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课件 共50份
山村课件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山村课件、山村课件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山村课件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如果有老师还没有完成,就要尽快抓紧时间完成。教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准备了一篇关于“山村的课件”的文章,希望这些资源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山村的课件 篇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本课“曾、郁、葱”等生字。
2.通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对比小山村被毁的结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大自然。
3.指导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课文。
2、通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对比小山村被毁的结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大声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那你能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小山村吗?
然而,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一场灾难降临了,请看!
小山村它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27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来,齐读一次课题)(用响亮的声音读课题)
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23页,大声自由地读课文。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画出来的字词跟你的同桌读一读。开始吧。(出示全屏)
生自读,师巡视。
都读好了吗?(生:好了)请坐好来。(大家的坐姿真美!/老师喜欢你,因为你的坐姿真美!/老师是喜欢你的,但不喜欢现在的你。)
刚才,我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现在就来考考你,谁会认这些词语。你来/我想请一个上课最认真的……(此时针对学生的反馈给予纠音)①个别带拼音读全班读②小组开火车读全班读
真了不起!词语会读了,那我们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你还会读吗。(请你。)(读得可真好!)
1.品第1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词语也会读了、句子也能读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这小山村。现在请你拿起课本,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①来,请你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一句。(还不够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小山村美丽,你能向他那样读一读吗?来,全班一起来读。(你们读得真好!我发现原来你们是着重读了“美丽”这个词)②小山村是美丽的,那小山村一直都这么美丽的吗?(不是!)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曾经)③出示“曾经”
。师:
跟老师读ceng曾(出示“曾”)上下结构“日”字底。组词“
查看更多>>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村的课件”将会引起您的兴趣,希望这些创意能够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更有趣。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灵魂。
山村的课件 篇1《小小的山村》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板块“美丽的乡村”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坐落在山谷里的美丽的小山村的描写,抒发了对美丽的小山村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用词准确,比喻贴切,首尾呼应。
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就勾勒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小小的山村的喜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到了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仍不可忽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默读,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尝试独立识字写字,还不能够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教师还应做适当的引导;对于文章不理解的地方还不能有效地提出疑问,教师也应恰当的点拨。
结合以上内容,我是这样确立《小小的山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爱乡村,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2、认识七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舍”。
3、通过品读文章,了解小山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综上所述,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的: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游玩,去哪呢?去这里:(板书课题)小小的山村,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板书)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引出下文。
设计意图:引入直接,直奔主题。本节课上我没有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我想打造一节与小山村风格一致的绿色、低碳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交流识字方法。
2、自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3、游戏:带小猪回家,巩固生字词。
4、书写:猪,师生同写,互评。
5、生字回文。
设计意图: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习搭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习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的学习更趋丰富。
三、分析研读,感受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与文字美。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感受小山村的风光。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小山村的所闻与所见。
3、汇报交流。
4、选读自己喜
查看更多>>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应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利用多种资源整合了最全面的资料推出了这篇山村的课件,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山村的课件(篇1)教学目标
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
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难点: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四、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