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课件10篇

方寸之间课件10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这是一篇非常棒的“方寸之间课件”网络文章值得大家看看,要深入了解相关话题请您继续阅读下文!

方寸之间课件 篇1

教学活动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本课的教学过程 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方寸之间课件 篇2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


方寸之间,是一个形容词,意为非常小的区域或空间。在教育领域中,方寸之间也指的是学校内的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是指班级人数较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小班教案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为班级人数少,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学习方式。教案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班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任务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在教案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小班教案时,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真实、亲切、有效的沟通,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小班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图书馆、幼儿园及周边社区等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和研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教案的实施需要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进展和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同时,教师还应定期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学生和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小编认为,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设计和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持续的评估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方寸之间小班教学,虽然空间有限,但却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

方寸之间课件 篇3

【提示】

一、走进奇妙的世界

《剪纸的女孩》歌美,词也妙。剪一只蝴蝶在花丛,把叶香舞动;剪一个清露在花蕊,做个美丽的梦;剪一只百灵在枝头,把春光歌颂;剪一片落叶在风中,寻觅春影踪这首歌把一个小女孩心底美好的愿望表露无遗,轻快的旋律让人的思绪飘回到童年的时光。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深受大家喜爱。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柜子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在今天,剪纸不再局限于应用的范围,其俨然成为艺术形式的一种。

瞧,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相信你在读了课文《姥姥的剪纸》后,一定会被姥姥那神奇的剪纸艺术所迷住。

如有一幅名叫《年年有余》的圆形剪纸工艺,图上的一片荷花荷叶中,有两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各抱着两只大鲤鱼在荷叶中嬉戏,栩栩如生,惟肖惟妙,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剪得《狗年金穗》则更能体现出新时代的现代小康生活情景。这幅剪纸描绘的是一只民间花狗用嘴衔着一束代表大丰收的金色麦穗。剪纸艺人从花狗的身体上清楚地描写出农民们取得粮食大丰收的喜悦心情;从这束金色麦穗同样可以形象的描绘出当代农民过着的富裕生活。

唐代诗人韦庄写过一首《春盘》诗,描述了古人春节时在院门上挂门笺的情景。诗中这样写道: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阳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这种门笺也是剪纸的一种形式,好像旌旗小幡一样。逢年过节挂在门上,用于驱灾辟邪,招财纳福。如今这神奇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用最美的语言去描绘

一枝一叶一世界。透过这一枝一叶你是否已经看到了生活中那一幅幅鲜活的画卷;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如果看到了,写作时你就可以像画家那样,仔细地去观察,看看图中都隐藏些什么?再像诗人那样,用最美的语言去描绘它,抒写那藏在其中的奇妙世界

或许

一条鱼,预示着年年有余,生活美满;

十二生肖,预示着吉祥如意,欣欣向荣!

方寸之间天地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想象,就一定能领略这方寸之间的无限精彩。

请你任选一幅剪纸作品,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方寸之间课件 篇4

湘教版《方寸之间》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三单元课程,是继《黑白世界》一课的拓展学习课程,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教材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2、教学目标 :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篆刻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篆刻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表现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B、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3)发展目标:

A、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B|.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攻破这一重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篆刻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

教学难点 :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攻破这一难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篆刻艺术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本课的教学过程 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的两种方式,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本课时的另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刀法尝试)——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

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

欣赏一些古今优秀的篆刻艺术作品,,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介绍篆刻方法步骤

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稿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学习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如:切刀法、冲刀法、写印稿等。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篆刻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肖形印, 直接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课堂练习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

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篆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方寸之间课件 篇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的两种方式,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本课时的另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方寸之间课件 篇6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三单元课程,是继《黑白世界》一课的拓展学习课程,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教材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2、教学目标 :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篆刻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篆刻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表现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篆刻艺术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B、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3)发展目标:

A、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B|.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攻破这一重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篆刻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

教学难点 :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攻破这一难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篆刻艺术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方寸之间课件 篇7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采用一种名为“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教室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集体授课方式相比,更注重个体差异的发掘和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度。


我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在分组之前,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进行合理的组合,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然后,我会为每个小组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是一个小课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研究来解决。例如,如果正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我可以让一个小组负责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另一个小组负责调查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再有一个小组负责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任务分配,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独特任务,也有必要依赖其他小组的结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接着,我会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资源可以包括相关的书籍、图纸、实验器材等,工具可以是计算器、尺子、工具箱等。这些资源和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定期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每个小组都需要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收获,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小组那里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思路。这种交流和分享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我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每个小组在结束学习任务之后,都要进行一个小组讨论,评价自己的工作和表现,并找出改进的方向。通过这种反思和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足,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通过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自我评价和反思,主动寻找不足并进行改进。


在小班教学中,方寸之间小班教案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寸之间课件 篇8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就是一种非常注重细节、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案,旨在为小班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学习环境。本文将详细介绍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及实施步骤,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一、设计原则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个性化、灵活性和创建性。个性化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量身打造个人学习计划,以满足其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灵活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变通,以适应幼儿的学习进展和兴趣发展。创建性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教学内容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运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认知方面,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认知活动,如拼图、配对游戏等,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语言方面,教师应提供丰富的言语刺激和互动环境,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社交方面,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如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情感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品质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和人际关系。运动方面,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运动经验和机会,包括大、中、小肌肉的运动,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协调能力。


三、实施步骤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的实施步骤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目标设定阶段,教师需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以指导后续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安排阶段,教师需结合幼儿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确定各种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安排,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方法选择阶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体验等,以促进幼儿的学习效果和积极参与。教学评价阶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评价手段和工具,以评估幼儿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方寸之间小班教案以其注重细节、具体生动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和应用。通过个性化、灵活性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要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方寸之间小班教案时,应注重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了解,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他们的学习进程。

方寸之间课件 篇9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刀法尝试)——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

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

欣赏一些古今优秀的篆刻艺术作品,,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介绍篆刻方法步骤

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稿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学习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如:切刀法、冲刀法、写印稿等。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篆刻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肖形印, 直接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课堂练习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

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方寸之间课件 篇10

方寸之间教案

方寸之间,常常意味着一个狭小的空间。而在教学中,方寸之间则代表着教师的教案,它是教学的“蓝图”,能够引导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方寸之间教案的重要性、编写要点以及如何使教案具体、生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案进行教学活动。

方寸之间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教案的编写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够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案要具体而详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学步骤要合理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教案还应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环境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案要指导教师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还应包括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标准,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评估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使教案具体、生动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而生动的教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几个编写具体生动教案的建议。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教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讲解实际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教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演示、在线讲解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再次,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教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实验展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最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教案中应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反馈方式,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检查等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

总之,方寸之间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案要具体、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案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GZ85.com延伸阅读

项羽之死课件系列10篇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项羽之死课件系列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羽之死课件【篇1】

项羽之死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重点训练学生合作探究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课文,解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司马迁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而正确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句,解读人物性格特征。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 ;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一起来鉴赏一代史学家精湛的表达技巧,评析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凸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四、教师补充

(一)场景一 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

1.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2.全体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3.教师明确要点:

A.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垓下歌》,体味其中悲情。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可奈何‛‚奈若何‛两处运用颤音则极佳。充分利用男女性别优势,男生读前两句,读出侠骨豪情;女生读后两句,读出似水柔情。)

C.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D.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4、小结:本场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末路英雄形象。

(二)场景二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1.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2.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3.教师明确要点:

A.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过度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项羽轻信别人,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而且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并非天要亡他,而是其残暴贪婪,刚愎自用的性格害了自己。鸿门宴当断不断,造成鸿沟为界,楚汉对立的局面,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收奇货美女,其贪婪无耻的行为,必然导致大失民心,与刘邦的约法三章相比,可见其政治眼光的短浅。曾经追随过他的陈平略使小计,就让他失去了智囊团队的主要人员范增。破秦后,竟对手下们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小人得志,终不脱沐猴而冠的笑柄,种种失误为日后的全面溃败埋下了伏笔。自古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项羽才会在逃走的时候,被一老农指路到沼泽中。终于‚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自刎而亡成全了王翳等人。一代霸王,竟被分成五块。这让我想起了李敖的那句话,凡人多不得好活,英雄多不得好死。】

B.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反复言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他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C.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坑秦卒,屠咸阳,火烧阿房宫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出卖曹无伤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重用项伯

D.‚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能否将‚快战‛改为‚决战‛?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不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E.欣赏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于是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凸显项羽的勇猛。‚遂斩汉一将‛ 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如囊中探物。)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态描写 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再次对比渲染项羽的勇猛无敌、骁勇善战。)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两段描写——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

4.小结:本场景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对比渲染以及侧面描写等方法,刻画了项羽骄矜自负、勇猛豪壮的性格特征。

(三)场景三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1、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2、分角色朗读。

3、教师明确要点。

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文中‚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不用问号,有什么深意?

(这里已经无须设疑,他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后文两个问号又包含了什么感情? 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这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知耻重义)把这复杂的感情读出来(学生朗读)

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项王笑曰‛中的‚笑‛,是怎样的笑?在笑字前可以加个什么词?为什么?

悲笑 此时,英雄满腔怨愤,无力回天,托身无所,是英雄失路的悲笑,与前文的‚泣‛有异曲同工之妙

狂笑 楚地多狂人项羽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自然自负,也自然无所畏惧,无视死亡。

轻蔑地笑 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是天要亡他,他无憾于自己,面对死亡,他很镇定。

‚项王笑曰‛ 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

C、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D、剖析项羽,不能不提到刘邦,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刘邦面临这样的机会,他如何选择?

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项王)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是面临绝境,刘邦臵父亲与儿女于不顾,而项羽却为了江东子弟举剑自刎。

4、小结: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英雄形象出现了他骁勇善战,又自负自叹,逞匹夫之勇。这正是《史记》的实录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在生死抉择的关键,英雄选择了站着死。

五、结课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铁骨柔肠的项羽死了,骁勇善战的项羽死了,义薄云天的项羽死了,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乌江为之呜咽,苍穹为之黯然。它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与审美价值。这是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六、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课件【篇2】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三.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例如: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名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名言)士可杀,不可辱。学生练习分组展示 例句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小结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五、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基础知识

写作训练 反思:

项羽之死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能力目标:

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目标: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教学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二、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之死课件【篇4】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评析人物形象,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情节评析析人物形象。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由中探寻人生的哲理,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以“气盖世,力拔青山。道无义,乱世出征。 子弟兵,士气如虹。红缨出,三秦当灭。定中原,傲指苍穹”导入新课。 二. 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梳理文言字词: 指名发言,教师以课件总结。 三. 梳理情节:

(一)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二) 比较诗文,体会创造形象方式的不同:

以胡曾《乌江》与本文相较,得出结论: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一) 以作者的创作矛盾引出关于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的话题;

(二) 探讨上述话题。 六.总结 七.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课件【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动作 正面 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1)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53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围”时,汉军共50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10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3)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一、导入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二、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比较阅读欣赏李清照的《咏项羽》,看看她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何区别?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一)了解历史上众家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胡曾的评价:(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

《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不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4、王安石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李清照的评价:(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毛泽东的评价:( 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学生活动:评论项羽

既然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四)写作练习:

要求:1、观点鲜明;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五)堂上讲评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总结: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拓展(当代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项羽之死课件【篇6】

项羽之死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 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 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 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 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

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

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 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项羽之死课件【篇7】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

吴菊平

(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诵《垓下歌》。感受项羽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四、课后作业:写作训练:话题《性格与命运》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

项羽之死课件【篇8】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

(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

③教师明确要点:

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①的步骤同上。

②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

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c.阴陵迷道这一细节展现的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

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①的步骤同上。

②分角色朗读。

③教师明确要点: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四、读完《项羽之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传写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时感受全文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体会美的都是悲的美学境界。)

五、结课

全班齐读《垓下歌》,祭奠英雄的华美落幕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项羽之死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官逼民反,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东方之珠课件锦集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和课件设计得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东方之珠课件”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核心,建议你可以看看说不定能够帮助你!

东方之珠课件 篇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外资料,补充介绍香港。

二、教学重点:

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课前老师请你们听一首歌,播放《东方之珠》。

听过这支歌吗?(板书:东方之珠)

歌中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板书:香港)为什么把香港比作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香港走一走,看一看。准备好,我们乘坐的飞机就要起飞了!(看课件:飞机起飞的影片)

(二)初读课文:

师:利用在飞机上的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手中这张旅行手册(语文书第37页)

师:轻声读一读,看书中分几个自然段介绍的香港?主要介绍了香港的哪些地方?你最想到哪个地方看一看?

生:课文介绍了香港的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我最想去浅水湾看看。

生:我最想去海洋剧场看看。

生:我最想去铜锣湾看看。

师:看,香港已经到达了,我们要开始一天的旅行了!(播放飞机降落的影片)

(三)新授课

1小组学习

师:为了让大家这次旅行愉快,咱们今天以自助游的形式进行旅游观光。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自己来设计旅游路线。(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课件自学,自主选择观看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的影片)但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记住(出示课件)。

指名读要求:1先轻声读一读旅游手册,不认识的字查字典;2再选择影片去观赏地走一走、看一看;3互相谈谈体会:说说你最喜欢哪?为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开始分组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师:集合!玩得怎么样?

学生很兴奋。

师:刚才你们都去哪了,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谈谈你的感受或给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旅游手册。

指名回答

扩充与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有关的课外资料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现在天色已晚,我们也该乘飞机回北京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景观是不能错过的,那就是香港的夜景!现在,让我们一起在飞机上观赏一下香港那迷人的夜景!(看课件)

师:香港的夜景美吗?手册上怎么写的?快读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师:坐在飞机上俯视着香港美丽的夜晚,你想对香港说什么?

指名回答

再一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你对香港的喜爱之情。

师:结束了一天的旅行,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香港比作东方之珠吗?

4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它是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题。

师生:东方之珠!

(四)学生展示课外资料

师:还有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香港的其他资料让大家了解一下?

(五)留作业

板书:

9东方之珠

香港

背景分析:

《东方之珠》一课是第五册义务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香港的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以及香港的夜景。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读--直面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与文本、学生、老师的对话,探究这篇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本着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真真切切的体会到香港的美丽与繁华,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实验班人人一机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采集相关的影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安排活泼、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情激趣,促进学生朗读

朗读要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古人云: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形象的描绘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可见,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就能产生无穷的美感。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通,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采集相关的影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了去香港亲身旅游的情境,让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随着计算机屏幕中飞机起飞、降落画面的出现,拉开了香港之旅的序幕,而学生手中的语文书变成了旅游手册,他们在飞机上兴致勃勃的阅读着旅游手册,准备着一会儿的香港之旅。当学生们在计算机中看到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和香港的夜景的真实影像,也仿佛置身于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浅水湾的迷人、海洋剧场的有趣、铜锣湾的繁华和香港夜景的璀璨。这时学生的情绪是激昂的,在心中已积蓄了丰富情感冲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挖掘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学生们心潮澎湃的进行朗读实践时,不仅读的有滋有味而且也充分了解了作者在说些什么,因为此时的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已是相通的了。[

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步:激发兴趣,指导学法

教师把课文学习设计为香港游的形式,并把小组学习设计成游香港--自助游,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出示的要求有目的的学习。

要求:1轻声读一读旅游手册,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选择影片去观赏地走一走、看一看;

3互相谈谈体会: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4有语气的朗读一个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这一教学形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认真的读书,解决不认识的字,把课文读流利;然后小组商定旅游路线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旅游路线点击计算机中的声像影片观赏当地的风光;最后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旅游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个小组按照学习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序的、高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二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这一过程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教给了学生。学生们在小组内认真的读着语文书,他们互帮互助解决难字,力求把课文读的更流畅,把课文内容了解的更全面,因为他们渴望着下一步的自助旅游,渴望看到真实的香港和课文中所描述的香港是否一样,是否有新的发现和新的体验。令人激动的时刻来到了,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设计着自己小组的旅游路线,此时的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内容.有的小组先去欣赏浅水湾的迷人风光,有的小组先去海洋剧场观看有趣的动物表演,还有的小组先去铜锣湾感受那里的繁华与热闹。路线不一样,各自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学生们在游览后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将自己的游览感受告诉自己的同学。[

学生甲:我最喜欢铜锣湾。因为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我又很喜欢逛街,所以我最喜欢铜锣湾。

学生乙:我最喜欢海洋剧场。因为我很喜欢看海豚、海狮表演,它们表演的很精彩,所以我最喜欢海洋剧场。

学生丙:我最喜欢浅水湾。那的景色很迷人,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在沙滩上漫步心情会很愉快的!

学生丁:我也最喜欢浅水湾。我觉得那里不光景色美,而且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吹着温柔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滩多舒服呀!

在同学之间的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下,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把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使组内的其他同学从中广收信息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同时也在彼此的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深化体验,实际运用

在进行这一步骤时,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谈感受或有感情的朗读两种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将小集体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放到在大集体中进一步交流、讨论,得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将所获感受、所学知识进一步锤炼深化。

师:你们最喜欢哪个地方?谈谈感受或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自然段。

生甲:我最喜欢铜锣湾。因为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我很喜欢逛街,所以我最喜欢铜锣湾。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生乙:我也喜欢铜锣湾。那里给人的感觉很繁华,商店很多,商品也多,人流如潮,难怪人们称香港是购物者的天堂。

生丙:我找到了一张铜锣湾建筑物的照片,(用实物投影展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来那里的楼房很多,挨的也很近。

生丁:(迫不及待的说)我妈妈去过香港,她告诉我那里住在对面两栋楼房里的人伸出手都可以碰到。

学声们很惊讶!

师:对香港地方很小,建筑物很密集。书中有一个词就能说明香港的这一特点,你们知道吗?

生:鳞次栉比!

师:你们能通过朗读把铜锣湾的繁华读出来吗?

学生有语气的朗读。

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体验的碰撞,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交流,学会讨论,而且把香港的美丽,香港的繁华深化到学生心中,真正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实现。[

三、加强课内外结合,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以知识增长见闻,以求得以课外促课内。同时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了自己课下收集的有关香港浅水湾、海洋剧场和铜锣湾的资料,课内外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鳞次栉比这个词的处理上,教师就及时的通过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展示与香港有关的资料。其中一个学生提到:香港是1997年回归祖国的,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教师接到: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在鸦片战争后,使香港沦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对这一部分历史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全面的了解一下香港的历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课下积极查找、搜集相关资料,最终弄清楚了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利用清王朝的衰败腐朽,用武力逼签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侵占了全部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学生们在这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重文本,让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升华感情、陶冶情操。同时也要超文本,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每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又因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应鼓励、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大课堂,自由的发展。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处理上,教师留了以下作业: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第六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香港之夜》。

2、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朗诵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香港各旅游地景色的特点。

5、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适时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求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正所谓立足课内,打好基础;立足课外,求得发展。

东方之珠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九课《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感知段落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读题。

2、引出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悟文激情

(一)、多媒体呈现香港全景录像,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感受。

(二)、自由朗读25段,思考作者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地方?

下设A、B、C、D四块,根据学生的心理趋向,在教学实践中随机确定。

A、学习沙滩一段

(1)、个别读、喜欢沙滩的学生一起读。

(2)、多媒体传送轻微的浪涛声,依次呈现沙滩图、文、示范读。

(3)、学生读全段(伴浪声),选喜欢的句子读,说喜欢的原因。

(4)、再读,体会沙滩多层次的美。

B、学习海洋公园一节

(1)、个别读、喜欢海洋公园的学生站起来读。

(2)、读重点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动物精彩的表演。

(3)、多媒体呈现动物表演录像,引导学生在观看中表达自己的兴奋心情。

(4)、再读课文,激发喜欢和自豪之情。

C、学习繁华的街市一节

(1)、自由朗读,想象香港的繁华。

(2)、多媒体呈现填空,理解、积累、运用词语。

()的摩天大楼

()的商品

()繁华的街市

()的街道

(3)、用学过的词语说一说

(4)、再读课文,体会香港的繁华景象。

D、学习香港夜景一节。

(1)、多媒体呈现夜景录像,说说看到的景象。

(2)、多媒体呈现文字画面,变换排列方式,引读并指导背诵。

①引读,感知语言美。

②利用多媒体对文字重新排列,再引读,体会结构美。

③利用多媒体逐渐隐去三个喻体及全部句子,指导背诵。

④鼓励全体学生背给同桌或自己喜欢的人听。

三、总结课文,拓展知识

1、多媒体展示香港的其他的景色,在欣赏中体会东方之珠名称的由来。

四、置作业,练习仿写

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句话。(注意加点的词)

1、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

2、班队活动课上,摸奖游戏可有趣了。

3、秋天的田野,热闹非凡。

4、做事非常认真。

东方之珠课件 篇3

训练内容:

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如校园的一个花坛或一片田野、一块菜地等,并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法提示: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导入文题,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彼此交流感受。

二、学习例文,讨论明法

仿照本课第五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把一处景物写得生动具体。并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三、要点讨论,写法

讨论如何确定中心句,以及打算用哪些方法写哪些景物。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要先引导学生口述,然后相机点拨,最后拓展到动笔。

课 题:15、小露珠

训练内容:

留心草丛、树林等,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为习作插图。

教法提示:

一、激趣交流,导入新课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新发现的插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这次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学习例文,讨论明法

学习描写植物们喜欢小露珠的自然段,感悟把新发现写得有意思的方法。就是仔细观察,而且学会选择典型的素材。

三、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要引导学生学会口述,抓住“先…接着…然后…”的顺序。实现由说到写的自然过渡。

四、修改文稿,分享快乐

修改文稿不仅关注修改的方法,更应关注学生修改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修改中分享习作的快乐。

课 题:16、石榴

训练内容:

借鉴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从它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具体描述。

教法提示: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前让学生猜关于水果的谜语,让他们在上课前思维就活跃起来,为上课热热身。

二、例文引路,模仿起步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即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写水果。

三、写法,提出要求

在描写水果的形状时,我们可以用打比方的手法,在写水果的味道可以尝试运用学过的自己感觉有新鲜感的词句。

四、学生写稿,讨论交流

学生相互修改的过程,不仅为了共同提高彼此的水平,而且促进友谊的交流。

课 题:17、石头书

训练内容:

请你以“某某的自述”的形式,介绍“石头书”,要写得具体、生动。

教法提示: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用课件出示石头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穷的奥秘,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听读,模仿起步

抓住石头书的特点,即石头书里有字、画,还能知道地壳的变化。

三、练写自述,感悟写法

改变常规的描述方法,用拟人体童话的方式写。要把自己就想象成石头书,写己的个性特点,抒发自身的真实感受。

四、修改评议,相互提高

要鼓励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时,对同学说己的最真诚的意见,因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就是诚实和信任。

课 题:18、小稻秧脱险记

训练内容:

回顾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并自编一个童话故事,要让人感到它生动、有趣。

教法提示:

一、重温“卡通”人物,激发习作兴趣

让学生畅谈自己最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应说明理由。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说话条理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激发了期待。

二、欣赏“卡通”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让学生欣赏搜集“卡通”故事,感知精彩情节,体会丰富的想象。沐浴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研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引导学生由仿到创,要写出个性化的,但是更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课 题:19 、航天飞机

训练内容:

请你也用“某某的自述”形式,介绍一下航天飞机,要写得具体、生动。

教法提示: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用课件出示航天飞机的图片,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做到了“未成曲调而先有情”!

二、听读,模仿起步

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中感受到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更高、更快、功能更强的特点。

三、练写自述,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就把自己想象成航天飞机,写出个性化的,一定要写身的真实感受。心中涌起自己给人类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飞跃所产生的自豪感。

四、相互修改,分享快乐

在引导学生修改文稿时,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课 题:20、军神

训练内容:

模仿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把人物高贵的品质说具体、生动的方法,介绍自己的亲人或身旁的同学。

教法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引导学生联系旧的知识经验,说说刘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

揣摩作者的手法,即通过对刘先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的描写表现他那钢铁般的坚强的意志。

二、说练结合,交流评议

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亲人或身旁的同学。要抓住细节。

三、学生习作,相机点拨

给学生独立思维的时空,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在巡视指导的时候,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

四、相互修改,共同提高

修改文稿的时候,要关注全体,还要珍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那些特别有困难的孩子,我们应“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灵。

课 题:21、掌声

训练内容:

小英在赢得大家的掌声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

教法提示:

一、激发兴趣,揭示文题

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丰富的想象,激活文本的灵性。

二、放飞想象,搜集素材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学会选择典型的素材。感受的掌声时小英所带来的快乐、自豪。

三、学生练写,交流评议

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时的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

四、修改文稿,关注过程

引导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修改氛围中,共同成长!

课 题:22、金子

训练内容:

彼得的“金子”是用勤劳才能采集到的。在你的生活中,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金子”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写一段话。

教法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你看来,“金子”可能会是些什么东西呢?怎样才能获得“金子”呢?请学生说一说。

二、放飞想象,捕捉灵感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请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选择典型的素材。

三、相互交流,学生练写

在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因为这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四、修改草稿,共同提高

最好采用面批的形式,因为孩子的眼神、表情可以让彼此感受友谊的气息。

课 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练习内容:

每逢佳节来临之际,你一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吧!请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教法提示: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联系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的现实,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让成为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二、读懂例文,感悟写法

通过对例文的品读,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作者敢于表达自身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三、诉说情感,相互交流

学生在表达的同时,情感的火花在不断地迸发。教室里折射出耀眼的人文光芒。

四、学生练写,交流评议

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信的格式,以及要表达真情实感,抓住典型的素材。

课 题:24、孙中山破陋习

训练内容:

借鉴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描写人物的品质的方法,去写你最熟悉的人,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

教法提示:

一、创设情境,揭示文题

用课件出示孙中山的塑像,让学生去他的为人,并说明理由。从而感受作者的方法。

二、说练结合,典型事例

迁移作者的写法,联系自己最熟悉的人,并选择典型的素材去描写这个人的品质。

三、学生写稿,教师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的时候,对个别的学生进行面批,促进批改形式的多样化。

四、交流评议,减少争议

在指导学生修改文稿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修改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修改的情感态度。使我们的教学目标体现“多元化”。

东方之珠课件 篇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倾听”、“闪耀”口头造句。

3、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4、通过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第5自然段写一段话。

三、教学难点:通过精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之情。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我们今天学习《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我知道大家已经收集了好多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中国地图,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指名分段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流利地读全文。

3、小组成员合作,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四、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浅”、“浴”、“剧”、“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2、“东方之珠”指的是我国的什么地方?

3、课文主要介绍了香港的哪些地方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精读感悟

(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三个地方去看一看。

请同学们翻开书79页,轻声自由读二到四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哪个地方,再把喜欢的部分多读一读。(生自读、师巡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吧!(课件图片:浅水湾,师范读段2)

听了老师对浅水湾的介绍,说说浅水湾带给你什么感觉?

(1)(课件:词语“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指答:海浪平缓,阳光柔和)

(2)(课件课文:“漫步在……舒服极了”)你为什么能从这感到舒服?

(课件:海浪声)听,听着这美妙的海浪声,你想说什么?海浪声带给大家舒服的感觉,

(3)用“倾听”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带上你的感觉,展开想象,一起读读这句话吧。(齐读)

师板书:舒服指导写“舒”“服”

(4)正是因为这迷人的沙滩让人们感到舒服,所以每到节假日,人们就到这里放松心情,浅水湾成了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引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介绍一下海洋公园吧!(指读段3)

2、你为什么带大家到海洋公园呢?

3、海豚、海狮表演了哪些节目?

你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把你说的话串起来吗?

4、说得真精彩,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师板书:精彩,学写“精”)

5、观看课件视频:海豚表演

如果你真正看到精彩的海豚、海狮表演,你会怎么做?(鼓掌……)课文上的游客看了表演,是什么反应呢?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

6、齐读。

7、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聚集观看,让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我们一起在脑海中再次回放那精彩的表演,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铜锣湾是什么样的?

2、读文,交流。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

3、铜锣湾、尖沙咀和中环是香港三个最热闹的闹市口,铜锣湾是其中之一。(板书:热闹,学写“闹”)

4、指导朗读。

三、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让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繁荣吧!下节课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香港的夜景,并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四、书写巩固

学生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给家长当回小导游,不看书地把香港浅水湾、海洋公园和铜锣湾介绍给他们。

2、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抄下来,读一读,记一记。用“倾听”口头造句。

3、继续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4、“东方之珠”

浅水湾舒服

海洋公园精彩

铜锣湾热闹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p81页3、的词语。

2、检查背诵1—4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播放夜景录像,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香港之夜的美丽与辉煌,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见所感,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一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一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采用各种方法反复朗读两句比喻句“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4、用“闪耀”口头造句。

5、学习第六自然段。齐读后理解“无比璀璨”,回放录像,体会香港夜景的美丽,产生对香港的热爱之情。

6、总结全文。

三、学生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教师巡视指导。

四、四人小组合作修改写话。全班汇报,教师二度指导。

五、布置作业。

东方之珠课件 篇5

苏教版三上14课《“东方之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读课文意境,用自己的话说出感受。

教学难点:

了解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板书课题。用“香港”和“东方之珠”说一句话。

2.回忆:课文介绍了香港的那些地方(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二.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为什么。用“我从感受到”的句式表达。

2.找出介绍浅水湾的中心句。用一个词语概括浅水湾给人的感受。

3.提示:倾听——侧着头很注意地听取。用“倾听”造句。

3.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自主品读,合作交流三、四、五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找一找:自由朗读第3/4/5段,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想一想:段落第一句和后面几句的关系

3.说一说:自己对海洋公园/铜锣湾/夜景的感受如何。用我从感受到的句式说出来。

4.读一读:如果要想朗读好这一段,需要读好哪些词语。

5.议一议:在小组里将自己的结果与其他成员交流,有疑问也可以问其他成员。

(二)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相机播放图片,提问难解词句,指导朗读。

四.学习写法,练习写作

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息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板书:

“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繁华的`街市

美丽的夜景

教学反思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语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课文后面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离生活较远的事物的感受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使用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因此在本节课,我准备充实的音频资料。

本课我先用了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的方式,播放乐唤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回顾课文大致内容,内心有一个总分的概念。接着讲授第二段,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让学生自主找出己喜欢的词语,自由说一说得到的感受,并伴随着朗读教学。最后点明本段的结构关系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总分结构”。随后将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先自学,在小组交流的方式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但是,本课堂留下了一些缺憾:1.关于“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表达方法这个问题在表达的时候没有表达清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有些困惑。2.在选取讲授段落的时候没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总分”特点最突出的段落是第三段,而我选择了第二段,所以有些学生找不准中心句。

希望自己今后的课堂上能够语言在精炼一些,多抓一抓朗读,备课能够考虑更全面一些。

东方之珠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东方之珠的内涵。

3、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培养学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情感。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香港有关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香港风光课件。

激趣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某个城市的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2、师:你们知道这些城市的别称吗?师用课件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并点击有关城市。

昆明

苏州

济南

广州

香港

3、师: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香港看一看。

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2、交流自读收获

(1)重点汇报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生依据课文及课前收集的香港的图片及资料汇报,师相机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天地、灯的海洋

(2)师生交流中,相机解决学生自读时所提出的问题。

诵读体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

2、诵读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美读欣赏:师播放香港风光片及课文配乐朗读。

4、交流感受

师:看了录像,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呢?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个性化的阅读是建立在个性化的理解、体验、积累、评价基础之上的。】

拓展研读

1、研读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香港无愧于东方之珠这个美誉。课前大家还收集到了香港其他方面的哪些资料呢?

2、组内交流。

3、班级交流:

师引导学生侧重从以下几方面的话题汇报研读成果

①香港的历史②香港是航运中心

③香港是贸易中心④香港是金融中心

【展示收集的资料,并围绕由课文生发的问题进行研讨,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范型,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建构的图式。】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师用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①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

②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贸易中心

③香港是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进入书面写作初始阶段,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经常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要做到个性化的阅读总是与个性化写作相伴相生的。】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放香港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东方之珠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繁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围绕一句话来展开叙述进行初步感知。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课文,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2、感知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方式。

教学措施:

1、抓住全文的文眼“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展开教学。

2、通过创设情境诵读沙滩的迷人。

3、结合“趣”组织学生朗读公园的著名。

4、抓住重点词感受街市的繁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上课之前放《东方之珠》这首歌曲。刚才听到的那首歌歌名是什么?(东方之珠)你真会听。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谁知道这首歌曲是描写了哪里吗?

2、谁能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

二、学习最后一段:

1、出示:"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39;东方之珠#39;。

说说我们想象中的明"珠"都是什么样的?使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个词?

理解:璀璨。

2、齐读句子。质疑:读了这句,你想知道些什么?

(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呢?)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吧,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问题吧。

过渡: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著名的,繁华的。学生接说,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这么多的景点,就让我们和作者乘上飞机,一起去饱览一下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吧。

三、读中感悟。

师:去香港的路途比较遥远,路上这么长的时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旅行手册,自由地读读课文,找到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它多读几遍。

那你们最想去的是什么地方?举手表决,先去人多的地方。

相机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很有眼光啊,第一个就选择去海洋公园。行,同桌赶快读一读这段,想一想那里为什么这么吸引你?

1.指名说那里为什么这么吸引你?

今天正赶上演出呢,都有哪些精彩的表演呢?用波浪线在文中勾出相关的句子。

2.指名读.(出示句子: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理解:开怀大笑。示范一下。

动物表演非常精彩,非常滑稽,也正因为这群小精灵精彩的表演,不仅吸引了你们这么多的小朋友,还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呢,海洋公园才会被世界知道,才会这么的------举世闻名。

板书:闻名

3.看图读文。让我们看着图,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举世闻名的公园吧!

点题:香港有这么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难怪人们要把香港称作是"东方的一颗明珠"。

学习第二自然段

表演实在精彩,让我们舍不得离去,可是香港的美景实在太多了,下一站你准备去哪儿?(浅水湾)

1、出示第一句。读第一句.

2、你为什么想带我们来到浅水湾呢?

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3、指名读。

师:这么迷人的地方,难怪一到节假日,人们就结伴来到了这里度假休息。

出示第2句。

1、请你们去轻轻地读,慢慢地想,细细地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交流:

2、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我们仿佛已经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太美了!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读一读。

学生纠错:听倾听惊涛拍岸浪涛拍岸(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配乐朗读。

点题:有这么迷人的浅水湾,香港不就是那东方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吗?

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精神养足了,我们又该出发了,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带我们到街市去游览了,你们想去吗?

1、男生读读课文第四段,你觉得香港的街市怎么样?

2、指名说,你觉得香港的街市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理解: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和人流如潮,师相机出示图画帮助理解。

3、香港的街市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读好了。请一小组读。

还有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读书。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是呀!白天的香港热闹非凡,就像一位活泼的少女;而夜晚的香港却是那么宁静安逸。

1、出示图:你看夜晚的香港是什么样的?指名说。出示句子。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香港是灯的海洋呢?

3、香港的灯美得犹如焰火从天空溅落到人间,多得好似闪光的长河不停地在奔跑,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4、作者在这一个自然段中紧紧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先总说香港的灯,然后围绕灯展开来说。这是明显的总分关系。

小结:看,作者看了美丽的灯光之后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我们平时的写作也应该这样。

5.小练笔:

出示:国庆节那天,大街上可热闹了。。

6、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大街的热闹呢?学生分组说,指名说。

四、总结升华。

1、一天的香港之旅结束了,我们乘坐返航的飞机即将离开香港,看着机舱外灯光闪耀的香港,你最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2、香港的沙滩、公园等地方的景色是如此迷人,物产又是这么丰富,香港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39;东方之珠#39;"。

3、香港的过去伴随着屈辱,一百多年前,它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成为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回来了。让我们来祝福香港吧。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再次满怀深情地朗读课题。:东方之珠

五、板书

沙滩 迷人

14、“东方之珠”

公园 闻名

(香港) 街市 繁华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课后反思:

1、本节课能够很好地抓住本文的文眼(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朗读来感受香港的迷人,但是文眼中的深度还挖掘不够,应该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明珠的美丽和迷人外,还要感受到明珠的珍贵,从而感受香港是我国闪耀在东方的一块宝地。

2、在感受了香港迷人的浅水湾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后,应该适当地安排一些香港其他的特色,让学生对香港的认识继续得到升华,进而产生热爱香港之情。

3、对于重点词的理解,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像焰火溅落人间,也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束缚下展开充分的想象,如理解“璀璨”,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想一下心中的明珠是什么样的?

4、学生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应该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香港的迷人。

东方之珠课件 篇8

近日,笔者听了一堂苏教版三年级阅读课《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是一篇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的好教材,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体验到了文字的美,突破了课文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点题质疑,引发思考。

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感情读题,随即问学生:东方之珠中的珠什么意思?

生:珠是珍贵的宝物。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香港是东方之珠?

生:为什么要以东方之珠为题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接着,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的、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教师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在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陶醉了: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海滩,脚踩细纱,手捧海水,耳听海浪拍打的声音,如同在倾听一首轻快的曲子;他们又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真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名闻遐迩。接着,教师演示这一部分的录像,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学习繁华的街市这一部分,教师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灯的海洋闪光的长河等词语的意思,来感受铜锣湾的热闹和夜香港的繁华。如理解鳞次栉比一词,教师没有照字典上的解释生套硬搬,而是启发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义,使学生对这个词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丽无比,课件再次出示夜香港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一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一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比喻句,想像此时此刻,自己尤如站在太平山山顶,轻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三、升华情感,语言训练。

学完课文,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真不愧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如今,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和自豪。这时,学生心里涌动着激情,真想大声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趁势利导学生抒写最想说的话。学生纷纷发表: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愿这颗璀璨的明珠更耀眼!我爱您美丽的香港,我多想亲眼去看看您迷人的风采!一句句动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此时,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整节课,教师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东方之珠课件 篇9

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第五册《“东方之珠”》。

教材解读: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第一自然段简要地介绍了香港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三大景观。第二至五自然段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三大景观具体展现了香港的繁华与美丽。第六自然段点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四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

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如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漫步在……沐浴着……倾听着……真是舒服极了”的排比句式,仿佛把读者带入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举世闻名、碧波荡漾、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五颜六色、奔流不息”等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课文除了运用排比写法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具体形象,“……成了……”、“……像……”、“……如同……”、“……真是……”等比喻句的不同表达,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丰富多彩。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课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表达。本着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读书,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体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起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在“自觉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位于中国南大门的——(学生接说:“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学生接说:“东方之珠”)。

2、大家都知道珍珠在人们心目中是十分宝贵的东西,那么为什么香港有这么美的一个名字呢?引出第一自然段。

3、是啊,香港有(学生接说:,和。)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香港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一课直接复习导入,既巩固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又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读书,悟文激情。

1、香港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你们想进一步去了解它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香港看一看。(多媒体呈现香港全景的录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声、光、影、象”于一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达到“课伊始,情亦生”的境界。】

2、刚才我们亲眼目睹了香港的美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香港看一看。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三个美丽的地方。请同学们赶快读读这四个自然段,从中自由地选择一个你最想去玩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读读,划出表示这个地方美的词语、句子,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简要的批注。(生圈圈画画,评评议议,并写批注)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如鱼得水,在极度兴奋状态中,变“要我学”为“我善学”,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一)学习“迷人的沙滩”一段。

1、(如果先说这里)同学们真的是很有眼力,第一个就想到浅水湾来玩。(多媒体传送轻微的波涛声,呈现迷人沙滩的录象)

2、浅水湾非常的美,是香港最受欢迎的地方。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是游客必到的著名风景区。(指名读)

3、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同学一起读,其他同学闭起眼睛来听一听,想象自己已经来到了迷人的沙滩。

4、从哪里可以看出浅水湾十分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

5、作者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就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学生接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6、在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沙滩上,人们感到——(学生接说:“舒服极了”)。人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呢?他是凭空想象的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是亲身经历的?(漫步、沐浴、倾听)。

7、“倾听”是应该怎么样听呢?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倾听”这个词说句话吗?

8、你想随着作者漫步迷人的沙滩吗?拿起书自己先练读一下,呆会儿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怎么样?(练读)

9、哪位同学想读的?注意要读出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的感觉来!(跟着音乐指名读)

10、听了他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太美了!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出来吧!(跟着音乐齐读)

11、同学们读得真棒,优美的朗读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浅水湾,下面我们来试着背一背吧。

出示课文填空: 、的浅水湾是__________。每逢节假日,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

12、同学们背得真不错,是不是被迷人的沙滩吸引住了,不想走了啊?但是同学们,香港除了浅水湾之外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啊,接下来你们想去哪儿啊?

【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感受、体验沙滩之美,从而达到“可以意会的不言传”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著名的公园”一段。

1、(如果先说这里)同学们真的是好有眼力啊,第一个就选择去海洋公园。香港的海洋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园之一,这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但最出名的还是海洋动物的表演。(指名读)

2、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洋动物的表演非常精彩?(出示句子,生朗读: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3、你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吗?

4、海洋动物的表演的确是活灵活现,非常有趣。你们想亲眼目睹吗?(多媒体呈现海洋动物表演的录象)

5、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我想别说是亲临现场的游客,就连坐在千里之外的我们,也会被逗得___________(学生接说:“开怀大笑”)。

6、怎样才叫“开怀大笑”呢?师示范,老师这样叫“开怀大笑”吗?那怎么样才是呢?生表演。好,想象我们现在就坐在海洋剧场里,看着那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们的有趣表演,来,让我们一起开怀大笑吧!

7、香港的海洋公园不仅吸引住了小朋友们的目光,也引来了许许多多国内外的游客,它的名声传遍了世界各地。课文里哪个词是说这个意思?(“举世闻名”)。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也是这个意思呢?(“著名”)。你还能说几个表示各个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吗?

8、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海豚和海狮们的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海豚们和海狮们的精彩表演吧!拿起课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要读得生动有趣哦!

9、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愿意回家介绍给父母听吗?(同桌互说或背,指名说或背)

9、过渡:海洋公园里海豚和海狮的表演真是精彩啊!但是我们不能在这里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我们还有地方没去玩过呢。接下来同学们想去哪里玩啊?

【让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或背诵动物精彩的表演,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在朗读中帮助内化积累语言文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学习“繁华的街市”一段。

1、(如果先说这里)同学们,你们的眼力不错啊,铜罗湾可是香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啊。那里有到处都是摩天大楼,有几百家大型的商场,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商品在那里都能买的到,让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多媒体呈现繁华街市的录象)

2、看到这样一番景象,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热闹)

3、课文是怎样介绍铜罗湾的热闹的呢?(指名读)

4、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摩天大厦、商品、街道怎么样?

出示填空:

()的摩天大楼

()的商品

()的街道

5、书上用的是什么词?(出示句子,生填空:摩天大厦___________,商店里的各种商品___________,宽阔的街道上___________。)

6、你知道这三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不要急,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

① (出示图一:摩天大厦)(学生肯定会哇)你们为什么会哇?(房子高,房子多)你想到了书中的哪个成语啊?(“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② (出示图二:各种各样的商品) (学生又哇了一下)同学们,你们又哇什么啊? (铜罗湾的商品真多啊!) 你想到了书上的哪个成语?(“琳琅满目”:商品非常的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③ (出示图三:拥挤的街道) (学生又哇了一下)同学们,你们又哇什么啊? (这里的人真多呀!)你们有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啊? (星期天南大街的人很多。)你想到了书上的哪个成语?(“人流如潮”:人多得像潮水一样。)

7、铜罗湾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你们说能不热闹吗?所以说——“铜罗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那你能读出这样热闹、繁华的景象吗?(指名读)

8、你读得真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呀!我们班个个都是朗读高手,站起来一起来吧!(齐读)

9、你们能看着这四个词语(闹市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把这一自然段背出来吗?(指名背,齐背)

【引导学生运用书上的词语填空,这是最直接最基本的运用能力。为了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三个词语,我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大面积填空,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运用词语的空间,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词语,建立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学习“美丽的夜景”一段。

1、过渡:铜罗湾真是热闹啊,真的想一直在那里玩!但是欢乐的时光总是不嫌长,天很快就黑了。到香港一定要去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夜景,不然就太遗憾了。板书:美丽的夜景

东方之珠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一类字,二类字只认不写。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重点:

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导入语:听说我们班属牛的同学特别多,请属牛的同学举起手来!(生举手)

师:你们知道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吗?(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吗?在1997年7月1号这一天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香港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大家对香港可能感到很陌生,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块走进香港。下面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歌名就叫《东方之珠》,这是一首关于香港的歌。

2、播放歌曲。(同时展示一幅幅有关香港的图片)

3、说感受:听着这动听的歌声,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迫不及待地要说吧!(生发言)

4、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也叫《东方之珠》

5、师:“珠”是什么意思?“东方之珠”呢?

板书:“东方之珠”---香港(解释为什么加双引号?)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渎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读准生字的字音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开火车领读.

(2)出示生词,开火车领读.

(3)快速认读(师任指,生齐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节读

(2)学生评议,教师及时指导读一些难读的句子.

(3)过渡:怎样把课文读得更美些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别人是怎么读的?

(4)听录音朗读(看课文动画)

(5)过渡:就这样读,会吗?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美美地读一读吧!

4、交流

过渡:读了这么多遍,你们知道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哪些景点吗?

板书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著名的公园或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夜景

5、分小组朗读描写不同景点的段落,加深学生对课文层次的理解.

三、指导书写

1、师:看书后填字格中的生字,你觉得哪些字该怎样记更容易记住?

2、教师指导书写一些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描红,教师点评.

四、学生自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

香港是( ),还是( )……

香港有( ),有( ),还有( )……

五、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东方之珠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仿造课文第4段的写法,练习说(或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积累文中的好词。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几遍课文,读一读生字新词。)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历史、回归、现在等的图片或文字)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东方之珠》,学生听或轻轻拍手哼唱。)

1、伴随歌曲,我们走进了课堂,你们知道刚才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东方之珠的珠是什么意思?(珍珠)东方之珠指哪里?

2、你知道香港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地图上画圈的地方就是香港,它在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

3、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开火车读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交流、联系句子、课件演示等)

香港贸易清澈海豚闪耀粤菜佳肴应有尽有

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璀璨无比一应俱全亚太地区

(粤菜:广东风味的菜。亚太地区:太平洋周围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璀璨无比: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霓虹灯:彩色的灯。闪耀:闪烁。

琳琅满目:读句子,看课件,就是商品多的意思。)

2、解决了生词,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自由地小声读课文。

(三)、学习第1段

1、无声的默读有助于思考,请默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呢?

2、交流。(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3、现在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香港为什么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四)、学习2―5段

1、整体感知:

①听老师读课文2-5段,同学们来感受。

②同学们谈感受:在听老师的朗读中,香港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美丽、繁华)

③你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的?在哪一段描写?

(板书: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夜景)

课文的每一段又是怎样具体地描写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呢?

2、深入理解,指导朗读:

市场①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香港市场的繁华?

②课件演示第二段,哪些词最能体现香港市场的繁华?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其余同学补充。

③这么繁华的万国市场,你能够通过读课文来展现吗?指名朗读。

美食逛了香港的万国市场,我们再去看看香港的美食。

①默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香港美食的繁华?

②交流哪些词最能体现香港美食的繁华?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③到底有哪些美食可以大饱口福?(课件演示。)怪不得人们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方程课件(汇集10篇)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方程课件(汇集10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方程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2页“整理与反思”和92-93页“练习与实践”1~6。

【知识要点】

1.用字母表示数:(1)表示运算律;(2)表示计算公式;(3)表示一般数量关系。

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个等式)。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值)。

解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

二、教学建议

复习“式与方程”的知识要抓住四点进行:一是要组织学生讨论92页“整理与反思”中的3个问题。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时要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是要加强一些相近知识的比较,如等式与方程的比较,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比较等。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方程解好后自觉检验的习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前先分析数量关系后解答的习惯。四是要重视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注意:新教材里解方程一定要指导学生用等式的性质解。

三、知识链接

1.用字母表示数(教科书四下P106的例题、P108的例题、P110的例题)。

2.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教科书五下P1-7例1—例6)。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五下P8例7)。

四、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出: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总是有一定范围的。

3.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式子和数量关系。

(二)方程与等式

1.举例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填一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填入“等式”和“方程”。

3.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你怎样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这些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干什么?

4.说一说“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几人板演,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教师要强调把方程解好后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养禽场一共养鸡鸭600只。

(2)红花比黄花少25朵。

(3)参加航模组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组的3倍。

(4)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5)单价、数量、总价。

(6)速度、时间、路程。

(7)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

完成第3~5题:学生说数量关系和解法后,集体订正。

完成第6题: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穿的鞋的码数和厘米数,课上完成时出示码数和厘米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让学生验证这种换算关系正确与否,后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厘米数求码数与知道码数求厘米数通常应各采用什么方法解,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填表,最后全班交流。

习题精编

一、在()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3个x相加的和(),3个x相乘的积()。

(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吨。

(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

(4)松树高y米,杨树比松树的34少5米,杨树高()米。

(5)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岁。

二、解方程。

1.25x÷0.25=48.5+65%x=1534x-13x=59

三、判断。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

(3)畜牧场养了600头肉牛,比奶牛的2倍多80头,求奶牛有多少头?可以列式为600÷2+80。()

四、选择。

1、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

A、25xB、15-3=12C、6x+1=6D、4x+7<9

2、x=3是下面方程()的解。

A、2x+9=15B、3x=4.5C、18.8÷x=4D、3x÷2=18

方程课件【篇2】

一、说教材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根据《课标》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解方程1第67至68页]延伸引入了方程时的例子100+X=250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高学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用手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吗?说说你是怎样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课件出示天平:上节课我们借助天平平衡,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此环节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寻找直尺上的平衡点,观察天平平衡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也为全课的教学活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课件演示:通过动态直观的演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思路,领悟到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边=右边。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求出X等于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把250分成100+50,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天平两边同时减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让学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平来求未知数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感悟出像这样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课件出示例1图。合作探究,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了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课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1)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解方程?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或哪些同学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这样既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又能使每个同学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有个客观了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五、板书设计

方程课件【篇3】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从分析分式方程的特点入手,引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通过解分式方程讨论得出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通过例题巩固分式方程的.解法,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

3.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具体例子,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1.养成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教学难点:

解方程的依据、理解等式的性质

设计理念:

通过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也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了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整理与反思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你能自己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长方形的周长C=2(a+b)

加法交换率a+b=b+a……

3、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教师引导: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2)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4、你知道等式有哪些性质?举例说一说。

强调:0除外

教师归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的两边相等。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同桌互相举例,代表发言

同桌讨论,个别学生归纳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三、练习与实践

1、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种贺卡的单价是a元,小英买5张这样的贺卡,用去()元;小明买n张这样的贺卡,付出10元,应找回()元。

(2)每千瓦时电费0。52元,每立方米水费2元。小明家本月用了a千瓦时电和b立方米水,一共要付水费()元。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1)完成后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每个方程的过程,分别运用了等式的哪些性质?

(2)说说解答每题时应注意什么?

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比一个数的'2倍多5是70。

(2)一个数加上它的1.2倍是13.2。

(3)20乘以4的积,减去一个数得11。

(4)一个数的2.5倍加上3个0.6是6.8。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列方程时是怎样想的。

说出式子的数量关系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后点击

已知A+A+A+B+B=54

A+A+B+B+B=56,那么A=()B=()

留给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讨论、完成

方程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苏教版数学必修二,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这为后续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还没有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时分析论证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二、教学方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是本节主要课采用“设问—探索—归纳—定论”的探究式教学,结合分组讨论的环节,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乐学课堂。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叙述直线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能运用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解决问题;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努力思考、获得新知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首次学习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因此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设置为教学重点。

同时,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超出了学生对代数和几何知识的原有认知水平,因此教学难点便设定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推导。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再来详细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以旧带新,设问激疑:

第一个环节是以旧带新,设问激疑。在回顾之前学习的直线的斜率知识后,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条直线的斜率及直线上一个点的坐标能否确定直线方程?通过这一问题,激发起学们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2、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问题,获得新知。我在ppt上展示2组直线方程及其图象,并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中直线的斜率是什么?

图中定点的坐标是什么?

如何用已知的斜率和坐标来表示直线?

这一过程中,通过问题链来引导学生用已知点的坐标表示直线斜率,再将所得的关系式转化为直线方程,完成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类比相同方法也完成对直线斜截式方程的推导,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分组讨论,内化提高:

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内化提高。我将给出几组针对新知识的细节,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坐标轴所在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是否所有的直线都具有点斜式方程?

通过分组讨论的环节,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了情感与态度的教学!

方程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

方程的概念

解简易方程

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程课件【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2页《式与方程》“练习与实践”的第1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式与方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意义和解法。教材先后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用字母表示数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根据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应的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能力;“练习与实践”第2题是解方程的练习,教材呈现的方程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解方程的过程还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练习与实践”第3-6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式与方程”)。方程好多同学不再陌生,这里的式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预设学生回答: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师小结:一般指含有字母的式子。

⑵举例回忆。

举例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二、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⑴举例分类。

板书学生说出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导学生适当分类。

公式:S=vt,……

规律:a+b=b+a,……

数量关系:5a,……

⑵再次理解。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交流矫正所填的答案;理解答案所表示的意思;体会用字母表示答案,其实也在表示数量关系。

⑶激活记忆。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2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指明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回忆学过会解答的方程类型和解方程的根据。

例: 30X=15 回忆类型X×a=b和X÷a=b。

解:30÷30×X=15÷30 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回忆等式的性质2。

X=15÷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X=0.5

联想等式的性质1,回忆简单方程的类型,X±a=b。

例: 50X-30=52 把50X看作一个数,说明也是转化思想。

解:50X-30+30=52+30 运用等式的性质1。

50X=52+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50X=82

X=82÷50 运用等式的性质2.

X=1.64

回忆验算的方法,并选择题目验算;比较呈现方程的异同,正确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⑷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方程思考,体会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介绍其它解答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3题,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是“现在能收看的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列出方程,体会隐含在句子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沟通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4题,一般会选择算式解法。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120+95)X=1262和120X+95X=1262,体会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沟通两种方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案;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简捷。

“练习与实践”第6题,交流换算的方法,特别是厘米换成码数的方法,可以变换出新的公式a=(b+10)÷2,也可以用方程解答等等。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方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

50=20+X,

50+30>2X,

50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四、总结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方程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领悟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及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领悟数学来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正确去括号解方程

教学难点: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读教材156页引例)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情况,如有困难教师直接讲解.

学生观看画面:两名同学到商店买饮料的情景.

如果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教材“想一想”中的内容: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买果奶的钱+买可乐的钱=20-3,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①学生研讨并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2).

二、出示例题3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出示随堂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互评.

①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③四名同学板演.

③纠正板演中的错误并总结注意事项.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三、出示例题4,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视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后一种解法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四、出示随堂练习题.

①独立完成练习题.

②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自编练习题: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解方程:2(x+3)-5(1-x)=3(x-1)

②解方程:6(x+8)一6=0

①小组间比赛找错误.

②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③选代表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总结解本节所学方程的注意事项.

五、小结

1、做出本节课小结并交流.

2、说出自己的收获.

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方程课件【篇1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