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优秀课件。
老师们必须意识到教案课件是他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编写时不应马虎草率。只有写好了教案,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别整理了一些有用信息,题为“雪优秀课件”。相信您阅读完本页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雪优秀课件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望月
江上之月诗中之月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雪优秀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纵览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说学情
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鸬鹚”可以看图片了解。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与想象相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画一般的美。
3能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了解鸬鹚帮助渔民捕鱼,体会渔民的渔家乐,感受文中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动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融入情境。用“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两个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妙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课文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一样的,来体会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来感受水乡的美,感受渔人渔家生活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这一课让学生准备预习卡并详细填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上课时积极反馈预习情况及疑问,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烈。这样培养了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2、识字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生字识记比较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又与课文阅读相结合,效果会较好。例如:用形近字对比“喉囊”的“喉”和“时候”的“候”,还有易错字“舷”的正确写法,这时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写练,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学生对文中的生字已经很熟悉,此时学习生字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当然,生字的教学我们还是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识字规律中学习记字的捷径,教学要有侧重点。
3、朗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本课,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课文的基调。接着,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生生评价。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最后,抓文章的重点句反复朗读,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4、品味词句,重点理解。
本课安排了两次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第一次是通过理解“悠然”来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体会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第二次为了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而练习给“一抹“换个词语,并以小组讨论,做动作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达到对词句的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
雪优秀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雪优秀课件 篇4
一、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在以上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会用一些简单的句式说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谈完感想后播放香港风光片让学生领略香港的魅力和风情,看完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句子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学生谈感想后补充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创设这样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建立了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
1.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②交流。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梳理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来解决。)
2、品读第一段,了解位置。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香港的地理位置。交流后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教师课件播放并解说。
3、选择主题,合作学习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
1、万国市场: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来体会香港万国市场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2、美食天堂: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及想象有哪些美食等方式来体会美食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3、海洋公园:先播放海豚、海狮的表演让学生说说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海狮表演出色的词,交流后,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让学生来谈体会,随机指导朗读,之后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用“谁表演最为出色,他们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的句式。
4、朗读,并谈感受。(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在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而且更生动了课堂教学。
(三).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画下来,并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迪,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1、上网了解香港的过去。
2、让学生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
雪优秀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板书,注意“寓”写法。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
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 咙 慌 谎 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谎话 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 无人前来
雪优秀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进而我就会问:“0~2是多少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指给同桌看吗?”并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最后我再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并渗透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纸条的长度
这是课本例2的要求,我先让学生拿出教师预先发的纸条,让他们独立尝试测量,量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和启发。接着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你是怎样量这张纸条的?”、“你又是怎样看出纸条长几厘米的?”“你喜欢哪种量法?”用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量的过程。
2、看书质疑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我会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让学生翻开书本第3页,请他读一读、填一填、说一说,完成例2的教学。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善课题:用厘米量。
3、量数学书的宽
完成例2的教学后,我会问学生:“现在你能帮小蚂蚁解决问题了吗?”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尺子去测量,而是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大约宽多少厘米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测量方法。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2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判断练习。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第3和第8题。
【通过看、估、量、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2、课外延伸作业:以厘米(cm)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我希望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巩固新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cm)
雪优秀课件 篇7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目。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三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的老龄化。最后通过专题探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并为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中我国必须贯彻的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作出铺垫,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要求:
本课教学我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我确定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人口的三个特点,以及其给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合作探究能力、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体验身边的典型事例、讨论比较分析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其人口忧患意识,树立辨证的人口观。
3、说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基本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人口”和“人手”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取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法: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3)角色表演法:
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激发共鸣目的,达到情动欲行,这样使课上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效果。
(4)、情景教学法:
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还采取归纳法、演示分析法等。
雪优秀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碧螺春》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课文可分四段。文末引用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借此既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本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二、说教法、学法。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 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鲁迅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碧螺春》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生动,也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采茶和制作茶叶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精心编辑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焙茶的信息资源,创设了一个有美丽风光,轻松活泼的学习课文的良好情境,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gz85.COM精选阅读
最新优秀课件
本文是编辑整理的优秀课件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新来的教师需要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这也是写教案课件所需的。教案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具体体现。
优秀课件【篇1】
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为“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画杨桃》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取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从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又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课文可以分三个角度去教学,即“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在这“三大板块”上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根据上面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块解读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实事求是”的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文学习。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生字,整体感知,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第二课时,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研读“老师”的言行举动,继续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回顾全文,深化“实事求是”的内涵。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课时安排,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1、认读本课6个生字。 2、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3、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4、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说教学设计】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3、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4、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一、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
第一步,出示杨桃图片,简单介绍,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 审视 轮流 和颜悦色 教诲 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二、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老老实实”,形成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三、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
这一环节,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引导学生自由读1-2段:结合句子说说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我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第一处:父亲的话。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接着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第二处: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这一环节,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教师与同学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
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第三第四环节的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同时借助多种朗读手段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爸爸: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
【说效果】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优秀课件【篇2】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语言也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接着,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 。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 所短)
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最肯吃苦
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 “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 各有) 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阅读《文具争功》这篇文章也是为学生完成作业题中的第三题作铺垫的。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发”。确实,语文学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手指 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人人有用 人人力量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我这样将手指和人对比起来设计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看一看板书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简洁又富有意义。
优秀课件【篇3】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 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 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 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听歌蓄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教师学唱 听歌蓄情 民歌欣赏 个性表达 情景烘托法 情感体验法 5分钟 (口头) (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本互 正音识字 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 朗读法 10分钟 引导归纳 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 圈点批注法 概括 (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 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生互动,品 引导讨论 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20分钟 点拨归纳 探究,感受风情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歌词示范 能力迁移 鼓励点评 个性表达 启发法 模仿法 10分钟 (书面) (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优秀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课件【篇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弹力》,对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的设计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说课中我会重点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到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判定及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关系等知识。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高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个人感受性实验、师生合作演示性实验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究形变和弹力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它们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辅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就已经就绪了,接下来就是进行整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的导入会用活动作为开端,具体会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尺子和一些弹簧,让学生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引入形变并过度到课题《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根据导入环节打下的基础,我会归纳出形变的概念。并提问: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此时因为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会产生疑惑,我不会直接用理论解释而是以现场演示用手挤压烧瓶时玻璃细管液面显出来的形变与播放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实验视频双管齐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由感性认识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感知物体形变的普遍性,顺势提出弹性形变的概念。
接下来在学生已活跃的思维的基础上乘机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以此层层递进归纳出弹力的概念,强调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由学生思考、总结,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了解弹力的概念之后,就会举出实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几种弹力,如压力、支持力与拉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种弹力的方向,重点分析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学中我会将探究胡克定律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安排为学生探究实验。具体我会先引导得出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的结论。然后说明弹力和形变的定量关系一般来讲很复杂,这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提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何测量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弹力F的大小?
2.如何简洁直观地描绘F-x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强调实验中弹簧不可超过限度。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的特点。
采用这种探究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的结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我计划顺势而下,向学生出示几组图片,要求画出图中弹力的示意图。
之后进行总结,面面接触,点面接触和点点接触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特点。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并强化学生对弹力特点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最后,我通过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请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后开放式地讨论: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生活实际的场景的现象分析能打破常规的习题作业,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将课堂延续到课后。
优秀课件【篇6】
背景分析: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物质粒子模型的启蒙知识,对于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知识的过渡、认知,对于粒子模型知识、气压、物体的浮沉及热胀冷缩知识的学习掌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文中涉及的“归纳方法”是找出各种原理和规律一个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
内容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区分、认识物质三态的性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求知欲强、交往需求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有好胜心,但缺少分析判别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的内容分成六个活动模块来达成七个教学目标。完成两个学习重点和两个学习难点突破。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通过学生活动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共同性质。
3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正确分辨物质的三种状态。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根据一定的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
5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精神,学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6 通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实施实验,在得到研究结果中体验成功, 得到成就感。
7 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增进学习的乐趣,体验同伴间互帮互助的必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并且学会基本的分辨。
知道物质三种状态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设计并实施相关实验,得到固体的性质。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首现我运用国产一部经典动画片《雪孩子》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快的的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将本节课的第一模块知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根据影片中雪人和小兔间的友情,将同学间、朋友间友情的可贵渗透入教学中,使同学间合作精神、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加以放大,使学生能有更深刻认识。并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学会初步区分物质三态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学生能认识物质有三态 。其次通过活动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气体的性质并初步掌握“归纳方法”的运用,领会“归纳方法”的要领(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和规律。为什么要对大量同类事实进得观察和比较的原因。)再通过活动四的学习更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归纳方法”的要领。认识到液体的性质, 在活动五中我通过问题“通过对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学习,大家对于物质的最后一种状态——固态的性质有什么思考呢?”让学生思考并推测固体的性质,得到一个固体性质的假设。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的实施来验证他们的假设,从而获得证据来让证明他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在整个过程中要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认识到每一条理论的得出是无数的证据作为支撑的。最后通过活动六回顾整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优秀课件【篇7】
(一)教师向学生介绍《海燕》的创作和发表后所起的作用。
(参照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俄文的海燕含有暴风雨的信使之意。)
(二)教师朗诵这首诗。
使学生感受在俄国沙皇的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呼唤革命暴风雨到来的迫切心情。
(三)教师给同学简要讲讲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四)教师再给同学们讲讲象征的手法。
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的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大海象征广大群众;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的人;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把这首散文诗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搞清楚,散文诗的含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五)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这首散文诗描绘的三幅画面,剖析它的象征意义。
1.第一幅画面: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的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和勇敢的行动表现出对暴风雨的渴望。列宁曾说:革命运动的来临是革命者的盛大节日。这里,高尔基又用对比的手法写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惊惶失措的丑态,来反衬海燕的高大形象。
2.第二幅画面:暴风雨的迫近,暗示沙皇反动统治对革命人民的镇压。大海的波浪跟狂风争鸣,狂风恶狠狠地把巨浪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和巨浪短兵相接,暗示暴风雨迫近斗争的激烈。此时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暗示在革命高潮迫近时,革命先驱者勇敢斗争的精神风貌。海燕的顽强搏击,是因为它认识到沙皇反动统治已经到瓦解的边缘,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反动的统治是无法阻挡人民革命的力量。
第三幅画面:勾画出风、雷、云、电表现大海战胜乌云的激烈斗争,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一时气焰嚣张,不过是临终前的疯狂,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大海之中。海燕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抒发胜利预言家的豪情。
(六)指导同学集体朗诵全诗。
请同学在朗诵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的画面和对画面象征意义的联想。
优秀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深切感受到鸟岛上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学生戴头饰)可爱的鸟儿们,我们鸟岛可真是闻名中外啊,你看,今天来了好多游客到岛上游玩呢。让我们转过身去,扇动你的翅膀,鼓鼓掌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吧。(生鼓掌欢迎听课老师)谁愿意向游客们介绍一下自己?(生介绍)
二、 学习第二小节
1、鸟儿们,你是什么时候飞到鸟岛来的?(春天 板书)
2、我想单独采访一下:
你为什么选择春天飞来?
你到岛上来干什么呀?
3、你们是一块飞来的吗?能用书中的语句回答吗?(板书 一群一群 陆续)
那会是什么样子啊?
4、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了,大家像约好了一样,飞来一群又一群。(边播放课件)鸟儿们,飞到这个环境优美、食物充足的地方开心吗?和分别了半年的老朋友相见了开心吗?那就让我们张开翅膀,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三、 学习第三小节
1、现在正值六月,是我们岛上最热闹的时候,游客们来得可真是时候啊!鸟儿们,作为小主人,向各位游客介绍一下我们的鸟岛吧。请你自由读一读第三小节,画出最有趣的地方,等一会儿介绍给游客们听。
2、你最想介绍什么?(随机学习)
3、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学生自由发言)
(1)每年六月,岛上有180多种10万多只鸟儿聚在一起,这些鸟儿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脾气,这么多鸟儿聚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啊?
(2)看几张我们的照片吧,边看边和同桌交流感受。(展示图片)
(3)分开半年了,现在又一次相聚在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鸟儿们,平时你在岛上最喜欢干什么呀?
(4)我这儿还有一段你们生活的录像呢,找找看,有没有你的身影?(放录像资料)
有你的身影吗?你在哪儿?在干什么?
(5)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湖里游的,巢里卧的,到处都是鸟儿,这六月的鸟岛可真是鸟儿的——————(世界,天堂,乐园等,学生补充)
(6)不同种类的鸟儿们各自推选一位代表比赛读一读这句话吧。
4、“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1)用手势告诉我什么叫“一个挨着一个”?还可以怎么说?把我们的小手当成鸟窝,让它一个挨着一个吧。
(2)所以一眼望去——(密密麻麻)
(3)读好这句话
5、“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的鸟蛋。”
(1)学生自由发言
(2)颜色很美,蛋也特别多
(3)读这句话
6、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有什么想要介绍给各位游客?
7、小主人们,谁来接受一下六月的鸟岛,让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读第三小节)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海西皮原本是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岛,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它成变得如此闻名中外。来这儿游玩的客人特别多,他们——(引读第四节)
2、鸟儿多,鸟蛋多,随便抓几个有什么关系啊?你们说呢?
3、你希望来岛上的游客们怎么对你们?
4、除了鸟岛以外,你还愿意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安心地生活?
5、是啊,在没有伤害,没有侵犯的环境优美的环境下,鸟儿们才能够安心地筑巢安家,养育后代,鸟岛也正因此才成为鸟的王国。但愿我们身边多几处鸟儿的天堂,但愿我们的身边多几处小动物的天堂。
优秀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的——————”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夏夜多美说课稿_夏夜多美说课设计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夏夜多美说课稿_夏夜多美说课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夏夜多美说课稿_夏夜多美说课设计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小学优秀课件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优秀课件”,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小学优秀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
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
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
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习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
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
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
(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
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
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
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
(食用、药用、他用……)
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
“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
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
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
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
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
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小学优秀课件(篇2)
教学内容:
1跳跃:蹲踞式跳远。
2游戏:推铁环。
教学目的:
1通过全程跳远练习,知道跳远有四个动作步骤,初步懂得丈量步点的方法。
2能做出完整动作,基本做到快速助跑、起跳准确有力、落地平稳,动作连贯协调。
3通过游戏,树立自信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
教法
1、组织学生分组做15---20米加速跑和集体做原地双脚起跳与上一步起跳收腹屈膝练习。
2、示范跳远完整技术动作,讲清其动作的四个步骤:“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3、讲解确定步点的方法,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助跑15---20米起跳,确定助跑距离和步数,调整最佳起跑点。
4、分组全程练习体会四个动作步骤,做到连贯协调,平稳落入沙坑。重点使会糖果调整步点,不断提高助跑与踏跳的衔接。
5、组织学生进行推铁环的游戏,注意安全。
学法
1、按老师要求认真完成蹲踞式跳远辅助练习。
2、通过观察示范和听讲解,并通过反复练习,知道并初步掌握跳远的四个动作步骤。
3、仔细听教师讲解确定步点的重要性和方法。自找伙伴,两人一组互相配合,确定助跑距离和步点。
4、在全程完整动作练习中,提高助跑与踏跳的衔接连贯性,掌握屈膝缓冲落地的动作,安全地进行活动。
5、积极参与推铁环的游戏,学会推铁环的简单技能。
三、结束部分:
1、 放松练习。
2、 总结评价。
小学优秀课件(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安排学生学习一下色彩的"基本知识,学习调色的基本常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以及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因为只有一节课的安排,色彩基础理论不可能做全系统的学习,所以内容的选择围绕着怎样调色展开,色调、色彩情感、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等问题只能留待今后适时解决。
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没有给教学规定必须要讲到的知识点或必须要执行的教学模式,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给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不脱离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组织教学材料。颜料使用的学习,也是一种对美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框架,感觉自己对色彩的认识有升华,即可视为达到教学目标。调色方面,目标设定为体验,所以安排了任意复色的练习,而把其它练习列为选做,体现分层次教学。并不要求学生通过一节课能把颜色调得非常准确,只要学生在今后调色时,不感到特别的盲目,能够进一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就达到目的。这节课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打下基础。
对一些技巧的学习,如填涂和水分的掌握,交给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1、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开始对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内在关系产生兴趣,知识和规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产生持久兴趣的重要手段。
2、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随着一些方便的涂色工具的推广,例如水彩笔和油画棒,学生使用颜料的能力严重退化,导致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甚至用颜料调配不出很简单的颜色,严重妨碍了学生对色彩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系统的学学调色的相关知识,也算是补补以前的漏洞。
3、初一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选定的教学内容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概念能学懂但技巧难掌握。仅仅一节课,所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预期太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与调色相关的色彩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体系的初步认识;体验用毛笔调色的过程,探索并总结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1、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
2、通过分析色相、明度、纯度与色立体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体系性。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经验,学习水分的掌握和颜料填涂的要领。
4、其中的关键点是复色复色既是核心,又是其它知识的联结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调色体验,巩固所学相关知识。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提问、举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学习原色、间色、复色、色相、色相环及特性、明度、纯度、色立体、补色及补色效应等基本概念。
2、通过演示,了解调色的基本规律和要领,并认识本课所学概念对掌握调色方法的意义。
3、通过学生练习、自我总结、互评和交流,体验和巩固学习内容,培养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分工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色的概念及其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
难点:复色与其它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 2.学习新内容。
1、提问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并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小学学过的内容,之前又让学生做了预习,提问的目的在于减查预习效果,引导学生培养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提问色相环的概念,进一步学习色相环的特性。新知识点:色相环的渐变性和循环性原色在色相环上呈点状分布间色在色相环上呈线段状分布
3、提问引出复色,在色相环上分析复色的特点。新知识点:复色同时含有三原色成分复色在色相环上呈面状分布
4、学习色的基本属性,讲解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概念。新知识点:色相是色的样貌或色的名称明度是色的深浅纯度是色彩的鲜艳程度或饱和度
5、学习补色的概念,并通过色相环分析补色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因为时间有限,邻近色和对比色的内容留待今后讲解,只把与调色密切相关的补色提出来学习。新知识点:色相环上相邻180度的色彩互为补色补色的对比效应和中和效应
6、引出色立体的概念,学习色立体。
(1)色立体的概念。
(2)出示色立体模型,使学生对色立体有更直观的印象。新知识点:以色的基本属性作为三个维度形成的色彩立体空间称为色立体
(3)讲解色立体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新知识点:色立体的意义
a、使自然界中的色彩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体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色彩之间的关系。
b、每一种色彩都同时具有三个属性,在色立体中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给我们调色提供理论指导。
7、学习调色的基本方法,通过调色演示,使学生体会色的基本属性与调色方法的关系。
课堂活动: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利用教师发的模板,完成四组练习,分别是明度推移练习,补色和纯度推移练习,色相推移练习和任意复色调色练习,体验调色,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因为时间有限,为能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便纠正,要求学生课堂上每人先完成一组练习,但要求组长分工协调,确保每项练习都有人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8、课堂小结
1、每组选派代表,通过展示台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其他各组发言点评,教师补充。水分和填涂技巧掌握较好的同学借此机会介绍自己的经验。
2、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并记入各组的学习记录,要求学生课后做完其余的练习,其中任意复色一题必做,其余选做。
3、课后拓展: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用色彩表现春天打下了基础,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色彩和色彩形成的视觉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分析。
9、教学反思
从教材的发掘来看,对教材的把握还是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的,例如对原色、间色、复色在色相环上的分布规律的总结,对于色立体对调色的指导意义,都是在所见过的基础理论书籍中不曾提到的。在教学的设计中,也考虑过初一学生对原本用于高中专业基础教学的内容能否适应,为此删节了部分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从课堂完成的情况来看,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对概念掌握的也不错,但没有想到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用过颜料,练习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没有任何调色经验,以红色到黄色的渐变为例,正常情况应是红色先与少量黄色相调,填涂到纸上,然后增加黄色的量,调出另一个层次,再填涂另一格,以此类推,最后渐变到黄色,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先在纸上用红色从一端到另一端涂满所有的格,然后再反向拿黄色涂一遍,结果可想而知,渐变效果出不来,因为他意识不到渐变是由配比逐渐改变形成的。再例如不会用毛笔,一个小小的方格,很少有人能够工工整整的把颜色填在里面,填出来什么形状都有,而且填涂速度很慢。
再有水分的掌握,颜料填不成形,互相渗化,或者在纸面上流得到处都是,甚至混合的什么颜色都看不出来了,比比皆是,学生的这种基础状况,是我不曾预料到的。再加上因为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摸底,练习设计得偏难偏重,所以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不好,很多学生都没能按时完成作业,最后只得根据情况分层次要求来弥补,要求感觉困难的同学尽量完成任意复色练习,其余练习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
小学优秀课件(篇4)
一、直入课题,巧设情境:
1、直入课题,板书课题。
2、听风,出示风娃娃图片,和风娃娃打招呼
(富于特色的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习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始,我就用声音,图片,言语创设了虚拟的情境,使学生们带着美好的童话般的想象和期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当学生们对这节课充满着兴趣和喜悦的时候,这节课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首先。)
二、复习检查、认读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件上出示的12个课后生字。重点:给极和吸组词,区分字形;再读驶和示,区别音近字;筝,轻声。
3、开火车读12个词。
(通过指名认,开火车认这两种方式快速地检查同学们对12个字词的掌握情况。将几个容易出错的,重点的字,进行强调。如:给"极"和"吸"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给"示"和"驶"通过比较读来区分字音,还有"筝"的轻声读法。以巩固学生们的识记。)
三、图文结合,深入研读
1、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
(在深入学文的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风娃娃们,看来你们已经长大了,听听风妈妈会对你们说什么?风妈妈的'出现,让学生们获得了更真实的角色体验,风妈妈的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由此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
2、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这节课的教法设计当中,第二段是重点指导,重点学习的段落。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字理行间所表露的感情。像先观察图再读,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断断续续"来读句子,这一点符合新课标对于1、2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然后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用"高兴"和"高兴极了"做对比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才能读出效果。将这一段学精,读透,能保证学生们下面的自学顺利的进行。)
3、半扶半放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有着相同的结构,句子排列,感情变化。所以,这一段的学习就相对简单,处于半扶半放的状态了。只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纤夫们拉船的辛苦,及需要人帮助的心理,以此衬托风娃娃们在听到感谢后极其高兴的心情。在想象纤夫们会怎样表达谢意这一点上,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提读第四自然段。疑问: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是这样的吗?
(第四自然段是研学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这两个模块的转折点,风娃娃的想法也是浅显易懂的。这一段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用关联词说话的环节。这是一个随文进行的说话训练,目的是将知识能力目标渗透在学文中。)
5、自学5、6、7、8四个自然段。
(有了前面两个自然段学习的基础,后四个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已学。自读自想,自已动笔圈画,考虑黑板上的板书,以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或请教小组内的其它同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学习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第五自然段中,使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课文的留白部分,是最适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机,我让学生再看看图,图上除了大风刮走了风筝,刮跑了衣服,刮断了小树,还造成了哪些破坏,图上没画出来的,你能想象到吗?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看图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思维创造能力都有训练。)
四、启发思考,突破难点: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风娃娃,为什么它想帮人们做好事,可人们却还要责怪它呢?(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2、谈谈生活中,你象风娃娃那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本课的难点是:明白"办事变光有好的愿望不可,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效"的原理。通过前面的深入学文和自学所知,同学们应该可以顺遂地帮风娃娃办理题目。再用"生活中,你像风娃娃那样常资助人吗?产生过雷同的美意办坏事的环境吗?"这样一个题目把学生们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同学们跳出课文,回归自已。通过老师的言语引导和学生们的团体交换,使同学们越发明了地认识风,认识课文所蕴涵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自已的生活现实中。我想语文的学习有了生活的源泉,才会有生命和活力。课堂是用风妈妈的话开始,又用风娃娃的话竣事,这在情境的建立上是完备的,能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牢固积聚:
1、总结课文。
2、读凭据这篇课文改编的"三字经"
风娃娃,风娃娃,做功德,大家夸。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吹风帆,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求全谴责他。大鹞子,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出蛮劲,尽肇事,呼啦啦,呼啦啦。
六、作业:明确原理的风娃娃又会做哪些功德呢?
小学优秀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1、布臵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用小黑板画上表格,由计分员计分。
3、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语文活动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漫游成语王国,大家可要努力啦!
二、明确规则:
①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小组记分,最后排出名次,赢的那一组是今天的擂台。
②记分员只管记分,不参加比赛。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过渡: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师:在成语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第二站:数字成语王国
要求:
①这道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得越多,分数越高,写对一个成语给1分,写错不扣分。
②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1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
③时间2分钟,超过时间不给分。
操作程序:
①请各组组长上台领题目,主持人宣布记时。
②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成语王国的动物可多啦,下面这道题叫“根据动物说成语”。
要求:
①这项比赛共有4道题,每次由一组抽取题目回答,当这个小组在回答时,其他三个小组要认真听,仔细想,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②说出一个成语加10分。
②说出带有“马”的成语。
③说出带有“狗”的成语。
④说出带有”龙”的成语。
操作程序:
①组长依次上台抽题目,并当众念题目。
②老师相机指点迷津,烘托气氛。
[老师相机点拨,以及适时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归类成语,能起到很好的深化作用。]
2、抢答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鼠目寸光掌上明珠暴跳如雷挥汗如雨
(2)、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小结过渡: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3)、看下面的成语就是来源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板书:来源)
①读一读,说一说。
③讲故事。师: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一到两名同学说一说)
小结过渡: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都浓缩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中。不仅如此,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从它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意义。(板书:意义)如果同学们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探寻你一定会发现成语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
过渡: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源远流长,但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小学优秀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熟全文,勾画生字,标注自然段。初步认识生字条中的8个生字。
2、读熟“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通过查资料,了解有关枣树、柳树的一些常识。
4、用“ ?”标出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启发质疑,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过渡: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全文,认识生字,感知课文大意。
2、出示字卡,认读后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正音:
看清声母读:枣、虽、思、乘。提示:“思”在“意思”一词中读轻声。
看清韵母读:忍。
3、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开火车认读生字。
4、小黑板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指名读,轮读,齐读。哪些词语不懂?找到在文中的位置,理解部分简单的词语。
5、提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合作学习,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一样。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勾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外形特点)的词句。
2、读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好。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4、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5、合作讨论: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先说说你的理由,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汇报。
6、各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自由练习,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现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性格。同桌练习。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四、引导小结,体会含义
1、读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2、回忆识字4中的成语,哪些适合这课 ?(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实践活动。
4、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提醒。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5、为自己的伙伴制作“优点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参与。)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回忆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说得多:
游戏1:听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游戏2:组字。
禾+几=(秃) 口+贝=(呗) 口+虫=(虽) 田+心=(思)
2、指导书写:
⑴ 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生字,认读。
⑵ 观察字形,书空笔顺。
⑶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提出需要老师重点示范的字:
“怎、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
“穿”:上宽下窄,上短下长。
“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
⑷ 在书上描红,再临写两个字,老师巡视纠正:
教师在示范书写时,要提示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仿写。
三、随堂练习,巩固生字
1、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听写10个生字听写8个生字,同桌订正。
3、提出记忆有困难的字,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4、在作业本上书写生字,并组词。
四、课外阅读积累指导
你认为哪些词句优美,读一读,再抄下来。
英语优秀课件
教案课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关乎教学步骤的设计,还涉及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思路的明确展示,它承载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编辑在网络上搜寻到了一些相关信息“英语优秀课件”,希望您喜欢阅读我们的网页,同时也希望您能够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英语优秀课件 篇1
1、adapt v.
根据语境猜词义
(1)How do these insects adapt themselves to new environments?
(2)You can adapt this fabric for anything from divers' suits to gloves.
(3)Many children buy books after they have been adapted for television.
根据语义找匹配
A. 改造;改装 B. 改编;改写 C. 适应;适合
(1)C (2)A (3)B
adapt oneself to…使自己适应或习惯于……
adapt to 适应
adapt sth. for sth. 改造;改装(以适应新用途、新情况)
adapt…from…根据……改写 / 改编
adaptable adj. 适应力强的;适用面广的
adaptation n. 适应; 改编; 改造
adapt / adjust / fit / suit / match
它们都有“适合,适应”的意思。
adapt指修改或改变,使某物或某人做些改变以适应新条件。
You should adapt yourself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djust指借正当的判断或熟练的技巧“调整,调节”,以使两者互相适应。
You can't see through the telescope until it is adjusted to your eyes.
fit指大小适合,引申为“吻合”。
The shoes fit me well.
suit多指合乎要求、口味、性格或情况。
No dish suits all tastes.
match指大小、色调、形状或性质等相配或相称。
A red jacket doesn't match green trousers.
用适当的介词填空
(1)The play is adapted from a Michael Crichton novel.
(2)This teaching material can be adapted for older children.
(3)When you go to a new country, you must adapt yourself to new customs.
1、adapt v.
2、conduct n. & vt.
根据语境猜词义
(1)We are conducting a
survey of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s organic food.
(2)Non-metals such as wood, glass and plastic cannot conduct heat easily.
(3)The orchestra is conducted by John Williams.
(4)“I can't scold your cheating on the examination,” said a father to his son. “But I'm glad that you conduct_yourself honestly next time. ”
(5)Why has his fellow students' conduct changed towards Marty?
根据语义找匹配
A. (乐队)指挥 B. 为人;表现C. 导(电、热)
D. 实施;进行E. 行为
(1)D (2)C (3)A (4)B (5)E
conduct a survey / investigation 进行调查
conduct oneself 表现
conductive adj. 具有传导性的
conductor n. (乐队)指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
用conduct的适当形式填空
Yesterday our chemistry teacher(1)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on wood to see whether it is (2) conductive, after the experiment we drew a conclusion that wood is a poor (3) conductor of heat.
3、congratulate vt.
根据语境猜词义
(1)She congratulated me warmly on my exam results.
(2)I congratulate myself on my good fortune.
根据语义找匹配
A. 祝贺;向……道喜B. (因某事)为……感到高兴
(1)A (2)B
congratulate sb. on sth. / congratulate sb. for doing(having done)sth. 祝贺某人做了某事 congratulate oneself on sth. / congratulate oneself for doing / having done sth. 庆幸自己做了某事
congratulation n. 恭喜;祝贺 (常用复数)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marriage. 谨以至诚祝贺你们喜结良缘。
congratulate / celebrate
两者的意思很接近,但在
英语中却有所不同。
congratulate意思是“祝贺,道贺”,只能用人作宾语,若要表明所祝贺的事情,后面要用on (upon)连接,构成congratulate sb. on / upon sth.
We congratulated her on winning the contest.
I will congratulate you on / upon your success.
celebrate意思是举行仪式、典礼的“庆祝”,只能用事(节日、胜利、成功等)作宾语,构成celebrate sth.
We had a party to celebrate parents' silver wedding.
They will celebrate your birthday next week.
翻译句子
(1)我们祝贺他考试得了第一名。
We congratulated him on having come first in his exam.
(2)请见到她时转达我的祝贺。
Please give / pass her my congratulations when you see her.
4、access n.&v.
根据语境猜词义
(1)Only 40% of 5-year-olds have acces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2)There is easy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by rail.
(3)Bank customers can access their checking accounts instantly through the electronic system.
根据语义找匹配
A. 通道;入口 B. (使用某物或接近某人的)权利;机会 C.接近,利用
(1)B (2)A (3)C
have / get / obtain / gain access to…拥有……的机会;可以接近;进入
give access to接近;准许进入
accessible adj. 可接近的;可进入的;可使用的
be accessible to…可接近的,可靠近的;可使用的
access (to) / approach (to)
access to
①(……的)通道;入口
The only access to that farmhouse is across the fields.
②(使用某物或接近某人的)权利或机会
Students must have access to good resources.
approach to
①(……的)路径;途径
Soldiers were guarding all approaches to the palace.
②(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尤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法;态度
We need a fresh approach to sports in education.
单项填空
( )(1)For professional athletes, __________ to the Olympics means that they have a chance to enter the history books.
A. appeal B. attachment C. access D. approach
( )(2)The people living here are __________ to the swimming pool.
A. predictable B. possible C. accessible D. due
5、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
根据语境感悟其用法
I soon found that the work I was doing had been done by other people — in_other_words,_I'm wasting my time.
我很快发现我在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情,换句话说,我是在浪费时间。
keep one‘s word 遵守诺言
break one's word 失信,食言
eat one‘s words 承认说错了话 get in a word插话
leave word留言 have a word with sb. 与某人谈一谈
have words with sb. (about sth. )(为某事)与某人争吵
in a / one word简言之;总之
beyond words无法用言语表达
with these words说完这些话
word came that…有消息传来说……
sb. sent word that…某人传来消息……
Word came that our duties would be changed.
有消息说我们的职责会有变动。
He sent word by an army messenger that they had arrived in Jakarta. 他通过通信兵传送消息说他们已经达到雅加达。
in other words / I mean
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尤指转向更简单的说法)
He decided to quit the job. In other words, he had to find another job instead.
I mean我是说 (用于补充评论或解释刚说过的话或原因)
We couldn't live on that! I mean, it is ridiculous.
用word的适当短语填空
(1)Nack is good, kind, hard-working and intelligent; in a / one word, I can't speak too highly of him.
(2)I cannot trust him any more because he did not keep his word.
(3)With these words,he left the room hurriedly.
(4)Beethoven wrote many world-famous musical compositions.In other words, he was a great musician.
(5)You also can leave word online, we really appreciate your proposal.
6、out of breath 上气不接下气
根据语境感悟其用法
After climbing that long flight of stairs she was completely out_of_breath. 爬完那么长的一段楼梯后,她已经完全喘不过气来了。
out of sight看不见 out of control失控
out of date过期,过时 out of order出毛病;混乱
out of work失业 out of patience不能忍受
out of question没问题;无疑;毫无疑问
out of the question不可能的;办不到的
out of fashion过时,不流行
out of reach够不着 out of touch失去联系
out of place不适合 out of cash钱用光了
用out of 的相关短语填空
(1)The Ford car went out of control and crashed over the cliff.
(2)Some popular songs go out of fashion / date (过时)soon.
(3)This medicine is out of order (出毛病).
(4)Hardly had I opened the door when he rushed into the office out of breath (上气不接下气).
( ) 1. (2009?浙江)The good thing about children is that they ______ very easily to new environments.
A. adapt B. appeal
C. attach D. apply
…but I am very outgoing and have learned to _adapt_to my disability.(P2)
A 本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句意为:孩子们的一个很好的优势就是他们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adapt to适应;appeal to呼吁;attach to附属于;apply to向……申请。
( ) 2. (2010?全国Ⅰ)With Father's Day around the corner, I have taken some money out of the bank ______ presents for my dad.
A. buy B. to buy
C. buying D. to have bought
I have to work hard to_live_a_normal_life but it has been worth it.(P2)
B 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根据选项此题考查非谓语动词。题干中空格划在名词后,但是空格后的部分不是对
(3)This medicine is out of order (出毛病).
(4)Hardly had I opened the door when he rushed into the office out of breath (上气不接下气).
( ) 1. (2009?浙江)The good thing about children is that they ______ very easily to new environments.
A. adapt B. appeal
C. attach D. apply
…but I am very outgoing and have learned to _adapt_to my disability.(P2)
A 本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句意为:孩子们的一个很好的优势就是他们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adapt to适应;appeal to呼吁;attach to附属于;apply to向……申请。
( ) 2. (2010?全国Ⅰ)With Father's Day around the corner, I have taken some money out of the bank ______ presents for my dad.
A. buy B. to buy
C. buying D. to have bought
I have to work hard to_live_a_normal_life but it has been worth it.(P2)
B 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根据选项此题考查非谓语动词。题干中空格划在名词后,但是空格后的部分不是对
英语优秀课件 篇2
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
I.阅读目标:
1.EnablethestudentstoreadElias’story.
2.GuidethestudentstoknowthequalitiesofNelsonMandelaasagreatleader.
II.能力目标:
1.Developthestudents’readingskills,suchasscanning(略读),word--guessing(猜词),closereading(细读)andsummarizing(总结)
2.Improvethestudents’comprehensionability.
III.情感目标:
1.Understandthequalitiesgreatpeoplehaveincommonandlearnthefinequalitiesfromthem.
2.Developthestudents’moralquality
Para5Elias’truefeelingandactions
Para7Elias’troubleCPooreducationandjob
Thetextcantbedividedintotwoparts?Whatarethey(Discussion),andthengivethegeneralideaofeachpart.Part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isthegeneralideaofthestory?
Thestoryisabout__________.
A.thepoorlifeofblackpeopleinSouthAfrica.
B.thelifeofMandela.
C.ThelifeofElias’changedbeforeandafterhemetNelson.
D.howEliasmetMandela.
Step2.Listening:
PleaselistentothepassagecarefullyandtrytofinishthetimelineofElias’life.
1940….
1946….
1948….
1952….
Decidewhethertheyaretrueorfalseandgiveareason.
1.EliaswenttoseeNelsonMandelawhenhewasintrouble.
2.Eliasleftschoolbecausetheschoolwastoofarfromhishome.
3.NelsonMandelahelpedhimkeephisjob.
4.EliastrustedNelsonMandelaandhejoinedtheANCYouthLeague.
5.Eliaswaswillingtoblowupgovernmentbuildings.
6.NelsonMandelathoughtviolencewasagoodwaytohelpblackpeople.
Step3.IntensiveReading:Readthispassagecarefullyand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
1.WhenwasEliasborn?
2.WhendidthewriterreceivetheguidancefromNelsonMandela?
In1954B.WhenEliaswas6yearsold.
C.In1952D.WhenEliaswas8yearsold.
1.WhatkindofunfairsituationdidblackpeopleinSouthAfricaface?
⑴Blackpeoplecouldnot______orchoosetheirleaders.
⑵Blackpeoplecouldnotgetthe______theywanted.
⑶Theplacewheretheylivedwere______________.
⑷Theycouldn’t__________there.
2.WhydidEliashelpMandelablowupsomegovernmentbuilding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didtheANCYouthLeaguefightagainstthegovernment?
A.Theyfoughtagainstthegovernmentinapeacefulway.
B.Theyshootthegovernmentofficials.
C.Theydecidedtoanswerviolencewithviolence.
D.Theyignoredtheruleofthegovernment.
4.WhydidEliashelpMandelablowupsomegovernmentbuildings?
A.Becausehelikedviolence.
B.Becauseitwasnotdangerous.
C.Becausehethoughtitwasawaytomakeblackpeopleandwhitepeopleequal.
D.Becausehewantedtobefamous.
5.WhichofthefollowingstatementsisNOTthewriter’spurposeofthepassage?
A.ToletusknowthelivingsituationoftheblacksinSouthAfricaatthattime.
B.TotellushowgreatNelsonMandelawas.
C.ToletusknowthelivingsituationoftheblacksinSouthAfricaatthattime.
D.Totellusaninterestingstory.
6.Itcanbeinferredfromthepassagethat:
A.NelsonMandelahelpedEliastokeephisjob.
B.Eliaswashappytoblowupthegovernmentbuildings
C.thegovernmentwashappywithNelsonMandelaandtheANC.
D.EliasmetNelsonMandelaatschool.
Step4.Detailunderstanding:
Fillintheblankswithproperwords,ifnecessary,youcanrefertothetext.
Blackpeople’sproblems:
Theycouldn’tgetthe______theywanted.Theyhadtoliveinthe________partofSouthAfrica.
Elias’life:
Apool______workerinSouthAfrica.Hedidn’thavea________toliveinJohannersburg,Sohewouldprobablybecomeoutof_____.
AftermeetingMendela:
Mandelatoldhimhowtogetthecorrect___Sothathecould____inJohannesburg.He____theANCYouthLeague.HehelpedMandala____upsomegovernment______.
EliasfirstmetNelsonMandelawhenhewastwelveyearsold.Atthattime,Mandelawasablack_________whooffered_________topoorblackpeopleabouttheirlegalproblem.
EliasneededNelson’shelpbecausehehadverylittle_________.Hegotajobinagoldmine.SadlyhedidnothaveapassbooktoliveinJohannesburgandhe________aboutwhetherhewouldbecome__________ofwork.MandelatoldEliashowtogetthe___________paperssohecouldstayinJohannesburg.EliasneverforgothowkindofMandelawas.WhenMandela_______theANCYouthLeagur,Elias________itassoonaspossible.In1963,EliashelpedMandela________up
somegovernmentbuildings.Thoughitwasdangerous,Eliaswasvery__________tohelp.
Homework:
position:writeashortsummaryofthispassage.
2.reviewthewordsandexpressionsofthisunit.
3.previewthetext:TherestofElias’story.
英语优秀课件 篇3
1.知识与技能: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方法和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Word 的教学,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自主探究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Word 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Word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4.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报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出来的吗?
5.介绍Word的基本知识:Word在英文中是字、词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软件名称。Word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字处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Word。
英语优秀课件 篇4
1.学生能学会关于职业的词汇与询问未来打算的句型。
2.指导学生仔细聆听谈论未来打算的对话;学会用英语谈论未来的打算。
3.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协作意识;并能认识到要为实现未来的打算而采取的行动。
学会关于职业的词汇与询问未来打算的句型。
通过交流表达和听力训练,引入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来学习“be going to” 句型
Learning action tips:
Lead in the topics in English essay:Everyone has a dream job. So do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 teacher. I worked hard. Now I am an English teacher.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Learning action tips:
Preview the words on Page4142 in the word list.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by phonetic symbols, then underline new words in the text and mark the Chinese meaning. At last finish the task in 1a.
(2)cook sb. sth.= cook sth. for sb. 给某人做饭
keep sb./ sth. doing sth. 让某人/物不断做某事
虽然很晚了,他仍然在做家庭作业。
Although it\'s late, he still keeps on doing his homework.
(1)be sure+about/of +名词、代词或动名词,意为“确信;对……有把握”。如:
She is__sure__of success. 她确信会成功。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T: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1 Let\'s read the new words and the phrases.
computer programmer, cook, doctor, engineer, violinist, driver, pilot, pianist, scientist
翻译下列短语:
(1)计算机程序设计员computer__programmer (2)上表演课take__acting__lesson
(3)练习篮球practice__basketball (4)确保make__sure
(5)不确定……be__not__sure__about… (6)当然of__course
(7)继续……keep__on__doing__sth. (8)擅长be__good__at
你还知道哪些职业?
worker,__farmer,__officer,__policeman,__actor,__actress,__artist,__nurse,__dancer,__singer,__dentist,__guide,__reporter,__postman,__writer…
工作职业等相关名词构成规律:
(1)一般在动词后加er,如:
listen→listener听众 read→reader读者 teach→teacher教师
sing→singer歌手 work→worker工人 farm→farmer农夫
(2)以e结尾的加r,如:
write→writer作家 dance→dancer 舞蹈演员
(3)在动词后加or,如:
visit→visitor参观者 invent→inventor发明者 act→actor男演员
(4)在名词词尾加ist构成,如:
violin→violinist小提琴手 piano→pianist钢琴家
science→scientist科学家 art→artist艺术家
(5)在词末加man构成,如:
post→postman 邮递员 business→businessman商人
Task 2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1b,2a,2b.
Task 3 Make conversations.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1)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What do you want__to__be when you grow up?
(2)我想当一名作家。 I want to be a writer.
(3)你怎样来实现它? How are__you__going__to do that?
(4)我打算继续写文章。 I\'m__going__to__keep on writing stories.
(2)be sure+ 动词不定式,意为“务必做某事;一定做某事”。如:
I am__sure__to go with you. 我确信和你一起去。
(3)be sure +that 宾语从句,意为“肯定……;确信……”。如:
We are__sure__that you can make great progress this term. 我们确信你这学期能取得很大进步。
(4)make sure+ 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或动词不定式,意为“确保……,查明……”。如:
Make__sure__ that you can find out the truth soon. 确保你能很快找出真相。
Learning action tips:
1.Students turn to Page41 and listen to the tape, finish the listening task in 1b.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repeat.
2.Students turn to Page42 and listen to the tape, finish the listening tasks in 2a and 2b. Then students listen again repeat.
Learning action tips:
Students read aloud the dialogue in 1c, 2c and 2d, make the dialogue and have a conversation practice with the sentence“ be going to…”. And interview classmates about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in the future?”
英语优秀课件 篇5
一、能力目标:
1、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句型Where is...? Is she in the study? Where are...? Are they
on the table? 来询问物品位置。
2、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句型Yes, she is./ No, she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进行回答。
3、能够正确说出元音字母u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能够根据其发音规律拼读学过的语音例词。
二、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bedroom、study、kitchen、bathroom、living
room、bed、table、sofa、fridge、phone。
2. 能熟练朗读并模仿本单元的对话。
3. 能理解Let’ s do内容,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4. 知道元音字母u在单词中的发音.
5. 学唱歌曲。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养成整齐摆放物品的好习惯。
【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本单元重点学习句型是:Where is...? Is she in the study? Where are...? Are they on the
table? 及相应回答。本单元难点是复数的用法,It has...的用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A Let’s talk Let’s play
第二课时:A Let’s Learn Let’s do
第三课时:A Let’s spell
第四课时:B Let’s talk Ask, answer, and write
第五课时:B Let’s learn Let’s play
第六课时:B 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sing Story time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能用Is it/she … ?询问物品所在。
2. 能准确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作出准确地回答。 二、知识目标:
1. 能熟练朗读并模仿本节课对话。
2、能表演本节课对话。
3、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本节课对话,能听懂会说Is she in the bed room?Yes, she is . No, she isn’t.
Is it … ?Yes,it is/No,it isn't. I have … . Where's…?
4、了解知识点: Is she in the study? No, she isn’t. (一般疑问句 am, is,
are提前,肯定、否定回答等。)三、情感目标:热爱自己的家,积极参与劳动,做家务。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句型Is she in/on/under/…? Yes, she is./ No, she isn’t. 词汇:isn’t
教学难点:发音it is 连读,isn’t
【学习准备】
.图片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4 Let’s
talk;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教学光盘。
1. 我行我秀
2.演讲 My home.
【学习过程】
一、热身(Warm-up)(此环节用时5分钟)
说唱玩赛,激情引趣
1. Let's do播放上一课时的Let't do,让学生边听边做动作.
2.单词风暴 大屏幕快速闪现上节课单词,让学生快速说,达到巩固单词的目的。
英语优秀课件 篇6
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的教学设计(Warming Up)
本单元课文百万英镑是根据美国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写的小说改编的剧本。因为本课文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英文剧本,所以在Warming Up 阶段应该对剧本的相关知识做一下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戏剧的特色和要素。
Warming Up 是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的讨论,以及关于他本人生平的简要介绍。这部分是本单元的背景知识,并没包括生单词,只是作一个导入。
1. 使学生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 有个初步的了解。
2. 使学生对英语剧本有初步的了解,引发学生学英语戏剧即课文的兴趣,可以通过模仿戏剧配音提高英语语调感知水平。
步骤一:播放百万英镑电影开头片段约30秒,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部电影,然后引出马克吐温。(1分钟)
步骤二:让学生自己阅读P.17 的Warming Up小短文,完成旁边的Note。(3分钟)
步骤三:随机抽三位同学检查答案,问清楚答案在第几行哪句找到的,如果是猜测的答案,也请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关上课本,大家再复述一遍,注意老师只提醒词,让学生讲。(2分钟)
步骤四:又播放一次步骤一的电影,询问是否有人知道电影的话本题材,引入英语戏剧。老师再对戏剧作一个简短介绍。(1分钟)
步骤五:模仿电影配音,让学生注意话剧语调的起伏,老师示范时做一下比较夸张的语音示范,比如Who?Me?Sir?模仿出那种身临其境感,让学生模仿,去演,设置一个比赛,看谁模仿的。(3分钟)
英语优秀课件 篇7
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表示目的用语,并运用到日常交际。复习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写种植西红柿的过程。
burn, free, operate, obey, punish, so that, in order to, make sure, stop. . . (from) doing
1)I’ll keep the box in the shade so that the sun doesn’t bum the little plants.
2)I’ll water them to stop the soil getting too dry.
1.利用对话、课文,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利用新单词、词组及日常交际用语,组织学生造句、编对话、叙述课文、表达思想等。
通过对话和课文的学习,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听、读 2、问答练习3、造句4、编演对话5、讨论6、复述课文7、讲故事
1.建议教师在听之前,大概介绍所听材料的内容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们能够抓住要点,同时教师也为了让学生们理解得更清楚,也可提前把问题写在黑板或让学生们先看问题,然后听磁带。
2.在20课131页的听力练习,主要内容讲解一对英国夫妇的农场,教师在放磁带之前,让学生们看一看每道练习题的大致问的内容,放完一遍后,教师可问一到两个学生农场的概况,然后教师根据问题的内容在分别放磁带。
1、教师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向,尽量给学生创造英语的真实情景。帮助学生听懂课堂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
2、本单元是对于表示目的一些交际用语,教师可以按以下程序:看、听老师演示→听录音→ 训练学生典型句型→ 读课文 → 学生运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围绕播种,植树这一题材,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日常交际用语运用了陈述目的基本表达法,同时在对话及课文阅读中使用了主要词汇的用法,如;shade, in order to, in fact, stop, cut down, known down等。同时本单元出现的语法重点是复习被动语态及表示目的句型结构。
这四个动词都有“带”的意思,但动作的方向不同。
1)take意为“拿去,带去”,如图所示:
It’s going to rain. You’d better take your umbrella with you. 要下雨了,你带上雨伞。
2)bring意为“带来,拿来”,如图所示:
Bring me the newspaper, please.请把报纸给我拿来。
3)carry意为“携带”,无方向性。如:
He always caries a small notebook in his pocket.他口袋里老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
如:People had to walk many kilometers in order to fetch wood.人们要砍柴得走很远。
burn v.--烧毁,焚毁.烧伤;(由酸类)灼伤;燃烧(以取火或热)
l)此词指正在燃烧的状态而不表示“点燃”的动作,“点燃”一词应是light。
I will keep the box in the shade so that the sun doesn't burn the little plants.我将把盒子放在阴凉处以防太阳晒坏小苗。
The two men had their limits burning all night long in order that everyone might see how hard they were working on the Emperor’ s new clothes. 这两个人点了一夜灯以便让大家知道 他们赶做皇帝的新装是多么卖力。
2)对其过去式、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burned,burned或burnt,burnt。但是过去分词burnt常用作adj.,如
He took a burnt stick up from the ground.他从地上捡起一个燃烧过的棍子。
强调动作时多用burned,其后常接宾语。
They had burned all the old letters before they left.他们在离开前把所有的信都烧了。
In fact they grow better if you feed them. 事实上如果你们喂养他们,他们就能生长得更好。
She feeds her baby on (with) cows’ milk. =She feeds cows’ milk to her baby.
The sheep feed chiefly on grass. 羊主要以草为食。
soil, earth, ground ,land 和 field的区别
earth作“泥土”解,与soil通用。它还可以作“地球,大地”解,相对于天空而言,如:
He filled the hole with earth. 他用泥土填洞。
soil 指土壤,耕地,国土等。
Soil is earth in which flowers, trees and other plants can grow. 土壤是花草、树木及其他植物得以生长的泥土。
land 指相对于大海而言的“陆地”,也可以指土地、 国土等。
After along journey, they found the rich land.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找到了这块沃土。
ground主要指地面、地板(floor),也可指田地(与land可通用),如:
There is a large play ground in front of our building.在我们楼前有一个大操场。
field指田地、原野、场地(=ground)。如:
They are working in the fields. 他们正在地里干活。
The rest are left to grow even taller. 余下的被留下来以让它们长得更高。
1)the rest作“剩余部分,其余”讲。它作主语时,其谓语动词的数要依据它所指代的名词的数来确定。例如:
The rest of the money was left to his son. 剩余的钱留给他儿子。
Only Tom is in the classroom. The rest of the students are still at play.只有汤姆在教室里。其余的学生还在玩。
2)句中的副词even修饰比较级taller, 它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的词或短语还有much, far, still, rather, a lot, a great, deal, a little, a bit等。例如:
It’s a bit cold today. 今天有点冷。
His book is far more interesting. 他的书更加有趣。
so that he can catch the first bus.
in order that he can catch the first bus.
so as to catch the first bus.
in order to catch the first bus.
to catch the first bus.
本单元重点的语法项目是表示目的的方式,下面将表示目的的几种方式归纳如下。
1、动词不定式(包括 so as to,in order to)。
2、用so that和 in order that引导目的状语从句,从“句中一般含有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等。下面以“为了能赶上第一班车,他每天都起得很早”为例。
以上是用肯定句结构。
用否定结构,注意“不定式的否定结构在to前加not; so that/ in order that 只有在主句主语和从句主语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换成 so as to/in order to;in order to可放于句首,so as to则不可)
so that he can’t miss the first bus.
in order that he can't miss the first bus.
so as not to miss the first bus.
in older not to miss the first bus.
so that也可用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在so 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中,谓语动词前不用情态动词,主从句间可有逗号隔开。例如:
Everyone said no, so that the plan was dropped. 大家都反对,计划就不再讨论了。
cut down, cut in, cut off与cut out的区别
to cut down a tree with an axe 用斧头把树砍倒
Don't cut in while I'm talking. 我说话时别插嘴。
cut off意为“切断、切下”指切断电源,水源,煤气等。
He cut off the gas when a fire breaks out.
cut out意为切下,删下,指删掉,剪下文章等。
He cut out an article from the newspaper.
英语优秀课件 篇8
Words—复习有关animals的单词。
学习新单词:hen, sheep, cow, horse, goat, lamb以和复数的表达方式。
Sentences—熟练掌握下列句子,并能熟练运用。
What are they? They are goats.
Are they…?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2. 情感、文化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学习兴趣,协助他们树立信心。
(2)使同学能掌握以得体的方式与人交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农场上常见的牲畜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horse”与“house”的`发音区别,掌握“lamb”的发音以和复数形式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1.PC复读机 课文MP3格式。
2.教师准备单词卡片:hen, cow, horse, goat, lamb,sheep.和复数图。
四.教学步骤:
[∫i:t ] 分析音标后 根据发音规则写出 单词 sheep sh /∫/ ee /i:/
P /p/ 同学拼写单词 。
[h):s ] 根据发音规则 写出单词 horse h / h / or / / s / s /
What are they ?
They are goats .
(二 )。听写音标 根据规则写单词 短语 教师做动作让同学猜意思
Feed the hens Ride a horse Milk a cow
英语优秀课件 篇9
课题 Starter Module3 Unit1 课型 listeningandspeaking
教学目标 学习询问颜色句型
教学重点 What colour are …? They are red. How do you spell “red”? R-E-D.
教学难点 颜色词汇的拼写记忆
教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 1
教学课程 1.Greeting.
2.Warming-up
1)Look and learn the word:apple,banana,flower,tree,bird,cat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colour words.
3) Listen and say:
T: What colour are they?
S: They’re red.
T: How do you spell “red”?
S: R-E-D..
3.Drills
Work in pairs. Ask and say.
S1: What colour are they?
S2: They’re….
S1: How do you spell it?
S2: …
4.Practise
1) Read and match.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write the sentences.
5.Conclude
6.Homework
Work book.
英语优秀课件 篇10
Period 7-8 Grammar
Grammar
一、动名词做主语的用法
动名词做主语往往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在口语中也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如:
Seeing is believing. Helping her is my duty. Talking mends no holes.
空谈无济于事。
Working with you is a pleasure.和你一起工作是一种乐趣。
动名词做主语和不定式做主语一样,也可以用it作形式主语。如:
It's rather tiring walking around in a city.
不定式做主语往往表示具体的特别是将来的动作。如: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He realized that to go on like this was wrong.
二、动名词作宾语的用法
1.有些动词或短语动词后常用动名词作宾语。如admit, appreciate, avoid,can't stand(不能忍受),consider,delay, devote … to, dislike enjoy,escape, excuse, feel like, finish, forgive, get down to, give up,
imagine. insist on, keep (on), look forward to, mention, mind, miss(错过),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put off, stick to, suggest等等。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做早操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Her shoes wants mending.她的鞋该修理了。
注意:当need, want, require, worth后面接doing也可以表示被动。
Your hair wants cutting.你的头发该理了。
The floor requires washing.地板需要冲洗。
I have finished writing this book.我已经写完这本书了。
2.在allow, advise, forbid, permit后直接跟动名词作宾语,如果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则构成“allow/advise/forbid/permit +名词/代词+不定式(宾语补足语)”之形式。如:
We don't allow smoking here. We don't allow anybody to smoke here.
3.动词need, require, want意为“需要”时,后跟动名词的'主动式或不定式的被动式作宾语,意义没有区别。如:
The window needs/requires/wants cleaning/to be cleaned.
4.在begin, continue, love, like, hate, prefer, intend, start后用动名词和
用不定式作宾语均可,意义没有多大区别。
5.动词forget, go on, mean, regret, remember, stop, try, be used to, can't help后跟动名词和跟不定式区别较大,须注意。
forget, regret, remember后跟动名词,动名词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后跟不定式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Period9-10 writing and checking the answers of the exercises
英语优秀课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课,本单元围绕做"比较"( Makingcomparison) 这个题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它与上一单元联系紧密,是它的延续。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表示数量的some,few的比较。通过学习的比较等级,进一步加深对比较等级的语法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通过some,few比较等级在陈述句与疑问句中的操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some,few的比较等级;
(2)学习单词strong。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及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不臀藁?No pains,no gains)。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现阶段外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目的'语素质教育、潜在外语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四方面。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表示数量some, a few的比较等级。
难点:some, a few的比较等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外语语言氛围,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到农场里。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农场的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做游戏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通过五步教学法,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四、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拉近师生距离,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带他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并请他们依据我的提示猜测要去哪里?当学生猜出去农场时,我们便"上车",一路欢歌(PickingApples)去农场。随着"嘎"的刹车声,电脑打出农场全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导入正课。
2、新课的讲解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幅幅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配有汽车声、动物的叫声,栩栩如生。以学生在农场里劳动为主线,通过树上结多少苹果,学生摘多少苹果,卡车运多少苹果筐,以及劳动后学生吃多少苹果的比较,将some,few的比较等级在一系列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语境中详细讲解,反复演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其中多媒体展示的动画部分更具特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英语语言素质。
3、反复操练和巩固应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Work in threes,in pairs,in row,in group,及Boys ask,Girls answer等多种不同方式操练巩固。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4、反馈练习
本课的又一次高潮是将游戏与练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设计下棋游戏,棋盘为20个格,每格均为在苹果园里劳动的情景,并配有本课的重点--比较等级的练习题。棋盘的上一男一女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两大组,值得一提的是决定男女生在棋盘上走几步的转盘,是
英语优秀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会使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开购物单。为后两课学习购物做准备。
2. 学会讨论吃什么饭,买什么东西。
3.复习一些礼貌用语和习惯表达,如:How about…? What about…? Can you come with me? What do you have for dinner this evening? Let me and have a look.等。
教学用具: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图片或实物等。 如有条件可做一商店的模型。是的可更加生动真实。
教学步骤:
Step 1 Revision
[课件展示]值日生Duty Report。
教师让学生看图片编对话,两人一组操练对话。同时教师总结售货员用语和顾客用语。
A: May I help you ?
B: Thank you. I want …of …, please.
A: Certainly. Here you are. Is that all?
B: No. And some… please.
A: How many do you want?
B: About…, please.
Step 2 Read and act
[课件展示]教师可以点击图片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
教师点击图标播放录音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听录音一遍后问:Where are they?
在听录音一遍后问学生: What does Tom want to buy? What else? How many? How much are they?
听第三遍,模仿跟读,直至练熟。
Step 4 practice
[课件展示]教师点击图片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模仿情景影片中的对话,学生可根据课件中提供的食品名称和重量,两人一组自行编对话。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演练。
Step 5 Listen and answer
[课件展示]教师点击图标播放录音,同时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教师放三遍录音,教师核对答案时候点击鼠标,问题下方出现答案。
Step 6 Exercises
[课件展示]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复习巩固有关many和much的区别以及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区别。
Step 7 Game and music
[课件展示] 教师可以在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后的空余时间,播放影片给学生增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