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与教案必备

小班数学与教案必备。

对于"小班数学与教案",我们大家都应该做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来为您细致解析。通常,教师在课前都会准备好教案课件,他们都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态度来精心设计。教案是提升教师教学充分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篇文章的价值非常大,务必把它保存下来!

小班数学与教案【篇1】

1、观看汽车王国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欢迎小朋友来到汽车王国,今天是国王的生日,你们愿意为他一起庆祝吗?”“小精灵带着我们一起去见国王,我们会经过三个停车场,必须完成3个任务才能见到国王。”

2、观看PPT,进入第一个停车场,出示三辆小汽车,引导幼儿按汽车大小排序。

(1)师:“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停车场有几辆小汽车,?”“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点数。)

(2)PPT出示大小标记,重点理解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师:“小精灵有一个要求,请小朋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汽车排好,最大的汽车排在小红旗的后面。”幼儿操作。

(3)进入第二个停车场,教师交代要求,幼儿自己操作,将汽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

师:“小朋友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小精灵请小朋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最小的排在小红旗的后面。”幼儿操作。

(4)进入第三个停车场,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汽车排好。

师:“这个停车场有点特别,小精灵希望小朋友也来帮按照一定的顺序帮汽车排排队。”(幼儿操作)

3、操作练习(根据操作材料进行)

引导幼儿将物品,根据大小,分别与大小标记用线连接,再次巩固对大小标记的认识。

4、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已经完成了小精灵布置的任务了,现在就跟着小精灵一起去为国王庆祝生日、一起去吃蛋糕吧!

小班数学与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数量的多、少及一样多。

2、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3、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决多、少、一样多的问题。

教学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手口一致点数数字1-9.

2.物质材料准备:1、农场动物小鸡和小虫、小狗和骨头、小猫和小鱼图片

2、两组颜色不一样的瓶子,分别为紫色和红色。每一组的瓶身与瓶盖颜色相同,瓶盖的数量可以与瓶身不一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小动物在农场”的歌曲,幼儿跟唱。

老师预先布置成一个农场的场境。教师:“今天,我们要去农场玩,看看农场都有什么小动物?”

二、过程:

(一)给农场的小动物喂食物

1.老师:“农场里的小鸡在哪里?”找出小鸡,有序贴在黑板上。(从左到右一个跟一个排好队)“小鸡喜欢吃什么?”(虫子)幼儿找出虫子。师:“小鸡肚子饿了,我们来给小鸡喂虫子吃,一只小鸡吃一只虫子,谁来帮忙?”请一名幼儿给小鸡喂虫子,老师:“她是怎么喂的?”(一只小鸡吃一只虫子……)“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了吗?还剩下有虫子吗?”

引导幼儿发现虫子比鸡多,并学习说“虫子比鸡多”。

2.教师:“农场里的小狗在哪里?”找出小狗,有序贴在黑板上。(从左到右一个跟一个排好队)“小狗现在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小狗最爱吃什么呢?”(骨头)“我们来给小狗喂骨头,一只小狗喂一块骨头……),谁来帮忙?”请一位幼儿协助喂小狗吃骨头。老师:“她是怎么喂的?”(一只小狗吃一块骨头……)“骨头喂完了,骨头比小狗怎么样?”引导幼儿发现骨头比小狗少,并学习说“骨头比小狗少”

3.教师:“这是什么?(小猫),原来小猫也想和小朋友玩游戏,先帮小猫排好队”。(请一位幼儿操作)“小猫最爱吃什么呢?(小鱼)小猫现在肚子饿了,我们一起给小猫喂鱼吃吧,小猫要开始吃小鱼了(一只小猫要吃一条小鱼……),谁来帮忙?”请一位幼儿协助喂小猫吃小鱼。老师:“她是怎么喂的?(一只小猫吃一条小鱼……),“每只小猫都有一条小鱼吃吗?小鱼喂完了吗?”引导幼儿发现小鱼和小猫一样多,并学习说“小鱼和小猫一样多”。

(二)操作发现,尝试解决。

1、幼儿分组操作一一对应。

(1)第一组:小鸡吃虫。

请小朋友先把小鸡排好队(从左到右),然后要求幼儿一只小鸡吃一条虫,一一对应的操作,发现虫子比小鸡多,学说“虫子比小鸡多”。

(2)第二组:小狗吃骨头。

请小朋友先把小狗排好队(从左到右),然后要求幼儿一只小狗吃一块骨头,一一对应的操,

发现骨头比小狗少,学说“骨头比小狗少”。

(3)第三组:盖红瓶子。

请小朋友先把瓶子排好队(从左到右),然后要求幼儿一个瓶子盖一个盖子,一一对应的操作,发现红盖子比红瓶子少,学说“红盖子比红瓶子少”。

(4)第四组:盖紫瓶子

请小朋友先把瓶子排好队(从左到右),然后要求幼儿一个瓶子盖一个盖子,一一对应的操作,发现盖子和紫色瓶子一样多,学说“盖子和瓶子一样多”。

2、尝试解决“多、少、一样多”

(1)师:“请大家观察小鸡和小虫,看看每只小鸡都有小虫吃了吗?还剩小虫吗?剩下的小虫怎么办?”

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剩下的虫子的问题。

幼:“再找一些小鸡来吃虫子”、“一只小鸡多吃一只虫”。

(2)师:“请大家观察小狗和骨头,看看每只小狗都有骨头吃吗?”(有只小狗没有骨头吃)“有只小狗没有骨头吃,肚子好饿,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小狗没有骨头吃的问题。

幼:“找其他的食物给小狗吃。”“再去找一些骨头来”

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解决“盖子和瓶子”的问题。以此类推,解决四个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对表现好的幼儿予于奖品奖励,激励幼儿动脑筋想问题。

三、结束部分

收拾整理活动材料。

活动延伸:把学具投放在活动区角,幼儿可在自选活动中继续进行一一对应的操作。

活动反思:

1、比较多、少、一样多,是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一样多,是中小班比较重要的一个活动。

2、中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直观,本次活动中,教师准确把握住了“小班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理念,让幼儿动手操作,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3、此次活动前的各项准备都很充分,能针对幼儿的特点设立事宜的目标,在目标设计上能够尊重幼儿的的主体性,可以看出教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活动中教师设计有趣的农场情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请“小朋友给小动物喂食”的任务展开主动学习,特别是“小鸡吃虫”的教具使用了“连接”的方法,这样的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用“直观的连接”把一只小鸡和一条小虫连接在一起,从动手操作中学习一一对应的概念。

4、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在本次活动中的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解决“多、少、一样多”的问题,活动中采用奖励的方法,有效激励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从自己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很是精彩。这是一节生活的科学活动。

小班数学与教案【篇3】

《小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点数说课稿》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1-5以内各种点数的数量,以及针对不同点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让孩子认识1-5以内各种点数的数量;

2. 针对不同点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孩子能够独立地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 引出教学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1-5以内的点数。

2. 几个问答题:

(1)老师手中有两个饼干,请问你能看到几颗点?

(2)苹果上有三个小洞,请问你能看到几个点?

(3)我手中有五枚石子,请问你能看到几个点?

二、 自学探究环节

1. 认识不同点数的图形,并出示点数卡(1-5)。进行数字点数的感性认识,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点数。

2. 孩子自主完成对应点数的练习,进行简单的操练。

3. 联想游戏:指挥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数字卡或自己画的点数图形来表示一件事物,其他同学猜出这是什么。

4. 竞赛环节:老师让学生看一些指定点数的图形,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对应的点数,分为若干轮,比赛中胜利者可得奖励。

三、 延伸拓展环节

1. 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孩子思考不同点数的相加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算难度。

2.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数学作业或者口算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并进行相互分享、互相学习。

四、 总结归纳环节

1. 给学生讲解5以内的点数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对生活的意义。

2. 老师总结今天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归纳。带领学生自己画出点数卡,并注明数字和点数大小关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课后反思与展望

1. 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并展望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2.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教学注意事项:

1. 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困难,做到因人而异;

2. 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兴趣与积极性;

3. 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小班数学与教案【篇4】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下面我将从幼儿、教材、教法学法、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幼儿。

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是刚进幼儿园的3岁孩子。我将这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总结如下:

首先,孩子们喜欢按顺序背诵数字,甚至是10。这种行为表明这些孩子对这些数子特别感兴趣。

二是孩子还没有建立初步的量概念,例如:当孩子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习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来表示三,有一次我换成了另外三个指头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想通过活动,引导孩子初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二、说教材。

我准备的资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幼儿智慧活动课程”小班上册数学领域上的“1”和“许多”。 认识“1”和“许多”是认识量的基础也是感知集合和元素关系的基础,单个的数量“1”很容易理解和表示,“许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孩子不能感知集合这种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和“1”的对比后却能够很容易感知这两个量以及“许多”这个大集合是由一个一个元素组合而成的。

三、说教法。

在活动过程中,我将采用提问和**陈述的方法。

四、说学法。

在活动中,幼儿主要运用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五、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1)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1和这两个不同数量中的许多

(3) 知识目标:认识很多是由一个个组成的。这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循序渐进。

六、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的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将做以下准备工作。

(1) 经验准备:能理解老师的指导。

(二)物质准备:

1有些苹果**是为孩子在第一节课上的具体操作准备的材料。

2让孩子们观察**,上面有很多苹果**,以帮助孩子们感受到许多是由第四个环节一个一个组成的

3、课件是为了在第三个环节中帮助孩子通过三**片的对比感知“1”的量和“许多”的量的区别。

七、说话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上共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孩子独立操作,帮助他们探索和感知苹果的意义。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通过观察***,感知“1”和“许多”的差异,并能够区别“1”和“许多”。

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感觉“1”的量和“许多”量之间的区别。 第四个环节是通过孩子们的观察,一个一个的数一数,感知“许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

八、说活动延伸. 本次活动将在生活中寻找“1”和“许多”都藏在了哪些地方?作为了活动的延伸有三个作用,第一是可以巩固对这两个量概念的理解,第二是帮助孩子建立数学的知识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意识和观念。

“1”和“许多”说课稿

说课人:阿斯古丽·艾比布拉

小班数学与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圆点或数字找到数量相同的小猪,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乐于观察,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具:数卡、点卡(1--9)、小猪卡片(1--9)、房子卡片9张、蔬菜

卡片若干。学具:小卡片24张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出示小猪“努努”卡片,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猪“努努”和他的伙伴们搬新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游戏:小猪搬新家

1、出示7间房子,看,这些呀就是小猪们的新房子,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间?

2、看看这些新房子上有什么?(圆点),圆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数数)

3、想一想,小猪应该搬到哪间房子才合适?为什么?(理解圆点与小猪数量的对应关系)

4、小猪要搬新家了,新房上面有圆点,仔细数好小圆点,快让小猪搬到合适的房子里去。

5、幼儿轮流摸一张卡片,点数小猪数量,放在相应的房子旁边。(集体检查)

6、小猪搬到了合适的新房子里,住得可真舒服呀!

三、游戏;小猪去旅行

1、小猪要去旅行了,我们开着小汽车一起去好吗?(音乐:开汽车)

2、出示9间有数字的房子,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的数字。

3、小猪旅行要住房,房间上面有数字,按照数字找一找,别让小猪进错房。

4、幼儿轮流摸一张卡片,点数小猪数量,放在相应的房子旁边。(个别幼儿检查)

四、游戏:好吃的蔬菜

1、小猪旅行肚子饿了,我们准备了好吃有营养的蔬菜,请你喂给小猪吃,你愿意吗?

2、喂的时候,你要动脑筋想一想,有几个蔬菜,应该喂给几只小猪吃,不能多也不能少。

3、幼儿操作,根据蔬菜数量找相应的小猪卡片。(尝试相互检查)

五、结束

小猪吃得饱饱,闭上眼睛睡觉了......

活动反思:

我通过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开展了活动。首先,内容的安排上由易到难,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新房,观察并点数圆点的数量后找到相应的小猪再到根据数字找到相应的小猪。第一个环节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圆点找小猪,能及时关注遇到困难的幼儿,引导幼儿先点数出圆点的数量再找相应的小猪,给予支持,从而获得满足,并为参与下一步找数字的环节作好铺垫。

其次,从材料的投放上,横向上我有意识为幼儿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圆点、不同数字请幼儿挑选。纵向上针对幼儿对数点、数字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材料的投放(如数点较大、数字较小),最后幼儿在参与活动后都能感受成功。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我随机观察幼儿参与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指导。如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参与的状态和注意力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通过语言、动作等暗示,引导幼儿观察圆点卡、数字卡,点数出相应的小猪数量;对很快帮小猪找到家的幼儿,鼓励他们向周围同伴、老师说一说自己房间里放的小猪数量,带动其他的幼儿大胆的表达。

我准备在活动区中继续投放圆点与数字的游戏操作材料,幼儿在活动区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操作、同伴间共同游戏等进一步理解数字、圆点与实物数量间的关系。

gz85.COM精选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必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的()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

(3)求()叫做解方程。

(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x-1.5=4

x-6=7.6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A.相同数位对齐;B.从各位算起;C.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吧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80-735-842-532-9

63-443-626-765-9

2.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例1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片):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已经走了348千米,

(1)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问我们还要走多远?

师:(指导学生看线段图)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

(2)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让生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方法一:把517看作是50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50.

方法二:把517看做是500,348看做300,估算的结果是200.

方法三:把517看作是52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70.

(1)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

(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517

348

169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4)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517

348

179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

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进行计算。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把每个数看得越接近准确数,估算的结果也越接近准确值。

(7)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被减数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无1可退,需再从百位退1.)

学生自由发言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教师小结:

1.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必须把握计算法则,够减直接减,不够减的退位减,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2.当被减数中间某一位是0时,退位后,直接用9减。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例3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道题:500-185=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汇报

方法一: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

400-85=315

方法二:185看成200-15500-200=300

300+15=315

方法三:500看成485+15485-185=300

300+15=315

方法四:笔算

师:谁能口述竖式计算的过程(生口述,师板书)

集体交流: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笔算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百位连续退位,然后再减。(课件出示技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

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一)探索公倍数

1.观察刚才同学们说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2.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公倍数的含义。

(二)探索最小公倍数,引出课题。

三、探索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一)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1.列举法

2.分解质因数法

3.短除法

(二)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

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8和249和18

5和62和79和4

2.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最小公倍数:12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必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课堂氛围调动的重要方法。工作总结之家觉得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是一个值得您关注的话题不妨一读,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知识: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

(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

(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四、活动难点

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五、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六、活动过程

1、认识实验材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2、实验:沉与浮

①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②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③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七、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

八、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九、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让幼儿过足了在玩水中进行沉与浮探究的瘾。在活动的开头,只是让幼儿将一些小物件,如:塑料积木、扣子、小瓶、橡皮泥、皮筋等投入水中,让其观看何种物体沉下去,何种物体浮现来。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幼儿的欲望不满意了,他们试图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浮现来。由此出现了三个探究的精彩画面:用手往下压小瓶,手一松,小瓶又浮了上来。拧下瓶盖,再下压,小瓶“咕嘟咕嘟”灌满了水,本想可以了,小瓶却悬浮在水中,又把水换成了橡皮泥,结果同样,问题一时搁浅。再把积木往下压,失败。把皮筋捆在上面,也不行。老师提示:“能不能用一种沉在水底的东西进行关心呢?”

有的小伴侣用橡皮筋将一枚硬币捆在积木上,也没胜利。经过反复试验,把橡皮泥粘在积木上的方法,最终使积木沉到了水底。最有意思的是让五角的硬币浮在水面的探究过程。一个小伴侣把硬币放在小瓶盖里,往水里一放,硬币连同瓶盖一同沉到了水里,而另一个小伴侣用了同样的方法,瓶盖却盛着硬币漂移在水面上。孩子们感到很惊奇,我让他们都试试此种方法,最终发觉,放时假如不当心,瓶盖里灌满了水,就会沉到水底,否则就漂移在水面上,孩子们称之为“硬币像坐上了小船一样”。

有的幼儿很会联想,瓶盖里放了硬币和水会沉到水底,那小瓶里放上一半橡皮泥一半水,也应当沉到水底。通过操作试验,搁浅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记录时我只供应了两种符号:(上浮)(下沉)这可记录单个物体的沉出现象,当记录需要帮助物才能上浮或下沉的物体时,幼儿自创记录方法,有的需要几种帮助物,就画上几种,我没有硬性规定怎么表示,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的探究兴致始终很高,而且初步学会了迁移学习阅历。他们的小脑瓜里也有很多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东西沉下去,有的东西浮现来?”“海上的船很沉,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等等,我只能简洁给他们讲解了一下有关浮力的问题,至于再深的问题,只能留待他们长大了以后解决了。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4

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雪花片、剪刀、夹子、回行针、小碗、笔、泡沫等)若干。

2、另备盆、篮子、毛巾、操作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猜猜这些东西在水中会怎么样?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出示记录,把猜测结果记录在纸上

出示记录纸,一起猜测结果,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三、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第一次

3、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水底。

1、挑战问题:谁能把浮在水面的雪花片让它沉下去?谁能把这个小石子让它浮起来?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3、教师巡回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许许多多材料都能拿来做实验,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把梳子,看看这两把梳子一样吗?猜猜放入水中会怎么样?我们们来试一试,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模一样的两把梳子在水中一把沉一把浮,这个问题,老师留给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明天把答案告诉老师。

反思:

1、首先,在教学开头,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关心穷人的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同学知道浮与沉还能关心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同学在熟悉了试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出现象,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这个环节后,我引导同学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怎样让浮着底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同学自主选择想要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问题,这样赐予同学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时间,让同学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试验方案,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助的科学精神。在同学充分进行试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沟通汇报,把自己的才智与全班同学共同共享,同时共享同学的才智,这样,既可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语言表达力量、试验操作力量,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共享成就。

4、在本节课的最终,让同学自由谈本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表现或小组表现,使同学敢于正视自我。发觉自我和小组的不足,学习他人的特长,以利取长补短。老师的随机评价,赐予同学克服困难自主探究的士气,有利于同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5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1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物质准备:

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2.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3.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4.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二、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

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三、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结果。

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七、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3

活动要求:

1.通过操作,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大胆猜想,学习使用“↑”“↓”记号做沉浮观察记录,并能根据操作结果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纠错。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能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物体重量与沉浮现象的一些关系。

活动准备

1. 瓶子、盖子、磁铁、小泡沫板、石块、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塑料积木。

2. 记录卡、笔、操作盘、玻璃水缸。

活动过程:

一、 教师介绍准备的各种材料物品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的奥秘!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活动材料有哪些?

教师一一展示活动材料,并带领幼儿一一指认相关物品。

二、 大胆猜想

师: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但是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放入水缸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是浮在水面上,还是会沉下去?(“↑”表示上浮、“↓”表示下沉)。

教师引导幼儿在表格猜想那一栏填上自己认为的答案。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需要有回应,只需要表示听到就好!)

三、 幼儿实验:水中的沉浮

幼儿自由尝试,利用盘中的操作材料进行自主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利用“↑”“↓”填写在第二栏的结果上!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每次只尝试一种材料,观察完毕以后再换下一种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同时指导幼儿利用“↑”“↓”符号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正确记录。

讨论:你们观察到的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是为什么? 总结:一般情况下,塑料,木块等材质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金属,石块等等材质的物体会沉在水底。

四、观察实验:同种材料的沉和浮

教师出示两个空矿泉水瓶,让幼儿观察,确定两个矿泉水瓶是一样的。然后往一个瓶子中注满水,一个瓶内保留空气。同时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

讨论:为什么有瓶子是浮的水面上、有的瓶子沉的水下?

小结:空瓶子盖上盖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轻;盛满水的瓶子盖上盖就沉在水下,因为它重。

五、幼儿再次实验:改变沉浮

提出尝试题:用什么方法能使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师引导幼儿猜测并进行讲述,教师记录方法并带领幼儿一同将猜测的方法演示出来,观察猜想是否可行。(如:将装水的瓶子放在泡沫板上,将空瓶子绑在重的石块上等等)

提出尝试题;你能不能用刚才介绍的各种方法试一试,将浮在水上的东西沉下去,让沉在水下的东西浮上来,每做一次,在记录卡上做一个记录,统计猜想是否成功!

小结:水有浮力,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往下沉;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浮在水面上。

六、总结。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中班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活动准备: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若干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幼儿尝试

(1):谁沉谁浮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教案《中班教案:物体的沉与浮》。教师总结:像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像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幼儿尝试

(2)重沉轻浮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幼儿尝试

(3)形状与沉浮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 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幼儿尝试

(5)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5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探索并记录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脸盆每组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记录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种物品)

2、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到水里面,来看看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二、猜测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猜。(分别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沉浮状态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自主探索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一做这个实验,把桌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要轻轻地放,如果这个东西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在这个东西的图片旁边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检验猜测

将猜测结果跟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五、总结

1、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吗?

2、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水里面有一种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轻的东西举起来,让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东西,它就举不动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动建议:

1、记录表中多一行空格,让幼儿填写自己的猜测,当幼儿做完实验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对比。

2、在讲到沉与浮的时候要向幼儿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弄不清楚。

3、在幼儿实验之前,要引导幼儿去发现怎么样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这样幼儿在实验的时候会有条理一些。

4、实验的材料尽量做到每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儿钻空子。脸盆里的水要多一些,让幼儿可以明确看到沉与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东西也会感觉有部分浸在水下。

活动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6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现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的重点:

在操作中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活动的难点:

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积木、塑料瓶、弹珠、泡沫、雪花片、盖子、恐龙玩具、装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记录单(16)、笔、透明盆子、"↑""↓"符号图片。

知识准备:

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小蚂蚁要到河对面去给小熊送生日礼物,老师准备了积木、大盖子、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结:小朋友觉得浮起来的材料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并用符号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出示PPT图片)我们把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用符号"↑"记录,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用符号"↓"。现在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老师帮忙将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积木、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大盖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泡沫、积木、瓶子、大盖子会浮起来,弹珠、雪花片,恐龙玩具会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为什么有些会沉,有些会浮?

(1)、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请幼儿个别回答)

(2)、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达到一定的重量就会沉下去,而没有达到重量就会浮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看。(做实验演示给幼儿看)

(四)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我们的难度要加大了,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如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

(2)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给小朋友看。

(3)总结:小朋友们通过借助可以浮的物体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帮助小蚂蚁找到了过河工具。

(4)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可以想一想,等会到教室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7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1、教师提出尝试: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实验

1、教师提出尝试: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3、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8

教材分析: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要去理解沉与浮的关系是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设计了浮起来和沉下去这两个人物形象来贯穿。本活动是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让幼儿根据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让沉浮兄弟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结束本活动。

教学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教学重点:

通过水果实物在水中做实验,初步理解沉与浮的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

在理解沉与浮的基础上,能认识标记“↑、“↓,并进行简单分类为难点。

课前准备:

1、 各类时令水果若干。

2、 “↑与“↓的标记各一。

3、 沉浮兄弟头饰各一。

4、 盛水容器若干。

5、 箩筐两只。

教学过程:

一、猜猜谁会沉下去,谁会浮上来。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请客)

(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我们可不要学他俩。

师:“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二、浮起来又沉下去。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2、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三、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活动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9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而且可以浮在水面?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探索,寻找让物体沉下去的多种方法,体验实验快乐

2.实验中探索怎样使浮起来的物品沉下去,使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

活动准备:

音乐、沙子、(棋子、药瓶、石头、积木已消毒)温水、水箱、皮筋、等、ppt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科学泡泡》

二、找呀、找呀、找朋友

1、什么是浮,认识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认识沉在水里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么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沉在水里呢?

3、实验小结

三、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沉在水里的物品浮上去?

3、小朋友开发想象力,今天我们要去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四、小实验

1、介绍材料

2、"实验安全提示"

3、幼儿操作教师、教师巡回指导

五、回忆录

1、我知道怎样可以把沉在水里的浮上来

2、实验后整理材料

活动反思

在学校阶段,儿童对四周世界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详细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同学培育科学爱好、体验科学过程、进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殊是我们农村学校更是为培育同学科学科学素养和力量在不断地探究。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同学开展小课题讨论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采纳“猜想→设计试验方案→实施试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同学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当。得出的结论证明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同学在汇报试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全部小组的试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同学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简单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同学先猜想,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试验证明,从而发觉物体沉与浮的隐秘,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同学不断的大胆想象,最终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受了激趣、思索、探究、沟通的过程,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觉,达到进展同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力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同学做试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支配整个活动过程。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了满足幼儿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探索身边科学的好奇心,因此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7

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2、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小草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三、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四、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小百科:草是一般是指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

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2

设计背景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活动目标

1.学会吹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性。

2.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的特性(易爆 透明 七彩色)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泡泡水 不同形状的吹泡棒(△○?□☆)自制或购买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泡泡枪,同时打出许多泡泡,幼儿说出名称,引入课题。

二、 教师讲解泡泡水、吹泡棒,认识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泡泡的吹法,幼儿学习。

三、 操作实验:

利用圆形吹泡棒练习吹泡泡,并在吹的过程中观察泡泡的特点。

大大小小的圆形 透明 七彩色 容易爆破

四、 教师小结并让幼儿知道:圆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五、 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幼说出名称,教师再次设疑,引起幼儿探索与思考兴趣:那么想一想,它们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了?

六、 幼儿操作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提问。

七、 根据幼儿操作回答,教师逐一示范验证结果。

八、 小结:

原来不光圆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泡泡真奇妙呀。

延伸活动:

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换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乐趣,在太阳底下观察泡泡颜色,玩抓泡泡的游戏。

教学反思

平时,经常看见公园门口有许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戏,而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3岁左右,一个个满怀喜悦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谁吹的多等,由此激发了我设计此节课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的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各样弯弯的东西是熟悉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我想:怎样将抽象的弯弯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让孩子在探索、交流、游戏中去感知各种弯,知道不同的弯有不同的名字?所以设计本次活动“从生活中引入,利用形象的教具帮助理解”,在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中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特殊的弯:8字弯3字弯。

2、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弯,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制造弯。

3、运用肢体语言感受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了解特殊的弯;难点:弯折电线创造性造型。

活动准备

各种带弯的物品。用来制造弯的材料。教具(电线围成的蝴蝶和数字8)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1.引出弯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弯弯物品

3.幼儿相互介绍手中的弯弯。

4送弯弯回家。

基本环节

一·认识特殊的弯。

3字弯----教师出示教具蝴蝶(幼儿找弯,用手感受弯,用语言描述弯)

8字弯----教师出示数字8

二·制作弯

三·作品分享(数码相机现场拍摄,大屏幕展示)

四·身体部位上找弯(例如:眉毛、耳廓等等)

结束环节

身体造型表现弯(音乐舞蹈)

延伸环节

生活中细心观察,寻找更多的弯弯带到幼儿园和朋友分享。

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4

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发展求新求异思维

材料:

细绳、橡筋圈、回形针、胶泥、白纸每人一张

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尝试让纸立在桌上失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二)幼儿操作

1、老师重点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先鼓励幼儿用桌上老师提供的材料帮助纸立起来,看谁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不用任何辅助材料让纸立起来,同样要用又新又多的方法。

(二)结束部份

1、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2、老师总结:一张纸能立起来,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长大,我们就会明白,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评析:

这本来是一个科学探索活动,但我发现了其中的创新价值,因而稍作修改运用了一番,效果还不错,幼儿开始用胶泥、回形针、绳子等铺助材料或粘、或卡或拴使纸立了起来,后来没有任何辅助材料了,他们也能用折叠、组合等方法让纸立起来,充分调动的求新求异思维,在活动的最后,有的幼儿还两个、三个合作,将纸组合造型,还取了不少象形的名字,体现了复合思维的.萌芽。

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手电筒、玩具狗、幻灯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猜谜激趣

师: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咱们小朋友仔细想一想这是什么呀?谁最先告诉老师。

幼:影子。

师:对,是影子。中班小朋友特别特别地棒,来每人一朵小红花。

2、师:那么影子是什么形成的呢?

二、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没有影子。

(2)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有。

师:刚才没有影子,现在有了,为什么呢?

幼:开始没有小狗,现在有小狗了。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有了小狗就有影子吗?

(3)教师关掉幻灯机。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幼1:没有。

幼2:没有小狗了。

教师总结: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2、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星星。教案网!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师:那么咪咪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来看一看。

幼儿看动画,教师形象表述。

师:太阳公公发出许多光线宝宝,照到咪咪身上,咪咪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光线“闯”不过去,在咪咪身后就有了黑黑的影子。

三、游戏

1、看一看

教师打开幻灯机,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师:哈哈,影子多有趣呀,谁来说一说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幼1:有光就有影子。

师:有光就有影子吗?

幼2:身子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幼3: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做一做

师: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总结

出示课件:咦,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幼:好。咪咪身子挡住了太阳光,光透不过去,你身子后面就有了影子。

师:咪咪明白了,它说中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谢谢你们帮助了我。我要走了,咱们再见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课,我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谜语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从图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影子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采用小实验和动画的演示,形象直观,化难为易,层层深入,便于幼儿理解,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本次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了多种游戏。如: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彩色鲜活的图画直观教学。巩固知识时通过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孩子乐此不疲。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教学环节衔接不大自然,这与教师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今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幼儿尝试(3)形状与沉浮

同一个橡皮泥,把它团成球状时沉到底下,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时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让幼儿做实验)回答。

教师总结:橡皮泥捏成船形,里面有空气,所以就浮在水面上,团成球,没有空气,所以就沉到底。

幼儿尝试(4)区别两个球

区别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的铁球和皮球,(让幼儿想办法区别)

教师总结:掂一掂、捏一捏、拍一拍、放到水里看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幼儿尝试(5)

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做了很多的实验,知道了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人们很聪明,利用沉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很多的东西,希望小朋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当科学家,发明新的东西,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三、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9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10

一、观看视频,感受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神奇的视频,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1)幼:乒乓球、玻璃球等

师:哦,看到很多的东西吧!那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沉到水下去了,又是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2)幼:看到玻璃球沉到水下去了,乒乓球在水面上

二、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们真棒,观察的很仔细!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也来做一回科学家,看看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哪些东西又会浮在水面上。

1、出示铁钉

师:看,这是什么?

师:你们猜,铁钉会沉到水底,还是会漂浮在水面上呢?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到底对不对。

师:看,现在发生了什么?铁钉怎么样?哦,沉到水底啦!

师:既然铁钉沉到了水底,我们就在这张记录表上,铁钉的下面用“↓”表示“沉”(教师在白板上展示如何做标记)

2、出示泡沫

师:看,这又是什么?

师:猜猜看,泡沫会沉下去吗?

师: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看看吧!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我,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

师:哦,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我们要在记录表上找到泡沫一格,在他的下面用“↑”表示浮。

3、出示乒乓球

师:你们看,乒乓球是沉还是浮呢?

师:谁能告诉我,我们该用什么标记表示它?

4、出示磁铁

科学中班沉与浮教案 篇11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引导幼儿对探索影子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

1、空间较大的暗房和室外活动场地;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2、录音机、音乐磁带;布娃娃、粉笔。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在暗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

(1)引导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2)引导幼儿在暗房找影子:先不开灯没有影子

开灯有影子

教师开灯、关灯,幼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知道有灯光的地方会有影子。

(3)听《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做手影游戏。

2、在阳光下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阳光下什么东西有影子,幼儿结伴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1、创设游戏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1)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

a、幼儿在阳光下站立不动,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b、幼儿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的,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

2、比较娃娃和它的影子的不同。

布娃娃漂亮金色的头发、花裙子、大眼睛.....布娃娃的影子不漂亮黑黑的、看不清它的大眼睛、也没有花裙子......

3、观察比较自己和自己影子的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如:我衣服上有扣子,影子上没有;我头上有汗,影子上没有......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三)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1、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2、找一找,阳光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帮他们画影子,如:书、玩具、楼房等。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游戏"踩影子":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追捉玩踩影子的游戏,进一步丰富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五、活动延伸

1、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2、教师或家长给幼儿提供绳子、布、透明胶、椅子、纸等物品,引导幼儿试一试,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分开?

3、画影子:请幼儿分别把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影子的形状、位置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心理,培养了幼儿观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能力。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初步了解水与人类生活关系,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

4、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5、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活动准备:

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沙。

每组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阅读时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不影响别人。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米米萝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3、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白糖被水溶解了)

4、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5、请幼儿把桌上的沙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6、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沙不会被水溶解)

7、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会变得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遇到水就是溶解,有的则不会,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做过实验的水倒到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活动,总结水的性质。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尝一尝、看一看、抓一抓,去观察、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趣很高,没有心不在焉的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进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为理念,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给幼儿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改变桥面厚度、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面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广告纸、积木木块(可做桥墩,也可用于检验纸桥的承重力)。

活动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桥,了解桥的基本构造。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这是什么?桥,你在哪里见过桥?这些桥是架在哪里的?跨路和跨水。有什么用?桥是方便人们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通行。你知道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一座桥,基本是由桥面和桥墩两个部分组成。你觉得哪个是桥面?那个是桥墩?

二、出示简易纸桥,了解桥面和桥墩与承重力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也来设计做个小小建筑师,来建造一座桥好吗?老师这里有些材料,你觉得哪个当桥墩比较好?哪个可以当桥面?你觉得这样的桥面牢固吗?为了检验它是不是很牢固,我用木块一个来检验一下,注意把木块放在桥面的中间。(失败)

怎样可以让我的桥面变得更牢固呢?刚才的桥面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加厚桥面的方法。

现在桥面变得怎么样了?(牢固)记录内容。

小结:原来加厚桥面是可以让桥更牢固的。

三、幼儿尝试,了解厚薄相同的纸桥面上,只要改变桥面形状,也能改变纸桥的承重力。

教师:我们刚才用的是加厚桥面的方法,有没有不加厚桥面,通过改变桥面的形状,让桥面更牢固的方法?等会儿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到后面去做做看,但是注意保护好你的木块,别让它们从桌子上掉下来了。

幼儿尝试,提醒幼儿木块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四、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木块。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五、交流。

教师:请小朋友把木块放回篮子,带着你的桥面到前面来。

展示作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木块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六、幼儿第二次尝试,谁的纸桥最坚固。

教师:刚才有很多小朋友的桥面都通过了木块的检验,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可以试试成功小朋友的方法。现在谁能将老师给的篮子里的十块木块都放在桥面上不掉下来,就说明你的桥面是最牢固的。去试试看吧!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七、交流。

评出最牢固的桥面。(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检验几个小朋友的桥面,注意把木块放在桥面的中间,可以叠放起来。

教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使桥面变得很牢固,想看吗?

教师总结:原来改变桥面厚度、形状能增大桥面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面。

八、延伸:

那如果不改变桥面形状,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桥变得更牢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楼下去继续做做看吧!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名称:感官——棕色梯

教具构成:

棕色梯

教育目的:

1. 通过视觉辨别,感知长方体在高和宽上的差异,培养辨别粗细(高低、

厚薄、宽窄)的视觉能力。

2. 发展用视觉及肌肉感觉别人二度空间差异的能力。

操作方法:

1. 介绍工作名称,取工作毯、工作卡、用具。

2. 教师展示工作:

(1) 从细到粗取棕色梯,散放在工作毯上。

(2) 教师从粗到细排列,用手触摸棕色梯的面。

(3) 用最细的一根做比对。

(4) 小铃铛的游戏:把铃铛放在最粗的地方,松手让铃铛滚下来。

3. 请幼儿尝试操作。

4. 工作结束,从哪拿得送回哪去。

变化与延伸:

1. 自由造型。

2. 哪个不见了。

3. 比一比。

错误控制:

1. 最细的一个长方体是十个长方体的等差。

2. 逐步学会自我识别错误。

兴趣点:

1. 粗细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搭建成棕色梯。

2. 重量适当的长方体供幼儿搬运满足幼儿大肌肉发展的需求。

注意事项:

1. 当幼儿自由搭建时,注意不要搭得太高。

2. 从最窄的开始取,从最粗的开始放回,一次只能拿一个。

幼儿园托班活动“我和瓶子做朋友”

一、 设计意图 瓶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多处可见,我们常常看见抱瓶子、滚瓶子、推瓶子、踢瓶子等,他们对用各种各样的瓶子玩游戏亲睐有加。因此,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挖掘出瓶子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和潜能,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 、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感受玩瓶子所带来的乐趣。

2、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操作、游戏等活动,能大方地与同伴和老师交往。

三、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⑴ 幼儿已经有过各种玩瓶子的经验。

⑵学会演唱歌曲《大猫小猫》。

2、 教、学具准备:

⑴各种透明瓶子人手一个,瓶子上贴1~4个圆点,瓶盖、豆子若干:纸棍,系有皮筋的彩带若干;自制房子2个。

⑵背景音乐和歌曲磁带《大猫小猫》。

四、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宝宝们,你们想不想跟着妈妈一起做游戏啊?

1、 选瓶:幼儿选择一个喜欢的瓶子做好朋友。

2、 瓶子操:幼儿抱着瓶子(没有瓶盖)做操:变高、变矮、变胖、变瘦。

二、引导幼儿和瓶宝宝做各种游戏,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喂瓶宝宝吃豆。

引导幼儿先正确点数瓶子上圆点的数量,然后根据圆点的数量往瓶子离投放相应数量的豆子。

2、盖瓶盖。

引导幼儿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瓶盖盖好,并通过彩色的瓶盖认识一些基本的颜色。

3、瓶乐会。

鼓励幼儿自由摇晃瓶子,初步感知用力的大小和声音的大小的关系,尝试用瓶子来演奏歌曲《大猫小猫》,提高幼儿用力的大小要与歌词相匹配。

三、游戏活动 送瓶宝宝回家。

启发幼儿想出各种送瓶宝宝回家的方法,并大胆地尝试、游戏,最后把瓶宝宝送回它们的家里。

五.反思

选择的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游戏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

托班综合教案:蚂蚁的一家

要求:

1、通过看看、找找、讲讲等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并初步尝试按大小分类。

2、幼儿能愉快参加活动,大胆的讲述。

准备:

小蚂蚁头饰;大小的饼干若干;大小篮子各一只;音乐磁带

过程:

一、导入活动,做准备动作。

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蚂蚁宝宝。

蚂蚁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妈妈要带宝宝们去搬点粮食。我们先活动活动,待会儿搬食物才有劲。引导幼儿跟儿歌做动作。

二、游戏:找饼干

1、饼干要和我们躲猫猫,请你去看看、找找它们躲在了哪里?

2、告诉我,你在哪里找到了饼干

3、幼儿四散寻找,老师个别指导,引导幼儿学说方位词。

4、和饼干一起跳舞(律动)

找到好吃的饼干,心里真高兴,我们来跳个舞吧。

三、游戏:根据大小送饼干

数数你找到几块饼干?它们一样吗?那里不一样?你找到的是什么饼干?(区别大小)

1、认识大小标记。

妈妈给你们准备了两个篮子,篮子上还有标记呢。(初步接触大小标记)

2、按饼干的大小分类。

幼儿送饼干,老师个别指导。

3、看看饼干宝宝找对家了没有。(大家一起验证)

4、体验成功的喜悦。

宝宝们把饼干都送到家了,我们一起念首儿歌庆祝一下吧!

有趣的沉与浮中班科学教案篇6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二、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摄像机、电视机等。

三、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

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用“转转转”展览会吸引幼儿注意,引导幼儿操作、探索:用什么方法能够把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五)、幼儿观看vcd,进一步感知生活中转动的运用。

(六)、延伸活动:是谁把转动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大班数学与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是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重要体现。以下的大班数学与教案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

设计思路:我们学校是围棋特色学校,“科学认读”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我在孩子们下棋前的“猜先”活动中发现,这个就是“单双数”,所以,我就把这个内容提前上,让孩子了解单双数。

一、活动要求:

1、结合围棋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

2、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围棋、记号笔、大数字卡片若干、一幅美丽的图片(各类动植物若干)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猜棋”

我们小朋友都会下围棋,今天老师就用围棋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棋的游戏好吗?(好)请小朋友每人抓一把棋子,数一数有几颗棋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并找出数字卡片。两个好朋友相互检查一下拿得对不对。

2、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你把你的数字卡片放在这块有一个绿色磁铁的黑板上,不能全部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放在2个红色圆点的黑板上。幼儿操作。

(2)师生共同检验:小朋友看一看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

(4)对啊!这些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单数”。那么,在我们下围棋的时候,哪里会用到单双数?(猜先),对了,在猜先的时候我们要用到单双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次“猜先”好吗?

3、寻找单双数――游戏“捉迷藏”

(1)单双数在围棋中要用到他,在其他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单双数。现在他们就想我们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画面)单数和双数就躲在这幅美丽的画里,你们找找看画里的哪些动植物是双数,哪些动植物是单数,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等会来告诉大家好吗?

(2)幼儿再次操作

(3)谁先来介绍给大家听,你找到哪些动植物是单双数?(个别幼儿介绍)我知道小朋友都想介绍给大家听对吗?好,现在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单双数。(生生互动)

4、结束:向你的好朋友介绍完后,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小百科: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péng 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找规律游戏。

2.通过找规律游戏培养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3.能寻找和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排排坐”组图;“排队”组图;“排队蹲起”组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引导幼儿寻找排列规律

1.出示图片“排排坐-1”。

2.出示图片“排排坐-2”。

二出示组图玩游戏寻找排列规律并按规律排列

1.将幼儿分成两组。

2.出示图片“排队-1”,幼儿分组进行游戏。

3.出示图片“排队-2”,幼儿再次游戏。

三出示组图在游戏中寻找排列规律并按规律排列

1.出示图片“排队坐”,幼儿分组游戏。

2.出示图片“排队坐”,幼儿再次游戏。

大班社会《男孩女孩》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动画+反思中班美术活动《跳舞的藤蔓》优质课视频+PPT课件+教案+音乐+小视频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4

一、说活动教材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3、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分析: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环节一: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此环节起到引题并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作用。)

环节二: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便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环节三: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环节四: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活动特色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看动作做的门帘和幻灯,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物体进行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教会幼儿分析特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使幼儿能正确区别,理解排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5

目标:

1.能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知道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按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的基础上,尝试逆向排序。

2.在情境当中尝试用等量替换的关系,比较动物的轻重,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快乐。

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2.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

(二)了解桃子的特征。

1.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好吃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2.原来是一个爱心形状的、有红又黄的大桃子,看着就很好吃,馋得动物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6个动物1个桃子,让谁先吃好呢?

二、结合故事,引导幼儿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一)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1)“按照个子高矮的顺序吃怎么样?”长颈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说了一句。那就得先量量看,谁的个子最高了。

(2)用什么方法来量呢?看看动物们想的什么办法?量的时候姚注意什么?

(3)量身高要站在同一条线上比,站站直,不能算上耳朵和尾巴。看,他们站好了,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4)谁会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一排?按照个子高矮的排法,最高的是长颈鹿,所以桃子得它先吃。

(二)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1.“不行,这么大的桃子,当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鳄鱼张着一张大嘴发话了。于是,动物们都张大了自己的嘴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按照嘴巴大小的顺序,该怎么排呢?

2.鳄鱼嘴巴最大,该它先吃,如他愿了!三、引导幼儿按动物的轻重进行记录和排序。

(一)讨论比重方法

1.这下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的跺着脚,直说:“不行”。它会要求比什么呢?你们真的说到它心理去了,它就是要按体重的顺序来排。

2.那体重该怎么称啊?用什么好办法呢?运用跷跷板称重,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石头。

3.想一想,跷跷板是平的代表什么意思?跷得高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

(二)教师交待操作要求

为了公平起见,请我们小朋友来做裁判。先看好是哪位小动物在称重,然后数一数跷跷板上石头的数量用数字记录在“石头”下面的格子里,最后看看跷跷板是平的还是翘的,用相应的符号记录在中间。

(三)幼儿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一同来看着记录表进行体重的排序。看来桃子该给最重的犀牛先吃哇。

四、引导幼儿思考逆转排序。

1.毛毛虫心想:“比谁最高,长颈鹿是第一名;比谁的嘴巴最大时,鳄鱼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长、尾巴最长时,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谁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它该比什么得第一呢?

2.对呀,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毛毛虫也想到了,我们可以反过来嘛,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毛毛虫是第一;要论谁的嘴巴最小,毛毛虫也是第一;耳朵最短、尾巴最短、体重最轻,这第一名不都是毛毛虫嘛!大家一致认同了,于是毛毛虫痛快地钻进桃子里先吃了起来。

五、拓展延伸: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1.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

2.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动物们依据自身的特点都找到了第一名的地方,其实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第一名,请你们回去想想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厉害的?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6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自然测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运用分类、排序的经验进行猜扑克牌的活动。

2、有初步的协作、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扑克牌一套、现成扑克牌五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扑克牌排列规律

1、出示扑克牌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玩过吗?.教.案网出处今天老师就用扑克牌来和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这儿有一些放大的扑克牌,牌上的数字宝宝已被我悄悄地藏起来了。你们仔细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横着看,第一排是梅花,第二排是红心,第三排是竖着看,第一排是3个点子的牌,第二排是4个点子的牌每种图案的牌有几张呢?有几种图案?最少的是几个点子?最多的又是几个点子?

二、猜扑克牌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任意抽调一张扑克牌,你根据规律猜出是什么图案的、几个点子的扑克牌不见了。

1、老师拿,幼儿猜。

2、幼儿拿,另一幼儿猜。并让幼儿讲讲: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三、分组猜扑克牌

1、讲解游戏规则:四人为一组一起合作,人人动手,将老师藏掉的扑克牌找出来。并一起记录在老师的记录单上。

2、请客人老师藏掉两张扑克牌,幼儿找并进行比赛。要求大家一定要商量一下,怎样才会获胜。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与同伴或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出更多的扑克牌的玩法。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探索同数分解规律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使幼儿感受同数分解的数量关系,理解同数分解的实际意义,了解大数对小数的包含关系。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学具:人手一份与课件相配套的6朵小花卡片;

人手一份10以内不同数量的蝴蝶卡片。

课件:与操作活动和游戏结合使用的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问答游戏“编花篮”,复习6的分解组成。

师:“今天我们来玩编花篮的游戏好吗?小朋友编的数和老师编的数合起来是6。”

师:“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采花甜,我编1,你编几?”

幼:“你编1我编5,1和5和起来是6。”

二、分花操作游戏使幼儿发现6的同数分解。

1、出示电脑动画6朵花,引导幼儿学习。

2、师: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幼:花朵

师:一共有几朵花?

幼:6朵花。

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幼: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

(幼儿很容易的发现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

3、游戏“分花”,使幼儿通过操作学具能够找出6的同数分解。

师:“老师也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相同的6朵花,请小朋友根据特征将它分一分,看看都能分成几和几?”

幼:6能分成3和3,6能分成2和2和2,6能分成6个1。

(幼儿找出了6的所有同数分解。)

4、幼儿说出操作结果,教师在电脑上演示组成式。

5、引导幼儿观察组成式发现同数分解的特点。

师:“在这三个组成式中,有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

幼:有6个1。

幼:1是一样的。

幼;1、2、3都比6小。

(幼儿都能发现同数分解的部分数相同。)

教师小结:这三个组成式有的分成两部分,有的分成几部分,它们的部分数都相同,而且都比总数小。象这样把一个数分成相同的几部分的分解组成叫同数分解。

6、出示电脑动画,区分同数分解与其他的分解组成。

请幼儿找出哪些是同数分解,哪些不是同数分解。

(幼儿能正确的找出同数分解。)

三、游戏“蝴蝶找朋友”,通过操作学具使幼儿发现10以内数的同数分解

1、教师为幼儿准备不同数量的蝴蝶,请幼儿找到10以内数的同数分解。

(幼儿能够根据自己蝴蝶的数量找到同数分解。)

2、幼儿说出操作结果,教师在电脑上演示组成式。

3、师:除了1以外10以内的数都能进行同数分解,至少有几种方法?

幼:一种。

师:是怎么分的?

幼:都能分成1、1、1、1……

教师小结:除了1以外的数都能进行同数分解,而且至少有一种方法,就是“是几就分成几个1”,如3分成3个1、8分成8个1。

四、出示电脑动画游戏,巩固10以内数的同数分解

1、师:“小朋友都知道了同数分解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抢答的游戏,老师出题,会的小朋友举手,谁举的最快我就叫谁来回答,答对的就可以得到小企鹅的夸奖,答错了小企鹅就会摔倒。”

2、电脑显示10以内的数,幼儿以抢答形式进行同数分解。回答后,电脑显示正确答案,答对了,小企鹅跳起来说:“嘿,你真棒。”答错了,小企鹅随着音乐声眼冒金星摔倒在地。

(幼儿对同数分解掌握的很好,兴高采烈的抢答,都想得到小企鹅的夸奖。)

五、活动延伸游戏“编花瓣”。

1、师:“除了10以内数能进行同数分解,大数也能进行同数分解。现在,我请全班小朋友来玩编花瓣的游戏,老师说编成几瓣,小朋友就几个人手拉手蹲下表示编好。没编好花瓣的小朋友不能蹲下,现在我们就来报数,看看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

(幼儿报数后,知道班级有30名小朋友。)

2、幼儿游戏:寻找30的同数分解,如“编、编、编花瓣,你也编,我也编,快快编成5瓣花”,教师总结游戏结果:“小朋友都找到伙伴编花瓣了,一共编成了6个5瓣花,说明30能进行同数分解,能分成6个5。”幼儿继续游戏,分别编成1、2、3、4、6、7、8、9、10瓣花,找一找30能否进行其他数的同数分解。

(幼儿热烈游戏,每个幼儿都极力的快速找到伙伴来编花瓣。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理解了同数分解的含义。)

六、结束:

小朋友,大数也能进行同数分解,而且有些大数同数分解的方法更多,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其它大数的同数分解,好吗?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6的分解与组成》。

幼儿园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该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说出6的五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并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同时我把理解和掌握6的分解与组成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并主动探索发现6的分合规律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数学卡片1--6,每人一份。

2、熊猫图案圆片,背景色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绿色,每人6个。

3、"撒圆片游戏"记录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中游戏法、多种感官参与法和自由讨论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对于这三种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以启发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6的分解组成。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探索法来获得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许多小动物都收到了树妈妈的信、你们猜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呀?(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第二环节,游戏:撒圆片,帮熊猫分家。

1、每名幼儿取6个圆片,引导幼儿玩撒圆片游戏。

教师请小朋友把6个圆片轻轻撒在桌子上,看看有几个是红色的,几个是绿色的,把不同的发现记在记录单上。

2、幼儿操作并记录撒圆片的不同结果。

3、将幼儿分成小组,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讨论,熊猫分家一共有多少分法?以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出以数字方式表达的6的分解组合式。

4、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整理。

第三环节是探索观察6的分合规律为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声音变化的方法进行结束部分,有利于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在自然状态下结束本次活动。

观察左边是12345,右边是54321,左边的数越大,右边的数越小。

教师小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个数一个一个的减小,另一个就会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总数不变。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我授课题目是6的分解组成,这个内容是在孩子们学习了2-5的分解后学的内容,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来设计这节课的。本节课以引出小螃蟹、小猪和小老鼠等到小动物,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整节课是以帮助小螃蟹解决送花的问题,引出6的种分法,并运用小圆圈和数字记录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6的分解。整节课下来,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分析原因,可能存在:1、小朋友在帮忙送花时,我没有做到边分边记录,这就让后面孩子们在用圆圈记录时出现错误或者忘记的现象,这是我没有考虑到的。2、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今天的讲课,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让孩子们喜欢我,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0

目标:

1.理解加号、减号、等号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

准备:

1.5以内加法题卡,加、减、等于符号,动物卡片图等。

2.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过程:

1、介绍新朋友:教师出示+、-、=符号。“+”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

教师示意:两个幼儿分别站在教师左右两边,“+”表示两个幼儿分别从教师的左右两边走到一起并拥抱。

“-”表示原来的总数中去掉一个数。

教师示意:原来拥抱在一起的两个幼儿,走开一个。

“=”表示它两边的数量相等。

教师示意:教师的左右手分别搀着两个幼儿。

2、学习加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题:

——“河里有2只小鸭,游来了只小鸭,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

教师演示算式:

——“原来的2只小鸭用数字2表示;游来了一只小鸭用数字1表示;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在数字2和数字1之间用+,表示这两个数字合起来是3。

2+1=3。”

“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两边的数量相等。)

以此类推,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3、游戏:奇妙的口袋:

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幼儿参加游戏,看教师出示的符号,立即做出反应:

——“看到‘+’号你们赶快从外边站到圆圈里去;看带‘-’号你们要从圈里出来;看到‘=’号表示圈内圈外的人数一样多。”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会按几何图形的2-3种特征进行分类,初步掌握在表格中看图形找特征的方法。

2、引导幼儿能正确地表述图形特征。

3、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知道各种图形名称。

2、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几何图形若干、每人一张表格纸、勾线笔;归类盒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想活动,幼儿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老师这里有好多种图形宝宝,它们可以拼出什么来呢?

二、拼图活动,幼儿大胆操作交流。

1.幼儿进行大胆拼图。

2.请幼儿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数一数各有几个?

三、记录活动,幼儿细心记录。

教师:请你将你刚才说的记录下来。

教幼儿如何记录,只要看图形找特征,在特征上打勾。

教师:请你将你的记录结果讲给好朋友听。

四、游戏活动,幼儿将图形归类。

1.请幼儿按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放在一起。

2.交流:你是怎么归类的?为什么?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2

一、 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物体、空间、时间等等现象产生兴趣。为此,我就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探索来对物体进行等分。同时利用支驾教学,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逐渐加深,并支持、鼓励幼儿独立、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来完成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二、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小丑头、绳子、剪刀、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回形针若干。

五、活动过程:

1、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丑,现在请小丑为我们表演变魔术,好吗?

2、教师出示一根绳子。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绳子)多少根绳子?(一根、、、、、)小朋友想学小丑变魔术吗?

(1)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由一根绳子变为两根一样长的绳子。

(2)、再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由一根绳子变为四根一样长的绳子。并说说你是怎样变来的?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长?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饼干并教师示范圆形的二等分,请个别幼儿示范四等分。

4、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5、幼儿操作,请幼儿探索长方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6、教师小结。

六、活动延伸

游戏:《卖饼干》

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和四等分》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教学中,我使用了情境导入的方法,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现象,现实中生活中的数学也是由不同的情境形成的。今天的情境导入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产生的问题也是幼儿感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好老师,正式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和幼儿互动起来。

1.积极情感的获得。

今天,我采用“小猪过生日”的方式导入,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幼儿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孩子们以小为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之中,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数学学习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好奇心的激发。

通过“分蛋糕”,提供了孩子兴趣的开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充满着数学知识,在好奇心的推动之下,孩子开始研究怎么样进行二等分、四等分,使孩子能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抽象性、逻辑性思维的养成。

孩子通过“分蛋糕”之后,初步形成了分的概念,为后面学习二等分、四等分奠定了基础,把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就是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孩子自己身边的事情,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真实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经历了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念转化,因此情境导入更好地形成了孩子的数学概念,让孩子在观察、操作中获得更丰富的印象,汲取积极的思维。

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将情境导入引入课堂,孩子学习的知识是在以情境为前提的问题之中产生,因此孩子就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孩子对“蛋糕”怎么分的探索,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设计出不同分的方法,期间,他们逐渐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会自愿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由此可见,将情境导入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习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在数学中运用情境导入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