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6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6篇。

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该话题不妨看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必要途径。希望此文能够让您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学生的学习表现。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1、找朋友。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51页。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是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表内除法(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诀再来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基本熟练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计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事实,教学本节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情境学习,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汇报”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根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复习环节设计了3道练习题,首先是开火车口算,并随机让学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接下来是用7、8、9的乘法口诀填空及齐背7、8、9的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时请学生一起书空,并齐读。

【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根据学生回答六一儿童节,然后我说,是啊,六一儿童节是专属于你们的快乐节日,快瞧,有一些同学们已经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这时

出示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并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观察汇报后接着说,这些同学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孩子们肯定会积极响应,继而出示思考题:

(1)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3)怎样列式呢?

(4)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自主汇报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诀,教师随机板书。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学生汇报后请学生认真观察56÷8=7和56÷7=8这两个算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汇报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调换了位置,而且它们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算出商的并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除法算式。

解决主题图包含的所有问题后,教师进行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与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一样,就是想乘法口诀。

【创设了“六一”节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过渡语设计:儿童节不只是小朋友们喜欢过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呢!几只动物宝宝们也在为节日做准备呢,不过,它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经历,相信这里他们会主动提出帮助请求。

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第一题是书后49页做一做,第二题和第三题是书后50页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采蘑菇两个练习,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最后一题是书后53页拔河比赛练习

此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导语设计:同学们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难题,还帮助小动物们做好了节日准备,你们真棒!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就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自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有趣味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面积的相关知识,老师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了?

出示,指名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面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呈现

1.师:这不,最近老师家正搞装修,先在客厅铺一些地砖,但是该买多少块地砖呢?孩子们你们能帮帮忙吗?

2.生质疑,提条件。

3.(出示情境图)师:工人叔正在测量呢,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读条件。

4.教师出示示意图。照这样铺下去,多少块就铺满了呢?怎样解决呢?学生先初步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学习

师:这样行吗?大家快来算一算吧!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三)展示交流

1.请小组成员上台板演成果。全班交流。

2.验证。

师:谢谢大家替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这200块中到底算对了没有?怎样验证呢?

3.小结。

(1)师:再遇到这类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谁能总结一下?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答。

(2)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4、练习

师:老师的厨房也想铺上地砖。(出示题)你能发现给出的数据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明确这次是直接给出了正方形地砖的面积而不是边长)到底需要多少块地砖呢?独立列式解答。

三、目标检测

1、出示检测题。

2.结果反馈。请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做对的给自己打3颗星。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习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习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习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习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习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习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习千位数的'写法。

(3)学习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习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习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习:(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习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