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歌课件(精华14篇)

上学歌课件(精华14篇)。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上学歌课件(精华14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上学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八、入2个字。认识足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学校在中午举行了阳光体育活动。小朋友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呢?(生自由说)那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为什么?

2、有一个叫丽丽的小朋友,刚才听到我们说的那么起劲,她有点不服气了。她说: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活动,我们学校也有呢!不信,你们来瞧瞧。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去丽丽的学校看看他们有什么活动,好吗?

二、看图说话

1、(出示课文插图)你瞧,这就是丽丽的学校,小朋友活动的场景。小朋友们看,他们都在哪里活动啊?揭示课题:操场上。

(齐读拼音---指生读3个:注意平翘舌和后鼻音---师范读----齐读)

2、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

出示句式:------在操场上-----------。(指生说)

(生回答一个,师就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先读拼音,再读词语。)

3、(等全部词语出示完后)丽丽说啊,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把我的学校小朋友的体育运动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

(1)那现在谁能用这些活动来说话呢?

出示句式: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指着图说话。

(2)(先指一生说-----师:他说得怎么样啊?谁会学着他的样来说说。再指生说。3个-------谁愿意再说给大家听。)

(3)小朋友们可真能干啊!学会说一句话了。现在,丽丽小朋友要再增加一点难度,他要求我们说两句或两句以上的话。敢不敢向丽丽挑战一下?(指生来说3个---师带说)

出示句式:下课了,操场上,真-----!小朋友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他们玩得----------。

三、学习生字新词

1、丽丽说啊,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我真佩服你们。可是,黑板上这些词语宝宝,我不认识啊。谁来教教我呢?小朋友先自己读读看。学生自由读词语。

2、指生读(要有点指导、比如跳高、跑步、拍皮球、踢足球的归音)-----当老师来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小朋友,读得顶呱呱。师:丽丽,那你现在会读这些词语宝宝了吗?

(丽丽)我会是会了,可是,如果去掉拼音宝宝的话,我就不会了,怎么办呢?我着急啊!

师:小朋友,词语宝宝去掉拼音宝宝,你们会读吗?

师:那我们来当当丽丽的小老师,好吗?首先,你们自己必须会认这些词语宝宝啊!

4、好,先给你们一次机会,自己练习练习,多读几遍。(去掉拼音,生自由读)-----指名读(多指几个)-----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5、小朋友,你们现在仔细看看黑板上的词语,你有发现什么小秘密吗?

(上面这些运动都是用手做的,下面这些运动都是用足运动的)

师:是啊,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上面的都是用手的运动。齐读。

下面的都是用足运动的。齐读。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这些生字娃娃呀,都等不及了,都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吗?(想)

6、认识打、拔、拍、球

①刚才小朋友们都已经分好类了,那看看这三个字(师边指卡片上边说)它们都是用手的活动,所以它们都是扌(出示扌)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如:扌加丁打打打。

②认识球字和王字旁。

7、认识跳、跑足、高

(1)请读用脚的活动那边的词语。那看看这两个字是什么旁啊?(师指跳、跑、)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足)跟读,你是怎么记住的?出示足字旁,认识足字旁。

(2)那你们谁来做做动作看:师出示卡片,指一生来做动作。

(3)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旁。

(4)足字旁与足字比较

(5)教学生认识高字。

四、课中活动:

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也累了,那现在我们来做做运动吧!

五、学习儿歌

过渡:刚才小朋友做运动的时候,丽丽一直在看,他看你们做得这么认真,这么愉快。他情不自禁地就吟诵起了一首儿歌。

1、(出示儿歌)师范读。

2、小朋友,请你们自己读读这一首儿歌,不会读的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指导读儿歌

(1)这些生字宝宝回到儿歌当中,小朋友还认识吗?自由再读儿歌。

(2)儿歌中,哪里要读轻声。

(3)现在谁来读读看?(指生读3个)---评议: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4)小朋友,你们在每天的中午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呢?(高兴、开心、愉快)

(5)那我们在读这首儿歌的时候也要很高兴,很愉快啊!现在谁来试试看?(指生读)

(6)指导背诵。

六、复习生字

1、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用生字卡片读生字:开小火车读字、组词)

2、拼图识字游戏: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好吗?足球足球谁来踢?

(朱老师这里有9张福娃踢足球的图片,每一张图片后面藏着一个生字娃娃,翻开一个就请小朋友们认读,9个生字认读完之后,再找一组同学读这些生字,每读一次,再翻过去,就是一幅图的一部分,等到这些字都读完过关了,就会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中国印。)

3、我们把读完了,出现了什么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

是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我们全国上下都在喜庆奥运会的召开。小朋友们,我们明年有机会也要去看看奥运会啊!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锻炼好身体。再读儿歌。

七、写字指导

1、出示八、入:齐读----怎么记住的?---组词

2、仔细观察八、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都有2笔;都是撇和捺组成;都是撇低捺高。

不同: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

3、谁能告诉我,八在在田字格怎么摆才好看?(八要写在田字格中间,一撇从横中线上面开始撇,捺从竖中线左边开始捺)

师:请你教我写一写。

生:我来教你写一写。按下去,撇过来,撇出尖(∕)

按下去,捺过去,顿一下,捺出去。()

4、谢谢小朋友教朱老师写了一个八字。现在请大家也来写一写写之前,我们要先来回忆一下写字姿势。

师:头正,肩平,背挺直,胸离桌子一拳头,两脚微微分开,平放在地面上。

保持这种写字姿势,头微微低下,在田字格描一个八。

5、学生描红。

八、小结

丽丽可见识了我们一(4)班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非常高兴。他要求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加油。下一次,她还会来看我们的。

上学歌课件【篇2】

【教学分析】

《操场上》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则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学情分析】

《操场上》是一篇组合性的课文,词语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了前面读词语的基础后面的儿歌朗读就显得游刃有余了。本课生字在学生口语中频繁出现,但受方言影响,可能说得不标准,教学时特别注意前后鼻音。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4个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足、口、讠、亻、扌”5个偏旁。

2、能听读儿歌,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3、能结合词语图画为儿歌进行再创作,感受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

【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复现生字,如当小老师,做游戏来巩固。

2、听读儿歌来感受体育活动的有趣及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教学建议】

1、生字教学应在熟读词语,儿歌后进行教学。

2、偏旁随生字认识后要进行归类,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带偏旁的字,以新换旧,逐步扩展。

3、儿歌先听、再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大头儿子人物像(可用其他卡通人物代替)

2、写有六项活动的卡片,带拼音,可以折叠。

3、篮子,写有“打”、“跳”、“高”、“拔”、“拍”、“球”、“足”、“跑”、“步”的球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初识活动

1、今天天气真不错,大头儿子(出示大头儿子图,也可以用其他卡通人物代替)在家里可闲不住了,决定去操场上玩,(师板书课题操场上,并写好拼音),让我们一起来拼拼读读。

2、在操场上我们可以参加很多活动,你能为大头儿子出出主意吗?

卡通人物大头儿子的出示,引发了孩子们的童趣;为大头儿子出主意,激发了孩子们的小主人意识,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也是让学生说话的一种训练。

3、大家说的活动可真多,大头儿子都等不及要去看了。那我们赶紧将书本翻到52页,去瞧瞧操场上都有哪些活动吧。

二、学习词语,认识活动

1、看到这么多活动可以做,大头儿子可高兴了,可刚走到门口,门卫爷爷给大头儿子出了道难题“大头儿子,到我们××小学来参加体育活动,可要念念我手中的活动名称,这可是活动门票(师随机拿出六项活动词卡)念对了,才能进去跟小朋友进去一起玩!”可大头儿子还没上过学,门票上好多字不认识呢?你能帮帮他吗?

2、(板贴词卡),你认识哪些字,是从哪儿认识这些字的?并随机表扬识字途径。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某个汉字已经熟识,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点,故作好奇之心问“真的,你读读看这是什么字?你说说看,你是从哪认识的?”并及时地予以热烈的表扬“你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大家就应该这样,对我们生活周围看到一些字多注意。”适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

3、哪位同学全认识,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吗?

4、这位小老师教的对不对呢?我们请拼音来当裁判。(将卡片上的生字翻转)大家拼拼读读,可以看看书本52页,不会拼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待会请学会的同学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头儿子。

5、检查:

⑴请小老师来教大头儿子。(看拼音教)

⑵不看拼音你认识这些活动吗?再当小老师(再将拼音折回去)

⑶齐当小老师。

当小老师是学生很乐意的事,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在当的时候还应当注意教的姿态,教师应作适当点拨。词卡从无拼音到有拼音再去掉拼音,是对词语的再三复现。

三、学习生字,认识偏旁

1、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生字宝宝,大家看看读读,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黑板生字卡片出示打、拔、跳、跑、球)为什么这样分呢?

2、教学“扌”:

⑴拿下“打”、“拔”贴在大黑板上,并问这两个字为什么是“扌”?

⑵你能做做这两个字的动作吗?

⑶还有哪些字也有“扌”。(边做动作边说)

3、用相同方法教足字旁。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而提手旁和足字旁的字又很适合做动作,让孩子动手动脚动口动脑,这样偏旁就深入人心了。

4、教学“球”,认识王字旁。用找朋友的方法教“高、步”

5、足用足字旁比较,有何变化?(踢球时要将脚提起来才能踢)

(这一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偏旁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记生字)

6、个别读9个生字。

四、课间游戏,巩固识字

1、运球游戏将写有生字的球形卡片放在篮子里,念出生字后将球运走。生字拔、打、球、拍、跳、高、步、跑、足

2、球儿回家小黑板出示与9个生字可组成词语的字,小黑板是体育室,将运到的球送给同桌,让同桌将球搬回体育室。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五、说话练习,再次巩固

1、时间不早了,大头儿子该跟大家说再见了,他回到家可要向小头爸爸汇报一下今天都参加了哪些活动,你猜猜他会怎么说呢?

2、送门票,读对就送活动词卡。

说话训练也是对孩子口语交际的锻炼。而将词卡送出一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二是再一次巩固了生字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谈话激趣

1、上节课,大头儿子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读通门票参加了体育活动,可真高兴,我们再来说说这些体育活动。

2、生读词卡。

二、听读儿歌,学习生字

1、大头儿子还给咱们作了一首儿歌,送给我们,表示感谢呢?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

2、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多一些让孩子听的机会。

3、出示儿歌的小黑板,并将生字写成红色。

4、大头儿子又给咱们出了道难题,让我们来认认用红色粉笔写的字,你们能认好他们吗?生自学生字。

5、师相机点拨生字学习情况。

响—学习偏旁“口”课—讠、果。学习熟字加偏旁识字方法,学习偏旁“讠”,并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字也有“讠”

“真”、“身”组词找朋友学习,体—亻+本学习偏旁“亻”。

儿歌中的生字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记忆生字,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生字,以新带旧,逐步扩展。

三、学习儿歌,指导朗读

1、大头儿子的儿歌真有趣,你能读好吗?

请你拿出笔边读边把不会字圈出来,在小组内合作认生字,读儿歌,开始。要认真准备,一会儿可要展示你们学习的成果。(生合作读儿歌)

2、大家在做这些活动时,心情怎样?那我们边做动作边高兴地来念念。

指导闹念轻声,第二句停顿跳高/拔河/拍皮球,天天锻炼/身体好。

小组读→个别读→评议→集体读。

3、指导背诵。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的。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配上动作来读让生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使学生由心底迸发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

四、扩展活动,加强体验

1、课后读读画画把你喜欢的活动涂上喜欢的颜色。

2、向四人小组介绍玩法,说说你最喜欢哪种。

五、学习写字,认识“、”

1、这次大头儿子要看看大家的写字水平了,请大家认真听。

2、指导写好“ノ”、“丿”两种撇的笔画。

3、比较“八”“入”的异同。

4、仔细观察“大”“天”,比一比,说一说。

5、仔细观察“大”“天”两字的撇笔,并与“八”“入”比较。

6、在书上的田字格描一描。

7、师范写,生练写。

上学歌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画、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本课属于按事物规律识字一类,反映的是学校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也较感兴趣。教学时,可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又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再反复多种形式学习词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增强了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2个偏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儿歌。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

3、激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和2个偏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揭题

孩子们,你喜欢运动吗?你平常都做些什么运动啊?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学校的小朋友在下课时都做些什么吗?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4 操场上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孩子们,现在就请你跟老师一起来到这宽阔美丽的操场。

聪明的孩子们睁大你的眼睛,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运动啊?

(学生说到哪种运动就出示哪个词语,并贴到黑板上,根据具体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识记 或培养学生思维,说完整的话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激情。教学中注重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

如打球:你能仔细看看图吗?小朋友们在打什么球啊?你喜欢打球吗?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吗?(读卡片)

拔河:你会拔河吗?指名表演。(学生评价)现在你会拔河吗了吗?那就请读读这个词吧。现在我们就请两个大组的小朋友来进行拔河比赛吧。(教师评价激励,营造比赛的氛围)跑步:数数有几个小朋友在跑步?在哪儿跑步?来我们一起来跑步吧。拍皮球、跳高、踢足球启发学生动作表演帮助识记。(注重生生评价)

三、课间休息

孩子们,想不想跟这些小朋友一起做运动啊?好,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做。(左脚预备,右脚预备,全身预备。)(边读边踏脚) 12 打打球 34 拔拔河 56 跳跳高 78 跑跑步 910 快坐好 910 快坐好(教师边做边指卡片)

四、多种形式识字

1、孩子们拿出你的笔,我们一起来圈出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生字娃娃。

2、孩子们你能动动脑筋想出有趣的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娃娃吗?(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分组边读边表演,另一组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演,你能发现什么?(这些运动都是用手做的,所以他们的偏旁都一样,叫“提手旁”)

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足字旁”

4、孩子们想听花开的声音吗?(孩子们真棒,开出了芳香的词语之花。)(表扬自己)

5、孩子们,那我们在来让词语合拢吧。(呀,词语合拢了,孩子们成功了。)(表扬表扬你的同桌吧)

6、我们来开小火车吧。

(小火车呜呜叫,过山洞,过铁桥,嘁嚓嘁嚓一直跑!)

(该你了)读词语卡片……(到站了!)

7、孩子们还想不想跟生字娃娃做运动做游戏啊?

好,那我们就整队出发吧!开始点名。(齐读生字卡片)

8、瞧,生字娃娃们已经藏起来了,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打车 跳水 拔草 拍子 地球 跑车 高山 步子 足球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娃娃)五、初读儿歌

1、这一课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想听吗?教师范读

2、这首儿歌及儿歌里的生字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剩下的时间我们就来写写生字吧。

六 、写字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生字娃娃、词语、儿歌。那现在我们就唱着儿歌走出教室,去操场做运动吧。

教学反思:

1、教学时,请孩子们识记生字,孩子们都没能象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样,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究其原因,是课前没有考虑到这篇识字课的特点。这篇识字课是与运动有关的词语,在孩子们熟悉的其他方面很少涉及到。因此识记这些生字应该根据课的特点,充分运用动作表演识记,才是事半功倍的。

2、一年级学生特别活泼好动、自控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因此这节课后半段组织教学激励不够,趣味性不高,还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上学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会景物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景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导入课文。

在著名的作家巴金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2、读题、审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

二、逐段朗读,随文识字

1、指名读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随文找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应用生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景激情,顺势导入

1、厚积薄发,加强积累:应用百花园一中的比喻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作为上课口令。

2、吟诵经典,温故知新:将生字蕴藏古诗名句,复习积淀双管齐下。

3、谈话引入,课件展示日出情景,板书课题。

4、过渡:《海上日出》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巴金爷爷乘船去巴黎留学,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常常早期观看日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寄给了他的哥哥们,让他们一起领略这壮观的景象。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继续领略一下这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自由读文,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明白修辞,反问句改陈述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巧设疑问,突出主线: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默读课文,画画能体现“伟大奇观”的语句,简单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

2、集体交流,顺学而教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①“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②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③想象着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个人展示)

(2)“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3、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4、齐读最后一段,回味整篇文章。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理出思路,按顺序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结构安排是:总起----分述----总述;

写作顺序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有详有略:一六段略写,二三四五详写。

3、延伸拓展,陶醉美

太阳----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它是光明的使者,温暖的象征。尤其

是经过漫漫长夜喷薄而出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和温暖,还有奋

发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的用上“词

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

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

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上学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足字旁、口字旁、言字旁和提手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下课后都在哪里活动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一第四课(贴注音课题),拼读

课题,个别读,正音,师领读题。

二、看图学词、认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操场上看一看!

1.出示挂图,师指图:瞧,操场上的小朋友玩得可开心了!(出示卡片:___在____。)谁能用这个句子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小朋友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出词语,小老师领读,齐读,再在挂图上贴词卡。

2.指导看图,认读生字和词语。

①小朋友,你喜欢什么活动?谁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我喜欢 。)拔河,齐读,做动作,说说还能拔什么?

②你还喜欢什么活动?跑步(读)除了跑步,还能说什么步?(猜字谜)

③你还喜欢什么活动?拍皮球,齐读,做动作。记拍=( )+ ( )

④你还喜欢什么活动?踢足球(读)。除了足球,你还知道什么球?你还知道什么活动以外的球?

⑤你还喜欢什么活动?打篮球,排球,乒乓球都叫做打球(齐读)你还知道打什么?生活中还有打什么?

⑥操场上还有什么活动?跳高(齐读)给高说个词(组词、说句子)

师:还有哪些和跳有关的运动或词语?跳远---(贴词卡跳远、跳绳)

⑦分类,读词。

A、师:你发现了没有这些活动有的要用(手),有的要用(足)。哪些用手(脚)?书空提手旁。区别足和足字旁,书写足字旁(认撇和捺)。

B、还有哪些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

3.按顺序说:

①同学们在操场上_____。

②小黑板: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有的在____,还有的在____,多开心啊!

4.分组读词(不拼)师指图。

5.猜词;生做动作,师抽词,一生猜;齐读跳高。

6.读生字,开火车,抢读

7.打开书读词(高兴的语气)。

8.巩固识字:发球认字。

三、写字

四、小结,拓展识字

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活动,学会了写八、入。你想到操场上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

2、小朋友在操场上开展的活动只是一部分,其实还有许多活动,知道还有哪些活动吗?(说词,示词卡,拼读,做动作)

上学歌课件【篇6】

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上学歌课件【篇7】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习,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习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习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习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习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习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习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习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习,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习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习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上学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八、大、入、天4个字,认识4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有用心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打、球、拔、拍、跳、高、跑、步、足9个生字。

2、认识2个偏旁。

3、能看图说句子:如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培养整体感知。

课前准备

本课的挂图、生字卡片、游戏时用的小型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这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操场上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出示课题操场上)

2、小朋友们看操场上多热闹啊。有这么多的人,他们也在参加体育活动呢!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吗?(出示挂图,启发谈话)

[生讲]

3、你能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吗?(教师示范用操场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子说话)

小朋友谁来试一试?

[生仿照教师说话]注意:老师要适时的给以帮忙

二、识字

1、小朋友都明白这些体育活动的名称。老师把它们的名称都写下来了,不明白小朋友们认识不认识它们(出示六个词语打球、拔河、派皮球、

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A、认识B、不认识]

2、初步感知生字:

A、有小朋友认识它们,那么老师请他来读一读。(教师帮忙正音)

B、小朋友不认识它们,那么我们这天就来和它们交交朋友。

3、我们请拼音宝宝来帮帮忙好吗?(出示拼音)[生自己先拼一拼,教师在旁稍微扶一扶]

注意:生在拼拼音时,要有多种形式,可采用小火车、小组比赛等等。

4、去拼音认读。小朋友都会拼了,此刻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没有拼音宝宝的帮忙我们小朋友还认识不认识这些词语呢?

(请生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开小火车读)

三、偏旁的认识

1、大家看着打球的打、拔河的拔、拍皮球的拍你发现了什么?[生讲](教师说明偏旁名称)

2、为什么打、拔、拍都有这个偏旁呢?谁明白?[生讲](教师引导生做动作来理解)

3、除了打、拔、拍是这个偏旁的,你看看我们的黑板上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偏旁的?(巩固了偏旁的认识,引导学生读题目)

4、大家再看一看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你发现了什么?[生讲](教师说明偏旁名称)

5、为什么跳、跑、踢都有这个偏旁呢?谁明白?[生讲](教师引导生做动作来理解)

四、游戏

1、我们在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2、小朋友此刻都有些累了。我们一齐来做个游戏吧。先看老师是怎样来做这个游戏的。(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如何进行操作)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游戏,加强对生字词语的认识。(教师进行巡查,指导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有多少)

4、反馈学生的游戏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响、课、真、身、体5个生字。

2、认识2个偏旁。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

课前准备

本课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资料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新朋友,不明白小朋友还记得不记得它们。(出示生字卡片)

2、读(能够让学生开小火车,齐读,个别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二、引入新课

大家已经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朋友打过招呼了,这天我们又要去认识一些新朋友了。(出示儿歌)

三、儿歌的朗读

1、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先读一读儿歌。再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跟读。(正音)

注意:教师能够在领读的时候先一短句,一短句;再一长句,一长句;之后两句,两句;最后整首。

2、比一比,赛一赛:个别比,小组比,男女生比。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四、识字

1、大家看看儿歌里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你认识他们吗?

2、小朋友能不能根据拼音,自己先和他们认识一下?(请学生来读一读。正音。示范。领读)

3、那老师把他们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朋友放到一齐你们还记得他们吗?(把本课的生字都合在一齐,让学生认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要采用多种形式

五、偏旁的认识

那这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朋友小朋友都认识了。老师要问了,看着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那里把生字一个一个拿出来讲解他们的部首。防止学生搞乱偏旁的名称。

六、课后练习(读读画画)

1、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书上还给我们小朋友列举了很多活动呢,小朋友能不能自己来拼一拼读一读。(正音)

2、把自己喜欢的活动涂上颜色。

七、生字的书写指导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写好笔画。注意:以上两点在操作上对生字要单个的进行

3、比较八、入的异同。同:都是撇低捺高。异:八起笔分开,入起笔相连。

比较大、天,人加一笔是大;人加两笔是天。

大加一笔是天;天少一笔是大。

4、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一描

5、教师范写,学生临摹生字,练写。

上学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在一个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时,你会想到什么呢?生答。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今天老师要告诉同学们,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篇美丽而又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看看他又想到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1---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仁人志士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了,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悲观绝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美丽而又迷人的诗。

四、朗读训练,感受美。

1、 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然后谈谈这首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悲伤的、痛苦的?请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以做补充或纠正。

生读完后回答,师.总结,明确:美好、恬静、自在、清新。

2、 问生,这样的诗歌应该怎样朗读,是不是要非常慷慨激昂?请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纠正。

生回答完后,师.总结,明确: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神往。

3、 让一位学生试读,师再讲读好诗还要注意节奏和重音的划分,那样才读得出感情。

4、 师范读,让学生注意以上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5、 生同桌与同桌之间对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

6、 齐读诗歌。

五、研读欣赏诗歌。

1、 让学生一起来看诗的第一节。问: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生回答:街灯、明星。诗人先看到什么?生回答:街灯。明星呢?生回答:想到的。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 学生默读二、三、四节,并用△号标出主要的景物。

3、 看课后习题二中的第一、二小题。让学生来回答,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4、 文章详写哪个景物?生回答:牛郎织女,关于牛郎织女的生活。请学生读那几节。

5、 他们的生活怎么样?生回答: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的,师问理由是什么?生分别做回答。

6、 请依据诗歌内容写一段话描述一下牛郎织女的生活。

7、 多美好啊!但古代牛郎侄女真的是这样的吗?是痛苦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呢?(联系时代背景,思想感情)

8、 那作者的理想坚定吗?坚定。从文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四个“定然”、一个“定”。

六、齐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七、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物品-----牛郎织女的生活:自由、幸福、光明、快乐

上学歌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八、入、大、天”4个字。认识“王、足、口、讠、亻5个偏旁。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激发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四教学准备:

1、游戏用品准备。

2、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导入:听录音。

学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踏步。师:指黑板上的挂图说:现在我们到了哪里?生:(看图后齐说:现在我们到了操场上。)师:指课题,说:“请读拼音。”操场上。(先写好课题)请坐下。

(二)、看图。

1、师: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生回答一个,师就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先读拼音,再读词语,最后让学生把词语卡片贴到相应的图上。)再领学生读一遍。(不读拼音)

2、好了,图上的体育活动,你们都说出来了,请读这些词语,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指着图说话。同学们真棒,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读了。

(三)、小组活动。

1、等下,我们要来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能全部认识这些词语。还要把这些卡片分成两类,一类是用手的活动,一类是用足的活动。教认“足”字。并认识“口”字旁。

2、好现在请小组长打开老师发给你们的小信封,拿出卡片组织你的组员进行学习。开始活动,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台上摆。板书:手足拍皮球踢足球打球跳高拔河跑步

3、检查分类情况。我们一看他们分对了没,这边是用手的活动(齐读),这边是用足的活动。(齐读)

(四)、识记生字。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学习真认真!这些生字宝宝呀,都等不及了,都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吗?(想)

1、认识“打、拔、拍”

(1)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分好类了,那看看这三个字(师边指卡片上边说)它们都是用手的活动,所以它们都是“扌”(出示卡片)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如:“扌”加“丁”打打打。

(2)认识“球”字和“王”字旁。

2、认识“跳、跑、踢”

(1)请读用脚的活动那边的词语。那看看这两个字是什么旁啊?(师指跳、跑、)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足”)跟读

(2)那你们来做做动作看:师出示卡片,全体学生起立做动作。

(3)那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旁。

(4)“足”字旁与“足”字比较

(5)教学生认识“高”字。去掉拼音读一遍(卡片出示)

3、课中活动:12拍拍手,34点点头,56拍拍肩,78扭扭腰22伸伸手34摇摇头,56耸耸肩,78跳一跳910快坐好。4教学生字“八入大天”。

(1)认读这4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4个生字。

(3)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巩固练习。

1、句子练习。过渡语:我们下面的活动更有趣了,第一:要比一比看谁认识的字最多,第二:要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要求: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要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词语。

2、学儿歌。

(1)先齐读生字的拼音。(投影出示儿歌)学生自己试读。

(2)师领读、请小老师领读。

(3)小组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4)练习背诵。

3、进行积极锻炼身体的教育。

(六)。

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去操场上活动吧!

上学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们、上、玩”三个生字的读音;能认读词语“我们。”知道每个字都是由一定的笔画组成;能认识笔画“横”和“竖”,了解“上”字有三笔:竖、横、横。

2、会读句子:我们在操场上玩;能看着图进行说话练习“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什么?”。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你喜欢玩什么?”。

3、初步学会书空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握笔姿势。知道说话的时候要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学着把话说完整。

4、初步感受汉字结构之美、感受到学习写字的乐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学习字、词、句。

1、(出示课文题头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过渡:我们每节课之间都有课间休息,课间,我们小朋友就可以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出示句子:我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3、跟着老师读句子。

4、指名学生跟读句子。

5、开双轨火车读句子。

说明:

在读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读句子的时候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并指导学生把句子读准确,不读破句、不唱读、不顿读。

6、过渡:句子中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1)们:师范读(注意轻声)

指名读、开单轨火车读

读词语“我们”(注意轻声)

(2)上:师范读、小老师领读、开S形火车读

(3)玩: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倒火车读

说明:

学生往往喜欢有变化的教学形式,在开火车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变换“开火车”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开火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开火车”的速度,必须集中注意力,在前面同学读完后,后面同学立即接上去读,并做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再读句子,请学生打开书,用手指指着慢慢移,认真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笔画,学会书空。

1、过渡: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新的本领,那就是笔画,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画组成的。

2、(出示书上图片)认识笔画“横”。(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媒体演示:笔画“横”的书写)学生跟着媒体书空“横”。

4、自己在桌子上面写一写“横”。

5、(出示书上图片)认识笔画“竖。(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6、(媒体演示:笔画“竖”的书写)学生跟着媒体书空“竖”。

7、在同桌手心里写一写“竖”。

8、说说“上”由哪些笔画组成?

9、(媒体演示“上”的书写笔顺)学生跟着媒体一起书空、指名书空、集体书空。

说明:

媒体的演示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跟着媒体来书空,可以让学生了解书写“横”时要从左写到右,写“竖”的时候要从上写到下,写“上”的时候要按照“竖、横、横”的笔顺来写。

在此,教师要针对如何进行书空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听到教师的指令:“书空预备”,随后学生把手的肘部放在桌上,竖起食指,进行书空。在书空“上”时,师生也可以进行配合。师说:“上字怎样写?”,学生说:“上”字这样写“竖、横、横、上。”

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能将手指在空中随意挥舞,而是要根据字在田字格中的大小来写。

三、初步学习握笔姿势。

1、过渡:小朋友学会了用手指在书写笔画,那你们想不想用铅笔也来写一写笔画呢?

2、师边读握笔姿势儿歌,边示范握笔的正确姿势。(实物投影)

3、教握笔姿势儿歌:

小朋友,写字了,

细细铅笔手中拿,

拇指食指捏住它,

笔杆靠在指骨上。

4、学生进行握笔姿势训练,教师随机巡视、纠正。

5、指导学生用铅笔书空“横”、“竖”和“上”。

说明:

形象、生动的儿歌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并掌握正确的方法,一首简单儿歌已经将正确的握笔姿势的要领涵盖其中。

学生在进行握笔姿势训练的时候,教师要针对每个同学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游戏巩固。

1、游戏:你问我答。

2、游戏:找宝宝。

说明:

游戏——“你问我答”

游戏步骤:

教师出示生字,问:这是什么字?指名答:这是“们”请大家跟我读“们”。

游戏——“找宝宝”

游戏步骤:

把生字和词语卡片发到学生手里,问:“上”宝宝在哪里?

拿到“上”字的学生起立说:“上”宝宝在这里。学生齐读:上、上、上。

五、练习说话,课外拓展。

1、(看书上练习:看看图,说一说。)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什么?

2、学生交流。

3、在这些活动中,你喜欢玩什么?

4、在生活中,你还喜欢玩哪些游戏呢?

说明:

进行说话练习时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以及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要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分别用上“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我最喜欢……”、“我还喜欢……”对于一些不完整的回答,如:直接说出游戏的名称,教师要进行及时点拨。

上学歌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足字旁、口字旁、言字旁、单人旁4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用心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会归类认识14个生字,读准他们的音,明白常玩的游戏名称,并熟练认读。

2、认识足字旁、口字旁、言字旁、单人旁4个偏旁。

3、认识八、入、大、天,记住他们的形,理解他们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打、拍、球、足、踢、跳、拔、皮、高等9个生字,认识足字旁

2、要借助拼音把儿歌读正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叮铃铃的下课铃声响了,我们来到操场上尽情地玩耍,看,小朋友们在玩些什么呢?(出示投影说话。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要求学生把活动名说全,再把话说完整。)

(1)说清谁干什么。

(2)按必须顺序把图意说完整。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借助拼音读正确。

(有个小学生,他趴在阳台上望着在操场游戏的小伙伴,不禁写了一首儿歌)

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

跳高拔河拍皮球,打球跑步踢足球,

天天锻炼,身体好。

(你能读吗?试着读一下,借助拼音把它读正确了。)

适时点拨学生读准:翘舌音真、身平舌音足三拼音跳、响

二、认读生字

1、引入字词:看,他们在操场上玩得多(高兴、快乐)想参加他们的游戏吗?只要你能认识这些游戏的名字,我们也能加入他们的队伍中去。大屏幕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小朋友,先小声读一读,你认为读正确了就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daqiubahepaipiqiu

打球拔河拍皮球

tiaogaopaobutizuqiu

跳高跑步踢足球

指名读。

2、学生自读不带调的词语:真了不起,读得又正确又规范,此刻你们没有了拼音的帮忙,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小声读读看,大屏幕出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反复练读。

3、学生自认:词语宝宝走散了,迷路了,变成了单个生字,你还认识他们吗?会认的读出来,放在一旁,不认识的会也让他们聚在一处。

4、探究认字方法:老师真佩服你们,还没学呢,有的字大家已都会读了。告诉我,

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呢?

家庭中:从书上、电视上等生活中学习生字,处处留心。

课堂上:看拼音、问同学、请教老师。

5、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是呀,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能够问同学、请教老师,其中最好的认字途径还得靠自己找规律自己学呢,下面老师就请你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办法记住自己不认识生字的字形,都认识的同学,自己轻声说说是怎样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呆会能够把你记字的方法教给不会的组员。)

(1)学生自学,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三、反馈自学状况

1、小组合作检查

(1)1号带领组员进行检查,把自己组内学的最好的生字放在一旁,进行全班交流,找出难记的字放在一旁,与其他小组共同学习探讨。

(2)带领组员进行认读,难读的多认几遍。

2、教师检查反馈

(1)认读字卡:在组长的带读下,你们学得真认真,下面该是老师考你们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吗?用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读一读。

(2.)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老师要请得最好的一组,没请到的小组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你们是怎样记住的呢?各小组汇报自学状况。

A积累识字方法。(借助图画,借助拼音,熟字带记,部件识记等)

B重点指导点拨用手势,动作,联系生活实际帮忙识记。其中有同学提出分类记忆,适时引入生字分类。

提手旁:打、拍、拔

学习新偏旁,足字旁足,跳跑

高:用猜字谜记忆,(给学生出字谜,让学生猜一猜: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一扇门,门里张着嘴。)看看其他的小朋友能不能给其他同学们出一些字谜呢

球:你明白哪些球?出示图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帮忙识记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拓展:一生上台看字演示动作,其他同学举字卡。

2找偏旁组字,组词。

3在儿歌中再认。

河边跳来一群猴,拍拍手,弯弯腰,高高兴兴做游戏。

打球跑步踢足球,一齐拔河用用力,乐得猴儿翻跟斗。

五、延伸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3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3指导书写八、入、天、大四个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字词卡。

2记忆提手旁,足字旁的字。说说自己认识的带这两个偏旁的字,能够边说边装动作。

二、再读儿歌,记生字。

1再次朗读儿歌,读正确。

(用课文中的儿歌引读边出示儿歌,然后请学生轻声练读,读准后鼻音:铃、声、响、场、上。)

2这天我们要学习的5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这首儿歌中,看他们来了!认识他们吗?跟生字宝宝打个招呼吧!

(1)大屏幕出示带音节的响、课、真、身、体,学生自由认读

(2)看,他们不带音节帽子了,还能把一眼把他们认出来吗?

(重点正音响,真,前后鼻音的区别)

3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真不错,一下就读准了生字宝宝的音,下面老师就请你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办法记住自己在认时有困难的生字,自己轻声说说是怎样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A认读字音。

B想办法记住字行

C还能够借助组词或说话帮忙理解字义。(学完有时间的学生进行)

(2)要求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反馈自学状况

1小组合作检查

(1)1号带领组员进行检查认识生字,把组员认读时有误的字放在一旁。

(2)组内交流自己喜欢学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的,组长把他们放在一旁,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运用,把难记的字也放在一旁,与其他小组共同学习探讨。

2教师检查反馈

(1)认读字卡:在组长的.带读下,你们学得真认真,下面该是老师考你们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吗?用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读一读。

(2)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老师要请得最好的一组,没请到的小组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他们没讲到以作补充。

(3)你们是怎样记住的呢?各小组汇报自学状况。

A积累识字方法。(借助图画,借助拼音,熟字带记,部件识记等)B生字难点把握:

3再次出示儿歌,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透露出欢快的情绪,第二句要注意自然停顿。(小组读,个别读,评议,群众读)

4你还喜欢哪些体育活动?

(1)出示词卡:跳远跳绳踢毽子扔沙包

捉迷藏丢手绢滑滑梯放风筝

(请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游戏)

(2)把自己喜欢的活动说给同桌听,向同组的小朋友介绍玩法。

四、学习写字

仔细观察大、天,八、入比一比,说一说。

(1)字行分析

(2)捺字的写法,先直下,过了横以后就再撇出,一撇之中有头,有肚,有尾,不可粗细一样。

(3)教师范写,学生描述。

(4)练写

上学歌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操、场、拔等12个生字以及一个偏旁“火字旁”,会写打、拍等7个字。

2.准确、连贯地读好词语,能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对应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各项体育活动。

4.通过学习知道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培养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操、场、拔等12个生字以及一个偏旁“火字旁”,会写打、拍等7个字。

2.准确、连贯地读好词语,能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对应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各项体育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下课都会去哪里活动呢? 你们在操场上都做些什么活动呢?

2.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会做那么多的体育活动!现在我们把书翻到课本第58页,大家先说说,图上画的是哪里。(板书:操场上)认读生字“操、场”。

(1)说清楚谁在干什么。

(2)按一定顺序把图意说完整。

(3)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说一说。

二、看图学词,练习说话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自由说一说图片中的小朋友都在做哪些活动,相机出示本课所学词语。

2.借助拼音读词语。 (教师指导正音,点拨易读错的字音)

3.指导读词语,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

4.归类识字

(1)读词语,找出词语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圆圈圈出来。(打、拔、拍/跳、

跑、踢)

(2)识记生字“操、打、拍、拔、跑、踢”,说说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

(3)让学生自己发现:“打、拔、拍”都是“扌”,“扌”的字与手上的动作相关;“跳、跑、踢”都是“?”,“?”的字多与脚上的动作相关。

(4)拓展:说说还理解哪些带有“扌”的字;(抓挂扫抬)还理解哪些“?”的字(蹦跃路踩)。

(5)连一连,识读词语。

(6)课件出示6个表示体育活动名称的生词:看,它们不带音节帽子了,你还能一眼把它们认出来吗?(开小火车读词语,再全班齐读。)

5.练习说话。

用“操场上真热闹呀!同学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大家玩得可开心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初读儿歌,识记生字

1.刚才我们理解了6个生字,还有一些生字藏在儿歌里,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2.自由地读儿歌,在儿歌中找到其他生字,再圈出来,一边圈,一边说出它们的字音,然后和同桌交流,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3.教师范读,全班听读,试着标出儿歌的节奏。

预设: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跳绳/踢毽/丢沙包,天天/锻炼/身体好。

4.学生试读。

5.随文识字。

(1)和同桌交流你圈出的生字,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2)理解新偏旁“火”。

(3)小组合作检查认读情况,1名同学带领组员实行检查,把组员认读有误的字音纠正过来。

(出示儿歌,标红生字,学生读儿歌。)

6.集中识字。

(1)出示生字:操、场、铃、热、闹、锻、炼、体,学生认读生字,再口头组词。

(2)听音接生字游戏。老师读生字,学生听音,然后迅速地从自己的生字卡片里找出这个字,并大声说出这个生字。

(3)摘果子游戏巩固本课所有生字。

7.再仔细读儿歌找一找儿歌中写了哪些体育活动。

8.说说除了儿歌中的体育活动,你平时还参加过哪些体育活动。随机出示词卡认读:“打球”“跑步”“踢足球”“丢沙包”

9.多种形式读儿歌,读出趣味。(个人读、分组读、表演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10.背诵儿歌。

四、指导写字

1.学生找出生字新朋友,读一读。

2.引导学生复习看笔顺的方法,自己尝试书空笔顺。

3.师指导书写,引导学生看准每一笔的位置。

4.教师范写“跑”,强调左窄右宽。

5.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先描红,然后仿写一个“跑”字。

6.学生集体观察书写较好的生字,说说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7.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字的书写。

8.指导书写其他会写字。

五、拓展延伸

1.拓展儿歌:早上空气好,爸爸打球忙。哥哥弟弟来跳高,天天锻炼身体好。

2.你还知道那些体育活动?结合讲讲2008年的奥运会说一说。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操场上》,知道了很多体育活动,谁来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读读画画:把你喜欢的活动涂上喜欢的颜色。书上没有的能够自己补上。

2.把自己喜欢的活动写在卡片上,让同组的小朋友读,并向大家介绍玩法。

八、板书设计

7 操场上

打球拔河拍皮球

跳高跑步踢足球

上学歌课件【篇14】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在这之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小数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分数初步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学法

1、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

3、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空上都得到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地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五、教学具准备

苹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彩笔、绳子、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把4个苹果分给2人,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较公平,每人分几个?(老师要强调平均分),接着再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最后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教师演示后,提问那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绳子、长方形纸片找一找,说说是怎么找的。(小组合作交流)

(2)演示汇报,并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和含义。

(3)在自己折的图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写一写,再说一说它表示什么?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物体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与新知1/2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识四分之一。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4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动手操作)

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圆形,体验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2)实践活动。拿出准备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看谁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老师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观图,制成课件,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先用一个圆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个圆表示出四分之一,随后进行比较。

(2)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直观观察,体会到:同样大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到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做一做第一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题,共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巩固了例3的知识。

3、用长方形或绳子折一个喜欢的分数,介绍给本组同学。

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分层练习,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既有知识性,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还呼应前面的看图写数预赛,达到了理解教学内容,真正认识几分之一的目的。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为学有余力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这一环节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与评价,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Gz85.com编辑推荐

最新短歌行课件精华8篇


我作为一名读者,觉得“短歌行课件”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我相信你可以从中获取到你所需的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提前准备的教学资料,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算晚。只有提前制定好教学计划并且做好课件,才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

短歌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短歌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

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

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③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不是的。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典故。诗人在此借古人之语,抒发的是自己的何种情怀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诗经·子衿》,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呦呦四句出自《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诗人将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存,看望,问候。相,偏指一方,这里指曹操。契阔:久别重逢。旧恩:老交情,老朋友。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仍是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畅快交谈的情景。

第三层写出了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人才的欣喜。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总结:作者忧的是什么?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求;三忧功业未就。

五、小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总结: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短歌行课件 篇3

通过这节课,我不仅想让学生体会曹操诗的特点“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还想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曹操,从而能对他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更让他们深深体会曹操那求贤若渴的心情。也为了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与鉴赏能力,课这样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学生:看过。

教师:喜欢里面的曹操吗?你们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喜欢。(大部分学生)

学生:微笑作答。(有的学生)

教师:谁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曹操?

学生:(学生主动站起来)我喜欢曹操,我看过《三国演义》,我觉得他胸怀跟宽广。

学生:(另外一个学生接着答)我也喜欢曹操,在赤壁大站中,他失败了,但是他能大笑几声,以后东山再起,他的豁达的胸襟与败不馁的精神我最欣赏。(微笑)我希望我能像他那样。

教师:还有吗?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

教师:这位同学说对了,曹操是比较多疑,诸葛亮就看准了他这点,所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能设计连环记、反间记等那么多计策,能以少胜多。

学生:他奸诈。

教师: 同学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身边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客观地看待。有人这样评价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我认为这种评价很有道理,

这一教学环节深深把学生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的他们各个心情舒畅,激情飞扬,谁都想谈谈。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短歌行》,老师先问一下,大家喜欢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喜欢那些诗句呢? 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不错,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具体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主旨呢?

学生:作者哀叹了人生的短暂。

教师:还有没有?诗中都运用了那些典故呢?

学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师:谁能给讲解一下这些典故呢?

学生:我来讲“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了《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里有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课下注解帮助了学生)

教师:很不错,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曹操这首诗的主旨?

学生:明白了。(频频点头)

教师:同学们,既然喜欢这首诗,现在就请大家好好背诵,从中认真品味它的语言与风格。

这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

短歌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思想情感。

2.了解诗歌中的比喻与用典。

3. 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 临江仙》)有多少英雄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得起千淘万漉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留下最浓重一笔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提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曹操是个志士,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短歌行》来了解曹操。

二、 简介

(一)题解: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幻灯片)

(二)作者: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幻灯片)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幻灯片)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因感此景,持槊而歌——《短歌行》。历史上著名的横槊赋诗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幻灯片)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幻灯片)

譬如朝露(pì)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qì) (yàn)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全班齐读。

3.找出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句子。)

明确:就是“忧”字。

四、合作探究

分析诗歌,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

2.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表面上看,作者非常忧愁。“唯有杜康”才能解除得了心中的忧愁,到底作者忧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忧”的是人生短暂,此时他已53岁,人生已过半百,可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不得不忧啊!

明确:人生短暂,功业未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作者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为何而忧?

分析:前四句作者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比喻对“贤才”的思念;但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后四句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后面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确:比喻、用典和起兴。贤才难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作者使用什么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明明如月”作者将贤才比喻为天上皎皎明月。“何时可掇”意思是我何时才能得到贤才呢?这种忧愁的心不可断绝。后四句想象贤才归己时的那种欢乐场面。

明确:比喻。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思想感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八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用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透露出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明确:比兴、用典。表达作者渴望多纳贤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五、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幻灯片)

2.引用典故和《诗经》成句,贴切而典雅。

六、课外拓展

重读全诗,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诗人由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忧思和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用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开头低沉,后来昂扬。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小结:全诗感情基调健康,内容积极向上,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贤才难得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大济苍生的曹操。

七、作业

许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请你结合《短歌行》来评价曹操其人。

短歌行课件 篇5

一、“说”教学构想:

1、渗透两个原则:

①诵读是诗歌学习、品悟的基础

②让学生结合诗句自己讨论分析,既要读出“作者”,也要读出“自己”。

2、对学生来讲,这一首诗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是一个学习难点,应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解读诗歌意象等角度来理解。

3、全课教学过程整体构思:通过初次诵读,让学生基本熟悉诗歌内容→师生共同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其思想感情→结合德育目标的要求,深入体味曹操的“忧”情。

二、“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7首有代表性的诗歌,它们包括:《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这些诗作不管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这也为了唐代诗歌高潮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如果能掌握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那么对后边的诗歌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例如,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各抒己见,谈一谈曹操到底“忧”什么?);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又在“忧”什么?)。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字词句的梳理,学生要读懂读懂句意(典故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短歌行》的过程中,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及其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和求贤若渴的情怀。

②教学的难点:初读曹操的《短歌行》,很容易误解为曹操要抒发一种人生苦短、仕途失意等忧烦的情感,实则不然。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曹操骨子里的那种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将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通过学生整合小说、影视中关于曹操的形象信息、借助课文注解,合作探究、展示个性表达等课堂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好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运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营造一种感知三国英雄形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学生查找资料、圈点勾画课文注解信息,课间相互交流有关“曹操”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堂教学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详见教案)。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学习内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研读诗歌本体,师生共同探究:曹操到底为何而“忧”?(激发学习兴趣)——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忧”)

④拓展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忧”?(结合学生个人生活追求)

教师总结,并布置相应作业:

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短歌行课件 篇6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鉴赏诗歌。

2、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名作《短歌行》。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

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 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 结构:

感叹人生短暂

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

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五、练习

运用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来鉴赏下面一首诗歌:

落日怅望

[唐]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六、研究性作业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曹操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大奸臣、大枭雄,在《三国演义》中,他因嫉妒杨修的才能而杀之,但他也曾赤脚迎接许攸。有一句俗语叫做文如其人,现在我们学习了他的三首诗歌,再结合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客观地评价他。并写成文章,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 操

感叹人生短暂

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短歌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3、二读诗歌:指定一名学生诵读,然后讨论思路——提问:全诗围绕哪个字写的?

(要求:力争区别出四个层次不同的感情:一层:忧伤读得低沉,缓慢二层:期待读得平稳,悠扬三层:喜悦读得高亢,轻快四层:自信读得果断,坚定)

(明确:全诗围绕“忧”字展开,分别写了“忧的原因”“忧的方式”“忧的对象”“忧的解脱”)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导学生找“诗眼”

(明确:第一次压缩成四句,每层保留一句: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再次压缩成一句:

参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诗眼”〉)

四、个性解读

1出示南朝钟嵘的片面评价(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操诗歌评定为下品,并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古雅质直,很有悲壮苍凉的句子)

2列举两首代表作,体会“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①将《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与原诗作比较,讨论其优劣

(幻灯出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②由古代评论家的评说引出教师自己的评价意见

(★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中分析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二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刘勰《文心雕龙》:诗中多写悲凉,“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师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结构上具有类似特点这种回环曲折,似短似连的结构,是诗人内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坚定等复杂状态的生动体现,沉郁顿挫结构本身便是“梗慨而多气”的又一反映

(2)吴淇将曹诗回环曲折说成饮酒场合所致,失之片面;

(3)锺嵘将曹诗归入下品之说已经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说也不够精当:曹诗语言率真可以说“直”,但布局谋篇上并不“直”……)

③学生尝试评价本诗与诗中的曹操简介曹操概况

(幻灯演示:目前学界对曹诗歌的权威评价,学生齐读学界评价)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并朗诵:招贤才咏慷慨悲凉成千古绝调诉宏愿展文才武韬乃一代英豪)

五、练习巩固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很值得欣赏(见下表归纳),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角度加以鉴赏(字数100字以内)背诵这首诗歌

欣赏角度

显著特色或类别

表达方式

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

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

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

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

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

短歌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课外拓展】

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四年级数学课件精华14篇


今天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讲述“四年级数学课件”的好文,为了方便阅读请在浏览器中收藏此页。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一份好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4.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114×3×7和竖式计算等。将学生反馈的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5.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本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作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出诊,找出病因,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错题,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

6.巩固性练习

集体独立计算书本34页练一练第三题。

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算理。

7.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xx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20xx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00的变化情况)

(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14根据我国1997-20xx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设计说明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一说在量角器上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归纳小结,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度量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动手操作,掌握新知。

教学中,借助用三角尺判定直角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量角的方法: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活动角、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感受角的大小。(出示活动角)

师: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张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

(师出示两个角)

师:∠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呢?我们怎么进行度量呢?

2.揭题。

师:我们以前学习度量线段,用厘米、分米、米来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活动角的操作,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化枯燥的复习为有趣的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1.量一量,比一比。

(1)组织学生操作比较。

(2)交流比较的结果。

(能比较出大小,但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比∠2小多少)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单位来度量。

(1)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的过程,学生观察。

(2)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3.认识量角器。

(1)观察量角器。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观察,同桌合作探究量角器)

(2)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量角器是半圆形的,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有两圈数,都是从0°到180°……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1231246060

(7、4、1)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主要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1日=()小时

1小时=()分1分=()秒

讨论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8时22时30分5时13分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早晨3:20下午2:25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生报生写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单元检测

目的:系统回顾查漏补缺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3、4题。

“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完“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这一素材,贴近学生生活;

然后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以一当一”和“以一当二”,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以一当五(多)”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发现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核心能力

通过独立探索和交流展示,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并发现更多的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用“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知道当数据比较大时,要用“一格表示2”,感受用“一格表示2”的必要性,知道单数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2、通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四)学习重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理解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五)学习难点

1、体验“以一当二”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一格表示几更合适。

2、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二)》名师教学课件、坐标纸,直尺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与练习任务

1、说一说绘制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预习课本96页例2的有关内容,并完成左边的表格。找一找左边的表格和右边的表格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早餐喜欢喝什么?

师:种类还不少呢!我想知道咱们班喜欢喝牛奶、豆浆、粥的人各有多少?该怎么办呢,你们帮我出出注意吧。

师:哦,可以举手表决,然后数出人数并统计在统计表中。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的统计表。

最喜欢的早餐牛奶豆浆粥

人数61224

师:如果把这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来,你想到了哪种统计方式?

师:请你在我们准备的坐标纸中画一画吧。

展示学生作品(一格表示1),完善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经历统计全班喜欢喝粥等早餐的人数,感受统计的价值。通过自主完成统计图,复习“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为学习“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索“一格表示2”

师: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1:这个条形统计图画得很长,比较浪费纸。

预设2:假如喝粥的人数是34,那我们就要画34格,没有那么多格怎么办?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这个条形统计图纵轴太长了,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是的,如果一格表示2,纵轴只需要12格就够了。那为什么是12格呢?

师:对,喝粥的人数最多,是24人,一格表示2人,那么24人就需要24÷2=12格。

课件出示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不完整)。

师:现在请你在坐标纸中再次画画吧。

(2)对比观察:“一格表示1”和“一格表示2”课件出示“一格表示1”和“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

对比:你觉得用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到底什么时候“一格表示1”,什么时候“一格表示2”呢?

师(总结):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们要结合统计表中最大的那个数据来决定。比如:最大的数据是8,一格表示——1就行,最大的数据是26,一格表示——2更合适。

(3)体会“半格”

课件出示:如果喜欢牛奶的人数是5人,该怎么表示呢?

师:是的,一整格是2人,那么半格就是1人。5格就是2格+半格,正好画在4和6的正中间。那如果是9人呢?怎么表示,请大家在自己的统计图中画一画。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有了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看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师:其实统计图就是一个载体,一个承载着很多信息的载体,所以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双眼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感受它的局限性;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提出“以一当二”的解决办法。之后设置对比观察,再次感受“以一当二”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解决半格的问题,并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9人,有效地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难点。最后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巩固练习

1)下面是丽丽班同学喜欢看课外书的人数统计表。

种类科技书连环画故事书漫画童话

人数10816612

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每格代表()人。

②喜欢看()的人最多,喜欢看()人的最少。

③喜欢看连环画的比喜欢看童话的少()人。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课本97页做一做。

3、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总结:我们知道了“一格表示2”的条形统计图,并通过观察获取了信息,还知道了怎样结合数据去选择“一格表示1”或者“一格表示2”。

(三)课时作业

1、昨天上体育课时,大家进行了拍球比赛,还记得自己组的成绩吗?

(1)指名体育小组组长汇报数据,学生填写。

(2)下面,请你们自己根据这张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3)完成后,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4)你能根据这张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5)了解了咱们班同学拍球的情况,你有什么建议吗?

答案:略

解析:【考察目标1,2】简单的重复不是好的学习方式,形式上的模仿就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而统计中重要的要义就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形成统计观念,因此此题的设计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

2、答案:略

解析:【考察目标1,2】能结合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个表示1”或者“一格表示2”,能结合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去观察,获取信息。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简易方程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和验算的方法,能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再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文峰大世界推出学生用品大展销,这里是选取其中的几件。

商品上标价分别为(字母表示的为商品价格不知道的):

上衣65元巧克力y元

钢笔40元皮鞋60元

书x元文具盒20元

如果拿100块钱去买商品,用钱的结果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如果请你自己购物的话,你准备选择什么

把你的购买情况与用钱结果用式子表示出来。纯茨隳苄炊嗌伲BR选取生列出的算式:65+40=10065+x100y+60x+y等等

二、观察讨论:把上面的式子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

1.小组讨论,介绍如何分。

2.教师指出:像这些用等号连起来的算式我们都叫它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板书。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方程。(板书课题)

4.提问:这里哪些算式是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用集合圈圈出方程。

知道了什么是方程,你能写出一些方程来吗?试试看,在随练本上写出一个方程。

5.汇报:说说你写的方程是怎样的?

提问:如65+x是方程吗?为什么?

由此看出: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师:65+x=100、65+58=123都是等式,一个是方程,一个不是方程,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图来表示吗?

三、方程史话

说起方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都知道《九章算术》是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是十部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是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方程的解法,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九章算术》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取得在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它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四、解方程

1.师:大家知道这些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练习求未知数,指名板演。(两题)

师讲解:这是我们学过的求未知数x,当x=?时这个方程两边才相等,所以我们把x=?就叫做是这个方程的解。提问:另一道方程的解是多少?

刚才我们求这个方程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因此,我们在解方程时写个解字。师补充写解。

其实我们以前求未知数x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方程。

2.选出方程的解,并画上横线。

X+8=30(x=38x=22)

X=5是方程()的解。15x=36x=30

12-x=8(x=4x=20)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方程的解的?

3.检验

师: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代进去的方法算一算,如果它的等式结果和右边相等,说明是正确的,这种就是方程的检验方法。

请大家把书翻到80页,看一下方程的检验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的格式,自己任意挑选一题进行检验。

五、巩固练习

做个游戏,好吗?

1.分组出五题判断题,写出式子,可以是方程,也可以不是方程的,考考其他组,看看哪个组编的题最好。

2.求出最好这组中的两道方程中的解,并检验。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画线段图解应用题: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答案:(1)(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2)例1与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

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4)将上面两个分步列式改成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5)师生共同总结.

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入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入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三、巩固发展.

1.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投影出示)

(1)每只母鸡每月下25个鸡蛋,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照这样计算,3只燕子5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2.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

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利用5、7和8三个数字自编一道连乘应用题,并用两种方法解.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相交,平行的位置关系。

2: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教学用具:课件,彩纸,磁铁。

学生用具:彩纸,纸条,黑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运动会,你们喜欢吗?(软件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线组成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直线,展示各种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像的用黑笔画在彩纸上。(学生自主画直线,教师巡视)

师:把你画的给组内同学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们组画出了哪几种情况?(选一组同学画的直线展示到黑板上)把不同情况的再上黑板上贴。

(2)、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中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

A、不相交

B、相交

②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自主交流)

在交流中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

③揭示平行的概念。

不相交的一类,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两线之间量出的长度是相同)让一生到黑板示范量。

④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它们会怎么样呢?(不会相交)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

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学生回答)

(软件出示:一组平行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加深对平行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等重点词语。

(3)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相交成直角的?(板书:成直角)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同学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垂直等重点词语。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研究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三、应用新知:

1.看主题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

2.同学们离开座位,在课室上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放音乐)

3.P65,做一做(2)摆一摆

4.练习十一,第一题。

5.练习十一,第二题。

6.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图片。(进行校园美化教育)

四、畅谈收获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不相交(互相平行)

贴学生作品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与发现植树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不能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来完成。

2、揭示课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其实,植树这件事还很有数学上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去植树,每隔5米分为一段,一共可以分成多少段?

1005=20(段)

2、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读题分析理解: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的意义。

可能许多同学列成:1005=20(棵)

(2)学生试做。

让学生讨论。

3、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的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4、学生依次画图,课件依次演示画图过程的算法。

段数棵数

12

23

34

56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5、完成例题。A:先要求出段数:1005=20(段)

B:再次求出棵数:20+1=21(棵)

6、再次感知,找到规律

课件上做习题栽了8棵树,有()个间隔。(两端都要栽)

有20个间隔,栽了()棵树(两端都要栽)

三、尝试练习,做一做

课件:1、园林工人沿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做书上的练习P122(练习二十)。T1、T2写在书上。

四、巩固加深,拓展。

1、打开书P117读书,思考。

2、你在这一节课有什么遗憾?

3、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4、联系生活举例,加深理解。

五、总结延伸

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解决了两端都栽,如果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圆形花坛)栽树又怎样计算等待下一节课再去研究。

板书设计:

段数棵数学生练习板演

12

23

34

45

规律: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3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答,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2.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用坐标纸画图解决问题。

1.出示一张地图,找到北京西站、石家庄的位置。北京西站与石家庄站相距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已知货车速度千米; 客车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2.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 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相遇。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自己先看书,再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通过坐标纸解题应分为几步?

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

估点要准确

苗点要细些

结果要看准确

二、利用坐标纸解决问题:

p58 画一画:

p66 4看图回答问题

三、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2023琵琶行课件(精华14篇)


我为您准备的“琵琶行课件”将竭尽全力满足您的各种需求。在老师上课前,需要先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课件的编写也需要认真,决不能草率从事。只有教案课件准备得当,老师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感谢您阅读本网页,欢迎您的再次光临!

琵琶行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琵琶行课件【篇2】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音乐赏析】(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 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教师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

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琵琶行课件【篇4】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学生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我觉得学生对文意的疏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凡、言等。课堂中,为了指导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结合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四.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说教学习过程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请你用熟悉的乐曲或某个场面的描写来再现;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扩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

琵琶行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琵琶行课件【篇7】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7)为:做。(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10)快:畅快。(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15)为:创作。(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18)凡:总共。(19)言:字。(20)命:命名,题名。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教案,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

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琵琶行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读热情,从而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2、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诗中音乐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探因。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作用。(即探求音乐描写与琵琶女及诗人遭遇的内在共同点)

2、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问:大家听说过古代“知音”的传说吗?哪位同学知道,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同学回答)

武汉龟山脚下,流传着春秋时乐师俞伯牙摔琴的故事。有一天,伯牙鼓琴于龟山,琴声传达出攀登高山的意蕴。以打柴为生的钟子期正好路过这里,听到绝妙的乐曲,便放下担子,连连赞叹道:“善哉,峨峨兮泰山!”(意思是说:“好啊,仿佛泰山巍峨耸立!”)一会儿,旋律中又仿佛奔涌出流水,子期又夸赞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说:“好啊,像长江黄河汹涌澎湃!”)伯牙弹什么样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赏得出来。两人引为知己。

后来,钟子期没能如约去赏琴,一打听,原来是病逝了。俞伯牙痛惜地说:“吾痛失一知己矣!”摔琴后终生不复鼓琴。

问:俞伯牙弹的这首曲子,叫什么名?(明确:高山流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赏乐者内心共鸣,引为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弹奏就使一代诗盟白居易潸然泪下。

(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

通过自习,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这首诗一共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明确:三次)诗中重点描写的是哪一次?(明确:第二次)分布在诗中第几段?(明确:第二段)那好,我们就先抓重点,开始品读第二段中的音乐描写语句。

文章分析: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歌女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最后两者交汇,其联结靠诗人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情体验。分析叙事线索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抒情线索。

(二)鉴赏语句: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3、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浸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三)赏析描写音乐的语句:

①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轻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五)理解中心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六)人物形象: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常吟诵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里活动,还暗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冷落寂寞形成鲜明对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2、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愁别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过敏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愤。

3、形象拓展: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妓,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妓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一、曲折动人的结构情节

《琵琶行》全诗616字,篇幅虽不长,但结构细密,层次清晰,情节曲折动人。《琵琶行》明写琵琶女,暗写白居易,写琵琶女的知音难求,其实也在写白居易的政治失意。把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谪居生活有机结合,层层铺展,是本诗的结构特点。情节安排也颇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着先声夺人之妙;琵琶女的“幽然暗恨”先于曲中传出,再直言诉说;诗人被贬失意的满腹悲愤是以琵琶女由盛到衰的剧变身世作为铺垫,再倾吐而出。这样层层描写、处处烘托,又巧设悬念,情节展开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二、淋漓尽致的音乐描写

音乐本有声无形,过耳即逝,但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却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其手法,一是运用准确的动词表现演奏的纯熟指法,如诗中“拨”、“拢”、“捻”、“抹”、“挑”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反映了琵琶女动作的娴熟,变化有度。把无形的音乐化为视觉形象,加深了读者对丰富多变的琵琶声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印象。二是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比如: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少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杂与清脆悦耳;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的温和宛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的非凡等等。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好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达得淋漓尽致。三是以声传情,情声交隔,把琵琶声的变化与演奏者的情感变化交织在一起进行描写。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感情色彩,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逐渐明朗,在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悲咽的音调中,蕴涵着琵琶女或欢快、或忧伤、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从“似诉平生不得意”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声声琵琶,曲曲传出的正是琵琶女内心的复杂情感。另外,声声琵琶又是演奏者和听者情感交流的媒介,演奏者传情,听者闻声动情,不仅使所描绘的音乐更具艺术魅力,而且深化了诗的主题。

三、形神兼备的细节描写

诗中细节描写颇具匠心,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用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情感,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遂的特点。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细节把琵琶女自惭身世的心理、稳重的性格和盘托出。当琵琶女结束弹奏,欲述身世时,诗人又设置了这样的细节,“沉弦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欲语不语,恭敬严肃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动作都反映了琵琶女内心难言的痛楚和稳重、端庄的性格。这些细节着墨不多,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感其事、如见其人的感受,并可以由人物动作窥见其内心世界。诗中写琵琶女自叙年轻时的欢乐生活,更借助于细节描写: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凌少年争缠头,一典红绡不知数。铀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些细节都是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材料,表现了琵琶女少年时在当时娱乐圈内红极一时的情形。

四、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秋风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美丽而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低沉、悲怨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车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的魅力。诗人陈述自己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也穿插了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绕屋的黄芦苦竹、啼血的杜鹃、哀鸣的猿声构成了凄苦的氛围,衬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出现的虽然不多,但却生动形象,对于酝酿诗的气氛、增添诗的情韵、烘托人物形象、深化诗的主题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深刻鲜明的主题

理解《琵琶行》的主题,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给予讲解评价。元和十年煿元815年犃月,李师派人刺杀主持平定藩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当时任太子佐赞大夫,虽然并非谏官,但还是上书直谏,请求缉办凶手,结果因政敌的谗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而此诗即作于诗人贬谪江州的次年秋。

其一,我们从诗人自叙写作缘由的诗前小叙中可以看到,“感斯人言,是夕拾觉有迁谪意”等语分明蕴涵着遭谗被贬的不平之感。

其二,白居易根据《琵琶行》的内容,将此诗编入他的“感伤诗”类。所谓感伤诗,诗人在《与元九》中明确指出:这类诗皆为“有事物寄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意而形于叹咏者”的有感而发之作。江州司马和琵琶女,一个是政治生命受到挫折,一个是艺术生涯的结束;一个是政治上不得重用,一个是知音难觅,相似的际遇、同样的心境。这首诗正是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世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以抒幽愤。因而自然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琵琶行》并不完全是对封建社会下层被压迫者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知音难觅的无奈,这也正是贯通《琵琶行》全诗的主题。

琵琶行课件【篇9】

【知识目标】

一、了解白居易与唐朝“新乐府运动”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

二、学习本诗通过特殊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三、品味生动比喻、细节描写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

一、能结合诗歌意境简单叙说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二、能简析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主旨的表达作用。

【情感目标】

欣赏品味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作者与琵琶女特殊的感情与身世遭遇,培养高尚的情操。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名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编有《白氏长庆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 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著名的长诗。

2、歌、行、吟: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初读探究: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寻疑虑探究

1、诗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诗句,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遭遇贬谪,忧愤难平;送别友人,孤寂愁闷。

2、你觉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现是哪一个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作者突出琵琶女的弹奏技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夸张对偶通感

4、在弹奏过程中,最能表现琵琶女遭遇与心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触一动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对她深表同情,这个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诵读上述研读的几个片段,回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五、查阅注解与《导学》“知识荟萃”,把你认为尚未掌握的字词在书本上作标记。

六、作业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一、全诗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个?这句诗可以有几种解读?

1、同是怀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视),心曲相通;

2、同是沦落天涯,处境凄凉,同病相怜;

3、虽然素昧平生,但却命运相同,应该相互安慰;

4、借事述怀,表现不平事处处皆有。

二、你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无声胜有声”妙处在哪里,今天用此典故还可以有哪些含义?

三、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诗中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为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浔陽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江东送客环境。秋夜、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突出送别时人物悲凄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渲染哀伤之别,为琵琶声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结束时寂静环境。

一曲弹罢,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一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

【小结】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陽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恻。

四、拓展迁移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讨论后参考《导学》“创新思维”〗

五、运用实践

1、《导学》“同步训练”

2、背诵名句

3、预习“唐诗六首”

【教学反思】

琵琶行课件【篇10】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琵琶行课件【篇11】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朗读本文,参考文中的注释,借助手头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对文中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本,触摸情感

扫除字词障碍后,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所叙何事?请你用简介的话概括出来。(参考: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

说一说你从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诗歌情感基调。(参考:凄凉、悲伤、凄惨、苍凉等)

课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再读课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来反映文章所叙之事的发展脉络。(参考: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内心

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者的共同点用课文原文回答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侧面渲染,渲染悲伤的出场环境;正面描摹,描写怕怕女的神态动作及高潮的弹奏技巧;前后对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对比。)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参考:曾经名噪京都、青春欢笑、色艺双绝、红极一时,如今却老大沦落、年老色衰、“独守空船”,飘泊江湖,这是一个被遗忘,被命运所抛弃的悲惨形象,但她仍旧保有她女性的端庄和矜持,手执琵琶,款款低诉)

(四)品读课文,分析情感

1.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一形象?(参考: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作者为什么会对琵琶女如此关注,两个人到底有哪些共同点呢?分小组讨论。(参考: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作者才会被琵琶女的音乐所感染,才会把琵琶女的弹奏写得如此的精彩。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具体描摹音乐句子,说一说哪一句诗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参考:(1)运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运用叠音词: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你能从这一段音乐的描写中看到琵琶女怎样的内心世界?(参考: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由欢乐,到沉思,再到悲愤,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五)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1.回顾诗歌,探究深意

请大家重读课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朗读全诗,小结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无尽的美感,请大家在课后搜集并整理。

琵琶行课件【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 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二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既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高山流水》的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 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

五.说教学习过程方法。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 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 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 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 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扩展提升(作业)

1.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

琵琶行课件【篇1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课文《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总结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琵琶行课件【篇14】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朗读本文,参考文中的注释,借助手头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对文中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本,触摸情感

扫除字词障碍后,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所叙何事?请你用简介的话概括出来。(参考: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

说一说你从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诗歌情感基调。(参考:凄凉、悲伤、凄惨、苍凉等)

课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再读课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来反映文章所叙之事的发展脉络。(参考: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内心

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者的共同点用课文原文回答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侧面渲染,渲染悲伤的出场环境;正面描摹,描写怕怕女的神态动作及高潮的弹奏技巧;前后对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对比。)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参考:曾经名噪京都、青春欢笑、色艺双绝、红极一时,如今却老大沦落、年老色衰、“独守空船”,飘泊江湖,这是一个被遗忘,被命运所抛弃的悲惨形象,但她仍旧保有她女性的端庄和矜持,手执琵琶,款款低诉)

(四)品读课文,分析情感

1.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一形象?(参考: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作者为什么会对琵琶女如此关注,两个人到底有哪些共同点呢?分小组讨论。(参考: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作者才会被琵琶女的音乐所感染,才会把琵琶女的弹奏写得如此的精彩。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具体描摹音乐句子,说一说哪一句诗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参考:(1)运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运用叠音词: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你能从这一段音乐的描写中看到琵琶女怎样的内心世界?(参考: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由欢乐,到沉思,再到悲愤,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五)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1.回顾诗歌,探究深意

请大家重读课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朗读全诗,小结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无尽的美感,请大家在课后搜集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