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课件十四篇

蒹葭的课件十四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教案对于促进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十分重要。我们对“蒹葭的课件”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并搜集了相关资料,希望本文能够引领您走向正确的方向!

蒹葭的课件 篇1

                    执教者 吉林毓文中学 赵谦翔  

师::同学们,近两周来,我们利用14课时研究了苏轼的5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1篇赋(《前赤壁赋》)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

今天,我们在这里做作文讲评。我们这次作文,是在大家学习了上述诗文以后自己的感悟,因此今天讲评既是检查我们的写作水平,又是检验我们前一段自己阅读的成果。这节课的课题就是(边说边板书)"感悟苏东坡"。我们并未见过苏东坡,因为他是900多年前的一个杰出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达到认识他的目的。(边说边板书)"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品",是感性的,而"悟"是理性的,(边说边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生应:"人情练达即文章"。

师:我们没有做什么标准化习题,但是我们也有收获,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有字书",感悟了"无字书"的真谛。这收获分为两个方面(边说边板书)第一,"艺术",第二,"人生"。我们请一些同学读他们的作文,希望在座的同学集中精力听,听完之后,用三言五语作短评。第一位读作文的是田园同学。(掌声)

田园:我的文章标题是:写景通灵---浅谈苏轼写景写景状物做到生动逼真已属难能,而苏东坡笔下的景物非但逼真,更能传情寓理,真是灵气十足。古赤壁战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何等雄浑、开阔。若是只讲究逼真,大可说"江涛拍岸,水花飞溅"。但这样就似乎少了几分灵气。"乱""惊"透露出地势险要,仿佛当年的硝烟未散。"崩""裂"更显示了凝聚千古的力量猛烈爆发的威力。这便是东坡笔下的江水---涌动着慷慨豪雄的真性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词读来让人觉得蹊跷,非晴则雨,哪能随意更改?"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东坡已投身于江湖,也就不在乎宦途上是急风骤雨还是万里晴空了。原来,正是东坡超脱的心态淡化了自然的晴雨。他连晴都不盼望了,风又何惧,雨又何虑?景物的灵性源自东坡的灵性。这位900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里的清风明月就是超越宇宙时空的永恒之美,是东坡心灵因磨难而升华的结晶。一篇《赤壁赋》,不仅咏出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更表现了东坡先生对待人生的达观。清风、明月,具有了超然入化的神韵,假赤壁也得以以假胜真,流芳百世。人道东坡词有景、有情、有理,我说这一切都源自他的灵性---一颗敏感而率真的心。(学生讲评)金锐:田园同学在文章中说,"东坡先生把他的灵性融入到自然的灵性中去",我要说,田园同学也将她自己的灵性融入到东坡的诗文中去了。梁远:唐朝柳公权留有一句佳话:"吾唯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要说,为文在心,心灵则笔灵。田园这篇《写景通灵》的文章,正是深得为文之心。

师:关于苏轼的诗词文章,情景交融是我们熟知的,这里又多了一个"理";而把三者结合起来,田园同学抓住了性情的空灵。我们同学的评价抓住了关键问题,这就是为文的根本还在于为人,性情不到,就是如何堆砌词藻也是不行的。下面请赵明明同学读她的作文(掌声)

赵明明:我的作文标题是:清江明月自有意---浅淡江月意象在《前赤壁赋》中的作用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多处着笔写江,用墨描月;文中佳句,也大半与江月有关。因此,弄清江月意象在文中的作用,对于解读这一千古绝唱裨益匪浅。……继写怨客吹箫吊古。在此江月成为一连串怀古情结的发端。正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也正是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舻……然岁月流转,世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读文至此,不由想起唐人张若虚的句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这无穷之江水,消长之月光面前,转瞬即逝的又何止是人的生命?于怨客,江之无穷,月之故故引出了须臾人生的感叹;于苏子,水之不复,月之盈虚却启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物我皆恒,何羡长江!明月山间意不尽,清风江上韵无穷!何不共适造物之藏?何不"领取而今现在"?于是,不只吹箫之怨客,即便是读文之我辈亦为这蕴于江月意象中之哲理所动。(学生评论)

张蕾::刘勰说过:"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赵明明把她的情融入了苏子的文章,所以读懂了它。

方晓庆:我想说的是,有这样一个人用她那诗一样的文章来评900年前的诗人,那么苏轼在900年后也该含笑了。王麒:赵明明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首诗,她是用诗的笔法来写评论,她用了很多整句,使全文具有了诗意的美,而且她引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话,通过张若虚的月来解读苏轼所写的月、所写的水,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王麒同学,请不要坐下。请你再来回答一个问题,据你看,她在文章中引用了多少这个单元中所学的别人评论苏轼的原话?王麒:我认为她单纯引用的不多,基本都是化用。师:直接引用和化用,是两回事,有本质区别。直接引用是照搬人家的,而化用成了自己的什么?戛戛独造!这就是把书读懂了。"听别人发言,是为了自己有话说。"这不是爱默生说过的名言吗?下面再请王乐同学读读她的鉴赏文章(掌声)王乐:我的文章的标题是:入之以情出之以理比较《离骚》与《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读罢《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子香兰芳桂的高洁品性,想见国君亲佞远贤的昏庸,读来读去,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身为读者,在欣赏他"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同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宛然自己就是那忧郁的实体。而东坡文章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从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使我们不禁对着

满纸文章会心一笑,似乎已然与东坡同舟而饮,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同是空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奇才却难以得志,同是遭到流放或贬谪的际遇,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另一位却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超脱出来。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子的执著,更欣赏苏子的旷达。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自有"与"固是"似乎有天生之意。然而谁也不会生而成熟,没有寒彻骨哪来梅花香,我们看到苏子遭贬谪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老道。这是超然物外的情感的成熟,带给文章的,则是前无古人的哲理斐然。(学生评论)

袁国敬:王乐的这篇文章,分别用苏轼和屈原作比较,说明屈原是悲观执著的,而苏轼是超脱的;李白的超脱带有一种悲观的色彩,而苏轼的超脱才是好的超脱。但是我觉得她的文章过于夸大那种超脱了,我认为苏轼也悲观,也执著。

师:与袁国敬同学观点相同的、不同的,都可以说。

赵研:我觉得千古以来诗人文人是比较多的,而王乐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苏轼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来了。把苏轼跟屈原对比,主要说屈原没办法取得超脱,李白诗中有那种埋怨,而苏轼尽管他悲观过,痛苦过,但最重要的是他超脱出来了。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后人所肯定的地方。田园:听了王乐的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苏轼也许是一只不幸的飞鸿,但是他绝不是一只苦闷的飞鸿;有了王乐的话,他就更不是一只孤独的飞鸿了。

李凯:王乐文章最明显的是从苏轼的人生哲理角度谈的。王乐提到苏轼的"洒脱的超脱",但是他也并非全然的洒脱,也有哀婉,这是我与她的文章相比,不同的一点。

师:那就把你文章的特色说说吧!李凯:我的文章题目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苏轼一生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平步青云,那么今天,我们是否仍能欣赏到他作于黄州的诗文呢?我想是不会的,既使有著作传世,也恐怕只是朱熹的理学经典之类罢了。一个人在其春风得意时,无论怎样表现他的乐观旷达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经受了风刀霜剑的打击后流露出来的达观才货真价实。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境中,苏轼洋溢出了最有底蕴的达观。尽管他时而哀怨凄惋,时而戚戚"愀然",时而内心也翻滚起激烈的矛盾的波澜,但好在最终达观排遣了郁闷,超脱取代了羁绊,成为他思想的主流,于是苏轼获得了人生哲理和文学艺术上的双丰收。文学巨匠的成功往往来自与风刀霜剑的搏击、与艰险困顿的斗争和向不公命运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人格才更纯净,斗志更顽强,价值才更殷实,成就才更辉煌。苏东坡是这样吗?也是,也不是。说他是,是因为他已"在最低处握住";说他不是,是因为他又"在最高处领略"。前者是执著,后者是超然,二者化一,便是达观。如同经霜的枫叶最是红艳娇媚一样,曾经沧桑的苏东坡已变得进亦喜、退亦喜,无往而不喜了。苏轼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人格的圣洁,而其文学成就则在其次。我学不来他的伟大(因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但却从他那里学来了一点寓有人生哲理的诗味儿,因为在现代生活激流的冲击下,人的命运进退难料、沉浮莫测,这时尤需达观的北斗,指引生命的征程。(学生评论)邵楠:我继续评王乐的文章。王乐同学聪明的地方在于把苏轼与李白和屈原作对比,这三个人遭遇比较相同,都是那么爱国而又如此的不得志。而苏轼与前二者不同,就是因为他能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与世俗保持一段距离",他能做一个守望者,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著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这正是他做人的了不起之处。张大淼:我想说一下对比的作用。她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那种超脱。在文章中连屈原李白都来为苏轼做衬托,那么苏轼的文高一筹与人高一筹就是显而易见了。

师:关于王乐文章的写法,大家的评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至于她的见解是对的还是错的,大家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这里没必要作答案,因为我们是在探索。但我以为,她的对比很机智,很辩证,她没有通过对比把屈原贬下去,把李白抑下去,而是使每个人的个性更加鲜明。

师:下面请陈超同学读他的文章。陈超:我的文章的题目是:刚柔相济的苏词读苏轼《念奴娇》词,乍一开卷,便觉一股泼墨山水般的豪迈之气袭面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一句,便把浩大气概抒写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世人评价苏轼诗文"自有横槊气概"。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仅囿于此,一个丰满而完整的人格必然兼容豪迈与婉约两种气质,身为诗人,苏轼在满腹豪情奔放不羁之中,也必然存在细腻柔婉的一面。

于是,我们不难从他那曲曲黄钟大吕中辨出娓娓韶秀之音。苏轼喜欢描写宏大场景,即便从"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意境中,细细品味,仍可想见巨浪滔天气势中蕴藉的洁白与晶莹,诗人眼光之独到,心思之细腻,可见一斑。苏轼常写英雄,以英雄自况,其自身也颇具非凡的英雄气概。但苏轼也写美人:从"自作清歌传皓齿"的歌女,到"冰肌自有仙风"的侍妾,再到"凤箫声断月明中"的仙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丰姿潇洒的周瑜身边,衬以窈窕佳人。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当然,苏轼毕竟不是秦观,不是柳永,他的婉约只是豪放风味的佐料。譬如绿叶之于红花,使诗词艺术形象趋于完美。让峻峭的山间佛过一丝清风,深邃的空中升起一轮明月,横槊的英雄身旁有美人相伴,报国的壮怀里有寂寞长随缘于此,我们从中体会到的美,便是刚柔相济的美。

(学生评论)赵盛言:我想从陈超文章的选材来谈一下。陈超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标新立异。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词以豪放见长,但苏轼的婉约词也不胜枚举,丝毫不逊色于豪放之作,仅从我们选的诗词来看,就可用一句诗来概括他的豪放与婉约的特点:淡妆浓抹两相宜。我的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来写的。(全体学生笑)

师:你的文章实在不能再读,我知道你跟他的文章是一派的。时间关系,实在是对不起。谁继续来评陈超的文章。李莹:我认为陈超文章的优点之一是角度好。他抓住了苏词刚柔相济的特点,深刻、透彻地分析了苏轼的诗文与人格,把横槊赋诗的英雄和明眸皓齿的美人作比较,最后得出苏词婉约与豪放兼具的特色。我觉得,苏词的特色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比如说写苏词的创新、沉浸性情、不假雕饰之类,但陈超选了刚柔相济这一特色,这正是他文章成功的原因。

师:虽然陈超是从苏轼婉约角度谈的,但毕竟苏词在词坛的地位是以豪放见长的。下面请董微微来读一下她的《缚不住的苏东坡》。(掌声)董微微:缚不住的苏东坡苏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晁补之。世人评东坡词,大都着眼于其气势之慷慨豪迈、精微超旷,推其为豪放之宗。但倘无其辞之自由洒脱、夭矫多彩,其昂奋豪情又怎能挥洒得淋漓尽致?说其辞自由洒脱,是指其音律。词曲本不相离,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过于严格的格律就为词的创作罩上层层罗网,缩小了词境。然而"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雏声学语较工拙?"(刘辰翁语)可见苏词音律渐疏,内容却更加丰富,为词的创作道路开启了一扇大门。说其辞夭矫多彩,是指其句法。宋代诗词盛行用典、隐括、集句、和古人韵等法式,苏东坡"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运用起来自然是信手拈来。如词中隐括体就倡自东坡。但他又绝不受缚于定法,在语言形式方面不拘一格。比如在《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中,苏东坡以散文入词,使词在结构和情节上随着词人的滚滚思潮瞬息变化、大开大合、波澜起伏,令人有如黄河九曲,目不暇14接之感。又如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东坡将《论语》《孔子家语》中的词句化入词中,并加以发挥改造,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词调,善于将诗、文、经、史谱入歌词的本领。另外,尚有大量苏词不用典故,不尚藻绘,令词作自由活泼,浑然天成。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南乡子》(回首乱山横)等。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学生讲评)孙笑非: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关于他的风格、写作笔法有许多成型的评论。作者从音律、句法的角度来评价苏轼的艺术手法,这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赵明明: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以苏轼对词的形式方面的突破来显示他为人旷达的胸襟、不拘一格的性格。卢铮:我想评论一下李凯的文章,刚才老师略掉了对李凯文章的评论,我觉得很不应该(众笑)。因为我觉得李凯的文章比其他文章更真实,更富有哲理性。说它更真实,是因为苏轼也是个正常的人,也会有人的正常感情,也悲观,也执著,而李凯在文中把他鲜明地表现出来。另外,说它有哲理性,是因为李凯在文章中说苏轼超脱出自于悲观与执著的统一,这正印证了哲学家周国平的一句话:真正的智慧出自于执著和悲观的动态平衡之中。

师:你既然评论了李凯的文章,那么我就问问你,对李凯文章的标题《霜叶红于二月花》你是怎么理解的?卢铮:老师,我没太想好。师:你请坐。谁来说一说?张迎铭:我可以替卢铮解释一下。我觉得李凯文章能紧扣文题,因为文章贯彻一条主线,那就是苏轼在屡遭贬谪,风刀霜剑的挫折之后,仍然达观处世,所以叫"霜叶红于二月花"。另外我想补充一点,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文章说了一个人在受到挫折之后,仍能以旷达处世,也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说,对我们现在这些高三的马上就要处于人生转折的同学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说苏轼是一颗大北斗,可以指引世人前途的话,我想说,李凯的文章是一颗小北斗,可以指引我们高三学生的征程。师:你这个比喻想像很好,但没有小北斗,北斗只有一个。另外"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仍不到位。谁能解释到位?何昕:张迎铭刚才的话很精彩,但是她的话没有解释出李凯文章标题的意思。李凯文章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真正的达观不是在顺境中的达观,而是经历了风刀霜剑后的达观,而李凯文题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花"显然是指人处于顺境中,而"霜叶"正是处于风刀霜剑---人经历挫折之后,这正是应和了李凯文题中的话。

师:好,李凯有知音了。我对刚才卢铮强烈要求评论李凯文章,表示赞赏。大家有话可以讲。以上文章多数是评论艺术的,下面我们要转向对人生的探索。我课前安排了一个节目,请咱们班的歌星为大家唱一曲《潇洒走一回》。(于慧洋、孙韬同学从座位走到黑板前)

师:请大家注意,这个歌大家都听过多少遍了,我今天请他俩唱歌不只是为了课间休息,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下歌词。我以为这首歌也是在探索人生。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潇洒走一回"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口号!而这首歌词是怎样回答"潇洒走一回"这个问题的呢?(于慧洋、孙韬合唱)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总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只要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谁也不知人间几多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于慧详、孙韬二位同学唱罢欲在人生情爱方面和恩仇方面。

师:"爱情",不是"情爱","情爱"老广了,知道吗?

师:人生如果拥有了真正的爱情,是不是潇洒的?(对秦一同学)是不是?秦一:是。(对全体同学)有没有说不是的?

众:沉默。到底是不是潇洒?

众答:是!

师:得亏我没否定,否则我就成了众矢之的了。(众笑)我认为,爱情对人生很重要,只要人类还有亚当夏娃存在,那么爱情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艺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如果认为人生潇洒就在爱情,甚至是"我拿青春赌明天",把人生当成大赌局,我拿青春押大宝,你拿真情换此生,你我一起拿青春爱情押宝,潇洒不潇洒?潇洒也是小潇洒,真正的人生大潇洒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请关佳林同学读作文。关佳林:品其诗文悟其为人---鉴赏东坡诗文东坡为人,形诸诗文,更高于诗文。一味地执著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幸而他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灵动的他很快就成熟了。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慢慢地,他使自己的灵魂浮出肉体,凌空而起,怀着旷达的心胸俯视整个世界---他终于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气象之雄浑,心胸之开阔,分明展示出东坡超脱的心境。这种超脱既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建立在对祖国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上:"吾虽怀坎懔之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才是几经洗炼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他虽几次遭贬,但对祖国的爱丝毫都没有泯灭。这也是一种执著:一种宽容的执著,一种不求占有的执著,一种成熟的执著,一种超旷的执著。

师:请金锐同学读作文。金锐:无往不适的乐观---我读苏东坡我还要谈一谈我眼中的苏轼。早年的苏轼就是一个乐天派。"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苏轼深谙这个道理,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表现出了这样一种精神。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在逆境中仍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求外职到密州。但"烈士暮年"尚且"壮心不已",更何况正处不惑之年的他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就是乐观。后来,他又因写诗"谤讪朝廷"遭贬至黄州,在"亲朋无一字"的情况下,他似乎也想"乘风归去",但随后又作出"何似在人间"的结论。在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历程之后,他开始用平静的心态去观察人生。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这实际上是一种执著;在逆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向困难低头,就是超脱。苏子有一个智慧的人生。"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心理历程。刚入实验班的我,是一个悲观的我。"学会悟,做个创造性的思考者",这是素质教育在我心中奏响的最强音。终于,在一次感悟作文中,我勇敢地剖析了自己悲观的原因。老师表扬了我,而且要我在下次班会上读给大家听。当我在众人面前解剖过自己以后,我只觉得讲台上的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新我。现在,进亦难、退亦难的人生两难处境再也不能困扰我了。我只觉得活得很明白、很痛快。在苏轼乐观精神的感召下,我也要乐观地说上一句:"人生,真好!"

师:听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想问孙笑非同学一个问题。(孙笑非站了起来)我在你的文章上写了一个"空"字,请问你是怎么理解我的这个评语的?孙笑非:老师的评语评得很对。(众笑)我下场)师:等等,我要来采访这两位歌手。你们既然唱得这么投入,请问,(对于慧洋同学)你理解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说真话!于慧洋:我虽然不认识这个作词者(教师插话:"不用认识"。众笑)但我认为他对潇洒人生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他只是局限。想老师说我作文空,是因为我的文章并没有联系我的实际,没把评价苏轼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老师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读懂苏轼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人生。可我写作时只顾分析苏轼,忘了剖析自己。我想这是我这次作文失败的地方。

师:你说得很对,但还忘了另一方面。在评价苏轼时,一定别忘了像前边同学那样引诗引文,特别是引用原句,这是我们评价的依据。当然,联系实际未必都得作自我解剖,一会儿我们会看到一些文章没有具体说自己如何,只是谈了一种普遍现象,也一样是联系实际。看来,孙笑非同学很有悟性。下面由张大淼来读文章,大家听一听她与金锐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张大淼:我的文章名叫:一位诗哲与其说苏轼写诗作文是在挥笔泼墨,不如说他是在挥洒人生。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世险恶、官场失利、壮志难酬却无人可诉之时,无数次的宽容了这个世界,也从而超脱了自己。于是瞬间的失望之后,他依然爱着世界,爱着人生。他的作品是他哲学化了的生命的写照。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在悲观、执著与超脱之中,苏轼走着自己螺旋形的智慧的人生之路。赤壁下"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情豪志壮,十五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作品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那是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最精彩的诠释,而他的人格才是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宝作的源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哲如一只鸿雁在时空中飞过。他并没有料想在近十个世纪以后,人们依旧在惊叹于他的诗人品质与哲人风格,而他,是并无暇顾及这些"指爪"的。

师:在听你文章之前,我设了一个问题,没想到你的文章中已没有那个问题了。我在你的文章中的一个词上画了一个圈,我想抓住它做文章,结果这句话没有了。(众笑)你说面对苏轼,有一种什么感觉?张大淼:渺小感。师:为什么改动?(众笑)张大淼:因为苏轼不是神,而是人。面对人时不应有渺小感。而只有面对神时才有渺小感。师:对!请坐。我们三周之前学了一篇《人间鲁迅》。面对着伟大的鲁迅,我们都不该感到自己的渺小,我们应感到伟大人物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了什么?(众答:"自身的存在。")而我们在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中只是应该如何?(众答:"不拒绝他的参与。")金锐同学在文章中把这点说得很明白。我们如果一看到伟大人物自己就"堆"了,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哪去了呢?我们在伟大人物面前应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我们自己,来作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语气故作一顿)众答:"人"!(众笑。注:实验班曾学过一篇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老师一问,勾起了大家的联想。) 

师:张大淼的悟性也够高的。我只是在"渺小"上画了个圈,刚才一听,她只是谈"人",我就知道她自己改过了。下面请秦一同学读她的文章。秦一:我读苏轼的执著与超脱整整十几天,诵苏轼的诗,读苏轼的文,我试图从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从前不为我所了解的、全新的苏轼。他如孩子一般天真单纯的性格让他显得热情而豪放。他"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充满自信地喊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但是,这种天真单纯是有沧桑和深沉垫底的天真,而不是轻浮的狂躁。这种天真,纯朴而不雕琢,新鲜而不因袭。我们曾无数次地慨叹现代世界的。感受经过其厚重的生命底蕴的升华而形成对人生的领悟,从而让自己在喧嚣的尘世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从容自若。他以极其旷达的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大喜大悲,虽然也曾痛苦、彷徨,但是那份豁达让他最终学会因缘自适,识度明达,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正是这份豁达,让苏轼在最应该悲观的时候仍然能笑得出来。这份豁达让苏轼与自己身外的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开始自省;这份自省又使他和真实的人生贴得更近。这样,他生命的底蕴越积越厚,他也真正走向了成熟。苏轼成熟在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年月,与那些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的人相比,他真是好命。我们呢?如果能在18岁读懂苏轼,岂不更是幸运?(学生评论)王麒:张大淼的文章用周国平的悲观、执著、超脱三者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的理论,还有金圣叹在批《西厢》中说的那种"本我"、"非我"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了苏轼的执著、超脱的原因,而秦一文章写得最好的地方在于谈到了在"归真"路上的正确方式:悲观、执著与超脱的结合。我写的文章也是《苏轼的悲观与执著》,我想念一下。师:你别念全文好不好?你把你最精彩的地方念一下。

王麒:我把苏轼与辛弃疾做了比较,我在文章中分析道:朋友曾说东坡与稼轩相比较,他更喜欢前者,因为在二者共有的执著之外,苏轼更有超脱。我当时正沉浸于辛词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刚劲雄健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郁悲壮。所以很是不以为然。然而,近日读了余秋雨和周国平两位先生评论苏轼的文章,又看了些苏轼的作品,这才觉得"痴心不改"虽然可贵,但执著中有超脱却尤为难得。……苏轼怀才不遇这一点与稼轩颇似。但辛弃疾愤而质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苏轼却悠闲平静地吟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便是超脱。逆境中达观的态度,痛苦后成熟的标志,或许可称之为涅,将官场中浸渍许久的"假我"剥离,炼化,洗净,让潜心释道,钟情山水,恬喜悠游的"真我"重生。但我们很多人竟将苏轼的超脱误解了。每一次失败都用"超脱"来抵挡,然后心安理得地等着下一次失败,可超脱是建立于执著之上,他们却毫不顾及。没有执著就谈超脱,不过是懦弱或懒惰罢了,怎能以此与苏子相提并论?对苏轼这位抱执著而超脱的诗人,我们当然不能忘了"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超脱达观;更不能忘记其意欲"雄姿英发"的执著。这样,才算是诗人的知音吧。师:王麒对许多人的文章都做了评论,至于他自己的文章最精彩的地方,除了苏辛比较外,就是他还论到有人把"超脱"理解成什么?众答:"回避现实,逃避现实。"

师:这也是一种联系实际。

师:我这里有一篇作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假设苏轼活在当代,他是否还能作到乐观处世,我不敢妄下断言,然而在今天能做到乐观处世的人却为数不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更加积极,拜金主义思潮潜滋暗长。‘金钱至上’使得许多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像苏轼一样自寻其乐、乐观处世的人已实属少见。真不知乐观处世是否还适应这个社会。"(众笑)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不?众:不同意。

师:首先,苏轼假若活在今天,还能乐观起来吗?你们说。众:能。

师:应该说,更能。对吧?尽管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还有局限性,但是比在那个封建时代,他会好过得多,会达观得多,会潇洒得多。再一个,也正因为现在我们处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一些两难的、二律背反的东西,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古为今用吗。要不然,他在900多年前,我们研究他干吗,所以,这个同学犯了一个原则错误,感悟了半天,却认为苏轼活到今天也不行,我们学他也没啥用,这个时代不需要乐观!我的喧嚣烦躁,于是"返璞归真"成了当今的流行词汇之一。可是,许多人在"归真"的道路上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沧桑过了头,冷眼旁观一切身外事物,显得麻木;一是天真过了头,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纯童话的世界里面,显得无知。这两种"归真",前者做作,后者浅薄。真正的"归真"应如苏轼那样,时刻保持着对世界独特的新鲜的感受。(众笑)(这时,陈光同学边举手边站起来。) 

陈光:刚才读的这篇文章是我写的。(众笑)作文发下来,结尾被老师撕下去了,当时确实不知为什么,后来想通了一点。刚才我听了秦一的文章,一下子悔悟了。(众笑)

师:那你就说说吧。陈光:其实一个人能否乐观处世主要在内因,就是他的心理素质,而秦一分析到了这一点。而且她还希望我们每一个18岁的青年都要有一个旷达胸襟,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乐观处世,所以给我一个很大启迪。我也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妥之处。(众笑)

师:好!大家给他的态度和悟性鼓掌!(热烈掌声)请张程程读作文。张程程:人间苏轼---读苏轼有感燃烧于苏子慷慨狂放的诗文之中的,是那种诗人的浪漫、执著的天性和一颗豪迈、旷达的心灵。初识东坡诗文,我便认定苏子必是整日天仙般乐呵、快活,如来佛祖般大化、超脱。然而当我走近苏子的生活,我惊愕地看到了几度贬谪的颠沛流离,感到了荒野古道上的风沙袭面,听到了黄州日暮里的惴惴叹息。我这才知道:那旷达、超脱的豪情,竟是出自无数个孤寂与凄凉之夜的挣扎!苏子在"幽人独往来"的孤寂、凄凉的老年,尚能唱出"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壮志,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的我,又怎能任凭韶光飞逝而徒发感伤的哀叹呢?!(学生评论)朴丹英:以诸君之真情体东坡之灵感,以诸君之深刻悟东坡之明哲。我还要强调,这次作文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勿忘以诸君之行化东坡之超脱。张伟妍:我想评一下张大淼的文章,她的文章最有特色和深度之处就是把苏轼评为"诗哲"。我觉得,没有一个哲学家的眼光,一个诗人只能是吟风咏月、孤影自怜的浅薄文人;而如果没有诗人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机器。张大淼把苏轼誉为诗哲,就为我们理解苏轼拓宽了视野。

于晶媛:我想对张伟妍的观点作一个补充。周国平曾说过:"哲学是诗的保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地里,诗的精灵才能更自由,更永久地飞翔。胡宁:我想谈谈金锐的文章。金锐写的是苏轼无往不适的乐观,但我看出他对乐观作了两层分析;一种是顺境中的乐观,一种是逆境中的乐观。逆境中的乐观更高,更难。金锐正是悟到这一点,所以着力用笔墨来深刻剖析苏轼的逆境中的乐观。田占义:我想说一下张程程的文章。《人间苏轼》是把苏轼与我们拉近了。向我们展示了自己作为高品味文人的人生智慧。我认为苏轼具有的我们也应该具有。关弘雨:课上到这里,我有了一个感触,明白了老师刚才安排唱歌那个节目的意思。师:那你就说说吧!(众笑)关弘雨:主要是让我们大家对比两种人生。听完了刚才那种低调的歌词,我有一种感触:天亦悠悠,地亦悠悠,人生恰似梦,梦到醒时醒又梦,有几人能看透?(众大笑)

师:你看透没有?关弘雨:我现在看透了,刚才没看透。

师:你说说。关弘雨:听完同学的发言,我又明白了一种人生,就是既有悲观,又有执著。有悲观垫底的执著,那就是超脱。以一种平常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又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师:给他鼓掌!(热烈掌声)汤琦:通过苏东坡的诗文和同学们的文章,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王乐:以上同学发言,金锐说苏东坡乐观,大淼说苏东坡超脱,表面上看这是从苏轼的诗文中读出苏轼的品格,实际上,正是代表着读自己:金锐本身就是个乐观主义者,大淼本身就是个博爱和超脱的人。(大笑,鼓掌)

师:王乐的话真实地印证了爱默生的话,我们读书时要把自己的生活---(众答:"当做正文。"),把书籍---(众答:"当做注解")好!这才是"活读书","读书活"!在这堂课中,许多人竟然顿悟,很好!咱们都在学习、感悟苏东坡精神。我们对他并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式的看齐的意思,我们是借鉴他。但也有人认为他自己就是苏东坡的化身,这就是李萌 G氪蠹姨听他的文章!

李萌::漂泊者的歌谣日影昏黄,拉长了时间,也拉长了人们沉重的眼皮。分不清黎明与黄昏,我背起行囊,踏上自己漂泊的旅程。前途漫漫,陪伴我的只有苏东坡和他漂泊者的歌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茫茫宇宙,有谁不是匆匆的过客呢?曹孟德横槊赋诗,周公瑾火烧赤壁,英雄往事,都已化作虫蠹尘蒙的残简佚编。不要说什么"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的一切难道就不是虚无缥渺的幻梦吗?既如此,又何必为此身非我所有而怅恨?又何必营营追逐转瞬即逝的浮名?木兰之楫沙棠舟,漂泊者远离尘嚣,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感受物我的永恒。浩浩乎飘飘乎,漂泊者超然了。漂泊者不麻木,漂泊者不糊涂,漂泊者心中一点正气浩然四塞。只是,漂泊者深谙人生之有尽而宇宙之无穷,不愿无益追问空惹牢骚一腹,不愿自作多情催生华发满头。闲身未老,何不纵情歌舞,何不诗酒疏狂?人生百年,且待我醉他三万六千场!漂泊者难免孤独。缺月疏桐,幽人独往,渺若鸿影,寒枝拣尽,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仰望夜空寂寞。此情此景,漂泊者亦会勾起无尽的怅惘,亦会自问:"此生飘荡何时歇?""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然而漂泊者终究是漂泊者,超旷爽朗的心胸怎容愚蠢的情感久驻?支颐一想,他便释然了,自答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吾心既安,又有何处不能为家?即使是僻远的琼州,不也被似雪的杨花搅得不似天涯?大江浩荡,浪卷千秋。恍惚中,我听见雄浑豪迈的《念奴娇》曲横空而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禁淡然一笑。一阵风起,我乘风而去。

师:李萌"乘风而去"(众笑),跟谁走了?以苏轼为知音和同志,一起飘然而去!(大笑)非常高兴,二周内留下这么厚厚一本教材,老师没讲,大家自悟,写出了如此百花齐放的文章。我把大家的文章说成百花齐放,是因为我想到了我的花季---尽管那是个不开花的季节(众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见识,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就是今天,让我来写,我虽也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篇,却比不上大家的悟性与文采。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作了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周国平先生在《守望的距离》第114页,说了这样一段话:"本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不论你学问多少,缘何谋生,只要你思考人生,有所彻悟,你就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悠闲漫游了。"两周来,我们就是在哲学世界里漫游着,探索着人生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秦一说得好,我们刚刚18岁就能思考人生;我们也不想过早夸耀我们已经悟透人生,但是,我们在思考!这,就足以提高我们人生的品味了。(教师走到黑板前)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是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开始的。"有字书"就是我们的"课本"。(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无字书"是什么?"人生!"(板书)那么,"有字书"对"无字书"来说,它是一个"工具",(板书)而"无字书"对"有字书"来说,是什么?(有人答:目的。)对!是"目的"。(板书)如果我们读文章,写文章,是为了考试得分,是为了考大学,那么你的"有字书"读得实在可怜。如果你是为着人生来读书,那就有了真正的意义。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人生",还是"为应试",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好,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众:老师再见! 

                            来自:中基首页>语文>教学素材

蒹葭的课件 篇2

课题

应该听谁的

课型

口语交际课

教学内容

发表自己对于故事《骑驴》的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问题,知道遇事要多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

2、乐于参与口语交际和表演。

教学重点

动脑筋想办法,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动脑筋想办法,把自己的主张表演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次口语交际可先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再以小组为单位辩论交流,商量办法,然后把想到的办法表演出来,集体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教学过程

一、由动画课件引出话题

播放老爷爷和他的孙子骑驴的四种做法的课件,让学生配上四种人的不同说法。

第一种:老爷爷和孙子骑一头小驴。

一个中年人看见了,说: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老爷爷走,孙子骑驴。

一个老人看见了,说: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孙子走,老爷爷骑驴。

一个孩子看见了,说: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老爷爷和孙子一同走。

几个种菜的看见了,说: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交流

1、如果你是那位老爷爷或是那位小孙子,你应该听谁的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交流。

2、要是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做?

3、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组合小组。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说说自己的依据,其他组的代表反驳,并说明理由。做后得出应该怎样做的结论。

三、演一演

1、观点一样的同学自由组合,推举一人当导演,改编、表演《骑驴》的故事。

2、创设一个小小舞台,轮流上台展示。

四、评价鼓励

学生自评、互评,对所有表演的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评价。

板书设计

应该听谁的

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可以把故事根据自己的想法改编出来、表演出来,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蒹葭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

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蒹葭的课件 篇4

勾践灭吴复习教案 liuyingxia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 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4、 培养阅读古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3)翻译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由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导入本课 二、提问作品情况与史书体例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三、自由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  会稽(kuàijī) 疾疹(chēn) 四、教材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至于句无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3.令壮者无取老妇 4.将免者以告 5.三年释其政 6.而摩厉之于义 7.无不J也,无不f也 8.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9.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_________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然后卑事夫差 古义: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古义: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国人皆劝 古义: ____  今义:劝说,劝告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词语并解释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2.吊有忧,贺有喜 3.宦士三百人于吴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5.必庙礼之 6.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四)一词多义解释 当: 当室者死,三年免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安步当车   非刘豫州可以当操者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其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则或咎其欲出者其皆出于此乎其如是,孰能御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吾其还也 (五)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何后之有? 国之孺子之游者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必庙礼之(省略主语)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此则寡人之罪也 非二三子之罪也 无乃后乎(恐怕……吧) (六)重要句子翻译   1.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2.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3.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4.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5.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五、迁移练习阅读短文,做后面的习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六、总结全文 从勾践灭吴这一历史故事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名言?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 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①知耻而后勇。勾践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才会支持你。 ③吴王夫差见识短浅,不纳忠言,贪图享乐 七、布置作业 1、结合所学课文整理 “而”“之”“其”等虚词的用法 2、发放小卷,做以下练习: 阅读《国语・吴语》选段,完成1-6题。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伍子胥奔吴,吴子与之申地)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吴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1,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乃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2”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晃成不盟。 (注:1诸夏之国: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夏:古代中国的自称。2春秋:此处指吴国按古制举行的'春秋两季的阅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将许越成 许:答应 B.使诸稽郢辞辞:推辞 C.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 曜:炫耀 D.而无拂吾虑而:而且 2、 分别比较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使吾甲兵钝弊 乃许之成 使诸稽郢辞曰 吴王乃许之 A.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B.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C.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D.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3.三句话都有“志”字,对其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孤将有大志于齐 2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3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A.12相同。B.13相同C.123各不相同D.23相同 4.“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子胥答复何必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 B.子胥答复何必纵容越国,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 C.子胥大夫为什么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 D.子胥大夫为何纵容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 5、“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在文中的意思正确是(  ) A.你们认为盟誓有用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够表示结盟的信义了。 B.你们认为猛士有用吗?先前盟誓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以表示结盟的信义了。 C.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处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未干,足以结成信义了。 D.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吗?先前猛士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怎么值得再一次结盟表示信义呢?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伍子胥识破了越国的野心,所以力谏吴王不可答应越国的求和。 B.伍子胥认为越王深得民心,国势隆盛。如现在不抓紧时机战胜它,就会养痈遗患。 C.将举行盟誓时,越王派人说服吴王不必再次歃血为盟,吴王同意了,终于达成了讲和的口头协议而没有举行正式的盟誓。 D.吴王认为伍子胥的谏议不无道理,所以同意了越王使者的建议,没有与越国达成正式的盟誓。 3.写作训练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可写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段议论。要注意切中主题立意。  教学反思: 课堂中如再增加些读书声,强调强调翻译,效果可能会好些. 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有效的教学,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蒹葭的课件 篇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不衣(yi)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给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梳理一下,让同学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或老师亲自朗读,读完第一自然段点评,(如果是学生读)

提问:此时勾践是处于何种状态呢?文种有哪句话说到了?

提问: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栖”字(用颜色粉笔重新描)这个字在文中翻译为“驻军”为什么不用“退”、“守”,而用“栖”字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

明确:《史记》中有句话:“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个“栖”字就形象的勾勒出勾践兵败后退守到会稽山的窘迫之态,这里用“栖”字形象,而且渲染的效果很好,比用“退”、“守”形象,“栖”翻译为“退守”之意。

“栖”字的确道出了勾践处境的艰难,这种局面下,勾践是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呢?

明确: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明确: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从翻译的意思中,我们知道越王勾践采取了招揽人才的行动,勾践如此求贤若渴,那有谁站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了?

明确:大夫种或大夫文种,大夫是一个官名,大夫(da)大夫(dai)

大夫文种进来向勾践说了什么?大家齐读大夫文种的话:

明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大家读得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无乃后乎”?似乎没有读出那种感情,应该是(老师示范)要生动且形象。

明确:“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既然勾践已经诚心诚意在求谋臣了,文种为什么还大讲谋臣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勾践不知道这些道理呢?

明确:我们先来看看,“无乃后乎”这句话,翻译为“恐怕太迟了吧”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种有些婉转地责备勾践,他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的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大家说文种是不是落井下石呢?还是说文种在有意识的试探勾践是否真心诚意的求谋臣?大家讨论一下,待会老师提问,要自圆其说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明确:古时候,下臣要给君王进谏,常常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如果是开明的君王当然会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了,文种作为一位忠臣,看到国家有难,站出来献计献策,当然是希望得到君王认可,

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

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

“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蒹葭的课件 篇6

1、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

遂:①成功,顺利地做到,顺利地成长  ②于是,就 ③终于 ④田间水沟;通达

当:①掌管  ②面对  ③介词,在某个时候  ④把守     ⑤必定     ⑥将

常:①符合规定的       ②永久的.、固定的,引申为规律、规则     ③长度单位,两寻为常

至于: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表示达到其中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八、问题讨论:

1、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

2、“致取父母昆弟而誓之”和“致其众而誓之”两个誓言怎样理解?

前一个誓言,既形象生动,又颇具个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后一个誓言,既有对双方形势的评介,又有对双方实力的比较,更对志向和操守及纪律的作了强调,并用“助天灭之”以显示替天行道进行鼓噪。这一切都将为复国成就大业奠定基础。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较长的时间繁殖人口,聚集才力,教育人民,使国家富强。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谓人的言行总是处在众人的监视之下,如有不善,无法掩盖。

蒹葭的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讲述故事的大意。

2、运用幽默的语气和象声词表现猴子与爷爷之间的对话。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1、你都知道小猴子有什么本领?

2、想想它和人类有什么区别?说说谁更聪明?

小结:在公园里,许多小猴子正在树上玩耍,这时一位老爷爷正挑着两框帽子从远处走了过来。小猴子们都好奇地看着他。

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老爷爷怎样?小猴又怎样?

我们仔细看看主两张图上,小猴子和老爷爷的动作都是怎样的'?

讨论为什么小猴子的动作会和老爷爷一样?老爷爷这时心里会怎样?又会怎样说?

请个别幼儿上来学说对话,老师也表演对话,集体学说对话。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效果很好,从幼儿完成目标的情况来看,我觉得PPT的教学效果很好,它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猴子模仿老爷爷的动态,幼儿很感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幼儿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够准确,老师指挥的较多。我决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区,为幼儿播放故事的磁带,让幼儿重复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蒹葭的课件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

2.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释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所”。

3.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读课题。

4.谁知道题目“所见”是什么意思呀?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引导想像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牧童的动作。

3.引导想像,指导学生根据牧童的动作,想像牧童可能因为什么示意大家不要出声呢?

4.设置悬念,引导读文。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3)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小朋友跟着录音读。

(4)学生齐读。

(5)指名读,学生评议。

三、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1.指名读一、二两行诗。

2.看看图,读读文,你们觉得这两诗句告诉我们牧童在干什么呢?

3.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训练说话。

4.发生了什么事,小牧童忽然停住了歌声,不唱了?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的三、四两句诗。

5.学生反馈。

6.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牧童想干什么?8.学生反馈。

7.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一讲发生在树林里的牧童身上的故事。

六、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拓展延伸,教育孩子保护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检查生字

1.指名读古诗,集体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巩固生字的认读及组词。

二、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在感情地读。

4.指导学生结合图,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然后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三、拓展延伸,教育孩子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图上的小朋友对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反馈。

4.教师小结公正地评价,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集体展示,互相评价,并推荐好的供大家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后感

蒹葭的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9岁的凡卡给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了自己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穿插起来的。揭露了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即使是儿童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地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到有关作者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5)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课外延伸。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板书设计:

写信前__怕

挨打命

学徒生活挨冻苦运

(信文)挨饿

凡卡写信

乡下生活守夜悲

(回忆)砍树__“乐”

写信后(甜蜜的希望)__梦

蒹葭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理解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设计思路

教学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会边读边想,围绕重点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3、课文讲了什么,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根据文内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交流讨论,识记字形。

三、小组合作,质疑解释

1、默读课文,将你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讨论:

⑴前两个妈妈对自己的儿子怎样看待?

⑵应怎样读?

⑶第三个妈妈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儿子?

⑷用你的话理解第三个妈妈的话。

2、三个儿子提水回家的妈妈前面是怎样做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读到这你想到什么?你认为三个儿子应该怎样做?

3、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思考老爷爷的话:

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妈妈的好儿子(女儿)?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组练读,分角色演一演。

二、指导写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

2、学生练习。

三、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四、课外实践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建议: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作业

本课课后作业除了字词的训练之外还结合本课内容训练量词的正确使用以及标点的运用。

蒹葭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努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运用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资料的方法读懂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生活在地球上,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目睹了地球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课文第八段第一句话)齐读这句话。

3、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同时有很容易破碎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三、学习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

1、每天我们都与地球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球体?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你找到了吗?谁来读。

出示: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球,你看,它晶莹透亮,多可爱呀!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

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指名说)

课件出示,齐读。

5、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一起来走近地球,欣赏一下我们的地球妈妈(点击播放图片)。要求:边看边听。再说说你的感受。

6、教师看图片讲解。

7、看完图片,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8、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和蔼可亲。这句话该怎么读?(练读,指名读)

9、难怪宇航员说(齐读: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

四、讲读课文(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通过朗读,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2、交流讨论。

3、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指名说)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4、什么是“生态灾难”?

5、老师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课件展示)同学们,看着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我仿佛看到地球在哭泣,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6、你能结合实际说说人类的哪些做法给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吗?

7、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切,宇航员发出了感叹(齐读:我们的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过渡:恩格斯早就提醒我们(出示恩格斯的格言,齐读。)

五、讲读课文(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清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6、7自然段。

3、交流讨论。

4、小结:

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六、讲读课文(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引读出示)

2、要使我们的地球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可爱,我们就必须精心保护她……(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

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七、联系实际,落实行动

1、看着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在的母亲,此刻重温她昔日的美丽,你的心情怎样?要保护地球,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们,你们准备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地球呢?(生讨论、汇报)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2、近几年,世界各国都呼吁环保,看人们已经行动起来了(有选择的播放课件)

联合国委员会发出了呼吁,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制定了各种环保纪念日(出示课件)你们知道“地球日”是哪一天?(4月22日)确定“地球日”的意义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3、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打开“我的心声”,写下你的话,让大家都来看一看。

4、总结:

保护地球,这个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共识。而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让地球越来越美,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八、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的宣传画。

2、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

3、倾听家园的呼唤语文实践活动,展示介绍空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可以是资料图片,也可以是文字介绍。

4、完成一项调查报告:调查周边存在的环保问题,想想如何解决,写篇短文,邮寄给有关部门或领导。

蒹葭的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播放太空行星运行的录象,最后定格地球。)

二、研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看看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

可爱,容易破碎。

三、整体分析,点拨升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分析理解。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导要求读出感激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母亲地球吧!(学生齐读)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最大的慷慨。

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

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理解了课文相信大家会读的更好。(学生读课文)

4、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⑴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⑵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⑶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5、我们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她却依然在遭受着破坏。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资料。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讲解我们的地球遭受了怎样的灾难?(生说)

6、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课件展示)

⑴被染成红色的小河;黑色的水上漂着人们丢弃的垃圾;满是泥沙的浑浊的河流;被砍光树干后留下的树桩,人们正在整理砍伐下来的木材;被无情猎杀的藏羚羊;黑烟侵蚀着蔚蓝的天空,空气令人窒息;人们日夜不停的滥挖矿山……。

⑵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同学们,看着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资料,我仿佛看到地球在哭泣,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7、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

课件展示: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学生齐读。)有什么不对吗?学生找出问题,少了“至少”二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学生对比着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8、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

9、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四、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五、请为地球母亲写宣传语

重视读,找的突破点比较准确,用补充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思考:说明文的教学应该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语言等方面入手。本教学设计似乎体现得不够。

蒹葭的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内容。

2、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与别人交流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教学重点

结合《我选我》一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结合《我选我》一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次口语交际可先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商量办法,然后把想到的办法表演出来,集体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进入情境

读一读《我选我》这篇课文,实话实说:

1、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2、如果班里改选班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

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对别人的想法,不要妄加指责,但可以礼貌的进行客观的评论。

三、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各自推选代表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对代表的想法提出不同意见。争取在全班达成共识,但也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

四、出个主意:应该怎么选

如果班里有几个同学或者大部分同学都提出选自己,应该怎么办?

五、展示自己,竞选演说

1、自己准备。

2、当众演说。

板书设计

自己要竞选什么职务

竞选上了要怎样做

教学后记

学生对于这件事,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部分同学敢于推选自己,并进行简单的演说。在演说内容上须加强指导。

蒹葭的课件 篇14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1. 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2. 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并对他说:“您如果能宽恕越国的罪过,同意求和,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送给您。”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让文种回越国去了。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10、南至于句无(动词、到+介词、处所/达到某程 度或另提一事)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嵇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者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嵇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穷困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GZ85.com扩展阅读

蒹葭课件(汇总11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要进行的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栏目小编精选了一篇有关“蒹葭课件”的好文愿您收获颇丰,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事物!

蒹葭课件 篇1

【教材简析】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学生分析】

1、学生56人,喜欢争论,爱听故事。

2、学生思维活跃,胆大,知识面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想弄明白。

3、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辩论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

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

3、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揭题方案:

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方案1: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尊严”一词。

方案2:学生的回答中引不出“尊严”一词,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引课方案(根据上面的方案设计)

方案1:当学生点出“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成为富翁是每个成人、孩子的梦想。孩子们很想获取成为富翁必备条件的知识,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⑴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

① 不吃白不吃。

② 死要面子活受罪。

③ 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④ 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⑵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老师设想:这组人少,原因:

① 读过课文,顺应课文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

② 有个性。

③ 顺应老师的想法。

估计学生讨论结果是:

a、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b、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c、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d、吃完不让干活呢?

⑶ 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将教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辩论、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⑴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⑵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① 吃完不让干呢?

② 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⑶ 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意识到这里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于自我。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估计讨论结果是:

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

2、还不如不干白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

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 惬意 羡慕 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

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这里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激烈的碰撞、交流。随着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不成功之处)

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蒹葭课件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寒号鸟》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本课教学时我运用了故事诱导法、读文识字法、角色朗读法、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感受寒号鸟和喜鹊特点的不同。进而领会寓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正确书写8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读文;

(三)、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其中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重点,准确领会寓意是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的重点是读文、认字、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读准“号”音。师简介寒号鸟。【设计理念】了解寒号鸟的特征,引起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设计理念】扫除字词障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师范写“朗”“将”。【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要求规范书写。

(二)、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安排的是:读文品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进而领会寓意。

1、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同桌相互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初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师板书:喜鹊寒号鸟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再次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在什么时候,喜鹊和寒号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②、生汇报,师板书:冬天快要到筑巢劝睡觉不听

出示课件【1】: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寒号鸟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③、指导朗读对话,再分角色朗读。

(3)、学习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深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又到了什么时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②、生汇报,师板书:寒风呼呼叫住暖窝劝打哆嗦不听

出示课件【2】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③、分角色读对话。理解“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的意思。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感受不同的结果。

①、指名读文,思考这又到了什么时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大雪纷纷飞呼唤冻死

出示课件【3】寒冬腊月,大雪纷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③、学生齐读句子,体会特点,再仿照句子说一说。感悟寒号鸟悲惨的结局。【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文品句,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受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真正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2、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4】我们学习了课文,思考一下: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夜里冻死了呢?从这个童话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

(3)、师小结,揭示寓意。【设计理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蒹葭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

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④“可恶!然而……。”四叔说。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任务三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任务四(略)

任务五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蒹葭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知识要求:不认识的字词通过、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导入

2、 板书课题:尊严

二、 什么叫尊严,请大家讨论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 理解词语

款待、疲惫不堪、惬意、狼吞虎咽、羡慕

五、 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读课文,每人一段,你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事吗?

2、 读第一自然段,从哪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3、 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组内讨论

5、 全班讨论,把握两个方面:年轻人的饥渴和一定要劳动后才吃饭的原因。

6、 哈默把尊严看得非常重要结合理解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句子的理解从前后半句进行。得出结论: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有感情读全文。

蒹葭课件 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蒹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

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介绍鲸的知识

【难点】体会在介绍鲸的形体特点时所运

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扩展

知识面。

2.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引入:上节课学习了《鲸》的第一部分,知道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鲸的特点。

二、围绕重点,继续学习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预设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

五、延伸扩展

1.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

2.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六、作业布置

蒹葭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蒹葭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xx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

明确:序幕(1—2)鲁镇的年底。

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当然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主要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于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4.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1)明确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地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明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限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于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三次描写完全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的一声断喝,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到临死前地“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祥林嫂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中,都对“白头绳”有细微而具体的描写,请分析其深层含义。

明确: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分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

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

6.文本中有哪几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自由读一读。

明确: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书上画出)

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7.品读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第一次(1——2):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绿的气氛。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段)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议论是反语,表现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激愤之语。这里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的。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是故意虚写,那些“醉熏熏”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得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8.还有那些环境被我们忽视了?

明确: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环境。即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同样也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这些人是怎样把祥林嫂往绝路上逼的呢?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他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一次“然而”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二个“然而”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的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生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了”。这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在支持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然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罪名。可见在这个巨大的矛盾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有儿子,也就压根儿不是贺家的人,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也是一个有着同祥林嫂一样的旧社会受害者地形象,这从她的外貌中可见一斑。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礼教的毒害至深,相信地狱和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同时秉承“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礼教思想,她主管愿望也是出于愚昧,她认为让祥林嫂捐门槛是救祥林嫂于苦海,为她赎罪献策。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还是使得祥林嫂陷入了困境,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也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悲了。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毒害的人,正是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死路。

四、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命名为“祝福”的含义。

明确:1.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祝福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但尊卑最为强烈),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

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得来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对小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具有对弱者同情,对封建势力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人。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小说线索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祥林嫂死的见证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蒹葭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a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

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

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①字音童稚[zhì]拟[nǐ]作鹤[hè]凹凸[ao? tu?]庞[p??]然大物,拨[bo?]山倒树,癞虾蟆[l?iha? ma]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二)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三)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怏(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蚊(鹤)

草(林)

虫蚁(兽类)

土砾(丘壑)

蒹葭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蒹葭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认识17个生字,学会其中15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

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3.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体会身处困境仍坚守做人尊严的行为并受到感染。

4.领悟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思想教育: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体会身处困境仍坚守做人尊严的行为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理解尊严的含义(尊贵庄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

二、学文

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二类生字。

(2)你读懂了文章的哪些内容?

(10分钟左右自学)

2、反馈自学情况。

3、再通读课文提出疑问。

(1)作者怎样描写这个年轻人的语言、外貌、动作?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牢记要劳动的人。

这尊严就是要用劳动去换取幸福,有了这尊严,酒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酒会使你成为大富翁。

三、请同学们讲一些和尊严油光的故事或话语。

四、出示有关尊严的名言与学生同诵。

五、总结

学了《尊严》一文,大家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为人,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劳动是尊严结合起来的,有了尊严才会去劳动,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希望大家用尊严去构筑我们美好的未来生活。

板书设计:

年轻人

尊严

石油大王

课后小记:

2023蒹葭的课件(集锦11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2023蒹葭的课件(集锦11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蒹葭的课件【篇1】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与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与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与作用,理解思想内容与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与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与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与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与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与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与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与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与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蒹葭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思想教育: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搜集成语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惊弓之鸟》。

二、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________”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筛选后纳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

3.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即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能手”是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具有射箭技能,对射箭特别熟练的人。

“有名的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射箭技能一定是出类拔萃,炉火纯青,远高于一般射手。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初步了解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更羸对射箭非常熟悉,有高超的技艺,能百发百中。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即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电脑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怎样让学生体会“直”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组线条,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判断。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即更羸只拉弓,不取箭,就让大雁掉下来。

6.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______”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

”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1句和第2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2句和第3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3句和第4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4.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箭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5.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3.成语今用。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六)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伤口作同)

受过箭伤

边飞边鸣(孤单失群)

直往上飞(心里害怕)

直掉下来(伤口裂开)

蒹葭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

(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⑵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⑶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

六、下课

蒹葭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重难点

1、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板书

夸父追日

神奇的想象

生动的故事·美好的愿望

为什么追?

怎么追?勇敢追求

蒹葭的课件【篇5】

坐井观天说课稿课件

一、 说教材

《坐井观天》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课文短小精悍,图文对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浅显易懂,学生能够从中明白蕴涵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确定这一课时的目标有三点;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3个生字。

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3、引导学生看事物全面化,要实事求是,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3个生字,课文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我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依据新课标精神,我运用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读、说、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考虑到低年级孩子认知比较直观的特点,上课开始,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走入课堂的欲望。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新词

本文有3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关,由简到难,第一关,学习生字,第二关,在新词中认识生字,第三关,在句子中巩固生字,这样学生从字、词、句中认识和巩固了生字。

3、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对本课的学习,我注重在指导朗读上下工夫,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首先,我安排了自由读,边读边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其次在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中,我采用了分角色读、讲读,让小朋友们体会到他们的感情。

深入到故事中,把自己当成青蛙或小鸟,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青蛙对天大小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鸟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4、拓展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他会跳出进口来看吗?看到了什么,开会说什么?这样留给学生思维的创造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正确地引导。学会续编故事。

蒹葭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鹦、鹉”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2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等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到的细致,初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翠鸟外貌、动作的语句感受“我”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做细致观察。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教师口述:身体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特别。鸣声清脆动听,疾飞捕鱼本领强,人人称它“叼鱼郎”。(谜底是一种鸟,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看那个聪明的小朋友最先猜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翠鸟。鼓励学生根据谜语的内容大胆想象,猜一猜,说一说翠鸟的样子,

展示图片:

教师提示:翠鸟属于鸟纲、翠鸟科。常栖息于溪涧边,以鱼为食。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为留鸟。翠鸟喜栖息在有灌丛或疏林的、水清澈而缓流的河溪、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格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翠鸟羽毛美丽,头顶羽毛可供作装饰品。但喜食鱼类,对渔业生产不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内容与翠鸟有关,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它吧!(板书课题:搭船的鸟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感悟人与动物的和谐埋下了伏笔。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倍感亲切。】

二、介绍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20xx年,享年94岁。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1936年毕业于莆田师范学校,1944年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劳模。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名誉委员。199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授予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童话诗集《木偶戏》、《火柴盒的火车》;童话散文集《鲜花的早晨》、《蒲公英和虹》、《早晨的钟声》、《蒲公英的小屋》、《月亮的船》;散文集《小小的履印》、《搭船的鸟》、《洗澡的虎》、《在植物园里》、《山溪和海岛》、《英雄和花朵》、《曙》、《避雨的豹》、《你是普通的花》、《杂文集》、《唱吧,山溪》、《给爱花的人》、《开窗的人》、《晴窗小札》、《石羊及其他》、《旅踪》、《木偶人水手》、《龙眼园里》、《钟楼读书》;散文诗集《叶笛集》、《笙歌》、《灯火集》、《小郭在林中写生》、《会飞的种子》;诗集《轮船》;论文集《散文札记》;古籍译注《中国古典散文诗》;选集《郭风童话选》、《郭风儿童文学文集》、《郭风散文选》。

其作品《松坊溪的冬天》被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本第7课,还被选入六年级上现代在小学语文第28课;《松坊溪的冬天》还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鄂教版六年级第14课;《长江》被选入北师大版初一下册第一课;《叶笛》(二章)被选入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课;《钟楼读书》被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第5课。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父亲鹦鹉悄悄(重点指导生字后鼻音“鹦”等。)

识记字形:

加一加:婴鸟=鹦武鸟=鹉

熟字对比:消悄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多音字的词语:沙啦难道注意读准“啦、难”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难(dìde)啦(lāla)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难(dìde)

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如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等;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如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难道、难能可贵等;3>不好,例如难听、难看。

nàn1>灾祸,困苦,如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等;2>仇怨,如排难解纷;诘责,质问,如发难、非难、责难等。

②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蓬上,沙啦、沙啦地响。

啦(lāla)

lā同“拉”。闲扯,闲谈。如:啦呱(闲聊);人人都愿意和他啦。

la1>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这个比方妙极啦!这可使人感到奇怪啦!你瞧,他连优良作风都丢啦!

2>用在句末,表示情况已经变化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如:队长!我没找到老杨,他上工地去啦;他又要演出啦。

3>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解释、劝止。如:你都听明白啦;有错,改了就行啦;这就别提啦。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如:你怎么啦?他往哪里走啦?

5>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表示停顿。如:口号声啦,锣鼓声啦,鞭炮声啦,响彻云霄;书啦,报纸啦,笔记本啦,钢笔啦,墨水啦,堆得满桌子都是。

练读一读。

①这次洪水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灾(nàn)难,在救灾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nán),但是我们都能克服。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船舱】像翡翠那样的绿色;青绿色。

【船篷】覆盖在小木船上用来遮蔽日光和风的拱形物。

【撸】用嘴叼着。

【翠绿】船甲板下的内部空间,一般指船的载货舱。

【衔着】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蓬上,沙拉、沙拉地响,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作者首先描写了鸟的(外形);接着描写了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文中用了四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然后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快);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那只鸟叫“翠鸟”。

四、学习“会写字”

搭亲父沙啦响羽翠嘴悄吞哦捕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亲、翠、吞”,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搭、沙、啦、响、嘴、悄、哦、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羽”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翠、吞”和左右结构的字“啦、嘴”,学生练写。

搭:右上边是“艹”,不要写成“q”,“合”的撇和捺要舒展。

亲:上边“立”要扁,下横长。下边不是“木”字,竖带钩。

父:上边的撇和点要小,下边的撇和捺要交叉、舒展。

沙:“少”的竖没有钩,撇在右点的下边起笔,要长。

啦:整体要写紧凑。“口”要小,“扌”要窄一些。

响:左边“口”要小,“向”的撇在横上边,下框要宽大,框内的“口”要居中。

羽:左右要匀称,横折钩的横要短、竖要长,里边点要小,提要长。

翠:上下两部分都要扁。“卒”下横要长,一竖在下横上边出头。

嘴:“口”要小,偏上;右边两部分要写紧凑,“此”要扁,“角”里边是两横一竖。

悄:“肖”要窄,上边点要小,撇稍长;“月”撇变为竖。。

吞:横要短,撇和捺要舒展;下边“口”稍扁小。

哦:“口”要小,“我”要窄长,右边的斜钩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捕:左窄右宽,“甫”的上横要长,下框稍窄,中间一竖贯穿上下,右上角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1.初读课文后,你对课文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2.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点)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希望大家能和翠鸟成为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三、品读释疑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板书:翠鸟的外形美丽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

2.画出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句子。

(1)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①这段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体现了什么?(这段话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翠绿”、“蓝色”、“红色”等词语体现了翠鸟颜色的鲜艳。)(板书:羽毛翠绿翅膀蓝色嘴红色)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方法指导:抓重点词语想象理解课文:我们读描写翠鸟外形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可以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边读边想象翠鸟的样子,读完以后再说一说翠鸟的样子,这样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翠鸟的漂亮、可爱,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是对翠鸟捕鱼的动态描写。)

②你是怎样理解“一下子”“没一会儿”这两个词语的?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一下子”“没一会儿”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意思是很快,通过这两个词语说明翠鸟飞行的速度之快。)(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③找出描写翠鸟不予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一下子冲进水里”“飞起来了”“衔着一条小鱼”“吞了下去”是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四个瞬间的动词说明翠鸟捕鱼时动作很敏捷,技术高超。)(板书:冲飞衔吞)

④翠鸟捕鱼有什么特点?(第一、时间短;第二、动作敏捷。)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翠鸟动作敏捷,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全班交流,深入探究:

①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深入探究: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

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阅读课文的结尾,结合课文题目交流:

①“搭”是“什么意思?(“搭”是“乘、坐”的意思。)

②“搭船”是什么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③一个“搭”字体现了什么?(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字,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④“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你从中领悟到什么?(“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篇末点题,使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让学生领悟到人与动物相处的快乐,激发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4.你喜欢这只翠鸟吗,为什么?(我非常喜欢这只翠鸟,因为它是一只漂亮的,充满灵性的鸟儿。)

5.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四、总结主旨。

1.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动作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并且呼吁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板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抓动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本文作者在描写翠鸟时,通过观察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进行描写,先通过鲜艳颜色的词语写出了外形美丽的特点,再通过抓住准确的动词,使翠鸟高超的捕鱼技术跃然于纸上。

2.举例: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选自《翠鸟》

3.练一练: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认真观察,写写动物的外形。

六、课堂小结。

1.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我们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学习了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七、主题延伸。

1.“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找一找这样的文章读一读,也可以写一两句保护动物的标语。

2.保护动物的标语: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爱护鸟儿吧!不要让树木感到孤独。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翠鸟》《麻雀》

(一)阅读《翠鸟》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翠鸟的?

(二)阅读《麻雀》思考:

文中的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九、当堂检测(选做)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利用谜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大多没有见过,在出示谜底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示图片,而是让同学们根据谜语内容想象翠鸟的样子,然后出示图片,此时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差距,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的安排教学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蒹葭的课件【篇7】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蒹葭的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口诀求商》,我想通过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口算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算式的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觉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

教学重点: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

三、说教法学法

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我想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口诀,

(三)、实践运用,巩固深化,

(四)、总结提炼,课后延伸。

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安排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猴妈妈分桃的情境,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引入,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猴妈妈是怎么分桃的?引导学生搜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及时发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12÷3的结果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求商的方法上来。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务。比方说学生看到猴妈妈分桃图马上就会下意识的去数出桌上有12个桃子,是三个三个一分的。学生看懂了图意,也就轻而易举的根据图意提出了“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口诀求商方法做好了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入手。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究口诀

用口诀求商的算法教学部分我也事先预设了几个教学层次: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得出多种计算12÷3的商的方法后,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12÷4的商的办法最简便。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用口诀求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学生提出解决第(1)个问题的方法,并列出12÷3之后,分小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体现了优化算法的思想。接下来第(2)个分桃问题意在使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设计两组有层次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体验到用口诀求商的关键在于看除数,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那么,两组题目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用2-6的口诀求商的程度。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交流,到了多样的解题策略的化,紧接着提问:这么多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能很快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算法的最优化,培养了学生的择优意识。]

第三环节:熟练方法,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计算小博士: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2、爱心小天使:让学生找到商是1的除法算式的特点,并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3、小小设计师:侧重于加深对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在展示学生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初步渗透符号意识。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既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于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适当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课后的收获,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以后将要学的知识中,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说说这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蒹葭的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会应用此定义判断一个根式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

2.会运用积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

教学难点

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列各根式化简,并说出化简的根据:

2.引导学生观察考虑:

化简前后的根式,被开方数有什么不同?

化简前的被开方数有分数,分式;化简后的被开方数都是整数或整式,且被开方数中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被移到根号外。

3.启发学生回答:

二次根式,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被开方数符合什么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二、讲解新课

1.总结学生回答的内容后,给出最简二次根式定义: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最简二次根式定义中第(1)条说明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分母是1的例外。第(2)条说明被开方数中每个因式的指数小于2;特别注意被开方数应化为因式连乘积的形式。

2.练习:

下列各根式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说明原因:

3.例题:

例1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4.总结

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根据是什么?应用了什么方法?

当被开方数为整数或整式时,把被开方数进行因数或因式分解,根据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移到根号外面去。

当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时,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去分母。

此方法是先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被开方数的分母化成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然后分子、分母再分别化简。

三、巩固练习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判断下列各根式,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如果不是,把它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蒹葭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4.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至少读3遍。

2、划出生字新词,进行口头组词识记,并抄写生字新词。

3、查找了解某一种树的相关知识,并带图片到学校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一、新课导入。

1.播放黄山图片,简介黄山。板书课题。

2.出示题目,板书题目:黄山奇石。

3.释题,通过组词理解“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识记方法。

3.检测生字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内容。

(1)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山风景区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资料。

2.指导学生朗读。

四、课堂。

1.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

段。

2.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之情。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新词,开火车读每个词。

2.指导学生齐读。

3.导入新课。

二、图文对照,朗读感悟“奇”。1.指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了解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

(3)找出对应的三段文字。

(4)问: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些有趣的奇石的呢?

2.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了解这几种黄山奇石“奇”在哪儿?(样子奇特,作者想象力丰富)

4.指导学生朗读。

5.指导学生背诵。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三、启发想象,自由练说。

1.老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法,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学介绍。(出示有关图片)

3.指导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全文,拓展练习。

1.教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

2.引导学生说己的内心感受。

蒹葭的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二、说学生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2023蒹葭的课件(合集8篇)


每位老师都必须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教案和课件的编写是每一天都要完成的工作。在编写教案时,要秉承素质教育的原则和目标。本站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课件”可能会带来新的灵感,欢迎大家收藏并关注我们的更新!

蒹葭的课件(篇1)

教材简介: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以故事为主,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在教学时,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注重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童话的美感。

(3)情感目标: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朗读感悟, 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2)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画面)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时,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遐想,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

2、揭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体会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思考: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生读后汇报,师板书,)

2、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一)、体会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出示】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3、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4、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孝心感天)

(二)、体会水罐的后面几次变化 的原因,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爱

1、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水罐第一次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水罐变成银时、银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最后变成七颗钻石时,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生谈体会。(指名读这段话:谁能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师:她的爱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板书:爱心如银)

2、【出示】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1)发生了什么事?你体会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2)生谈体会。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齐读)

小结:是啊,母爱如金子般宝贵,灿烂。(板书:母爱似金)

3、【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小姑娘喝到水了吗?她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再也忍不住、凑上水、咽了一口唾沫)(这几个词变红色)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师述: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了,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小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上帝又一次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学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小结:看看黑板上一次次变化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爱心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

四、拓展延伸,爱心故事大家谈

1、爱心故事大家谈。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事?说一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先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感受生活中的大爱。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并插入《歌曲爱的奉献》)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师总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爱 心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 金水罐(母爱似金)

↘ ↖

装满了水的水罐银水罐(爱心如银)

(孝心感天) ↘↗

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还是满满的

蒹葭的课件(篇2)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

3、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以前,我们也学过几篇,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1、 下面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看它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板书课题,齐读。

3、 释题:理解助、长、揠。

4、 听故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把字音读准,不要多字少字;

(2) 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 检查初读情况,认读生字。

3、 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其它同学思考三个问题,在书上划下有关词句。

(1) 那个人为什么帮助禾苗长高?

(2) 他是怎样帮助禾苗长高的?

(3) 帮助长高的结果怎样?

(三)、 学习课文: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 理解:巴望。

(3) 思考:为什么那个人觉得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4) 还有哪个词能看出他非常着急?

(5) 指导朗读,体会那个人着急、渴望的心情。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

(2) 理解:筋疲力尽。

(3) 指导朗读,体会他高兴的心情。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三个问题。

(2) 禾苗为什么没和长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师演示。

(四)、 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学生表演,再现课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否则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

4、 看板书,指导背诵。

四、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枯死了

蒹葭的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 3 5

教学难点 :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

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二。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蒹葭的课件(篇4)

【教材说明】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课文表达了人要自食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认知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2、难点: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

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 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课文,从第一次的对话中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4、合作学习第二、三次对话: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⑴ 汇报第二次对话: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听老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坚定)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评读。师生分角色读,互评。

⑵ 汇报第三次对话: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地对待。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5、由读到演,体会内涵:

⑴ 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指两组上台表演。

师生互评。

⑵ 同学们演得真棒,充分表现了哈默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做人的的尊严。(板书:尊严)正是由于哈默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读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6、教师小结:

是呀,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板书:=财富)哈默拥有尊严这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资料:杭州有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到一家面包房推销黄油,和老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这个大学生准时到达,但等到下午4点,老板才慢慢赶来。大学生厉声告诉他:“你可以不买我的黄油,但你不能伤害我的尊严!似这样言而无信,你一辈子也成不了大老板!”老板惊得满头大汗,但很快就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自己和这个大学生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伙伴。 )

2、汇报资料,仿写格言:

⑴ 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同学们说说你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格言,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⑵ 读一读这些格言,试着仿照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两方面去想)

⑶ 拟好后交流。

3、总结升华: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我钦佩哈默的志气,自尊是人生的底价,自立的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不能放弃。他尊重自己,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相信自己,所以最终超越了自己。自尊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自尊更是一种高尚。因为自尊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必然换来尊重。

【板书设计】

尊严=财富

蒹葭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蒹葭的课件(篇6)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五、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1、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2、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3、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4、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蒹葭的课件(篇7)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