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课件集合七篇。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海水课件集合七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海水课件 篇1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规律,内容比较抽象、空洞,远离学生生活。高中课程标准将洋流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不探讨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重点介绍风海流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理念。
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接着给出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洋流的分布图并归纳规律,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由此,本节内容主要利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教师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在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我生成。如本课的重点内容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而不是直接看教材上已有的图,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结合课标要求和学情以及高考能力要求,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意识,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其形成因素;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世界洋流模拟演示动画,引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的学习。
【活动一】洋流分布规律的基本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联系地转偏向力推断风海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图练习。
2、假设地球表面全是海洋的理想状况下,联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推断全球洋流理想模式,并在导学案上画图,理解风海流的形成与分布。
3、在2的基础上加入陆地,观察保留下来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分布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实际海陆分布图中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通过模拟演示实验加以引导,引出补偿流的形成,使学生理解海陆分布是洋流形成和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导学案上绘制洋流分布。
4、教师展示洋流分布图,学生对照修改、完善,并观察洋流分布图,概括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学生口头表述,教师引导、纠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
5、观察洋流分布图,区别寒流和暖流。引导学生比较大洋东、西岸的洋流在流向和水温变化方面的差异,学会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发现南北半球西风漂流性质的差异,尝试探究原因。
6、列表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到此完成本节课最低层次教学要求。
7、继续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发现上述规律没有包含的海区。
探究洋流的特殊分布区——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联系南亚季风环流图,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观察总结出北印度洋“夏顺冬逆”的洋流规律。并补充填写洋流分布规律表格。此内容为本节难点知识,属较高层次的要求。
8、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的洋流,了解各洋流的名称。
到此,比较完整的归纳出了基本覆盖世界大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北冰洋除外,两极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少,在中学阶段不做讨论)。根据对课标要求的进一步解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的探究活动,将课堂学习向纵深方向推进。
【活动二】洋流分布规律的拓展探究
1、关注洋流的个性差异
仔细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比较下列洋流势力的强弱,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①“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与“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和陆地轮廓,中美地峡对赤道暖流的阻挡作用强于马来群岛,南美大陆轮廓将南赤道暖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导向北半球,增强了墨西哥湾流的势力。欧洲西部的陆地轮廓将北大西洋暖流导向高纬度,而阿拉斯加地区的陆地轮廓阻挡了北太平洋暖流的北上。
②“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与“本格拉寒流”
南美大陆南段纬度较高,对西风漂流阻挡较多,导向低纬度增加了秘鲁寒流的势力,使其强于西澳大利亚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2、表层洋流与大洋深处洋流的合作
运用示意图说明垂直补偿流的形成,展示上升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总结分布规律,尝试分析成因。
在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的影响下形成离岸流,除水平方向的海水补偿外,还有明显的垂直上升海水补偿,深处海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海水为冷海水,表现出寒流的性质。
海水课件 篇2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直观讲授法
地图册
2 课时
第 1 课 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3.2海水的运动
(板书)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 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 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 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 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问:曼 德海峡会不会是 密度流? 提问:海峡两 侧.海水怎样流?
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红海,红海底部海水流向印度洋。
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3、补偿流—海水的连续性,补偿流失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形成与风海流,密度流紧密联系。
可分垂直补偿流主要发生在沿岸地区,在海岸附近,海水受风力作用发生运动,受离岸风或迎岸风的影响。
a、受离岸风影响 由于离岸风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导致邻近海区海水流速来补偿海水缺失,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低纬信风带大陆两岸)寒流。
当表层海水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下降流。
影响:上升流能把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上升流海区往往形成重要的渔场,比如秘鲁渔场得益于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世界海洋上还有其他海区也分布着上升补偿流,地图册P25如加利福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这些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迫使洋流在运动过程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洋流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洋流的分布很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洋流形成的三种类型。洋流的成因风力最主要,其次是密度差异。
海水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讲授法
[教具]
地图册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板书)
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问:曼德海峡会不会是密度流?
海水课件 篇4
东海水晶是东海的特产,东海水晶文明世界,有东海水晶之乡的美称,作为东海人我们为之骄傲,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幼儿从小了解水晶,了解家乡的特产,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及热爱之情,因而我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东海水晶的教学活动。
1、能讲述自己知道的水晶。
2、认识东海的水晶,了解水晶的功用。
3、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课前要求家长带孩子参观东海水晶市场。每名幼儿带一张或多张家长拍摄的水晶制品图片。
2、课件ppt1,内容包含东海水晶的各种原料、制品。
3、观看水晶原料的来源、各种水晶制品的加工过程的录像。
4、欣赏介绍东海水晶市场交易的录像。
一、幼儿讲述课前老师要求家长参观水晶市场所看到的各种水晶制品。可拿着自己带来的的水晶图片讲。
师:爸爸妈妈已经带你们参观了水晶市场,也拍摄了水晶图片,请你把带来的的水晶制品图片,说给大家听听好不好?
二、观看课件ppt1,内容包含东海水晶的各种原料、制品。
师:老师也拍了许多水晶的原料及水晶制品图片,看看跟你说的有什么不同。
三、观看水晶原料的来源、各种水晶制品的加工过程的录像。
师:这些水晶的原料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加工成各种水晶制品的呢?(教案.出自:.教案网)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然后来回答几个问题:
(1)水晶的原石是从哪里来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水晶制品是怎样加工成的?
(3)水晶有哪些作用?
(4)小结:水晶的原石是从地下挖出来的,东海的地下水晶的藏量非常大,原石比较坚硬,用原石可以制作成很多的水晶制品,如:项链、手镯,戒指、耳环、眼镜、景石、水晶雕刻品、按摩靠垫等,不仅有可以装饰、美化生活,而且还有许多保健作用,东海的水晶文明世界,有中国东海水晶之乡的美称。毛主席的水晶棺就是我们房山镇出土的水晶做成的。这是我们东海的骄傲。
四、欣赏介绍东海水晶市场交易的录像。
师:东海水晶市场是个很大的水晶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中外顾客前来订购,特别是集会和水晶节交易更是火爆,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东海水晶交易情况的录像,看看到底有多火爆。
五、拓展。
1、请小朋友说一说,除了东海水晶是东海的特产,我们东海还有哪些特产?另外还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或有名的地方。(引导幼儿说出平明的大米、山左口的板栗、黄川的草莓、石良河的葡萄、桃林的烧鸡等,好玩的有羽山的风景区、西双湖、李埝狩猎场等,有名的有亚洲第一井、安峰山烈士陵园等)。
2、小结:
我们东海有很多的特产。有好玩的、有好吃的,作为东海人我们感到骄傲,希望小朋友从小认真学好本领,长大后把我们东海打造的更加美丽富饶,好不好?
海水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
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
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三、说教学方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读图分析法、绘图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导学案
四、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师生互动引导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黄鸭漂流记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预期目标:创设文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2)问题导学,形成概念
依据: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通过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理解突破:以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并能够判断洋流性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将学生带入第三个学习层次“洋流的形成”。
(3)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 读图3.4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见插图1)。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读图绘图,探究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别在附图1中,完成下列步骤:
活动步骤实施方法 及 预期目标
①标出该大洋洋流运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导学生得出其运行方向规律;
②标出该大洋各洋流名称引导学生速记洋流名称,并能够上台演示指明;
③给不同性质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为例,引导学生给该大洋东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蓝色调”,暖流上“红色调”,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几个大洋,观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规律。
④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并综合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教师作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见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2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线,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2.9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1992年开始的。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出发6500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满2.9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随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万只鸭子完成了1万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沿途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艰苦穿越北极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约1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只能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后,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这1万来只鸭子仍继续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国
如今,“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后,正向英国“入侵”。监视海洋残骸的科学家称,这支“鸭子舰队”不久前遇上了围绕加勒比海到英国之间海域的湾流,即将开始漂越大西洋。据预测,“鸭子舰队”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后,于20xx年的某个时候抵达英国海岸。
六、说板书设计: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
暖流
2、洋流的分类
寒流
盛行风
3、洋流的成因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布
6、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联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的口、眼、手、脑动了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的亮点为活动的设计,采用活动探究和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获取知识。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环节都为自主探究,而学生的水平能力有限,个别探究活动可能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补充与引导,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海水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
1. 读:课本《波浪》景观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书: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
1. 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
1.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2. 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世界洋流模式》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
1.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
海水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洋流的分类及地理意义、分布规律。
2。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教学重点】
1。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复习旧课】
1。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2。按成因分,洋流有哪几种?
3。秘鲁渔场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引入新课】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神秘而富有挑战性,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讲授新课】
1。表层洋流的分布
(1)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引导学生据此图风向画出风海流的流向,然后展示洋流模式图。
(2)展示海陆轮廓图,引导学生根据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对洋流流向的影响,尝试画出洋流分布略图,教师归纳小结。
(3)展示洋流分布略图,引导学生根据此图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并判断:寒流与暖流、逆时针洋流分布、顺时针洋流分布。
(4)总结
副热带海区洋流系统的环流方向与大气运动中的气旋还是反气旋旋转方向一致?
对比:全球大气环流南北半球共6圈,而大洋环流共几圈?(读图思考)
由于南极大陆的存在,南半球的洋流系统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对比南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水温。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初步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暖流和寒流的概念
(2)暖流的作用: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寒流的作用:降温、减湿
秘鲁寒流: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气候的形成
(4)寒流和暖流交汇:促进渔场形成
如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等的形成。
【总结新课】洋流对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巩固新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条洋流沿岸干燥少雨,为什么?(2)A、B、C、D四海区何处可能形成大渔场?(3)从A到C海区,画出航海中的最快捷航线。为什么?若该图是太平洋,请说出被利用的洋流名称。(4)在太平洋中,乙洋流的名称是什
gz85.COM精选阅读
海水课件优选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海水课件优选”,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海水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
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
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三、说教学方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读图分析法、绘图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导学案
四、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师生互动引导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黄鸭漂流记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预期目标:创设文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2)问题导学,形成概念
依据: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通过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理解突破:以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并能够判断洋流性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将学生带入第三个学习层次“洋流的形成”。
(3)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 读图3.4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见插图1)。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读图绘图,探究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别在附图1中,完成下列步骤:
活动步骤实施方法 及 预期目标
①标出该大洋洋流运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导学生得出其运行方向规律;
②标出该大洋各洋流名称引导学生速记洋流名称,并能够上台演示指明;
③给不同性质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为例,引导学生给该大洋东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蓝色调”,暖流上“红色调”,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几个大洋,观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规律。
④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并综合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教师作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见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2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线,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2.9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1992年开始的。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出发6500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满2.9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随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万只鸭子完成了1万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沿途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艰苦穿越北极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约1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只能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后,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这1万来只鸭子仍继续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国
如今,“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后,正向英国“入侵”。监视海洋残骸的科学家称,这支“鸭子舰队”不久前遇上了围绕加勒比海到英国之间海域的湾流,即将开始漂越大西洋。据预测,“鸭子舰队”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后,于20xx年的某个时候抵达英国海岸。
六、说板书设计: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
暖流
2、洋流的分类
寒流
盛行风
3、洋流的成因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布
6、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联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的口、眼、手、脑动了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的亮点为活动的设计,采用活动探究和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获取知识。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环节都为自主探究,而学生的水平能力有限,个别探究活动可能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补充与引导,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海水课件(篇2)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红海,红海底部海水流向印度洋。
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形成与风海流,密度流紧密联系。
可分垂直补偿流主要发生在沿岸地区,在海岸附近,海水受风力作用发生运动,受离岸风或迎岸风的影响。
a、受离岸风影响 由于离岸风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导致邻近海区海水流速来补偿海水缺失,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低纬信风带大陆两岸)寒流。
当表层海水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下降流。
影响:上升流能把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上升流海区往往形成重要的渔场,比如秘鲁渔场得益于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世界海洋上还有其他海区也分布着上升补偿流,地图册P25如加利福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这些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迫使洋流在运动过程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洋流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洋流的分布很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洋流形成的三种类型。洋流的成因风力最主要,其次是密度差异。
海水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②了解水污染及其特性;
③了解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分析、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以水污染为例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水污染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教学方法:
分析、阅读、比较、分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上下载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关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了解到我国是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大家知道缺水的原因吗?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一、水污染及其特性
1、水资源及重要性
①水资源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②水污染——(有待大家来解决)
③水资源浪费——节约用水
过渡目前,我们对于水污染了解甚微,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水污染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水污染?
2、水污染的含义:(教材32页)
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那么,水污染具有哪些特性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举例说明)
3、水污染的特性:
①持续性;②广泛性;③普遍性;
过渡分布广泛、普遍存在的水污染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其主要来源有哪些?可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二、水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主要来源
(1)天然污染:
暴雨冲刷带来污泥或有机质。
(2)人为污染:
人类活动及开发,如“三废”,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
2、引起水污染的重要物质及危害:
(该部分有学生自己完成,分组讨论)
海水课件(篇4)
单元训练目标:
1、感受大海的魅力景色,了解大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28个;学会写字11个;学习笔画“提”“横折钩”“撇折”;学习书写规则:先进入后封口,初步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正确意识和方法。
3、训练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
5、正确认识偏旁“单人旁”“三点水”,初步感受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6、通过“照样子说一说”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习“动词+不+怎么样”,“那里有作或者什么”等句式表达方法。
7、通过“向大海提问”的题目丰富学生关于大海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题:海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开火车认读生字。
二、引入新课
1、看课件:大海的资料(让孩子们了解: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了解大海的特色。)
2、有一首儿歌,给我们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让我们来听一听:大海有几个特点?
三、学习课文
1、听课件的读。听读识字,请你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问了几个问题?(讲了大海有几个特点?)(蓝、咸板书)
2、再听一遍,边听边想一想:每一个字音应该怎样正确地读?
3、好,这么好听的儿歌,您一定想自己读一读了。清你请你打开书P28:
⑴自己指读儿歌:读准每一个字音,读好每一句话,直到可以读给大家听。
⑵请你再读一读儿歌,练习在儿歌中间找到认字条中的字(用圆圈圈出来),找到方格中的字(用三角符号标示出来,这些字,我们不但要会认会读,还要记住字的形状,写好字。))
⑶同桌检查:互相读给对方听。儿歌:读的对,夸夸她;读错了,帮助他。
⑷请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指着课件,全班跟读。
男女分读;大组比赛读;分句子读。(给孩子说明?也可以代表一句话的结束,表示疑问的语气。)
读的时候,遵守:读到哪儿,指到哪儿;指到哪儿,读到哪儿。
4、老师小结
5、随文识字:
⑴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认字条里的每个生字,还有生字格里的生字。
⑵再和同桌合作,不按顺序,互相考考,认读完所有的生字。
⑶老师抽查:用生字卡片,开火车。大组――小组――个人
6、了解儿歌分小节以及“?”的知识。
⑴大家看书,请小老师教读儿歌。其他人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首儿歌分几节?(用空行作为分节的依据。)男生、女生分节比赛读书(准确流利。小节之间有明显停顿)
⑵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划出每一个小节有几句话。(标志:。)
⑶介绍“?”表示疑问的语气。书空感受:“?”
⑷请你找一找这首儿歌有几个“?”读出疑问的语气。
①从“怀里抱着天”体会到什么?重新看课件资料,感受大海的无边无际。
②从“渔人流了汗”体会到什么?(感受渔人的辛苦。)
③分句来朗读和感受。
7、小游戏
自己朗读感受,加上动作。
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作示范。同桌互相表演体会,背诵(课间操)。
8、课件出示词语。认读后,请学生教读。开火车读。
9、课件出示认读的字,请学生教读。开火车读。
10、再返回句子中、课文中认读、巩固。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比较好地利用了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会读文章,所以我也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会的孩子当小老师,在班上、在小组中去教别人。一方面避免了他们的开小差,另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抓住孩子朗读时的可爱动作,让他们作示范,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孩子们背诵的热情。取得了课堂的有效性。
但是,我在细节的把握,突出重点,从“文――句――词――字”的层层推进还不够。主板书的设计和书写也要改进。
海水课件(篇5)
预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处理。
2、用“——”画出向海水提问的句子。
3、那么海水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到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探索大海、探索自然的积极兴趣。
2、学习并掌握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新的笔画“撇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欣赏有关大海的图片)
2、喜欢大海吗?那你们了解海水吗?你知道它为什么是蓝色的,你知道它为什么是咸的吗?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水》。
3、板书:《海水》。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手指课文,听老师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这些字。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5、全班齐读课文。
6、小组比赛读。
7、师生问答读。
三、随文识字。
1、出示词语,学生自己先认读。
(1)指名读。
(2)跟老师读。
(3)指名开火车读。
2、试一试把词语回到课文,指名读。
3、齐读全文,在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4、出示字宝宝。
(1)自己试着读。
(2)同桌互相考一考,认读字宝宝。
(3)出示字卡抢读识字。
5、师生接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读课文,用“———”画出作者向大海提出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指名读,强调“么”要读得轻而短。
师示范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全班齐读。
2、师问:“那么海水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海水的怀里抱着天,海水就那么蓝呢?
4、那么“渔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
5、师小结:捕鱼人的汗水居然把一望无际的海水变成咸的!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学习新笔画“撇折”,指导书写。
3、指导书写“回、因”。
4、师范写,生书空。
5、指名说笔画顺序。
6、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⑴生描写,师指导。
⑵指导书写“问、为、什、么”。
⑶说笔画,说要点。
⑷描红,练习写字。
⑸师个别辅导。
⑹展示作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真大,收获了词宝宝、字宝宝、读熟了课文、还学会了写字,了解了大海的知识,你们真棒!老师奖励你们一首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海水课件(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着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xx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五、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海水课件(篇7)
教案名称:直视海水污染的严重性(幼儿园优秀教案)
教案目标:
1、水被污染了,生物就不能生存;
2、钻过70厘米高的障碍物;
3、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重点:萌发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难点:能正确协调地钻
教案准备:掌握初浅的环保知识
教案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当鸭妈妈,小朋友当小鸭,鸭妈妈带领小鸭听音乐锻炼身体。复习游戏“长高了,变矮了”(“长高了”起立两臂上举;“变矮了”马上蹲下;“谁长得最高?”叉腰原地双脚向上跳数次)。
二、基本部分
1.学习新动作
①幼儿自由地在松紧带下玩耍后,说说在玩时遇到的问题。
②启发幼儿进行讨论:怎样才能从松紧带下顺利经过?
③得出动作要领:“双膝弯弯,腰弯弯,低着头儿钻钻钻”进行两次;
④幼儿边念儿歌边自由来回练习钻;
⑤请个别幼儿示范,并讲解重点:钻时低头弯腰,尽量不碰到松紧带;
⑥幼儿继续练习后,请幼儿成四列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2.游戏“快快逃出污染区”
①讲解游戏玩法:游戏开始,每队的第一位幼儿出发,依次钻过两条松紧带后,跑到河边抓一条鱼,然后钻回来将小鱼放入各组的脸盆内,等到把小鱼抓完后,小鸭自由自在地跳下水去游泳,等到教师敲小铃发出警报声:“不好了,遇上污染区了,快快逃离!”小鸭马上从原线路钻过障碍物逃回到起点。
②幼儿游戏,教师强调游戏规则:小鸭必须从原线路返回,要求不能碰到松紧带;逃离时不推不挤,不和同伴碰撞。
三、结束部分
1.师:“能干的小鸭们逃离了污染区,要是不及时逃离,会发生哪些后果呢?为什么会有污染区?”
2.幼儿自由讨论。
3.教师小结:“小鸭们逃出了污染区,真是很幸运,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携起手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让我们的小鸭在清清的水里快乐地长大。一起跳个舞庆祝一下,好吗?”
4.放录音,教师带领幼儿跳欢庆舞。
海水课件(篇8)
应用生物刺激剂BIO-E1对受污染的人工景观池水进行生物修复试验.现场试验的结果表明,生物刺激剂BIO-E1能有效地对受污染的景观池水进行生物修复,处理后的`池水清澈,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显著提高,CODCr、氨氮、总磷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8%、93%、75%和83%.所用生物刺激剂不含外来微生物,对人体和鱼类无毒性.
作 者:潘涌璋 张娜 叶林顺 谭淑英 李秀玉 Pan Yongzhang Zhang Na Ye Linshun Tan Shuying Li Xiuyu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广州,510632 刊 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ISTIC PKU英文刊名: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年,卷(期): 6(3) 分类号: 关键词:生物修复 生物刺激剂 受污染景观水体海水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水被污染了,生物就不能生存;
2、钻过70厘米高的障碍物;
3、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活动重点:萌发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活动难点:能正确协调地钻
活动准备:掌握初浅的环保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当鸭妈妈,小朋友当小鸭,鸭妈妈带领小鸭听音乐锻炼身体。复习游戏“长高了,变矮了”(“长高了”起立两臂上举;“变矮了”立刻蹲下;“谁长得最高”叉腰原地双脚向上跳数次)。
二、基本部分
1.学习新动作
①幼儿自由地在松紧带下玩耍后,说说在玩时遇到的问题。
②启发幼儿进行讨论:怎样才能从松紧带下顺利经过
③得出动作要领:“双膝弯弯,腰弯弯,低着头儿钻钻钻”进行两次;
④幼儿边念儿歌边自由来回练习钻;
⑤请个别幼儿示范,并讲解重点:钻时低头弯腰,尽量不碰到松紧带;
⑥幼儿继续练习后,请幼儿成四列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2.游戏“快快逃出污染区”
①讲解游戏玩法:游戏开始,每队的第一位幼儿出发,依次钻过两条松紧带后,跑到河边抓一条鱼,然后钻回来将小鱼放入各组的脸盆内,等到把小鱼抓完后,小鸭自由自在地跳下水去游泳,等到教师敲小铃发出警报声:“不好了,遇上污染区了,快快逃离!”小鸭立刻从原线路钻过障碍物逃回到起点。
②幼儿游戏,教师强调游戏规则:小鸭务必从原线路回到,要求不能碰到松紧带;逃离时不推不挤,不和同伴碰撞。
三、结束部分
1.师:“能干的小鸭们逃离了污染区,要是不及时逃离,会发生哪些后果呢为什么会有污染区”
2.幼儿自由讨论。
3.教师小结:“小鸭们逃出了污染区,真是很幸运,所以我们大家就应携起手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让我们的小鸭在清清的水里快乐地长大。一齐跳个舞庆祝一下,好吗”
4.放录音,教师带领幼儿跳欢庆舞。
海水课件(篇10)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看自己收集的图片,说出哪种渐变色好,为什么?再观察前节课做的动画,与自己收集图片相对比,引出太阳在不同位置,海水的颜色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1、掌握渐变颜色的更改、添加
2、学习形状补间动画的使用
3、了解移动动画和形状动画的区别
二、自学探究、协作学习
让学生自学探究并不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就没有事做。建议学生通过教师组织活动的自学活动,自由练习完成本课所要求学习的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并出示了教学任务,引入知识点为“大海”图层添加渐变色。建议学生对色块的添加和删除可以根据课件学习,再由老师做总结。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学习海水由日出到日落要有两次颜色变化,就需要三个关键帧,所以学生要增加一个关键帧,才能制作出日出时海水颜色变化。要让学生注意画图时利用渐变色能实现什么样的效果。样本面板中的颜色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加强反馈,将问题都解决清楚。每小组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并加强小组学习的实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创设日出时海水颜色变化的动画,自由上机操作完成日出到日上中天时的变色动画,可能有的学生接受比较慢,就可以让先完成的学生指导,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课件和大家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
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时对日落时海水的变化就相对没有困难了,所以在此阶段对基础好的同学要鼓励自由创作。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在引导学生在“填充”面板中选择“球形渐变”,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动画。如:制作太阳、月亮……并结合前面的`动画效果制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可以在班级、学年、学校征集作品,在服务器上建立flash资源库,学生可以浏览。
三、总结
学生交流作品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集中展示、小组交流,仔细观察,把总结的过程理解为认识生活、铸造生命的过程,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的热情,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总结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并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我评价,看看在颜色渐变符合现实生活吗,说出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足,可以采用自我表现总结的形式为自己评定:
要求合理地应用动画表达主题整体布局平衡合理艺术性图片、动画的使用合理并有助于理解主题小组分工明确、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自评
泼水节课件合集
教案课件不仅仅关涉到教学的步骤,更与课程标准密切相关。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策划自己的教案课件,这是日常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案承载着教学技巧的重要总结,在栏目小编的不断调整和修正下,本文已经达到了更加含蓄的效果。在这里提醒你收藏本页,以便日后浏览。
泼水节课件 篇1
1、云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西双版纳,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那里看看!(看录象)
2、每年清明节前后,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板书)
师介绍: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锣,打着鼓,唱着歌,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3、泼水节每年都过,可是1961年的泼水节却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 (板书: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出示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指名读课题。
要求: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找小海锣帮忙。
⑴ 认读生字:老师把生字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能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吗?自由读生字。抽卡片读。
⑵ 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吗?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1、教学第二段: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齐读。
2、教学第三段:
⑴ 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还是来到了那么遥远那么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怎能不让人开心,怎能不让人兴奋了?让我们也加入这行列,看看人们是怎么样欢迎周总理的。
要求:读第三段,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①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A、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B、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这人山人海的热闹,读出这锣鼓喧天的热闹。
教学敲人们高高兴兴地一次又一次地敲着象脚鼓,是多么高兴啊!
C、多么壮观的场景啊,一起来读一读!
②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A、你看到了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鲜红的地毯?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用红地毯?而傣族的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来欢迎周总理。
B、从地上洒满的花瓣鲜红的地毯,你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了吗?指名读读课文里的句子,齐读。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A、看到什么?
B、比较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C、把你感受到的这份热闹和喜庆读进去吧。
A、正在这个时候,盼望已久的的总理来了,你看到旁边的老百姓表情怎么样?(想象说话)你会怎么喊?
我们可以加上动作──周总理来了。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份喜悦压抑不住,这份欢快更是压抑不住,让我们一起来吧。──周总理来了!
⑶ 1961年的.早晨是这样的难忘,让老师带着你们再去现场感受一下吧,闭上眼睛。(播放音乐)
① 师配:象脚鼓响起来了,快乐的呼喊声来了,龙船划起来了,花炮升起来了,多热闹啊,
② 把你们感受到的高兴放到课文中。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泼水节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学会体会文章感情的读书方法,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从而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
⒈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 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你们看这是哪个民族?
(课件出示傣族竹楼、服饰、泼水节、孔雀舞、凤凰花等图片,并配上葫芦丝音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
课件播放至最后一张“凤凰花”图片停住,问:这是什么花“?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两个表示颜色的词放在一起,这花好像更美了。
指导读词语。
2.每年4月,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你对泼水节有哪些了解?
(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相机简介泼水节。)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这次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大意。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出答案。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这次泼水节特别难忘)
2.了解周总理。
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在世时深受人民爱戴,是人民的好总理,虽然他现在已经过世了,但人民永远怀念他。)
教师小结:1961年,周总理已经60多岁了,他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仍不远万里从北京先乘坐飞机,再改乘汽车,又渡船过江来到云南的一个小城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
3.这次泼水节又难忘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
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泼水节难忘在哪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走进课文,精读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1.出示第三自然段。
那天,泼水节场面怎样?先自由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
(1)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2)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4)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重点词“四面八方、赶” 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想见到总理的急切、高兴的心情。后面三句,让学生体会场面的盛大、热烈及人们兴奋、喜悦心情。
2.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听到了:
人们的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指导朗读。
小结:傣族人民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总理,人们此时心情好激动,好兴奋呀!这场面,这情景,傣族人民一辈子也忘不了。板书:景难忘。
最后齐读“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3.周总理很快就来到人群中,课本还配了一幅彩图呢!
你能认出哪是周总理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总理吗?
(引导学生看周总理的外貌,“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
站在人群中的总理,从穿着打扮来看,你觉得总理像一位 。(傣族老爷爷)
从 “笑容满面”中,你觉得总理就像一位 ?(慈祥的老爷爷)
朗读时我们应重点读好哪个词语?
你来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总理就是这样平易近人,是这样亲切,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人们脑海中。板书:人难忘。
4.开始泼水了,想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互相泼水的吗?
播放泼水节动感课件。
教师小结:傣族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身上的水多,谁就是最幸福的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怎样泼水的?
(1)指名读。交流:怎样泼水的?(学生表演)
(2)周总理就是这样和傣族人民泼泼洒洒的,周总理向人们泼洒的是什么?(祝福)
猜猜周总理向大家祝福什么?(师生表演)
他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会说:
他看到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会说:
他看到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他会说:
他看到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小朋友,他会说:
收到了满满的'祝福,傣族人民此时心情怎样?(板书:幸福)
怎样才能把这种幸福感读出来呢?指名交流。(提醒学生自己归纳出:语速要慢,抓住重点词“泼呀、洒呀、笑哇、跳哇,那么开心”来读)
你来试一试,指导朗读。
小结:泼水中,分不清哪是总理,哪是人民,总理就是这样与人民心连心的。总理和人民之间的这份情意傣族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板书:情难忘。
5.回归难忘。
(1)这次泼水节,傣族人民因为幸福而难忘,而难忘的就是幸福的,让我们记住这次泼水节,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2)出示7.8自然段。
最后两个自然段,别看只有一句话,但情感却是丰富的。
指名学生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重读“幸福、难忘”,第二句比第一句读得要更慢些,把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地感觉读出来。)
教师也可范读。
齐读。(情感达到高潮)
四、总结全文。
难忘的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更难忘。
学生回味品读课文。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景难忘
人难忘 心连心
情难忘
泼水节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请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初读识字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4、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
5、对号入座:
听一个人说字的特点或看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快速在字卡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可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描述其特点,“蘸、端、踩”可用动作演示)
三、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看图发现导入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后进行交流所查资料,并相机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⑴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
(或者问: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
2、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
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⑴ 自读自悟。
⑵ 在小组里读有关段落,并说说从所读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⑶ 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读,说说感受,其他同学可参与读或补充说感受。
⑷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比如:
读第三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及反思识字3 写句子苏教育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案1 古诗两首母亲的恩情 教案北师大版2年级语文4册第14单元《一件好事》教案《丁丁打针》识字教学设计识字2(二课时) (苏教版二上语文)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3、看图听读想象:
⑴ 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⑵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再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三、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 敬爱的总理 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龙船 一串串花炮 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座(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火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健康长寿
4、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四、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板书设计】
11 难忘的泼水节
凤凰花 火红火红
──周总理 对襟白褂 咖啡色长裤
傣族人民 特别高兴
难忘
【课后记】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及反思识字3 写句子苏教育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案1 古诗两首母亲的恩情 教案北师大版2年级语文4册第14单元《一件好事》教案《丁丁打针》识字教学设计识字2(二课时) (苏教版二上语文)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泼水节课件 篇4
1、会认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⑵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⑶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⑵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写字指导:
书写生字“龙、恩、寿、柏、泼、特”。
泼水节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度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地热闹场面,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意。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游览了新疆的葡萄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随机介绍泼水节)泼水节为何如此令人难忘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标段。
2、学生自读,画出生字,借助书下的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指名分段读文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生字注音)
凤凰花周恩来敲鼓
咖啡色踩着端碗
蘸水对襟白褂健康长寿
6、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去掉生字注音)
凤凰花周恩来敲鼓
咖啡色踩着端碗
蘸水对襟白褂健康长寿
三、深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同学们,凤凰花开了,泼水节到了,让我们齐读第一段。
(2)出图,介绍凤凰花。随机理解“火红火红”
2、学习第二段
(1)今年傣族人民的心情很高兴,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
(2)给“特别”换个词。
3、学习第三段
(1)课文接下来要写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段,遇到喜欢的好词好句圈一圈,画一画,一边读一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概括这段主要内容。
(3)这段话有几句?逐句学习
A、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住“敲起象脚鼓”、“四面八方”、“赶来”。
(出图:介绍象脚鼓)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看课文插图理解“撒满”。)
“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读“一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比较理解“一串串”、“一条条”。
三个句子随机灵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么热闹、隆重的场面,是傣家人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呢?
B、激情引读句1,句2,句3。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天天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许多多重要的事情,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当时傣族人所在的景洪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总理乘飞机后又改乘汽车,最后又乘渡船过江,不辞辛苦,不远千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小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当时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难怪,难怪(引读句1,句2,句3)。
C、引读句4。
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欢呼着。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人们的欢呼中,周总理来到了人群中。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笑容满面”
(2)这段中除了描写总理的衣着外还写了什么,读一读。(动作)画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词语。
5、学习第五段
(1)泼水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的?(学生自由朗读第五段)
(2)泼水节被泼的水越多,也就代表着你收到的祝福越多。
(出示:
当周总理把水洒向孩子,总理祝孩子____。
周总理把水洒向老人,总理祝老人____。
周总理把水洒向傣族小伙子,总理祝小伙子____。
总理还把水洒向__,祝__。)
(3)孩子们,傣族人民又向周总理祝福什么?用上“一边……一边”造句
(4)文中处处体现了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正因为如此,所以泼水节才如此令人难忘。再次齐读课题。
6、学习第六——八段
课文的最后三段表达了人们对泼水节的难忘,让我们齐读课文。
四、总结
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位与人民心贴心的好总理,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
泼水节课件 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想象当时的快乐场面来理解课文内容。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观察图画。
2、理解泼水节和傣族人民热爱周总理的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并通过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同。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傣族人民在什么时候过泼水节? (风凰花开了的时候,泼水节就到了。)
“火红火红”是什么颜色? 什么是“一年—度”?
(2) 指导朗读。
练习读。指名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2) 指导朗读
要读出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 提问: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理解“四面八方”“赶来”“地毯”“驶过”“一条条”“—串串”等词语。
(2)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快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用自己的活,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 提问:周总理怎样来到人群中的,先读出书上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对襟白褂”“咖啡色”“水红色”“笑容满面”等词语。
从什么地方看出周总理特别高兴? 先找出书上的句子读读,再说说。
理解“象脚鼓”“地毯”“—起跳舞”等词语。
(2) 指导朗读。
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接过象脚鼓,敲着鼓点,踩着“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看出人民的'总理爱人民。要读出周总理的高兴心情。
小声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总理穿着什么服装,怎样来到人群中的。
5、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1) 提问:周总理怎样泼水? 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先读出书上的句子,再说说。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 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先读出书上的句子,再说说。
理解:“银碗”“祝福”“健康长寿”等词语。
(2) 指导朗读。
要读出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真挚的祝福,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真诚祝愿,仿佛泼水节就在我们跟前呈现。读“健康长寿”要慢些。
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6、指名读第六至八自然段。
(1) 提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为什么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令人难忘”是什么意思?
(2) 指导朗读。
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词“呀、哇、啊”及感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小声练习读。
三、练习朗读
1、指名分段读全文。
2、齐读全文。
读的时候,注意读好长句子,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四、总结提问:课题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五、作业练习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泼水节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等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热爱祖国多样的民族文化。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吉、祥”两个字。
学习任务:
任务一: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学习提示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人们泼水节前、泼水节时欢乐心情的词句画下来,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准备班级展示。
学习提示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圆圈圈出泼水节里的其它活动,用心品读,感受人们的欢乐。
任务二:正确规范地书写“吉、祥”两个字
学习提示:仔细观察吉、祥两个字,注意字的结构、易错点、占格要求。
温馨提示: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互学,准备班级展示。
检测工具:
在括号内填入恰当得动词。
( )着桶 ( )香水
( )着盆 ( )花瓣
( )着歌 ( )龙舟
( )着舞 ( )烟火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迷人的西双版纳,初步感受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说。欢乐、兴奋……)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感受文字背后传达的浓浓的情感!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学习提示: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人们泼水节前、泼水节时欢乐心情的词句画下来,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准备班级展示。
自主学习:自主读书批注,然后组内交流。
展示交流:
A组:
1、交流泼水节前的'快乐。
请大家随我看第二自然段的1句。从“早早、早已”两个词我体会到了人们……(盼望已久、迫不及待、万分期待……)可见他们按耐不住的喜悦。
第2句:人们准备了清水,还滴上香水,撒上花瓣,可以看出泼水节在人们心中是多么美好,多么隆重,多么讲究!
2、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请大家随我看3句:)
我们小组想表演泼水节的活动,理解“互相追赶”“灌” “泼”。
瞧瞧,没有水的表演都是这么欢乐,想看看真实的泼水节的情景吗?(播放泼水节图片。)
此时,你想用那些词形容泼水的情景?
你往我头上( ),我向你身上( );
你往我衣领里( ),我向你脸上( )……
师:泼的多开心!灌的多痛快!
同学们请随我看第四句。“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直接写他们的欢乐,”大家看图,瞧!他们多高兴呢!
我们组想痛痛快快地读一读泼水的过程!(读)
学生质疑:老师,为什么他们身上湿淋淋的,人人脸上却笑开了花?
这个问题好,谁来帮助他?
(学生自由说,教师适时点拨。)
导语:是啊!泼出去的水越多,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也越多;身上浇得越湿,得到得祝福就越多。怪不得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都来了,这里面还有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
出示:
我想把吉祥如意的清水泼在 身上,祝愿 。
老师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清水泼向同学们,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导语:感受着水的馨香,送出自己的祝福,同时收到别人的祝福!真是尽情尽兴!让我们随着欢乐的音乐,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
(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任务一: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学习提示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圆圈圈出泼水节里的其它活动,用心品读,感受人们的欢乐。
1、交流:
B组:读了这一段,……我们组想通过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感受!(1读)
C组:对B组进行评价,我们组愿意和他们PK。
D组:对C组进行评价,我们组的读相信大家更能体会到欢乐!
老师评价:同学们真棒!你们的朗读仿佛把我们置身于傣家,亲历了泼水节,我们也停留在泼水节的欢乐中,迟迟不愿离去……此情此景,你能用词串来描述泼水节的活动吗?
那位小作家来?
2、说话训练。
3、拓展:
我们祖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更多的民族风俗。)
任务二:正确规范地书写“吉、祥”两个字
学习提示:仔细观察吉、祥两个字,注意字的结构、易错点、占格要求。
温馨提示: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互学,准备班级展示。
自主学习:自学 互学
展示交流:
1、E组:交流字的结构、易错点、占格要求。
2、师范写指导。
3、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
清水 吉祥如意 幸福
泼水节课件 篇8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当时的欢乐场面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讲傣族人民热爱周总理和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语句。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识字,写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将学生的疑问归纳整理。
二、问题阅读,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这么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决,快快打开书,在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3、组织集体交流初读感受,解决以下问题:
⑴ 泼水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⑵ 为什么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
⑶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来。
三、自主学习,读中识字
1、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并练习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生字,重点订正“恩”、“襟”、“凤”的读音。
3、生字组词读,带句子读。
4、练习:
⑴ 接力朗读课文,分小组赛读课文。
⑵ 出示本课中含有多音字“好、乐、空、盛”的句子。
指名朗读,再说出它们的另一个读音,练习说话,体会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四、学写生字,培养能力
1、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生字,并试着写一写。
2、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评价,集体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五、课堂总结,布置实践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和我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有关节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交流学习
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使学生对周恩来总理及他与人民的深厚情谊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朗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傣族人民和周总理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并说说自己对所划内容的理解:
教师相应指导:
⑴ 第三段:通过引导学生对“四面八方、敲起、撒满、驶过”等词语的理解,体会傣族人民的心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⑵ 第四段:引导学生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想象,体验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周总理特别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第五段: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的热烈场面。
5、教师范读第六、七、八段,再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泼水节?
7、指名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扩展延伸
1、学生互相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我国其它少数民族的有关节日。
2、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七彩课堂课件合集3篇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整理了一篇关于“七彩课堂课件”的文章,相信您可以在其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每到开学前,老师们都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便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完善教案是新老师让授课更成功的重要一步。
七彩课堂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掌握下列词汇:fridge,low,somebody, translate, lock, earthquake,sudden, allof asudden,biscuit,cookie, instrument
2)进行一步复习巩固学习Section A 部分所学的生词和词组。
3)进一步学习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
4) 掌握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方法,并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来熟练运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想象力,善于观察事物。面对难题,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发挥想象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词fridge,low,somebody, translate, lock, earthquake,sudden, all of a sudden, biscuit,cookie,instrument
2) 复习巩固Section A 部分所学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
2. 教学难点:
1) 一般过去时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
2)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运用。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Haveadictationof the new words learned in the last class.
2. Reviewsomemainphrases we learned in the last class. Check the homework.
3. Let someSstellsomething about how tea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Tellsomethingabouthow tea was invented by accident.
One day ShenNongwasboiling drinking water over an open fire. Some leaves from a tea plantfellinto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some time.
It producedanicesmell so he tasted the brown water. It was quite delicious and oneoftheworld’sfavoritedrink was invented.
TellsomethingaboutLu Yu and his Cha Jing.
Lu Yu “thesaintoftea” mentioned Shen Nong in his book Cha Jing.The bookdescribes how teaplants were grown and used to make tea. It alsodiscusses wherethe finest tealeaves were produced and what kinds of water wereused.
It isbelievedthat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6th and 7th centuries.InEngland, teadidn’tappear until around 1660. The teatrade from China toWestern countries took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① 拉链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___________the zipper ________?
②它于1893年被发明。
It_______________in 1893.
③它是由谁发明的?
___________itinvented ______?
④它是由惠特科姆•贾得森发明的。
It_________________ Whitcomb Judson.
⑤茶叶什么时候被带到朝鲜去的?
___________tea________to Korea?
⑥茶叶在六到七世纪之间被带到朝鲜。
It ____________toKorea ________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⑦热冰淇淋勺用来做什么?
What ____thehotice-cream _____ _____?
⑧它用于挖很冷的冰淇淋。
It’s___________ ______ really cold ice-cream.
⑨电话机在1876年被贝尔所发明。
Thetelephone_____________ _____ Alexander Graham Bell in 1876.
⑩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机。
AlexanderGrahamBell _________ the telephonein 1876.
2. 学生们根据记忆,看大屏幕来完成填空练习。
3.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Ⅲ. Grammar
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
英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Wecleanedtheclassroom yesterday.我们昨天打扫了教室。(主动语态,主语we是clean这一动作的执行者)
Theclassroomwascleaned yesterday.
教室昨天被打扫。
(被动语态,主语the classroom是clean这一动作的承受者)
一、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
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结构为“主语+ was /wer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by+动作的执行者).”。如:
Treeswereplantedlast spring.
去年春天种了树。
1. 肯定句:
主语 + was/wer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其他.
Paper wasinventedbyChinese people two thousand years ago.
纸是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发明的。
2. 否定句:
主语 + was/were not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 其他.
Womenwerenot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games at first.
开始妇女不允许参加奥运会。
3. 一般疑问句:
Was/Were +主语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 其他?
Werethesepictures drawn by your sister?
这些图片是由你妹妹画的吗?
二、被动语态的用法:
1. 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或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e.g.Englishis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全世界都在说英语。
2. 需要突出或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e.g.Thisdictionaryis used by most students.
这本字典是大多数学生在用的。
三、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应注意的问题
1. 有些短语动词相当于及物动词,变为被动句时介词或副词不能去掉。
They putoffthe meeting because of theweather.
Themeetingwas put off because of theweather.
会议因天气的缘故被推迟了。
2. 含有双宾语的主动句变为被动句时,通常把指“人”的间接宾语变为主语,指“物”的直接宾语保留不变;如果把指物”的直接宾语变为主语,则在间接宾语前加to或for。
My auntgaveme an e-dictionary yesterday.
I was givenane-dictionary yesterday.
Ane-dictionarywasgiven to me yesterday.
3. 主动句中感官动词see/hear/watch/feel等和使役动词make/let/have等后跟省略to
的动词不定式,变为被动语态时应加上不定式符号to。
I saw aheavymanenter the house.
A heavy manwasseento enter the house.
4. 系动词、不及物动词或某些短语动词(happen, takeplace,come true, fall asleep…)没有被动语态。
What happenedtoMr.Brown?
布朗先生发生了什么事?
Ⅳ. Exercises
练一练
将下列句子变为被动语态。
1. He chosesixstorybooks the other day.
Six storybooks____________ by him the other day.
2. UncleLeegaveJack a large cake for he painted the wall wonderfully.
Jack ___________alarge cake for he painted the wall wonderfully.
3. A mouseatehalfof the cake last night.
Half ofthe_____ ____ by a mouse last night.
将下列句子变为主动语态。
4.Werethesemachines invented by Edison?
_______Edison_______these machines?
5. The postcardwassent to Linda by Paul.
Paul _______thepostcard _______ Linda.
6.Americawasdiscovered by Columbus.
_______Columbus discovered _________?
Ⅴ. Practice
Work on 4a:
1. Tell Sstoreadthe sentences in 4a and rewri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passive voice.
2. 做题方法点拨示例:
①点拨:原句为一般过去时态,原句的谓语动词为sold,宾语为thefridge;改为被动语态时,应将the fridge作主语,谓语动词用wassold的形式。
They soldthefridgeat a low price. →
The fridgewassoldat a low price.
②点拨:分析原句的句子结构可知,stole是谓语动词,mycamera是句子的宾语;改为被动语态句时,应将my camera作句子主语,谓语动词用wasstolen的形式。
Somebodystolemycamera from my hotel room. →
My camerawasstolen from my hotel room.
学生们自主将其他三个句子变成被动语态。
3.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或做出合理的分析点拨。
Wherewerethese photos taken?
Wewereadvised not to go out alone.
The bookwas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languages by different writers.
Workon4b:Completethe sentences with correct forms of the verbs in the box.
1. 让学生们阅读方框中的词汇,了解词汇及句子的意思,为进行填词做好准备。
eat,like,invite,tell, lock, ring, break, bring
2. 认真阅读每个句子,根据上下文确定空格处应填的意思。
3. 逐句进行分析推敲,然后分析句子的时态及语态,用适当的形式填空。
1)You____________to the party last night, weren’t you? Why didn’t you go?
2)Theearthquakehappened all of a sudden, but luckily the villagers _____________toa safeplace.
3)Thedoor___________ when we arrived, so we ______ the bell.
4)Thestudents___________ not to eat or drink inclass,butRuby ______ the rule when she started eating a biscuit inscience class.
5)Thecookies__________ by the hungry kids in less than 20 minutes, and theyreally_____them.
4. 最后,通读一遍所有句子,进行综合理解,看句子的意思是否通顺,合理。
5. Checktheanswerswith the Ss.
1.wereinvited2. were brought
3. was locked,rang(前一句中,门是被锁的,故应用被动语态;后一句中,我们去按门铃,是主动语态。)
4. were told,broke(前一句中,学生们是被告诉不要做这些事情,故应用被动语态;后一句中,Ruby违反规则,则是主动语态。)
5. wereeaten,liked(前一句中,饼干是被孩子们吃掉了,故应用被动语态;后一句中,孩子们喜欢这些饼干,则是主动语态。)
Ⅵ. Practice
Work on4c:Decidewhether active or passive forms should be used in these sentences.Writethecorrect forms in the blanks.
1. 先通读小短文,了解大意。
Thetelephone______________(invent) by Alexander Graham Bell. He __________ (born)in 1847.Mr. Bell________ (work) on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phone with ThomasWatson.
In 1875,Mr.Bell_________ (learn) how to send musical notes through an instrument similartoatelephone. Finally, the telephone _____________ (invent) in 1876.Thefirstsentence that _________ (say) on the telephone by Mr. Bell was “Mr.Watson,comehere; I want to see you.” Today thetelephone ________(use) around theworld.
2. 逐句分析每一句话的意思,确定句子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主动或被动关系。
3. 结合句子的时态,填上正确的形式。
4. 复读短文,看是否通顺。
5. Check theanswers
Homework
补全下列主动句变被动句。
1. Jennyputherclothes in the suitcase last night.
Herclothes________in the suitcase last night.
2. The twinssanganEnglish song that day.
An Englishsong_________ ___ by the twins that day.
3. Did theybuildabridge here a year ago?
____ abridge____here by them a year ago?
4. They soldoutthelight green dresses yesterday.
Thelightgreendresses ____ _____ _____ out.
七彩课堂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重点单词:expression,discover,secret,grammar
2重点短语:an English movie called Toy Story,fall in love with,as well,look up
3重点句式:
The teacher spoke so quicklythat I did not understand her most of the time.
I was afraid to ask questionsbecause of my poor pronunciation.
I can find the meaningof new words by looking them up in a dictionary.
学习重点
1.重点短语和句型2.学习英语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英语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本P3新单词并背诵,完成下面的汉译英。
1.表达_________2.发现________3.秘诀_______ 4.语法______
二、认真预习P3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型。
1.一部叫做Toy Story的电影
2.喜欢上
3.也
4.老师说得如此的快以至于我大多数时间都不明白。
5.因为我的发音很差,我害怕问问题。
6.我通过在字典里查询找到新单词的意思。
课堂导学
Step 1情景导入
Teacher:Wei Fen really likes English and sheis a student who is good at English but she didn't use to like English.Do you knowwhat has changed her?Let's read the passageto find the answer.
环节说明:由Wei Fen英语成绩的变化为话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同时又引出要学的内容。
Step 2完成教材3a-3b的任务
1.阅读3a中的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回答3个问题。(2分钟)
2.认真阅读短文,根据文章内容用文章中的单词或词组完成3b中的句子填空。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点拨。(3分钟)
3.再次细心阅读短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合作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3分钟)
4.教师点拨短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2分钟)
5.熟读短文,识记并背诵知识要点。(3分钟)
6.小结训练。(5分钟)
(C)1.He speaks ________quickly ________ I can't hear clearly.
A.too;toB.enough;toC.so;that D.very;that
(D)2.He didn't go to school________ his illness.
A.because with B.becauseC.so D.becauseof
(B)3.—Are you afraid of________ alone?
—No,I'm not.
A.be B.beingC.stay D.tostay
(B)4.You mustn't ________the bus until it stops.
A.get up B.getoffC.get down D.getover
(C)5.Have you ever beento the village ________ Green Country?
A.call B.callingC.called D.tocall
(C)6.I think ________ isa good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A.listen to tapes B.listeningtapesC.listening to tapes D.listentapes
(D)7.He likes English andhis brother likes English ________.
A.also B.aswell asC.either D.aswell
(C)8.Can you help me ________the words in a dictionary?
A.look like B.lookafterC.look up D.lookat
环节说明: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在这一环节得到提升,小结训练又及时地巩固强化了重要的知识点。
Step 3问题探究
()1.She said that memorizing the wordsof pop songs ________ also helpful.
A.wereB.isC.wasD.are
答案选择C,此句为复合句,是由主句和一个宾语从句构成。宾语从句的主语由动名词短语memorizing the words ofpop songs来充当。动名词做主语,谓语动词用单三形式。又因为主句是一般过去时态,所以从句也应该用一般过去时态,所以答案选择C。
2.as well 的用法
他懂法语,他也懂英语。He_knows_French_and_he_knows_English_as_well.
as well相当于also或too,表示“还,也”等意思,常用于肯定语或疑问句句尾。
当堂评价
请学生们做前面课时训练部分。
七彩课堂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重点单词:repeat,note,pal,physics,chemistry,memorize,pattern
2.重点短语:take notes,write in an English diary,using an English dictionary
3.重点句式:
—Do you learn English by reading aloud?
—Yes,I do.It helps my pronunciation.
—How can I improve my pronunciation?
—One way is by listening to tapes.
学习重点
1.学习英语的方法
2.How 对方式提问及用by+doing进行回答
学习难点
1.学习英语的方法
2.How 对方式提问及用by+doing进行回答
自主学习
一、预习课本P4新单词并背诵,完成下面的汉译英。
1.重复________2.笔记________3.朋友________
4.物理________ 5.化学________ 6.模式________
二、认真预习Grammar Focus-4c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型。
1.做笔记
2.写英语日记
3.使用字典
4.—你通过大声朗读来学习英语吗?
—是的,它对我的发音有帮助。
5.—我怎么能提高我的发音?
—一个方法就是听录音。
课堂导学
Step 1情景导入
Teacher:How do you study English?
Student1:I study English by working with friends.
Teacher:How do you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
Student2: I study for anEnglish test 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
...
环节说明:通过师生互动问答,对前两节课所学的重要的句型和短语进行了复习。
Step 2完成教材Grammar Focus的任务
1.学生大声朗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2分钟)
2.小结训练。(2分钟)
环节说明:通过对Grammar Focus 句型的填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来理解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语法和句型。
Step 3完成教材4a-4c的任务
1.认真阅读4a中的两组句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组句子匹配,完成后集体核对答案,然后两人一组练习对话,并让几组学生表演对话。(5分钟)
2.根据实际情况谈谈你是怎么学习4b方框中的科目的,然后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下来。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方法并讨论谁的方法是最好的,完成4b。(5分钟)
3.认真阅读4c表格中的学习方法,标出你学习英语的方法并写出使用这些方法的频率,然后利用4c中的询问方式向你的搭档进行提问,并根据结果完成4c中的表格。(3分钟)
参考案例
A:Do you learn English by doing grammarexercises?
B:Yes,I do.
A:How often do you do them?
B:...
4.小结训练。(3分钟)
(A)1.—How do you learnnew words?
—I learn them ________.
A.By listening to a tapeand repeating out aloud
B.By writing emails to my pen pals
C.By taking notes
D.By memorizing sentencepatterns
(D)2.He does well in playingbasketball,becausehe practices ________ it every day.
A.to playB.playsB.playedD.playing
(C)3.I think ________ isa good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A.writing in a Chinese diary B.writing in a English diary
C.writing in an English diary D.write in an English diary
(C)4.—How often do youlearn English by listening to tapes?
—________.
A.Four days B.Twotimes C.Every day D.Onceone week
环节说明: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询问方式的特殊疑问句及答语,同时小结训练更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巩固深化。
Step 4问题探究
()1.You don't have to ________ notesunless I tell you to do so.
A.make B.write C.take D.keep
答案选择C, take notes是固定短语,意为“记笔记”,因此答案选择C。
2.Your ________(pronounce)is a little weak, you should practice more.
答案应该为pronunciation, your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用来修饰名词,所以要填pronounce的名词pronunciation。
当堂评价
请学生们做前面课时训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