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华13篇)

教案(精华13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忘记重要内容,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以下是编辑为您打造的“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烦请您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成语的构词方式,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 积累三字经,丰富自己的语言。

3. 喜爱阅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的意思。

4. 向关心帮助你的.人真诚地表达谢意,语言流畅,条理清楚;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能把握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把受到感动的事真实地记录下来;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一、温故知新

1. 读成语,不懂的通过查《成语词典》了解意思。

2. 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青山绿水、翻天覆地。

二、语海拾贝

1. 生试读,抽查正音。

2. 师范读,教读。

3. 你通过课外书或访问家长后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互相交流学习。

4. 齐读《三字经》。

5. 两分钟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

三、点击成语

1. 自由小声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短文,讨论交流: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 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四、口语交际

1. 谈话导入,激发谈话愿望。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老师培育了我们成长,是同学帮助了我们进步……生活中,你还得到了哪些人的恩惠呢?

2. 小组合作,多向交流。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得到的恩惠,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帮助、支持你的人表达真诚的谢意?

3. 全班交流,评议提高。

(1)四人小组推选内容和表达俱佳者,小组集体出谋划策,包装出本组参加讲述的代表。

(2)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本组同学补充完善。

(3)集体评议,评出表达最佳者。

(4)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点拨提升。

五、习作百花园

1. 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同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 引导选择习作素材,尊重个体差异,激励大家选择新颖有趣的材料。

3. 启发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4.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习作计划。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典型,全班交流。

5. 书面表达,教师巡视,发现亮点,当即表扬,鼓励创新。

6. 同桌交换习作,互相欣赏,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自我修改完善。

8. 全班赏析成功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自主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教案【篇2】

一、重点要求:

1.认读6个字。

2.抄写喜欢的语句。

3.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转变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丽,仙人掌的坚强,体会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和喜爱之情。(重点)

二、教学建议: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划分。

抓住仙人掌生长的时间变化分段。(可暂不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我”在阳台上养了一些花,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

第二部分:(5至7自然段)许久后的黄昏,仙人掌长大了许多。

第三部分:(8至16自然段)久雨后的(夏天),“我”发现仙人掌开出了异常美丽金色花。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随着仙人掌的生长变化,“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仙人掌成活——不美,“我”不再关心它。

仙人掌长大许多——丑陋,“我”忍不住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

仙人掌开出美丽的金色花——“我”流泪,感到惭愧。

3.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学生阅读,在充分朗读,默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解决课后第一题。注意交流时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来回答。

讨论:“我”曾无所顾忌地狂笑过仙人掌的丑陋,现在却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这是为什么?

从全篇考虑,抓住重点段(第8至16自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答案:

(1)仙人掌生存条件的艰苦:一小盆泥土,面对的是阴晴雨雪。

(2)很长时间没人关心它,不浇水也不施肥等。

(3)开出了异常美丽的金色花。

3.当堂落实词语和句子的抄写。

画一画,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句。

教案【篇3】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狼》专题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叙事生动形象,文字比较浅显。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文中涉及的两个实验,可以设计“摆”的实验和斜塔上的实验的课件,使教学形象化,视听化。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介绍宇宙的有关知识的科学小品。宇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广漠神奇的世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所想象的宇宙,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入课文的学习。

《梦溪笔谈》二则表现两篇古代科学成就的文言文,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上一单元中,我们领略了四季的风光,品味了精致的语言。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阅读本单元的感受和最感兴趣的内容。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通过采访、调查、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

2.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合作小组,展开一次科技新闻发布会。

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读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课前准备:相应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引趣激情。

1、竞赛激情。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森林公园去玩一玩。在那儿,我们要认识一些新朋友。希望大家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小朋友认识的朋友最多,那你将获得一个个红红的开心果。

2、情境引趣。

请各位小朋友做好准备,我们一起坐上公共汽车出发了,嘟嘟

——森林公园到了。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你看见了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畅所欲言。老师相机点拨。如:

在森林公园里,天蓝蓝的,草绿绿的,水清清的,鸽子衔着橄榄枝,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这里的景色真美。同学们坐在椅子上喝饮料。那么,你喝过的瓶子应该怎么处理呢?

二、抓重难点,扶放结合

(一)教师引导学习g

1、学习g的读音。

其实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朋友。第一个朋友是鸽子介绍的,他的名字和鸽子的“鸽”相似,只是要读的轻一些,短一些。

师范读,生模仿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g的形状

启发学生根据g的读音和形状编顺口溜,选择编的好的顺口溜齐读。

(二)同桌合作学习k、h

教师巡视,指名说顺口溜,正音。

(三)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四线格,注意这三个声母各住在几层楼及书写笔顺。

2、指名说,教师边范写边指导认识新笔画“竖左弯”、“左斜右斜”。

3、生在抄写本上描2个,写2个。师巡视,强调书写姿势。

4、展评两个同学的作业。(优秀与存在普遍错误的作业)

5、再写几个漂亮的gkh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写好的同学先拼读黑板上的音节,gegagukakukehehuha

2、四人小组合作拼读音节。交流,小老师领读。

四、扩展练习。

给音节加上声调读一读,给音节找朋友。(扩词练习)。

五、作业:

1、介绍情境图。

2、把今天认识的音节和字母读给家长或朋友听。

3、准备谜语,下节课让其他小朋友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读方法。

2、会读儿歌,猜谜语。

课前准备:简笔画苹果树,带音节的苹果;搜集谜语。

教学过程:

一、卡片认读,复习二拼音节。

出示带音节的卡片:gehegakagukuhukeha

1、学生轻轻地自拼。

2、开火车读

用磁铁在黑板上贴卡片ga

3、小朋友们拼得这么准,一定有什么拼读秘诀,谁来告诉大家。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二、学习三拼音节

1、讲故事:

其实,g和a原来可没有这么亲热地连在一起。g住在声母家族里,a住在韵母家族里。一天,声母g在河边玩耍,看见韵母a扎着短短的辫子,非常可爱,就想跟a交个朋友。可g很害羞,不好意思跟a拉手。这时,旁边的u就自告奋勇,给他们当介绍人。后来,他们就开开心心地拉起手来,组成了一个新的音节。随机板书:g-u-a→gua

↓↓

介母三拼音节

看看这个新的音节,再看看ga,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拼读,范读。开火车读gua。

3、你们拼得这么顺当,有什么秘诀吗?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4、我们来试一试,这拼读秘诀灵不灵。

出示卡片:kuahuaguokuohuo

自己练一练这些三拼音节,指名拼读。

5、自己选择一、两个音节加上声调,给他们找找好朋友,同桌说一说你想到的朋友。

6、摘苹果游戏。

三、猜谜读儿歌。

1、出示课文:猜一猜

自由拼读,特别要注意红色的音节与汉字。

范读,同桌合作练读,指名读,比赛读。

2、猜谜底,说理由。

3、做手操。

4、师说谜面,生猜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

师小结:眼睛和耳朵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宝贝,比一比谁会好好利用这两样宝贝。

生说谜面,其他学生猜。

四、作业。

1、把在学校说的谜语说给家长猜。

2、拼读课文中的音节。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说话,认识5个生字。

2、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识字

1、出示课文插图,指名说说图意,随机出示生字词语:荷花画一个哥哥弟弟

2、小弟弟的爸爸没来,真可惜,小弟弟回家会怎样介绍河边的美景的呢?

3、认读生字。

4、听录音读全文,跟录音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课堂作业本。

三、作业

1、向家长描述文中的情境图。

2、从课外书上找出认识的音节和读一读。

教案【篇5】

交流日记

①教师引述: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了吗?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

②学生可自由组合读给朋友听听。

③由好朋友推荐写得好的读给大家听。

评议日记

①教师引导:听了几位同学的日记,你们觉得哪些同学写得特别有趣?

②组织学生评说。

③指名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写日记时的想法和过程。

再写日记

①当堂写一则观察日记或修改以前写的观察日记。

②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听,看看自己有没有把观察的过程和观察中的发现说清楚。请同学提提意见,再修改一下。

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山东济南市市中区胜利大街小学 高延玲 张晔

本课教学内容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 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前几天我们去泉城广场秋游,在文化长廊里你看到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

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

(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 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 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咸专题小组

(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 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附:

小组专题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 课 题

组长

小组成员及分工

研究 时 间

获取资料的途径[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

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民问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画一幅图画,现场表演一段评书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祖国河山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

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演,你来猜!

中华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报菜名、现场赠送中华小吃等。

(教师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同学们,听了这个专家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教师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未研究到的点。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陆我校的同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尝试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主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5.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二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你可以欣赏到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充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教师小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了调查表。(表附后)

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调查表

姓名:___________

你是否愿意参加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你和小组的小伙伴合作愉快吗?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学会收集资料的哪些方法?

你喜欢祖国的传统文化吗?

你喜欢你们小组的展示汇报形式吗?

你愿意继续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她发扬光大吗?

你能为我们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下一步的开展提点什么建议?

教案【篇6】

一、背景

当今素质教育下,那种“填鸭式”、“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显得陈旧而落后。因此,当务之急是把求知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由装“桃子”的“筐”,变成会辨别“桃子”好坏的“眼”,会去摘“桃子”的“手”。

于是,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把讲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教师只起主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能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师:这节课我们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参观一下这个美丽的大公园。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喜欢哪一处就学哪一处。

(让学生自学五分钟后汇报)

生:我最喜欢长廊。因为它非常长,也非常美丽。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下有关的语句。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师:这么美的长廊,同学们想不想读出来呢?

(想。生齐读。)

师:游玩了长廊,又该到什么地方了?

生:来到万寿山脚下。在这可以仰望到高大华丽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

(请另一喜欢这一处的学生读这一小节,读出美。)

师:来到山脚了,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讲一句介绍方位的话。

生:登上万寿山。

师:谁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万寿山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景物?

生: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师点拨: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生: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来描写的。

(再读描写昆明湖的两句话)

师:从万寿山下来,又该到哪儿了?

生:昆明湖。

师:在昆明湖上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物?

生:长长的堤岸,式样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中心的小岛。

师: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作者重点介绍了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三个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

师:你们能把昆明湖上的景色画下来么?

(生在练习本上画,挑选好的展示给同学们看。)

师:这里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美丽。

师总结。(略)

三、反思

这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习按照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把事物写具体的。并自己去体会颐和园各处景物的特点。整堂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如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引导他们用一句介绍方位的话转到对另一处景物的介绍。学生介绍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时,重点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来写的等。总之,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种的果子甜。

[颐和园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

(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

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

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教学后记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篇8】

课文是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并不很复杂,很容易弄懂。同时,人物个性相当鲜明,语言个性化,很有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迅速把握故事

的情节,同时多朗读,加以适当的表演,在表演中品味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并初步学习写作戏剧评论。

请参照教学设计(A)。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简要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果能作初步评价更好。只是对于评价正确与否,应当存疑。

3.解决字词。

(1)为疑难字词正音。

(2)学生自行摘抄文中用得精妙或需要掌握的'词语、句子。

主要有如下词语:

1,要求学生在课前就作好准备。按照课文人物的安排,七个人分别扮演夏洛克、公爵、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尼莉莎、鲍西娅,一人读剧本说明语言。要求学生课前分好组,揣摩体会,准备表演。

2.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组后,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组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段加以印证。

1.要求学生从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等人物中选取一个人物的语言加以体会,说一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其语言有什么特色?

2.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是一部喜剧,戏剧语言相当的诙谐,如夏洛克和巴萨尼奥所说的话语。这也是一部诗剧,语言又非常优美,富有情感,如鲍西娅劝说夏洛克要慈悲一点的那段话。同时,注意了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随处可见,更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短文《戏剧的阅读》,强调其中的知识重点,并补充一些重点的戏剧知识。

2.指导学生写作戏剧评论。

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能写多少写多少,不求篇幅长,只求内容精当。可以是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是评论其中的一个人物,还可以评论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鼓励学生合理地求异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评论。

学生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论,逐步把握这种评论的写作要领和思维角度。

4.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介绍一些权威的评论,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写作蓝本。

课外自行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

教案【篇9】

教学设想 草案

课前谈话:

战争--两个字,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或者背诵军事题材的古诗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

谁来谈谈你对长征的了解。

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2、师介绍长征:(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3、师范读全诗

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4、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自由放声地读读诗歌,拼读生字,把诗歌读通读顺,

5、指名读通诗歌

◆◆◎▲6、现在何老师有个挑战性的任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能说多少算多少,不会说的地方就读读过去。

7、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打上问号(存疑)

8、老师发现这几个问题大家不是很明白,那就请前后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头的资料看看你们自己能解决多少。

9、小组学习

预设: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谁来说说“五岭逶迤”的意思?

2、这些山岭到底怎么样?师边讲边画,那该怎样读呢?

理解得好,读得更好,愿意把这种感受读给我们听吗?

不是一座山岭,而是五座山岭的绵长啊

不够长,你感受到这种逶迤了吗

3、在这样跨越四省、连绵起伏的山岭上,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出了1300多公里和的五岭 。如果是让你去走,你会怎样?会面临什么困难?

4、可是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腾细浪”,从这里你悟到了红军怎样?

5、真会读书,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感受到了逶迤了吗?感受到“腾细浪”的轻松了吗?

好,你体会了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非常好,就是这种感觉,我们一齐来

6、同学们读懂了“五岭--”,那么你们对“乌蒙--”理解了吗?(画图对比,乌蒙山和泥丸,你悟出了什么)

7、谁来读读这句

起过这样险峻的山峰,红军会是如些潇洒,如此容易吗?再读

“走泥丸”这三个字读得好,把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读出来了。

8、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连起来读读,感受红军的豪迈,乐观。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寒)出示图片,你能要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2、是啊,这是一座关系红军生死存亡、九死一生、背水一战、让你心惊胆寒的桥,谁来读出这种惊险。

你感觉到这种惊险了吗?

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是啊,这里的“寒”指的就是这种心惊胆寒,让人害怕,把你的感悟溶入到朗读中去。

3、飞夺泸定桥容易吗?你们看,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寸冲过来了。(课件)

4、这是多么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我们来来读读这句,我们对“寒”字将有更深的理解。仅仅是地理险要的寒吗?

5、理解了这句“寒”字,猜猜上一句“暖”的意思。

6、同学们都有不同的理解,那就让我们重温“巧渡金沙江”的场面( 视频)--

7、同学们,你对“暖”有更新的理解吗?你是否从战士们嘹亮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8、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一句。

9、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发生在这支队伍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

10、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4句一一对应,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就是格律诗的对称美。读读看

11、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那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大声读读最后两句。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喜”的是什么?----之喜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来,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通过声音读出来。谁来向我们展示这种豪情万丈呢?

你这是小喜,偷偷地喜

老师从你的表情看出了“尽开颜”

真好,这是一种豪情满怀的喜

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解决了黑板上所有的问题,第一二句是不是不要, 有什么作用?

2、中心句,你真不简单,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难--组词,

闲--组词,悠闲,等闲视之,闲庭信步,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难”字的?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等闲视之”的?

要不要回照全诗,讲讲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通的红军战士要走过多少的万水千册,知山迈出水啊啊,要红历过多少的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啊,而在红军的眼里,却是“只等闲”。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胸怀啊。读读这两句

五、诵读升华。

1、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凭着坚定不移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让我们用我们的声音,用我们的热情,大声地、尽情地赞诵这伟大的长征吧!

要不要准备一下,请同学们在座位上自由地诵读,争取让你的朗读感到自己,感动大家,感到老师。

2、指名读 充满激情、男子汉刚之气

3、齐读,会背的背。(其实背诵也是在体味语言,积累语言)

4、图片,师深情叙述:

冰天雪地里,长长的红军队伍走来了,老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身影化作了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金色的鱼钩闪烁着永不屈服的革命信念

草地上,一个一个红军倒上了,一块牛膝骨留下了小红军的牙印,却没有留下他年仅十一岁的生命。

更多的红军汇成了一股坚不可催的洪流,走向胜利的明天!

5、同学们,如果长征的精神也激荡在你心中,请你也呼喊出你的心声吧!(全体起立)

6、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大家,感动了老师。,让老师也感到心潮澎湃。作为奖励,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用心地聆听。播放歌曲

结课: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长征教学设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篇10】

课题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建立句的概念,

2、会说完整的句子。

3、认识姓氏,

4、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5、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6、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 建立句的概念,激发生活中独立识字的能力。

难点 会说完整的句子。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基 本思路

激趣导入--读读说说--独立识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a) 读读说说

b) 我会认

三、读读背背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饿画。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副图画大家看看。

2、说句子。谁能说一说图上画的是谁,

3、他在干什么?

4、读书上的句子。刚才大家是看图说句子,

5、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句子没有图,

6、你能读出来吗?(同桌互读)

7、启发想象。沙沙在做什么?

1、用课件依次出现三朵“花”,

2、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姓氏字读给大家听。

3、在课本上涂色并相互交流。

1、教师介绍作者。(骆宾王)

2、教师指

3、导朗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识字(一)

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1、一去二三里 2、耳口目 3、在家里 4、操场上 语文园地一

3、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识字是一年级入学以来的起步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2、:

1、认识常用汉字52个,

2、会写其中的20个。

3、掌握七种汉字的基本笔画。

4、能力目标

1、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力争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德育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

2、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3、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项目内容

单 元 重 点 与 难 点

1、学会20个简单汉字的笔顺是本单元的重点。

2、使学生喜欢汉字,

3、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5、是本单元的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法设计

1、教具的利用

(1)有田字格和四线三格的小黑板。

(2)分字词、笔顺制成课件。

2、要的方法 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明白当堂的学习任务,然后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园地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篇11】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相关知识,梳理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1.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检查预习:

谂知     暮霭     胸臆     泠泠     相偎     栖迟

赓续     玉醅     揾做     萧瑟     憔悴     顷刻

四.读课文,理清剧情结构:

1. 学生自读课文。

2. 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研习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 试背诵这三首曲子。

2.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主人公莺莺形象,概括主题。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两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分析莺莺形象。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妇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遇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呤,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么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承认,获得爱情的胜利。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篇12】

wei

课题 1、秋天的图画 授课人 崔兴华 案序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巩固识字及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仪器与媒体 挂图、卡片、自制奖品、生字课件。

教学思路 说与看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波 浪 苹 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背诵课文,赞美秋天。二、汇报作业三、自主识字四、巩固生字五、写字指导 齐背 指名背 小组比赛背朗读描写秋天的词语、图片、短文、诗歌;1、组内汇报。2、小组汇报比赛(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呢?)1、自己想一想,小组说一说,看看那个小组记住的最快。2、小组代表介绍快速认识记忆的方法。1、说字寻找字。(如 教师说:“勤劳的”“勤”在那里?学生们举起手中的卡片。)3、找朋友。(如老师举起 图,问谁能够给它找到一个朋友,组成一个词语 ,并用词语说话。)1、仔细观察,同桌说说每个字的字形和笔顺。教师示范:波 浪 苹 劳指导写好三点水和草字头。2、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3、小组 一起给字看病,并 改正。教师板书 生字

作者邮箱: weilili_318@

[秋天的图画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篇13】

关于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