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教案十二篇

学前班数学教案十二篇。

笔者为您推荐的“学前班数学教案”无疑能够帮助您寻找您所需的资源。通常,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花时间来编写。设计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扩展他们的视野。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便不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

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程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的学习方式来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关注个体差异。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于是我用谈话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师: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快乐吗?你们一定品尝了许多美食,请小朋友们说说看。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呢?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在这一环节中,围绕学校餐厅配菜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在这里,教师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记一记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活动一:搭配星期一的菜谱

师:学校餐厅开餐了,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今日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1)师: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

(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师: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

2)学生尝试解决

3)反馈交流

活动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谱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师: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如有困难的同学请你举手,或来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如能帮助学校餐厅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的服务员。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生:有2种)

⑴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⑵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异同?然后老师小结: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要求每位同学发言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最后老师评价: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服务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汇报,可能会出现找不全、重复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每一种搭配都找出来。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答案寻求搭配中的规律,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活动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谱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

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

(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服装搭配、与朋友握手、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课末谈本次学习的感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活动一:服装搭配。

1、XX同学当了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他的妈妈可高兴啦!并带他去买新衣服,你看(课件出示图片)衣柜里放着二件上衣和2件下装,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配一配,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四人小组交流方案。然后指名回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进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活动二:朋友握手

刚才XX同学穿上漂亮衣服到了公园,碰到朋友们,三个人见面他们很友好的每二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

师:四人小组中分别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握一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出示课件验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

活动三:动物园参观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出示课件: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说一说: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反馈交流: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每条路既没有路名,又没有其它标志,同学们很难把路线表述清楚,你有好办法吗?

生:标上路名,或者用字母、数字来代替。(课件出示标出)

数一数: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学生数后在小组交流,教师板书:

A→CA→DA→EB→CB→DB→E

(使学生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

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2、你认为我们班上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出色?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⑵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3.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1)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1/32/31/42/41/62/65/61/12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2.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3.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

三、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包括两块内容: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分数是人类为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产生的。分数的意义从原先的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一个平均分成4份的圆,其中一份涂色。让用一个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引出1/4,回忆1/4表示什么,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分数的意义。

1、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

(1)从信封中选取一样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法表示出1/4。

(2)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表示1/4的。

(材料:1张正方形纸片,1条绳子,4个苹果图片,8只熊猫图片)

2、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1/4的?

(强调:无论是分纸片、绳子(一个物体)还是4个苹果、8只熊猫(一些物体),每次都是平均分成4份。)

3、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师:刚才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像一张纸片、一条绳子我们称作一个物体,而4个苹果、8只熊猫就称作一些物体,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板书)整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是和普通的1又有所不同,我们通常叫它单位“1”。(板书)

师:还有什么物体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

预设:一个班级,一群羊,一堆苹果……

4、再次研究1/4和3/4

(课件出示)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你能说一说它的整体是多少吗?

预设:这个单位“1”是12个正方体。因为露出的3个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1/4,说明还有3份这样的正方体,就再摆3份,每份3个。

师:这里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了?

预设:12个小正方体看作单位“1”。

师:很好!那遮住的这一部分应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预设:3/4,因为这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遮住的是3份。

(三)认识分数单位。

1、自主完成P46做一做。

师:这里把什么看做了单位“1”?

预设:把一堆糖看做了单位“1”。

师:像这样,单位“1”可以分成2份、3份、4份、6份等等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请你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它们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分别汇报。

(四)练习巩固。

1、你能自己任意写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吗?

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教材第48页第6题。

3、教材第48页第6题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五)了解分数的产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来听听小精灵的介绍吧!……看来,分数是我们在生活中测量、分物时,或者计算时得不到一个整数结果的情况下产生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数学中的客观需要,正是由于这些需要,我们以后还会认识更多其他数。

(六)拓展备用。

如果这表示是2/5,那么单位“1”是多少?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基础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5)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二、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的发展,特别的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并对分类结果作出简单的整理与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教材将本部分教学内容由原来的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下册学习,并且在原来只单纯教学分类进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数据的整理和用简单统计表表示结果的内容。这时候的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对周围的一些实际现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观察、思维活跃的特性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并能用简单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从而初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四、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实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匪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讲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徐诶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

由于《标准(20xx)》讲“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解开了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

2、教材编排特点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2的安排也是类似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类的实际意义,又完整的.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

2、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1中,对气球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是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学生自行选择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也给学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间,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分类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充分体现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3、从易到难,坡度合适。本单元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难。例题设计由给定标准到自己选择标准、由单一标准到不同标准、由形象的表达分类结果到利用统计来表达。练习中由简单的基本训练到复杂的综合训练、由只记录结果到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出问题等,难度逐渐加大。

五、本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进行

六、单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整理书包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徐诶素材。

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度到图和表。

3、对学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千差万别。体现在对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对所选标准所作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但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以驾驭课堂。

七、分课时分析教学重难点

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难点是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2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难点是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这里关键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虽然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总数是不变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6)

学前班下册拼音说课稿

你们好!今天我要上的课是一节拼音拼读游戏课,拼音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将为入小学的汉字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幼儿学完以后掌握的怎么样,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拼读方法都非常重要,至今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课的内容,但孩子是否能熟练运用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在整个课程学完以后能让幼儿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准备了这节拼音拼读游戏课,以拼读作为重点,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反复、熟练的拼读各种音节,让幼儿能非常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上这节课:一、字母卡拼读;二、汉字拼读;三、实物拼读。

开始部分:先进行复习总结学过的拼音内容分为三大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复习把这三大内容融到一起,从以下三种方式里来让幼儿熟练掌握拼音: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出示sheng、ebaishànɡxiǎoshūbāo?

3、齐唱这首歌。

4、把这首歌的内容画下来,比一比谁画的美。展示自己的画。

猫和小朋友们告别拼音王国,他们又去冒险了,他们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特色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我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以区分形近韵母、朗读儿歌、动手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枯燥的拼音复习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巩固拼音,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以帮助蓝猫为主导线,带领学生去玩。让学生带复习拼音声母、韵母及音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7)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倒数的意义与求法,其次是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所以我认为倒数的意义及其倒数的求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所以我认为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说明,然后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节课,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所以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

先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汉字“吴——吞”,“杏——呆”激发兴趣!然后联想自然界中这样上下颠倒的动物。(蝙蝠、树懒)再到让学生思考:数字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数。

(二)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互为倒数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自学过程中,深入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我和你互相成为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我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再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倒数,以巩固理解。

求倒数的方法,仍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①找倒数(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整数(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可能会引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带分数及小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变成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通过达标反馈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简述板书设计

(略)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8)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本节课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本节课我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基于教材

分类与整理这节课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本节课位于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分类”这个概念,它是今后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基础。

基于学情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活动,能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2、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分一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评价设计:

1、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摆一摆、分一分,涂一涂,会借助学具正确地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根据分得的结果进行统计。

2、通过师生互动和练习反馈,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9)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中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来学习掌握5以内的序数,例小猫坐在第三节车厢里,第五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项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孩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小鸡、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车

的图片。

2、固体胶、1---5的数字宝宝卡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五、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教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复习《不说话》律动,使所有幼儿注意力集中。

2、做《左边》的小游戏,加强对左边的认识,为从左到右的点数做铺垫。

(二)谈话直接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动物王国去做游戏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内容)

2、师:这些小动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想,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要怎样走路呢?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为小动物也要排队做铺垫)

幼:排队。

师: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小朋友是第几?

幼:第一。

师:紧跟在第一后面的小朋友是第几?

(老师必须强调紧跟,紧挨着。)

幼:第二。

师:现在我们也让这些小动物来排队去玩耍,该怎样排队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

(点题,板书)

(三)新授《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帮助小动物排队。

(每一张桌子上面有5只小动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并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强调是从左向右。)

3、下面请看小动物要到哪里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车图片)

幼:坐火车。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

幼:5节。

师:一起数1、2、3、4、5,从左向右数,这是第几节车厢?...小动物要坐火车玩耍了,该怎样坐呢?

(要求:一节车厢只能坐一只小动物,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练习。)

4、让幼儿自己操作练习,并说出自己的操练结果。

例:⑴小猫坐在第二节车厢里。

⑵第四节车厢里坐得是小狗。

5、师幼共同完成老师的作品,并让幼儿口述结果。

(例,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里,第三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

(四)巩固,练习。

1、师:小动物坐火车玩得有点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请小朋友帮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小房子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帮助小动物。)

2、师幼共同完成小动物找房子的内容。

3、师:小朋友再看,这里还有一群数字宝宝呢,他们也想住到小房子里面,该怎样住呢?

(启发幼儿思考回答,数字宝宝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里面...)

4、小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序数》。从左到右数第一...

(强调本节课的所学内容,5以内的序数,第一、第二...)

八、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休息了,数字宝宝也找到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得那一个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所学效果。)

九、活动延伸:

师:下课我们到外边去排队,5人一小组,看看自己排在第几,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学有所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运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感知角、认识角、理解角,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利用白板中的时钟、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辅助教学,方便省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1)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2)

【活动准备】

1、时间的图片若干

2、各种各样的小钟(幼儿自带,做钟表展览用)

3、每个幼儿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模型

4、1-12的数字头饰

5、老狼头饰及音乐磁带

【活动目标】

1、感受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了解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

1、出示好玩的时钟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兴奋情绪。

2、感受钟对人们的用处

老师:你家里有没有时钟?你还看见哪里有钟?为什么那里有钟?

小结:时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

1、参观钟表店:刚才小朋友说在很多地方见过时钟,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的时钟!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说一说:

(1)、它们的钟面上有什么?(时钟上都有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哪一根针是时针(分针、秒针)?

(2)、这些时钟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时钟上都有数字、刻度、时针、分针、秒针。不同的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会有这些呢?如果没有会怎么样?(幼儿自由想象)

三、操作演示法,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1)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请你认真的想一想,做一做。

(2)教师操作,让幼儿了解表针的运转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它们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做你追我赶的游戏呢,它们是怎么做的?(教师拨动时针,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老师:时针走的慢还是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3)师生共同小结,让幼儿了解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学会看整点。

老师:长针指在12上时,短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孩子们,你们喜欢和时钟做好朋友吗?那你们把它的小秘密都记在心里了吗?能悄悄的告诉我时钟上面有什么吗?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运转的呢?(幼儿踊跃发言)

四、游戏:分针带着时针转。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

五、操作练习法,引导幼儿进行拨针练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方法:老师扮演老狼,孩子们手拿时钟模型问老狼:“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几点,小羊就拨到几点,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请老狼看钟,拨错了的小羊要被老狼吃掉。

GZ85.com扩展阅读

学前班数学教案10篇


学生们要想拥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大家可以开始动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啦!教案是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简要介绍和阐述关于“学前班数学教案”的内容,请继续往下阅读,相信这篇文章会使您对某些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中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来学习掌握5以内的序数,例小猫坐在第三节车厢里,第五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项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孩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小鸡、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车

的图片。

2、固体胶、1---5的数字宝宝卡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五、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教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复习《不说话》律动,使所有幼儿注意力集中。

2、做《左边》的小游戏,加强对左边的认识,为从左到右的点数做铺垫。

(二)谈话直接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动物王国去做游戏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内容)

2、师:这些小动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想,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要怎样走路呢?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为小动物也要排队做铺垫)

幼:排队。

师: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小朋友是第几?

幼:第一。

师:紧跟在第一后面的小朋友是第几?

(老师必须强调紧跟,紧挨着。)

幼:第二。

师:现在我们也让这些小动物来排队去玩耍,该怎样排队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

(点题,板书)

(三)新授《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帮助小动物排队。

(每一张桌子上面有5只小动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并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强调是从左向右。)

3、下面请看小动物要到哪里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车图片)

幼:坐火车。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

幼:5节。

师:一起数1、2、3、4、5,从左向右数,这是第几节车厢?...小动物要坐火车玩耍了,该怎样坐呢?

(要求:一节车厢只能坐一只小动物,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练习。)

4、让幼儿自己操作练习,并说出自己的操练结果。

例:⑴小猫坐在第二节车厢里。

⑵第四节车厢里坐得是小狗。

5、师幼共同完成老师的作品,并让幼儿口述结果。

(例,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里,第三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

(四)巩固,练习。

1、师:小动物坐火车玩得有点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请小朋友帮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小房子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帮助小动物。)

2、师幼共同完成小动物找房子的内容。

3、师:小朋友再看,这里还有一群数字宝宝呢,他们也想住到小房子里面,该怎样住呢?

(启发幼儿思考回答,数字宝宝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里面...)

4、小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序数》。从左到右数第一...

(强调本节课的所学内容,5以内的序数,第一、第二...)

八、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休息了,数字宝宝也找到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得那一个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所学效果。)

九、活动延伸:

师:下课我们到外边去排队,5人一小组,看看自己排在第几,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学有所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运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基础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

三、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包括两块内容: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分数是人类为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产生的。分数的意义从原先的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一个平均分成4份的圆,其中一份涂色。让用一个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引出1/4,回忆1/4表示什么,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分数的意义。

1、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

(1)从信封中选取一样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法表示出1/4。

(2)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表示1/4的。

(材料:1张正方形纸片,1条绳子,4个苹果图片,8只熊猫图片)

2、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1/4的?

(强调:无论是分纸片、绳子(一个物体)还是4个苹果、8只熊猫(一些物体),每次都是平均分成4份。)

3、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师:刚才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像一张纸片、一条绳子我们称作一个物体,而4个苹果、8只熊猫就称作一些物体,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板书)整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是和普通的1又有所不同,我们通常叫它单位“1”。(板书)

师:还有什么物体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

预设:一个班级,一群羊,一堆苹果……

4、再次研究1/4和3/4

(课件出示)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你能说一说它的整体是多少吗?

预设:这个单位“1”是12个正方体。因为露出的3个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1/4,说明还有3份这样的正方体,就再摆3份,每份3个。

师:这里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了?

预设:12个小正方体看作单位“1”。

师:很好!那遮住的这一部分应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预设:3/4,因为这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遮住的是3份。

(三)认识分数单位。

1、自主完成P46做一做。

师:这里把什么看做了单位“1”?

预设:把一堆糖看做了单位“1”。

师:像这样,单位“1”可以分成2份、3份、4份、6份等等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请你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它们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分别汇报。

(四)练习巩固。

1、你能自己任意写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吗?

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教材第48页第6题。

3、教材第48页第6题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五)了解分数的产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来听听小精灵的介绍吧!……看来,分数是我们在生活中测量、分物时,或者计算时得不到一个整数结果的情况下产生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数学中的客观需要,正是由于这些需要,我们以后还会认识更多其他数。

(六)拓展备用。

如果这表示是2/5,那么单位“1”是多少?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3.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1)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1/32/31/42/41/62/65/61/12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2.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3.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5】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6】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

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程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的学习方式来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关注个体差异。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于是我用谈话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师: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快乐吗?你们一定品尝了许多美食,请小朋友们说说看。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呢?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在这一环节中,围绕学校餐厅配菜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在这里,教师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记一记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活动一:搭配星期一的菜谱

师:学校餐厅开餐了,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今日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1)师: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

(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师: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

2)学生尝试解决

3)反馈交流

活动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谱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师: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如有困难的同学请你举手,或来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如能帮助学校餐厅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的服务员。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生:有2种)

⑴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⑵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异同?然后老师小结: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要求每位同学发言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最后老师评价: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服务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汇报,可能会出现找不全、重复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每一种搭配都找出来。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答案寻求搭配中的规律,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活动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谱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

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

(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服装搭配、与朋友握手、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课末谈本次学习的感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活动一:服装搭配。

1、XX同学当了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他的妈妈可高兴啦!并带他去买新衣服,你看(课件出示图片)衣柜里放着二件上衣和2件下装,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配一配,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四人小组交流方案。然后指名回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进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活动二:朋友握手

刚才XX同学穿上漂亮衣服到了公园,碰到朋友们,三个人见面他们很友好的每二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

师:四人小组中分别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握一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出示课件验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

活动三:动物园参观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出示课件: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说一说: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反馈交流: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每条路既没有路名,又没有其它标志,同学们很难把路线表述清楚,你有好办法吗?

生:标上路名,或者用字母、数字来代替。(课件出示标出)

数一数: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学生数后在小组交流,教师板书:

A→CA→DA→EB→CB→DB→E

(使学生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

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2、你认为我们班上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出色?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⑵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7】

学前班下册拼音说课稿

你们好!今天我要上的课是一节拼音拼读游戏课,拼音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将为入小学的汉字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幼儿学完以后掌握的怎么样,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拼读方法都非常重要,至今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课的内容,但孩子是否能熟练运用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在整个课程学完以后能让幼儿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准备了这节拼音拼读游戏课,以拼读作为重点,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反复、熟练的拼读各种音节,让幼儿能非常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上这节课:一、字母卡拼读;二、汉字拼读;三、实物拼读。

开始部分:先进行复习总结学过的拼音内容分为三大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复习把这三大内容融到一起,从以下三种方式里来让幼儿熟练掌握拼音: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出示sheng、ebaishànɡxiǎoshūbāo?

3、齐唱这首歌。

4、把这首歌的内容画下来,比一比谁画的美。展示自己的画。

猫和小朋友们告别拼音王国,他们又去冒险了,他们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特色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我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以区分形近韵母、朗读儿歌、动手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枯燥的拼音复习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巩固拼音,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以帮助蓝猫为主导线,带领学生去玩。让学生带复习拼音声母、韵母及音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感知角、认识角、理解角,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利用白板中的时钟、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辅助教学,方便省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9】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小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内容有一座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和一幅兔妈妈营救5只兔宝宝的图片组成。通过训练第几层楼房住着那只小动物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顺序,让幼儿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向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楼房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挂图。

2、小狗、小猫、小猪、小猴、小羊的图片各一张,小兔子不同颜色的图片各两张。

3、1—5的数字卡两套。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会5以内的单向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点数。

五、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特点主要是直观形象性,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方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搬新楼”的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复习《方位词》头在上,脚在下......

(巩固幼儿对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为观察楼房从下往上数有5层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座5层楼房的图片,并粘上1—5的数字,并告诉幼儿粘上数字1的就表示第一层...)

2、引出课题《学习5以内的序数》。

3、教师再次出示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引导幼儿说出第几层住着那只小动物。

(1)教师将小狗、小猫、小猪、小羊、小猴的图片摆放在楼房里。

(2)教师提问:从下往上数,第一层住的是谁?...说出每层楼房的小动物。

(让幼儿学习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4、教师再次出示空楼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动物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看看,搬家以后住在什么地方?

(2)教师:(指最下面)这是第几层?

(引导幼儿明白开始数的这一个就是第一)

(3)依次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数数。

5、动物与楼房对应,(师幼共同帮助小动物搬家,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猫住第二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粘上小猫的图片)

(2)教师:小狗住在小猫的上面,小狗住第几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

(3)依次完成其他小动物与楼层的对应,提问同上。

6、楼房与动物对应,(师幼共同说出小动物搬家以后的位置,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第一层住的是谁?(启发幼儿说出)

(2)教师:第三层的下面是第几层?住的是谁?

(3)依次提问到每个楼层,步骤同上。

7、教师小结:要知道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8、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检测幼儿这节课所学效果)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从上往下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些小兔子分别排在第几?(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2)教师:请小朋友取下数字卡,依序排放在不同小兔子的后面。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那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就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八、活动延伸

课下我们到室外,让5个小朋友手拉手排队,看看全班有几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别站在第几组的第几个。(让幼儿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0】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二、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的发展,特别的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并对分类结果作出简单的整理与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教材将本部分教学内容由原来的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下册学习,并且在原来只单纯教学分类进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数据的整理和用简单统计表表示结果的内容。这时候的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对周围的一些实际现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观察、思维活跃的特性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并能用简单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从而初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四、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实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匪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讲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徐诶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

由于《标准(20xx)》讲“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解开了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

2、教材编排特点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2的安排也是类似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类的实际意义,又完整的.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

2、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1中,对气球分类计数结果的呈现是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学生自行选择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也给学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间,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分类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充分体现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3、从易到难,坡度合适。本单元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难。例题设计由给定标准到自己选择标准、由单一标准到不同标准、由形象的表达分类结果到利用统计来表达。练习中由简单的基本训练到复杂的综合训练、由只记录结果到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出问题等,难度逐渐加大。

五、本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进行

六、单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整理书包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徐诶素材。

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度到图和表。

3、对学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千差万别。体现在对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对所选标准所作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但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以驾驭课堂。

七、分课时分析教学重难点

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难点是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2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难点是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这里关键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虽然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总数是不变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通用六篇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关于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学前班数学教案通用六篇,欢迎你的品鉴!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2。

掌握2和1的顺序以及2的组成,认识“>”。

通过观察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他们从小要爱学习,做事要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2的含义,掌握2的组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熟悉的图画,你们想不想看?下面就请你们看大屏幕。

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到了,天是那么蓝,看,谁来了?

师:2只小鸟、2个小朋友、2架小飞机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这就是数字“2”。

出示数字卡片“2”(印刷体的)。

找一找自己的身上长着几个2?

生:2只耳朵、2只眼睛、2个鼻孔、2只手、2只脚等。

(2)老师演示拨珠子:先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就是2颗珠子,1添1就是2。

师:左边有几个方块?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右边有几个方块?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2和1比,结果怎么样?

师:2比1多也就是2大于1,在2和1的中间要写大于号“>”这就是大于号,这个式子读作:“2大于1”。

学生练习读。

(5)2的组成依次出示2片枫叶图,演示1再添上1。

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呢?

2根可以分成1根和1根。

学生在教材第8页下面的第一行田字格中练习描2。

7、巩固练习观察图中数量是1的有谁?数量是2的有谁?

出示(课件4)用手指练习数的组成左、右手各举一个手指。

问:1和1组成几?答:1和1组成2。(两手指合并)2可以分成几和几?2可以分成1和1。(两手指分开)练习书写学生独立完成第8页的第2行田字格上1和2的书写,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2

学前班下册拼音说课稿

你们好!今天我要上的课是一节拼音拼读游戏课,拼音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将为入小学的汉字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幼儿学完以后掌握的怎么样,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拼读方法都非常重要,至今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课的内容,但孩子是否能熟练运用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在整个课程学完以后能让幼儿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准备了这节拼音拼读游戏课,以拼读作为重点,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反复、熟练的拼读各种音节,让幼儿能非常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上这节课:一、字母卡拼读;二、汉字拼读;三、实物拼读。

开始部分:先进行复习总结学过的拼音内容分为三大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复习把这三大内容融到一起,从以下三种方式里来让幼儿熟练掌握拼音: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出示sheng、ebaishànɡxiǎoshūbāo?

3、齐唱这首歌。

4、把这首歌的内容画下来,比一比谁画的美。展示自己的画。

猫和小朋友们告别拼音王国,他们又去冒险了,他们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特色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我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以区分形近韵母、朗读儿歌、动手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枯燥的拼音复习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巩固拼音,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以帮助蓝猫为主导线,带领学生去玩。让学生带复习拼音声母、韵母及音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感知角、认识角、理解角,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利用白板中的时钟、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辅助教学,方便省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3.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1)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1/32/31/42/41/62/65/61/12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2.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3.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1”的连续退位减法,并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法

点拨法 启发引导法

学法

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

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5分)

1、口算(卡片)

70-532-5 24-22 35-8

44-6 63-4 86-7 48-16

提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列竖式计算(板演)

68-34 98-57 54-18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谈话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2分)

三、探究新知(20分)

1、自学例1

内容:22页画面23页例

时间:8分钟

方法: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思考:

(1)口述22页图中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2)从昆明到丽江中途要经过哪里?

(3)观察23页上线段图

348千米表示什么?

517千米表示什么?

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样列式?先估算下,再列竖式计算。

(4)个位上7-8不够减向十位退1,是17-8=9,那接下来该怎么做?

(5)例1和前面的练习题54-18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交流反馈:

(1)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怎样连续退位?

个位: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与个位的7相加得17,17-8=9,在个位上写9。

十位:先减去退位点1是0,0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十,与十位的0相加得10,10-4=6,在十位上写6。

百位:5先减去退位点1是4,4减去3得1,在百位上写1。

(2)例1和前面的练习题54-18 比较

相同点:都是减法,都需要向前一位退1.

不同点:54-18不连续退位,517-348连续退位。

3、教师总结:笔算减法,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4、跟踪练习、反馈信息

638 742 821

- 59- 567 - 734

①指名板演。

②检查、生互相纠错。

③集体订正。

四、当堂检测(10分)

1、列竖式计算

594-129 745-679 852-265

2、169比248少多少?

比537少69的数是多少?

3、23页下的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例1 517—348 = 169 (千米)

5 1 7

— 348

1 6 9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倒数的意义与求法,其次是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所以我认为倒数的意义及其倒数的求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所以我认为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说明,然后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节课,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所以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

先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汉字“吴——吞”,“杏——呆”激发兴趣!然后联想自然界中这样上下颠倒的动物。(蝙蝠、树懒)再到让学生思考:数字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数。

(二)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互为倒数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自学过程中,深入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我和你互相成为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我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再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倒数,以巩固理解。

求倒数的方法,仍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①找倒数(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整数(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可能会引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带分数及小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变成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通过达标反馈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简述板书设计

(略)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十五篇


教案课件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老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 清晰明确的目标:教案课件应该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学习重点,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

2. 简洁明了的结构:教案课件应该有清晰的结构,每个部分都应该有明确的标题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课件的结构来整理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生动有趣的设计:教案课件的设计应该生动有趣,可以通过插入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案课件的配色和排版也要合理,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时感到舒适。

4. 重点突出的内容: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可以通过加粗、颜色标记或者花絮等方式来使重要的内容更加显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案课件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参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编写优秀的教案课件需要老师认真负责,从目标、结构、设计、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这也是我希望能为您提供的参考文献《优秀教案课件心得体会》的主要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和启发!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序数是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排列次序的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如:排队、乘车、着电影的座位都是序数的内容。中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感受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数量间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空间的位置等。

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动物为主题,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7以内的序数。并通过自身的操作,初步感知开始的方向发生变化,物体排列位置也随之变化的现象。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序数的含义。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认知领域的目标,幼儿园《指南》的理念,以及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出发,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序数的含义,会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

2.能从不同的方向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如下:废旧的笔帽、小动物的指偶、动物模型袜、汽车楼房卡片、作业单、等操作材料。集体操作中人手一份动物棋,能进一步解决活动难点,掌握序数的可逆性。楼房背景,火车卡片,动物卡片若干;动物指偶,动物模型,作业单笔等。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序数词描述7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难点: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观察法、游戏法、情景演示法、操作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2.学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有交流讨论法、操作体验法等,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获得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说教学过程:

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现象人手,形象地将序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便于幼儿掌握,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的目标。

整个教学以“动物”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学习。

环节一、活动的开始部分,以游戏导入。出示动作小人,幼儿玩玩、做做中初步感知序数。

环节二、本环节采用直观的教具演示,感知序数的含义,学习用“第几”调动幼儿对数序的经验,并进行推理和判断,教师通过有层次性的提问,如:这栋楼房有几层?你是怎么数的?第一层在哪里?红色窗户的是第几层?第三层是什么颜色的窗户?第一层住着谁?第四层呢?小兔住在第几层?熊猫的楼上住着谁?他住在哪一层?初步感知序数中楼层中的序列。

环节三、通过情景“小动物去郊游”,引导幼儿知道序数的位置可以变化,开始的方向不同,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也不同。本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通过“小动物去郊游”的形式,从排队到上车从集体到个别分别两次进行了不同的提问,通过调转火车头表示方向变化,增加了判断位置的难度。

环节四、游戏“小动物翻跟头”,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去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加深对序数的理解。

环节五、操作活动。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巩固对序数的掌握。

七、说教学评价

本次活动是一次常规教学活动,活动中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结合生活需要,通过数一数、排一排,来判断动物的位置。活动中充分体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小动物翻跟头”的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提高集中注意力,激发反应能力,也关注相应的数序。在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幼儿需要调动数序经验,并进行推理和判断,才能找到准确的位置。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提问,对幼儿回应及时作出评价,并通过集体操作分组操作等对个别幼儿的掌握程度及时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还通过观察、谈话、自然伴随着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操作中,教师积极观察幼儿操作方法,及时给与指导,并进行集体讨论谈话,考量幼儿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并对知识及时作出小结。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1-10的序数,会从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2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排队:幼儿分组排队,看一看谁排在第几位,从左面数第几位是谁,从右面数第几位是谁?

(二)小动物找家

1摆若干个弓形门当作动物的家,每个家门口挂一种动物头饰,幼儿分别戴这几种头饰.

2看一看第几号房子是谁的家?

3"小动物"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音乐停,迅速跑回自己家,问:"你住在第几号房子里?"

(三)找座位

1玩火车: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第几号车箱找座位

2小剧院:不同颜色的票代表不同的排,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号,幼儿购票入场坐相应的排与号.老师查票,幼儿说出自己是几排几号

(四)住楼房

1老师与幼儿每人带一张照片

2画一座楼房,共四层,每层十个窗户可以开关,将楼房画贴在墙上

3幼儿自选一个窗口,将照片插在窗户里

4看一看某某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5看一看第几层,第几号住的是谁?

活动反思: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3】

序数(4-5岁)

目标:学习1-10的序数,会从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过程:

(一)小朋友排队:幼儿分组排队,看一看谁排在第几位,从左面数第几位是谁,从右面数第几位是谁?

(二)小动物找家

1、摆若干个弓形门当作动物的家,每个家门口挂一种动物头饰,幼儿分别戴这几种头饰。

2、看一看第几号房子是谁的家?

3、"小动物"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音乐停,迅速跑回自己家,问:"你住在第几号房子里?

(三)找座位

1、玩火车: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第几号车箱找座位。

2、小剧院:不同颜色的票代表不同的排,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号,幼儿购票入场坐相应的排与号。老师查票,幼儿说出自己是几排几号。

(四)住楼房

1、老师与幼儿每人带一张照片。

2、画一座楼房,共四层,每层十个窗户可以开关,将楼房画贴在墙上。

3、幼儿自选一个窗口,将照片插在窗户里。

4、看一看某某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5、看一看第几层,第几号住的是谁?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4】

目标:

通过学习1——5的序数,学会序数的运用。

准备:

1.活动教具:鸡妈妈和5只小鸡;

2.数字卡:1.2.3.4.5两套;

3.小火车一列(5节车厢);

4.眼罩一条。

过程:

1.数小鸡:复习手口一致地点数1——5个物体;

2.给小鸡编号:按前后顺序编排1——5号;

3.请小鸡上火车;

4.游戏:《盲人寻友》。按找到的顺序持相应的数字卡,并排队到相应的位置;来巩固对5以内的序数的认识。

(1)老师寻友;

(2)请个别幼儿寻友。

效果分析:

1.孩子们对此活动的形式颇感兴趣;课后,仍有部分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没有玩哩。”

2.被找到的“朋友”都能按被找到的先后顺序找到相应的数字卡,并依次排好隊伍。

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并说出他们的排列顺序。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最近在建筑区小朋友特别喜欢搭建楼房,原因是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搬进了在昌平的新家,孩子们在搭建的过程中总是会边玩边谈论自己的家,还有的孩子把搭好的楼房当成自己的家为小朋友介绍,他的家住在某某家园,某某层,家里的新变化等等,我发现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房有一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活动目标:

1、能够从不同角度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表达出来

2、能够理解序数与数字的关系

3、能够认真的在探索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并能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操作卡、小动物、四种颜色车票、动物楼房、动物图片、小礼物

2、经验准备:对楼房楼层的正确认知,知道楼房的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1、通过游戏《猴子爬树》引入主题

猴子猴子爬上树枝,树上的猴子共有几只

教师用口型说,幼儿说出答案(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培养幼儿专注性)

2、教师提问:树上的猴子怎么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去哪了?

教师快速说:森林里盖了新房子,动物们搬家了。(目的同上)邀请小朋友去参观

二、游戏小火车,认识序数第一至第五。

幼儿每人一张车票,按照车票的颜色和车票上的数字坐车,请小司机验车上的人数,说出某某坐在第几车厢(渗透安全教育集体外出要点清人数)

三、幼儿探索和操作活动,从不同角度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小动物们找不到自己的家,有的拿了钥匙却不知道进哪座房子,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找一找。

2、幼儿操作:为小动物找家,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介绍(个别图片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说,注重培养幼儿说完整话)

四、动物楼房寻宝(幼儿坐三排),帮助幼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小动物感谢我们,要送我们小礼物,礼物藏在动物楼房里

1、观看动物楼房与刚才的楼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游戏:取礼物

五、延伸活动:回家后观察每个楼层有几个门,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

点评: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能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1-10的序数。

2、能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十张画有不同动物的房子图片、小熊头像一张,画有十个土坑的图片6张、树的图片若干、油画棒、写有数字的信封、胶水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激发兴趣

1、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看看是谁?(小熊)

2、 你们看小熊的表情怎么样的?(不开心)

3、 小熊很不开心,因为他有一个烦恼,他要去给小动物们送信,可是他记不清哪个小动物住在第几间房子里,我们来帮帮他好不好?

二、学习1-10的序数

1、我们来看看这里一共有几间房子?(事先在黑板上贴好十张房子的图片)

2、从左边往右边数,小兔住在第几间房子里?(小猪、小猫、老鼠等)

(在最左边的起始端贴一个箭头,指示幼儿是往左边开始数)

3、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小动物住在第几间房子里了,你们能帮助小熊来送信了吗?

4、老师这里有几封信,上面有写着数字,如果上面写着2,那么这封信就是送到第二间房子里的。清楚了吗?

5、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把这些信送给小动物们。

6、我们来看看这些信送对了没有?

7、有几间房子里没有信,我们来看看第几间房子是没有信的?

8、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把所有的信都送到小动物的家里。

9、我们来看看这些信送对了没有?

10、现在的小熊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帮他把所有的信都送出去了,太谢谢你们了。

三、幼儿分组操作

1、小熊还有一件事情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他想在小动物的房子周围种一些树,你们愿不愿意再帮帮他?

2、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树坑的图片,还有几棵树,每棵树的上面都写着一个数字,数字是几,就把这棵树贴在第几个树坑里,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种得又快又好。

3、我来看一看你们种树种得怎么样?

4、小熊看到你们把树种得这么漂亮,他想请你们吃点心,请小朋友们去洗个手,过来吃点心。

活动建议:

1、幼儿集体来送信这个环节有点乱了,可以分组来送,按照1-6组的顺序。信事先放好,不要临时分发,避免幼儿发生争抢现象,分组送完信后,可以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送得最好,评出名次,这样也是一个序数的练习,环节上也有自然。还可以比一比哪个动物最后欢迎,收到的信最多。信箱可以折一个小纸盒,用塑料筐的时候不够牢固,导致幼儿在送信的时候筐子掉下来,这个环节就显得乱了。

2、最后种树的环节节奏拉得太长,给幼儿空闲的时间,他们就容易去做其他的事情,节奏要加快一点,等幼儿操作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把六组的作品全都贴起来,一起来检验。

3、整个活动下来,没有提出一个序数的概念。

活动反思:

在幼儿集体送信的时候,我也发现这个环节显得乱了,而且哪个塑料筐掉了很多次,在分信的时候也出现了幼儿争抢的情况,这个是我事先考虑欠周全的。种树这个环节其实跟送信在性质上是一样,当时是考虑培养幼儿一种集体合作的品质,可能把种树这个环节改成“凭票坐车”会好一点,这样更贴近生活。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每个幼儿都能送对信,种对树,这个序数的内容会不会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点,可能要加深一点,序数如果从不同的方向开始数,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内容可以加进去,使这个活动内容更丰富一些。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活动的节奏是我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节奏拉得太长容易给幼儿空闲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注意力分散了,就很难再集中起来,在整个活动中,也有重难点,重点环节时间应该要充足一些,节奏放得慢一些。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7】

一、设计意图:

进入中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日益增强;而送外卖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生活情境,多数孩子在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丰富幼儿的交往能力,将送外卖和认识门牌号码相结合,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已帮助海绵宝宝送外卖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让孩子在帮助海绵宝宝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准确认读门牌号码、解读门牌号码的意义;从而促进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

二、活动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对应的房间。

2.理解门牌号码中横向与纵向的序数关系,掌握横向、纵向数字与房间的对应关系。

3.体验同伴合作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乐趣,学会相互帮助。

三、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能正确解读门牌号码,理解门牌号码的实际意义。

2.活动难点:根据食物图片上的门牌号码送食物到指定房间。

四、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对横向或纵向的序数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楼房纵向的排列顺序。

2.在家长的引导下部分幼儿已认识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二)物质材料准备:

1.教师操作:多媒体课件、门牌号码

2.幼儿操作:(1)两种房子,(一种是五层楼高的楼房,一种是有五层四个房间的楼房),门牌号码、记号笔、双面胶。

五、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海绵宝宝是蟹堡王餐厅里大名鼎鼎的厨师,它做的蟹黄堡有很多人订购,现在餐厅里人手不够啊可把海绵宝宝急坏了。

2、设置情境:海绵宝宝给老师打电话请求帮忙。

教师:喂,你好!哦是海绵宝宝啊!有什么事吗?请小朋友们帮忙送外卖啊?我问下小朋友愿不愿意啊,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吗?好的,那你赶快把订单送过来吧.

3、教师接过订单并讲解订单内容。

教师:每个订单上都有一个表示房间号码的数字,根据数字找到正确的房间将蟹黄堡送给小动物们。

(二)游戏:大家一起送外卖。

1、教师出示5个房间的平房,引导幼儿"送外卖"。

(1)师:我手里的订单呢是海绵宝宝让我们送给森林小屋的小动物们,我们先去看看森林小屋里有哪些小动物啊!

(2)师:第一个房间住着谁啊?哪个是第一个房间啊?是这间吗?(不是)师:这是第一个房间啊1、2、3、4、5(重复点数),哪里不对?

师:为什么是这边?这边是哪一边?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跟着剪头的方向数)师:跟着箭头的方向怎么数?(跟着箭头方向从左到右一个一个的数)

(3)那我们看第一个房间住着谁啊?第二个呢?

2、开始派送,巩固幼儿对横向序数的了解。

(1)师:好啦!小动物的家我们已经找到了,那我们来送外卖吧!给小兔家送1个汉堡,小兔家在第几间房啊?(第五间房)

(2)这份订单是给第三个房间小狗家送1个汉堡。

(3)接下来这份是给第一个房间小猫家送1个汉堡。

(4)最后一个订单是给第二个房间小熊家送两个汉堡。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太能干了,一会儿就把海绵宝宝的订单给送完了。

(三)海绵宝宝电话通知小朋友给青青草原送订单。

1、情境对话:

(1)师:是海绵宝宝啊我们刚派送完呢,还有啊?去哪里派送啊?去青青草原啊,好的,我们马上去。

(2)教师:海绵宝宝现在又要我们去青青草原送外卖,我们可千万不能送错地方啊,要不然我们就会被灰太狼给抓去了。

2、播放课件出示5层楼每层只有一间房间的房子。

(1)理解纵向数字与房间的对应关系。

师:这栋楼房每层楼只有一间房,外卖又怎么送,我们还是先看看这栋楼里都住着谁吧?千万不能送到狼堡里去了。(引导幼儿思考并发现平放于楼房的不同之处)

(2)请一个小朋友快速完成海绵宝宝的任务师:请给第三层送一个外卖,第四层送一个外卖,第二层送三个外卖。

3、教师小结:哦,原来数楼房要从下往上数,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第一层楼,第二层楼,第三层楼(巩固幼儿由下往上数的知识经验)

(四)情境设置-海绵宝宝的大难题

1、播放课件,出示5层4间的楼房。

师:刚才海绵宝宝又给接到一个订单,让我们帮他把这份外卖送到这栋又高又大楼房的这个房间去

2、出示门牌号码,引导幼儿解读门牌号码。

(1)师:没错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找呢?这是第四个房间,这也是第四个房间,为什么不是这个呢?(指着2-4,设疑,巩固正确门牌号码的含义,因为前面是3)

(2)师:哇,你的思维非常清晰,原来找房间,要先找到几层楼,再找第几层楼上的几个房间(再次解读门牌号码)

(3)师:304表示第三层楼的第四个房间,我们先由下往上找到第三层楼,再找在第三层楼上从左往右数找到第四个房间,这样就不会送错外卖了。

3、请两个幼儿继续帮助送外卖要求:大声解读门牌号码,再找与其相对应的房间。

4、发现问题,解读门牌号码

(1)出示门牌号码,将幼儿分成男女两组,解读门牌号码(巩固已有经验,复习解读门牌号码)

(2)指导个别幼儿解读

5、游戏:你说我找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口述门牌号码,幼儿根据说出的门牌号码找到相对应的房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五)操作活动:外卖高手(海绵宝宝现场来让小朋友送外卖)

1、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三个操作单(海绵宝宝发订单)教师:这里还有很多的外卖订单,下面我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我看哪组能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客人手中

2、教师讲解三种操作业的方法。

师:有的外卖需要用连线的方法完成,有的外卖需要粘贴,还有一种超级外卖则需要书写门牌号码,方便海绵宝宝下送次外卖。

3、评价三组作品。

六、活动结束:海绵宝宝的谢礼。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是太厉害了,帮海绵宝宝送了那么多外卖,海绵宝宝非常感谢你们,现在他要请你们去蟹堡王餐厅去吃汉堡,你们想不想去啊?走!吃汉堡咯!(海绵宝宝音乐响起幼儿随海绵宝宝会活动室)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序数1"10,理解序数的方向性,正确使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排列次序。

2、培养幼儿序数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准备贴绒教具:10个不同的小动物,有10层10个房间的楼房图片一幅。10只企鹅图片,10条小鱼图片。

活动重点:

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活动难点:

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方法:

游戏法、讲解法、引导法。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开火车》进活动室。

咱们小朋友开着小火车来了,小动物幼儿园的小动物也来了,不信你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来了。

二、小动物们多神气,排着整齐的横队向我们走来。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左向右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请小朋友看一看从右向左排,每只小动物排第几?

教师提问:

a、从左向右排第5个小动物是谁?

b、从右向左排第3个小动物是谁?

看小动物们变成纵队向我们走来。请小朋友说说从上向下排每个小动物排第几?请小朋友说说从下向上排每个小动物排第几?

教师提问:

a、从上向下排小猪排第几?

b、从下向上排第5的小动物是谁?

三、小动物们都累了,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吧!(教师出示楼房图片)

(1)我们先数数这栋楼房共有几层?再数数每层有几个房间?

(2)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将小动物送回家。

a、小猫住在第4层,从左边数第5间房子;

b、小兔住在第10层,从右边数第9间房子;

c、小猪住在第6层,从左边数第10间房子;

四、刚才小动物们的队排得太好了。有一种小动物,它们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走路总是摇摇摆摆排成一队,你们猜它们是谁?瞧!它们来了。唉!由于小企鹅走得太急,有的排错了队,有的掉了队

a、我们一起看看第几号企鹅派错了队?

b、第几号小企鹅掉了队?找一找,它在哪儿?

5、小企鹅饿了,它们要下海捉鱼吃。看!吓得小鱼争先逃命,冲散了队。看一看,第几条鱼没编号?它应该排第几?

三、结束部分:小朋友们学习了10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的方向辨别10以内的序数。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乘火车。

游戏方法: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2列火车第5节车厢就写2—5,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编号快速找到号码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查票,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火车开开》出活动室。

课后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能够愉悦认真地参与操作探索活动,并在有趣的游戏情节中感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5以内的序数,理解序数的含义和方向性,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用序数词表达出来。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序数的含义,会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难点:理解掌握序数的方向性,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知识:会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物质:教具:课件(幻灯片10张)、火车头胸饰四个,音乐磁带(开火车的音乐)

学具:背景图20张(A面是彩色火车,B面是草地)小动物卡片若干(小熊、小兔、小鸟、小鹿、小猫各20个)小盘15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开火车音乐,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开火车的音乐)原来

是火车开来了,刘老师已经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列小火车,快把你们的小火车开出来吧!

二、展开

1.认识五彩火车。

请小朋友数一数一共有几节车厢?第1节车厢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对,离车头最近的那节就是第1节车厢,第1节车厢是红色的)蓝色的车厢是第几节?第3节、第4节车厢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车厢是第几节?

课件一:小结:车站里开来了一列彩色火车,一共有5节车厢,每节车厢的颜色是不同的,第1节车厢是红色的,第2节车厢是蓝色的,第3节车厢是紫色的,第4节车厢是黄色的,第5节车厢是绿色的。

过渡: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要乘火车去郊游,邀请小朋友帮它们坐到喜欢的车厢里,你们乐意吗?

2.游戏:小动物坐火车

小朋友看看你们的桌子上,有哪些小动物要坐火车呢?(有小熊、小兔、小鸟、小猫和小鹿),幼儿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小熊说:“小朋友帮帮我,我喜欢坐在第1节车厢”,小鹿说“我来坐第2节车厢吧”,小兔说:“第3节车厢我喜欢”,小猫说“喵喵喵,我喜欢坐在第4节车厢里”,小鸟说“第5节车厢我来坐吧”。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都坐在了自己最喜欢的车厢里。

请小朋友自己说一说,什么小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里?比如:“小

熊坐在第1节车厢里,……”(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和观察)问:“谁坐在第1节车厢里?”“小鸟坐在第几节车厢里?”﹍﹍

课件二:小结:小动物很感谢小朋友们的帮助,它们打开窗口向咱们打招呼呢,边提问边操作课件,加深对序数的.的认识。(小熊、小鹿、小猫、小兔、小鸟)

课件三:小动物们坐稳了,我们的火车就要开了。

3.小动物下火车:老师“终点站到了,小动物们请下车。”幼儿将小动物放回到原来的地方。

4.游戏:小动物排队。

过渡:“小动物们下车后,看到大自然一片美好,碧绿的草地上开满了鲜花,一棵小树随风摇摆,小动物们高兴的玩起了排队的游戏”

幼儿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从红花这边开始:请小猫排第1,小兔排第2,小鹿排第3,小熊排第4,小鸟排第5。

问:“从小花这边数:谁排在第1?排第4的是谁?

从小树这边数:排在第1的是谁?小熊排第几?为什么同样是小猫一会儿排第1,一会儿又排第5了呢?”

5.讲解序数的含义和方向性:

播放课件三:想知道小动物或其它物品的正确位置,先要明确从哪个方向数,从1数起,数到几就是第几个。第几是表示动物、人或其它物品的排列位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如:以小熊的位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

6.游戏:“小动物捉迷藏”

方法: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运用课件将某一动物遮挡起来,然后请幼儿观察,排在第几小动物藏起来了?游戏反复进行,对观察仔细、反映灵敏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颁发小奖品。

三、结束

以游戏《开火车》自然结束。

师:小动物们在草地上玩的很快乐,它们邀请小朋友也来玩游戏,你们高兴吗?玩法:请4名幼儿扮演火车司机,音乐响起后,找5名小朋友作自己的车厢,音乐停,互相说说自己是第几节车厢,听音乐开火车出教室,自然结束!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0】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中班的幼儿发育期间,对于数的认知很不够,通过序数的学习,能够让幼儿进一步的对数字的了解,很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和直观的观察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够懂得排序。

2、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知道什么是序数。

教学的难点:区分数字和序数。

活动准备

1、 点字卡。

2、 标记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让幼儿闭上眼睛。

2、让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动物。

3、让幼儿数数有几只……逐个的数。

二、在出示图(2)点字卡

1、数数点字卡,逐个的数。

三、用动物卡和点数卡来排序,按从少到多排列。

1、谁排在最前面,第一只大象排在第一。

2、请小朋友来排谁排在第二。

3、谁在第三,四,五。

四、请小朋友一起和老师说一遍。

大象排在第一,两只……排在第2,3,4,5。

五、请小朋友来排点字卡(请各位小朋友来排排)

1、请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点子排在第一

两个点子排在第二

六、与数字串联起来: 一只大象, 一个点字卡 用数字1表示

两只大象, 两个点字卡 用数字2表示

七、1、朋友自己排,(从少到多的排,老师指导,教具要人手一份)。

2、与老师对照,自己做正确没有。

八、老师出图,让小朋友观察对不对,不对的我们一起来改正。

九、老师发放教具,让幼儿自己做作业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完成目标上,我们觉得还是很到位。小朋友学着也很轻松,但是我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具的频繁变换,非常复杂,不利于直观的呈现,影响幼儿的接受。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1-10的序数,会从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2、学会用序数词"第几"较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位置。

3、通过游戏活动,训练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车票、火车头饰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排队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瞧,小动物们都到了,他们排着整齐的横队欢迎我们去观看比赛呢。

出示PPT1请小朋友说说看:

从左往右数,小猴排在第几个?(箭头表示从左往右的意思)

出示ppt2提问:从左往右数,小猪排在第几个?

出示PPT3提问:从左往右数,小蜗牛排在第几个?

出示PPT4提问:从右往左数,小老鼠排在第几个?

出示PPT5提问:从右往左数,小狗排在第几个?

二、小动物看比赛

瞧!比赛开始了,看看一共有几条跑道?谁是第一跑道?小羊在第几跑道?第十

跑道是谁?

教师:在小动物身边的黑色数字代表小动物在第几跑道,那蓝色的跑道上红色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红色的箭头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三、坐火车去旅游。

小朋友,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现在我们乘着火车去旅游吧,这里有2列火车,你们每人拿一张票,看清楚票上的编号,找找该坐那辆车,赶快行动吧。开着火车出去旅游了。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序数第一至第五。

2、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的小汽车模型若干。一座模拟停车场和宾馆。

2、幼儿人手一张不干胶门牌写着(第层,第间),标着1-5数字的花片若干。

3、"我是汽车小司机"的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小朋友注意听,什么声音传过来了?(放音乐)师:大家快看,有一队车开过来了。

二:复习各种车辆,初步感知序数第一至第五。

1、师:这些是什么车?一共有几辆?(5辆)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数)2、师:警车排在第几辆?(第一辆)3、师:你是从哪面开始数?(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4、师:警车排在第一辆,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5、师:小汽车(挖土机、救护车、卡车)排在第几辆?用数字几来表示?

三、用装货物游戏帮助幼儿巩固序数第一至第五。

1、师提问:你们这些车都要开到哪里去?(开到灾区去)引出帮灾区人民送货物。

2、出示花片(当货物),引导幼儿按1-5的顺序串成一串。

3、幼儿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4、幼儿互相检查货物有没有装好,师适当评价。

四、玩停车场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第几层第几间。

1、情景:车队到灾区,天已黑了,引出停车场。

2、出示停车场,引导幼儿说出:停车场有几层楼?每层楼有几个车位?

3、请车队的司机按指示把车停在停车场的第一层楼的第几个车位?

如:从左边数,警车停在第一层的第一个车位?、、、、、、、5、出示各种车,请幼儿把它停在指定的车位上。

(师适当指导、纠正不对的幼儿或请幼儿来纠正)五、利用游戏让幼儿学会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住处,帮助幼儿巩固序数第一至第五。

1、师:小朋友你们已光荣完成任务了,也累了,请你们去宾馆休息。服务员已帮你们安排了房间。(引出宾馆。)2、出示宾馆(房间上贴有幼儿的照片)。

提出任务:宾馆的服务员很忙,还没做好门牌卡,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她们吧。

3、引导幼儿先数数宾馆一共有几层楼?(四层楼)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往上数的)4、引导幼儿填门牌卡:

师:谁住在第一层?第一层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

谁住在第二层?第二层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师:你们真能干,自己住在第几层都找出来了。那你们住在第几间呢?

我们先来数一数每一层楼都有几间房间?(五间)你是怎么数的?(从左往右数)师:那×××住在第几间?(第一间)你是从哪面开始数的?(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住在第一间,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师:×××也住在第一层,她住在第几间呢?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小朋友真棒,现在能找出自己在第几间房间吗?找好后就把门牌卡填好,然后把门牌卡贴在你的房间上。

5、师生一起评价。

六、播放催眠曲,让小司机好好休息。活动结束。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3】

一、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认识8和9的相邻数。

(二)培养幼儿探索数量关系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课程软件

2、教案

3、教具

三、活动过程

1、教学游戏

(一)认知学习:学习10以内的序数。

游戏操作:进入游戏:画面会出现一排等候公交车的小动物,点击小动物会出现红色光圈(教案出自:教案网),以及提示音。一共10个小动物,反复点击小动物,巩固复习认读数字,提高点数1-10的能力。

老师:青蛙排在队伍的第几名?老师:熊猫排在队伍的第几名?老师:小狗排在队伍的第3名,它后面的小猫是第几名?

2、教学游戏

(二)课程体验:按照提示音的要求,给相关的小动物涂上颜色。

游戏操作:进入游戏,画面会出现按照站牌排好队伍的小动物。

根据提示音的要求给小动物涂上颜色。如果选错小动物颜色是涂不上的。(教案出自:教案网)完成关卡后进入下一关卡说出排在第一、第五、第七的都是什么小动物。完成后点击返回按钮。

老师:排在第二的是什么小动物?老师:排在第七的是什么小动物?老师:排在第九的是什么小动物?

四、活动建议

利用儿歌等形式,巩固幼儿对相邻数的认识。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4】

案例背景:

在日程生活中,我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孩子们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教案出自:教案网)往往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以《幼儿园知道纲要》为先进的理念指导,结合本学期幼儿活动材料,我设计了今天的活动,让孩子们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位置关系,让幼儿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5以内的序数,使幼儿掌握序数词第几。

2.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几表示。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板凳五把自制箭头音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掌握序数词第几。

难点: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位置,并能用第几。

活动教法与学法在整节活动,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多看多想,多说,多体验,(教案出自:教案网)使幼儿在活动中一直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老师与幼儿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时间安排幼儿多游戏,最后是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律动游戏:拍手对数我说一我对一我拍一下就是一,我说二我对二我拍二下就是二......

二、基本部分

1.小羊排队,引导幼儿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感知5以内的序数,是幼儿掌握序数词第几。

2.小羊抢板凳游戏,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游戏:抢板凳通过不同的方向,进一步学习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三、结束部分幼儿操作:送小羊回家幼儿通过操作正确的送小羊回家。

延伸活动: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把小羊送进了第几层楼。

数学中班序数教案【篇15】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特设计了这次数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5以内的序数,学习序数词“第几”。

2、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3、发展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有5层高的楼房背景图一幅,幼儿熟悉的小动物5个,如小狗、小猫、小兔、小猪、小猴等。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5只不同的小动物,有5节车厢的火车或有5棵小树的图片等。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以“小动物住新房”活动,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数数这座楼房一共有几层?(引导幼儿数一数并贴上1―5的数字。)

(2)教师边操作边提问,让幼儿说说有哪些小动物住在楼房里,什么动物住第几层。

(3)教师小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4)游戏“找小动物”要求幼儿能正确迅速地说出“xx动物住在第x层楼”。

(三)幼儿操作游戏,了解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1)介绍操作游戏的材料及玩法。

A组:坐火车。送小动物上火车的小朋友先数数火车有几节车厢,再送小动物上火车,每种小动物坐一节车厢,然后说说“xx小动物坐在第x节车厢”或“第x节车厢坐的是xx动物”。做好后帮它们更换位置再说。

B组:捉迷藏。玩捉迷藏的小朋友先数数有几棵树,然后把各只小动物分别藏在树下,说说“xx动物藏在第x棵树下”。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小结。

A: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

B小结: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叫第一。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排列位置也不同。

(四)、游戏“排队”。

讲解示范游戏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由活动,音乐停,5个小朋友迅速手拉手站在一起,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以一个幼儿为首,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我排第x”。

幼儿游戏。(3―4遍)

(五)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