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全册教案经典10篇

五年级全册教案经典10篇。

教案课件作为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老师还没有写,现在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案和课件的设计质量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考虑到您的需求,我们已经编辑了“五年级全册教案”,建议您保存本文以备将来使用!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是文言文xxxx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xxxx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xxxx”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xxxx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xxxx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xxxx“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xxxx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xxxx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xxxx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xxxx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xxxx(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xxxx(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xxxx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xxxx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2、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六、课外作业。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3

《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搜集和阅读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2、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并读3遍,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

2、画出文中“ABB”式的词语并读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两遍。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5、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6、阅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7、想一想: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②“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来体会。

二、预习交流、检测

1、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生字,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2、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ABB”式的词语,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3、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好。

4、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5、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各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理解不懂的地方和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7、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板书到本小组的黑板上,全班交流解决。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学习新课

1、快速默读课文,全班讨论交流: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②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我”会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相关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1-12页

2、辨字组词。

漂( ) 倭( ) 蚌( )

飘( ) 委( ) 丰(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漂流( ) 喜欢( ) 闪烁( )

瞎闹( ) 存心( )

反义词:马马虎虎( ) 黑暗( )

4、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圆滚滚 。

5、句子加工厂。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害怕困难呢?

改为陈述句:

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为反问句: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4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歌曲音符跳动稍大,节奏稍难,歌曲较难掌握。如果给学生再多的时间聆听和学唱,掌握就相对简单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静夜思》。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5

最新版

学戏曲

教学内容 欣赏《报花名》。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我国部分主要戏曲的特点,同时欣赏部分唱段。2.认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部分优秀演员。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种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评剧(1)发展历史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广泛流行,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于1910年左右形成。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2)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极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音乐特点

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

(4)代表剧目

《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等。(5)优秀演员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7年,卒于1942年,祖籍河北滦县。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是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她11岁从刘某学京韵大鼓,14岁拜老艺人孙凤鸣 最新版

为师改学评剧,30年代与刘翠霞、李金顺、爱莲君并称评剧“四大名旦”。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

代表剧目:《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及电影《海棠红》等。

4.欣赏《报花名》 设问的问题:

▲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 ▲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此段唱腔中都唱了哪些花名? ▲模唱:感受音乐风格。▲介绍演唱者:新凤霞。

杰出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六岁学京剧,后改习评剧。十四岁主演,三十九岁被迫离开舞台。她独特创新的演唱艺术,开一代新风,影响深远,至今为广大观众所称道和留恋,被誉为一代评剧皇后。代表作《花为媒》《杜十娘》《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7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一、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9

18《将相和》:“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a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b司马迁,汉代;《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中心思想: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d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f《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草船借箭》

a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作者:罗贯中。

b中心思想: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d《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10

本册教科书共十个单元,其中第一至第四单元和第六至第九单元为新授单元,每单元各由八个板块组成;第十单元为复习单元,每个单元各由四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既相对独立、有所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呼应,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各个板块有机组合、合理安排,使它们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新授单元的第一部分read and say是情景对话板块。该板块通过情景对话,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以提高会话能力,同时还呈现新的词汇和句型。第二部分look, read and learn主要按话题归类和图词结合的方式呈现词汇。这些单词有的已在3a,3b,4a及4b中出现过,有的则是全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特别要加强对要求四会掌握的词语的操练。第三和第四板块中的句型,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一般都要求四会掌握。句型必须放在情景之中教学,这样做,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型的意思,了解句型使用的场合;三能防止操练时枯燥乏味。

read and act和look and read 板块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和良好的朗读、阅读习惯。本册书第四单元和第八单元都出现了较长的语篇,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力求做到能初步理解。look, find and say/ do a survey/ work in pairs等具有游戏和“任务型”学习性质的活动板块。这个板块提供的饶有趣味的语言材料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的智力都有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使用性。学生能听说读写92个单词或短语以及13组句子。要求学生能在真实的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的方式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参与,乐于合作,主动与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学习困难,得到帮助。

4、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就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活动,能理解6个幽默。

5、注重融合学科知识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获得其他学科知识。

6、注重中外文化知识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来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理解简单的中西文化知识。

7、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三、教改措施

由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各不相同,他们对英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成绩上的体现也不同。这些具体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必须达到同一个基本目标,教学设计上须体现不同层次,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

1、尊重每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认真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每节课的扩展方向及内容。

5、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

6、设计分层的家庭作业,使学生可自选学习内容。

7、学科实践活动

四、研究措施

1、课前指导预习;

2、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性学习的动机;

3、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关注过程评价,为自主学习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继续接任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养成了一定良好学习习惯,能读懂短篇故事,五(4)班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调整,因材施教,共同取得进步。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仍然是围绕话题归类出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开展话题的讨论。与五年级上册相同,本册let’s learn中的大部分词汇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即加粗的单词)。用来巩固复习词汇的活动主要是结对和小组活动,以及let’s find ut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活动。

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的let’s tr也是一项brainstr式的活动,这一点与五年级上册相同。另外,在这一部分基本上都安排了一个任务型活动,需要学生通过问答、思考或讨论来完成。

let’s tal部分依旧是一个浓缩了的情景会话,目标句型突出。为给学生提供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一部分提供了可供替换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有三个班,每班学生数均在45以内。多数学生已学过两年多的英语,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但由于生源流动性大,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加之教材难度偏大,教学目标的达成难度比较大。因此,本学期应加大后进生转化的力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方面,智力好非智力好的学生占少数,智力好非智力不好和智力不好非智力好的学生占多数,二者均不好的占极少数。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教法得当,学业成绩可以稳步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难易度合理,过渡平和,主要采用的`是全身反应(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学法,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感知并运用英语。本教材按照每单元三课时编排,每单元包含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单元的的主要句型、单词等语言材料及其功能的集中展示;第二部分是主要句型和单词的重点板块;第三和第四部分是巩固知识的活动板块;第五部分是阅读,是对前面的拓展;第六部分是学生间合作活动,大多是两人组活动,以便学生应用语言;第七部分是读写部分;第八部分是拼读部分;第九部分是娱乐部分。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式多样活泼,很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儿童。

四、教材重点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五、教学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勤于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多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方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充分利用教学用具运用录音磁带帮助学生正音将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3、设计全面、高效、富有层次性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4、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比、学、赶、帮”活动。通过多种竞赛形式,检验学生英语掌握情况,课堂上尽可能照顾差生,面向全体学生。

5、根据各班小组竞赛加分的形式,把每班分成多个英语学习小组采取学生自主管理,老师指导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完成作业、背单词的任务。

一、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习惯态度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年的英语,已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从上一学期总体来看,五年级的优秀学生有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属于中间水平和低下水平,从每次的英语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训练,利用卡片、歌曲、童谣和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以便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仍以低起点,多辅导为主要教学思想,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五年级这个学期仍然围绕话题归类出现,但是加粗的词汇全部要求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四会掌握。所以我计划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任务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短语。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真实的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6、养成响亮清晰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培养语感。

7、能在完成某个任务(如涂色,小制作)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词句,并且培养动手能力。

8、能演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诵读已学过的歌谣。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四、主要措施

1、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五年级第一学期的词汇很多都是在四年级已经出现过,但要求更高一点,所以我计划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使课堂教学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教有实效,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五年级的情景会话,更加突出了目标句型,而且增加了可供替换的内容,所以在教授对话时我计划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进语言操练和练习,逐步掌握主句型。

3、将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4、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总之,在本学期我将继续尽自己的努力完成五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力争达到较理想的成绩。

一、教学目标和奋斗目标

1、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2、能运用英语在日常学校生活和课堂情景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的日常口头交际,如问候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3、能参加运用英语组织和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和生活游戏及其他课内外活动,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听懂指令并作成适当的反应,能读懂配图小故事,能根据图片进行简要的口头描述,能唱教过的英语歌曲,并诵读一些英语诗歌和歌谣。

5、养成响亮清晰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培养语感。

6、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本学期我预计使本班学生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70%。

二、教材重点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三、教学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勤于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多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方法。

2、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充分利用教学用具运用录音磁带帮助学生正音将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3、设计全面、高效、富有层次性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gz85.COM精选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十五篇


根据您的需要,编辑为您精心整理了与“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的资料。教师每节课都离不开教案课件,让我们开始编写自己的课堂教案课件吧。教案必须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祝愿这篇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访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水和空气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谁也离不开它。今天有一位好朋友要和大家见面,你们看它是谁?

小水滴:大家好,我是你们真诚的朋友小水滴。(兔博士网站)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中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据医学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如果4天喝不到水,就会有生命危险。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同学们,在你周围有这种不好的现象吗?学生发言。

以小水滴可爱的形象来引起讨论的话题,亲切自然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通过小水滴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浪费水现象的思考,为新知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在浪费水的话题上学生可能会提到身边发生的小事,例如:水笼头没有拧紧,总是滴水浪费的现象。老师应适时引入例题。

学生讨论适可而止。

二、自主探索教学新知

(1)教学例题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附3、4月份的月历表)使学生了解2个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在此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

1、1231=372(千克)

1230=360(千克)

372+360=732(千克)

2、31+30=61(千克)

1261=732(千克)

12

61

12

72

732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学生交流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时,关注用竖式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生讨论:这个7是怎样算出来的?帮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

(2)情感培养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喝一瓶矿泉水才500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两个月要浪费掉732千克水,够我们一个人喝1000多瓶水了。多可怕的数字啊!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节约用水呢?

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谈一谈如何节约用水。

小水滴发出号召:朋友,让我们一起节约用水!

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让我们一起到神秘的海洋世界去游览一番吧!你能解决可爱的小鱼背后的题目吗?

请选择题目试一试吧。

(1)校园小主人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2)计算小能手

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和验算时出了哪些问题。

(3)小小超市

让学生自己计算、填表,再交流。

P41页练习13题。

四、知识窗

介绍古人计算乘法时用的一种巧妙方法格子法。

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在相互交流中解除困惑,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探索活动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关注学生竖式计算的方法,通过讨论百位上的7是怎样算出来的,帮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身边小事作起增强节水意识。

通过情境创设,设计三道练习题,了解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时,可能还会出现以下方法:

1、把两个月都看作30天。

302=60(天)

1260=720(天)720+12=732(天)

2、把两个月都看作31天。

312=62(天)

1262=744(天)

744-12=732(天)

老师应及时鼓励算法多样化。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会遇到进位的问题,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计算方法。

在练习小小超市一题中,3631这道题中出现三次进位,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并酌情进行点拨引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三、集中练习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材第66—68页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提示:

本课教材在“一年有12个月、在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帮助学生建立平年与闰年的概念,

了解平年和闰年的主要区别,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并正确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从而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比较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知道平年和闰年的知识,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课前收集的年历。

师:你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在哪月,说出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小月还是二月?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师:观察课前收集的年历的二月份天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是29天,有的是28天。

师:我们把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认识平年、闰年)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作了孕伏。

我们把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观察平年、闰年出现有什么规律。

师:(出示:2000---2013年的年历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到这些年份中2月的天数将他们填入66页例2的表内。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小组讨论。)

生:我发现28天的年份出现的次数多,29天的年份出现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还可以说:平年的年份出现的次数多,闰年的年份出现的次数少。

生:我还发现平年和闰年是有规律出现的。

师:什么规律?

生:每隔3年就有一年是闰年。

生:每4年里就有1个是闰年。

生:闰年是4的倍数。

师:很好,我们发现每4年里就有1个是闰年。如果给你一个年份,你怎么才能知道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对多个二月月历的观察发现,初步感知闰年的出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任务二: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师:谁知道199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是平年。因为刚才的表格中2000年是闰年,根据每4年里就有1个是闰年,它前面的第2年就是平年。

师:有道理。如果不知道2000年闰年呢?

生:根据每4年里就有1个是闰年,那闰年肯定是4的倍数。

师:好,咱们验证一下。(组内验证)

生:2000÷4=500……2000是4的500倍。

2004÷4=501……2004是4的501倍

2008÷4=502……2008是4的502倍

师:很好,闰年都是4的倍数,但是不一定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需要注意的是:整百整千的年份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师总结:一般的年份用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就说明这一年是闰年。如果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整百整千的年份,用年份除以400,如果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结果发现闰年的判定的一般方法及整百年的'特殊性。

1、第67页课堂活动1题。(通过计算使学生知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2、.拿出练习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看看哪一年是闰年?

1999 2000 2010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答案:1、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2、1999年平年,2000年是闰年,2010年是平年3、2月29日出生。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2、闰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张华今天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的哪个月份出生的?

4、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这一年是( )年,二月份有()天,全年是( )天。

答案:1、365天、52个、1天2、366天、 52个、2天3、略4、闰年、29天、366天

师: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平年和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生:我知道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师:大家的收获可不小。课下多加练习。

1、第68页练习十六3题。

2、第68页思考题。

3、小明的生日是八月的倒数第三天,他的生日是( )月()日。

4、1760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200年中,( )年不是闰年。

5、今年是5月30日,明天是()。

答案:1、略2、星期日、 3、8月29日、 4、1994年、2200年5、5月31日

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闰年

1、二月全年

平年28天365天

闰年29天366天

2、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一般的年份用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就说明这一年是闰年。如果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整百整千的年份,用年份除以400,如果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新授过程学生学得很轻松、很自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59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了估座位数、准备钱买书、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

2、说学法: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采用个体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3、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4、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5、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并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由全镇各校都在开展气象知识学习的情况入手,以气象局的叔叔来我校开展气象知识讲座为情境,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紧接着问:“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能坐下吗?”其实就是要将座位数和人数作比较。]

又问: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座位数)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18×20)

再问:只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们就试着用估算去解决会比较便捷一点。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但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据学习卡(一)的内容,四人小组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学习卡,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

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样设计促进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参与,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全面参与意识。]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导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在第(3)种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实际结果应该比360还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时指出:虽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这道题中,用估小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相对而言比较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合作交流、层层递进的认知环节,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实现从多样化到最优化的过渡。]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和书本p59做一做。

[这样做是从本课的教学重点出发,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这本书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你认为李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帮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择下面哪种建议?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在学生的争论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像这种准备钱购物的情况应该尽量选择估大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作出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本题练习设计和例题教学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选择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设计学生采访的师生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估算的应用能力,还让孩子们在估算中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育升华。]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这样设计促使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头像卡通头像卡通头像

答:能坐下。

五年级全册教案汇编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准备的“五年级全册教案”让您眼前一亮。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为提高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供的必要手段。希望您喜欢本文的风格!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1

年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单元,每单元一个word文件,以下为第一单元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观察物体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有: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以及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例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立体图形的观察方法,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引导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自觉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比较,体会观察物体的不同思路。同时要有层次地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第2~4页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一。

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指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接下来,例2是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

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和讲授法,让学生从观察、想象和操作中体会立体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积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转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学习主要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承前启后链回顾从上面、左面、正面观察物体。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化。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古诗导入法: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是因为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看到它的正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猜一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竞猜导入法: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预设:长方体和球、长方体和圆柱、长方体和圆锥;长方体和球、横放着的圆柱和竖放着的圆柱、横放着的圆柱和圆锥。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看来,同学们只看到正面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助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识: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可以怎样摆?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质疑一:从同一方向去看两个立体图形,如果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一样的,能否判定这两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形同呢?

师生交流,小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时候可以在同一方向得到相同的平面图形,所以根据从一个方向得到的平面图形,是无法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而要真正知道这个图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质疑二: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形成的是唯一的表象吗?

小组讨论,反馈交流,结论:有时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也不一定形成唯一的表象,如从左面看xx,从正面看xx,从上面看xx,拼摆的立体图形可能是xx或xx等。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共同总结。

1.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

2.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本节是一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2

给予的快乐

当我们做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时,我们就给了他人一种爱心、一种希望同时我们自身也获得了快乐。

活动五:给予的快乐

1.课前,我让大家完成调查:你做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吗?假如有,是什么事情?你的感觉怎样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我给邻居王奶奶,提过热水瓶。(奶奶谢谢我,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能够协助她。)

(2)在公共汽车上,我给老爷爷让座。(老爷爷说我是个雷锋似的好少年。

2.出示教材,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这些人感到快乐?

因为他们给了他人快乐,一份快乐给了他人,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了。

3.让我们读读高尔基写给他儿子的信,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六:有感快乐

让我们来做个学习总结:用一句话,或一个比喻说说自身对快乐的理解。

什么是快乐?

学生自由发言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3

生:背古诗。

师:现在老师说一个词,看看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个词背出一首古诗。

师:这个词是“梅花”。

生:我知道,王安石有一首古诗就叫做《梅花》。

师:你反应真快,大家肯定也学过这首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背一下。

全班齐背《梅花》。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及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生介绍古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具有现代感的豫剧《唱大戏》。

三、聆听歌曲

1、生初听:体会歌曲的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

2、生复听:用拍手和捻指为歌曲伴奏。

3、生再听: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四、学唱歌曲

1、听唱法教学,生反复听歌曲,小声学唱歌曲。

2、生随琴慢唱。

3、师指导、纠正:提示学生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4、生完整演唱歌曲部分。

5、设计念白的节奏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歌曲的上面还有两句念白,谁能给大家念一下?

生:按照原节奏念。

师:同样的念白,你还能用其它的节奏念出来吗?(师举例说明)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念白。

小组讨论、汇报(用拍手的方式念出)。

6、生使用不同的念白完整演唱歌曲。

7、师生评价,评选出最佳念白设计小组。

五、小结

生谈谈本课的收获。

生听《唱大戏》歌曲出教室。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设计最好的部分是念白设计的部分。我没有让学生按照原节奏念,而是将如何念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在个别同学设计好以后,我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让他们采用了拍手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节奏意识,又能使歌曲具有童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2、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3、明确陈毅先生的沉着应敌、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与陈毅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通过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如何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呢?(明确“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并板书)

2、导入: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8、“私塾先生”,领略陈毅先生的大将风范。(板书课题)

二、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1、初知形象

(1)自读课文二、两段

引:文中同样的意思的话仲先生却说了两次,找出这两句。(幻灯出示)

①“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②“写字第一心要静,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没有精神。”

(2)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仲先生同样意思的话说了两次,有必要吗?(各抒己见,不作定论)

(3)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一起去读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仲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第一次:

①在练字时:“这天中午,天……认真地练写毛笔字”(针对性)

②在敌人包围时:“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包围起来。”(紧急中)

③学生认识且疑惑时:“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吗,怎么当起私塾先生来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连续盘问时:一个小头目……问:“共产党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又问。

……(证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时:鬼子没吭声,不断查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稳定情绪)

③暗示身份时:“他们都是学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议:有必要吗?(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见仲先生的?(遇事冷静,沉着对敌)

以上隶书部分教师相机板书。

2、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1)找、读、练说。

①“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镇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学生,接着说,“……”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 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1) 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 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

(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

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 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不能随着音乐得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3)片段三:鸭子出场。

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

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

(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

(6)片段六:狼出场了? 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 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 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 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 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

(11) 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

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

知识目标:

1、认识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ⅩⅩ”和“ⅩⅩⅩⅩ”,感受音的长短,并且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2、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所包括的小知识。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本学期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7

本班全部学生均掌握了上期所学内容,特别是几个后进生和转学生进步较明显,取得了较好学习效果。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学习较主动积极,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期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象会不一样。

3.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4.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较熟练、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

5.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并能正确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

6.了解什么叫中位数,并会找出中位数,会区分平均数与中位数。

7.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知道编码的组成;体会编码的实用性;并会自己设计简单的编码。

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数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

8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

14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2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3

解简易方程

10

整理和复习

3

量一量找规律

1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三角形的面积

2

梯形的面积

2

组合图形的面积

2

整理和复习

2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

9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

3

第八单元:总复习

五年级全册教案 篇8

20xx年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单元,每单元一个word文件,以下为第一单元部分内容:

本单元是观察物体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有: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以及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例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立体图形的观察方法,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引导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自觉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比较,体会观察物体的不同思路。同时要有层次地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第2~4页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一。内容简析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接下来,例2是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法与学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和讲授法,让学生从观察、想象和操作中体会立体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积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转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

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古诗导入法: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是因为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看到它的正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猜一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竞猜导入法: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预设:长方体和球、长方体和圆柱、长方体和圆锥;长方体和球、横放着的圆柱和竖放着的圆柱、横放着的圆柱和圆锥。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看来,同学们只看到正面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助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可以怎样摆?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3.全班交流,形成认识。

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反馈学生的摆法。总结:正面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1.出示课件教材例2。

谈话: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几何体吗?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小结: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一:从同一方向去看两个立体图形,如果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一样的,能否判定这两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形同呢?

师生交流,小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时候可以在同一方向得到相同的平面图形,所以根据从一个方向得到的平面图形,是无法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而要真正知道这个图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质疑二: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形成的是唯一的表象吗?

小组讨论,反馈交流,结论:有时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也不一定形成唯一的表象,如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拼摆的立体图形可能是 或 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共同总结。

1.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

2.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是一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知识梳理1.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2.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验证确认。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复习重难点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正方体。复习方法1.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2.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复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三)这一单元里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指名汇报所学内容。(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

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3.建构网络。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我们复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呢?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再强调摆法的多样性和确定性,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芳芳和兰兰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右面看到的形状是 ,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你能判断她们谁搭的对吗?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年级及教案经典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五年级及教案经典,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及教案【篇1】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

山行

(唐)李白

(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

寒山

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

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

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

五年级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读中理解长龙、血汗、智慧、凝结、气势雄伟、伟大的奇迹等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条理、有重点、抓住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进行描述的。

2、图文结合,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的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反复读文,在品词析句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围绕气魄雄伟的工程、伟大的奇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感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城》这篇课文,一起来感受它举世闻名的景观。齐读课题。

二、感悟文本:

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师:作者在游览长城时,被长城雄伟的气势,壮观的景象所感染。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文中写出长城带给他巨大震撼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动笔画句子。

3、指生汇报,读中体会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指生说)

生:我找到的是最后一自然段的这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和他找的一样吗?那好,请看大屏幕,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另外生读)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你再来读读!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什么是奇迹?

生: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师:伟大的奇迹呢?

生:令人敬仰钦佩的,气象雄伟的事情。

生:超出寻常的,规模宏大的,不平凡的事情。

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4、自由读前2个自然段,体会、感受。

师:请同学们大声读,反复读前两个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可以动笔勾画一下,做些批注。

5、交流1、2自然段所得。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答案与大家交流一下。(指生汇报)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能感受到长城的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里的一万三千多里说出了长城的实际长度。

师:山海关在哪个省知道吗?

生:河北省。

师:嘉峪关呢?

生:

师:是啊!山海关到嘉峪关要途经好几个省呢!可见出

生:长城的长!

师: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发现或收获吗?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从这句话中也能读出长城的长。

师:就这句话,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吗?

生:这句话是比喻句,把长城比作成长龙。

师:龙,为什么要用它来做比较,考虑过没有?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神圣威严的感觉。

生:龙很圣洁,提到龙,就能想到我们中国人。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把长城比作成

生:一条长龙。

师:这句话还有其他的体会吗?可以抓住词语来谈。

生:我从崇山峻岭一词,能够感受得到长城是建在许多山岭之间的,非常高而且陡!

生:蜿蜒盘旋中的蜿蜒虽然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但在这山岭之间,则更显示出长城的长。

师:是一般的长吗?

生:不是,是非常长!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到位,那谁能把这段所描写的长用声音表现出来。

生:远看长城,。

师:还谁想读?

生:远看长城,。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长城的长。

生齐读:远看长城,。

师:你们知道吗?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事物只有长城,这正体现了它的长!它在崇山峻岭间的蜿蜒盘旋!因此作者评价它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谁来继续谈自己读文所得。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我从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能感受出长城的坚固。

生:我给他补充: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而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八达岭是位于军都山上,因此我能感受到长城的高大。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从这句话我能知道长城很宽。

师: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宽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它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为了坚固,而修筑的很宽。

师:的确如此!还会有其他的原因吗?

师:老师还知道一个:把长城修筑的这么宽,还有个原因是为了使君王们的马车在路上自如行走,君王的马车周围也肯定会有侍卫、随从,这样可以更好的保驾护航;如果有外族入侵,这么宽的马路还可以让五、六个骑马的士兵同时经过。

师:继续来谈学习所得。

生:从第2自然段我知道了城墙的外沿有垛子。

师:能读出书上的话吗?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城墙顶上什么样?同学们齐读后两句话,共同了解一下。

生齐读: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师: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抓住了两个段落中最关键的字眼,能在读中有所收获。现在请你们把书反扣,看一下大屏幕。

师:把这两幅图片送回文本中,你觉得它们该相应配哪幅图,说说为什么?(出示图片,比较。)

生:我觉得右边的图片应该配第一幅图,因为这是作者站在远处看长城,看它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生:从图中能看出长城整体的长。

师:同意吗?那第二幅图谁愿意来说说。

生: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到城墙的样子,包括垛子,瞭望口,射口,还有城台等,这是作者在近处看到的。

师:同学们都拥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点是不同的,他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以后要学会运用。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老师找到了一些有关长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共同欣赏图片。

师: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长城给你带来的最大的感受。

生:雄伟壮观。

生:叹为观止。

生:长城的景色真是名不虚传。

师:非常经典!长城真可谓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作者也给了它非常高的评价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6、学习第3段。

师:长城以它的万里雄姿,雄伟气势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它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默读第3段,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体会最深的句子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能感受到长城的长。

生:我体会最深的也是这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从万里也能感受到长城的长。

师:谁还能结合具体的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出示这句话)

生:多少一词能让我感受到有很多人为了长城付出了太多太多!

师:很多人是多少人呢?一千个?一万个?

生:无数的人!

师:继续结合词语来谈。

生:我从血汗一词知道了为了修筑长城,有无数的人流血流汗,甚至死去。

师:能结合前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那个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无数的肩膀和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从这里我可以想象出那时人们在抬条石时手和肩膀一定磨出了许多口子,流了很多血。

生:无论是什么季节,由于累,他们也不知流了多少汗。

师:那智慧又该怎样理解?

生:长城是修在崇山峻岭之间的,要想尽办法,所以说这是一种智慧。

生:古代人民修筑长城的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无数的肩膀和手,这就需要仔细地想,该怎么把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上去。这就是无穷的智慧。

生:不光要建造长城,还要有使用的价值,精心设计瞭望口和射口等,这也是智慧。

生:万里长城是几个朝代共同修筑成的,他们的想法都一样,所以都拥有智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透彻,而正是这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

生: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一个才字能说明什么?

生: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和艰辛。

师:这不容易和艰辛能用声音表达一下吗?谁愿意?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还有愿意感受这句话的吗?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老师也想用声音发表这由衷地赞叹无限的感慨!范读。

师:让我们共同感受

生齐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同学们把书反扣。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师:标重音的三个动词能让你知道什么?

生:从这三个动词,我知道了作者此时已经站在了长城上,想起了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怎么样想起?

生:很自然的想起。

师:为什么会很自然地想起,不是突然想起呢?

生:作者站在长城上,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所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劳动人民。

生:长城的雄伟壮观感染了作者,他有一种自豪感。

师:犹如长龙般的长城,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初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间修筑长城,又让我们想到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

生:长城代表了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生: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师:人力浩大,山势陡峭,可见建成长城的不容易,所以作者要说

生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8、背诵3、4自然段。

师:3、4自然段是我们要求积累的段落,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自己尝试着背诵一下。

生:背诵。

三、拓展积累:

师:请同学们看板书,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生:长城是那样的长,气势雄伟1

生: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

生:长城是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师:因此说,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是

生: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师:毛泽东主席到过长城曾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课下请你们去查找一下有关于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材,写在我们的积累本上。

五年级及教案【篇3】

一、回顾导入,感知“女神”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提灯女神》,跟我一起书写课题,写字要认认真真,做事得踏踏实实。

2、回顾课文,加深整体印象

师: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课文内容。(相机板书:当护士,助病人,办学校。)

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南丁格尔可贵的精神品质,并领会作者是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承接第一课时的学习,开门见山,不用过多的言辞赘述。一起书写课题,意在指导学生认真书写,渗透踏实做人做事的情感教育;通过回顾课文,以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认知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与人物对话,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二、细读探究,感悟“女神”

(一)朗读感悟,理解“选择”

学习“当护士”这一部分,理解感悟南丁格尔冲破层层阻力选择当一名护士。

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南丁格尔的身份变化得出“贵族小姐?护士?女神”,并质疑第一个“?”进入“当护士”这一部分的学习。

1、感受“一致的反对”

师:南丁格尔怎样从一名贵族小姐变成一名护士的?

引导学生搜集家人反对的语句。

朗读理解“气急败坏”:请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创设情境,朗读悟情:介绍南丁格尔是一名贵族小姐,身份尊贵;她曾毕业于剑桥大学,学识渊博。然而,她却从事当时被认为没有文化,没有身份的人才去当的护士,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通过朗读体会家人极力反对的情感。

2、体会“坚定的信念”

师:我也不理解了,南丁格尔究竟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搜集第4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抓住“最大的幸福,毅然决然”等词进行剖析、交流、朗读等,促进学生体会南丁格尔坚定的信念及义无反顾的选择,感受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聊天式的对话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搜集信息,理解内容,并通过理解朗读、情境朗读、对话朗读等形式,感悟、体会南丁格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当一名护士的可贵品质。]

(二)精读品析,感悟“奉献”

1、话聊“女神”,激趣导读

师:你心目中的女神是怎样的?南丁格尔配吗?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明。

学生按照问题要求自读课文,寻找相关的语句,自主理解、感受。

2、品析交流,感受人格魅力

根据生的汇报随机指导,渗透学法:“生说(感受)——谈理由——多元对话——读出感受”。

3、预设如下:

发生霍乱(第5自然段)

“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日夜奔忙,照料生命垂危的病人,不少无法救治的重病患(huàn)者在她的怀抱中平静地死去。她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a、感受霍乱

师:提到霍乱,你想到了什么?

生:疾病,传染,死亡,生命危险……

b、寻找感动

师:感动吗?仔细观察,你的感动都隐藏在哪些词语里?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日夜奔忙、平静”等词交流朗读。

c、理解“赞誉”

师:什么是赞誉?引读理解:

01贫民窟发生霍乱,她不顾个人安危参加救护,赢得人们:

02在医院里日夜奔忙,照料生命垂危的病人,赢得人们:

03她的奉献精神,更加赢得人们:

赞誉的背后,是她无比坚定的信念,读:

课件出示,引读: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克里米亚战争(第6——9自然段):三个镜头聚集南丁格尔忘我的工作

镜头一:不分昼夜忘我工作

01、“每到深夜,南丁格尔常常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营区里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

重点抓住“每、深”“一间……一间”“不是……就是”等词剖析、交流、朗读体会。

师:夜晚,南丁格尔工作至深夜,累。请把镜头往上对准白天,看看,她是怎样工作的?

02、南丁格尔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志愿者,一面积极改善医院的环境,一面忙着为伤病员清洗伤口,调理饮食。

重点抓住“种种”想像,理解“一面……一面”体会劳累,交流、朗读、体会。

镜头二:不顾恶劣环境忘我工作

师:是的,坚强的南丁格尔在如此困难中,没有放弃。请把我们的镜头对准这家医院,请看,这是怎样一家医院?学生不难搜集以下信息:

“病房里,床一张挨着一张,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都沾满了血迹和污渍(zì),屋里臭气冲天,伤病员痛苦的呻吟声和粗鲁的叫骂声不绝于耳。”

再补充介绍这个“战地医院”当时的情形:最多能容纳1700名患者的医院最多的时候收容了4000名伤病员,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睛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

镜头三:把病人当做亲人忘我工作

“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引导学生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表达作用,搜集信息,了解南丁格尔对病人精神上的安慰,感受忘我工作。

4、感悟“英雄”

师:她成为了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什么是英雄?激情引读:

01、发生霍乱,不顾个人安危参加紧急救护工作,这就是:

02、听到发生战争,立即组织护士志愿队冒着生命危险赶往前线,这就是:

03、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重伤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就是:

坚定的信念:英雄的背后是那坚如磐石坚定信念,读(课件出示“坚定的信念”):

毕生精力办学校(10自然段)

感悟“毕生精力”,激情引读:

01、贫民窟发生霍乱,整整一个夏天,是毕生吗?

02、1853至1856年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毕生吗?

03、从17岁冲破家人阻力当护士,到90岁数安然长逝,是毕生吗?

为了护理事业,她没有成婚,没有生育子女,把自己的全全部部都献给了护理事业。她用了一生的奉献来捍卫她矢志不渝的坚定的信念,读:

[设计意图:阅读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品词析句的结果,是学生感受祖国语文文字曼妙神奇的结果。并且,朗读是他们表达自己理解与感受最直接的平台,也是训练学生语文核心能力重点之一:自主读,勾画语句,训练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汇报读,交流感受谈理由,培养“自圆其说”的语文表达能力;品析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式的品析读,展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三、品评交流,感怀“女神”

1、评价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师:南丁格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南丁格尔是()一个人!

南丁格尔的一生是()的一生!

2、了解“纪念”,怀念“女神”

师:她去逝后,人们怎样想方设法纪念她的?

师生对话交流,并引导学生感悟南丁格尔卓越的成就与伟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件件发人深省的事件,一次次无私的奉献,对学生情感的震荡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袒露自己的心扉,“情到深处方感人”。]

四、课堂小结,读写结合

1、小结南丁格尔的精神,把爱与奉献传递下去。

2、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小结,总结全文内容,强化文章表达方法。

3、布置练笔实践,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动人心莫过于情”,作者的情,读者的情,教者的情无不溶于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例中,回顾小结,加深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情感价值观。读写结合,将写法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作者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和掌握,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便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突出了阅读教学的交际性与实用性。]

五、板书预设

毕生精力

提灯女神

英雄

冲破阻力当护士 赞誉

典型事例

无私奉献

护病人

毕生精力

办学校

成就卓越

誉女神

五年级及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知道《梁祝》《夫妻双双把家还》吗?

2、很好,他们反映的都是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其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早已接触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你知道吗?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再学一个民间故事(板书:牛郎织女)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个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并在文中圈注。

2、初读汇报:文中的人物有哪些?

学生说出人物,师板书:(哥哥嫂子牛郎老牛王母娘娘织女)

3、默读课文说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重点读:

(1)哥哥嫂子牛郎

课文第1自然段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哥哥嫂子对牛郎的态度。

学生讨论交流。

多指名读与自己表达的词或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个词表达自己对哥嫂的情感。再读

(2)牛郎老牛

课文第2自然段,“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

老牛知恩图报,“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板书“舔”,教学“添”)

老牛还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

老牛还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

(其实这里,作者还使用了一个写作方法——铺垫。铺垫是为下文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板书:铺垫)

(3)牛郎织女

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见到了那位美丽的姑娘了吗?见面后的结果又向哪发展了?

大声读课文相应的自然段(4—————6自然段)

初评牛郎织女。———————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牛郎织女的印象汇报时说出自己的理由。

启发想像:如果故事中不出现意外情况,牛郎织女一家的幸福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

小组讨论后写一段描绘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话。

代表汇报自己的描述,集体评议。

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

(4)牛郎与王母娘娘

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5)牛郎与喜鹊。

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真感人。(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板书:喜鹊)

三、概括主要内容

1、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一个()的故事?

2、出示:《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在的帮助下认识了()。他们()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牛郎(),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从此,(),天长日久,他们()。

3、生交流

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既做了细致的分析,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条理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做到内容完整,语句流畅。

2、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性格,有感情朗读。

3、抓住文中的问句,初步感受设置悬念给故事带来的变化,了解这样表达能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4、通过想象鹊桥相会的美好,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拓展两首描写牵牛织女的诗歌,知道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进而了解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的复述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2、想象鹊桥相会的美好,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在晴朗的夏天夜晚里,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见一条银色的天河,它就是银河。在银河东岸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牛郎星。在银河的西岸与牛郎星隔河相望的这颗明亮的星星就是——织女星。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两颗星星都怀有特殊的情愫,连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在《秋夕》中这样描写:“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示,齐读)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许多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牛郎和织女》。(齐读课题《牛郎织女》)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并读了课文,下面检查一下生字词自学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既然是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开的。课前已经预习并读了这个故事,说说看,写了哪些人物?

有牛郎、织女。

有王母娘娘

牛郎的哥哥和嫂嫂

老牛喜鹊。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

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板书:牛郎、织女、儿女、兄嫂、老牛、王母、喜鹊)

这么多人物中,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

一、牛郎和哥嫂

1、牛郎与哥哥嫂子的关系怎样?

没有名字的牛郎是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虐待牛郎,叫他吃剩饭、穿破衣、住牛棚……哥哥嫂子真是自私自利,不讲骨肉亲情的人呀!

二、牛郎与老牛的关系

哥哥嫂子虐待牛郎,可牛郎和老牛关系却非常密切,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

1、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结合课文,具体聊聊牛郎照看老牛是如何的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

2、牛郎照顾那头老牛细致周到老牛也知恩图报

(1)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

(2)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是媒人,也叫红娘,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可是仙女呀!你羡慕吗?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

(3)老牛除了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怎样报答牛郎的?

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临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关键时候用上了吗?(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老牛也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牛郎,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三、牛郎和织女

理清了牛郎和老牛的关系,下面该聊聊牛郎和织女了。

1、他们在哪相识的?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看,古时候谈婚论嫁就晓得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牛郎和织女第一次就你看上了我,我看上了你,这叫一见钟情。

不过这部分文中写得较简单,你猜他们第一次见面会有怎样的情景?

我曾经看过一个版本,说仙女下凡,在湖中戏水,牛郎偷偷把仙女的衣裳

藏了起来,这样牛郎和织女一见钟情,可见,牛郎也不傻,这叫“智取织女”

牛郎织女相识,之后就相爱,最后又相相守!织女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是什么原因让织女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的?

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心眼儿好,又能吃苦——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德,如果你心眼儿好,又能吃苦,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有仙女下凡嫁给你呢。

牛郎织女结婚以后,他们生活得美满吗?美满。找相关句段朗读。

四、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

牛郎织女婚后的生活多么幸福美满呀!可是好景不长。接下来的课文中安排王母娘娘出场了。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美满婚姻、拆散一对恩爱夫妻,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段落(指名朗读第8、9自然段)。哇!()同学读得真是撕心裂肺呀!是不是你家的织女被抓走了?

请注意第9段中的一个叠词,

“狠狠”写出了王母娘娘的什么?还有哪些词写出了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

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这一句要读出织女痛苦、难舍。

(齐读第9小节)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

师:这段话与前面哪一段话相互照应?

生: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师:果然是神皮,老牛没有吹牛皮。(笑)牛郎为什么没有追回织女呢?

生: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读到这,故事由喜转悲,令人感慨万千。东汉乐府是这样咏叹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齐读)

师:牛郎织女天河永隔,但是隔不断恩爱夫妻的真情。请看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唱段(出示课件18):“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不过在织女和牛郎不屈不挠的斗争下,王母娘娘被迫答应他们每年可以相会一次。

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人间的喜鹊也被天上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它们纷纷加入了天河搭桥的志愿者队伍。“鹊桥”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反抗专制势力的具体形式。

师:在许多人看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场悲剧,不过我倒觉得这是一个悲里透着喜得爱情故事。你想,牛郎不过是个孤儿,按说可能打一辈子光棍,居然有天上的美丽仙女嫁给他,还共同生活了三年,并且有了一儿一女的爱情结晶。难道还不满足吗?即使后来遭到王母娘娘的破坏,他们每年仍然可以有一次鹊桥相会。一个人拥有这样浪漫而幸福的爱情,多羡慕啊,宋代词人秦观就在《鹊桥仙》里这样描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现在演变成了什么节日?(情人节)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据说七夕之夜,人们躲在瓜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呢。

好,读到这儿借助人物关系,我们基本上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特点。借助提示说说《牛郎织女》讲了一个()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虐待牛郎。牛郎对老牛照顾周到,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于是牛郎就相识了织女,并结婚过上美满生活。王母娘娘暴跳如雷,于是抓回了织女。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

(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

真了不起,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下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叶圣陶在写这篇《牛郎织女》中用了哪些方法,哪些写作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五年级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

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镜、标有1、2的烧杯、装水的烧杯、牙签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会碎裂,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土壤。

(1)实验一:把烧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纸上,观察一下,土壤中有什么,记录下来。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师板书

(2)实验二:从烧杯2中取一小块土壤放在白纸上,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他们的大小吗?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c.阅读地质学家对土壤颗粒的分类(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黏土)。

(3)实验三:

把烧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先完成前2个步骤。

a.小组活动。

b.全班交流。

(4)老师做模拟实验,了解腐殖质和盐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交流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3.小结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过看图片,思考: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据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水黏土

空气沙

腐殖质小石子

生物作用岩石风化作用

【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有书本插图引路,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通过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实验观察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学生对于观察时应该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点做的不够好,每次都是观察、讨论、才填写实验报告单,以至于每个实验环节所用的时间有点长。在沉积实验时,由于上课时间比较短,沉积的效果不太好,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原来考虑过让学生观察上节课学生所做的沉积后的现象,但又考虑到学生会觉得没有观察自己搅拌过的而遗憾,上课沉积实验后交流比较仓促。

以上是上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五年级及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歌曲《鸿雁》

教材分析:

本课是xxxx花城版新教材第八课《多彩的乡音》中的第二首学唱歌曲,通过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初步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感受蒙古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增强民族的自强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中坚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音乐舞蹈特点,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

2、欣赏内蒙古民歌《鸿雁》,能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并通过多种活动体会歌曲的意境,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音乐文化之美,能跟旋律歌唱。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前几节课当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民族的歌曲?(复习回忆)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民族的音乐,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我特意邀请我们的舞蹈老师赖老师为我们准备的一小段舞蹈(掌声欢迎)

师:仔细看好了哦,边看边想,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放音乐赖老师展示舞蹈)

师:赖老师的表演美不美?猜猜看刚才赖老师为我们表演的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生:

师:我来告诉你们,这是我们国家蒙古族的舞蹈。

师:你观察到赖老师的舞蹈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有这样的动作(学生模仿)

生: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让我们跟她一起来学学蒙古舞的动作吧!

(先教分解动作,再合音乐起舞)

师:同学们跳得有模有样的,那老师想问问你,你去过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吗?(请去过的同学,说说印象中的蒙古)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了解蒙古,感受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和蒙古人的豪迈。(播放视频,蒙古自然风光,背景音乐使用歌曲《鸿雁》)

设计意图:舞蹈老师的优美舞姿带领孩子们进入欣赏状态,模仿动作也是为提高孩子们对蒙古舞蹈及音乐的了解,背景音乐是即将学习的歌曲,为歌曲的学唱做好预先准备.

二、合作学习

1、欣赏《鸿雁》演唱视频。

师:首先我们来说说刚才听的这首歌曲有哪些音乐要素?(同时幻灯片出示问题。)

①说说歌曲包含的音乐要素。

②你认为歌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

2、二次聆听欣赏

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鸿雁》(师范唱),仔细感受歌词,老师给你三个关键词〔出示草原的景(美)、草原的情(忧伤)、草原的美(豪迈)关键词卡片〕,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哪些歌词跟这三个关键词相关。

生:

3、再次感受歌曲的景、情、美

师:带着刚才我们一起分析的歌曲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歌声里面体验一下吧!你可以小声跟着唱哦。

4、通过演唱、发现难点

师:刚才听同学们小声的哼唱,觉得还不错,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举手告诉我,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呢?(分小组商量)

5、跟琴试唱,重点解决装饰音部分歌唱。(这一环节有可能根据学生的提前发现难点而提前解决)注意歌曲中音程跳跃的准确性

6、合作演唱,注重情绪(师指挥,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

全体唱--对中间不准确的地方加以强调

设计意图:歌曲中重点装饰音的演唱稍有难度,根据学生发现的点,恰当时机只要单独拿出来练习几遍问题不大。对歌曲的情感处理是学唱这首歌曲的难点,通过三个关键词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歌曲的情感,从而在演唱中注重情感的诠释。

三、拓展、欣赏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了,不过这首歌曲被很多艺人演绎过,《我是歌手》这个节目你们看过吗?在那个节目里面我知道的至少有两位歌手翻唱过这首歌曲,现在老师想让你欣赏其中一位流行唱法的歌手为我们重新演绎的这首的歌曲,他唱的跟我们唱的还真有点不一样呢,大家想听吗?(播放沙宝亮在我是歌手当中演唱的《鸿雁》)

师:说说他的演唱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许多优秀的民族歌曲都被重新演绎,具有流行音乐的因素且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来接触民族音乐,使之从内心深处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

四、小结

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民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优美的蒙古族歌曲,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能更多的了解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最后让我们一起在这首蒙古族歌曲《鸿雁》的歌声中愉快的结束这节课吧!

课后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曲,除了自己非常喜欢这首歌的曲风之外更多的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课堂,通常公开课习惯选择活泼能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的歌曲,这次特意选了一首优美地、充满意境的抒情歌曲。

回顾本节课的得失,心中始终抱有遗憾,或许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吧。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同时演唱时又觉豪迈、奔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要唱好这首歌曲并不容易,首先就是要体会歌曲的内涵,三个关键词的作用很大,能较快的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学生在跟琴演唱时也尽力在做,可是始终觉得不是很令人满意,可能跟自己对学生演唱时的状态没有太过关注有关,这是让自己感觉遗憾的一点。一首歌要唱到极致必然要经过唱熟、唱准、唱美、唱情、唱境几个阶段,当然这需要时间,因为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我要完成这首歌曲,所以我更多定位在唱熟、唱准的阶段,虽然歌曲的情感表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重点难点问题也算基本解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范唱时选择的是用钢琴自弹自唱,在后期的评课中老师们给出建议,尽量做到最好的范唱就是用音频伴奏,专注于演唱,不要自弹自唱,这会分散教师的精力,我们要让自己的范唱达到最好的标准从而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

无论怎么说,我们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样需要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公开课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考验,永远走在路上,伴着煎熬、伴着磨练,但同时也伴着歌声、伴着音乐、伴着欢乐·其实这一切都很美好!

五年级及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

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板书:万分危急

3、为什么说情况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

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非常机智果断。)

3、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练读,指名读,示范读。

㈢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结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读课文思考讨论。

(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①“孩子像颗炮弹……”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船长机智果断,值得学习。开玩笑要适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设计特色:⒈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⒉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五年级及教案【篇8】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五年级及教案【篇9】

师出示课件并解说:春天,冰雪消融,小草慢慢探出头,河水潺潺流动,河边的柳树冒出嫩绿的芽儿,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快看!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客人,大家观察一下,它是谁呀?--燕子。

1. 我们的第一个小客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2. 你们找找你的读书小伙伴,读给对方听听。彼此对小燕子的感情。(通过找读书小伙伴即可以检查字音、生字,又可以交流读书方法。)

3. 谈谈燕子留给大家的印象。

1. 分小组学习,大家互相交流,明确作者是从燕子的哪几个方面给大家带来如此丰富的印象。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主题一:样子。主题二:飞行的情景。主题三:歇息的样子。)

2. 学生通过分组学习,选择学习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进行讨论探究。

(1)电脑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一名学生上台作画,师朗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描写顺序和燕子的特点。

(1)电脑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学生听读。

(2)学生交流感受,体会燕子飞行时轻快、优美的姿态。

(3)电脑呈现燕子飞行时的画面,配乐朗读。

(1)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学生默读,发挥想像。

(2)课件出示五线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随着学生的想象,小音符逐渐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

(3)学生齐读。

(4)你想,这么多可爱的小燕子,会演奏什么乐曲呢?教师钢琴伴奏儿歌《小燕子》,学生可跟着哼唱。

3. 小燕子能唱出这么动听的歌,是为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寻找春天,并感受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体会春天的美好。

四.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 让学生扮演小燕子,赞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

2. 学生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3. 春天,来做客的不仅有小燕子,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请你们用你们优美的文笔把这些小动物们请来,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来个大聚会吧!

[《燕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及教案【篇10】

一、导入

1.读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2.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读句子

3.引入课文: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一颗明珠,是一座艺术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

二、(出示)齐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地理位置

2.环境

3.概貌。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从这句话中感受洞窟多,感受劳动人民创造莫高窟的艰辛。

三、(2~4)彩塑、壁画、藏经洞

1.过渡: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更要去领略洞窟内的神奇了。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课文第二部分。

2.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彩塑、壁画、藏经洞)板书

3.其中你最喜欢什么,请你把相关内容再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它会如此吸引你。

(一)彩塑

(1)指名喜欢彩塑的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带领大家前往参观。(出示,指名读)

(2)在这里看到了什么?(菩萨、天王、力士、卧佛)

(3)指导理解并读好短语:①怎么样的菩萨?

②慈眉善目的菩萨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③找准感觉,读好慈眉善目的菩萨(看图)

用相同方法学习天王、力士

(4)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谁能读好这句话?

(5)还看到了一尊卧佛(看图),谁来介绍一下。(指名读句)

(6)我们看到了、、、,你觉得这些彩塑怎么样?(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精妙绝伦)

(7)从回答中抓住精妙绝伦。精妙绝伦是说这些彩塑怎么样?板书

(8)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我们去看一看。(看图)

(9)我听到有同学也在发出啧啧赞叹,我要请他来说一说。(把你的赞叹大声说出来)(出示,读句)

(10)出示主线,引读: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壁画

(1)过渡: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彩塑和壁画相互点缀。彩塑是精妙绝伦,壁画是。(出示,读过渡句)

(2)师解释宏伟瑰丽

(3)自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可以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

交流:①宏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内容丰富多彩(读词、读句,读出宏伟)

②瑰丽:飞天

(4)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一边听,一边能感受到什么?(范读飞天的句子,谈观赏飞天壁画后的感受)

(5)我们来看一看(看图),看着画面,自己再来读一读。(自读、齐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6)还有其它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姿态吗?从哪看出来的?()

试补充(可讨论)

(7)出示,引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所以说:(出示主线)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8)让我们拿起课本,再来读一读宏伟瑰丽的壁画。(齐读)

(三)藏经洞

(1)过渡:还有一处你不能不去藏经洞。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请你用笔圈出最能吸引你,最能让你心灵为之震动的词语。

(2)老师很想知道你圈了什么,更想知道你的感受。(交流)(出示本段内容)

面积不大,曾,六万多件,大量珍贵的文物,掠走,仅存

(3)齐读。

四、结合板书总结: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壁画宏伟瑰丽,藏经洞里又珍藏着珍贵的文物。参观了神奇瑰丽的莫高窟,我们怎能不赞叹:(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所以,(出示主线)齐读。

五、拓展练习

五年级及教案【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内容写详细,把其他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运用写文章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写文章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重点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观察法、讲解法、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讨论交流法、朗读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二)难点

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疑点

文章结尾说:将军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作者为什么说脚步声沉重而坚定?

(四)解决办法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交待故事背景,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弄清写作顺序、主要内容、抓住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

3.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解决重、难点问题,相机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4.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使知识得到扩展、延伸。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2课(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学习课文。

(二)结合课文前的预习要求,先自学课文

先自己学习,然后再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使自学更充分。

(三)交流自学成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要求: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l.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重点研究同学们归纳出的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①投影显示军需处长的形象。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可带感情读第7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情境。)

②结合图和书中有关文字谈谈老战士为什么会冻死?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③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可提示:这位衣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被严寒夺去了生命,让我们带着沉痛的心情读这段话。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投影显示军需处长的塑像及将军敬军礼的样子,通过体会将军的心情,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投影显示: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0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先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再理解这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队伍,深入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力量。最后让学生怀着必胜的信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