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根课件

平方根课件。

在栏目小编看来“平方根课件”是众多文章中值得一读的一篇。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设计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差异。来品味此文感受瞬间的惊喜!

平方根课件【篇1】

一、 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拼图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用 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秋天的长白山为话题,师创设问题,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平方根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案《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平方根课件【篇3】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平方根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习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平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平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平方根课件【篇5】

最新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5篇

数学能够促进世界科学的发展,数学教育对我们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妨写一篇数学教案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 ②-6和-1③-6和-36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习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平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平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 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3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优质课初中数学平方根教案设计5

总体说明:

完全平方公式则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而且完全平方公式是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作用.因此学好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一定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很多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探究意识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数学能力:

(1)由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能力.

(2)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暴露出来进行分析,避免形成教学上的“相异构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消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的认知及正确应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验证——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广——总结口诀——公式应用——学生反馈——学生PK——学生反思——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

活动内容:计算:(a+2)2

设想学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a+2)2=a2+22

②(a+2)2=a2+2a+22

③正确做法;

针对这几种结果都将a=1代入计算,得出①②都是错误的,但③的做法是否一定正确呢?怎么验证?

活动目的: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与两数的平方和等同,即:

(a+2)2=a2+22,如果不将这种定式思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种错误或其它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定式思维是错误的,为下一步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验证(a+2)2=a2–4a+22

活动内容:(a+2)2=(a+2)•(a+2)=a2+2a+2a+22

活动目的:在前一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基础上,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免形成“相异构想”.

第三环节:推广到一般情况,形成公式

活动内容:(a+b)2=(a+b)(a+b)=a2+ab+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第四环节:数形结合

活动内容:设问: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很多公式都都可以用几何图形进行解释,那么完全平方公式怎样用几何图形解释呢?

展示动画,用几何图形诠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诠释完全平方公式?(课后思考)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与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形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进一步拓广

活动内容:推导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方法1:(a–b)2=(a–b)(a–b)=a2–ab–ab+b2=a2–2ab+b2

方法2:(a–b)2=[a+(–b)]2=a2+2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拓广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体会到符号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由第二种推导方法体会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口诀、认识特征

活动内容:比较两个公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a+b)2=a2+2ab+b2

(a–b)2=a2–2ab+b2

特征:①左边都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两者仅有一个符号不同;右边都是二次三项式,其中第一、三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两倍,两者也仅一个符号不同;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两倍在中央.

活动目的:认识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避免学生在应用该公式中出现错误.

第七环节:公式应用

活动内容:例:计算:①(2x–3)2;②(4x+)2

解:①(2x–3)2=(2x)2–2•(2x)•3+32=4x2–12x+9

②(4x+)2=(4x)2+2•••••(4x)()+()2=16x2+2xy+

活动目的:在前几个环节中,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以及下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经历认识——模仿——再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第八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计算:①;②;③(n+1)2–n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是否得当,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第九环节:学生PK

活动内容:每个学生各出五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给自己的同桌解答,比一比谁的准确性率高,速度快.

活动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收获1: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收获2:了解了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差异;

收获3: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堂课的归纳与总结,巩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识,体会数学思想的精妙.

第十一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3

初中数学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平方根课件【篇6】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对问题探讨的深度与广度等,例如在探讨一个数的平方根时,学生就提出了“是什么数”的`问题,对于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这是意料之中的情况,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这就足以说明学生是在“数学地”思考问题,所以在设计同一个问题时,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有题可答”,真正意义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见的几种错误主要有:在求数a的平方根时,学生往往会用连等的式子来表示,错在符号乱用,添加或缺少正负号,导致等式无法成立。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典型的错题进行分析讲解,通过练习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尖子生时间分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4)可选择适当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平方根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 )2 =0.25

2、(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 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 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 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 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 的平方根是

平方根课件【篇8】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平方根课件【篇9】

平方根 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由学生直接给出结果.

问题1 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

1,0,(-1),-1/3,3,1/2.

问题2下列各数分别是某实数的平方,请求出某实数.

25,0,4,4/25,1/144,-1/4,1.69.

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学生可能会得出的一个值,由学生互相交流指正,再由教师指明正确的考虑方式.

由于52=25,(-5)2=25,故平方为25的数为5或-5.02=0,故平方为0的数为0.

22=4,(-2) =4,故平方为4的数为2或-2.

问题3 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壮想裁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一幅画,这块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分析:本题实质是要求一个平方后得25的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个数为±5,但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正方形边长应取5dm.

《6.1.2平方根》课堂练习题

2.(绵阳中考)±2是4的(A)

A.平方根 B.相反数

C.绝对值 D.算术平方根

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6是36的平方根 B.-6是36的平方根

C.36的平方根是±6 D.36的平方根是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任何非负数都有两个平方根

B.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仍然是正数

C.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

D.负数没有平方根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平方根课件【篇10】

2、阅读课本第4页例题1,按例题格式判断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其平方根。若没有,说明为什么。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1、检验下面各题中前面的数是不是后面的数的平方根。

(1)±12 , 144 ( ) (2)±0.2 , 0.04 ( )

A、0.09 是 0.3的平方根. B、0.09是0.3的3倍.

C、0.3 是0.09 的平方根. D、0.3不是0.09的平方根.

(1) x=16 (2) x= (3) x=15 (4) 4x=81

思维拓展: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若3a+1没有平方根,那么a一定 。 3、若4a+1的平方根是±5,则a= 。

4、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1和-3,则= 。x= 。

5、若|a-9|+(b-4)=0,则ab的平方根是 。

6、熟背1至20的平方的结果。

7、分别计算 32 ,34 ,46 ,58 ,512 ,10 的平方根,你能发现开平方后幂的指数有什么变化吗?

gz85.COM精选阅读

平方根教案集合7篇


教师需在正式上课前编写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现在开始准备还不算晚。优化教案和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否有可以参考的高质量教案和课件呢?经过多次筛选,编辑整理出一份最适合的“平方根教案”,请务必收藏该文章以供以后查阅!

平方根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案《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平方根教案 篇2

1、掌握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理解开平方运算和乘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知识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数的平方根。

导入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并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受前面知识的影响学生可能不易想到-3这个数,这时可提醒学生,这里的这个数可以是负数.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使学生完成课本165页的填表练习.

给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图10.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

让学生体验平方和开平方的互逆关系,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注意: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平方根的概念,先不引入平方根的符号,给出的数是完全平方数.

例1:(课本165页的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建议教师要规范书写格式。这个思考题是引入平方根概念的切入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

在等式中求出x的值,为填表做准备.

通过填表中的x的值,进一步加深时“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等于同一个数”的印象,为平方根的引入做准备.

时,为使各次方根的说法协调起见,常采用二次方根的说法.

3表示+3和一3两个数.这种写法学生不太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宜不断提到。

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平方根可以从平方运算中求得,并能规范地表述一个数的平方根.这个例题也为后面探讨平方根的特征做好准备.

深化概念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建议: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a中的a和x的取值范围和取值个数得出.

根据上面讨论得出的结果填课本166页的表.

注:学生刚开始接触平方根时,有两点可能不太习惯,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这与学生过去遇到的运算结果惟一的情况有所不同,另

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这种某数不能进行某种运算的情况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中一般不会遇到(0作除数的情况除外).教学时,可以通过较多实例说明这两点,并在本节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强化这两点.

引入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例如……

而对于又该怎样理解呢?这里的x又可取什么样的数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理数的平方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是平方根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体验分类思想,巩固平方根概念.

加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对平方根概念的灵活应用.

测试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掌握情况.

应用例2下列各数有平方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平方根,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64、0,,

如果有要用平方根的符号来表示。

(4),

建议:要让学生明白各式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平方关系和平方根概念的格式书写解题格式。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算术平方根来研究平方根.

思考:-的值是多少?熟练应用平方根的概念,计算有关算式的值,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小结: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67页习题10.1第3、4、7、8、11、12题。

2、本课主要是在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建立平方根的概念,要以等式=a和已有算术

平方根概念为基础,并使学生明确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开平方与平方之间的互逆关系,把握了这些平方根的有关概念,正数、零、负数的平方根的规律也就不难掌握了.

2、有关求算式的值的问题,一定要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其求法.

平方根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算术平方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与旧教材相比,它在这里先讲算术平方根再去学习平方根。为后学习平方根奠定一定基础,同时也把数从有理数拓展到无理数。这一节的教材编写思路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数学思考 : 通过探索 的大小,培养估算意识。

解决问题 : 通过拼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展 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 :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感受无理数。

难点:探究 大小的过程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三、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拼图法得出 。再通过渐进法得出 的大小。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取值来得出 的大小,进而引出无理数。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通过工厂要做一批面积为4平方米和2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老板为了赶产品提出来加工资,由面积是2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的边长。巧妙的引入算术平方根。使学生能认识到学好本节的作用,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通过一个正数的平方,求出面积为1、4、9、16、25、4/25的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进而巧妙的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进入新知。

(三) 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在进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之后,我们去试作加深对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的做一相关的例题。

(四) 巩固练习、

通过习题 巩固算术平方根的知识。

(五) 启发诱导、实际运用、拓展新知

让学生动手去完由两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去拼一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并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由所学知识大正方形的边长应为 。自然地过渡到探究 大小,让同学们先估计 的大小。教师从中他们估计不同的值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在此探究过程中要用到渐近法)进而得出 是无理数。

(六) 反馈矫正、作业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总体情况。

六、课堂小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平方根教案 篇4

师: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两个正方形拿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师:(教师下去参与小组活动,由于学生事先预习了,有的同学按书上的虚线操作成功)

生:(很高兴站起来演示,其他学生也一起比划着)。

师:我也给你们演示一下(课件演示)。那你们知道根号2有多大吗?

师:这是一个近似值,受计算器的位数限制只显示了12位,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方法(教师一边写一边说、一边问)

师:(写完后)根号2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多大?

师:要注意计算器上显示的是近似值,注意每道题目具体的精确度要求,(对答案)。

生1:好像“被开方数越大,它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

生2: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两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一位。

生3:我也发现了: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或向左移动两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或向左移动一位。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表达也很清晰。能直接写出根号30的值吗?

师:这里写的很好,50大于49,根号50大于7, 大于21,结果小明说的不对,小丽不能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数学就要用数字说话。

师:(师生一起小结,学生填在课堂练习上)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平方根教案 篇5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平方根教案 篇6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平方根教案 篇7

1.理解一个数和算术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和算术;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3.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二次方根).

±0.5是0.25的;

0的是0;

±0.09是0.0081的.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0的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的.下面总结一下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用符号“- ”表示,a的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推荐


每位教师都需要准备教案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编写这些课件。精心编制的教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准备教案课件时,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呢?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与“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相关的问题,相信这些内容一定会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1】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完全平方公式。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 可先变形为 或 或者 ,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 这样错误.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 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 与 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 ”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 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完全平方公式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 × 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

法公式”.

引例:计算 ,

学生活动:计算 ,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数学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 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 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 、 ,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 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 ,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并从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4、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爱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公式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的乘积,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差。

2、应用平方差公式的注意事项:弄清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平方差公式。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由于效益比较高,所以要扩大农田,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三、初识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内容:

1、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来验证(a+b)2=a2+2ab+b2的正确性。并利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推导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2、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来验证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3、分析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并用语言来描述完全平方公式。

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两数和(差))的平方;

右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两倍。

四、再识完全平方公式

活动内容:例1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4)(—1—2x)2(5)(—2x+1)2

2、总结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中央,加减看前方,同加异减。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6完全平方公式: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二、学习重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三、学习难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3—26

(2)思考:和的平方等于平方的和吗?

1、6《完全平方公式》习题

1、已知实数x、y都大于2,试比较这两个数的积与这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已知(a+b)2=24,(a—b)2=20,求:

(1)ab的值是多少?

(2)a2+b2的值是多少?

3、已知2(x+y)=—6,xy=1,求代数式(x+2)—(3xy—y)的值。

《1、6完全平方公式》课时练习

1、(5—x2)2等于;

答案:25—10x2+x4

解析:解答:(5—x2)2=25—10x2+x4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与幂的乘方法则可完成此题。

2、(x—2y)2等于;

答案:x2—8xy+4y2

解析:解答:(x—2y)2=x2—8xy+4y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与积的乘方法则可完成此题。

3、(3a—4b)2等于;

答案:9a2—24ab+16b2

解析:解答:(3a—4b)2=9a2—24ab+16b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完成此题。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公式结构,能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探究完全平方公式,体会数形结合。

二、教学重点;公式结构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公式中字母AB的含义理解与公式正确运用。

四、教具;自制长方形、正方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想一想

一位老人很喜欢孩子,每当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拿出糖招待他们,来了几个孩子老人就会每个孩子几块糖。

(1)第一天,a个男孩去看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几块糖?

(2)第二天,个女孩子去看望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多少块糖?

(3)第三天,()个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多少块糖?

(4)第三天比前二天的'孩子得到糖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分组讨论)

1、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填空:

(1)第一天给孩子块糖。

(2)第二天给孩子块糖。

(3)第三天给孩子块糖。

男孩子第三天多得块糖

女孩第三天多得块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做一做、请同学拼图

a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拼图

2、2、教师提问:

(1)、大正方形边长?(2)每一块卡片的面积是多少?(3)用不同形式表示正方形总面积,比较发现什么?

3、3、想一想

(1)(a+b)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

(2)(a-b)

4、请同学们自己叙述上面的等式

5、说一说,ab能表示什么?

(□+○)□+2□○+○

6、算一算

(1)(2X-3)(2)(4X+5Y)

请同学们分清ab

7、练一练

(1)(2X-3Y)(2)(2XY-3X)

8、试一试(a+b+c)

作业:P1351、2

学生2人一组拼图交流

2、学生观察思考

(1)大正方形边长?

(2)四块卡片的面积分别是

(3)大正方形的总面积是多少?

3、(1)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

(a+b)=a+2ab+b说出每一步运算理由

(2)学生自己探究交流

4、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5、师生共同a、b对应项教师书写

6、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展示结果

7、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8、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4】

课题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1内容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1.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a+b)2=a2+2ab+b2的几何背景。

2.2技能目标:经历由一般的多项式乘法向乘法公式过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给公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3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准确应用。

4教学难点掌握公式中字母表达式的意义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5.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5.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6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6.1提出问题:[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

(x+3)2=,(x-3)2=,

这些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做几个试一试:

(2m+3n)2=,(2m-3n)2=

6.2分析问题

6.2.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多项式的结构特点

(1)原式的特点。两数和的平方。

(2)结果的项数特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6.2.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6.2.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a-b)2=a2-2ab+b2.

6.3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6.3.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 (m-n)2=,

(-m+n)2=, (-m-n)2=,

6.3.2小试牛刀

①(x+y)2=;②(-y-x)2=;

③(2x+3)2=;④(3a-2)2=;

6.4学生小结: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6.5[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完全平方公式》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多项式相乘法则和图形解释而得到完全平方公式,进而理解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对以后学习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换元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具备学习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学生初步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要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证明。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与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五、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1、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内容。

2、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练习。

二.讲授新课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1、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几何法推导完全平方(和)公式

附:有简单的填空练习

2、利用多项式乘法则和换元法推导完全平方 (差)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二、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

介绍助记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乘积放中央。

三、课堂练习

1、改错练习

2、例题讲解(总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步骤)

第一步选择公式,明确是哪两项和(或差)的平方;

第二步准确代入公式;

第三步化简。

计算练习

(1)课本110页第一题

(2) (x-6)2 (y-5)2

四、课堂小结:

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应注意什么?

在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确定a和b,对照公式原形的两边, 做到不丢项、不弄错符号、2ab时不能少乘以2。

2、助记口诀

复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利用不同的的方法来推导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认知数学中的不同解题方法。

利用助记口诀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步骤,加强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强调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题的注意点和助记口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6】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而且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通过对公式的学习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完全平方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地位。

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能推导验证公式的准确性,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经历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探究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基本都在十四岁左右,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中期。此阶段的学生,个人意识增强,渴望归属感和被认同。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他们也会较快的感到疲劳烦躁。针对学生的心智特征及本课实际,我以“引”为主,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建构知识。

教学策略阐述

1、问题引入策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3、引导探究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导验证公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类比启发策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过程和方法:

1、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经历公式的验证,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在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习,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课堂中,对学生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问题感知,情景切入有一种记忆游戏,游戏规则是:每次只能翻一张底牌,记忆并找出相同内容的底牌,连续点出相同内容的底牌即可消失,直至底牌全部消失就算过关。下图是每个关卡的底牌布局,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第a个关卡有xx张底牌;第b个关卡有xx张底牌;第(a+b)个关卡有xxxxx张底牌;第a个关卡的底牌数与第b个关卡的底牌数之和与第(a+b)个关卡的底牌数哪个多?多多少?

师:班班通展示问题,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关注学生情况。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并解决问题利用生活情景引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活动二:深入问题,合作探究2、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 =(p+1)(p+1) = xxxx;

(2)(m+2) = xxxx;

(3)(p-1) = (p-1)(p-1)=xxx;

(4)(m-2) = xxxxx.

(5)(a+b) =xxxxx;(a-b) =xxxxxxx.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观察并找出式子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特例,因应用广泛,计算简捷,故作为公式学习。

3、猜想?你是怎样推导的呢?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生:用代数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准确性继续让学生体会到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特例化未学为已知,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活动三:结构分析,建构新知4、完全平方公式:

5、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两数和的平方。右边: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其中两项为两数的平方和;另一项是两数积的2倍,且与左边乘式中间的符号相同。用文字语言叙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积的2倍。简记: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中间放,积的符号看前方。几何解释:完全平方和公式完全平方差公式

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左右边,进一步挖掘公式的结构特征教师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进行逐步归纳。

生:用几何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准确性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形助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数学结合思想

活动四:范例分析,深化新知例1、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下列各题,并指出谁可以看作公式中的a、b。

(2)仔细阅读例1,注意以下问题:

①每道小题分别选用了哪个完全平方公式,为什么?并能指出谁可以看作公式中的

②解题步骤.师: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规范解题格式生:及时小结让学生学会优化选择

活动五:尝试练习,拓展提升

7、下面各式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怎样改正(1)(2)(3)(4)

8、活用公式:

9、你能用几种方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 (2)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2)99师:抢答题,看谁的反应快生:在抢答后小结套用公式的注意事项师: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并关注学生的书写的规范性。

生:灵活运用公式解题及时练习巩固应用在例题、练习的基础上变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发散学生数学思维。多层面多方位考察完全平方公式,加深理解。

活动六:课堂小结,归纳提高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完全平方公式:记忆口诀: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中间放,积的符号看前方。注意:

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或多项式。

2、解题技巧:在解题之前应注意观察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要学会优化选择.

3、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整体代入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归纳反思。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生自己总结,互相补充。通过学生的自评与反思,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伏笔。

活动七:布置作业,自我评价

1、必做题:课本第112页

2 、3(1)(3)2、选做题:课本第112页

3(2)(4)、4、7教师精选习题,布置作业学生课外独立完成作业。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延续和补充。

板书设计

§14.2.2完全平方公式公式口诀解题技巧例1.略例2.略练习、草稿

教学预测、反思

预测:

(1)这节课倡导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留足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做练习,学生学习效果明显。

(2)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较清晰的手段呈现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让课堂更加直观明了,同时容量也增大了。

(3)完全平方公式的直接应用掌握还可以,公式的灵活应用和妙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课下加强联系,多变幻题型,突破难关。反思:好的方面:不足方面: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7】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 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 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8】

重点、难点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1.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边长分别为a、b拍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是多少?

3.你能比较(1)(2)的结果吗?说明你的理由.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回答(1)(a+b) (2)a +b (3)因为(a+b) = a +2ab+b ,所以 (a+b) -(a +b )=a +2ab+b -a -b =2ab,即(1)中的正方形面积比(2)中的正方形面积大.

二、做一做

例1. 利用完全平方式计算1. 102 。

2. 197 师:要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则要创设符合公式特征的两数和或两数差的平方,且计算尽可能简便.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演示此题.让学生叙述

教师板书.解:1.102 =(100+2) 2.197 =(200-3) =100 +2 lOO 2+2, =200 -2 2O0 3十3 ,=10000+400+4 =40000-1200+9 =10404 =38809 例2.计算:1.(x-3) -x

2.(2a+b- )(2a-b+ )师生共同分析:1中(x-3) 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学生动笔解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板书如下:解:1. (x-3) -x = x +6x+9-x =6x+9师问:此题还有其他方法解吗?引导学生逆用平方差公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第(2)题的解法.此题学生解答,难度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加法结合律,为使用公式创造条件.学生小组交流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解:2. (2a+b- )(2a-b+ )=[2a+(b- )][2a-(b- )]=(2a) -(b- ) =4a -(b-3b+ )=4a -b +3b-

三、试一试

计算:

1. (a+b+c)

2. (a+b) 师生共同分析:对于1要把多项式完全平方转化为二项式的完全平方,要使用加法结合律,为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创造条件.如(a+b+c) =[a+(b+c)] 对于(2)可化为(a+b) =(a+b)(a+b) .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解答,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学生叙述。

教师板书.解:1. (a+b+c) =[a+(b+c)] =(a+b) +2(a+b)c+ c = a +2ab+b +2ac+2bc+c = a +b +c +2ab+2ac+2bc

四、随堂练习

P38 1

五、小结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此公式运算时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完全平方公式首先要熟记公式和公式的特征,不能出现(ab) = a b 的错误,或(ab) = a ab+b (漏掉2倍)等错误.2.要能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题目的特征灵活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3.用加法结合律,可为使用公式创造了条件.利用了这种方法,可以把多项式的完全平方转化为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六、作业

课本习题1.14 P38 1、2、3.

七、教后反思

1.9 整式的除法第一课时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单项式除法的法则过程,了解单项式除法的意义.

2.理解单项式除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重点、难点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难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理解.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9】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出示投影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 x yx , (8m n )(2m n) , (a b c)(3a b).师生共同分析:此题是做除法运算,可以从两方面思考: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去解决,即( )x = x y,由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可得(x y)x = x y,因此,x yx =x y . 另外,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由约分也可得 =x y.学生动笔:写出(2)(3)题的结果. 教师板书: x yx =x y, (8m n )(2m n)=4n , (a b c)(3a b)= a bc师:以上运算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你能说说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系数、同底数幂、只在被除式含有的字母三方面思考,讨论充分后,由一名同学叙述,其余同学补充纠正.出示单项式除法法则(投影显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二、做一做

巩固新知例1计算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按法则进行运算,首先确定它们的系数,把系数的商作为商的系数,其次确定相同的字母,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作为商中可能含有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之差作为商式中对应字母的指数,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指数不变,最后化简.第(1)(2)题对照法则进行,第(3)题要按运算顺序进行.第(4)题先把(2a+b)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字母)相除,后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教师板书如下:解: 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 3)x y =(105)a b c =- y =2ab c 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8x y (-7xy )(14 x y ) =(2a+b) =-56x y (14 x y ) =(2a+b) =-4x y =4a +4ab+b

三、随堂练习

P40 1学生活动:让四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同伴可交流,互相订正.教师巡回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更正.待四名板演同学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在运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系数相除与同底数幂相除的区别;

2.符号问题;

3.指数相同的同底数幂相除商为1而不是0;4.在混合运算中,要注意运算的顺序.五、作业课本习题1.15.P41 1、2. 3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10】

一、学习目标

1.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二、学习重点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三、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6-27

(2)思考:如何更简单迅捷地进行各种乘法公式的运算?[

(3)预习作业: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 (3)(4)

2.计算:

(1) (2)

(二)学习过程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逆运用

由 反之

反之

1、填空:

(1)(2)(3)

(4)(5)

(6)

(7)若,则k=

(8)若是完全平方式,则k=

例1计算:1. 2.

现在我们从几何角度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

它是由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矩形组成,所以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这四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则S= =

即:

如图(2)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它的面积是 ;矩形DCGE与矩形BCHF是全等图形,长都是 ,宽都是 ,所以它们的面积都是 ;正方形HCGM的边长是b,其面积就是 ;正方形AFME的边长是 ,所以它的面积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EM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减去两个矩形DCGE和BCHF的面积再加上正方形HCGM的面积.也就是:(a-b)2= .这也正好符合完全平方公式.

例2.计算:

(1) (2)

变式训练:

(1) (2)

(3) (4)(x+5)2–(x-2)(x-3)

(5)(x-2)(x+2)-(x+1)(x-3) (6)(2x-y)2-4(x-y)(x+2y)

拓展:1、(1)已知,则=

(2)已知,求________,________

(3)不论为任意有理数,的值总是()

A.负数B.零C.正数D.不小于2

2、(1)已知,求和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回顾小结

1.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符号问题和正确认识a、b表示的意义,它们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所以要记得添括号。

2.解题技巧:在解题之前应注意观察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要学会优化选择。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11】

一、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对以后学习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勾股定理及图形面积计算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是继乘法公式的内容的一种升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是由多项式乘多项式而得到的,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能力有限,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推导过程、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形式,并用语言表述其结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化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添括号法则灵活应用乘法公式。

过程与方法

利用去括号法则得到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添括号法则,进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改变符合;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合.

也就是说,遇“加”不变,遇“减”都变.

二、探究新知

把上述四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反过来,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1) 4+5+2=4+(5+2) (2)4-5-2=4-(5+2)

(3) a+b+c =a+(b+c)(4)a-b+c=a-(b-c)

左边没括号,右边有括号,也就是添了括号,同学们可不可以总结出添括号法则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

添括号法则是:

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也是:遇“加”不变,遇“减”都变.

请同学们利用添括号法则完成下列练习:

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

(1)a+b-c=a+( ) (2)a-b+c=a-( )

(3)a-b-c=a-( ) (4)a+b+c=a-( )

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

(1)2a-b-=2a-(b-)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总结:添括号法则是去括号法则反过来得到的,无论是添括号,还是去括号,运算前后代数式的值都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可以用去括号法则验证所添括号后的代数式是否正确.

三、新知运用

有些整式相乘需要先作适当的变形,然后再用公式,这就需要同学们理解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和真正内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计算.

例: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x+2y-3)(x-2y+3) (2)(a+b+c)2

(3)(x+3)2-x2 (4)(x+5)2-(x-2)(x-3)

四.随堂练习:

1.课本P111练习

2.《学案》101页——巩固训练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和体会?

我们学会了去括号法则和添括号法则,利用添括号法则可以将整式变形,从而灵活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我体会到了转化思想的重要作用,学数学其实是不断地利用转化得到新知识,比如由繁到简的转化,由难到易的转化,由已知解决未知的转化等等.

六、检测作业

习题14.2: 必做题: 3 、4 、5题

选做题:7题

知识梳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交流合作,探究新知,以问题驱动,层层深入。

归纳总结,提升课堂效果。

作业检测,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篇12】

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问题: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知道:a2=aa,那么(a+b)2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呢?(a+b)2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2)(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果:

(1)(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2)(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分析推广:结果中有两个数的平方和,而2p=2p1,4m=2m2,恰好是两个数乘积的二倍(1)(2)之间只差一个符号.

推广:计算(a+b)2=__________;(ab)2=__________.

得到公式,分析公式

结论:(a+b)2=a2+2ab+b2(ab)2=a22ab+b2

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二、几何分析:

你能根据图(1)和图(2)的面积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吗?

图(1)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面积就是(a+b)2,同时,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它们分别的面积为a2、ab、ab、b2,因此,整个面积为a2+ab+ab+b2=a2+2ab+b2,即说明(a+b)2=a2+2ab+b2.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来自网!

平方根教案通用八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需要在教案和课件中体现出来,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根据您的要求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量身定制了一份专业的“平方根教案”,这些文件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帮助!

平方根教案(篇1)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平方根教案(篇2)

问:

1.625的平方根是多少?这两个平方根的和是多少?

2.-7和7是哪个数的平方根?

3.正数m的平方根怎样表示?

4.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各是什么?

答:

1.625的平方根是25和-25,这两个平方根的和是0.

2.-7和7是49的平方根.

(2)0的平方根是0.

(5)因为-16<0,所以-16没有平方根.

(6)因为(-4)3=-64<0,所以(-4)3没有平方根.

问:已知正方形的面积等于a,那么它的一条边长等于多少?

用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如图所示,面积为a(a应是非负

(1)被开方数a表示非负数,即a≥0;

数a的正的平方根.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4)因为(0.7)2=0.49,所以0.49的算术平方根是0.7,即

问: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与这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出: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这两个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

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例2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

(2)因为(±0.09)2=0.0081,所以0.0081的平方根是±0.09,即

问:说明下列各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分别求出它们的值.

1.下列各式中哪些有意义?哪些无意义?

2.判断下列各题正确与错误,并将错误改正.

2.(1)正确;(2),(3),(4)错误.

(6)正确. (7)正确.

3.(1)±100,100; (2)±2.7,2.7;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初中代数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全面掌握它,就必须分清它们的区别,认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

(1)定义不同.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如果x2=a,并且x≥0,那么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非负数.

(3)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0,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0或1.

2.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

(1)二者有着包含关系:平方根中包含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中的非负的那一个.

(2)存在条件相同.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零的平方根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是零.

1.求下列各式的值:

(4)±70,70; (5)±10-2,10-2.

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是全章的教学重点.学生对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并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这两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力求在以下两方面突出特点:

1.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系统,首先在第1课时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的意义和平方根的表示法;其次在第2课时专门讨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表示

2.编选了有针对性的、有梯度的、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尽快地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纠正错误的练习题,实践表明,这种课堂练习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平方根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案《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平方根教案(篇4)

一、 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拼图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用 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秋天的长白山为话题,师创设问题,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平方根教案(篇5)

2、阅读课本第4页例题1,按例题格式判断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其平方根。若没有,说明为什么。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1、检验下面各题中前面的数是不是后面的数的平方根。

(1)±12 , 144 ( ) (2)±0.2 , 0.04 ( )

A、0.09 是 0.3的平方根. B、0.09是0.3的3倍.

C、0.3 是0.09 的平方根. D、0.3不是0.09的平方根.

(1) x=16 (2) x= (3) x=15 (4) 4x=81

思维拓展: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若3a+1没有平方根,那么a一定 。 3、若4a+1的平方根是±5,则a= 。

4、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1和-3,则= 。x= 。

5、若|a-9|+(b-4)=0,则ab的平方根是 。

6、熟背1至20的平方的结果。

7、分别计算 32 ,34 ,46 ,58 ,512 ,10 的平方根,你能发现开平方后幂的指数有什么变化吗?

平方根教案(篇6)

一、 教学目标:

1.运动多种识字方法,会认“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13个生字。会写“秀、和”2个字,区分“秀、和”偏旁的写法。

2.正确、流利地读好对子歌,激发学生对对子和收集对子的兴趣。

3.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来说一个游戏怎么样?

我说长,我对短,  我说胖,我对瘦,  我说粗,我对细,

我说天,我对地, 我说天上,我对地下。

2.师:同学们玩得高兴吗,我们玩得游戏叫对对子,这可是我们祖国的传统    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对子歌。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有着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读?在读之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借助拼音,问同学或者老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端起课本,放开声音自己试着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奥!(预设:齐读,说:“同学们读得很整齐,能自己读吗?”)

下面我们来接读课文,课文有3个小节,我呢就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它小朋友认真听,大家都是小评委。

3.学生评价。

4.生字变红,齐读。

这三个同学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其他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放下课本,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评价: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

读完后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生字。

生字宝宝很想和大家成为朋友,他们忍不住跳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谁能像老师这样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四、随文识记生字。

过渡:大家知道吗?生字宝宝可热情了,他们邀请我们到美丽的大自然去欣赏一番呢。

2.出示第一句。同学们都见过云和雪,那你见过雾吗?雾一般都是早晨出现的,所以我们又叫晨雾,板书晨雾。同法教学秋霜。

3、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个图片中隐藏的对子吗?出示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1.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看下一句。出示花对草,蝶对蜂。分男女读,边看图片边认识蝶、蜂。

2.出示第二句。依据图片认识蓝天、碧野,积累万紫千红一词。

(三)学习第三小结,识记生字。

1、出示第三小节第一句,认识四种树木。

3、出示第二句,学生读一读。

4、读得真好听,老师来考考大家,像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呢?是(蓝天碧野)。

①看图想一想,碧是什么意思?

小结:碧是绿色,在这指碧绿的田野。看!借助图画,还可以理解字的意思呢!

②生活中你还见过碧绿的什么?

4.蓝天碧野,有蓝色、绿色,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漂亮的颜色吗?

小结:这么多的色彩在一起,太漂亮了,这就是(万紫千红)。

5.这美丽的风景我们又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呢?真聪明,齐读山清水秀,秀就是好看的意思。

6.我们德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有……(三清山、大茅山、凤凰湖等)

三、巩固识字。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2.认读生字。

看那!生字宝宝又来看大家了,我们开小火车读一读,好吗?

3、生字归类。出示课件学习。

3、认读词语:黑板上的词语大家一起再读一读,分男女生读。     朝阳 、晚霞、晨雾、秋霜、

火车开得快起来了,小朋友还能读准吗?

小结:大家真棒,生字朋友感谢大家,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四、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过渡:同学们,识字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样,把字写好也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1.读贴。

①出示“和”“秀”,指导观察:秀是上下结构,和是左右结构,它们都有一个“禾苗”的“禾”字,看这个禾字在这两个字中有什么不同?(形状上有什么变化呢?)

明确一个在上,一个在左,一个扁,一个瘦,和的一捺变成点。

“秀”是上下节构,禾在上半格应该写得扁一些;上撇是平撇,不能写成斜撇;竖要写短,给下面的“乃”留下空隙;一撇一捺要尽量伸展。

③写字的时候,坐姿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坐端正,写一个“秀”字。

④观察自己的字和例字,看看有什么不足?再写第二个秀字,改进第一个字的不足。

3.范写“和”

①“和”是左右结构,当禾做偏旁的时候,不仅会变窄,还会将捺变成一点,这就是汉字中的避让,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更紧凑、漂亮。

②边说口诀边范写:禾字做旁真谦让,身体变瘦腾地方,一捺变点懂礼让。

[《识字3》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平方根教案(篇7)

聋校算术平方根教案

1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实习生:方迎花 实习班级:八年级聋生 指导教师:宋老师

一、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本章内

容不仅是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边长等知识基础,

也为学习高第一文库网中数学中的不得式、函数及解析几何的大部分知识做好准备。本

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是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求

法,实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接基础;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学生对正

数开平方会有两个结果感到不习惯,容易将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混淆。实数

的概念是一个构造性的定义,比较抽象,对于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了有理数,对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上掌握了有理

数的乘方,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求解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已知

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利用实际的数学问题引出算术平方根,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就易于理解。对于开方后得数

为有理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对于开方后为无理数的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因此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方式引出2,让学生初步认识无理

数,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扩大数的范围。本班学生共19人,正常学

生1人部分为重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个体差异比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个别辅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 会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平方和开平方之

间的联系,体会问题的多样性和了解从两个方向入手思考问题。

感情态度: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

维,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

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初步感受无理数。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及操作练习法为主,讲授法为辅。

七、授课时间:10月19日 星期三 上午第四节课 第1课时

课型:汇报课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知识回顾)

T:1、我们以前学过的有理数有哪些?

S:正数、负数……

T:2、填空。第一题,4的平方等于谁乘于谁,等于几……

S:……

(二)情景创设,引入算术平方根

身边的小事: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鸥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 的正

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T:你们能不能帮助小欧求出边长,怎么求?

S:5dm

T:怎么求的?S:……

T:我们现在知道的是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分米,要求边长。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所以可以求得边长为5dm。

T:那么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1,4,15,36 ……边长分别是多少呢?

S:1,2,4 ……

T:像这种数学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概念引入

T:像5的平方等于25,那么5叫做25的算术平方根,10的平方等于100……,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进一步强调概念,学生齐读)

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 (2)4 (3)3

先点学生回答,再纠错

(1)因为3的平方等于9,所以9的算术平方根是3

(2)因为2的平方等于4,所以4的算术平方根是2

(出示ppt)

T:那么3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呢?怎么求?

S:……

T:我们先来看一下,如果像3一样的数,没法从以前我们学过的有理数中找到算术平方根,那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呢?

T:(出示ppt)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x=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为0,即0=0

T:那么3的算术平方根我们可以表示为多少?

S:3,T:9的算术平方根呢……

T:我们再来回顾下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S:(学生齐读)在一次强调正数,算术平方根为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为0。

(三)巩固练习:试一试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 (2)1 (3)0 (4)

先让学生先思考,教师再核对。

2(1)解:∵10=100,,100的算术平方根为=10…… 49 64

(出示ppt,第五题,第六题)

(5)3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S:3的算术平方根是3(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讲解) 22

(6)4的算术平方根为几?

S:不知道。没有……

T:(再次回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因为没有一个数的平方可能是负数,所以4没有算术平方根。 对于a:a≥0 非负双重性

a

T:这就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被开方数必须大于或等于0,a也就是算术平方根也

必须大于或等于0,即a和a都不能为负数,叫做非负双重性。所以负数没有算数平方根。

2、知道下列式子意思吗?能求出他们的值吗?

(1)25 (2)12 (3)0.81 (4)0 (5) 4

2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分别请学生回答,对5进一步讲解。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及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非负双重性。也就是说被开方数和算术平方根都不能为负数。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2的大小。) 作业:

(1)课本p75习题13.1第1,2题

(2)你能用边长为4的正方形剪拼成面积为2的正方形吗?

九、板书设计

13.1.1 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 x2=a, 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a叫做被开方数

=0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a≥0

非负双重性

a

3、总结、作业(p75习题13.1第1,2题)

平方根教案(篇8)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无限不循环小数;求算术平方根的更一般的方法———用有理数估算、用计算器求值。

2。内容解析

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引入,教科书是通过用有理数估计的大小,得到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进而发现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结论。发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运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的过程。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通常利用与被开方数比较接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来估计这个被开方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这种估算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是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使用计算器可以求任何正数的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不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器品牌,参考使用说明书,学习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估算,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能用估算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会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理解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

2。目标解析

(1)学生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感受这是不同于有理数的一类新数;对于估算,学生要会利用估算比较大小;了解夹逼法,采用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一个数的范围。

(2)学生会概述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程序(按键的顺序);明白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计算器显示的结果可能是近似值;会利用作为工具的计算器探究算术平方根的规律,理解被开方数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即被开方数每扩大(或缩小)100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10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需要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的性质,还要判断被开方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平方数之间。为了让学生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还要多次采用“夹逼法”进行估计,即利用其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这些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问题1 (1)什么是算术平方根?怎样表示?

(2)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我们上节课已经能求出一些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了,例如,

=4;但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被开方数

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这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又该怎祥求呢?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通过设问,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学习新知

问题2 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dm

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dm

的大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展示剪拼方法。

追问(1) 拼成的这个面积为2dm

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解答,教师对解答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追问(2) 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不难回答,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就是大正方形的边长dm。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操作探究,说明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追问(2)主要为后面介绍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作准备。

问题3

有多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探究“

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呢?”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估计大概有多大,由直观可知

大于1而小于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说明理由,教师板书推理过程。

追问(1) 那么

是1点几呢?你能不能得到

的更精确的范围?

师生活动: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可得到平方数小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4,而平方数大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5,所以

大于1。4而小于1。5……,在此基础上教师按教科书上的推理进行讲解并板书。说明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进行比较。

追问(2) 实际上,许多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如

等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根据估计的大小的方法,请你估计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小的估计,初步掌握利用的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的方法,并从中体会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通过比较,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征,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追问(2)主要为及时巩固估算方法

3。用计算器,求算术根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获得问题答案。解答完(2)后,让学生与上面所估计的

的大小进行比较,体会夹逼法的可行性。说明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有所不同。用计算器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的是准确值,如题(1),有的是近似值,如题(2)。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练习 教科书第44页练习1。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4。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现在我们来解决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4 (1)你会表示

(2)用计算器求(用科学记数法把结果写成的形式,其中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师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公式,可得,代入,利用计算器求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5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表中的算术平方根,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填表。

追问(1)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

追问(2)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开方数扩大的倍数与其算术平方根扩大的倍数思考回答。即当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10000倍…时,其算术平方根相应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追问(3) 用计算器计算

(精确到0。001),并利用刚才的得到规律说出的近似值。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并根据所获规律回答。

追问(4) 你能根据的值说出是多少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因为被开方数30与3不符合上述规律,所以无法由的值说出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以及其在探究规律中的应用。

例2 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

的长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剪出一块面积为300cm

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她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可能会和小明有同样的想法,此时教师进行如下引导:

(1)你能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如何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3)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最后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实际应用。

5。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夹逼法来求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吗?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1第6、9、10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求

的整数部分。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

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以及有关规律的理解。

4。国际比赛的足球场的长在100m到110m之间, 宽在64m到75m之间, 现有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其长是宽的1。5倍, 面积为7560m, 问:这个足球场能用作国际比赛吗?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