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教案5篇

西师版五年级教案5篇。

每位教师都必备教案课件,但要清楚教案课件不可随意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西师版五年级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并建议将本页收藏起来以便随时学习!

西师版五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燃料,每种燃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3学习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几种燃料,这几种燃料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燃料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板书:燃料)

1什么是燃料?(燃烧时能产生热能、光能的物质)

2出示句子:燃料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燃料机器就不能开动,工业生产就要停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所负的责任非常重大。

(1)读句子,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大的作用?

(3)板书课题:燃料的家庭。齐读课题。这是拟人的说法。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了解燃料的家庭中有哪些成员。

3这是我国着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普文章,先读一读课文链接,了解作家。

燃料的家庭中到底有哪些成员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大家读一下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文)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读第一遍时,把课文读通、读顺。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2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一共介绍了哪几种燃料。在燃料的种类和名字下面做上不同的符号。

(二)检查自读效果。

1认读生字卡片。(提示容易读错的地方)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课文是从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方面介绍的)

4各个燃料家庭中分别有哪几种燃料?(指导分段读课文)

三、按课文的结构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燃料家庭里依照不同的性格,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第二部分(第2~13段):分别介绍各种燃料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部分(第14段):燃料是工业的粮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的作用非常大。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

名称特点用途

固体燃料

液体燃料

气体燃料

2同桌交流表格的内容。

3全班交流。读课文相应的段落。

五、精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

1课文在介绍燃料家族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读读课文,你发现有哪些说明方法?(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2抽生读句子,体会说明方法。

3在课文里,高士其把固体燃料里的木材、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炭说成是五兄弟,把它们纳入燃料家庭之中,使没有感情的东西具有人的特征:它们有皮肤、它们可以威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体会这篇科学小品的趣味性)

六、拓展练习

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燃料,结合它的特点和作用,写一篇燃料的自述。

西师版五年级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天上的星星》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批读课文。本组课文体现的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珍惜生活。

《天上的星星》是着名作家贾平凹的文章。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星星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迷人的印象、关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文章以不拘一格的笔墨,显示出作者精彩叙事和真切状物的技巧。课文先写了我们小时候好奇地数星星,看见繁星满天,快活地向星星招手;接着写了月明星稀让我们大吃一惊,可怜这些没精打采的星星;最后写了我们无意中找到了躲藏在溪水中的星星,并且保守着这个孩子的秘密。课文描写了繁星满空和月明星稀时的景象,刻画了一群孩子天真童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中多处地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结合大量天真的想象,文字优美,极具欣赏性和可读性。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本课用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

2、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和文本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贞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有关童年生活的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文采优美,贴近孩子生活,那么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想象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文章的繁星满天、月明星稀两个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感。

2、批读法。批读文旨在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积极思考,随文旁批。批读作为语文阅读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在本课充分体现批读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3、读写结合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读写结合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的心路历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充满诗意的想象导入新课:

1、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回到童年。你是否会在夏夜的星空下,坐在院子的小凳上,仰望深蓝的天空,数着那一颗颗眨着眼睛的星星。突然,有一颗星星提着灯笼在走它到哪里去了呢?是睡觉了吗?还是偷懒去了?想去看看吗?齐读课题:《天上的星星》,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语言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奠定了本文那充满想象魅力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你在天空中看到了什么呢?带着问题,自己大声读课文,看看答案是否找到。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知情况,并相互评价。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这样他们可以在听别人读的时候纠正自己,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和成就感。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仿照旁批,联系生活实际,批注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方法,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同时针对批读课文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小组交流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在孩子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问:课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画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繁星满天、月明星稀

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这两幅画面是课文重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想象描写,很能体现作者写作功力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揣摩作者的表达手法,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童贞童趣的段落,因此需要细细品读。我没有按课文描写的顺序来要求学生去感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这样问:

孩子们,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你就细细地读,细细地咀嚼:要求是:

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景象的感受。再一次有目的地作旁批。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自由和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领悟作者描写的画面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作者看星星的心情,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阅读教学目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到作者的心情是好奇、快活。(板书)

学生提到奇迹热闹快活等词。我就倾听学生发言,抓住适当的机会理解。例如:学生读到: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地出现了。啊,两课,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就是这般迅速出现,愈数愈多。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要开什么盛会呢?

我问到:奇迹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奇迹指什么呢?为什么说是奇迹呢?从奇迹一词中,你读懂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当你也看到这样的奇迹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来读读。让我们也看到你所描述的奇迹吧!

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明白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换位思考和想象情景品读,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体会到了作者那欣喜的心情,以及字里行间透露的童真童趣。因为孩子的心总是相通的。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中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作者情感的教学理念。

3、根据学生的思路,当孩子读到月明星稀的景象时,心情也随着作者一下子低落。孩子们会说:我们很吃惊,可怜。(板书)

于是我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你们眼前那宝石般的星星消失了,你们想想他们到那里去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请你想象星星们会怎么样?请你写一段话。

学生的情感蓄积到这里,已经要爆发了。于是纷纷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星星,还会用上书上的语言。很快,一大段一大段的寻找星星的文字出来了。

这样的读写训练实则是和作者对话,和作者一起忧一起悲,随着作者的情感跳跃怎么不是种品读悟情的好方法呢?

4、当孩子门把自己的想象畅谈完后,我们打开书,看看我们的星星到那里去了呢?原来星星藏在溪水里呢。于是一起齐读最后一部分。到了这里,我们和作者一样,为星星感到高兴。自此,文章的情感历程一下子明晰了。

(四)体验情感,升华情感。

1、夏夜的天空充满神秘,孩子们回忆:作者看到星星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孩子们浏览了课文后,根据板书很快找到情感变化。这也是对全文情感的梳理。也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童贞童趣。

(五)总结全文,积累语言。

课文如此优美,令人向往。你发现了作者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再一次找到有关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他们的作用。

环节的设置是根据学情而定的。五年级的学生需要明确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清晰感受写作的特点,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价值。

(六)结束语: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老师也好象回到了童年,也想和你们一起再去看看童年的星星。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读全文结束,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四、说板书:

繁星满天好奇快活

童真童趣

月明星稀吃惊可怜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我的板书概括了课文两个主要片段,也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到了文章主题童真童趣。板书简单,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比赛。这篇文章如此优美,无论从写作的技巧和文章的感情表达都值得细细品读。

2、积累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写写自己童年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当然也可以写星星,老师也写,和你们比赛。这样的师生比赛作业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作业,因为这样的作业可以享受战胜老师的成就感。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体现的语文的工具性。

六、说教学反思:

这篇非常优美又具有童贞童趣的文章,采用各种方法品读体验,是最能实现和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因此我的教学环节基本能体现这一点。特别是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写的《童年的星星》,发在博客上。我在写的时候是童年那种美好的情感不能自已,于是下笔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写完后感觉是一种畅快淋漓。这也是作家给我的灵感吧。学生写的很多有关童年的文章,都用上了文章中的联想法和修辞,有的还借用了一些好句子,读来有种美的享受,我想这也算学生的书没有白读,这是最大的收获。

西师版五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吆喝(h)、看(kān)管、调转(diozhuǎn)。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问题,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集有关迪斯尼乐园的介绍,以走进迪斯尼、迪斯尼的故事开展综合活动。

情意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阅读课文1、2自然段,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37自然段,了解相关资料,阅读同题文章,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

【板书课题:6、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看(kān)管、调转(diozhuǎn)。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

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

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

分排分段朗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一群充满童话色彩的宫殿式房子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一些可爱的动物们在草地上讲故事。)

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

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为什么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他伤脑筋?

(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5、读到这儿,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6、指导朗读。突出:40多年、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50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

那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如何成为最佳设计的呢?我们下一课再来探究。

四、复习生字词,学生抄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资料。

3、阅读《创新的奇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阅读了课文第一段,初步接触了世界建筑设计大师格罗培斯,对他的工作精神十分敬佩。齐读第一段。

二、继续阅读课文

阅读第二段(34)

1、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不仅设计出来了,还被评为世界最佳,这是怎么回事呢?自读课文3、4自然段。

(从卖葡萄的老人那儿受到启发)

2、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为什么格罗培斯会从一位老人那儿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4、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可读读5、6自然段)

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朗读34自然段。

阅读第三段(56)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学习5、6自然段。

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

▲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3、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

阅读第四段(7)

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2、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顺其自然,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3、最佳路径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因为格罗培斯是受当地农民卖葡萄的方法而产生路径设计方案的,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最佳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4、齐读第四段

三、总结延伸

1、至此,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

▲格罗培斯,你不愧是世界建筑大师!

▲格罗培斯,你善于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你做细小的事情都那样一丝不苟,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的做法中深受启发,获得成功。你们从格罗培斯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呢?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最佳路径。

4、布置以走近迪斯尼、迪斯尼的故事等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西师版五年级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查字典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沁人心脾、馋涎欲滴、根深叶茂

3、思考: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理清脉络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1)信任什么意思?(相信而敢于托付。)

2)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3、小结:桃园主人信任客人;客人信任主人,双方互相信任。

板书:信任

桃园主人客人

4.双方是怎样信任?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一起学习课文。

二、学习26节,理解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1、读读26节,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一句句子。(第2节第3句句子)

(1)学生读句子。

(2)出示填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几只竹篮,篮下()一张纸条,上面():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自己采,然后把钱()箱子里,祝您愉快!

(3)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

(4)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A.把我们当作朋友;B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C信任我们

板书:让客人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

2.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1)过渡:我们一到桃园就感受到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偌大一个果园不见主人踪影,是热情好客的小狗代替主人招呼客人。板书:小狗热情好客

(2)快速默读读27节,划出小狗招呼客人的句子。

(3)师生合作读好这些句子。(读准吠的读音,理解吠的适用范围)

(4)用词组概括小狗是怎样招呼客人的。

板书:等待到来

撒腿领路

带回原地

热情道别

(5)借助词组连起来说说小狗是怎样代主人招呼客人的。

3.通过复述,进一步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1)桃园里只有小动物在代替主人招呼客人而忙碌,这是为什么?

(体现主人充分相信每一位客人,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举动让人感到充满温暖和人情味。)

(2)将纸条上的内容与小狗的热情好客连起来复述,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三.以读代讲进一步学习26节,理解我们信任主人,体验被信任的喜悦

1.当我们来到屋前看到主人的纸条,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被信任的愉悦,在被信任的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对方信任,我们跟着小狗(钻进果林,只见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随机理解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2.正因为有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

3.当我们摘完桃子,不忘纸条上的托付,尽管一旁没人,钱箱旁只躺着一只大花猫,我们却守信地如数付钱。看着大花猫,我对丈夫开玩笑说你认为它会数钱吗?丈夫也淘气地回答也许会学会的。这种无人在一旁看管的摘桃、付钱方式,让人感到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心情轻松愉悦,连话语中也多了几分幽默。板书:我们如数付钱

4.小结: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它是相互的。信任更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大家都真诚相待,都信守诚信原则,才能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板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信任的愉悦

四.创设情境,复述事情

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借助板书复述事情。

五.学习第8节,

1.齐读

2.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出示: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师版五年级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文以父亲的活动为线索安排内容,全文共有9段。第1~3段写父亲到海边看日出,感受到阳光真的很活泼。第4、第5段以插叙的形式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阳光很活泼的画。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课文以热情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日出的美,赞赏了儿子那充满想象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写父亲一大早就到海边看日出。满意、起了个大早可以看出父亲的态度非常认真。

*第2段:写日出的美景和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本段对日出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阳光真的很活泼。特别是露出、闪、跳跃、跃出和荡漾等词语非常有动感。

*第3段:写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新奇、震撼、活泼。教学时应让学生思考:父亲多次观察过日出,为什么这次会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日出的千变万化,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从而为学生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奠定基础。

*第4、第5段:插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儿子自认为阳光很活泼这个句子造得非常漂亮,因为他自己去看过日出,并感受到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父亲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是因为他珍视儿子的感受。

*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名为阳光很活泼的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是父亲画这幅画的动力,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带着新奇,带着震撼,带着对美的热爱,他才画出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

*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父亲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的话也是这篇文章要对读者说的话,它是全文的文眼。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感受是不同的,不仅阳光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特感受。

*识字写字教学:镶字和嵌字的书写可作重点指导。

*课后第2题:三句话中的带点部分突出了阳光的活泼,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

*课后第3题:教师可以带头谈看法,以启迪学生思维。

*课后第4题: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GZ85.com延伸阅读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合集


考虑到您的意愿我们编辑了“三年级西师版教案”。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认真负责地设计教学内容。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也希望您能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2、训练学生在讲述中准确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

3、在讲述中加入自己丰富的想像,使内容更生动。

4、教育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三、教学难点:

在讲述过程中准确地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

1、直接导题、读题、质疑。

②为什么失踪,其后果是什么?③失踪后什么样?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还不会,在学习课文中一同解决。

3、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让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思考,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并在交流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想好了和同桌互相交流。

2、汇报交流,顺学而导。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这样一个森林王国,你觉得美吗?美在哪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板书:美丽富饶)

课件演示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看到这么美的一个森林王国,你想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我走进了一个 的森林王国,那里 ,那里 ,那里 , 。

②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抓住“无影无踪”理解失踪后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板书:无影无踪)

课件演示:充分发挥想象,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与第一自然段形成鲜明对比。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森林王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里没有了 ,没有了 ,没有了 ,有的只是 ,有的只是 ,有的只是 。

③学习2~7自然段。

默读,抓关键句子理解。

抓关键句子“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特别要强调理解“任何人”和“乱砍”两词。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种关系。

抓关键句子“把树木全砍掉,建造新型王国”特别要强调理解“全砍”一词。(板书:乱砍滥伐)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种关系。

④学习8—12自然段。

学生默读,抓关键句子体会,特别是抓住词语“妖魔鬼怪”理解体会到: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以调节温度,可以防止沙化。

⑤找出写新国王看到高楼大厦被埋没时的句子读一读,并从中体会:新国王为什么叹了口气,而且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a、新国王可是为了老百姓呀,让老百姓住上高楼大厦有什么不好?

b、新国王可是为国家建造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呀,那又有什么错呀?

c、这也不能全怪新国王呀,他是头脑一热才这样做的呀!

d、新国王有罪,他对不起这些老百姓,他对不起这个国家,他是千古罪人,可是他手下的这些大臣们难道就没有罪吗?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新国王,乱砍滥伐导致一个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没有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森林王国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板书:保护环境合理利用)

结束语:由此可见,有了森林,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没有森林,人们遭受各种天灾人祸,过着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生活。可见,森林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都来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家园。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抄写新积累的8个词语。

2、复述课文,把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

3、用你的神笔把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画下来。

4、发挥想象,把失踪后森林王国的样子写下来。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篇2)

1弊灾餮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备据课文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

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理解“妈妈”不直接提醒威尔逊的用意。

2笔茄剑一般写出游的文章都重在写出游的过程,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赶快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弊远量挝模借助拼音自主学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或根据生活积累学习字词。

2毖生汇报、交流学习的收获。

3背樯试读课文,在评价中正音。

4闭馄写出游的文章重点写了什么?(出游前的准备、出游的结果、出游给威尔逊带来的启示)

1毖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3段,想想你都读明白了什么。

2苯涣鞫梁笾道的内容。你觉得威尔逊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自信、聪明、独立,又有些马虎)试着把自己的体会批到书上相应的地方。

3蹦阌惺裁匆晌事穑咳纾郝杪璺⑾滞尔逊没有带齐东西为什么不直接提醒他?她不担心孩子冷吗?

4笔Γ菏茄剑这也是书上旁批的问题,今后我们读书也可以学着这样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批下来。

5贝着这些问题,自读后面的段落,读后小组内讨论讨论。

6奔体交流,明白妈妈的用意,把自己的理解批到书上。(妈妈是想让孩子尝试“失误”以及“失误”带来的教训,因为亲身经历,比包办代替、口头说教更有效果)

7闭獯纬鲇尉烤谷猛尔逊有什么收获呢?交流威尔逊明白的两个道理。

小结:小小的失误,让威尔逊明白了做事要有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次出游的收获真不小呀!

8鼻氪蠹以俣炼恋4~12段,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适时指导朗读。

2备据实际,跟爸爸妈妈商量,拟订一份家庭郊游计划。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篇3)

本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走进森林”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描写,说明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内容,而不必细致分析,也可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前期预备状态和学生学习的爱好需求,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蕴含一定道理的童话故事),我设计了“读、悟、演”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读一读,把课文读通;悟一悟,把课文读懂;演一演,把课文读活。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感悟和想象思维的空间。

1、学习快速默读课文,能用文中话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关注个性体验,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体悟,去朗读课文,演绎课文。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2、在讲述过程中准确地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眼看就要放假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

2、如果你想去旅游,你希望到哪里呢?为什么?

(是呀,放假了,你们的父母要带你们出游的话,都喜欢带你们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玩。可是,这美丽的地方可是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才换来的。有一个美丽的森林王国,你们想去吗?想看看它有多美吗?)

4、指明回答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把课文读明白。

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2)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

3、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理清思路)

(1)前面自由读课文时,同学们已经标出了自然段序,根据课文内容,请大家理清文章的结构。(方法不必统一,学生说出理由即可)。

(2)指名读课文1———3自然段,请认真听,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3)“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

森林王国从前是美丽富饶的,人们安居乐业;王国里有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乱砍伐树木。”

教师引导:你觉得最关键的时那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抓住关键词“安居乐业”体会句子的意思。

(4)通过读句子理解:“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有的种庄稼,有的狩猎,有的织布,有的捕鱼,生活中充满了笑声和歌声”。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十分安定地生活,而且非常快乐、幸福,这就是安居乐业。

(5)教师引导:这么美丽、富饶的景色,这么幸福的生活你愿意读一读吗?

第1段中:“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说明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地愉快的生活景象。

(6)为什么森林王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地愉快地生活?

2、质疑解难,突出重点。

(1)“森林王国是怎么失踪的?”

小国王不再保护森林,砍掉了所有的树木,建起了高楼大厦。没有了森林的保护,雨妖、热魔、沙鬼、风怪都来了,吞没了森林王国,森林王国消失了。

“森林王国失踪了以后是什么样子?带来了什么后果?”

“森林王国失踪以后找回来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以上问题。

(2)国王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要他不得破坏森林,他置若罔闻,砍掉了所有的树木,所以妖魔鬼怪都来了。只有树木才能够对付这些妖魔鬼怪。

查字典理解什么是“置若罔闻”?

结合课文理解“置若罔闻”,课文中谁对什么事情置若罔闻?

联系生活理解“置若罔闻”,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森林王国失踪以后,那里被黄沙淹没,形成了沙丘,黄沙淹没了城市,百姓们没了森林王国,空气不新鲜了,人们变得萎靡不振,后来,不得不背井离乡,四散逃荒。

理解“萎靡不振”、“背井离乡”是什么意思?

(4)森林王国失踪了“乱砍滥伐”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请大家再读课文,画出语句读一读。

(5)森林王国的失踪给人带来哪些有益的教训?

师:假如一切可以重来,你们来当这位国王建造新型王国,你们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王国?(学生想象,各抒己见)

师小结:你们的描述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个理想中的王国。(课件出示美好家园)

师总结:这才是美丽富饶,让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同学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只是衣食享乐,也在于碧水蓝天,我们要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最好的朋友,我们要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让天更蓝,地更绿

山更青,水更秀,居更适……

师:最后,请同这们拿出昨晚自己学写的生字,放到展示台上与大家展示交流反馈下。

师:你认为哪个字写的时候容易出错,来给我们提提醒。

师:你这个字写的这么漂亮,请问你在写的时候是注意到什么?

师:指导“饶”不多一点;“厦”不少一横;“横”、“燥”左右结构,笔画较多,应左窄右宽……

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篇4)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内容,而不必细致分析,也可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依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前期准备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蕴含一定道理的童话故事),我设计了“读、悟、演”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读一读,把课文读明白,悟一悟,把课文读懂,演一演,把课文读活。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值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教与学的动力。

1、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文中话概括课文内容。

3、关注个性体验,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体悟,去朗读课文,演绎课文。

课件演示动画,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砍伐森林带来什么后果?

同学们,想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课文大家能读通、读顺了,那就看看自己能读懂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学会默读方法:即不出声,用眼睛看。可用手指着读,边看边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待会解决。

老师刚才下来走走看看,发现同学们的书上有了不少小问号。有了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就请同学们先到合作小组中去探讨交流一下。

看见你们激烈地讨论和满意的微笑,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那还有没有大家不能解决的呢?在下面的学习中,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探讨。

(1)前面自由读课文时,同学们已经标出了自然段序,根据课文内容,请大家理清文章的结构。(方法不必统一,学生说出理由即可)。

(2)请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通过读你知道什么?

第1段中:“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说明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地愉快的生活景象。

(3)森林王国为什么失踪?现代森林带来什么后果?请大家围绕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体会“乱砍滥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森林王国失踪后,会怎么样?森林王国失踪给人带来哪些有益的教训?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得这么好,我想要是演一演,一定非常精彩,我们试一试?咱们先来找一部分同学来演演(选出一部分积极性高的同学来参加),这里有头饰,你们可以商量一下角色怎么分配。

《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好像还意犹未尽地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而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置身于森林王国之中,我尝试着运用“读一读、悟一悟、演一演”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感受到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愉悦,体验更加丰富、感悟更加深刻。我自己也觉得我和学生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森林王国的童话世界中遨游。所以,学生们在结束时不仅把自己体悟到的道理说出来了,而且还能通过表演加以演绎。说到演绎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有待改进。如果我能让更多或全体学生都分组表演,可能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更为深入的体悟。看来整个教学模式的结构还有待于调整,时间尚需科学地安排,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读进去,悟出来,演绎活了,才能算是教的成功,学的成功。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之一)──《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对诗中“愁绪”的理解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体会诗文意境,感受古诗魅力。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篇6)

教材简析:

《父子骑驴》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四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所包含的为人处事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父子骑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故事?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比如前几天我们学习的《水滴石穿》和《守株待兔》,你还知道哪些?……

2、那么这篇寓言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7课。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父子俩在回家的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人?并用不同符号勾画出这些人说话。(出示课件)

2、指名回答,父子俩回家途中遇到了哪些人?

3、他们对父子二人骑不骑驴有什么看法?父子二人又是怎样做的?

三、精读课文

1、交流老先生说的话

现在请同学们先把老先生说的话自由读一遍,哪位同学愿意把老先生说的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父子俩牵着驴,一位老先生看见了哈哈大笑说:——————)

(1)什么样的笑才是哈哈大笑?生表演哈哈大笑。

(2)、老先生看见了父子俩牵着毛驴,为什么会哈哈大笑呢?(他笑父子二人太笨,有驴不骑,竟然牵着走)

(3)、你认为他这种笑是一种什么笑?(嘲笑)你怎样理解“竟然”?

(4)、老先生觉得父子二人怎么做才是在他意料之中呢?(人骑着驴走)

小结:老先生觉得,驴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牵着驴走,应该骑着驴走。而现在呢?却是父子牵着驴走,出乎老先生的意料,所以老先生嘲笑他们父子俩太笨。

(5)、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6)、听了老先生的话,父亲怎样想,又怎样做了呢?指名读(儿子骑驴,板书)

(7)、“便”说明什么?(父亲不假思索就听从了老先生的话)

过渡:儿子骑驴,父亲走路,他们开开心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没走多远遇见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怎么说呢?

2、交流老奶奶说的话

(1)、指名读老奶奶说的话

(儿子骑驴,父亲走路,一位老奶奶看见了忍不住说:——————)(2)、“孝”是什么意思?作为孩子,你觉得怎样做才是孝?

(3)、老奶奶看见儿子骑驴,父亲走路,她就觉得这是什么?(儿子不孝)所以老奶奶就忍不住说——

(4)、你觉得老奶奶的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5)、听了老奶奶的话,父亲又怎样想怎样做了呢?( 板书:父亲骑驴)

过渡:这对父子呀,牵着驴走,老先生笑他们笨;让儿子骑驴,父亲走路,又受到了老奶奶的指责,现在听从老奶奶的话,父亲骑驴,儿子走路,他们总该走到家了吧!他们到家了吗?又遇到了谁?她又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呢?

3、交流年轻妈妈的话

(1)、齐读年轻妈妈的话

(父亲骑驴, 儿子走路,一位年轻妈妈看见了大声说:——————)

(2)、年轻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她怀里抱着孩子,她爱自己的孩子,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说的)

(3)、年轻妈妈的话,父亲觉得有道理吗?所以这次决定(父子骑驴,板书)

过渡:这次父子骑驴,再不会有人说了!总该到家了吧!可没想到,又遇见了一群孩子,这群孩子怎么说?

4、交流孩子们说的话

(1)、请男同学把孩子们说的话齐读一遍。

(父子骑驴,一群孩子看见了指指点点说:——————)

(2)表演读。(理解“指指点点”的意思。)

(3)、听了这群孩子的话,父亲怎么想?(真是左右为难啊!板书)

(4)、是啊!这么多人,这么多意见,而且觉得都有道理,父亲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是你和家人一起牵着毛驴回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现在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

(5)、父亲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父亲的话。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就照原来的做,还是牵着驴子走,谁累了就骑上去休息一下。)

?“主见”是什么意思?(主见就是对事情确定的意见)

(6)?现在父亲终于下决心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快快乐乐地回家了。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父亲下决心说的这句话吗?

5、从这个寓言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要有主见)

四、联系实际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让你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的事呢?最后怎样解决了?

五、总结升华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讲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老先生、老太太、抱小孩的妈妈和一群孩子的四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27 父 子 骑 驴

牵着驴走 左 要

儿子骑驴 右 有

父亲骑驴 为 主

父子骑驴 难 见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精华


老师在备课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教案课件的设计关键。制定良好的教案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失误,是否有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素材值得借鉴呢?如想了解更多关于“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的内容,请参考下方提供的资料,读书如同探索旅程,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奇妙的桥》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用玻璃,甚至纸或盐造成的桥,让人感慨人类智慧创造了如此杰作。这篇课文位于本单元五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人类的“老师”》、《钟表店里的争吵》,下接《橡皮头铅笔》、《扁鹊治病》,这些课文文质蒹美,生活化和时代感都很强,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运用科学的热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材料。

2、学情分析

班上的学生大多生长在农村,见闻少,知识面窄,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善于与人交往,乐于发表个人观点,对科学知识充满着好奇。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本文共6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了解用玻璃、纸、盐灯光所造桥的特点,借助批读了解这些桥的奇妙;情感、态度、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热情。

4、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二、三、四节是分别从所在地,长度、宽度、载重量这几方面来介绍各种奇妙的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说出玻璃桥、纸桥、盐桥的.奇妙之处。

二、教学准备:

收集世界上其他的奇妙的桥。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合作探究精神的特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入到学习状态;图文结合法,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读中感悟法,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描述出桥的样子;举一反三法,让学生学过玻璃造的桥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纸桥和盐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等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在开课时向同学们提问“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而这些东西却能用来造桥!”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很奇妙,从而揭示出课题。这样开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在渴求知识的心境中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自读、齐读、评价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课外延伸,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

为了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学完本课时,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梦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立志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具有启发性,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学思路,让人一目了然。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2)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内容,而不必细致分析,也可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依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前期准备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蕴含一定道理的童话故事),我设计了“读、悟、演”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读一读,把课文读明白,悟一悟,把课文读懂,演一演,把课文读活。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值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教与学的动力。

1、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文中话概括课文内容。

3、关注个性体验,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体悟,去朗读课文,演绎课文。

课件演示动画,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砍伐森林带来什么后果?

同学们,想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课文大家能读通、读顺了,那就看看自己能读懂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学会默读方法:即不出声,用眼睛看。可用手指着读,边看边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待会解决。

老师刚才下来走走看看,发现同学们的书上有了不少小问号。有了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就请同学们先到合作小组中去探讨交流一下。

看见你们激烈地讨论和满意的微笑,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那还有没有大家不能解决的呢?在下面的学习中,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探讨。

(1)前面自由读课文时,同学们已经标出了自然段序,根据课文内容,请大家理清文章的结构。(方法不必统一,学生说出理由即可)。

(2)请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通过读你知道什么?

第1段中:“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说明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地愉快的生活景象。

(3)森林王国为什么失踪?现代森林带来什么后果?请大家围绕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体会“乱砍滥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森林王国失踪后,会怎么样?森林王国失踪给人带来哪些有益的教训?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得这么好,我想要是演一演,一定非常精彩,我们试一试?咱们先来找一部分同学来演演(选出一部分积极性高的同学来参加),这里有头饰,你们可以商量一下角色怎么分配。

《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好像还意犹未尽地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而我似乎觉得自己也置身于森林王国之中,我尝试着运用“读一读、悟一悟、演一演”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感受到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愉悦,体验更加丰富、感悟更加深刻。我自己也觉得我和学生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森林王国的童话世界中遨游。所以,学生们在结束时不仅把自己体悟到的道理说出来了,而且还能通过表演加以演绎。说到演绎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有待改进。如果我能让更多或全体学生都分组表演,可能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更为深入的体悟。看来整个教学模式的结构还有待于调整,时间尚需科学地安排,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读进去,悟出来,演绎活了,才能算是教的成功,学的成功。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3)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培养个性化识字,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的内容。

(3)学习做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拥有一双不平凡的手,你们都用手做了些什么呢?”(绘画,跳舞,弹琴……)

“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的手是怎样的?我们的手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相信你们学了课文会有更大的发现。”

(在导入课文学习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设疑问,“用手做些什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来激发学生想像探究的_)

(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自学生字,与同学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经验。)

2、请同学们再发出声认真自由读课文,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第八册的阅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做简单的批注。所以在阅读中,我常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批注。它的方法可以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是注明理解的含义,还可以是勾画感触最深的句子……)

(1)抽读生字新词。

(2)抽读诗歌。

(识字过程中应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才会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收到好的效果,)

(在此环节中,不仅要板书学生理解的内容,还要小结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便后文的教学)

1、(由板书导入)齐读黑板的板书。

思:句中的“是”字能换成什么字,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四句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此时,让学生造几个类似的句子,能加强对带“是”比喻句的理解和运用。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师: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比喻句的?(师引读板书的内容,生接读相应课文。)

2、(由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引入)学习诗歌。

个别同学读第一节的内容,其他同学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思想健康即可。)

指名读。思:为什么把我们的手比喻成“桥”、“船”、“小鸟”?

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并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师适当地指导朗读。)

(“顺着学情,因势利导”是我的教学特色。本课中,我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我们的“手”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传递美好的感情)

(此问题,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采取多种朗读方试,如:赛读、表演读以体会文章的内涵。)

2、师生接读。

3、分组对读。

4、引导学生背诵。

师:“同学们,伸出你们不平凡的双手,看看象什么?”(枫叶、海星、如来佛的五指山……)

师:“我们还可以用手来表示什么不同的含义呢?”(再见、抱歉、ok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能模仿课文写一节诗。”(生仿写,再选择优秀的句子补充板书。)

(学生能够读懂课文,也就有了仿写的基础,但还必须有仿写的内容,即有东西可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毕竟生活是创做的源泉。让学生在这些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自然生活中观察、分析、体悟,学会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使之“仿”、“创”结合,写出新意。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此时,教师再挑选精美的句子填入板书的括号内,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样的练习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真不愧是小诗人。只要人们心手相连,就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1、写好生字新词。

2、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写几节诗。

3、摘录描写“手”的词语或句子。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2 .技能目标:

了解公益招贴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形式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促进设计意识的形成;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初步学会合理控制画面的构图及色彩等知识。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一、教学准备:

1 . (CAI 课件 ) 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图形移动面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3 .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和平之人》;介绍画家毕加索。

4 .展示介绍招贴画。

招贴画又称宣传画或广告画,要求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较短时间和一定空间距离内,产生清晰的视觉信息,传达特定的主题。

5 .讨论几幅招贴画的主题与选材的关系。

讨论:画面有些什么形象,它们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

活动一:尝试改变招贴画的图形大小位置,创造新的画面。

将剪好的图形在底版上移动,体会不同构图的视觉感受。

观察:毕加索《和平鸽》、《和平之人》; 田中一光的《和平》及吕锦源的《和平运动》四幅作品,主题与形象的选择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和平鸽是世界和平的标志性形象,人们用它表达自己对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思考、讨论:还有什么可以表现和平主题 ? 橄榄枝、武器等。

如何用剪贴的方式创作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

6 .活动二:分组剪出与和平主题有关的图形,合作拼贴表达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 合作拼贴板的图片及学生合作学习时的场景照片 ) 。

7 .随堂评价:小组交流作品创意,相互评价构图的独创性、整体的视觉感受等。

8 .课外链接:注意观察生活周围的街头招贴、广告牌、电视广告等,将印象最深的一幅记录下来。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5)

西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相关练习。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1、激趣:孩子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第一次赛跑是谁得了第一啊?那我们来看看两只兔子赛跑,(出示情境图)谁会得第一呢?(让学生猜测)我们来看看比赛现场。

(1)视觉感知手绢的周长。

出示一张白手绢,让学生观察,再出示一张镶有花边的手绢,让学生比较,那张更漂亮?为什么?

那我们给第一张手绢也镶上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手绢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围手绢一周的长度是手绢的周长。(板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手绢的周长)

出示“树桩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实物)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板书:树桩面)

(3)出示树叶,指出树叶的周长。

(4)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指一指它的周长。(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窗框的周长、文具盒表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屏幕周长等)

(1)    摸课本封面的周长。

刚才摸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摸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强调:封面)它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呢?大家能用手指在书上摸一摸它的周长吗?(同桌轮流摸)

(2)指名学生上台摸。

问:你认为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摸的时候要注意从封面四周上一点出发沿着4条边围1周,又回到出发点就是这本书封面的周长。)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4)概括周长的含义。

刚才你们摸的课本封面、手绢、树桩面它们的形状都不同,我们用两个字“图形”来概括它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周长的含义。(板书:图形)

引导学生找一找重点词语“一周”“长度”,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先交代规则,再出示大屏幕)。

出示长方形纸片、纸杯,先让学生指一指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认识工具后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长方形纸片、软尺、线、直尺等),测量出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测量方法。

用软尺量;

先用线围,再用尺子量;

先量每边长,再加起来。

(3)优化方法。

用相同长度的铁丝围刚好一周的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都相等,让学生理解“守恒”原理。

孩子们,今天的收获多吗?

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练习十六第3题。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6)

探究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6个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3. 能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意思,初步培养自主意识。

探究重点:

1. 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感情。

探究难点:

1. 联系实际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探究准备:

1:自制动画片《父子骑驴》     人物贴画。

1. 引入话题。

师:(书写驴字。)孩子们,有谁认识驴吗?谁来告诉我,驴长什么样啊(出示驴的图片)教师归纳:(驴是一种比马小的动物,耳朵和脸部比较长,毛多为灰褐色或黑色,尾巴根毛少,尾端象牛尾,性情温和,富忍耐力。)

出示驴和炉,相比较,学生跟着老师书写驴字。

有一对父子做完生意牵着毛驴从城里回来,可是却在路上遇见一个大麻烦,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想知道吗? 请大家打开课本 页,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① 师:我看见你们读得绘声绘色,有的孩子还加上了自己的表情,动作呢,老师真高兴!那我们先读到这儿好吗?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老师呢?(抽生回答,讲了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到底谁骑驴好,先后听从了三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做人要有主见。)这点是难点,学生很不容易归纳出来,教师要想办法引导。或者说出大致意思就行。

二探究故事中的四种说法,领悟文章中心。

① 这故事中啊,对父子俩骑驴的事儿,有几种说法啊?(4种)要求学生用-------把4种说法勾画出来。

③ 父子俩牵着驴,一位老先生看见了哈哈大笑说:------

齐读句子,你们谁能来大笑两声?(生表演大笑)有的孩子都笑的前仰后合了。。老先生看见了父子俩牵着毛驴,也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呢?(觉得他们很笨,竟然有驴不骑)竟然是什么意思?(联想到近义词居然,指导学生近义词也是我们理解词语的一种办法。没想到,出人意料,)好,你们就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老先生说的话。(自由读,抽生读,互评,挑战)

师板书“不骑太笨”边写边说,“这是老先生的说法”,并把代表老先生的剪纸贴在上面。

④ 师:父亲心想老先生说的对,于是便叫儿子骑上毛驴,自己牵着走,走着走着,他们又遇见了谁啊?(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的说法是什么呢?抽生汇报后(出示课件)

儿子骑驴,父亲走路,一位老奶奶看见了忍不住说:------

齐读后问:孩子们,你们能给这个“孝”(课件出示孝)找一个好朋友吗?(孝敬,孝顺,孝心)在生活当中,你是怎样理解孝字的呢?(生交流)

老奶奶看见了为什么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呢?(因为儿子骑在驴背上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所以。。。指导孩子用因为所以把话说完整)从忍不住

师:此时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句呢?(抽生读,如果学生不能把握好语气,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自己的奶奶或者外婆批评自己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动作语气)

师: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老奶奶主张让谁骑呢?(爸爸)板书:“爸爸骑”,下面张贴老奶奶的剪纸。

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老先生和老奶奶的主张了,那你们现在来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两段的吗?(1、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2、想象情景,3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感情)好,现在老师教给你们一个任务,那就是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一下年轻妈妈和一群小孩子的说法,愿意选择谁就说谁的。前后四人为一组。

老师检查学习情况:

师: 哪些孩子选择了学习年轻妈妈?那请你们大声的读出来年轻妈妈说的话,

父亲骑驴, 儿子走路,一位年轻妈妈看见了大声说:------

师:你们读懂了年轻妈妈说的意思了吗?(抽生)想想你就是这位年轻的母亲,那你们带着这样的语气读给同桌听听,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等会读给我们大家听。

谁能来大声的读一读呢?(抽生读,评,老师读)年轻妈妈同意谁骑?边写边说:儿子骑。并把画贴上去。

④师:父亲想想她说的很有道理,哪有父亲不爱护儿子的呢,于是干脆两人一起起吧,这总好了吧。应该没有人再有意见了吧。你们说,还有没有别的说法啊?课件出示第四种说法)

父子骑驴,一群孩子看见了指指点点说:------哪些孩子选择了小孩子的?那你们知道指指点点是什么意思呢?你们能用动作表示一下这个词吗?那我们边做动作,边读一下这个句子,(抽生表演)

你们读懂了孩子们的意思吗?光说不行,我问问,(抽生)你说说孩子们是什么意思?

看,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啊,不但可以用语言,还可以用动作、眼神、表情,对不对?你们看王老师的眼神在说什么?喜欢你们啊!那你用眼神告诉我:你喜欢我!

1.小组交流。

师:你们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如果你是这位父亲或是那位小孩子,你会听谁的呢?想一想,别着急,怎么把话说清楚,让别人能听懂。好,现在把你的想法啊,说给同桌听,同桌要认真听哦!开始吧。(同学讨论,老师加入进行指导)

2. 全班交流。

师:我在下边听到好多说法了,好几个说法都不一样。谁愿意把你们想法大声的清清楚楚的告诉大家啊。谁先来?(抽生,提醒孩子认真听别人说话)

(不同观点互动交流,讲到一种观点的时候可以互相补充)抽学生评价孩子的小表现怎么样。我们既然是交流,既然是互相说服,那就要做勇敢的小伙子、勇敢的小姑娘,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对方,这样才能够说服别人,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呀?

师;大家说的理由都那么充分,这说明孩子们,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老师真高兴,你们都是有想法的孩子。所以故事里的父亲也决定向你们学习,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师:,此时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小马过河。(课件出示小马过河的故事)孩子们你们觉得小马应该怎么做呢?(生交流)

总结:在生活当中,我们肯定也经常遇见让自己左右为难的事情,那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做事有主见,坚定自己的想法。这节课上得高兴吗?

是啊,我们能给爸爸出主意,给小马想办法,还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那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并且呢,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好吗?

板书:            父子骑驴           左右为难            做有主见的人

不骑太笨          爸爸骑      儿子骑     不能都骑

老先生(贴画)   老奶奶(贴画)  年轻妈妈(贴画) 小孩子(贴画)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7)

一、教学要求: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小萝卜头”艰难的处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电影《红岩》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读通课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图上画的是谁?他的外貌是怎样的?他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上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简介人物。课文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作者宋振苏。他和弟弟宋振中(即书中的“小萝卜头”,是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的儿子。1941年,只有8个月的“小萝卜头”和妈妈、爸爸一起被国民党运动派秘密逮捕入狱,重庆解放前夕,他们又一起被敌人秘密杀害了。 观察图中人物-----小萝卜头的外貌,说说小萝卜头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全班交流有关小萝卜头的资料。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听故事,看书,网上查询,注意时间安排) 此时可教“链结”在电脑查询中的意思。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白鸽 弄脏 哀伤取名 熟悉 任何艰难险阻 传递 弧线 感激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 指名读 ②评价 ② 再指名读 ③ 齐读(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哀”和“衷” “熟”和“热” “激”的组成。理解词语重点理解 “艰难险阻” “传递” “感激” 用画简笔画的方法理解“弧线”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 2、重点指导“廊”“概”“缓”等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观察生字,正确书写,写好“廊”“概”“缓”等字区分“栏”和“拦”。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重点:感情朗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难点: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继续去了解这个我们的小英雄。 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重点指导 朗读感悟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 想象一个从来就在牢房里生活的孩子,听说山的那边是家的方向,他会说什么呢? 教师从中点拨。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知道这些信息: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 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根据课文回答,(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3)全班交流,讨论。(4)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学习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不同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三、拓展 积累运用 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到课文里读。

四、练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指导书写。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西师版三年级教案(篇10)

教材简析:

《父子骑驴》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四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所包含的为人处事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父子骑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故事?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比如前几天我们学习的《水滴石穿》和《守株待兔》,你还知道哪些?……

2、那么这篇寓言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7课。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父子俩在回家的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人?并用不同符号勾画出这些人说话。(出示课件)

2、指名回答,父子俩回家途中遇到了哪些人?

3、他们对父子二人骑不骑驴有什么看法?父子二人又是怎样做的?

三、精读课文

1、交流老先生说的话

现在请同学们先把老先生说的话自由读一遍,哪位同学愿意把老先生说的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父子俩牵着驴,一位老先生看见了哈哈大笑说:——————)

(1)什么样的笑才是哈哈大笑?生表演哈哈大笑。

(2)、老先生看见了父子俩牵着毛驴,为什么会哈哈大笑呢?(他笑父子二人太笨,有驴不骑,竟然牵着走)

(3)、你认为他这种笑是一种什么笑?(嘲笑)你怎样理解“竟然”?

(4)、老先生觉得父子二人怎么做才是在他意料之中呢?(人骑着驴走)

小结:老先生觉得,驴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牵着驴走,应该骑着驴走。而现在呢?却是父子牵着驴走,出乎老先生的意料,所以老先生嘲笑他们父子俩太笨。

(5)、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6)、听了老先生的话,父亲怎样想,又怎样做了呢?指名读(儿子骑驴,板书)

(7)、“便”说明什么?(父亲不假思索就听从了老先生的话)

过渡:儿子骑驴,父亲走路,他们开开心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没走多远遇见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怎么说呢?

2、交流老奶奶说的话

(1)、指名读老奶奶说的话

(儿子骑驴,父亲走路,一位老奶奶看见了忍不住说:——————)(2)、“孝”是什么意思?作为孩子,你觉得怎样做才是孝?

(3)、老奶奶看见儿子骑驴,父亲走路,她就觉得这是什么?(儿子不孝)所以老奶奶就忍不住说——

(4)、你觉得老奶奶的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5)、听了老奶奶的话,父亲又怎样想怎样做了呢?( 板书:父亲骑驴)

过渡:这对父子呀,牵着驴走,老先生笑他们笨;让儿子骑驴,父亲走路,又受到了老奶奶的指责,现在听从老奶奶的话,父亲骑驴,儿子走路,他们总该走到家了吧!他们到家了吗?又遇到了谁?她又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呢?

3、交流年轻妈妈的话

(1)、齐读年轻妈妈的话

(父亲骑驴, 儿子走路,一位年轻妈妈看见了大声说:——————)

(2)、年轻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她怀里抱着孩子,她爱自己的孩子,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说的)

(3)、年轻妈妈的话,父亲觉得有道理吗?所以这次决定(父子骑驴,板书)

过渡:这次父子骑驴,再不会有人说了!总该到家了吧!可没想到,又遇见了一群孩子,这群孩子怎么说?

4、交流孩子们说的话

(1)、请男同学把孩子们说的话齐读一遍。

(父子骑驴,一群孩子看见了指指点点说:——————)

(2)表演读。(理解“指指点点”的意思。)

(3)、听了这群孩子的话,父亲怎么想?(真是左右为难啊!板书)

(4)、是啊!这么多人,这么多意见,而且觉得都有道理,父亲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是你和家人一起牵着毛驴回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现在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

(5)、父亲最后的决定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父亲的话。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就照原来的做,还是牵着驴子走,谁累了就骑上去休息一下。)

?“主见”是什么意思?(主见就是对事情确定的意见)

(6)?现在父亲终于下决心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快快乐乐地回家了。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父亲下决心说的这句话吗?

5、从这个寓言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要有主见)

四、联系实际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让你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的事呢?最后怎样解决了?

五、总结升华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讲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先后听从了老先生、老太太、抱小孩的妈妈和一群孩子的四种意见,结果都遭到了路人的非议,最后终于明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哲理: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自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不但不能让大家满意,还会使自己无所适从。

六、布置作业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27 父 子 骑 驴

牵着驴走 左 要

儿子骑驴 右 有

父亲骑驴 为 主

父子骑驴 难 见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汇集


您依旧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三年级西师版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有价值请节约用笔动手收藏它!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理解难点句子,知道“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感激:父母把我养育大,我感激;老师教我知识,我感激;同学给我友谊,我感激;学习让我的生活充实,我感激;儿子给我开门,拿鞋,我感激„„ 生活中,有你感激的人和感激的事吗?(指名交流)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得出大家都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要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连花儿开了,她都感激。 (板书课题,生齐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把不懂的词句勾画出来。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预设;

①爸爸为什么要蓝蓝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②为什么花开了就感激?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价值,老师把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梳理,下面请看自探提示。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爸爸为什么要蓝蓝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②为什么花开了就感激?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这句话的意思?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要认真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

感悟爸爸特殊安排的目的。

师:爸爸为什么要安排蓝蓝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生汇报 出示:爸爸让她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的美好,并真心地感激。

1、爸爸给蓝蓝安排这个任务的目的是----(齐读)

2、那这天晚上,蓝蓝感激了哪三个人或三件事呢?

3、蓝蓝是不是像爸爸说的那样真心地感激呢?

请仔细默读3、4自然段,勾画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你勾画了哪些词?为什么这些词语能说明蓝蓝是在真心地感激? 齐读,把蓝蓝的真心感激读出来。

讨论感谢花开的原因。

1、为什么花开了蓝蓝就感激?哪一段讲的?学生朗读

2、你们感受到蓝蓝的快乐了吗?回忆一下,你见过花开吗?有什么感受? 出示花儿图片,谈感受。

(是呀,花儿赏心悦目,芳香醉人,所以蓝蓝才觉得阳台上的茉莉花开了,给她带来了快乐。谁来朗读这一段,分享蓝蓝的快乐?

(指名读、评价、齐读)

3、原来,让我们快乐的事就值得去感激,蓝蓝以前懂得这个道理吗?她现在知道了,还有哪些是值得去感激的?

(奶奶:这是蓝蓝的亲人;钢琴老师:这是给蓝蓝知识,帮助她成长的人。)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回答,注意学生的评价补充。

小结:获得亲人的疼爱,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人生中美好的事,只要令我们快乐,令我们有收获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去感激,所以爸爸就是要蓝蓝(出示朗读)“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的美好,并真心地感激。”

4、爸爸目的达到了,因为“9岁的蓝蓝已开始会感激花开,到了„„”引读第6自然段。

到了冬天,蓝蓝还会感激什么呢?(指名)

体会句子深刻的道理。

出示“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请你用心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四人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学生评价补充。

是呀,因为感激,所以幸福;因为感激,所以快乐,因为幸福快乐,心灵就会充满阳光,就会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句话。(指名,齐读)

课外延伸

开始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感谢了亲人,感谢了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了课文我们知道让我们快乐、令我们有收获、有启示的一切美好都值得我们去感激。那么,你现在最想感激什么呢?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那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预设:你快乐别人不快乐的事也感激吗?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的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么你想设计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出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写一段自己所感激人或事,并写明感激的原因)

2、小结:感激可以让我们幸福快乐,感激能让我们看到人生的美好;感激能让我们心灵充满阳光,请你学会感激吧!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2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小萝卜头”艰难的处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读通课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图上画的是谁?他的外貌是怎样的?他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上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简介人物。课文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作者宋振苏。他和弟弟宋振中(即书中的“小萝卜头”,是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的儿子。1941年,只有8个月的“小萝卜头”和妈妈、爸爸一起被国民党运动派秘密逮捕入狱,重庆解放前夕,他们又一起被敌人秘密杀害了。 观察图中人物-----小萝卜头的外貌,说说小萝卜头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全班交流有关小萝卜头的资料。

此时可教“链结”在电脑查询中的意思。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

“哀”和“衷”

“熟”和“热”

“艰难险阻”

“传递”

“感激”

用画简笔画的方法理解“弧线”

2、联系上下文。

1、自由练读课文,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

区分“栏”和“拦”。

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1、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难点: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继续去了解这个我们的小英雄。 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朗读感悟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

想象一个从来就在牢房里生活的孩子,听说山的那边是家的方向,他会说什么呢?

教师从中点拨。

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

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根据课文回答,

(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

(3)全班交流,讨论。(4)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学习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不同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

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到课文里读。

四、练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

指导书写。 给小英雄汇报自己的童年,交流情感,渗透关爱教育。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3

1弊灾餮习本课的生字,用钢笔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毖习边读边批,读懂课文内容。

4备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

自主识字,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

理解为什么妈妈发现威尔逊没有带齐东西却不提醒他。

1焙⒆用牵你们有外出旅游或野营的经历吗?请大家谈谈自己外出的经历吧!学生自由畅、谈。

2苯裉欤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外国小朋友出游的故事,齐读课题,想知道什么:威尔逊是怎样一个孩子?在野营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结果怎么样呢?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奔觳馍字。(出示生字词)采取多种方式读(开火车、小组赛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学会批读

1敝该读第1~3段。边听边想:在威尔逊出游时,校方、妈妈、威尔逊分别做了哪些事?从他们的所做中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听后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批在旁边。

(2)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检查威尔逊的行李。(体会妈妈从话语、行为上关心和疼爱孩子,是一位好妈妈)

(3)威尔逊:拒绝妈妈的帮助,信心十足地说,“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理解“信心十足”,指导读好威尔逊信心十足的话。(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

师:听了威尔逊信心十足的话语,你有怎样的体会,齐读旁批。你有什么体会?(威尔逊是个自信、聪明、有主见的孩子)

2笔Γ核淙煌尔逊自信、聪明、有主见,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有些马虎,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忘了带野营时用的手电筒。以往你出门,有过这样的情况吗?妈妈发现了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

师:威尔逊的妈妈没有告诉他。学到这里,孩子,你有疑问吗?

3贝着问题学习课文第4~12段。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读一读,边读边体会,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再批在书上。全班汇报、交流。(体会妈妈的用意)

(1)威尔逊说:“我带的衣服太少了,而且因为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才能够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难堪。”

生3:威尔逊没有手电筒不能出去。想要出去,只有向别人借,让威尔逊很难堪。

师:谈得真好,请大家结合当时的情境想象一下威尔逊遇到什么样的难堪?(生自由发言)

师:是呀,衣服带少了,到了夜晚感到很冷,甚至冷得发抖;没有手电筒,想要出去,只有向别人借,也许别人不借,向别人借了多次自己也不好意思,真让威尔逊感到难堪。

指导朗读,体会威尔逊在野营时遇到的难堪。

(2)“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家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料到山里比这里冷。下一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生2:我体会到威尔逊知道了出门时应了解出游地方的天气,根据天气带衣服。

师:威尔逊事先没有了解山里比家里冷,少带了衣服。拿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

(3)“我想到的,老师也告诉过我们,可是我忙来忙去,就把它给忘了。”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忙而把重要的事情给忘了的呢?现在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容易忘事的毛病?(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4)“我想,下一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那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生1:威尔逊知道了出门前列一个单子,避免忘掉东西这个道理。

生2:妈妈是要让威尔逊以后做事要细心,不能马虎。

师:是呀,通过妈妈的一番良苦用心,通过威尔逊野营中小小的挫折让威尔逊明白了做事要有计划,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次出游的收获可真不小呀!

4狈纸巧朗读课文第4~12段,感受威尔逊出游的切身经历和体会。

某一个周末,你要和家人外出旅游,请列一个单子,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全班交流。

师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为自己此次出游考虑得非常周到。

1弊灾餮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备据课文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

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理解“妈妈”不直接提醒威尔逊的用意。

2笔茄剑一般写出游的文章都重在写出游的过程,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赶快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弊远量挝模借助拼音自主学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或根据生活积累学习字词。

2毖生汇报、交流学习的收获。

3背樯试读课文,在评价中正音。

4闭馄写出游的文章重点写了什么?(出游前的准备、出游的结果、出游给威尔逊带来的启示)

1毖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3段,想想你都读明白了什么。

2苯涣鞫梁笾道的内容。你觉得威尔逊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自信、聪明、独立,又有些马虎)试着把自己的体会批到书上相应的地方。

3蹦阌惺裁匆晌事穑咳纾郝杪璺⑾滞尔逊没有带齐东西为什么不直接提醒他?她不担心孩子冷吗?

4笔Γ菏茄剑这也是书上旁批的问题,今后我们读书也可以学着这样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批下来。

5贝着这些问题,自读后面的段落,读后小组内讨论讨论。

6奔体交流,明白妈妈的用意,把自己的理解批到书上。(妈妈是想让孩子尝试“失误”以及“失误”带来的教训,因为亲身经历,比包办代替、口头说教更有效果)

7闭獯纬鲇尉烤谷猛尔逊有什么收获呢?交流威尔逊明白的两个道理。

小结:小小的失误,让威尔逊明白了做事要有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次出游的收获真不小呀!

8鼻氪蠹以俣炼恋4~12段,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适时指导朗读。

2备据实际,跟爸爸妈妈商量,拟订一份家庭郊游计划。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 16 杂交水稻之父

质疑 “杂交水稻之父”指谁?为什么称他“杂交说稻之父”?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4、 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借助批注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的。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和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要创造出更多的美,就应该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进步来影响别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新课

孩子们,在一个美丽的小镇里,人们个个穿着整洁美观,言行举止文明大方,公共场所遵守秩序,街上老人有人扶,盲人有人帮。说来也怪,这样高素养、高文明的形成竟和一条小蓝裙有关,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蓝裙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不熟悉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全班抢读。

3、分组朗读课文,比比哪一组读得通顺、流利。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批注感悟

1、默读课文,结合编者的批注,思考:课文写小蓝裙引发了几次“不协调”的现象?用“”分别画出来。面对这些不协调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把想法批注在旁边。

2、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画出的句子:

①原来小女孩的脸和上衣是脏的,与小蓝裙不协调。

②家里乱糟糟的,与穿着小蓝裙的漂亮女儿不协调。

③第二天,爸爸看到杂草丛生的庭院与家里的整洁很不协调。

④邻居们看到他们的房子如此干净整洁,觉得自己住的地方

不对劲。

(1)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画出的句子,抓住“脏——小蓝裙”、“乱糟糟——漂亮女儿”、“杂草丛生的庭院——家里的整洁”等的对比,理解“不协调”的含义。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句子。

(2)面对这些不协调,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学生交流批注,老师相机指导读相关段落如。

3、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月后,一条整齐清洁的街道就出现在这个城镇上。”为什么一条小蓝裙会改变一条街道?(抓住每一次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引发新的不协调的变化,从而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4、猜一猜,这个小镇还会有哪些变化?(可从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思考)

小结:多让人惊喜的变化呀!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个共识:每个人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美。

四、复述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4次“不协调”记住故事梗概,然后先在小组内讲,互相评议,再到班上讲。

五、作业

完成练习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不畏权威的精神。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不畏权威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3课《不!是乐谱错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请齐读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不畏权威的精神。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师:孩子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为大家设置了三次闯关活动,我们先来闯第一关,请齐读闯关要求: 认真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谁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2、孩子们一起来读读吧。

3、谁来汇报第二个问题?

4、孩子们来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郑重声明”的?你能表演一下评委郑重声明时说的话吗?(先表演,再说体会)

5、谁来汇报第三个问题?

6、孩子们来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参赛的小泽征尔,你会考虑些什么呢? 是啊!到底是谁的错呢?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两段话,与小泽征尔一起来进行考虑判断。 课件出示: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指挥着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 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对。 课件出示:不是( )的错,因为( );不是( )的错,因为( ); 因此一定是( )错了

7、孩子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边读边想想你从“考虑再三”“坚信”“大吼”体会到了小泽征尔怎样的精神?抽生表演小泽征尔大吼时说的话。(板书:小泽征尔 坚持真理 不畏权威)(先抽生表演大声读,再说体会)

8、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也想扮演国际音乐权威人士和小泽征尔吗?

9、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表演,再次体会小泽征尔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精神吧。(课件出示句子: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小泽征尔,乐谱没问题!是你的错觉。”面对众多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我们来闯第二关,齐读闯关要求) 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

☆评委为什么要设计错误的乐谱?(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夺得比赛的桂冠?(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自学方法:读——思——画) (5分钟后开始汇报,比比谁讲得好)

1、谁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2、孩子们来读读这句话吧。

3、谁来汇报第二个问题?

4、孩子们遍读边想你是怎样理解“附和”的?

5、孩子们:此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评委,除了为这位坚持自己判断的指挥家热烈鼓掌之外,你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如果我是比赛的评委,我会对小泽征尔说:“( )。”带着对小泽征尔的赞许再读:“只有坚持正确判断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另外两个选手也发现了问题,但是面对环境的压力,他们没有坚持。他们在放弃了自己意见的同时也放弃了冠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选手,面对小泽征尔的夺冠,你想说些什么呢?面对小泽征尔的夺冠,我想说:“(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件出示句子) “只有坚持正确判断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7、是啊,小泽征尔除了他出色的音乐才华以外,更重要的他坚信自己正确的判断,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所以他获得了这次比赛的桂冠。 (板书:桂冠)

五、拓展

读了小泽征尔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说道理、同桌交流2分钟)

六、当堂训练

师:现在我们来闯第三关。孩子们,学了这一课,相信你们能轻松完成这节课的作业。(课件出示练习题)

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直接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办法,目的是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因为,( )坚持正确判断的人,( )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两位参赛者( )也发现了问题,( )受环境影响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又不附和权威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大赛的桂冠。

◆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小泽征尔获得桂冠的原因是( )。

2、让我们以这些格言共勉吧!(读读记记关于自信的格言)

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信心比天才重要——希腊

七、总结,回顾

1、我们现在回到课题,学了这一课,你们赞赏小泽征尔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精神吗?

2、请孩子们带着坚定的语气再齐读一次课题吧!

3、我们现在回到学习目标,孩子们再来读读吧,你们认为完成了学习目标吗?

4、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板书设计:

不!是乐谱错了

坚持真理 小泽征尔 + 桂冠

不畏权威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和谐”、“错觉”、“权威”、“附和”、“郑重申明”、“精心设计”、“世界一流”等词语的意思。

2、 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继续学习运用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不畏权威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说明的道理,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教学难点

“贯”的书写,“郑重声明、世界一流、附和”的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小泽征尔的有关资料和《哥白尼观日》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读题提问

1、 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课题。一边书写一边注意引导“乐”的读音和“谱”的书写。

2、 读题,说说从题目中懂得什么?有什么不懂的?(从“!”中可以看出说话的语气很坚决等等。还可以从课题提出以下问题:是谁说的这句话?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话?围绕乐谱错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3、 借机介绍小泽征尔的有关情况。

4、过渡: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是否预习,预习得怎么样,并渗透预习的一些要求。让学生读全文,再见机引导正确字音,读通句读。重点纠正难读易错的字音。

2、再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了解情况。将学生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书写在黑板上。重点指导生字“贯、冠”的书写,“错觉”、“权威”、“附和”、“郑重申明”、“精心设计”、“世界一流”等词语的意思。

4、根据学生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分段学习课文。

(1)郑重声明——根据以下问题带着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谁“郑重声明”?解决此问题时,借机理解“权威”一词的意思。评委是些什么人?根据这些人的身份,你觉得“权威”是什么意思?

在什么情况下?借助此问,理解“和谐”“错觉”的意思。

声明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声明的?你能站在权威们的角度,说说是怎样声明的吗?借此问题进行语言再创造的训练。

根据以上阅读和理解,再说说“郑重声明”的意思。

(2)世界一流——以这个词为线索,提出以下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课文讲谁是“世界一流”?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世界一流”的水平?如果前面没有对小泽征尔进行介绍,可以在这个环节对他的情况进行介绍,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帮助生了解词语。

课文中还有哪些人是“世界一流”?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借助此问理解“精心设计”。评委是怎样精心设计的,假如你是评委主席,你在竞赛之前面对评委说说你的“精心设计”。

借这个问题理解“附和”的意思。课文中用附和一词来写谁?是说他附和吗?把表现他不附和的行为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附和”是什么意思。

如果小泽征尔面对世界权威,不坚持自己的判断,去附和评委的声明,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请你改编故事讲一讲。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因为别人而轻易放弃;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因为面对的是长辈、权威就把对的也说成错的;就是科学家也有错的时候,应当坚持自己的判断……)

还有这样的故事吗?讲来大家听听。(如《哥白尼观日》)

三、掌握生字、新词

采用学生提问,学生竞答的方式掌握生字、新词。

四、课堂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8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展开想象,指导朗读,体会我对雪儿的感情。

1、复习第一自然段。

2、过渡:我一个人在家是多么孤单,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这时,爸爸 给我带回来一只鸽子。

3、看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就是这只鸽子,它长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你们喜欢它吗?

可是在爸爸刚带回家的时候它没这么可爱,也没这么漂亮。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交流。

这只鸽子是怎么受伤了?

“我”和爸爸也是这么想的,那他们是怎么样对待这只可怜的鸽子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我和爸爸怎么对待鸽子的语句)(相机板书:同情 洗澡 敷药 取名)

(3) 想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 经过我和爸爸的精心治疗,这只鸽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看图)

它变得雪白雪白的,所以“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 (引说)。

我也越发喜爱它了,所以我疼爱地对它说--(出示“我”说的话,生读)

指导用疼爱的语气读好“我”的话。

(5) 师生接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们能给“飘飘悠悠”换个词语吗?(自由自在)

想象:看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和雪儿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我们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我和雪儿对大自然的向往,还希望自己的伤势快点好起来!

(6) 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雪儿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我还从爸爸那儿知道了关于雪儿的其它事情。我到底了解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个自然段。

(1) 学生自读。

(2) 学生讨论。

雪儿是一只信鸽,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忠诚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是“蓝天信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真诚地保护它们,真诚地帮助它们。

(3) 指导朗读。

3、指导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师述:雪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当终于有一天,雪儿又能展开双翅飞起来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出示雪儿飞翔图)你会说些什么?

(2) 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板书:欢呼)

(3)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及时评议。(谁能将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4) 师范读第3句,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想像雪儿在空中是怎样飞翔的。

雪儿在空中是如何飞的?谁能表演给大家看看?

大家想和雪儿一起飞吗?全班一起边读边表演第四自然段。

(5) 雪儿终于又能飞翔了,它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雪儿虽然能飞翔了,可它也十分舍不得离开。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话反映了此时雪儿的这种心情?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

“雪儿咕咕直叫”,它想对照顾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学生练习说话。

(6) 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雪儿就要走了,“我”的心里会怎样想?“我”会怎样说?

指导朗读,小结。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引读,并出示句子,理解“快慰”一词。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文中的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一段最感人,你能把它记下来吗?(学生自由练背。 指名试背。)

[《雪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9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 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云的喜爱及愿做自由幸福的云的愿望。

1. 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

2.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平平常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美好,她喜欢云的美,惊叹云的千变万化,更羡慕云的自由幸福。她禁不住想:“让我也变成一朵云,一朵自由幸福的云吧!”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受着这样的情感,我们的心中一定也像作者一样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渴望!让我们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吧,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全诗共四节,内容短小,语句优美,易读、易诵,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为诗歌增添了活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变大、变小、变各种形状,成雨、成雪、成水汽不正是“云朵”的特点吗?而“想”、“担心”、“亲吻”等词又赋予它人的特点,想象合理又充满情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用词准确。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没有人在蓝天上,为你把框框画”表现了云的无拘无束(自由)。

* 想变什么就变什么,进一步表现出云的自由。

* “‘聪明’的傻瓜”含义较深。学生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 可以展开想象,口头进行拓展,还想成为什么?

* 云儿想变什么变什么,愿做什么做什么,真是让人羡慕,难怪作者会盼望自己也能变成一朵自由幸福的云!

* 课后第1题: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 课后第2题:透过作者生动有趣的描述,我们体会到了云儿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面对自由幸福的云,孩子们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想表达,有自己的愿望想述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1. 孩子们,你们注意过天上的云吗?有些什么发现?

2. 有谁想对云说点什么?

3.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写给云》,一起去听听诗人对云说了些什么。

1. 自由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句。

2. 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自学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巩固对字词的理解。

4. 初读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1. 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2. 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品读品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 多好呀!云儿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愿做什么就做什么,它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下面,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感知拟人手法的好处)

4. 此时此刻,你是否和作者一样,感觉到云儿的可爱、大自然的神奇呢?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面对云朵,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呢?(鼓励学生面对白云说出自己的感受、愿望)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请学着作者的样儿,写一节或一首小诗,向白云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愿望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0

(1) 读通全诗,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了解暗喻词和暗喻句,并能仿写暗喻,仿写一段诗。

(3) 在读中做批注,提高阅读能力。

(1)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在默读中批注,在放声读中想象画面,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情感朗读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仿写,进一步认识暗喻句,提高仿写能力。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师: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师:老师满足你们的好奇心,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

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记下你的疑惑和感想。

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作出简单的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生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作者说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师:遇到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大家的相互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

生:我们认为我们的手是电线,电线能传递光,我们的手能传递幸福。和爸爸妈妈手拉手我们感觉我很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的真好,(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使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把我们的手比作电线,电线传递光,传递着温暖。

那么说,我们的手在父母之间不光传递光,还传递着什么呀?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手像电线在爸爸妈妈间传递着幸福、温暖、爱,爸爸妈妈因为有了你们而更加快乐,你们因为有了爸爸妈妈而更加幸福。愿意把你的幸福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幸福的生活场景,师适时引导有感情朗读。

师适时引导:桥的功能是连接陆地,使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给人带来方便,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友爱的手,也会给人带来方便,所以作者说我们的手是桥,传递着问候。

师:那么既然我们的手传递的是问候,请你用你的手对你的好朋友问候一下。

生用肢体语言对好友表示问候。

(对学生说的具有代表性例子的同学进行鼓励。)说到地震时,师:这是一双象征友谊的手,是一 座心桥。师:哪一小组还有别的收获?

生:我们组明白了为什么说手是船。把手比作船,写出了人们之间真诚交流。

生举例谈。希望工程,生活中的小事。

师:我们的手是船,在心灵与心灵之间传递着真诚。

师:电视上我们看见国家主席_接见外国友人,亲切握手,传递着友好、和平,我们的手是桥,生接读………..

我们还看看到,在希望工程捐助仪式上,一颗颗爱心,一双双援助之手,圆了多少贫困地区孩子的求学梦,我们的手是船,生接读……..

师:我们的手,是小鸟,哪一组愿把你们的理解体会读给大家。

师:我听出来你们很欢快。谁还想飞翔?让我们一起来飞翔好吗?加上你的动作来读读。(体会小鸟自由的欢乐)

生加动作齐读,一起来体会飞翔的快乐。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师总结: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他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分别是:(板书:幸福 友好 真诚 快乐)我们的手神通广大的本领其实就是(板书:传递美好的情感)。

师: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老师走下讲台,握住学生的手)今天你感冒了,还坚持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课,老师握住你的手,你知道老师向你传递的是什么吗?(教师随机设计不同的场景,传递不同的信息)

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补充说。抓住两个学生的手,让他们握一握。

同学们说的真好,请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结合刚才同学们说的仿照课文写首小诗。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抓住重点词句提出疑问,并通过联系上下文领悟。

2.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人常常感激,都会幸福、快乐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引发思考(5)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有感激的人和感激的事儿吗?你每天都能找出三个感激的人或三件感激的事儿吗?

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花开了,也感激。

就让我们一直来听听她的故事。

二、读文质疑,抓住重点提问(15)

1.启发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知道“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扫除害怕提问的心理。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着提出问题,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

3.小组交流,互相启发。

在小组交流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交流中学习别人提出问题的方法。

4.面向全班交流,评出有价值的问题。

请学生回忆、展示问题产生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才更能引发我们思考。

请学生试着评价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的方法。

“爸爸为什么给蓝蓝安排这个任务?”“为什么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快乐?”

三、自主选择,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领悟(15)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互相感染、启发。

指导学生可以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谈体会,也可以通过感情朗读相关句子表达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感悟,感情朗读。

围绕几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感悟到蓝蓝感激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指导朗读。

四、联系生活,加深体会(5)

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值得感激的人和事了吗?给大家谈一谈。

五、作业设计(5)

1.填上合适的词。

一( )故事 一( )事 一( )钢琴

一( )感激 一( )深思 一( )茉莉花

2.下列句子有毛病,请你修改。

⑴会感激茉莉花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天晚上,蓝蓝总是经常默默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会上,明明首先第一个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爸爸的安排——睡前感激三人人或三件事

花开了 小女孩——正在“为难”“伤脑筋” 一个人常常感激

就感激 爸爸引导——让你“快乐”的事都值得感激 才会幸福、快乐

茉莉花开——小女孩感激花开

三年级西师版教案 篇12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 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