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集合

峨眉山月歌教案集合。

每位老师都需要在授课前恰当地安排教案和课件,此刻又适逢老师们编写教案和课件的阶段。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的关键,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构思和撰写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建议您阅读一遍“峨眉山月歌教案”,如果这些经验能够助您达成自己的目标和实现梦想,我们会感到十分欣慰!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1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背诵古诗,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难点: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多法品读、图画展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回忆旧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谁来介绍一下?谁愿意把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给同学们背背?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块:激发兴趣,解题引学。

1.出示几幅美丽的峨眉山图片,指名介绍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2.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3.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教学生划准节奏223,指名练读出韵律和节奏。

4.找出最重点的字:“月”。

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弯弯娥眉秋月 青山吐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映清江 随水流去

夜发清溪向三峡——一叶轻舟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随行明月 被遮不见

把词写在对应的诗句旁边。

第三板块: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用上老师刚刚出示的词语,说说古诗的意思,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残月娥眉月或新月娥眉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第四板块: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谈一谈。

2.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

3. 最后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争取背诵。

第五版块:拓展资料,开阔视野。

自从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对后世咏诵峨眉的诗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样作业布置:

1、读一读: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2、 做一做: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教学反思Gz85.COM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为何写“峨眉山月”?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6

课题 《古诗两首》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古诗,特别是“眉、溪、峡、君”。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交流对李白的了解。背诵古诗。 齐读课题 预习导学 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诗歌 (1)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押什么韵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根据平仄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2.交流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         各种形式的朗读 交流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理解诗意 1.解题。 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板书:歌 月) (歌是歌咏的意思。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2.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1)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轻声读读,把他们圈画出来。 (2)想想:除了地名,还剩下的16个字意思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交流: ①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②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半轮秋是倒置。 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 发:出发 下:顺江而下 君:李白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4)相机指导。 3.读诗。   交流峨眉山的资料。             轻声读古诗。按要求进行自学。     交流。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看课本上的插图。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全班说说诗的整体意思。 朗读古诗。 感悟意境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 思 君)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3.从李白的诗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诗九言月。《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谁能记起李白写月的诗? (2)师独白:李白有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4.同学的体会很深刻,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有韵味地读这首诗。   找,指名朗读。               指名朗读。       齐背。     指名朗读。 朗读古诗。 串诗积累 过渡。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那些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诗吗? 1.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读读这三首诗,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指导。 2.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交流。           按要求进行学习。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布置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完成《补充习题》中《峨眉山月歌》的习题。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平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近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近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近古诗,走近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