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课件

比的课件。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精心筛选的“比的课件”,欢迎您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老师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学生的反馈在教学改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

1、能区别并正确读出前后鼻韵母,能给多音字冲、宁、担、背按读音组词;能写出盼头、精心的近义词;能区别建与键的字形、字义和用法。

2、能仿照例子把句子写具体;能给课文有关人物说的话加上冒号和引号。

3、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1、指导学生比较上下两行注音的`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异同。

2、让学生先上下行对应一组一组地练习拼读,体会前后鼻音的不同读法,再分上下行归类拼读,强化前后鼻韵母的不同。

3、把词语打乱,让学生独立辨析,正确读出。

1、学生独立完成。

1、读一读。

2、抄一抄。

1、复习有关冒号、引号的知识,知道它们的使用方法。

2、独立完成。

1、学习例句,说说第一、二句有什么不同。

2、学习后两句,说说可以在哪些地方加上修饰语。

1、读一读各句。

2、想一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

3、排一排。

4、再次读一读。

比的课件(篇2)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比的课件(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比的课件(篇4)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丧、漫、饰、烁、刹、妩、媚、破、激”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掌握“白、爪、ㄅ、文、宀、亠、酉、舟、氵、力、黑、”等偏旁部首,注意所学生字与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垂头丧气、漫步、掩饰、没精打采、闪烁、刹那、妩媚、打破、刺激、包含”等常用词及词组,“情愿、那不正是、何曾、最后”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是否……过”“无论……都”“以……作为”“不得不”“竟……”“尽管……但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6、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梦的长短》,初步了解一些生物科学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20xx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

9、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所说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1、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如果说母亲善于站在我们身前的话,父亲则往往会站在我们的身后;如果说母亲善于关心我们的一颦一笑、一点一滴的话,父亲则往往会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如果说母爱如水的话,那么父爱则往往似山。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关于父爱的课文――父亲的驼背。

(板书:父亲的驼背)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齐读课题)。

(一)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并且积极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6、疑难词语

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

1、我更加感觉到家的温暖。

动态助词“到”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有了结果,类似的助词还有“成”。如:想到、说到、找到、收到、听到、借到

(2)我们说到学生的变化。

造句:

2、渐渐地,我觉得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例句:(1)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他的这样说话方式。

(2)远远地,他们就看见了学校操场边的旗杆。

造句:

3、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要父亲给我借的那本书吗?

“那不正是”用在反问句中,表示绝对肯定。

例如:(1)我往操场一看,那不正是我们要找的艾力吗?

(2)那不正是我要找的东西吗?

4、我平时只知道在心里埋怨父亲对我不够亲昵,可我何曾用心解读过父亲的脸,更何曾留心和解读过父亲的背影呢?

“何曾”用在句中表示反问,表示“什么时候,何时”之意,只用于书面语。

例句:(1)你整天就知道工作工作,何曾管过家里的事?

(2)多年来他一直只顾工作,何曾考虑过自己的身体?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六、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背我,给我讲故事;深夜给我借书;赚钱供我和弟弟读书)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师生齐读、抽学生读,

七、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八、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比的课件(篇5)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比的课件(篇6)

第一课 新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接受)

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钹”,学习演奏方法。(掌握、初步学会)

3、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

(掌握)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东北民歌风格及女声的音色特点。(接受)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2、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3、民族打击乐器——钹的持法与演奏方法

4、复习巩固已学音符,休止符的名称与时值。(想想划划)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难点:

1、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

2、前三局开头两小节的演唱要准确,不混淆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巩固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及连音线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1、小小牵牛花

2、夏

3、党是太阳我是花

4、鼓上的小米粒

5、井底的小青蛙

6、朗朗朗朗马来了

7、张大也把工人当 ……

三、发声练习

2/4 54 32 ┃1─‖

m

(哼鸣练习:要求放松,用上气息,连贯自然的演唱)

四、想想划划

1、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2、做几个鱼的头饰分别在鱼上写上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请几位同学戴上小猫的头饰按老师的指示钓到相应的鱼

3、做做

请学生独立完成P5(1)题

4、把时值相符的音符(休止符)用线连起来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五、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1、学唱1—3句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的节奏

(1)说说里面有几个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分别是几拍

(2)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拍拍念念,指出他们的好坏

(3)齐拍

(4)要求按2/4拍的强弱规律来

(5)初听全曲想想这样的节奏在歌曲共出现几次

2、逐一分句听琴模唱

6 3 3 │5 3 3 │2 3 2 1 │6 ― ‖

6 2 2 │1 2 2 │5 3 2 1 │2 ― ‖

1 3 3 │5 3 3 │2 3 2 1 │3 ― ‖

3、 学唱第4句

X X X│X X X │

2 2 3│ 5 6 5│

①按节奏跟读

②让生初步认识切分节奏

③填词按节奏读

④填曲唱

4、比比

6 .5 32 │ 1 . 2│

6 .5 32 │ 1 ―│

①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认认附点

4、跟琴试着视唱全曲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X ― 二分音符 二拍

X 四分音符 一拍

X 八分音符 半拍

0 四分休止符 停一拍

O 八分休止符 停半拍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生练习

1 2 3 4 ┃5─┃ 54 32 ┃1─‖

公鸡 怎样 叫 O

(按上节课的要求准确、有气息、自然地歌唱)

三、认识钹及它的演奏姿势

1、 出示实物介绍外部特征:钹,铜制,圆形,中间凸起成碗状,中间有一孔,穿上一块红绸布便于抓拿,两片成一副。

2、 钹的音色及使用场合

钹,音色明亮,常用于合奏及表现喜庆热闹的场面。

3、 学习演奏方法

①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抓住绸子,两片相击发音。力不能过猛,两片稍叉开。

②师示范演奏

③请个别学生上来示范

4、 拍拍敲敲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步骤:1、师逐一将节奏拍出,生默背

2、请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试拍,其他学生听辩对错

3、齐拍

4、出示节奏,让学生分析三条节奏分别有什么组成

5、分组,分声部练习

6、试着用上钹和碰铃让学生分声部演奏

7、放录音《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为学生的演奏伴奏

四、继续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1、复听全曲,感受气氛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习曲谱

①试者跟琴轻唱

②分组分句唱

③能正确自信地视唱

3、 唱歌曲

①试着跟琴轻唱

②逐句对歌曲情绪进行分析

此歌要带着欢快、活泼的歌声来演唱,演唱是速度稍快、音量中等,最后一句可处理成稍强

③有感情的齐唱

④试着用已学过的前三条节奏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第三课时

内容:复习巩固歌曲

欣赏《新东北风》

继续拍拍敲敲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新东北风》

(一)理解歌词

① 出示挂图

问题:说说从服装上、舞蹈上看出是哪个地方?表达一种怎样的气氛?

② 揭题

③看图,师朗诵

④出示歌词生齐读`

(二)初听全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达了怎样一种场面?

了解:乐曲的风格奔放,有一种北方人独有的特点热情奔放粗犷,不同于南方人的细腻

(三)复听

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表达了人们一种怎样的心情?

歌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再复听

这是哪一种人声演唱的?

演唱的声音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女高音特点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五)再次复听

教师为歌曲编配几个动作(秧歌步及甩手绢)随着教师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巩固歌曲

1、有感情地齐唱

2、个别检查,并纠正错误

3、和伴奏演唱

4、用已学过的打击乐曲钹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①师示范

②师生共同演奏

③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演奏

④大面积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来感受音乐亲自动手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东北民歌

女高音: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比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比的课件(篇8)

【教材理解】小学生在读了一些、认识了一些字之后,他们便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可能使他们感兴趣,并产生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冲动。《日记两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体的习作范文。读了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法记录生活,使他们把记录生活的冲动化为自己的行动。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记录了“我”的两次“梦”。记录了“我”的梦与现实生活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记录了在城镇的“我”与贵州山区小女孩阿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我”那白纱裙的梦,在妈妈的影响下,变成了苗家山寨里的民族同心舞。

这个故事很有时代意义。教学时要结合生活现实,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许,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看到自己平时的影子,能够想起自己平时的思想与行为,也许还能够让学生从学习这篇课文开始,学会多想想别人,少想一点儿自己。

【学情简介】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写日记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词语,你知道什么是日记吗?(师出示日记,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

2.师:日记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比如自己参加的劳动或有意义的.活动,看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参观访问等受到的启发教育……当然也可以记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捕捉一些有意义的内容,然后把它如实写下来就行了。简单了说就是每天记录人物、事件、感想的小。

3.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 日记两则,并板书)“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体会“则”是量词),课题还可以说成“两则日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生字宝宝的读音,可以小声跟读。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交流初读收获)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老师还想知道大家生字认得怎么样?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几个字,大家认起来有点难(贴在黑板上),那通过下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能学会。

5.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

师:同桌小声互相读一读,你的同桌读对了,请你高高为他竖起大拇指;假如你的同桌还有困难,请你教一教他。(指名领读,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6.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一段话:

师:瞧,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换新家了,自己快读一读,看你能不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自由读后指名读)

师:你们真了不起,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如果你读对了,苹果就会被你摘下来(开火车读生字)。还有很多同学也想读,那大家一齐读吧,如果你们都读对了,苹果就会装进车里送给阿英妹妹。

师:你们真棒,短短的时间就把生字都认识了。有句说:分享使人快乐,谁能把识字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呢?(交流记字方法,再连词读生字)

(一)学习第一则日记(过渡:在两则日记中,我的梦想都没有实现,我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让我们先来朗读感悟第一则日记。)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6月1日)

2.“六一”是我们的节日,你想在这一天收到什么礼物?爸爸妈妈可能会送我们什么礼物?(生交流)

出示:六一儿童节到了,爸爸送我 ,妈妈送我 ,就是没有我想要的 ,我 极了。

4.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她的愿望同大家一样都没有实现,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

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二)学习第二则日记(过渡:在第一则日记中我的梦想没有实现,我是十分生气,第二则日记同样记录了我的梦,而且梦想依然没有实现,但我的心情却是高兴的,什么原因呢?读读第二则日记)

1.指名读,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

6.我买白纱裙的梦依然没有实现,却非常高兴,你明白了吗?(请生说说)

1.下面这八个字是本节课要求大家会写的字,你们看一看,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左右结构)

2.虽然它们的结构相同,但老师还想把它们分成四类,动动脑筋分分看。(粉和份;昨和晴;妹、姑和娘;读)

3.学生观察这四类字,说一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生说,师范写,边提醒。)

4.生描红练习,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写的不好,你来当小老师教一教他。

比的课件(篇9)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ù) 不能(bù) 传道(chùan) 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2段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一写马的对联 :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字词解释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课后习题三

比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GZ85.com扩展阅读

比例的课件锦集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比例的课件锦集,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比例的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西师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5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一次,熊大和熊二来到水果店,它们各出了10元,买回8个苹果,它们商量着平分这八个苹果。熊大和熊二可高兴了。

师:孩子们想想它们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生:它们给的钱一样多。

师:看来分苹果时关注的是它们出的钱。谁能告诉我,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

生:它们给出的钱的比是1:1。

师:那它们分得苹果的比也是

师:证明它们分得苹果个数的比与它们出的钱的比是(一样的)。

2、接着,请看:

后来,它俩又来到文具店,文具店正在搞优惠活动,于是熊大拿出6元,熊二拿出4元,它们合起来买了15个笔记本,熊二说咱俩又平分吧!熊大瞪大了双眼。孩子们猜猜,熊大会怎么说?

生:它俩感情好,不会计较!

师: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照顾弟弟妹妹,能礼让别人。

生:这样分不公平。

师:那我们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就来研究合理分配内容之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生答:多出钱要多分,少出钱要少分。

师:看来我们也要关注它们出的钱。

师:那它们分得本子个数的比与钱的比有什么关系呢?

生答:钱的比就是分得本子的比。

师:那我们能据它们的关系解决刚才的这个问题吗?

①生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②反馈学生的分法。

③抽小组上台板演,并解释步骤。

④师: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师:刚才呀同学都开动了脑筋。一共想出了3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分配呢?

5、怎样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用两种方法检验:

①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本数相加,看是否等于15本笔记本。

②把求得的熊大和熊二应分到的钱数写成比并化简,看是否等于3:2.

6、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计算,那想一想:什么叫按比例分配呢?(课件: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7、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8、师:(课件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齐读。师:例题中是把哪个数量拿来分配?(课件:15本笔记本)按几比几进行分配?(课件3:2)

9、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你能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课件出示:完善板书:用分数的方法:

(1)找出各部分量比,并化简。

(2)算出总份数。

(3)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三、巩固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按比例分配有关的知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1.把180本课外书按4:5借给五六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各借多少本书?

2.张阿姨和李阿姨去年合伙做生意,张阿姨出资10万元,李阿姨出资30万元。年底赚取了36万元利润。两人各应分得多少利润?

3.拓展延伸: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总结延伸

师: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太多了,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比例的课件 篇2

一、启发导入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这幅中国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没有学生回答)

你们看见比这张大的中国地图吗?(看见过)

同样是祖国的版土,画出来的地图却有大有小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

过了会儿,一个学生说是按比例画的。

2、教师说明:看来画地图要用到比例。(板书:比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二、动手画教室的平面图,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我们也来应用比例绘制一幅图,已知教室的长是9米,宽是6米,请你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2、学生画图

3、学生汇报画图的方法,老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长:9厘米:9米=1:100

宽:6厘米:6米=1:100

长:4.5厘米:9米=1:200

宽:3厘米:6米=1:200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并抓住一个画得不象的同学,分析其原因。(随手画的,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同,从而告诉学生: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应该是相同的)

4、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法

学生通过看书作记号,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在先前的中国地图上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说明这个比例尺意义。

三、学习线段比例尺

1、说明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数值比例尺,还有一种线段比例尺。

2、学生看教材第48面,自学线段比例尺。

3、请学生汇报线段比例意义。

4、应用线段比例尺,测量北京站到天津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5、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四、学习放大的比例尺

1、老师出示一个小宝贝,大家看得清楚吗?

怎样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让大家都看清这个宝贝的真面目?

2、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20厘米的圆柱体)

能看清这个宝贝是什么了吗?(圆柱体)

3、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讲解放大的比例尺。

比例的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比例的课件 篇4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国旗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比例的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 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

2、学生集体回答。(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

(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生1: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板书) (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8厘米和6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80米和60米)

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板书)

6、师:当我们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实际上把80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

(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 板书:8cm:80m=8cm:8000cm=1:1000

7、继续引导,并板书:6cm:60m=6cm:6000cm=1:1000

8、师:这里的1:1000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1000厘米)

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 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分组回答)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比例的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的中间还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黄金分割比。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运用”,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的同时,感受有关分数知识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设方面的应用。

这一单元分两个小节来编排。第一小节安排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化简。第二小节安排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因为按比例分配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单元中,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过这些实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比还是后继知识“正比例、反比例”学习的基础,要求务必学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比的意义,比值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整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解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

教学难点

化简比。

教学关键

理解并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学法指导

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体会、应用。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划分

本单元课时数:7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比例的课件 篇7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比的知识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平时对饮料、奶制品的配比问题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还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自己的话解释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画图分析问题,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2.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归纳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3.学生在探索中,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份数、分数知识解答,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信息窗,呈现明明和爸爸的对话:明明:“我的体重是30千克。”爸爸:“我的体重是70千克。”

师引导: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比是多少?

2.师继续引导: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课件继续呈现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

3.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爸爸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从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4:1的意义

师:弄清4:1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线段图)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研究4:1的意思。

(3)小组交流。演示线段图课件,回顾整理。学生根据题意,完整说说4:1的意义。

儿童体内,水分占()份,其它物质占()份,一共是()份。水分与体重的比是(),其它物质与体重的比是()。水分的千克数占体重的(),其它物质占体重的()。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弄清4:1的意思,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又建立了按比分配的表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小组有序合作的学习习惯。】

2.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师:我们借助线段图弄清了4:1的意思,知道了水分、其它物质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困难吗?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找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准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始终参与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然后安排他们交流解题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完整表达的习惯。】

3.全班交流,归纳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份数法

根据总份数是5份,用30/5表示出平均每份的千克数,再乘份数就得出了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千克数。即:(1)求总份数;(2)先求一份是多少;(3)根据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方法二:分数法

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把要求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千克数转化成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列式计算。即:(1)求总份数;

(2)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根据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结,进一步归纳按比例分配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题思路,理清各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4.寻求方法,进行检验。

师:那我们做得对不对,怎么办?引出检验方法。

方法一:把求得的小明体内水分质量和其它物质的质量相加,看是否等于小明的体重。方法二:把求得的小明体内的水分和其它物质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4:1。【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解答问题后能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

三、走进生活,体会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1.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生活中有许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明白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注重积累的学习过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练习一:基础题

1.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练习二:变式题

2.某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2:3.现在已经准备好药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练习三:提高题

3.按建筑标准,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会怎么想?你将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练习,理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体会按比例分配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根据已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做人的思想教育。】

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表现,养成学习后能自我反思提高的学习习惯。】

比例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相信对“投资”和“创业”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吧?谁给大家说说。

1、PPT出示:李阿姨和张阿姨合伙开了家书店,第一年,她们各投资5万元,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其他费用,共获利润10万元,你们说,她们各应分得利润多少万元?

2、小结:刚才两位阿姨由于投资额相同,所以他们获得的利润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

3、PPT出示:第二年,李阿姨仍然投资了5万元,张阿姨投资了4万元,除去一切开支,共获利润18万元。这一次,你说她们的利润该怎么分合理呢?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利润要按投资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阿姨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板书:按投资数的比5:4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5:4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阿姨各应分得多少万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75页内容,由于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所以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2、此时用PPT出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2、认识连比,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

导学提纲: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2题是把180块巧克力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

(1)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交流,说说想法。

(3)组织交流,形成思路。

(4)选好内容,进行预展示。

四、集中展示

1、例5中“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

(1)这里的3:2,也就是在30个方格,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4份,一共有5份,红色方格占了方格总数的3/5,黄色方格占方格总数的2/5。求红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3/5是多少,求黄色方格有多少个,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

(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是红色,2份是黄色。总份数3+2=5,红色方格为30÷5×3=18(格),黄色方格为30÷5×2=12(格)。

2、展示例5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合图)

3、展示“试一试”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例5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练一练”第2题“练一练”与“试一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关键是什么?

预设:

(1)关键是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比转化成分数,再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乘法计算。

(2)根据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板书:比——分数各种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比——份数,先求总份数,再求每份数,最后求几份数。)

五、反馈检测

1、本次校运动会上共有644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3,你知道参加各项比赛的女运动员有多少名吗?

2、低年级老师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条边的比是4:7:9的三角形,请你帮低年级老师算算三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3、保税区小学六(1)班有学生35人,六(2)班有学生36人,六(3)班有学生34人。在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上需要制作210面彩旗,按照六年级各班学生人数的比,六年级三个班各需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6米。长与宽的比是28:15。求这个标准的篮球场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76页,1、2、3、4。

比例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怎样求比值?(指名口答)

2、出示求比值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发现其中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二、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在胜利小学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在即将毕业之际,老师想放大一张咱们同台表演的照片作为纪念,却出现了这三种情况(课件出示三张师生同台表演的照片,其中两张照片变形了,另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说说你的看法。

2、师:这张没有变形的照片是老师按比例放大的,(板书“比例”两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许多新的概念都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同学们猜猜,比例和什么知识有关联?(指名口答)究竟比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比例呢?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数据,说出长和宽的比,明确按比例缩放的照片场合宽的比相等。

2、多媒体出示三面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这些形状相同,大小各异的国旗,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你能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指名板演)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口答)

4、既然比值相等,那我们就可以把这几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同学们这就是比例,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

5、打开书找到比例的意义,并多几遍。

6、在这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据中,还有哪些数据能组成比例,自己试着写一写。(生写比例,师巡视)。指名汇报写出的比例。

四、课堂练习

1、判断哪些是比例?

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明确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教材40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如何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就是计算它们的比值,看看是否相等。

3、教材40页做一做第二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写出的比例。

4、教材43页练习八第一题。

明确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并写出能组成的比例。

5、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写出比值是0、2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小组比赛哪个小组写得多。

五、课外拓展

介绍黄金比例

六、作业

练习八第二题、第三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比例的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了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让学生通过两个简易方程回忆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口述过程。

2.引导学生回忆比例的定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3.并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些比能够组成比例

4.引入新课。给出两题(1)3 : 2=():10(2)():0.5=8 : 2,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并派代表举手发言,给出答案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5.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说说什么叫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指出谁与谁的比为1:10,设未知项为X,写出比例式,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小结方法。提问:大家是根据什么来解比例的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巩固解应用题的步骤,并找一位同学来板演,让一位同学来检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互动与主动性。

2.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x的值,老师板书过程。并强调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目的是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3,给出条件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并解出来,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比例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出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一年级刚刚入学的那会儿,而如今,一转眼我们已经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了,希望你们能好好珍惜和利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加强学习,为进入初中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的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国旗中的数学知识: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有一定的关系(比)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何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好,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国旗中的数学问题。

二、以比值为引线,认识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国旗?

问题:

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国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发作业纸)作业纸上有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哪个小组研究的是操场上的国旗与教室里的国旗各自长和宽的比?

(请一组学生板演汇报,教师小结板书:两个比相等)

这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比连接起来。(板书:2、4∶1、6=60∶40)

指着这组相等的比说: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国旗中的其他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点击课件)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强调比例的计算单位要统一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判断。

小结:在比例的计算中,单位要统一。

5、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你觉得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

形式不同: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自主尝试,巩固比例

(一)数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课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四)拓展中的比例

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比例的什么知识?

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法国著名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希腊雕像断臂维纳斯,还有闪烁的五角星,这些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美感,是因为它们的构造都和一个词“黄金比例”有关。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比例的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戏:对口令

(1)同样的面包单价:2元∕个。老师说个数,学生对总价(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1买同样的面包

买的数量(个) 1 2 3 4 5……

总价(元) 2 4 6 8 10……

教师:面包总价与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面包的总价与个数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面包个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总价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单价)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变化有规律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2 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人) 1 3 5 10……

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数(个)30 10 6 3……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几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在井冈山游览

每组人数 3 5 6 15

组数 20 12 10 4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个) 120 100 75 50

所需时间(分) 25 30 40 60

教师: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 1 2 3 4

剩下的路程(km) 19 18 17 16

填这个表时,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 12 20 24 36

时间(时) 3 5 6 9

集体订正。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6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6分一类,表2,3,4,5分一类。

反馈2:表1,6分一类,表2,3,4分一类,表5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表5是和一定,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表2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表3中,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表2,3,4中,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

5.区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km一定时,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这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而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2、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2题

3、完成第61页课堂活动3题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十三1-3题,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质属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质属性“积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比尾巴课件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比尾巴课件”相关的内容。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老师应当认真撰写每个教案课件。教案的质量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更是伴随着教师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欢迎在本网站继续关注更多相关信息!

比尾巴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谁的尾巴”教学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磁带、录音机,与动物有关的图书、图片、毛绒玩具,自制动物尾巴、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2、知识准备:学习歌表演《谁的尾巴最好看》,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录像、图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做“谁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轻松地导入课题。

师幼谈话:歌曲里都唱了谁? 都唱了动物的什么?那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动物的尾巴吧?

2、引导幼儿与各种关于动物的观察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从中初步探索发现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1)幼儿在图片、图书、毛绒玩具、滚筒拼图玩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观察、思考、讲述,看看动物的尾巴长得什么样,都有什么本领。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结果。提问:你选的动物尾巴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3)教师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啊!现在小动物们要和小朋友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试着去找找看吧!

3、多媒体演示《捉迷藏》,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激发幼儿

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1) 演示多媒体画面,请幼儿将动物逐一找出,从而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小动物们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呢!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吧!”

(2)小结:

“小朋友们可真厉害!把小动物们都找出来了。你是怎么找到的?”

4、引导幼儿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作用。

(1)请幼儿讲述: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2)师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种各样,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等;有的动物的尾巴能驱赶蚊虫、保护自己,就像小马等;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等;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5、游戏:

请幼儿自选动物的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

比尾巴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认识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及用途,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知道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途,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熟悉儿歌《比尾巴》

2、动物拼图若干。

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并说出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途。

难点是扩散思维了解其他动物尾巴形状用途。

活动过程

一、配乐儿歌导入,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1、儿歌《比尾巴》导入活动。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都有一条不同的尾巴。

二、欣赏故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探索的欲望。

1、欣赏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2、讨论故事中动物尾巴的形状及用途,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它都向谁借尾巴了?

(2)小鱼的尾巴像什么?它为什么不借给小壁虎尾巴?

(3)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

(4)燕子的尾巴像什么?

(5)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小壁虎的尾巴能再生。

三、通过师生探讨,初步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1、引导幼儿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及用途。

2、教育幼儿保护动物,爱护动物,培养对动物的情感。

四、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五、听配乐儿歌,师生共同模仿小动物走出活动场地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科学角中,进一步探索生活中动物的一些小常识。

比尾巴课件【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课文《比尾巴》。下面我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本文共四小节,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问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喜欢观察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句。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比、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

在新课标“以读为本,以读促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引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学习生字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猜谜语(课件出示),谜底分别是书上的六种小动物,学生很容易猜出来。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转入话题:那你们才这些小动物干什么来了?引出板书:比尾巴。

第二步:趣味对读,熟读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学生走进了文本,对所学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他们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我问学生:“动物尾巴各有特点,他们比什么呢?”引起学生思考,引出第一组问句。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都是问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指导学生读好问句。采用多种方式读,师范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热情,并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接着出示三个答句。第一组三问三答出示,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问答的对读。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同时也展示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后面的一组问答让小组互相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带上头饰朗读课文,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更大的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

第三步:知识拓展

遵循语文教学要开放的理念,适当地在课内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我出示其他动物图片,鱼、马、牛等,让学生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找学生说一说,既拓展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为课后的练习打好基础,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第四步: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方面,让学生回家查一查动物尾巴的功能,和家长说一说,下节课讨论。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方便指导学生背诵,我的板书紧扣课题,左边写动物尾巴的特点,右边写上动物的名称,简单直观。

比尾巴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了解字词的意思。

2、能独立认读音节,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3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问句及一问一答对读

难点:读好问句

三、课前准备

动物卡片、生字卡片

奖励品

四、教学过程

1、比赛开幕,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真热闹,有一场比赛马上就在我们班举行,谁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我请一位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指名请同学拉开字幕)

师:赶快拼一拼

bǐwěiba

比尾巴

指名读,学习生字“尾巴”注重轻声读法指导。

2、比赛项目学习,学习简单问句

师:是谁比尾巴,我们班的小朋友吗?(教师表情非常惊讶。)

生:动物

师:不过我们也要参加,看老师已经挂上主持人的牌子,为动物们主持这场比赛,咱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场比赛的裁判员,老师要评出六位“裁判长”(出示“裁判长”的牌子)比赛之前让我们一起学习以下“比赛项目”(在黑板上出示比赛项目)

chánɡ

谁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

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

伞?”

师:到底谁的尾巴长?老师非常想知道,你能告诉我吗?(指名学生猜)

老师示范读问句,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答案,使学生领会问句的作用。

师:你最想知道哪一个问题的答案,请你同桌之间问一问

同桌之间互问,感受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读法。

指名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指导、评比。

3、比赛开始,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师:小朋友都那么想知道今天到底谁来了让我们一起请出今天的动物朋友吧。

谁带动物去比赛现场

师出示三张动物图片,生说动物名称及尾巴特点,师请生将动物贴在黑板上。

请学生比一比,

学习生字“长、短、一把伞”

比较“ɑn

ɑnɡ”用“一把”说短语

师出示比赛结果告示

“——的尾巴长。

——的尾巴短

——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学习“猴、松鼠”两个生字:

分析“猴”的字型

知指导“三问三答”的朗读

a)

师范读

b)

指名学生与师配合

c)

同桌对读训练,师评价

说说三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4、拓展

师:多有趣的比赛,看公鸡鸭子和美丽的孔雀也想来比一场,你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请小朋友为他们设奖按照以下句式说:

“谁的尾巴——?

——的尾巴——。”

评选“裁判长”

板书设计

wěi

ba

比赛项目

比赛结果

chánɡ

谁的尾巴长?

——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

——的尾巴短

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

伞?

——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hǒuzi

sōnɡshu

猴子

兔子

比尾巴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用处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

教学难点:

读准、读懂、读好课文,理解“挣、拨、摇、甩、摆”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小壁虎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师:对。它叫壁虎,大家看看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生:它有四条腿。

生: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小尾巴。

师: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却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师;(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师:(看课件,听录音,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都向谁借尾巴了,借到尾巴没有?)

师: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哪儿去了?

生:小壁虎的尾巴被一条蛇咬断了。

师:真的是被蛇咬断的吗?(“咬”字念重音)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课件),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生:是小壁虎自己挣断的。

师:说对了。(板书:挣断)“挣”是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

师用一张纸条示范表演。

师:如果小壁虎的尾巴挣不断有生什么后果?

生:会被蛇吃掉。

师:对啊。小壁虎的这种断尾,是一种自卫。当它受到外力牵引或遇到敌害时,能使伪部断落,然后逃命。掉下来的一段,由于里面还有神经,尚能跳动一些时候。它就是用这个特点来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小壁虎没有尾巴了,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小壁虎没有尾巴了,于是它就要去——(师指课题)

生(齐):借尾巴。

师: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呢?

师:(课件)请用“先……然后……最后……”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小壁虎先找小鱼姐姐借,然后找老牛借,最后找燕子借尾巴。

师;(板书:小鱼 老牛 燕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分别是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生:分别在课文第3、4、5自然段。

师: 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3、4、5自然段。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课件展示: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片段)

师:小壁虎爬到了什么地方?

生: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师:书上说小壁虎是怎样来到小河边的。请你用书上的原话来答。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比较这两句话,哪句具体?(出示: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

师:“爬呀爬”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小壁虎爬得很累。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好长时间,爬到尾巴都出血了,很痛。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也仿照这种句式来练习说话。

生:小燕子飞呀飞,飞到南方去。

生:运动员跑呀跑,跑到终点。

生:我们爬呀爬,爬到山顶。

师:说得真好。请小朋友齐读第一句,注意把小壁虎爬得累很艰难的语气读出来。(生齐读)

师:小壁虎看见谁在干什么?

生: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板书:“摇”):“摇”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摇摇头。(生摇头)

师:谁能用手势模仿鱼摇尾巴?(生模仿)

师:小壁虎说什么?小鱼怎么回答的?

生: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师板书:拨水)

师:如果小壁虎这么说:(课件展示:“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小壁虎称小鱼为“姐姐”,用“您”而不是用“你”,后面还多了一个“行吗”

师:你们比较的真仔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小壁虎是非常有礼貌的。而小鱼也不是不讲理的,她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

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

师:下面老师引,小朋友接,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

师 :读得真好,下面同学们互相练习,将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对话练一练好吗?

生:(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

总结学法:

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这几道思考题的引导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课件出示学法指导)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先看第四自然段,请××大组读。(师出示课件)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小壁虎爬到什么地方?

生:它爬到了大树下。

师:它看见谁在干什么?

生:它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吃草。

师(板书“甩”):小朋友,平时你们洗完手后,把手上的水甩掉,是怎么做的?(生上台演示)

师:小壁虎和老牛分别说了什么?

生: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师:什么叫“蝇子”。

生:就是苍蝇。

师:不对,这种蝇子是一种特殊的牛蝇子,它专门吸牛的血。瞧,这讨厌的家伙又来了,(课件演示)老牛把尾巴一甩,蝇子就—

生(齐):被赶走了。

师:你们说:“老牛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生说,师板书:赶蝇子)

师:同学们,你们能象刚才读第三段那样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吗?(生读)

3、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与前面两段一样,小朋友,你们自学这一段,好吗?(生自学)

师:谁来接刚才的顺序说说你从这一段中学会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知道了小鱼的尾巴是用来——

生:拨水。

师:老牛的尾巴是用来——

生:赶蝇子

师:燕子的尾巴是用来——

生:掌握方向。

师: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四、扩散思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袋鼠、老虎三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把今天学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17、小壁虎借尾巴

挣断——→借——→新尾巴

(尾 巴)

拨 赶 握

水 蝇 方

子 向

鱼 老牛 燕子

比尾巴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儿童了解壁虎的生理特征,它的尾巴有自我保护的功能――断了可以再生。

2、培养幼儿用连贯的词句复述故事。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准备:

①儿歌《比尾巴》磁带。

②故事《小壁虎借尾巴》磁带。

③幻灯片两张。

④各种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1、放儿歌《比尾巴》,导入新课。

放儿歌《比尾巴》。大家来听一下,儿歌里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的样子,这么多小动物都有尾巴,而且都很漂亮,它们都在互相炫耀自己美丽的尾巴,可有一只小动物在偷偷地哭呢?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只小动物的尾巴断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它很伤心!这只小动物是谁呢?它的尾巴是怎么断的?后来怎么办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

出示小壁虎的图片。

2、看图画,观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小壁虎长什么样子?

(长着大大的脑袋,身上有许多小黑点,还有一根长长的尾巴。可是现在它的尾巴断了,很短。小壁虎是吃蚊子等害虫的动物,我们大家要爱护它)。

3、想问题,听故事。

没讲故事前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它怎么又有尾巴了呢?

打开录音机放《小壁虎借尾巴》,听故事,思考问题。

4、回答问题。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别的小动物的尾巴不合适,它们的尾巴也有用处。小壁虎的尾巴是自己长出来的,它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

5、根据故事,表演故事。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把它拍成电视,那老师是导演,我来挑演员。

找幼儿表演,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老师在旁提示,念故事背景。评价幼儿表演,鼓励幼儿。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6、教唱歌曲《小壁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带动作、表情教唱歌曲《小壁虎》。

7、想故事内容,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幼儿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幼儿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幼儿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VBN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有利于幼儿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训练。

比尾巴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对话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知道说话要有礼貌。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动物的尾巴,知道动物的尾巴都有用。小壁虎的尾巴能够再生。

3、通过角色表演,让幼儿体验快乐。

4、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5、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6、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角色头饰。

2、奖励幼儿的小奖品若干。(漂亮的小红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今天我听说森林里面正在举行一场非常有趣的比赛,小动物们正在比一比谁的尾巴最有用。我想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幼儿观察动物尾巴说说尾巴的用处。)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壁虎它的尾巴没有了,我让你们看看它的尾巴是怎么没有的,小朋友看了要告诉我它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怎么没有的?

二、幼儿观看课件,知道故事内容。

1、看课件,了解小壁虎断尾巴的原因。

(1)小壁虎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被谁咬断的呢?

2、完整看课件,了解故事中的具体内容。

(1)孩子们,故事中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呢?

(2)它借到了吗?

3、再次完整看课件,注意小壁虎借尾巴时,它们时怎么说的?

孩子们,故事看完了,提问:

(1)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时怎么说的?小鱼姐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叫他们姐姐、伯伯、阿姨,小壁虎那么有礼貌,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借给它呢?

(3)老师做小壁虎,请你们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说出对话。

(4)请小朋友说说小鱼游水、牛吃草、燕子飞的动作是怎样的?

(5)我请一个小朋友做壁虎,其他小朋友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我们来演一演他们的对话好吗?

(6)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为什么后来小壁虎又高兴的叫起来了呢?

三、完整的看着课件和小朋友一起讲述故事。

四、角色表演故事。

孩子们,现在我们学会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小壁虎的头饰,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头饰跟着课件进行表演。)

五、总结延伸,自然结束活动。

孩子们,当我们在午睡或者晚上睡觉时,小壁虎就在墙角里帮我们捉蚊子,不让蚊子吸我们的血,你们说,小壁虎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爱护它呢?现在就让我们去其它班看一看,它们的动物角里面有些什么动物好吗?带着孩子出去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表达是培养幼儿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使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将情感释放出来,使他们的感情在活动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

比尾巴课件【篇8】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十课《比尾巴》。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你们回忆一下,比尾巴比的是什么?

生:动物的尾巴。

师: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齐读课文,看看哪些动物在比尾巴?(出示比尾巴的动物)

二、学习一——二小节。

师:请我们坐姿最棒的小组来读第一小节。 [出示三个尾巴] 这是哪三个动物的尾巴呢?

请同学们观察动物的尾巴,你们有哪些问题想问呢?

生:我想知道其他同学是怎样看出这些尾巴的?

师:好了,问题来了,大家是怎样给这些小动物找尾巴的,请大家齐读第二小节。[出示动物的身子]。谁知道答案了?

生:读第二小节:“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师:你们真棒,那么你们记住这些问题和答案了吗?老师可有问题要考考大家的。(出示练习,巩固一二节的学习。强调“好像”句型。)

生:弯弯的月亮好像一条小船。

生:蓝蓝的天空好像大海。

生:闪闪的星星好像宝石。

三、学习三——四小节。

师:今天的小朋友更厉害了,现在想请大家看看另一轮精彩的比赛的[出示三个尾巴]你们看看这三个尾巴,三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生:“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师:真是不错的朗读,那么我们再一次来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齐读课文第四小节。

请全班齐读一遍。要把问句语气上扬,答句语气平缓、肯定。

生齐读课文。

四、小结。

师:回忆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一共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动物的尾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板书:长、短、好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

五、游戏巩固。

师:看来我们的小朋友是把今天的知识都牢牢装进了自己的肚子里,那么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请六名同学到前面来参加,其他同学在下面一齐问问题。上面的同学该谁回答就上前一步大声回答。

生1:“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2: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树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3: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生4: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师:呀,小朋友做游戏的样子真是可爱,特别有是罗泽辉小朋友的声音实在是动听极了。不过声音好听,眼力怎么样呢?知道这些尾巴是谁丢的吗?(考察学生平常的观察能力,猜一猜。出示图片)

生:马,牛,鳄鱼,蛇,鱼,袋鼠。

六、课后拓展。

师:动物尾巴还有很多妙用:世界上生活着许多动物。大部分动物的身上都长有一条尾巴,动物的尾巴形状各异,功能也各不相同。

鸟把尾巴当作飞行器。鸟的尾巴上,长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像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在飞行时,鸟尾巴起着舵的作用。

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促使身体前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并随不同的摆动而转向游泳。

松鼠把尾巴当作交际工具。美洲松鼠在合力对付蛇时,用尾巴来传递信息。尾巴猛挥三下,表示总攻开始;挥两下,表示继续进攻;挥一下,表示停止进攻。此外,它们还用尾巴的不同摆动状态,来表shiwei胁它们生存的蛇的种类、大小、距离和运动方向。

七、总结全文。

师:通过学习第十课《比尾巴》,我们认识了这六种动物的尾巴,它们的尾巴是各不相同的,不仅在外形上不同,而且各有各的作用。课后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平日仔细观察、留心观察,看看其它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各有着什么用处。

比尾巴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尾巴形状不同,并初步感知尾巴的功能。

2、在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谈论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尾巴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背景图,动物图片若干。

经验准备:有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呀,老师想带你们去树林里玩一玩,你们愿意吗?看,真漂亮呀,树林里有些什么呀?

二.观察尾巴、感知不同。

1、捉迷藏:感知金鱼、马尾巴形状的不同。

2、用分别先出示松鼠、孔雀身体的方法说说尾巴形状。

3、小结:尾巴长在身体的后面,不同的动物尾巴不同。

三.操作游戏、巩固知识。

1、操作要求: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

2、幼儿操作。

3、小结:你们真棒,帮这些小动物们都找到了尾巴,小动物说要谢谢你们,小朋友,谢谢你们!

四.儿歌渗透、了解作用。

1、让幼儿试述4种动物的尾巴的功能。

2、老师通过儿歌的形式来说一说这4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3、小结:原来小动物不仅长着漂亮的尾巴,而且这些尾巴用处还真不小啊!

4、通过儿歌《尾巴的用处》加深幼儿对尾巴作用的了解。

五.延伸活动、拓展经验。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通过猜一猜的方法,让孩子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尾巴,孩子们兴趣很高。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尝试了填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了解尾巴的作用。由于孩子们对填表格的形式较少接触,所以在活动的开始显得较为陌生,但是孩子们填对了一种作用后,后面的过程都显得兴趣十足。

小百科: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科学家已经鉴别出46900多种脊椎动物。包括鲤鱼、黄鱼、草鱼等鱼类动物,蛇、蜥蜴等爬行类动物,青蛙、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鸟类以及红熊猫等哺乳类动物等。

比尾巴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撇折和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简明易懂,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能引起学生学习、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

课前准备:

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给第一组的小动物们比了尾巴,谁来重复一下比赛内容,指名读三个问句,评价

2.谁来公布一下比赛结果,看图用——的尾巴——说话。

3.谁来把比赛内容和比赛结果连起来说给在坐的听课老师听一听呢?

二:学习课文第3、4小节过渡:我们比出了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的小动物们都等急了,我们快给他们当裁判吧。

1看黑板动物图,说说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分别是怎样的?

2师:他们是怎样比的呢?学生自由读3、4小节,读好后用行动告诉老师你已经读好了。(指两名学生分别读第3、4小节)

3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比赛的内容,它们(指着黑板)比赛的内容是“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谁来公布第一个问题?” (公鸡的尾巴弯)板书“弯”。第二个问题谁来公布?(鸭子的尾巴扁。)板书“扁” 学习“扁”户字头用一次性茶杯演示。鸭子的嘴巴也是扁扁的。

4看孔雀图,猜一猜孔雀比什么会胜出?(比漂亮、比美丽、比好看。告诉学生漂亮、美丽、好看是近义词,意思差不多)。结果是最好看,板书“最好看”认识“最”上下结构,日字头。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五彩的大扇子。)

5师:比赛结果公布好了,让我们来读一读。

6读第3小节读问句时要读出问的语气,谁来试一试。指两三名学生读,

7读第4小节回答的时候要理直气壮。声音响有力。谁来试。(指两三名学生读),

8两组连起来读,同桌互相帮助,你问我答,然后我问你答。注意读准音,读流利。读好后,两人坐端正,用行动告诉老师,你们合作好了。

9展示读,哪对同学愿意站起来 读给大家听?(读好一对,评价一对,叫两队)再叫两队,评价哪一对小朋友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10师:两场比赛结束了,我们给小动物颁奖,奖状就是图片,不过有一个条件,问到谁,谁就要大声宣布自己的成绩。游戏:6名学生上台分别拿着小动物的图片带表小动物上台领奖。台下的小朋友问,台上的小朋友,注意轮到谁回答,谁就要大声宣布。

三:给动物加上尾巴

1. 看到小动物们比尾巴,比得这么热闹。其他的小动物也想来比一比赛一赛,瞧谁来了(实物投影出示牛、马、鱼图片)

2. 观察牛马鱼的尾巴,说说是怎样的?(牛尾巴又细又长,马的尾巴像长头发。鱼的尾巴又宽又扁)。谁会提问。(谁的尾巴细又长?谁的尾巴宽又扁?谁的尾巴好像长头发?3. 同学们,这些动物的尾巴这么千姿百态,谁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 (学生介绍自己的课外知识,老师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多去看课外书,从书中得到一些知识)

4. 看来,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呀!可这些小动物的尾巴不见了,它们非常着急(出示插图)你们能给他们画上尾巴吗?选两种动物画一画

5. 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四:指导写字学习:

1师:同学们个个都是出色的裁判员,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在该乘车回家了,还记得这个字吗?出示卡片“车”,指名认读。

2.口头组词

3复习笔画撇折。

4观察投影仪上的笔画,第一笔是什么?撇折是第几笔?共几笔?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6.学生在书上描红,书写。

7.展示,评议

比尾巴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板书课题,围绕“借”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

向谁→借→结果?

怎样

2、观察课件演示:

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说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评:直入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第3至第5自然段

1、学生自读自悟,围绕提出的问题,在课文上批注。

(向谁借“△△”,怎样借“ ”,结果怎样“○○”。)

2、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指导。)

例如:

生:我知道了小壁虎借不到尾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师:再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小鱼、老牛、燕子为什么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生:因为它们的尾巴各有用途,小鱼要用尾巴拨水,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生:小鱼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因为如果借给它,小鱼就没有尾巴了,它会沉到水里去的。

生:小壁虎那么小,老牛那么大,尾巴怎么接到小壁虎的身上呢?

学生发表许多意见。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相信大家经过努力,也能成为作家的。那么,你们读读看,小鱼、老牛、燕子的话该怎么读?为什么?

学生有滋有味、摇头晃脑地读。

指名学生读,组织全班评议。

可从语气、语调、速度等方面结合动物的特点评议。

评:“动态生成”是“新基础教育”试验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备课不是简单地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可能。此处的教学,教师不仅关注“导”的进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了师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像这一教学片断,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至第5自然段。

4、小结延伸: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假如小壁虎继续向其他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借到了没有?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作家,像课文那样,编故事。

⑴ 学生自由编。

⑵ 在小组里说、评、议。

⑶ 指名说,全班评议。

评:加强“说”的训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这里的教学,在学生“学文悟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仿文说话”,牢固地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足了时空。

三、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它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样呢?为什么?

2、指导朗读:

⑴ 小壁虎这时心里可高兴了,它说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读。

⑵ 指名读,全班评议。

⑶ 电脑课件录音朗读。

⑷ 全班齐读。

评:非重点段落采用简略得当的教学方法来处理,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自己读懂内容,读得有情有趣。

四、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

⑴ 熟悉角色,练习读,加上动作、神态。

⑵ 小组书练。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依据:

⑴ 表演的连贯性。

⑵ 各角色设计的动作,说话的语速、语调、语气、表情等是否符合课文的要求。

评: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儿童深入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表演、评价、议论、比较,对语言文字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总结。

2、作业:

续编故事。

小壁虎看见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多么开心啊!它会告诉谁?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编故事:

小壁虎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朋友呢?朋友又会对小壁虎说些什么呢?

评: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这能力的发展。

认识比课件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师要注重教案的科学制定和执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认识比课件”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一些信息,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认识比课件(篇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你真聪明!)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师: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三角板上的角呢?(课件展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摸角并感知角.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生1:角有个尖,它刺手。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

生:是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展示)

师:你还摸到了什么?

生2:我摸到角的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课件显示)

师:一起来看看,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生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生:答。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先在书上指出,教师出示淘气的作业,集体讲评)。你们和淘气找得一样吗?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生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角是有大小的。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师:你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

(二)、比一比

师:既然角是有大小的,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已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位的同学比一比,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指两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同位用这种方法比。 师:我这儿有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一个边短但张口大),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1:边长的角大。

生2:开口大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比。 比两个角。

师:哪个大?这说明白了什么?

生: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1、数一数(出示课件)

2、如果我是角。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生: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六、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认识比课件(篇2)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甩掉了一条边。)……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⑵摆出2个角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总结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认识比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本节课围绕“小明的一天”展开教学,“小明的一天”主要是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题材,这一内容在设计上有3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第二,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三,适时地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本内容的选取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够认识钟表的结构,正确读出整时和半时,会用两种方法记录整时和半时。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交流等活动,树立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3、能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学会表示整时,会用两种表达方式写出整时和半时。教学用具:

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 小朋友,老师想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你们想猜吗? 出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好朋友是谁呀?(钟表)引入: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呀,这个好朋友就是钟表。那你们见过钟表吗?老师这也有一些钟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表好看吗?喜欢这些钟表吗?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钟表,需要看钟表来了解时间。那这节课就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小朋友,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1)数字

你会从小到大读一读吗?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

钟面上最上面的是几?最下面的是几?最左面的呢?最右面的呢?记住这几个特殊的位置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住其他数字的位置。

(2)针

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你能指出你的钟面上的时针吗?你能指出分针吗?

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吗?

2、认识时间

刚才小朋友们认识了钟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你认识吗?老师这里有6个钟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6个钟面,观察这6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你能给这6个钟面分一分类吗?你能给它们分成2类吗?现在同桌讨论,你会怎么分呢?(同桌思考讨论)

请学生上台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一类:分针都指着12 另一类:分针都指着6 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认认钟面上的时间。第一类:

第1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第2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第3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第4个钟面:分针和时针都指着12,就是12时。你怎么看整时呢?

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第二类:

第1个钟面: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就是8时半。第2个钟面: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9就是9时半。那怎么看半时呢?

总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半。

小朋友们,现在你能认时间了吗?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请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火眼金睛看老师。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12,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3,问:这是几时?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12,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10,问:这是几时?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6,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1,问:这是几时?

我让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6,短而粗的时针时针指着4,问:这是几时?

3、小明的一天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小明,我们来看看小明的一天都在干什么吧,(出示主题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明的一天,你能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学生看图说一说)

那你们一天都会干些什么呢?边拨边说一说。

4、认识电子表

小明他是个好孩子,他能够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所以小明的爸爸妈妈在他生日的时候送给小明一个电子表,电子表上的时间是这样显示的,你认识它吗?

课件显示: 11:00 这是几时?

这是时间的另外一种表示法——时刻表示法,你能说说时刻表示法是怎么表示时间的吗?

那7时怎么表示呢?

那这个时间呢?7:30 这是几时? 那9时半你会表示吗?

三、巩固练习

1、我说你拨: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时间,你们觉得累了吗?那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现在请小朋友们从抽屉里拿出小钟表,仔细看看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现在我们开始做游戏了,请一个小朋友上讲台找朋友。请小朋友在钟表上拨一拨:10时

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拨好时间答:你的朋友在这里!

继续找朋友:3时 5时 10时半 1:00 6:30

2、完成93页练习,第一题用两种方法写出时刻。第2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好了,游戏结束了,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那现在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呢?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亲爱的小朋友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因此,我们要学习小明,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布置作业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下节课用口头表达出来。

认识比课件(篇4)

课标要求:

结合生活实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关于角的知识,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有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知识的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呵: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评价任务:

1.交流式评价:通过自主探究、提问操作、交流分享完成学习环节一、二、三;交流对角的认识,完成目标1。

2.结合试一试环节,利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检测目标2。

3.小结性评价:学生通过个人探究及小组内分享对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交流讨论完成学习环节四,检测目标1。

资源与建议:

1.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2.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能辨认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难点是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可以通过学习环节二、三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角,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从而启发思考,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本节课教学需要准备:课件(带有各种角的物品)、教具三角尺一套。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

(生: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找角

师:看看这幅图上的三件物品,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出示剪刀、三角形、钟面三个图片)。

学生指一指。

将其中的角从图上描出来,你发现角有什么特点?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

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

(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

(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师:在角的两条边中画一条弧线,写上“1”,这个角就是角1,写作:∠1,读作:角1。(板书)

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画角

1.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

(师边看边指导)

2.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

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

(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动画演示角的两条边变长)

师: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生:没有。

(动画演示角的张口变化)

师: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生:角的张口变大,角变大;角的张口变小,角变小。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作业设计

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

认识比课件(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家庭教育,大部分的认识方式不规范,缺少系统性。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提升和总结。因为班级基础较好,教者对教学目标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会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整时,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

2、使学生初步认识大约几时,会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 3、通过学习,学生对钟表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教学难点:认识大约几时教具准备:课件,钟面模型学具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老师今天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瞧,它来了。小猫kitty第一次和我们大家见面,它还带了些神秘的礼物呢!谁来猜猜它的神秘礼物是什么?

小猫kitty想给你们一点提示:(播放课件:谜语)这下,你们猜是

(播放课件出示多种钟表)小猫kitty带来了钟和表,这节课它会带着我们去钟表世界走一走,领略其中的奥秘与神奇。(回到课题:认钟表)【设计意图:熟悉的卡通形象——小猫kitty,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人物首度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的猜谜语,拉近了情境人物与本节课的距离,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多种钟表的展示,辨证地体现了钟表的表示时间的共性,拓宽了学生了的视野,也为“了解历史”部分埋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

看,这儿有一个钟,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问:有哪12个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哪根针是分针,哪根是时针。老师发现了它们的样子不一样,你发现了吗?)

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两根针,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老师也带了一只钟,你看看老师的钟比小朋友刚认识的钟面多了什么?伸出你的手指跟着秒针一起出发吧。它是怎么走的呀?

这个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我们的时针和分针也是按这样的方向走的。今天我们主要介绍时针和分针,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看时针和分针就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设计意图:教材中所出现的钟面都是只有时针和分针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有一定的冲突,教者给秒针一分钟的展示机会,既解释了冲突又为后面的认识大约几时的“几时不到一点”和“几时刚过一点”做了铺垫。】

2、初步认识整时

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吗?(2时的钟面学生很可能会说成2点)2点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2时。

谁来说说2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我们就说是2时。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试一试:1时、5时、11时)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我们把这样的几时又叫做整时。

有了钟表,我们就能够知道,那你能根据每幅图中钟表上表示的时间说一说,这些小朋友是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事情吗?(播放课件:想想做做2)提问:这时候钟面上的针怎么只剩下一根了?(第2幅图:12时)说的真不错,象这些时间都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老师这里有一个钟,我想自己拨一个9时,你能告诉我该怎么拨吗?那请你来给我示范一下好吗?

我们小朋友在心里想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然后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来。指名全班交流:拨出了几时,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请小朋友将自己拨出的时间向同桌说一说,说说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我们小朋友都能自己拨时间,可小猫kitty在一旁可发愁了,它想拨一个6时,一不小心把钟拨坏了,你们瞧,只剩下一根针了,你能帮它修一修吗?老师这里准备了几根针,请你选一根,修好小闹钟。(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你为什么选这根针?

那你为什么要把分针放在这里呀?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我也想请你们帮忙修修这个钟,愿意帮忙吗?4时:你为什么选这根针?那你为什么要把时针指着4呀?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帮助小猫kitty修钟是教者对“想想做做”的部分习题的出现顺序及出现方式做了些许调整,注重动手操作,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小朋友,你知道小猫kitty为什么喜欢6时吗?6时央视动画城频道要播放《大风车》。小猫kitty可喜欢看了!小猫kitty想在钟表世界里继续走一走,看一看,等下我们一起去提醒她好不好?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了这时,你想提醒小猫kitty什么呀?(出示6时不到的钟面)你为什么说6时还差一点呢?

小朋友真热心,提醒小猫kitty,6时不到一点点,动画就要开始了。时间过得真快,6时到了,动画准时开始了。(显示随着时间推移,6时播放动画,学生跟着歌声一起唱一唱)

看了会动画,现在钟面上6时已经?是呀,6时刚过了一点点。

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6时不到一点或刚过6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6时。(出示:大约6时)那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出示想想做做3)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8时?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9时?

小结:对呀,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你能在钟面上播出大约5时吗?(两种情况)全班交流:他们俩拨的不一样,你觉得谁拨对了呢?

【设计意图:《大风车》是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学生对其播放时间十分了解,教者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对教材做了些许改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跟着歌声唱一唱,寓教于乐。有了前面秒针的简单认识及这里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能够很好地自己的语言解释大约几时。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大约几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4、24时拓展

小猫kitty和我们一起学习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可她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播放课件:出示想想做做6)

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

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设计意图:知识的初步渗透,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辨证地认识时间。】

5、电子表

老师平时还见我们有的小朋友戴过电子表,你能读出这个时间吗?(播放课件:出示想想做做7)你怎么知道是5时的?

电子表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时间,数字是几,就是几时。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形式?(电视、手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说一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

三、了解历史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小朋友已经学到了很多钟表的知识,小猫kitty还想带我们去一下钟表博物馆。(播放课件)在博物馆里小猫kitty见到了这样两个特殊的钟表,你能看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只有4个数字的钟面和没有数字的钟面)

【设计意图: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对钟表历史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

钟表世界里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要想知道得更多,我们小朋友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总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通过看、拨、比、想、说、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既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堂课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两面性的,就教材而言,它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但是它有其局限性,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并不是完全适合自己的班级。就本课教材的教学要求而言是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会在钟面上拨出整时,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教材是我组织课堂的蓝本,就本班学生基础而言,我稍微增加了教学了难度,我要求学生能在钟面上拨出“大约几时”,通过自己动手拨一拨,学生能进一步认识表示大约几时有两种表示方法,这样的提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了开放性。

教材以“大约7时”为例来教学大约几时,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本篇教学设计中,教者将这一例题做了些许的改变。就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6时”更关注,因为这时有他们关注的儿童节目《大风车》,“大约6时”与《大风车》相联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学生每人一个学具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帮助小猫kitty修一修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三、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的课堂,单调枯燥的数学符号代替不了数学课堂的全部。从沙漏到原子钟,钟表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对钟表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认识比课件(篇6)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第 15 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38、39 、例 1 、例 2 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 1 )、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 2 )、同桌交流。

( 3 )、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4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 、制作角。

( 1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 2 )、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 4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 、画角。

( 1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 2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 3 )、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页的 1、2 、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 设计意图 ] :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 16 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40、41 ,例 3 、例 4 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 设计意图 ] :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 3 。

( 1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 2 )、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 3 )、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 4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 4

( 1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2 )、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3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 1 )、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 2 )、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认识比课件(篇7)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知道角有大小,理解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辨认角。

【学习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大三角板、学具袋(三角板、绒线绳、剪刀、图钉、折扇、硬纸条)。

1、(出示4幅建筑物的图片)找出与其它三幅图不一样的地方,并说出理由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明确目标:

(1)、认识角

(2)、学习画角

(3)、比较角的大小

3、效果预期:

1. 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议一议生活中角的特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指一指:图形中角的顶点和边。

在角上标出来。

3. 判一判: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是角的画对号,不是角的画错号。

4.数一数:给定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5、画一画:按要求画角

(1)、给一条射线,画一个角。

(2)、给一个顶点画一个角

6、 唱一唱: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7、摆一摆:

(1) 从学具袋中寻找材料,看谁最快摆出一个角。

(2) 同桌合作,把你们准备好的绒线变成一个角。

8、开合折扇或自制的活动角

观察: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9、补充歌谣:要知我的大和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1、检测目标:课本练习八第一、第二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角

2、小组检查完成情况。

3、反馈检测结果。

课后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是一个小小角》

认识比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

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学习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20千克的纯净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

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

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大约1000千克。

师:非常正确。

师板书1000千克,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

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

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重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看一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坦克)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生: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心脏就有……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习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

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

2.快乐判断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学生练习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2月9日 星期五 晴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布置作业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1t=1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