我们也用优美的舞姿来庆祝苹果丰收吧!小手叉腰准备(师幼跟音乐做律动,摘果子时先伸出戴笑脸的手)完整表演2-3次。

三、结束活动

今天摘苹果心里感觉怎样?我们把摘到的苹果送给客人老师尝一尝好吗?(踵趾小跑步退场)——同星幼儿园

苹果丰收课件(篇3)

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田野里、果园里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景色宜人,幼儿尤其对硕果累累的果实充满了期盼,今天我将带领幼儿一起走进“果园”,随着《苹果丰收》的欢快乐曲,学习摘苹果的动作,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并感受果实丰收的喜悦心情。

【活动目标】

1、能用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表现乐曲的节奏型,并能看指挥协调一致地演奏。

2、尝试根据图谱设计配器方案。

3、感受乐器音色的不同,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能随音乐做律动。

2、铃鼓、碰铃、圆舞板各一组,总数同幼儿。

3、农民伯伯摘苹果视频、果园的图画、《苹果丰收》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孩子们,农民伯伯打电话来说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要丰收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摘苹果的?”(观看摘苹果视频)

二、欣赏音乐

1、感受音乐的情绪

欣赏音乐第一遍,听音乐谈感受

师:你们听音乐响起来了。

(教师与幼儿一起坐下,边听音乐边点头打节奏,以身体的情绪感染幼儿)

师:这首乐曲你听上去觉得怎么样?(引导说出:高兴、活泼等音乐性质)

2、欣赏音乐第二遍,想象音乐故事

师:农民伯伯在丰收的时候发生了许多许多的有趣的事情,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幼儿安静地闭上眼睛倾听)

师:你听到音乐想到了什么?

3、想想农民伯伯去果园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怎样摘苹果?想一想苹果摘满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出示图谱,用拍手等方式把乐曲的节奏型表现出来,

1、请幼儿看着图谱,说一说哪里表示去果园的路上(第1、3、5、7小节),哪里表示找果园的动作(第2、4、6、8小节),哪里表示摘苹果(第9—12小节),哪里表示举起箩筐庆祝丰收(第13—14小节)。

2、看图谱,用拍手的方法把节奏拍出来。

3、引导幼儿用拍腿、拍肩、跺脚等方法再次拍出乐曲节奏。

4、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随音乐拍手、拍腿、摇手腕,拍出整套节奏型。

5、分声部拍节奏。将幼儿分成三部分,教师指挥幼儿分别用身体的不同动作(拍手、拍腿、摇手腕)表现节奏。着重解决最后难点部分:在庆祝丰收时,大家很高兴,该多少人拍手?(幼儿一起拍手)

三、引导幼儿探索打击乐器的配套方案,尝试设计新方案。

1、请幼儿想想碰铃、圆舞板、铃鼓在什么时候演奏比较合适?箩筐在举过头顶时用什么乐器比较合适?(所有乐器)

2、幼儿看指挥模仿打击乐器演奏动作。

3、幼儿分声部演奏乐器。

4、请幼儿讨论,设计并调整配器方案。请幼儿当小指挥,其他幼儿交换乐器演奏。

四、结束活动。

秋天的苹果又大又甜,我们整理好乐器来品尝苹果。(吃上午的苹果点心)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做打击乐器演奏(如:方便面碗、八宝粥盒、饮料瓶等)。

【活动反思】

《苹果丰收》是一个大班音乐律动活动,音乐的节奏鲜明,容易听辨,自始至终,教师都将情景贯穿其中,分为三大环节:去果园的路上、摘苹果、丰收后的喜悦;通过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多方面的感官逐步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熟悉音乐旋律,并将故事穿插在一开始的倾听环节,帮助幼儿

理解音乐,熟悉音乐节奏型,孩子们的兴致都非常高。

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了合作演奏的乐趣,并感受到了果实丰收的喜悦心情。

苹果丰收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在原有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将乐曲的节奏型用拍手等方式表现出来。

2、引导幼儿尝试根据节奏型和图谱设计出打击乐的配器方案。

3、培养幼儿看指挥协调一致地演奏打击乐器。

活动准备:

1、幼儿会随乐做律动。

2、铃鼓、碰铃、圆舞板、大鼓。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幼儿随音乐《苹果丰收》做律动入场。

“小朋友,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

二、引导幼儿创编身体动作。

1、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去果园的?走到后干了些什么?最后怎样?

2、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把乐曲的节奏型用拍手等方式表现出来。

(1)老师把刚才我们摘苹果的过程画了下来,看一看哪里表示去果园的路上?哪里表示摘苹果?哪里表示举起箩筐?哪里表示庆祝丰收?

(2)看着图谱,用拍手的方法把节奏拍出来。

(3)除了用拍手的方法,还可以拍什么?引导幼儿用拍腿、拍肩、跺脚等方法拍出乐曲节奏。

3、声部拍节奏。将幼儿分成三部分,教师指挥幼儿分别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4、解决最后难点部分:在庆祝丰收时,大家很高兴,该多少人拍手?

三、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打击乐器的配器方案。

1、看看自己椅子下有什么乐器,引导幼儿想想碰铃、圆舞板在什么时候演奏比较合适?箩筐在头顶举过时用什么乐器比较合适?什么时候加入大鼓?

2、幼儿看指挥模仿打击乐器演奏动作。

3、幼儿分声部演奏乐器。

4、请幼儿当小指挥并交换乐器演奏。

四、结束活动。

秋天的苹果又大又甜,我们整理好乐器来品尝苹果。

苹果丰收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感受朝鲜歌曲的风格,指导幼儿表达歌曲喜悦的心情。

2、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姿态表现苹果丰收的喜悦,尝试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钢琴,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律动、练声

1、律动:《手腕转动》、《摘果子》

2、练声:《小鸟醒来了》、《山谷回声真好听》

二、欣赏音乐《苹果丰收》

(1)感受音乐的情绪

欣赏音乐第一遍,听音乐谈感受

师:你们听,音乐响起来了。(教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点头打节奏,以身体的情绪感染幼儿)

师:这首乐曲你听上去觉得怎么样?(引导说出:高兴、活泼等音乐性质)

(2)欣赏音乐第二遍,想象音乐故事

师:农民伯伯在丰收的时候发生了许多许多的有趣的事情,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安静地闭上眼睛倾听)

师:你听到音乐想到了什么?(大家在摘果子……)

(3)学习摘苹果的动作

你们是怎么样摘苹果的?(请个别幼儿示范,给予鼓励,教师提取幼儿的作将其美化,幼儿学习动作。)

(4)配上音乐练习摘苹果的动作。

三、复习歌曲《七彩光和果娃娃》

钓鱼课件(热门四篇)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钓鱼课件(热门四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钓鱼课件 篇1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钓鱼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2、培养专心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做事情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磁卡:“三心二意”、“一心一意”。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中的故事,通过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故事里都有谁?她妈去小河边做什么?谁能猜猜故事的内容?

(2)幼儿阅读后回答。

(3)教师:小朋友的故事编的真精彩,可是我们书上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教师带领幼儿共同阅读故事《小猫钓鱼》,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故事。

(2)教师:故事里都有谁呢?它们在做什么?小猫开始时钓到鱼了吗?为什么没有钓着?(因为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做事总是三心二意的。)

(3)教师:后来小猫钓到鱼了吗?为什么?(钓到了,因为它听了妈妈的画,一心一意去钓鱼。)

三、帮助幼儿理解“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意义。

(1)引导幼儿理解“三心二意”的意义。

A、教师出示词卡。教师:你们知道什么是“三心二意”吗?

B、幼儿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三心二意”就是形容做事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忙那个,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事也完不成。(2)引导幼儿理解“一心一意”的意义。

A、教师出示词卡。教师:那么,你们摘掉什么事一心一意吗?

B、幼儿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一心一意“就是形容一次只做一件事,做事很专心,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注意力比较集中,事情往往完成得比较好。

四、请幼儿向小伙伴说一说自己做事的经历。

(1)教师:你有没有像小猫这样做事三心二意的经历呢?结果怎么样呢?

(2)幼儿回答。

(3)教师:你有没有像小猫后来那样做事一心一意的经历呢?结果又是什么呢?

(4)幼儿回答。

五、引导幼儿养成做事专心的好习惯。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是学习小猫的“三心二意”呢?还是学习小猫的“一心一意”呢?

(2)幼儿回答。教师小姐: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们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一心一意”,只有专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完,做好。

效果分析:

钓鱼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抉择、实践”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从钓鱼中会得到什么启示?(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过渡语:那么,钓鱼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2、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别是哪几小节?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幻灯片1(识读生字)

鲈鱼 鱼腮 鱼饵 鱼钩

捕捞 溅起 操纵 翕动

告诫 实践 抉择 诱惑

小心翼翼 筋疲力尽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a、读一读。

b、随机识字,解词。

读音: 翕 字形:指导翼的书写 理解:不容争辩 翕动(动作演示)

(2)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课文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3):那么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呢。(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一至三节写钓鱼,四至九节写放鱼,十至十一节写启示)请你们拿起笔在书本上作上记号,划上两竖。(师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一)、品读“钓鱼”部分:

1、过渡语: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写钓鱼部分1至3节,划出有关句子,体会我钓到这条鱼的特点。

2、交流描写写鱼的句子。提问: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屏幕出示幻灯片2—1: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我发现这个感叹号放的位置好像不对呀!(这是在突出鱼的大)师: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这条鱼大得很吗?(生读——个别读——生齐读)

(2)这是一条大鱼,仅仅是大吗?它还是一条怎么样的鱼?(漂亮)说说理由。屏幕出示幻灯片2—2: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条漂亮的鱼(抓住翕动这个词体会到它的美丽,在银色的月光下鱼腮一张一合得动,可爱极了)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这条鱼漂亮极了吗?(生读——师范读——生齐读)

(3)钓到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的心情会怎么样?(得意、高兴、喜悦、喜出望外、欣喜)板书:得意,用高兴的心情读二两句。你们想看看这条又大又美丽的鲈鱼吗?出示幻灯片2—3(鲈鱼图)

(4)我钓到这条鱼容易吗?(不容易)怎么不容易?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理由。(抓主第二自然段写钓鱼过程的句子和好长时间去体会钓到这条鱼多么不容易)

二、品读“放鱼”部分:(15分钟)

过渡语:,为钓到这条鲈鱼,我是等了很久,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的确不易。更何况钓到这样又大又漂亮的鱼时,可是父亲却要把它放走,这是为什么?

1、请默读第2节和第4节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1):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我放掉呢?(。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什么是鲈鱼开放日?为什么在这之前就不能捕捞呢?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屏幕出示幻灯片3:

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自由读资料)读了这段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2、小结:是的,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物种都是因为人类没有节制地捕杀而绝种的呀。人类再也不能无节制地捕杀它们了。

3、父子俩钓到的鲈鱼是在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因此,是放是留,父子俩将面临一个道德难题,大家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父子俩对这件事不同态度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研读描写父亲态度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1: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a、这里的得可以换成哪些词?(一定、必须)换上去读一读。。b。得写出了爸爸对待这条鲈鱼是什么态度?(坚决地把它放走)c。你还从课文的中的哪些词句读出了父亲对待鲈鱼的态度是那么坚决?出示幻灯片4—2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d、将这两个词作为提示语放在父亲说的那句话中再读一读。 出示幻灯片5

父亲 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当面临着这个难题,父亲当时的心情如何,难道他就不在乎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盯”这个眼神你能否看穿父亲当时的内心挣扎着一个什么想法?(是放还是留)为什么盯了好一会儿”?(父亲虽有犹豫,有矛盾,但最终作出的选择却是理智的,坚决的)是呀,所以他那一句“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是经过再三考虑的,虽有犹豫,有矛盾,但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理智的选择,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经过深思熟虑而又语重心长的话语。(齐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4、过渡:面对父亲的决定,我又有何感想,持什么态度,大家再轻声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找出有关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1)交流反馈,屏幕出示幻灯片6—1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他放回湖里。

(2):完成课后第二道思考题的填空。(允许有不同填法)

屏幕出示幻灯片7:

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变化。

得意——( 急切 )——(伤心) ——(乞求 )——( 依依不舍 )

(3)导读激情:当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急切地问——生读第(1)句;当父亲不容争辩说:“孩子,你必须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伤心说——生读第(2)句;当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说:“孩子,你非把它放回湖里去不可,”时,我乞求着——生读第(3)句;可是父亲无动于衷,仍然要放走时,我只好无可奈何,依依不舍放走——生读第(4)句。

5、引导辩论。师引:父亲放鱼有他的理由,我不愿放也有我的想法。如果我是儿子,我肯定会想方设法说服父亲同意把鱼留下,如果我是爸爸,我肯定会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把鱼放掉。请同桌合作,分别想象他们之间展开的一次争论。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我最后的选择,那条我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我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三十四年后呢,他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启示

钓鱼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沮、践、戒、钩、翼、鳃”等生字

2、能通过课题了解文章内容,能初步了解“启示”结构

3、能明白课文“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4、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重点:

明白课文获得“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教学难点:

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初探“启示”含义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出示幻灯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启示)

3、什么叫启示呢?(出示幻灯片)(出示幻灯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2、引出课题:《钓鱼的启示》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的是——《钓鱼的启示》,请大家一起看到这个字,它读“钓”(出示幻灯片),和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很相识“钩”(出示幻灯片),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请在草稿纸上写钓鱼,鱼钩,写对了的请举手。

(2)读课题:很好!请同学们抬起头,看到课题,让我们把钓字还到课题中读一读,请字正腔圆的读,请干脆利落的读

二、初读课文,初探启示结构

1、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到课文,轻声细读课文,注意做到两点。(幻灯片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看看你们会不会读。(幻灯片)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òng)着。(很流利,谁来第二句?)

(2)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lú)鱼,看着鱼鳃(sāi)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动着。

(了不起,三个生字全读对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还有第三句)

(3)当年那个沮(jǔ)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这个词读?什么时候我们会沮丧呢?你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意思。第四句特别长,谁敢来读一读呢?)

(4)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jué)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jiè)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jiàn)起来却很难。

(太厉害了,这么长的句子,你竟然读得准确无误。父亲告诫我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

3、如果我把生字提出来,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生字合理的填进去呢?(出示)

鲈鱼大,诱饵鲜,熟练操纵拖上岸;(填得好)

鳃翕动,月皎洁,心情沮丧难抉择;(填得对)

是非易,实践难,父亲告诫记心间。(填得准)

4、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浓缩)

6、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一句,告诉我们他们在干什么?(板书:钓鱼)第二句,告诉我们他们决定干什么?(板书:放鱼)第三句,告诉我们什么?能不能用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呢?很好,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启示)(出示幻灯片)

7、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词,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启示”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呢?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路非常清晰。

三、细读课文,感悟“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1、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当时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鱼大吗?你们来读一读?不够大?再来,有点大?再来,这么大?不仅大,而且?(漂亮)哪里写到了?(生汇报)

2、钓这条鱼容易吗?(不容易)花了多久的时间?(晚霞辉映到晚上十点)钓到这样的鱼时,父亲高兴吗?我高兴吗?你高兴吗?(其实我也跟着高兴)可是,父亲却要我干什么?(放鱼)连续叫三个人

3、父亲怎么说的?(出示)

父亲: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4、我是怎么争辩的?让我们找找“我”说的话

“我”:爸爸,为什么?(我怎样的问?)急切

读出我的急切,再急一点。

“我”: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怎样的说)大声

请读出我的大声,又急又大,又急又大又快哭。

5、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一读“我”的话。

6、他们在干什么?(放与不放的问题,也就是舍与不舍的问题)板书:画“舍”,)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鱼放了?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5、也就是说,捕鱼的时间还没有到。为什么捕鱼还要规定时间呢?我这里有一个资料。禁渔期。

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为青鱼(鲱)禁渔期。(看看谁的数学好)

(半年多的时间啊!)

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禁渔期。

(多久,整整两个月。)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这又有多久呢?一个半月)

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不就差短短两个小时吗,我不放又会怎样?

6、在父亲眼里如果不放回去意味着什么呢?

诚实、信用、道德。

7、可我当时为什么不肯放呢?

鱼大,鱼美,鱼钓起来难,关键是放了鱼别人也看不到。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学生读句子)所以我把乞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父亲,但有用吗?为什么?

8、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9、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这位名人是怎么说的?(出示幻灯片,无人看到而舍才是道德)父亲是怎么解释道德的呢?(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看来,钓鱼事小,放鱼事大,舍弃事小,得到是大,这叫以小见大!(板书)

10、放与不放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难不难?(难)艰难的选择叫什么呢?(抉择)我的抉择是什么?(放鱼)(道德)谁来读一读我放鱼的句子。

11、在我的人生中,仅仅这一次(放鱼吗?)文中怎么说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2、相似诱惑人的“鱼”,对一个三十四年过后,也就是一个中年人来说可能是什么?可能是带来方便的、带来好处的、带来利益的。面对这些,我都选择了?(“舍弃”)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出示)

13、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鱼”呢?)

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过红灯。能不能?为什么?你很善于思考,他告诉我们(过马路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捡到钱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不占位己有?他告诉我们捡钱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没人发觉的情况下抄作业。他告诉我们能不能?为什么?(做作业事情小,但诚信大。)

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乱扔垃圾。你有没有扔过,你的做法是文明的。(他告诉我们扔垃圾事情小但文明大。)

四、联单元课文,拓“以小见大”手法

1、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告诉我们的都是大道理。这也是“以小见大”(指板书),我很高兴,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出示幻灯片)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你们知道这段话哪里有吗?(单元导读)你很会观察,也很善于读书。看单元导读能给我们指明学习方向。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从钓鱼和放鱼这件生活小事中明白做人的大道理,这就叫“以小见大”,这是写好启示的方法。(指板书)

2、这一单元的课文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出示《落花生》片段)

作者从父亲与我们谈花生的好处,从而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启示,这种写法也叫?(以小见大)

你们有没有发现,启示都是从什么事情中得到的?(平凡小事)

3、以“小”悟“大”写启示。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平凡小事,我这也搜集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看看你们能不能悟出大道理。(出示)

我去海滩游泳,大浪向我冲来时,我吓得赶忙往岸上退缩,可反而呛到海水,但如果我站直身子,鼓足勇气,勇敢地迎着浪涛向上跳,浪涛就在我的身下过去了。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五、课后设疑,思考“小”字写法

同学们很聪明,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舍大取小,以小见大!如何抓住“小”字来写呢?把“小”字写具体,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小见

以钓鱼大

放鱼

启示

钓鱼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入高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的感情色彩和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本组课文为“生活启示”专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子,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小心翼翼”、“翕动”、“沮丧”、“告诫”等词语的意思或表现的情形。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

2、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父亲坚持要“我”放鱼的直接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六、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1、制作简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强调“钓”与“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课件显示)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2、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导: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钓起了一条大鱼,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放回湖里去了,后来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启示,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钓鱼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与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就像一本无字的书,到处充满着智慧与启示。就算小小的一次钓鱼也不例外,“我”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因为不到鲈鱼捕捞时间,父亲坚持让我把鱼放掉,从而让“我”得到了一

个重要启示,那么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谁来说说看。

2、我们一齐来读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那这里的“是”与“非”,对于钓鱼这件事来说指的是什么?(边回答边做板书:是-放;非-留)

4、因为不到鲈鱼捕捞的时间,所以放掉鲈鱼是正确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一次简单的放鱼,做起来那么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到文中找找原因,划一划句子,并写下你的批注。

二、体会“难”的原因

1、鱼大(板书:鱼很大)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①见到这么大的鲈鱼,你在想什么?(预设:)

a.你想到了它的美味,那请你来美美地读读,还有谁?

b.哦,你很吃惊,把你的吃惊读出来。你来

c.好的,你很高兴,带着你的喜悦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d.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这条大鲈鱼

②面对着如此肥大的鲈鱼,我是那么地惊喜、得意,可是,父亲接下来却对我说,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a.此刻,我的心情如何?(急切、难过)

b.能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我们请一位父亲,一位儿子,我来旁白。(表演读-指导朗读-齐读)

c.爸爸要我放掉鲈鱼,我是那么地不理解,那么地难过,那么地伤心,难怪我们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过渡:到这段找找看,还有什么原因,让我觉得放掉鲈鱼很难?)

2、鱼难钓(板书)

(出示:①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②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a.那么这里的句子,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钓鱼不容易?(好长时间;小心翼翼、一收一放;不停甩动着、啪啪)

b.谁来读读?不错,你抓住了这些词语来朗读,很会读书。

c.作者为了让我们读者感受到钓到鱼的不容易,不仅抓住了我的动作,还写了鱼的动作,这样的写法真巧妙啊。

d.面对这好不容易费尽千辛万苦才钓上来的鲈鱼,叫你放掉你愿意吗?是啊,作者也不愿意,所以我们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过渡:鱼很大,鱼难钓让我觉得放掉鲈鱼很难,那还有什么其他的理由让我不想放掉这条鲈鱼呢?)

3、无人知

(出示: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a.是啊,四周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女孩子们,用你的读把这种静传达给大家——男孩子们,读——

b.一个人都没有,却要把到手的美味放掉,此刻,我们不禁又想到这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对话练习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尽管没有人看到(引读)?

1、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这无人的场所,父子俩会如何对话呢?我们来想象一下。(师扮演孩子的角色,生演父亲)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父亲:?

儿子:那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

3.是啊,一个人的品质,是由他自觉遵守道德规则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生活中,只有时时刻刻自觉地遵守规则,世界才会变成幸福和平的乐园。

四、延伸拓展

1、三十四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做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遇到什么呢?(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诱惑、名利)

②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诱惑人的“鱼”呢?

(出示:a.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b.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c.当我买东西发现钱多找了钱时,————。)

③生自由谈谈生活中的诱惑。

2、对啊,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诱惑人的“鱼”,但是“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也从这句话中去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吧!

是”,文中指:捕捞鲈鱼

的。“非”,文中指:。但是这条鱼,让人,所以实践起来很难。

五、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是(放)鱼很大易勇气难

鱼难钓力量(实践)

钓鱼课件 篇8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特点4——5岁幼儿大肌肉发育较为迅速,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肌收缩能力,肺活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增强,已能适应一定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及时间来实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由此根据中班体育活动的总目标我设计了游戏情境''小猫钓鱼''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练习由高处往下跳,发展腿部力量、韧性和平衡能力,提高跳跃能力、并训练幼儿跨、跳、钻等综合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机智、勇敢、认真、耐心、不怕苦的精神及能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品质,还将数学知识融入体育游戏中,使之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和认知方面的要求综合起来,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以达到整合教育效果。

集体活动:小猫钓鱼

活动目标:

1、练习由25——30厘米高处往下跳,发展腿部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提高跳跃能力。

2、锻炼幼儿助、跑、跨、跳、钻、平衡等综合能力。

3、培养幼儿机智勇敢,认真耐心不怕苦的精神和能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品。

活动重点:

练习由高处往下跳,发展幼儿跳跃能力。

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2、音乐磁带,《大脸猫爱吃鱼》。

3、小椅子人手一把。

4、拱形洞、跨栏、平衡木。

5、磁性钓鱼竿、磁性小鱼(贴有数字)水盆、布置水塘和场地。

活动过程:

一、起始活动师:喵、喵,小猫咪最爱吃鱼,今天猫妈妈带你们去钓鱼好不好?

幼:好。

师:看样子大家都很高兴,那么先来锻炼一下身体,学回了本领一起和妈妈到河边钓鱼。

1、队列队形练习:四路纵对——左右分对走——四路变两路——变两个圆——四路纵队。

2、准备活动:韵律《大脸猫爱吃鱼》

师:随音乐和妈妈一起活动身体。

二、练习由高处往下跳

1、自由探索由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师:小猫们站在你们的小椅子上试着往下跳一跳,看谁跳得最好不会摔倒,落地时没有声音。

幼:自由练习,发现跳得好的幼儿来做示范。

师:现在呀猫妈妈给你们示范着跳一下,你们看看和你们跳得一样吗?

幼:不一样,妈妈跳得稳、轻,没有摔倒过。

师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小椅子的中间,两手前后摆动,由手带动身体,屈膝、半蹲、瞪腿、纵身往下跳,保持身体平横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屈腿成蹲状,这样才会轻、稳、不会摔倒。

1、幼儿自己多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请跳得好的幼儿表演给大家看,带动其他幼儿加强练习,注意活动量及活动强度。组织全体幼儿按一定的轮次转圈连续跳。

三、游戏:小猫钓鱼师:小猫们真能干,大家很勇敢地学回了一些本领,现在我们可以到河边去钓鱼了,先来探索一下去小河边的路怎么走?有两座小山(两把小椅子)有山洞(拱形洞)有小沟(跨栏)有独木桥(平衡木)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渡过难关很快钓到鱼(带幼儿到布置好的场地,探索不同的.动作技能)幼:我们可以翻越小山(从高处往下跳)钻过山洞,跨国小沟,走过独木桥,来到小河边拿上鱼杆就能钓上鱼。

师:游戏规则:将幼儿分组进行钓鱼比赛,每对先由第一个幼儿开始,当老师说开始,急忙翻越一座座小山,钻过山洞,跨越小沟,走过独木桥拿起鱼杆钓上一条鱼再从侧路跑回来拍第二个幼儿的手,依次进行,最后哪一组幼儿最先都能钓到鱼为获胜队。

四、活动评价:

1、表扬获胜组,启发小猫们互相看看鱼身上的数字,看谁钓的鱼最大最重。

2、享受劳动成果,边唱儿歌边做动作,活动结束。

五、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本次健康领域教学活动—————《小猫钓鱼》,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以《小猫钓鱼》创造情境为主线,将本次活动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起始活动——(韵律)《大脸猫爱吃鱼》

二、(热身运动)——《小猫钓鱼》

三、(基本动作练习)——小猫钓鱼(游戏)

四、活动评价。整个活动组织下来,有很多感触,在这里做如下反思;

1、在活动中,孩子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这节课里,我充分发挥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孩子的探索,教师的示范和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达到了一定的运动量,并且动静结合。

2、情境创设对于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准备了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头饰和活动场地,孩子们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游戏由易到难,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3、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游戏《小猫钓鱼》我只是带领幼儿来探索钓鱼的路线,教师虽然在课中进行了安全教育,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在活动过程中偶尔有相碰撞现象发生,教师没有及时给幼儿反馈活动中的安全隐患,这是以后教学中应引起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

钓鱼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

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作者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白正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 漪

易错形:距(拒) 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件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3.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教师点拨: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8.开展全班讨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钓鱼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设计理念:“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设计理念: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