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课件(集合九篇)

孔雀课件(集合九篇)。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孔雀课件(集合九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课件(篇1)

一、说教材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九单元美丽的动物中的表演曲目《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内容:了解傣族特有的建筑、舞蹈、风俗,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并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教材分析:《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开始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傣族风情,对当地民俗活动有一个初步印象;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3、能选用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跟音乐的节奏表演。

一节课能否成功,我觉得重点的突破,难点的把握非常的重要。我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感受傣族风情,以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又曰“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运用得当,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的掌握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冶美的情操。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气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环境,以情境创设为第一主题。从课前音乐《金孔雀轻轻跳》伴奏的聆听,和学生聊聊老师游玩时看到的一种动物并通过模仿该动物进入到本课的主题——美丽的动物孔雀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老师模仿孔雀最形像的手部,还接着通过孔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孔雀的美,激发学生想要歌唱孔雀的兴趣,然后边听范唱边以图片形式欣赏傣族风光,安排了傣族风情从浑然天成的傣族建筑到独树一格的傣族民俗,到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再引到独具风味的傣族舞蹈孔雀舞当中,这一连串的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了傣族风情,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加深对美的感受,从而去演唱歌曲。以实践活动为第二主题,课堂上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没有节奏练习、发声练习、视唱练习等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它们,而是把这些分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欣赏舞蹈、表演、创作等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欣赏孔雀——描述孔雀——聆听孔雀——唱孔雀——跳孔雀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1、课前准备

在组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由课间活动转入新的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所以我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工作,课前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伴奏[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音乐氛围,通过优美动听的歌曲伴奏使学生对傣族音乐及所要学的歌曲有一种印象],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聊聊旅游的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进入课堂,从模仿孔雀开始引入。这时我播放收集的孔雀图片[图片的美刺激了学生,让学生发现并喜欢孔雀的美,激发学生唱孔雀的兴趣,直接进入到本课的歌曲教学]。这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调整了情绪又活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聆听范唱,欣赏傣族风光

学生看着歌词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优美、动听,找到歌词中出现的傣族竹楼,傣语中男孩女孩的意思,并以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傣族风光,接触学唱歌曲的旋律,在欣赏傣族风光图片时只让学生了解,不多做讲解。

3、唱孔雀

在课前准备、聆听范唱和欣赏傣族风光图片的铺垫下学生已经完整感受了歌曲几遍,学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在这个基础上学歌就水道渠成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轻声跟唱就学会了歌曲,学歌的轻松也使学生对唱歌有了兴趣,不会有往常反复练唱的厌烦感,以最佳的状态最佳的情感演唱歌曲,美的歌声给予大家的是美的享受,对音乐的陶醉。

4、跳孔雀

教师介绍孔雀是傣族人们的吉祥鸟,傣族人民不光唱孔雀,还能跳孔雀,把孔雀模仿得惟妙惟俏,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播放舞蹈)在舞蹈中特别像孔雀造型或动作时,教师提示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提示去模仿舞者的动作,看谁学得最像。教师在此基础上也跳一段简单的孔雀舞,让学生明白,我们也可以跳孔雀舞,孔雀舞并不难,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孔雀舞的动作,如孔雀开屏、孔雀抖翅等,并歌曲为背景来演绎孔雀舞。

[感受傣族特有的舞蹈,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积极去学几个傣族舞蹈动作并创编几个简单的手位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创作要多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爱的期待,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兴高采烈,多么放松,多么快乐,内心的情感就这样轻轻松松流露出来,学生的心灵与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贴近,“创作是多么美”成了学生共同的心声。学生完成了创作展示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作的自豪感、满足感为以后的再学习创作注入活力和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并且整个实践活动过程没有脱离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让学生不光学会了跳孔雀舞,对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在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结束课堂,他们意犹未尽,对音乐课的兴趣会日益高涨,让孩子们的心时时牵挂的音乐课,期待着下一节课。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这一“趣”一“乐”突出了趣味教学,快乐教学,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突出体现了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同主题,多角度”是这节课的中心,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去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这种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启发联想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孔雀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课时观看戏剧

孔雀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孔雀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特点,体验傣族小朋友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生活情趣。

2、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创编舞蹈动作,感受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3、初步学习孔雀展翅、喝水、梳洗羽毛、开屏比美等舞蹈动作和表现孔雀的美好形态。

活动准备:

l、杨丽萍舞蹈视频《雀之灵》。

2、课件《傣族风情》短片段。

3、ppt《金孔雀轻轻跳》课件。

活动重点:

初步学习孔雀展翅、喝水、梳洗羽毛、开屏比美等舞蹈动作和表现孔雀的美好形态。

活动难点:

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创编舞蹈动作,感受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欣赏舞蹈视频《雀之灵》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非常精彩的舞蹈视频《雀之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哇!好美啊!这段舞蹈中表现的是哪种美丽的动物?你认为这个舞蹈哪些地方美?谁想来表演一下?

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经典动作,集体模仿

小结: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地区,有一个民族,那里的人们把孔雀作为吉祥鸟,它被称为“孔雀之乡”这个民族叫傣族。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的家乡,去看看傣家优美的风景吧!

二、欣赏傣族风情短片,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特点

师:傣家的风情,真是美不胜收,在这组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幼儿讨论后师小结:有傣族的吊脚楼、孔雀、葫芦丝、泼水节情景、傣家小男孩、小女孩等,傣族的山美、水美、人美、孔雀也美。

三、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并初步学习孔雀开屏、展翅、河边喝水、相互比美等动作。

1、欣赏ppt

师:远远的一只美丽的孔雀,渐渐地向我们小朋友走来了,你们看看它们的羽毛多漂亮呀,咦,这是什么呢?哦,原来是傣族的`竹楼呀,旁边还走来了几只美丽的孔雀,有白孔雀、有花孔雀、它们都在比美呢!小朋友快看看这只孔雀在干什么呢?

2、播放孔雀舞图片,引导幼儿用自己最喜欢的动作、自由表演

师:咦,她在干什么(跳孔雀舞),听了这么优美的歌曲旋律,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学跳孔雀舞呢

播放音乐,独立自由舞蹈

3、初步学习经典舞蹈动作,大胆表演

请个别幼儿上台讲述孔雀动作并模仿动作,

梳理羽毛、河边喝水、相互比美展翅舞蹈等动作

教师示范,幼儿练习

师幼创编动作插入乐曲中,进行集体表演,最后摆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造型。

四、结束活动

师:小孔雀们,今天我们一起让我们载歌载舞,走进了傣家,感受了傣家风情。师幼随音乐跳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描写傣族风情的儿童歌曲,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感性、体验入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孔雀的美,培养幼儿即兴表演的能力,能积极与同伴合作,用优美的语言,舒展的歌声及肢体的动作创编舞蹈,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调动每一位幼儿的参与意识,比如课的开始,我让幼儿欣赏杨丽萍的孔雀舞,让幼儿感受舞蹈优美的意境,接着,我便用生动的语言模仿引出美丽的动物:孔雀,再引入傣族,播放PPT,生动的展示了傣族风土人情,美妙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了幼儿。最后一个环节,重点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并初步学习孔雀开屏,展翅,相互比美等动作,了解傣族舞蹈动作的特点,感受乐曲旋律的美,更勇于表现美。

以上这是我对这节活动的教学设计阐述,现就本节活动的优点及不足做简短的总结:

优点一:以幼儿年龄特点,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通过欣赏,模仿、创编、体验、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表现。

优点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引导及调动幼儿的兴趣。

优点三:活动中,创编表演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幼儿的感知能力,让每一位幼儿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参与表演。

不足之处:一、幼儿学习孔雀舞蹈动作不到位,在教学中我应注意抓住孔雀舞的感觉进行训练。

二、教师语言还可以简练,应注重幼儿的表述,表现,能关注到个体幼儿。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积极向同行及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也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谢谢!

孔雀课件(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的一节歌唱课。《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拍手打节奏,增强节奏感。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做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难点是掌握歌曲强弱规律,并能合着强弱表演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与学法分别有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示范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表演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以一段孔雀舞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们大胆说出这是什么舞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随后在大屏幕中播放傣家风光及金孔雀起舞的视频。当同学们被眼前的傣族风情所深深吸引时,我将加以渲染引导,孔雀生活在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也是“孔雀之乡”。傣族人民把孔雀认为是美丽、善良、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曾将孔雀的动作编成舞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傣家楼阁的金孔雀。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金孔雀轻轻跳。

这样设计,既能让情景深入人心,又能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快速切入主题,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鼓励学生们随着歌曲伴奏音乐摇晃身体做动作,多次聆听的过程中分别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歌曲的速度如何?(2)歌曲有多少个小节?(3)歌曲是几几拍子的?(4)本首歌曲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对于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学生们并不难直接回答出是中速四二拍,而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略显新了一些,我会在大屏幕中出示竹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们形象的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再去数出小节线20小节,强弱规律是强弱,随后我将趁热打铁,以拍手为强、摊手为弱来感受一下强弱规律,进一步加入到我的范唱中。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歌曲学唱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发声、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模唱、领唱、齐唱、表演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节奏不够准确情绪不够饱满的问题,因此我会反复进行示范强调,引导学生想象置身于傣家楼阁的场景中,感受演唱。安排学生们以练习纠错并以个人表演的形式进行突破,鼓励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动作来表现,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最后我还会在教唱环节,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首歌曲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思想主旨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推进,学生能够理解这首歌曲表达了情感思想。

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歌曲学会知识,更能够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同时采用组内合作表演的方式进行开展,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孔雀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孔雀的外形特征,利用贝壳、自粘纸等制作、装饰贝壳孔雀。

2、尝试自己制作贝壳孔雀,体验装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贝壳若干、卡纸、彩纸、蜡笔、勾线笔等。

2、孔雀图片(9幅)。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是谁呢?我们来猜一猜。

“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是谁呢?(幼儿:孔雀)

师:真是厉害的小朋友,瞧,孔雀来了。(出示孔雀图片)

喜欢吗?(喜欢)喜欢它的什么?(尾巴、头、羽毛)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若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说:猜猜老师喜欢哪一幅?(我喜欢开屏开得很大的。)开的屏那么大,像什么呢?(幼儿:扇子)

师总结:孔雀真是美丽,圆圆的头,三角形的身体,还有扇形的尾巴。

2、师:看,美丽的孔雀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贝壳),它想请我们用贝壳把美丽的样子制作出来,做成一只“贝壳孔雀”。

师:在做之前呢,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贝壳和孔雀的哪一部分很像?(尾巴)哪里像?(形状都是扇形,还有一条一条的花纹)仔细一看,还真的很像呢,那这个贝壳可以变成孔雀的(幼儿:尾巴)那我们把粘在贝壳后面的.泡沫胶撕掉,将贝壳贴在卡纸的中间。贝壳孔雀的尾巴有了,还少了什么?(头、身体)

二、出示材料,想制作方法。

1、师:看,老师还准备了哪些材料?(贝壳、卡纸、彩纸、剪刀、蜡笔、勾线笔等)

孔雀的头、身体,我们可以选什么材料制作呢?(幼儿:纸)怎么做?

(先用勾线笔画,再用剪刀剪)

2、师:谁来教教老师,请一名幼儿说,老师照样子操作。

师:孔雀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圆形)教师画一个圆。身体呢?(三角形)

师:还要画什么呢?(眼睛、嘴巴)师画好后,问:接着呢?(剪)

师:现在我会了,是不是在后面贴上双面胶,再贴在贝壳上呀?(对)教师得到肯定后再贴。

3、添画脚

师:可以了吗?(没有)还有什么?(脚)脚怎么做?(画、剪)我们选一个简单的(画),好,我们来画。

图片中的孔雀尾巴大大的,像扇子,非常漂亮,但这个贝壳有点小,我们可以把它变大一点,变成一把大扇子,然后添上花纹(还记得孔雀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教师画。

哇,贝壳孔雀终于完成了,谢谢小朋友的帮助。

四、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老师这里还有好多贝壳呢,我们一起来帮忙制作贝壳孔雀吧。在做时,小朋友先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么做的,先……

提出要求:制作的时候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制作完成后要把桌子收拾干净,材料放回原处。现在我开始播放音乐咯,待会儿音乐停了就要完成。

五、展示幼儿作品、评价。

小朋友,小耳朵竖起来,听,音乐停了!没完成的小朋友也拿上来。

桌上的篮子、蜡笔不要动,小椅子轻轻地转过来吧。瞧,美丽的孔雀聚在一起正在说瞧瞧画呢。你喜欢哪一只孔雀?为什么?漂亮在哪里?颜色呢?还是花纹?

六、延伸

今天我们用贝壳做了“贝壳孔雀”,那贝壳还可以做什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用贝壳做了什么?

老师把贝壳放在美工区里,请你来动手试一试。

孔雀课件(篇7)

经本课学习了解绿孔雀。

经导入复习上周所学内容。

1、孩子们又到了我们每周认识动物课堂时间了。

2、我们一起先来回顾上节认识动物课所学的知识吧!

3、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对上节课的知识都记得很好。

4、今天我们来认识美丽的绿孔雀,小朋友是不很奇怪老师为什么要加个绿字啊?

5、孔雀分为两种,绿孔雀是其中之一。

6、你们喜欢美丽的`绿孔雀吗?我们赶快去认识绿孔雀吧!

1、孔雀属于鸟类,是一级保护动物。

2、不是所有的绿孔雀都有尾屏的,只有雄鸟绿孔雀才有尾屏。

3、绿孔雀雄鸟头上有冠羽,冠羽前部是鱼鳞状,有浅蓝紫色光泽。(看图片观察)

3、绿孔雀尾屏羽端处椭圆形眼状斑,由暗紫色、蓝绿色、黄铜色、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暗褐色和浅黄色一层层组成,色彩极为艳丽。

4、绿孔雀背下和腰有铜褐色、黑褐色、肉桂色、暗褐色、蓝绿色、铜褐色、棕色组成,富有光泽。

5、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有翠绿色狭缘,部分显露于外。

1、绿孔雀身上有这么多漂亮的羽毛,你们羡慕不啊?

2、绿孔雀一直被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我们是不要学习绿孔雀啊!

3、经过老师的讲解你们都认识的绿孔雀,放假的时候要去动物园玩时,让把老师给你们讲的,也要将给家人听哦!

4、我们一起看视频,看看蓝孔雀和绿孔雀有什么不同吧!

孔雀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投入地学习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感兴趣。

2、培养积极的思辨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未经剪辑的新闻录像。

过程与指导

一、看录像

1、交代任务:关于“孔雀能不能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开一个辩论会。

孩子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分成三组:能吃、不能吃、多了吃少了不吃。

孩子边看录像,边综合自己和父母的观点,并推荐一人主要发言

2、简单重现录像的内容。

二、自由辩论

老师:谁主张可以吃?说说你的理由。谁主张不可以吃?也说说你的理由。

孩子的辩论相当激烈,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孩子们放弃原有的理由,而积极应对同伴的意见,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

幼儿:可以吃,因为那是养殖的……不可以,养殖的全吃完了怎么办……怎么会,大孔雀会养出小孔雀的……万一把母孔雀吃了呢(这是一些好心的孩子的愿望)……怎么会,养殖场的老板没那么笨吧……我反对,为什么一定要吃孔雀呢…···它的药用价值高啊……其他的食物,药用价值也很高,为什么一定要吃孔雀呢(没人反驳)……它的味道鲜美……其他的食物味道也很鲜美啊,干吗要吃孔雀呢……就是,再说,养殖场的第一只孔雀一定是野生的,那不也是吃野生的孔雀了吗……我反对,我认为,孔雀多了就吃掉一点,少了就不吃……(争论还在继续)

三、将记录布置成一个专栏

老师:你们真的很能干,你们已经懂得讲道理了。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理由,请把你们的记录布置出来让更多的人看。

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布置展示板。老师提示:怎样才能让别人注意你们的版面呢?对!越醒目越好。

版面放在教室门口,供来往的家长和同伴参观。孩子们很有成就感,有许多孩子拉着自己的家长,在展示板前津津乐道地解说呢。

反思

1、关于选材,大班孩子对生物现象已经开始注意,所以,这个内容很受孩子的喜欢。

2、这种记录的方式,很适合孩子表现自己。所以,在第一个活动中,我采用孩子相互合作的方式,但有的独立性很强的孩子,要一个人做,所以,应该把“规定合作"改成“可选合作"(即可以合孩子是作,也可以不合作)。

3、孩子在第二个活动中,辩论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中渐渐初露锋芒(当正反两方有一方哑然时,我就成为那一方的成员,以此引导孩子的思路)。

4、在活动中,孩子的记录水平有显著差异。有5个孩子在记录中,感到为难。所以,合作要求的提出,对能力弱的孩子,是需要的(因为,听课老师认为有的孩子的主动性没能发挥,其实,合作给了他们补拙的环境)

5、关于主题环境的布置,要求既要给孩子一种成就感,又要给孩子以相互学习的环境。

小百科:孔雀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

孔雀课件(篇9)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整理者:张少立

审核者:

审批者: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2、认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应该是美丽的,圣洁的。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艾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在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他们演绎出了一曲曲爱情的神话。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孔雀东南飞》。一起聆听焦仲卿和刘兰芝凄楚悲苦的心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共357句,共计1785字,小序10句,共计53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被喻为“乐府双璧”。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乐府诗

汉武帝时,政府设置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后来人们将乐府中保存下来的歌辞也叫“乐府”,统称“乐府诗”。

二、探究文本,引导学生欣赏。

鉴赏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心智过程,是对艺术品的认知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因素,没有情感参与的阅读不能称之为鉴赏。

1、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通过前面的预习,大家已经对课文故事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复述一下文章的故事情节呢?

教师点明文前的小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2、讨论:刘兰芝、焦仲卿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刘兰芝:有教养 聪慧 美丽

勤劳

善良 柔顺

刚强

自尊

从容持重

品端貌美

才华出众

知书达理

不慕荣华、不图富贵

· 诗歌当中写了刘兰芝几次哭,注意这些细节,体会其中的情感。

诗中前后共写了刘兰芝三次哭,每次哭蕴含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眷恋,忠贞,无奈。

焦仲卿:孝顺

幻想------绝望

软弱-----刚强

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

加丰满。

写作中值得借鉴。

3、分析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性格差异。(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① 对未来的预想

刘兰芝:对命运、前途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焦仲卿:等待、幻想

② 别后重逢时

刘兰芝:通情达理

焦仲卿:讥讽、责难

且无所作为

③ 殉情场面

刘兰芝:义无反顾、干净决绝

焦仲卿: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4、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首诗中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的生活

是否印证了这种说法呢?

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的生活甜蜜恩爱幸福。可见简单的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应该是有条件的,应该说“婚后无爱的婚姻确是爱情的坟墓”,“婚后有爱的婚姻应是爱情的天堂”。

5、讨论:既然刘兰芝是一个品端貌美、才华出众的女子,并且焦仲卿与刘

兰芝婚后生活得甜蜜幸福,作为母亲的焦母应该替儿子高兴才对,而她为什么坚决反对呢?

①《礼记·本命》中记载“妇女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里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二 两条。②“恋子情结”,夫妻关系甚密,冷落了老太太。

6、讨论焦母、刘兄这两个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

趋炎附势

他们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7、怎样认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客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残酷摧残。主观原因:焦仲卿性格的懦弱。

8、请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血泪控诉的悲歌。

是对青年男女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热情礼赞。

三、文本拓展

在封建社会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爱情悲剧绝非偶然,无独有偶,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就有一段甜蜜幸福而又辛酸无奈的婚姻,实在令人惋惜,令人心痛。有词为证。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四、小结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分析了人物的形象。认识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五、作业:

1、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刘兰芝归家途中与焦仲卿分别的场面。

2、写一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gz85.COM精选阅读

孔雀东南飞课件收藏6篇


您能在以下资料中找到跟您所需相关的内容“孔雀东南飞课件”,以下信息仅供您参考已知。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教学重点:

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教学难点:

赋、比、兴手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学生自己阅读注解,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3、本诗出自南朝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做出记号

2、就自己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教师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并指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课中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知识

出示示例:(前两类现象各出示一个例子,其他让学生自己去整理)

①古今异义词

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今:没有束缚)

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同情)

叶叶相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

本自无教训(古:教养今: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古:处理今:处罚)

②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只取“作”之意,“息”只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只取“姥”之意)

我有亲父母(只取“母”之意)

逼迫兼弟兄(只取“兄”之意)

③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

1、结合诗前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情节结构,给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故事开端(1-2段)自请遣归揭示矛盾

故事发展(3-12段)夫妇誓别推进矛盾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推进矛盾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矛盾达到顶峰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五、通过情节初步认识作品主旨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②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六、课后作业

将本课重点实词、多义词加以整理,制成学习卡片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认识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封建专制制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屈追求,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活动过程:

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刘、焦爱情故事

二、认识刘兰芝

1、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2、对此刘兰芝是如何辩解的?

明确:“事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3、事实到底如何呢?你认为刘兰芝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结论:

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有礼有节(严妆辞母“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坚强自尊(“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

不慕富贵(拒绝与县令家为婚)

忠于爱情(“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黄泉下相见”)

4、小结: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刘兰芝虽聪明能干,但性格坚强倔强,这是当时一般妇女身上少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品格才使她为焦母所不容。《礼记》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刘兰芝就是用的第一条。这样一个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的女子就这样被焦母以“莫须有”的罪名驱谴回家,封建家长的蛮横专制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焦母、刘兄的言行再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这一特点。

三、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专制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出体现焦母、刘兄专制蛮横的句子,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

(见课文第4、6段和第20段)

2、学生评点:这两个同学是否读出了人物性格?

3、小结: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刘兄性情暴戾、趋炎附势、冷酷无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们正是凭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拆散了这对对爱情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男女。

四、认识刘、焦反抗性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1、刘、焦二人并未屈服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之下,看看他们是怎样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爱情的?(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语言回答)

出示: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2、小结:美丽的誓言体现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举身赴死的行为维护了爱情的至高尊严。虽然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是被摧残致死的失败者,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是无可置疑的胜利者。化鸟双飞,鸳鸯和鸣的浪漫结尾既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昭示了这对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胜利。在封建礼法日益严酷,“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敢于举起反抗的旗帜,坚决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这无疑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拓展联想,进一步认识作品社会意义

1、在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下,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痛苦挣扎?

学生应该能说出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

3、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甚至生命遭受无情的摧残!虽然他们大都进行过激烈的抗争,但在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时代,他们根本无法摆脱被吞噬的命运。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六、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刘焦盟誓、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七、课下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美哉,刘兰芝!”或“悲哉,刘兰芝!”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讨论本诗的艺术价值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设疑、解疑让学生了解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赋、比、兴手法

1、关于“兴”

(1)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出示“兴“的诠释: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所谓“他物”,即起兴之物;所谓“所咏之词”,是作者着重要叙述的事件或要着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并非同一事物,内容上不直接相连。“他物”的作用是或渲染气氛,或启发联想,或引起过渡。

(3)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如: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花心》)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2、关于“比”(即比喻)

⑴出示“比”的诠释: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⑵从诗中找几个运用“比”这一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关于“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⑵出示“赋”的诠释:

“赋者,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

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⑶你能从诗中再找出几段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并说说其作用吗?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4、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浪漫主义的结尾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本节课小结

总之,《孔雀东南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楚辞》的优秀创作手法,成为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

四、课下作业

拓展思考:前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人才纷纷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一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潮流。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会不会转而向西南飞去?就此发表你的看法,和同学交流。

唐华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频道小编推荐: | |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3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同学们知道中古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

二、文学常识—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1.复习提纲知识

三、整体把握

1.我们把相关信息填写一下:

(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2.依照情节的发展,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长篇作品加小标题的作用在于眉目清楚,便于记忆。如果小标题定语、状语一大串,就起不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小序

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开端

兰芝被遣 发展

夫妻誓别 发展

兰芝抗婚 高潮

双双殉情 尾声 告诫后人

四、分析课文 一.理解小序

1.小序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个序只有53个字,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对全诗有一个整体形象。2.“遣”的常用义是什么?课文中的“遣”是什么意思?

“遣”的常用义是“送”“打发”“派遣”,课文中的“遣”是休妻或曰“出妻”,特指女子被赶回娘家。在封建社会,妇女只要“七出”就会被丈夫遣回家。这“七出”分别是:无子,淫泆(diē),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犯了其中一条,就可被休,像刘兰芝这样的好媳妇也不例外。3.开篇第一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①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a。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

B。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二.研读“开端部分”“——兰芝被遣

1.第二段内容是什么?——主要是刘兰芝的陈词,自请遣归。

2.阐述了什么?——自述了十三——十七待字闺中所作的一切,以及嫁入焦家后如何为人的儿媳的。三.研读“发展”部分

——(3~12自然段)夫妻誓别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 2.快速阅读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 A焦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

B兰芝走时的打扮及她与婆婆、小姑告别 C兰芝与焦仲卿告别,相约来日

3.焦仲卿对母亲的谈话中,母亲的语言占了大部分,有何作用?

——因出生官宦世家,受到的教育孝敬父母,不能忤逆 4.兰芝走时的打扮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5.为何要细写这一部分?

一方面写她的美,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6.兰芝与焦仲卿告别,相约来日,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A.夫妻感情甚笃,分开纯属情非得已,为后稳定 殉情奠定了基础

B.刘兰芝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但是更加忧虑——兄长,为后文兄长逼嫁埋下了伏笔。四。分析“兰芝抗婚”部分

1.封建时代被休弃的女子的命运如何?——后半生屈辱,孤独,悲凉

2.那么兰芝回家后生活将会怎样?——“进退无颜仪”——伤心、羞愧、委屈 3..母亲的态度怎样?——大拊掌——惊诧 4.刘兄性格如何?——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5.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允,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对兄长的性格了如指掌,哀求是没有用的,突然间的答应,是对前途完全的绝望。五。分析高潮部分——体会焦刘的生死爱情 1.二人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后“自挂东南枝”体现了二人什么性格特点?

——兰芝看透了封建家长制的本质,是她那坚强的性格,不能忍受的。

仲卿出身于宦官世家,生性懦弱,有孝顺父母,所以他要彷徨,但对爱情的忠贞却使他富有叛逆精神。2.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愿望。

六、分析人物性格

1.刘兰芝——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刻画的

勤劳能干,有教养,聪明善良,忠于爱情,坚强,忠贞,面对封建家长的专横和凶残毫不畏惧。2.焦仲卿:忠于爱情,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孝顺。3.焦母

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制的典型,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反面形象,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五、拓展训练:刘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乐府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儒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罪恶。

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电视片断)

老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几段电影电视片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片名吗?(学生答)

没错,这些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白蛇和许仙、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片断,还有一个是牛郎和织女。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答)

提示:悲剧结局;浪漫主义结尾;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主题也是关于爱情婚姻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来关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二、相关文化常识介绍(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古诗选集。它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诗篇。但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徐陵,南朝陈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绮丽,与庾信齐名,时称“徐庾体”,但所作奏议居多,文学成就不及庾信。

2.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人配乐。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被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关于课题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目,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三、推进新课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解读小序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谴

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

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四、研读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暗示文中别离情节;奠定全文悲哀基调;引起下文。比兴。

2.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平,请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课文中找一找,刘兰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第二段:表现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及果敢坚强的品格。

第九段:表现刘兰芝的美丽镇静、坚强

第十段: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友爱

第十二段:表现齐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第三十段:表现刘兰芝忠于爱情,性情刚烈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体现刘兰芝的美好品质的呢?

语言描写;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4.有着这么多美好品质的刘兰芝应是众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却被焦母驱谴回家,这是为什么?你觉得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件展示)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记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提示:

(1)刘兰芝过门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许是原因之一。

(2)两家门第不登对。

(3)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看出刘兰芝没有很好地遵从封建礼教那些繁文缛节以及“顺父母”等妇道要求,婆媳关系紧张。

(4)焦仲卿和刘兰芝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视刘兰芝。

五、拓展延伸

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无法了解焦母驱谴刘兰芝的真正原因,但是我们一定清楚:当美好的爱情变成“孔雀东南飞”时,悲剧对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课件展示):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品读诗句,感受陆、唐二人被迫分离的痛苦情感。

六、小结

同学们,再回顾一下我们刚上课时看的影片断和学习的内容,不难发现,几千年来,由封建礼教、家长制等构成封建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变成“孔雀东南飞”,真是痛心呀,有多少美好的爱情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刘兰芝和焦母的形象,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二、研读探究

1.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应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却有许多人登门提亲,包括比焦仲卿富有且地位高的县令和太守呢?文章重墨描写迎娶兰芝的场面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达,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不过,西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汉魏时期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众的女子。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时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作说客,东汉末年祭文姬初嫁卫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孙权纳寡妇徐夫人为妃等。到北宋周敦颐、程颐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影响不很大,到南宋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朱熹不遗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识分子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东汉建安年间,士族制度开始萌芽,门第观念已经存在,诗歌中刘兰芝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及刘兄认为兰芝再嫁给太守儿子“否泰如天地”,可见其家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也不佳,因而刘兰芝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焦仲卿的婚姻应是“门不当,户不对”。诗中的县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员,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一些,因此他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被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媳妇的。

(3)这个情节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兰芝无辜被谴,更好地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2.因为母亲和哥哥的逼迫,焦仲卿和刘兰芝一对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为了捍卫自己忠贞的爱情,他们选择了自杀,请大家结合二人的性格分析一下,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了吗?

提示:焦仲卿:懦弱、胆小,一味顺从母亲,听从母亲的安排。

刘兰芝:无故被谴时只是强调自己没有做错,在和焦母告别时也没有流露不满。被谴回家靠兄长过活,其兄已放言“不嫁义郎休,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

(课件展示):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3.刘兰芝和焦仲卿选择自杀来遵守各自的诺言,捍卫自己的爱情,那么在他们死后,焦母和刘兄真的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吗?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呢?

提示:

(1)焦母和刘兄性格粗暴,做事专横、武断,完全凭主观判断,根本不体会儿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们在诗中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决不可能低头认错的。焦母甚至会认为是兰芝害了自己的儿子,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2)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悲剧遭遇是令人同情,诗歌安排这样的结尾是融入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相类似的有“牛郎织女”的结尾王母娘娘准许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让二人见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二人合葬双双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窦娥冤”中窦娥死前的三桩誓愿均一一兑现及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将坏人一一绳之以法;“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合葬,两家世代宿怨化解……

三、小结诗歌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和刘兄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他们的本意并不想害儿子和妹妹,但是他们没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直接把二人逼上绝路。

再者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剧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二个选择:一是遵从母亲、兄长的意愿,违背自己的誓约,二是以死来捍卫爱情。他们的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根结底,他们以死来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们幸福的封建礼教思想做出格的斗争。

【教学反思】

以往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只是注重诗歌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剖析,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重视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语文课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课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如开头播放电影片断,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来,从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由浅入深,学生掌握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等内容的介绍,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用心去学习,用情去感受。

当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储存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每一处点拨,每一个启发,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帮助,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行碰撞,进行思想的交锋,甚至走出课堂,尝试自己亲手去查阅搜集筛选资料,他们的目光会变得更深邃,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头脑会变得更睿智。遗憾的是我的这二节课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我这篇教学设计没有把双基教学纳入其中,如果把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作为课堂训练内容,也许更适合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小麻雀课件(合集9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小麻雀课件(合集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麻雀课件【篇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小麻雀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动作、外形、神情的描写方法

2.注意词语的搭配

3.理解作者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小麻雀的命运为线索,展开曲折的故事情节;

2.动作、外形、神情的描写;

3.弄懂小麻雀“似乎明白了什么”一句的含义。

教法:

参看提纲,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我们学习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小麻雀》。作者是老舍。

这篇文章写于30年代,历经岁月的磨洗,曾打动了几代人的心,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又是怎样把小麻雀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叫人同情,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让我们一起透过饱含挚情的字里行间,寻求其中的奥秘。

听录音,思考。

二.研读自读提示

三.讨论自读提纲

附:

主题:本文叙述了一只带伤的小麻雀被猫咬伤的遭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被损害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暗示弱小者应该从小麻雀的遭遇中悟出一点道理,那就是要以抗争求生存。

语法·动补短语

一.什么是动补短语?(形补)

由动词和它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合而成。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

(用符号表示补语)

有些补语前面要加结构助词“得”,有些不能用。

以“想妈妈”为例,说说你想到什么程度:

想得

想得

想得

……

二.要区别动补短语和动宾短语

[出示玻璃板]

动宾 动补

1.盛饭 盛

2.洗衣服 洗

3.看他 看

4.敲门 敲了

5.买苹果 买了

6.看戏 看了

7.牵牛 牵

8.抱孩子 抱

动宾短语告诉我们做什么,而动补短语告诉我们做得怎样。

三.形容词+补语构成的动补短语。

有些动补短语是由形容词+补语构成,它的性质与动补短语相同。

动补 偏正

暗得 [很]暗

冷得 [太]冷了

大 [很]大

坚强得 [十分]坚强

漂亮 [很]漂亮

坏 [极]坏

好得 [很]好

四.学生辨别:

(傻)妞

[真]傻

傻得

(笨)家伙

[真]笨

五.做练习,布置作业。

小麻雀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的方法。

2、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习惯和对折小麻雀的兴趣。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贴有小麻雀的挂图;正方形彩纸若干张;彩色笔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好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挂图)

2、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纸折成的,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折的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让孩子自己看图示,相互说说用的什么形状的纸,有几个步骤,哪一步比较难。

2、集体讨论。

三、引导幼儿看图示折纸,并尝试独立完成。

1、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的纸张看图示尝试不在别人的帮助下折小麻雀。(教师巡视,看看孩子独立折纸的能力。)

2、师:“哪些小朋友已经完成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给大家看一看。”(让会折的孩子到前面来示范)

3、师:“老师看到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完成,谁能告诉我,是哪一步难住你了呢?”(请个别不会折了的孩子说一说)

4、老师讲解幼儿认为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学折小麻雀,再次巩固折法。

1、师:“请小朋友们再拿一张彩纸和老师一起看图示折一折,比比谁折得又快又好。老师数“1、2、3”我们就一起开始,好吗?”(师生比赛折小麻雀)

2、表扬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励折得慢的孩子。

3、师:“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有一双好看的大眼睛,请你们来帮帮忙,给小麻雀画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儿用水彩笔给小麻雀添画眼睛,鼓励孩子画出不一样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现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请小朋友们把折好的作品贴到老师画好的树上,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课幼儿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在孩子饶有兴趣的参与图示步骤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折纸有着很浓的兴趣,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折纸这个活动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几个能力差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基本上能在老师少许的语言提示下完成,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很是欣慰。这次的图示比较简单,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但是对于强的孩子来说缺乏挑战性,在下次的活动中要稍加难度,循序渐进,争取在看图示折纸的这个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在折纸的区角中也可以提供难易程度不一的图示,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小麻雀课件【篇4】

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小麻雀关爱同伴的美好情感,帮助别人的真正快乐。

2.大胆表演小动物们的对话,理解词语又、继续。

3.让幼儿快乐地参与故事表演中。

准备:自制图书、故事录音、头饰。

过程:1.引出活动,提高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1)出示图书,展示用大树做的封面,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测故事可能会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老师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大树的最上面?谁住在小麻雀的下面?谁住在大树的最下面?

(3)提问:谁不让小麻雀唱歌?为什么呢?

3.师生合作讲述故事。

(1)老师一边放慢速与幼儿合作讲述故事,一边欣赏图书。

(2)幼儿有表情的模仿小动物的对话,并初步理解词语又、继续。

(3)分析讨论: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现在不能唱,谁能帮帮它想个好办法!

4.听录音进行故事表演。

(1)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2)小麻雀告诉大家:朋友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别人得到快乐,自己更快乐!

5.延伸活动:小麻雀为大家唱歌,大家为它伴舞。

6.小麻雀依依不舍地向大家告别。

小麻雀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麻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不听妈妈的告诫而掉到了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小麻雀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这篇童话一方面告诉人们,小孩子自作聪明,往往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生活的本领才能更快地增长起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认“蹈、瞪、舔”3个生字。会写“檐、脖、摔、蹲、扯、嗓、蹈、莹、瞪、啄、舔、懊、鼠、秃”等14个字,理解“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

3、能抓住句子中的重点 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难点:正确认识麻雀母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都很喜欢看童话故事。他们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能给我们以启示。谈谈你都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它使你明白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2、了解作者概况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把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画出来,再读一读。

出示课件:

开始( )

后来( )

最后( )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重点学习的问题。(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四、通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识记生字。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注意哪些地方不要写错。

2、指导写好生字。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写好生字。

小麻雀课件【篇6】

爱唱歌的小麻雀

设计意图:

《爱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这一悬念,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美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作品中角色较多,我将有关角色认知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为理解故事埋下伏笔;故事后半部分层层递进,既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理解、想像的线索,又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准备:

1.用旧挂历自制的有层次的图书及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卡片,书的内页制作如图,前一页都比后一页短一些,每一页上都有一棵树的造型。

2.利用图书的封面、封底绘制一棵大树。

3.故事录音。

过程:

一、第一遍听故事,突出认知――别人睡觉时不要唱歌,不能吵醒别人。

1.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图画书,展示用封面、封底制作的大树,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猜故事可能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最下面?

(3)提问: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听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经验,为小麻雀想想办法

1.展示图书。

教师打开图书,让幼儿了解本书结构,然后将动物卡片分别粘贴在不同的页码上,合上书。

2.合作讲述。

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留给幼儿讲述。

3.分析讨论。

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可现在不能唱了,怎么办呢?(轻轻地唱;到别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觉,等等。)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鹿宝宝醒了再唱。)

三、第三遍听故事,行为练习――和小麻雀一起为小鹿唱最好听的歌

1.播放录音故事。

2.引导幼儿静静地等待小鹿醒来,在最后时刻,教师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原来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带领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4.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附: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

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啄木鸟问:啄木鸟,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啄木鸟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草丛中的鹿宝宝正在睡觉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鹿宝宝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小麻雀课件【篇7】

设计意图:

《爱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这一悬念,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美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作品中角色较多,我将有关角色认知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为理解故事埋下伏笔;故事后半部分层层递进,既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理解、想像的线索,又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准备:

1.用旧挂历自制的有层次的图书及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卡片,书的内页制作如图,前一页都比后一页短一些,每一页上都有一棵树的造型。

2.利用图书的封面、封底绘制一棵大树。

3.故事录音。

过程:

一、第一遍听故事,突出认知――别人睡觉时不要唱歌,不能吵醒别人。

1.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图画书,展示用封面、封底制作的大树,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猜故事可能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上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最下面?

(3)提问: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听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经验,为小麻雀想想办法

1.展示图书。

教师打开图书,让幼儿了解本书结构,然后将动物卡片分别粘贴在不同的页码上,合上书。

2.合作讲述。

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留给幼儿讲述。

3.分析讨论。

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可现在不能唱了,怎么办呢?(轻轻地唱;到别的地方去唱;一起睡觉,等等。)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鹿宝宝醒了再唱。)

三、第三遍听故事,行为练习――和小麻雀一起为小鹿唱最好听的歌

1.播放录音故事。

2.引导幼儿静静地等待小鹿醒来,在最后时刻,教师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原来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带领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4.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

小麻雀课件【篇8】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发言

2、知道在一定的场合要保持安静,不影响别人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活动难点:知道在一定的场合要保持安静,不影响别人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二、演示教具带领幼儿参与故事情节的展开

三、完整播放录音后,说说大家不让小麻雀唱歌的原因

四、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同伴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活动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一语言活动进行探究反思,缘由是在第一学期,这是骨干教师培训时一节开课的内容,当时幼儿学习故事之后,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大家不让小麻雀唱歌的原因”,内容深度似乎有些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后,我根据三个方向的目标对这一活动进行了简要反思:

一、认知目标:幼儿基本可以理解故事内容,没有太大难度,但情节中的上、下空间方位则是认知中的难点,由于故事中一直强调的是“下面”这一方位,因此幼儿对“下面”这一方位的认识比“上面”认知得更好

二、能力目标:由于故事情节都是相似的,只是更换了角色,因此在前两个角色表述后,幼儿已经可以不用通过老师提醒而学说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那几句对话,但对于情景内容的描述还有一定难度,大多数幼儿还只会用一句话描述,前后语句间的连贯表述是幼儿表达的难点

三、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的形象、情节,幼儿可以理解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但这仅局限于这一故事内容上的认知,但若要移情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或许对幼儿来说还有一定困难,还需要在今后的生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不断培养

小麻雀课件【篇9】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

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着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普季克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教学难点:

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孔繁森课件集合13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的编写要按照教学内容贯穿教学整个过程,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我们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阅读精心准备了今天的“孔繁森课件”,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孔繁森课件【篇1】

1、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焦裕禄。

焦裕禄担任县委书记的兰考县,是个靠国家救济的贫困县。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夜,刚上任不久的焦裕禄和县委领导一班人来到兰考县火车站,看到一群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准备外出逃荒的农民,焦裕禄说: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害,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呀!这时,同志们才理解书记把他们带到火车站来的良苦用心,一个个低下了头。

焦裕禄是群众的贴心人,他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在冰天雪地的隆冬,焦裕禄要求干部深入各家各户,指示不许冻坏一头牲口,饿死、冻死一个人。在一个低矮的小柴屋,焦裕禄看到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两口,老大爷长年生病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道:你是谁呀?焦裕禄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焦裕禄的手不肯松开。

2、大爷忘不了你李素丽的故事

李素丽,是北京一名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但她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春风般温暖着众人心。

素丽在服务中,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不让乘客别扭着坐在她的车上,更不能让乘客不高兴地走下她的车。那还是素丽在60路当售票员的时候,一天,车驶进磁器口站,李素丽看到站上候车的人群中,有一位拄拐的老人。素丽急忙对老人说:大爷,您别急,我这就来背您上车!说着,素丽走下票台,把老人背上了车,安置在靠近车门的座位上。老人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一股呛人的气味,几位站在他旁边的乘客悄悄地躲到了一边。起初老人并没察觉,车过崇文门路口时,老人问身边的一位女乘客:同志,这是什么地方?女乘客瞥了老人一眼没说话。

看到这种情景,素丽心里一酸,她赶忙接过话茬说:大爷,您从前来过北京吗?这儿就是原来的哈德门,现在是崇文门。您再往前看,那就是前门楼子。老人沉默着,没有说话。素丽知道老人的心里被刚才的事刺痛了。心想,大爷来趟北京不容易,他心里不知道有多么热爱北京呢。我绝不能让老人就这样难过地坐在我的车上,更不能让他对北京人留下个不好的印象。于是,每到一处,素丽都主动热情地向老人介绍名胜古迹。渐渐地,老人的脸上有了笑容,一边听,一边点头。临下车时,老人拉着素丽的手说:姑娘,你的心眼好啊!大爷忘不了你。

3、雷锋一生为人民

雷锋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谱写了一曲曲十分感人的奉献之歌。

雷锋每次出外乘火车,总是把座位让给别人,热心地为旅客抱小孩、找座位、拎东西、倒开水,还帮列车员打扫卫生。一次,他碰到一位带孩子的中年妇女丢了钱和车票,就用自己的钱帮那位中年妇女买了车票。大嫂激动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雷锋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一天傍晚,大雨哗哗下个不停,雷锋在回部队的路上,忽然听到一阵孩子的哭声,他赶快寻声找去,发现一位妈妈带两个孩子,肩上背着大包袱,正在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立即跑过去,把自己的雨衣披到那位妈妈的身上,又把军衣脱下,给冻得发抖的孩子穿上。接着,他问清了她们要去的地方,一直把娘儿仨送了回家。孩子妈妈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同志。雷锋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孔繁森课件【篇2】

这是一篇真实的文章,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孔繁森是何许人也,知道的恐怕寥寥无几。我想,学习这篇课文,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这种真实。

孔繁森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每次读课文,眼前总会浮现出影片《孔繁森》中相应的一个个感人镜头。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孔繁森对西藏、对藏族同胞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情感。课文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几个孤儿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学此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体悟这份美丽而深刻的感动。

全文的教学可围绕优秀一词展开。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可把孔繁森的工作背景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了解当时西藏贫苦落后的环境和援藏的需要。接下来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在文中找找哪里可以看出孔繁森优秀?1、对待三个孤儿象对待亲生儿女一样;2、用献血所得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这里的教学可结合书上两幅插图展开。教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体会三个孩子失去亲人的心情,孔繁森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后是怎样照顾他们的,再通过看图体会孤儿此时的心情以及孔繁森把他们当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的深厚情感。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孔繁森为什么要晚上去献血?这里还留有较多的空白,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比如,孔繁森是怎样向医生请求的?医生怎样拒绝?后来孔繁森又怎样恳求?把这段文字转化为对话形式后,可让两位学生演一演这个情节。通过表演,让学生加深理解请求与恳求,同时也使这段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难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说明了孔繁森再三恳求献血的原因。藏胞们知道后,为什么流下热泪?这里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是为学生理解最后部分的歌词作好铺垫。这动听的歌曲不仅是对孔繁森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也唱出了汉族和藏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更预示了藏族和汉族一样美好的未来。藏胞们深情唱出的歌儿是个难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我想,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这段歌儿或许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藏胞们的心声。前几天听了一节《月光启蒙》,老师就教学生唱课文中的歌谣,唱过后学生对歌谣的意境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在baidu搜索,找到了和课文相关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让美妙的歌声再一次感动我们吧。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学完此课,可引导学生去阅读或者搜集一些资料,让孔繁森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让孩子单纯的心灵因感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孔繁森课件【篇3】

创设说话点畅所欲言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身为市长,却家寒清贫,因为他爱藏胞,心系藏胞,把自己的钱无私奉献给贫穷人家。他还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落到卖血维持生计,怎不叫人潸然泪下?

如何让孩子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如此好人,在当今金钱社会,何其难!但我想: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心灵深处,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啊!应该,也应当让孩子播种美好的思想。

于是,课上我没有局限于课文中仅有的两个事例。还适当拓展了他的一些资料。相机在学文中渗透。

在学到地震一段时,我说:乡亲们失去了美好家园,孔繁森是多么痛心啊!上级拨给的物资,哪能让每个乡亲都过上好日子呀!孔繁森看到哪家缺粮了,就送上粮食;看到哪个孩子少衣服了,他就想办法,让孩子穿上衣服忙得马不停蹄啊!在学到收养藏族孤儿时,我又说:孔繁森也有自己的孩子。他在西藏工作,却没寄给家里一分钱,也没买给孩子一样礼物。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他常常在夜里呼喊孩子啊!他要让每个藏族孩子都过上好日子!

学生在读时,就萌生了一种情愫:感叹孔繁森的伟大!有的说:孔繁森对三个藏族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说:如果我是孔繁森的孩子,会十分骄傲:我的爸爸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有的说:如果我将来做干部,就要做他那样的干部!

我趁势来孩子说说现在的干部,我说:现在,一当上干部,有些人就忘了为大家服务,好吗?学纷纷说:让他看看孔繁森是怎样做干部的!

在学最后诗歌一段时,我深情款款的说:孔繁森爱藏胞,藏胞爱孔繁森!当孔繁森生病住院时,从医院到大街,都排满了看望他的老百姓。有的说,孔市长是为我们,而累垮的呀!有的说,孔市长是天底下最好的市长!我说得热泪盈眶,孩子们轻声抽泣!读时,是真情流露,是倾泻情感!

还有几分钟要下课了,我让孩子选择一种角色来对孔繁森说话。或者是孔繁森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他收养的三个藏族孤儿。

有的说:爸爸,虽然你没有给我买礼物,我也喜欢你。因为你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有的说:爸爸,看到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来,看望伤病的你,我真为你骄傲!你是伟大的干部!有的说:孔市长,你卖血供我们读书上学,你就是我们的亲爸爸!长大了,我们一定会孝敬你的![

孩子是一块顽石,经过雕琢,就会变成美玉!

孔繁森课件【篇4】

看到史老师选择《孔繁森》一课,令我大跌眼镜因为这节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在太远了,文中的一些词句,比如援藏藏族和汉族有同一个母亲都很难让刚上二年级的学生理解。

但就是这篇大家觉得难上的课文,在史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却上的让人耳目一新。她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老师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孔繁森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故事背景有了认识,也形象地理解了援藏等词语。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学生能够掌握优美的语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现在在课堂上提倡诗意、情感性、人文性我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作出的努力,然而优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造在长期的正确、纯洁――即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过分追求词语(表达)的优美,结果只能是空中建楼、缘木求鱼,使课堂成为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在抚养一段中,孔繁森不想让孩子们想起的亲情的缺失;象亲生儿女一样这句话中通过各种手段的引导,将这句话多种意义建构在具体的语境之上,在学习词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词语多变的特性,懂得词的意义是动态变化的常识,在大脑深处储存一个动态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词语,为课后课外的自读垫下一块基石。

我明白了真正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是靠内在的知识的魅力,靠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和教育规律的灵活驾驭,而眼花缭乱的外在表象,只会诱导学生的思维远离文本,貌似热闹,实则浮躁。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他追求的亮点。其次,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静下心来学语文也好,指导学生把书读好也罢,我们共勉吧。

孔繁森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认识绿线格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4、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孔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让学生从小确立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生字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孔繁森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刚刚认识我国古代为百姓的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禹),你觉得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为民着想的好干部我们今天生活中也有,你知道哪些干部是这样的?(指名回答),孔繁森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师板书:孔繁森)

2、指名读题:读准孔森,说说孔的写法。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黑板上的部分问题)

2、出示课后生字组成的词:

优秀拉萨市曲尼献血营养费帮助汉族

援藏地震贡桑恳求勉强同胞热泪

(1)指名读,读准营费

(2)理解援藏热泪地震。恳求勉强放在句子中理解。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意思。

5、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孔优秀市尼血营费助汉

2、指名读,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3、重点指导营费助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练习写课后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默写课后词语,同桌互改。

2、书空:费、秀、营

二、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觉得孔繁森优秀的地方?

出示:1、1992年,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理解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想一想,怎样才是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呢?你的父母怎么对你的?

说话训练:他们冷时:(),孔繁森;他们饿时:(),

孔繁森;他们病时,孔繁森。他们没有文化(),孔繁森

指导朗读。

出示: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

体会孔繁森夜里、悄悄献血的意义。

说话训练:医生:孔繁森:

医生:孔繁森:

医生:孔繁森: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表演,理解恳求。

用再三勉强说话。

3、孔繁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藏族人民会怎么说呢?

出示:太阳和月亮

有同一个母亲,

她的名字叫光明。

汉族和藏族

有同一个母亲,

她的名字叫中国。

配乐朗读,练习有感情朗读。

4、出示孔繁森图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三、练习复述课文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收集孔繁森生前事迹,在班级讲一讲。

孔繁森课件【篇6】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15孔繁森

接孤儿到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优秀的援藏干部

孔繁森课件【篇7】

今天我来说说苏教版的课文选材。苏教版每册课本都有一个传统主题单元。他们的特点是,文章的主人公是古人或者是名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之中,有认真写字的怀素,有探母的陈毅,有写字得红圈圈最多的邓小平,有砸缸的司马光,木工祖师爷鲁班,年少的寇准,关心孩子的毛泽东,学艺的梅兰芳,治水的大禹和孔繁森。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出现在苏教版前面三册的传统主题中的主人公,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我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教得无趣;学生学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学得无趣。原因何在?首先声明我不反对传统,也不反对传统题材的课文,像司马光的故事,教起来就很有趣。我最讨厌教的课文是《孔繁森》一课。除了那些难读的名字之外,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孔繁森用献血所得,供三个孤儿上学。孔繁森本人是否这样做过我不管,国家是否打算树立这样一个英雄我也不管,那都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关心的事情。我关心的事情是,这个材料现在被用来教导我们的子孙,希望我们的子孙从孔繁森身上学到一点什么,更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也像孔繁森一样去做。这中间有什么?文化!价值观!认同感!请问:这宣扬了什么样的文化?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你们认同孔繁森的做法吗?孔繁森的行为,或许想告诉人民,至少是西藏人民或者是拉萨人民,你们要相信政府,你们眼前的所有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相信政府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这不是很好的文化吗?难道会有问题?当然有,孔繁森就是一个面临艰难困苦的人,他收留了三个孤儿,却无力供他们上学!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孔繁森自己相信政府了吗?没有!他选择了个人去卖血!这就是事情的两面,你承认有利的一面,就必须承认不利的一面。我还可以替孔繁森辩解,他不想麻烦政府,不想麻烦组织。就是这样想,我也不可以原谅孔繁森!作为拉萨市的一个主要领导,人民需要他,不仅需要他的精神、智慧,而且需要他的身体和生命!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因此,孔繁森卖血供孤儿上学,首先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冲动!再说,在解决无钱供三个孤儿上学的难题的时候,应该有千万种办法可想,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去做这个工作,相信不同时代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办法,从办法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代的进步!可是,孔繁森的办法呢?卖血!在中国古代,穷人面对困境时一般怎么做?卖田地,卖房产,卖妻儿,卖自己(卖身!)精神的和肉体的!孔繁森应该是卖的自己,他卖掉了自己的器官(血液应该也是我们人体的器官吧?)你们说,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孔繁森的办法,比中国古代的人进化了多少?!你能相信他有智慧带领西藏人民走出困境吗?我这只是就事论事,我不认同教材中宣扬的孔繁森的文化和价值观!至于说现实中的孔繁森,他深受大家的爱戴,在他的身上,一定有可以宣扬的文化和价值观,这需要我们挖掘!

在表达完意思的时候,我深深自责,因为我亵渎了一个高尚的灵魂!这非我本心,要怪,就怪苏教版的教材编者了。假如说我可以轻饶编者的话,编者也不必轻松,因为还有千万苏教版的用户,他们才是最大的受伤者!

孔繁森的英灵永垂不朽!

这或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特殊之中暗含着一般。我想,既然是传统主题,它当然带有历史的痕迹,也就是说,应该有同人物时间相对应的环境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果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也顺带交代清楚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读者是可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的,否则,我们今天看猴子,对于人类而言,再漂亮的猴子也是丑陋的!在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审视传统的时候,我们发现,仍旧有许多传统题材、传统主题闪烁着当代的光芒,这多半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不以历史的进程而改变,对这样的传统主题和题材,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运用。第二类情况,是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没有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了,这种情况在价值观和认同感方面应该最为突出,因为它们本来就带有时代的特征,对待它们,我们一定要谨慎,尤其要交代清楚背景,因为比较复杂,想借助这样的题材或主题,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影响后人,这无疑是徒劳的孔繁森的故事,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应该还有第三类,正好与第二类相反,过去的反面教材,时代的进步,使它变得合理起来。对待它的态度,同样应该谨慎。最近听到一位学者评价鄂教版的《画蛋》:兔子、猴子、小猪、小猫都向老山羊学习画蛋,兔子认为太早,猴子认为容易,小猪认为觉还没有睡够,都拒绝学习。只有小猫最认真。最终结果,兔子画的蛋像蘑菇,猴子画的蛋像桃子,小猪画的蛋像肚皮,只有小猫画的蛋,才最像鸡蛋。这个故事,像极了以前的人教版教材《群鸟学艺》,编者的用心,当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哪些条目呢?一是谦虚,二是认真,三是勤奋,这些都没有错,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估计将来也不会错。问题是,良好的学习品质除了这些条目之外,还有其他的呀,比如创造性学习品质,比如个性化学习品质,批判性学习品质,小猫都不具备吧?可是其他三位反面教材不正好都具备吗!所以,《画蛋》的教材在湖北受到了批判,你说有趣不有趣!

所以,我想创造这个话题,恭请大家讨论。

以下是引用翟老师的发言:

也谈谨慎对待传统主题

读了《谨慎对待传统主题!》(下称谨文)一文,苦思良久,总觉得想说点什么,到底想说点什么呢?哦,想起来了。

我不知谨文想说的是谨慎对待传统主题!,还是想说谨慎对待关于传统主题的课文。谨文开头是这样说的苏教版每册课本都有一个传统主题单元。他们的特点是,文章的主人公是古人或者是名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之中,有认真写字的怀素,有探母的陈毅,有写字得红圈

圈最多的邓小平,有砸缸的司马光,木工祖师爷鲁班,年少的寇准,关心孩子的毛泽东,学艺的梅兰芳,治水的大禹和孔繁森。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出现在苏教版前面三册的传统主题中的主人公,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我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教得无趣;学生学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学得无趣。

从这段话里,我看不出教师和学生的无趣,是因为课文本身,还是因为课文所蕴含的传统主题。如果所指的是主题,我想,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现代到要抛弃谨文所列举的这些主题的时代,恐怕这些主题也还属于仍旧有许多传统题材、传统主题闪烁着当代的光芒,这多半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不以历史的进程而改变,对这样的传统主题和题材,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运用。之列;实际上,我也看出来了,谨文所说的无趣,主要还是针对承载这些主题的课文而言的,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就课文的语言文字、表现手法、呈现形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而不要一下子棒杀谨文中所列举的古人和名人,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展示出来的文化!价值观!认同感!。

还有,我不知道谨文为什么最讨厌教的课文是《孔繁森》一课。为什么孔繁森用献血所得,供三个孤儿上学。就最难以接受。我读出来的原因是:

其一,是孔繁森的行为,或许想告诉人民,至少是西藏人民或者是拉萨人民,你们要相信政府,你们眼前的所有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相信政府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而孔繁森自己相信政府了吗?没有!希望人民相信政府,自己却不相信政府;

其二,作为拉萨市的一个主要领导,人民需要他,不仅需要他的精神、智慧,而且需要他的身体和生命!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为了几个孤儿,放弃了整个拉萨市的人民。

其三,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孔繁森的办法,比中国古代的人进化了多少?!你能相信他有智慧带领西藏人民走出困境吗?在困难面前毫无没法,并不比中国古代的人进化了多少。

如果上述三点没有读错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谨文看来,孔繁森之所以要资助三个孤儿上学,是有政治目的的,而并非出自人的本性人性,说得更白一点,是做秀。在谨文看来,作为一个拉萨市的主要领导,手中有权、有势又有钱,你到了要用卖血所得

资助失学儿童的程度了吗?

你大笔一挥,不是迎刃而解了吗?面对这样的思维方式,我想起了温家宝总理说过的大义如下的话: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很小的一个难题,乘以十三亿以后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孔繁森作为一个领导,为国分难是做秀吗?作为一个市民,帮难资困是做秀吗?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弱势群体付诸同情是做秀吗?我不知道那三个孤儿,看了谨文之后会作何感想。

谨文中还有这样的话,孔繁森本人是否这样做过我不管,国家是否打算树立这样一个英雄我也不管,那都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关心的事情。这是一个教师应持的治学、为文、看事、待人的态度吗?正是由于其怀着狐疑的心理读课文,才引出了你会为孤儿不要命吗的疑问。血液就是不是人的器官,我也没有考究过,也不想去考究,我只知道,献血和献器官不是一会事,前者对人的健康几乎没有影响,因此也谈不上命都没有了的忧虑。假如人人都像谨文一般去想的话,恐怕孔繁森就真的要去卖器官了。因为别人能忍心看着不管,他孔繁森做不到。

卖血也不是什么古老的渡难办法,古有之,今也有之(好像现在改为义务献血了)。因为,无论社会如何进化,总不会把热血进化成凉水的吧。卖血可以救人,既能救死扶伤,也能救难济困。尽管在解决无钱供三个孤儿上学的难题的时候,应该有千万种办法可想,然而真正愿意为这些孤儿想办法的人还是太少。试想,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能挺身而出吗?我想,我可能做不到,但我能理解,我钦佩能做到的那些人们;谨文可能也做不到,在他认为,拘泥于群众小事的人,就是无能的人,他怎么可能去做无能的人呢?

读完教材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到,课文就是要孩子们去卖血,去砸缸,去砍树,甚至三顾家门而不入。顺便说一句,我也不认为兔子画的蛋像蘑菇,猴子画的蛋像桃子,小猪画的蛋像肚皮就是谨文所说的创造性学习品质,个性化学习品质,批判性学习品质。要真是这样的话,指鹿为马应该是最具批判性的了。

孔繁森课件【篇8】

小朋友,你知道刚才那首歌唱得是谁?歌里唱的就是孔繁森。(出示照片)

举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名字!

谁来亲切的叫叫他的名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去认识他。

二、走近孔繁森。

1、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这篇文章,想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几件关于孔繁森的事?

2、孔繁森为西藏人民做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课文讲了哪两件?

3、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指名读一读课文的的第二自然段。

4、谁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5、是啊,就在1992年,西藏的拉萨市附近也发生了这样惨痛的事,许多人都被夺走了宝贵的生命,失去了可爱的家园。(幻灯片展示画面)

4、曲尼、曲印、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出示句子)

(1)你知道怎样的孩子称为孤儿吗?

(2)那一年,曲尼12岁,曲印7岁,贡桑才五岁,你觉得他们怎么样啊?

(3)那你能用朗读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5、三个孩子可怜极了,这时候谁出现了,自己读一读。(紧接着出示句三)

(1)小朋友,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儿女,他们平时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呀?

(2)孔繁森也是这样关心三个孩子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说话练习)

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年幼的孤儿,从此,他白天当市长,晚上当爹娘:

平日里,他得为这三个孩子节假日,他带着三个孩子一天深夜,曲尼发高烧了,孔繁森

6、孔繁森是一个市长,白天工作有多忙呀!如果没有这三个孤儿,他可以回家清净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但现在要照顾三个孩子,连该母亲做的活都要由他一个人去做,多不容易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7、是啊,孔繁森是干部,是领导,他关心藏族人民、藏族儿童,为帮助别人他宁愿自己吃苦受累,所以大家都说他是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来,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通过朗读来表达我们对孔繁森的赞美、崇敬之情。

8、孔繁森所在的地方阿里,条件极其艰苦,天气恶劣,贫穷落后。三个孩子中,12岁的曲尼被拉萨市市长领养了,而另外两个孩子孔繁森也把他们送到了拉萨,委托别人照顾,而生活费由孔繁森出。他的工资够吗?

9、自由读读第三、四自然段,哪个词、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10、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词语:请求、再三恳求。

11、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样吗?他的请求为什么会被拒绝?

12、那他为什么还要再三恳求?

13、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表演一下献血的过程,尤其是应该表演出他是怎样再三请求的?

14、在孔繁森的再三请求下,护士实在没法拒绝了,她流着眼泪抽了300毫升血。在此后的两个月内,孔繁森又两次来到血库,为了别让别人知道,他登记的名字是三木。先后三次,共献血900毫升,得人民币900元钱。

15、此时此刻,你心里想说什么呢?带着自己的感情齐读第三自然段。

16、孔繁森为人十分节俭,他从来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他用卖血所得的钱、还有自己仅有的工资,(出示图片)无私地帮助孤儿读书,无私地给西藏同胞买药治病,无私地接济贫困的藏族群众。他的善良,他的无私,他对藏族群众的关爱感动了所有的藏族人,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这首歌。(出示歌词,播放歌曲。)

歌词: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啊~~~~~~~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

长江和黄河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海洋叫海洋。啊~~~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17、从这首歌中,你听懂了什么?

三、讴歌孔繁森

1、孔繁森在西藏工作了十年,十年中,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藏族同胞,但不幸的是1994年11月29日,这位援藏干部在去新疆考察的途中遭遇车祸,以身殉职。(播放录像)孔繁森逝世后,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悼念他,许多藏族群众都长跪不起,失声痛哭,老百姓献上的哈达堆成了一座雪白的小山,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孔繁森!(齐读)

2、小朋友,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

3、是啊,就是这样一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女,却离开了藏族人民,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雪域高原,这叫人怎么不痛心啊?文人为他写作,乐师为他谱曲,诗人为他作诗(出示诗句)

(出示诗句,播放歌曲《公仆赞》)

你是公仆,身上凝聚着民族魂。

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

孔繁森啊,孔繁森,

你是一团不息的火啊。

孔繁森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孔繁森课件【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孔繁森是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援藏干部。

2.结合课文理解请求、恳求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与课文及教案配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雄伟的布达拉宫图片,音乐《公仆赞》,渲染气氛。

二、朗读课题。

1、个别读题。

2、出示孔繁森照片。

3、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孔繁森的哪些故事?

4、你佩服尊敬他吗?再读题。

三、学习第一节

1、导入:1992年,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失去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孔繁森收养了他们。

2、在课文中找出哪个小节写这个意思?个别读。

3、共几句话?

4、出示第二句,点击孤儿

(1)个别读词语。

(2)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孤儿的意思。(失去亲人)

(3)多可怜的孩子,谁能读好这句话?个别读。

(4)指导:读得慢点,语气低沉一点。

5、出示第三句。

(1)自读,这句话什么意思?板书:抚养孤儿

(2)小朋友,你是谁的亲生儿女?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抚养你的?能讲讲爸爸妈妈爱你养你的感人的小事情吗?

(3)孔繁森旧案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出示:曲尼生病住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印犯了错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印学习退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贡桑尿湿了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其中的一条,也可以说老师没有例举的,想象孔繁森怎么样关心爱护三个孤儿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交流说话。

(5)孔繁森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是藏族小朋友共同的父亲!谁能用优美的朗读来赞美他?个别评议个别齐读

四、学习第三节

1、导入:孔繁森每次下乡见到生活贫困的藏胞,就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们。往往只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没了,有时连伙食费都交不起。自从他收养了三个孤儿,他的生活就更艰苦了。于是他想到了献血。

2、出示第一句

(1)个别读,范读。

(2)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让你感动了?为什么?

夜里、悄悄地: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别人的资助,坚持要抚养孤儿。

读好这些词语。

(3)请求

如果你是孔繁森,你要向医生要求献血,你怎么说?

告诉医生自己要献血,希望医生答应,这就是请求

这样让我们感动的话,一起来读好它!个别指导个别

3、可是医生不同意,因为孔繁森年纪太大了,头发都白了,身体又不好,献血对他的身体健康很不利。

4、医生不同意,孔繁森更着急了,他会怎么对医生说啊?

5、孔繁森这样坚持着,诚恳地表达自己要献血的意思,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语?

出示第三句,点击恳求读词语:个别,齐读。

6、注意再三恳求,理解。读词语。

7、孔繁森这样诚恳地再三请求,医生只好答应:那还吧,但你只能献一次,下次我是不会同意的!医生这是(勉强答应)

8、孔繁森拍成电影,是很感人的,老师想请小朋友一起来表演一下。想演角色的快念台词。

9、师生共创情境,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扩展,特别是说出请求和恳求的内容来。

场景演出来了,课文应该读得更好,自练个别齐读。

五、学习第四节

1、1993年,孔繁森共献血三次,得到了900元的营养费,他用这些钱来板书:献血

2、藏胞们知道了这件事,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们会说?

3、千言万语难诉藏族同胞对孔繁森的婶婶感激和热爱,有一首诗这样写,有一首歌这样唱:出示歌词

(1)自读

(2)太阳和月亮有同一个母亲,他们好象是(兄弟)

(3)太阳和月亮如同兄弟,藏族和汉族也有同一个母亲,他们也像?

(4)汉族和藏族这亲如兄弟的关系是怎么得来的?这些和孔繁森有什么关系呢?看看孔繁森在西藏雪域高原留下的足迹。出示孔繁森的一组照片。

(5)有了像孔繁森这样的援藏干部,才有汉藏一家亲的情谊,是孔繁森架起了汉族和藏族人民的友谊桥梁。

(6)孔繁森是汉人民的儿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儿子。藏族人民深切地怀念深情地唱,老师想深情地读。

(7)学生读。自练个别男女生层次读齐读

六、学习第一节

读了课文,你知道孔繁森是怎样的人?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个别读第一节

七、总结课文

1、小结板书:孔繁森来到西藏高原工作xx年,与藏族人民同吃苦共患难,把藏族的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把藏族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亲,为汉藏的友好交往架起了不朽的桥梁,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汉藏友谊之歌。

2、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孔繁森

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孔繁森

优秀的援藏干部孔繁森

孔繁森优秀的援藏干部

3、让我们听着歌曲,看着孔繁森曾经路过的痕迹,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记住他为汉藏友谊作出的贡献。

孔繁森课件【篇11】

《孔繁森》一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距现在的时间差距也较大,但执教者史老师巧妙地渗透了许多相关背景知识,图、文、声、像多角度结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情感体验生成精彩。

一、及时补充资料

要想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要了解许多相关背景知识作为储备。史老师能巧妙地抓住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援藏一词,以此为契机渗透相关背景知识,不是枯燥生硬的文字讲解,而是利用图片和歌声,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西藏,领略美丽的布达拉宫、高耸的雪山、广阔的草原,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贫苦的藏民、简陋的陈设、贫困的生活状况。接着,出示一幅中国地图,点明西藏的位置和孔繁森的家乡山东的位置,让学生从图上体会出孔繁森不远万里,离开家乡,奔赴西藏参加支援建设,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二、珍视情感体验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因此,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比较困难,史老师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出示了地震后的图片,满目的疮痍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中的情境,此时教师激发学生去思考:如果你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你最想要什么?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看着地震后的累累伤痕,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很自然地脱口而出:我最想要爸爸妈妈、我想要我们的家再读句子的时候,学生们读到成了孤儿时,都不约而同地压低了声音,在情感中与文本共鸣。

三、联系生活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史老师抓住了孤儿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并出示:我发烧了,妈妈。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然后通过曲尼发烧了,孔繁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想象,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基础,学生不难想象出曲印犯了错误,孔繁森。、小贡桑哭着想妈妈了,孔繁森。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出这就是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此时,再次体会孔繁森真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由此我联想到,课堂教学需要立足于文本,但仅仅依靠文本远远不够,还要关注文本背后相关信息的支撑和积累,这样,才会有扎实、高效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生成中的精彩。

孔繁森课件【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孔繁森课件【篇13】

一、从学生学情出发,巧妙导入。

课堂上,我开门见山,板书课题。课题还没写完,下面,已经是书声琅琅。听着孩子们流畅的读书声,我灵机一动:他们已经读得这么熟了,究竟他们对课文了解多少呢?又读懂多少呢?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而作了如下的设计:

师:这一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大家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吧,那么你觉得孔繁森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孔繁森是个好人。师:你怎么知道他是好人?

生:孔繁森是个好人,他献血帮助三个孤儿上学。

生: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师:板书优秀,引导学生字理析词:优,形声字,单人旁,与人有关。秀,禾,表庄稼,乃是庄稼吐穗扬花的样子,好看、美好之意。两字组合,是指人工作、学习等做得最好。援藏是什么意思?教师简介孔繁森援藏。

师: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课文里哪些地方是写了他优秀的呢?请大家读课文,可以结合图思考。(学生读后,引学生观察图,感觉有些画蛇添足了)

二、紧扣文眼,以演促读,读中感悟。

学生读书。反馈。

师;从哪可以看出他优秀?

生:他对待三个孤儿象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师:他到底是怎样对待这三个孩子的呢?我们来猜猜?

生:要给他们吃饭,要给他们住,要给他们买衣服。

生:他们病了,要给他们买药。

生:还要献血帮助他们上学。

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他献血的事?

然后直奔第三段,教师故意说这一段难读好,让学生练一练,一会比赛。学生都很用心地去读书了。

演一演:让一个小女生演医生,这个学生很泼辣,再加个对课文理解很到位,结果两位孔繁森献血失败。第三位孔繁森上来,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才勉强同意他献血。通过表演,学生理解他为什么要悄悄来到医院,也理解了请求与恳求的区别。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很入情。

三、鼓励质疑,适时拓展。

学了第三自然段,我设计这么一个问题:学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略微思考后,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了。

钟俊涛:我听我妈妈说,血很难得的,人没有血会死的,他为什么要去献血呢?(哈哈,这个学生总会提出你所想的问题)[

组织大家讨论:他为什么要去献血?一致说他没有钱,为什么没有钱?有的同学说没钱不会去种田吗?马上有同学说他是干部,没有田种的。又有的同学说,他是干部,有工资的。那他的工资去哪了呢?韦惠玲说,我知道了,他要拿钱回去给他的妈妈用。(呵呵,她会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问题)我肯定了韦惠玲同学的说法,她可高兴了。通过讨论,大家都认为,实在不到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去献血的。那么,他的工资除了养他的母亲外,还拿去干什么呢?这个时候,教师才介绍有关补充教材内容。补充教材的内容,是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呈现给他们,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心理得到了满足。

四、于学生未解处讲解。

藏胞们知道后,为何流下热泪?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对学生理解最后部分的歌词很有帮助。

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学生理解最后一部分时,对歌词的理解不到位,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五、再次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孔繁森逝世情况,教室里一片沉静,学生们浸在失去的悲痛里。学生谈感受:有学生说,因他是好人,人们不舍得他死去,所以都哭得这么伤心。到此,孔繁森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