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的课件经典12篇

竹影的课件经典12篇。

工作总结之家认为“竹影的课件”这篇文章很有价值现向您推荐一下。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如果你觉得这个小技巧很好用请尽情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

竹影的课件(篇1)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2.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1)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2)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竹影的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三、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影子》,请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展示后,教师语:儿歌中的我和影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都曾是爱玩影子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可作提示: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问题: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1、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你们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激动流连,受益匪浅,祝愿同学们永远快乐充实!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

竹影的课件(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快速阅读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外探究、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竹影的课件(篇4)

《竹影》教案三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 :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平资料。 2、丰子恺绘画资料。

2、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

竹影的课件(篇5)

18.竹影教案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Anatomy for art students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竹影的课件(篇6)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学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丰子恺的有关介绍:生平、人们对他的评价、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采用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宜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安排:

1.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2. 加强对课文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美。

3.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学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对课文进行评价。

一.导入 新课: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1教师导学一: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2.指定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举手纠正。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强调多音字及难写的字(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3.教师导学二:速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速读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钟内完成。

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用“本文记叙了 表现了 ”的句式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画竹影的游戏,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1.教师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多媒体出示教师导学三及示例)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赏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准备班上交流。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明确。

六.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请仿照课文中写景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至少写两句,4分钟内完成,小组内选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谁写得最好。

竹影的课件(篇7)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体会本文表现出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②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③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②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形成“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2设计思路

⒈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中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水门汀"上游戏,描画竹影,一笔一画竟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丰子恺的眼里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只要留心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享受。

⒉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激趣一一感知一一品读一一欣赏一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3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形成“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活动2【活动】课前热身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①、注音

惬()意 水门汀() 蘸() 口头禅() 参()差()不齐

②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活动3【讲授】综合探索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多维互动

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3.欣赏

(过渡: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把我们带入了艺术的殿堂,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之后,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来揭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那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刚才的图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重播图画。)

4.比较阅读

教师小结:(过渡)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欣赏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魅力。文章中那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使我禁不住产生了联想: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童趣》,谁能说出《童趣》中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学生答: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

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

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

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

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手法的比较,达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日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感受了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留心一下,我们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生谈)

活动5【练习】巩固练习

全文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我们要细心品味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美。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学生归纳)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把罗丹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探究: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

写作: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竹影的课件(篇8)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平资料。 2、丰子恺绘画资料。

2、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

竹影的课件(篇9)

第18课《竹影》 18.竹影教案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Anatomy for art students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第19课《观舞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利用VCD 、DVD 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做好上课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三.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明确:飞动的“美”。 四. 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 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2-5段连用4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 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写完后,展示,交流。 七.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第20课《口技》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J”、“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

竹影的课件(篇10)

1、感受游戏中的童心童趣,唤起共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超越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中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

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1、展示画有“竹”和“影”并含有“光”的图片,欣赏后,根据图片提问,让学生说出课题──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重点领会: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1、重点体验:

⑴ 猜烟气。放手让学生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⑵ 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2、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如何避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让年岁稍长于文中的孩子们的学生有同样的体验,就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还应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1、重点明确:

⑴ 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⑵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风格之别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2、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1、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前面孩子们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大致明确:

2、再次欣赏: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但是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3、“再来品读一首小诗: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 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 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幻灯显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趁热打铁,沿续心灵交汇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4、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1、人尽其能,各显所长: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2、设计说明:

练习练什么?怎么练?我以为在一定教学目标控制下,应该有相对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自由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鉴此,本练习就给学生选择而练。

播放儿歌《找朋友》,表达友情并道再见。

竹影的课件(篇11)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

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竹影的课件(篇12)

竹影幼儿园是一所位于城市边缘的优质幼儿教育机构,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本文将详细介绍竹影幼儿园的教案,并突出其具体、生动的特点。

一、幼儿园教案的制定

竹影幼儿园的教案制定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幼儿发展特点的综合分析而制定的。教案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沟通、科学探索、艺术创作、体能锻炼等多方面的学习活动。教案的制定过程由资深教育专家和幼教教师共同参与,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内容和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竹影幼儿园教案的具体内容

1. 语言沟通教案:竹影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教案中设有寓教于乐的活动,包括游戏、歌唱、故事讲解等,以提高幼儿的说话技巧和理解能力。

2. 科学探索教案:幼儿园鼓励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主动发现、探索周围的事物。教案中设置了有趣的实验活动和科学解说,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并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艺术创作教案:竹影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教案中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美术、音乐和舞蹈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体能锻炼教案:竹影幼儿园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教案中设置了各种户外活动和体育比赛,包括跑步、跳跃、游泳等,既锻炼了幼儿的体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竹影幼儿园教案的生动性

竹影幼儿园的教案在细节处理上注重生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语言沟通教案中的歌唱活动结合动作,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探索教案中的实验活动设计奇特,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艺术创作教案中的绘画活动以幼儿的创意为主,灵活多样,让幼儿在自由表达中体验乐趣;体能锻炼教案中的各种运动项目丰富多样,引导幼儿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培养协调性和柔韧性。

竹影幼儿园的教案制定严格遵循科学教育原则,兼顾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教案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引导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竹影幼儿园将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案,以为每个幼儿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gz85.COM精选阅读

长方形课件(经典12篇)


每位教师都需要教案课件,但教师也应该明白,教案课件不能随便写。教案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算是一份好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整理的“长方形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认可,让我们的分享变得更有价值!

长方形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火车是怎么样的?来引出我的课题。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长方形课件 篇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精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等。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以夜景图导入,间接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由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然后揭题。简洁明快,很快进入课堂主体环节。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3)鼓励自我探索,关注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练习操作环节充分让学生围、拼、量、画、折等,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渗透养成教育

1、老师提问2008年我们国家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答什么时候你最激动?学生答。

2、出示课件,初步复习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图片、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同时自然的引入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特征、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探究,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再比较异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发展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

在练习设计中我力求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1、快速抢答: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为什么对。

3、用两副同样三角板拼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4、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第60页第5题)

5、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出它们每条边的长度。

7、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8、灵巧的手:折一折照样子剪出的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折、量、猜、画、拼的过程中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周长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四)总结反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长方形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预留位置

长方形课件 篇4

一磨:

第一次听王老师讲课,讲授二年级的《图形与拼组》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感受到王老师的课堂语言语速适中,语调有力,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授课。

在这堂课中,也感受到了二一班孩子的活泼,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活力都可以带动老师上课的激情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一直保持这份激情,喜欢数学的热情。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是让孩子观察情境图,制作鸟巢,开始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性,引入教学,要想制作鸟巢,需要知道这个鸟巢的各个面的特征,从而开始平面图形的研究。采取自我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研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本上知识目标达成度很高,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得以掌握。

但是,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有几个地方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下改动,会更好:

首先,低年级的教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思想很重要,这样的话对于平面图形的研究,孩子应该在学完之后懂得研究图形,是从边和角的角度来研究,也是先从边和角的角度来定义的,这个思想必须要孩子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的题目,有一个是需要孩子来进行选择小棒,组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课件做一下改动,孩子选完之后,可以立即出示图形,更为直观,孩子也宜接受。

最后,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所有的科目的授课,知识目标达成不成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等等一系列常规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磨:

今天上午在2、3班听了王老师的第二次课,感觉这节课比起上节课有了以下几个亮点:

1、课前准备准备的更充分了,孩子的学具考虑的比较全面,材料准备齐全

2、探究知识的过程更严密了,利用了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孩子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课堂不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简单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的过程。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的数学史的东西,扩充了孩子的思路和思维。介绍周髀算法中的“圆处于方,方处于矩”,还有这个西方数学史中的“上帝是按照数学的思维来进行创造世界的”,让孩子更多更好的了解数学史。

4、最后一个环节搜集了更多的图形,无论是生活中的图形还有数学世界里的图形,对孩子视野的扩充,以及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很有帮助。

5、注重及时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在研究边和角的特征时,学生用了“量一量”“折一折”多种方法,探索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种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及时地总结出来,在以后研究图形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加以延伸、拓展,并且能够自主的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听课之后,想想讲课的过程,也有几个建议:

1、让孩子自主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探究长方形的边和角的关系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在这个环节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充分利用探究的过程学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所以我觉得在小组探究之前,先说明白小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效果会更好。

2、在探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时候,可以先肯定同学们的说法,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就是正方形,但是呢,一转折,在来探究是否也符合长方形的特点,最后引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说法,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长方形课件 篇5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长方形课件 篇6

1、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2、教案如下:

3、“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4、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5、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空间想象能力。

7、新课讲授

8、我们看到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十天十夜,7000多名建设者,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建筑面积

9、李兰娟、90后护士…..

10、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11、活动过程:

12、正方体、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13、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14、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15、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6、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17、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18、总结: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面对猎人与熊的对立,结合这次疫情,这样的形容再恰当不过:欲望使人疯狂,骄傲使人类失去了敬畏之心。破坏与自然界的平衡,枪响之后再无赢家!

19、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20、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21、凳子、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22、固体胶、硬币等)

23、【教材分析】

24、教学反思

25、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小纸片、硬币等)

26、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27、湖北告急!一声呼救,即刻,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便一齐涌来:口罩、蔬菜,千里运抵,还有那医疗界“四大天团”,在武汉完成了胜利会师……

28、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29、学生判断,比大小)

30、【教学重点】

31、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2、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3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34、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35、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6、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7、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38、【教学目标】

39、

40、仅三天后,建设时间同样只有十几天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又一个核心阵地。中国速度让国人骄傲,让世界惊叹。

41、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42、拓展(小小设计师)

43、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44、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45、正方体积木、纸盒

46、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7、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48、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49、重点:

50、书本40页画一画。

51、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数方格、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52、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53、【学生分析】

54、观察比较。

55、世界观和价值观;

56、新课导入

57、目标:

58、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59、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60、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61、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6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63、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64、活动准备:

65、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66、让同学们对新冠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紧张之心,学会防护措施;

67、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68、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69、揭示面积的含义。

70、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1、通过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72、摸一摸,说一说。

7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74、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75、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76、奋斗在离感染最近的地方。迎击疫情,他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不辞艰辛的医者誓言。

77、活动目的:

78、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79、刺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成了好食者的盘中餐,一些疾病就从这些生物身上传给了人类。所以,人类应该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80、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81、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82、教学过程:

83、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8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85、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86、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87、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88、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89、实验、验证、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90、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91、跨越万水千山,疫情无情人有情,距离难隔牵挂心。在这场与病魔的殊死较量中,没有一座孤岛,没有一个人是独自在战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展现出了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92、【教学准备】

93、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94、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95、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96、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97、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98、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99、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00、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10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02、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103、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04、国务院快速作出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作出积极响应,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人力、财力,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105、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106、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07、播放一段关于疫情防控的视频。一场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用于担当责任的人,因为承担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但是有些人的责任意识并不轻,这些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08、【学法引导】

109、总结

110、【教学难点】

111、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112、量一量、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13、爱国奉献、敬畏法则、守护健康……

长方形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力目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目标: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

学具小棒、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正迁移,引入新授课。

1.出示三条线段,线段a,线段b,线段c。

2.围成三角形,问:

(1)老师把这三条线段怎么样了?

(2)演示:小蚂蚁绕三角形爬一周。

(3)谁知道小蚂蚁爬了多长的路呀?

师:小蚂蚁爬的这一周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3.情景:小兔子为了防止狡猾的狐狸到自家菜园偷东西,将菜园四周围上篱笆。(出示菜园图)

问:

(1)小兔子家的菜园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对边长度一样,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小兔子围这长方形菜园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也就是要我们求什么?(周长)

师:让我们一起帮帮小兔子的忙,行不行?

4.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小组讨论)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的认识。

1.根据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算式出示。

8+5+8+5=268×2+5×2=26(8+5)×2=26

2.利用学具小木棒,摆一摆此长方形周长演示。

3.师:看一看书上的公式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先求一组长和宽,再×2。)

师:因为有几组长和宽?(一组)

(1)复述计算公式。

(2)谁来介绍一下字母公式?

4.算式与各部分对应的名称和字母公式。

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

生:长和宽。

5.那么给了我们长方形的长和宽,我们就可以求周长了。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能这样算?(长方形对边相等)

6.小游戏:摆一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给定许多长和宽)

(1)a=3cm,b=2cm,摆一摆周长;

(2)a=5cm,b=1cm,摆一摆周长。

7.量一量书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算一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8.口答练习:(互相说,轻轻在同桌耳边说,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给定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

(1)a=3cm,b=4cm,求周长;

(2)a=5cm,b=9cm,求周长;

(3)a=12cm,b=12cm,求周长。

(二)正方形周长的认识。

1.请学生打开书本,完成第111页想一想.

2.自学正方形周长公式:

(1)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什么不同?

3.出示公式。

4.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我评价:

C=a×4,谁会用语言来表达公式的意思呢?

三、巩固新知,不断实践。

综合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A)例1: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C=(a+b)×2=(25+15)×2=40×2=80(米)

答:它的周长是80米。

(B)一张长方形的白纸,长45厘米,宽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C=(a+b)×2=(45+3)×2=48×2=96(厘米)

答:它的周长是96厘米。

长方形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2。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钉子板、尺子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70=4302=16008=

430-60=8804=31003=

380+40=5006=420xx=

800-50=4005=20004=

2。计算:一个正方形,边长10米,周长是多少米?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演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

(1)引导学生分组练习。

①在钉子板用线围成长方形。

②动手量一量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③围成这个长方形要多长的线。

(2)启发学生讨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一周要用的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也就是对边相等。

2。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例7: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边出示例题,边出示图形。

(2)小组交流应该怎样计算?并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这样计算。

①6+4+6+4=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6+4+6+4=20(厘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②62+42=12+8=20(厘米)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先算2个长是多少,再算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或长方形对边相等,知道长方形的长,就可以求2个长是多少,知道宽,就可以求2个宽是多少,然后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启发学生还可以怎样想?

③(6+4)2=102=20(厘米)

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对边相等),先求一个长和宽的和是多少,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4)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算法。

教师明确三种算法都正确,哪种比较简便呢?

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后两种算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5)反馈练习。

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随堂练习。

1。口述长方形的周长。

2。出示一组图片,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投影出示)

3。口述计算过程(投影出示)。

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要用多少厘米花边?

(3)一个长方形地,长25米,宽15米,周长是多少?

4。操作练习,小组进行。

四、布置作业。

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是100米,宽是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长方形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七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六接录面积的摹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其他平面图形而积计算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找出长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安排。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如何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如何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己经学习了面积的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并且会用面积单位直接I.m.平而图形的面积。但用这种方法比较麻烦。而且有时会行不通。这些都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因此。

他们迫切需要探求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那么如何去探求—即学生体验、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动手操作等形式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学具:分组实验单、每生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及一张无格长方形彩纸(长、宽均为整厘米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游戏:看谁涂得快。

准备:每组一个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规则:(1)每小组可以任选一正方形为其涂色。

(2)以先涂完色的为胜。

2.学生操作完后。问:

你们获胜的秘密是什么?或问:你们组为什么选涂小正方形?

总结出:图形的而积也有大小之分。

那么。怎样知道一个图形的具体面积呢(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儿童的好胜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觉得数学处处都在,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独立思考。猜测设疑:

(1)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能验证一下吗(出示学具中的长方形彩纸)?

(学生可能用I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录。也可能直接估计,这些都是可以的。)(2)出示学校长方形花坛的平面图。问:要知道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有多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是否有一个更简捷的度最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设计意图】:允许学生‘。猜测”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的必由之路。

2.小组合作。操作初探:

(拼摆: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而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用几个拼都可以。并完成分组实验单。

(2)讨论:观察实验单。你们能发现什么?

(3)交流: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学生的发现可能有:

①每行摆的个数与长方形长边的厘米数相等;②摆的行数与长方形宽边的厘米数相等;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相等。

3.验证总结:

(出示图形:你能准确说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吗?为什么(每格1平方厘米)?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实际验证。

(3)出示“猜测设疑”中的长方形彩纸:

问: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实际测量并求出面积。

(4)归纳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板书)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永远是解疑的良方。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能解放他们的思维,而且通过拼摆、观察、交流,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又一次得到锻炼。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一台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是44厘米。宽是34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发展练习:

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3.综合练习:

让学生任选身边的长方形平面。测录并求出它们的面积。

四、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在“非典”的防治工作中。学校要求每班都要出相关内容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一下黑板报的格式。要求必须有长方形的“宣传画”及长方形的‘,留言板”板块,其他可以自由发挥。看谁的设计最美观、最合理,并算出相应板块的面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数学源于生活。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拼摆、观察、合作,经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突出体现“做数学”的思想,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不足的是“导课”和“猜测设疑”用的时间过长,整个教学节奏把握不够紧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长方形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教学用具:

钉子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

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出示)5、求篱笆的长:(出示)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周长的意义.

2.通过抽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

钉子板、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观察)

提问:(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2.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

教师归纳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长和宽.

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长方形.

提问:什么叫做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一位同学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互相看着摸一摸,自己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再请一位同学指一指钉子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能)一位同学把围成这个长方形的线取下来测量,测得长度是60厘米.(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60厘米)

4.设疑:比较小的长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量的办法,如果要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多少,用量的办法就不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1)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老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6+4)2=102=20(厘米)

(3)比较.

小组讨论: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4)反馈归纳:

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

师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一同学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一条宽的和)

问:102表示哪部分.(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用两个长和宽的和计算出来.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5.小结.

通过观察、操作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用两个长加宽的和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因此比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投影)

1.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3.量出下表中物体表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4.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是90米,宽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长方形课件 篇12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小吴老师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包括其他的比如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反映应该说也在老师的预设之中,有的是用直尺量的,有的是用折的方法证明了长方形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并把学生研究的结果通过板书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这个环节应该说是层次非常地清晰。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原有的经验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创设情境部分借着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唤起学生对长方形的初步认识。在探究新知部分先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对长方形的边和角做出大胆的猜想,然后抓住此契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证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看法的勇气。在巩固新知部分通过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多次体验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最大的闪光点是:每次小吴老师把要点讲授完之后,都会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完长方形的长、宽定义之后,多媒体呈现两个长、两个宽;讲授完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之后,也用多媒体呈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的场所。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

小学综合课件经典12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教案课件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梳理清晰,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以下为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综合课件”,祝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越来越好!

小学综合课件【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练习十一的第813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平面图形。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

教师:它们各自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分别回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圆的面积=RR

2.复习立体图形。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教师: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怎样求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

计算公式,教师列成表格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能否统一成一个呢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写成: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长方体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二、课堂练习

l。做练习十一的第8、9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一的第10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要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什么

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呢

使学生弄清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就是求前轮这个圆柱的侧面积。而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就是前轮的直径,这个圆柱的高就是前轮的轮宽。

分析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的第11题。

指名一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装了桶水是什么意思

要使学生明白:装了桶水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水桶体积的即水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用列方程来解。

设水面高为X分米。

24=7.5X

X=18十7.5

X=2.4

4.做练习十一的第12题。

第(1)题,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人手,由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当底面积相等财,高和体积成正比例。

第(2)题,启发学生根据第(1)题的结论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即:

设另一个圆柱的体积为x立方分米:

=

x=

X=40

5.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

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相等说明了什么

要求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启发学生仿照第12题,利用比例的知识先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再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立方厘米。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一的第14*、15*题和思考题。

1,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前教师要准备一个实物,或者制作一个教具。通过对教具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钢管的体积就是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间一个小圆柱的体积后剩下的体积,即钢管体积=大圆柱的体积一小圆柱的体积。

2.练习十一的第15*题。

这道题是有关体积计算的应用题。要先求出圆柱形粮囤的容积后,再计算其他问题就比较简便。

3.思考题。

这道题需要知道铁块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那么,只要求出铁块从圆柱形容器中的水里取出后,水面下降后所减少的这部分圆柱形水柱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

小学综合课件【篇2】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教材间析

[内容提要]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如,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学会分段]

本课共3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客轮被撞,情势危急。

第二段(328自然段):写船长镇定自如,指挥自救。

第三段(2930自然段):写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写作特色]

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环境特点和人物形象。

1.船长

遇险千钧一发忠于职守

自救威然屹立

牺牲以身殉职舍己救人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的训练,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片段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了解课文内容,能分段并概括段意。

课时安排3课时

本文是根据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译文改编的;

雨果(1802188匀,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小学综合课件【篇3】

导航台

一、课文主要内容及思路导读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你观察过那些可爱的小露珠吗?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它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山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的质。

全文共7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了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和过程。夜幕点明了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这句话道出了小露珠形成的过程。爬呀,滚呀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既表现了小露珠的活力,又体现了小露珠的可爱。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小露珠很美丽,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小露珠,课文借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的夸赞,描绘了小露珠的美丽。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小露珠美化、滋润了植物,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连那些衷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还因为小露珠的存在,植物们才会如此俊俏。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小露珠与大家告别,小露珠化作水蒸气飞走了,大家依依不舍。

精品屋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精彩片断(一)

片断点评

非常活跃,有生气

所有的植物

[欣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出来了。所有的植物变得格外精神。完全是因为小露珠反射霞光的结果。随后,课文用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这句话进一步说明,这一段突出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

精彩片断(二)

片断点评

表现出小露珠的活力

小露珠开始蒸发了。

大家对小露珠多么舍不

得呀。

小露珠无怨无悔。

[欣赏]

太阳越升越高,时间再一次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这说明小露珠在不断蒸发,生命即将发终结。点头、招手、吹奏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家与小露珠深情告别的场面和气氛。

金手指

三、表达方法提示

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叫比喻。今天,我们从如河运用比喻方面不谈谈比喻的贴切、创新。比喻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著名散文作家秦牧称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的确,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不仅能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形象化、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热悉的东西,而且能给人的广阔的想象天力。

如课文的第二段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作者用钻石、水晶、珍珠来形容闪亮、透明、圆润的小露珠,比喻十分贴切、生动,这三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小露珠美丽的外表,闪亮的钻石、透明的水晶,圆润的珍珠都是珍贵的装饰品,是人们所钟爱。用它们作比,更能显现出小露珠的美丽,表达出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有一句话:

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作者把充满活力的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及数不尽的鲜花嫩草当作俊俏的小姑娘来写,把附着在这些植物上的小露珠比作美丽的珠宝,生动、贴切地再现了露珠反射霞光,万物在阳光下充满生机的景象。

比喻还贵在创新,一个独创的比喻就如一项科学发现。同学们读读诗人金波的一首小诗。

小鹿

花的影,叶的影,

给你披一件

斑斓彩衣。

你站在那儿,

和无边的森林

融合在一起。

然而你还像一株飞跑的树,

高昂着你枝枝丫丫的角,

闪进密密的大森林里。

一会儿和这棵树,

一会儿和那棵树,

交谈着春天的消息。

小鹿,你见过吗?它身上那斑驳的花纹,象不像花和叶的倒影?那枝枝丫丫的角使鹿看上去像不像一株飞跑的树?太独特。

那么,贴切、创新的比喻从何而来?只有深入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动脑思索的,才能从寻常之事,引出非寻常的联想,创造推陈出新的比喻。

同学们,让你们活跃的思维飞跑起来吧!

益智园

1、在《水上飞机》那篇课文以金手指里我们知道有时为了说明一个事理可以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你能学着那篇童话习作和《小露珠》也写一篇童话作文吗?

2、上学期,我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不少童话课本剧。《小露珠》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小伙伴们表演起来吧!

小学综合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学会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字中有四个字是与木字旁有关的。木字分别是在上、在下、在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比较。

本课首先出示的是8个词语,按照花、果分成两类排列,上下一一对应。

然后出现的是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先讲我们村种了许多果树,然后讲果树在春天、秋天两个季节里生长的情况,赞扬了家乡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习生字,理解句子的意思。

本课教学难点应是:了解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教学建议

1.从图入手,引导学生以看图――自读――汇报交流的形式理解短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可以采用熟字比较法、编顺口溜等方法记忆字形。比如:苹和平就可以用熟字比较法记忆。还可以根据本课生字的不同特点分类来记。比如:木字旁的有:杏、桃、梨、村。草字头的有:苹。言字旁的有:许等。教学时要采用学生先自己分析字形,然后同桌交流,老师重点指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综合课件【篇5】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六的第8~13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第一个算式,写出后两个算式的结果。

6.45-3.29=3.163.29+3.16=6.45-3.16=

12.4+0.28=12.6812.68-0.28=12.68-12.4=

2、计算下面各题,并进行验算。

3.58+12.78.07-2.07410.475-4.75

3、口算下面各题

0.3+0.70.75+0.254.6-3.65.7-44.7-0.90.35+1.25

8-2.52.56-0.373.9+2.031-0.23.6+2.40.5+7.25

二、练习

练习二十六中的习题

第8题:先说一说怎样验算,再让学生做第一行的3个。

第9题:请学生说一说这张表中的结存金额怎样算,再由学生算出得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10题:说一说题中的一些分数怎样改写成小数,再由学生进行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中的习题。

第7、11、12题。

帮助学生解决第13题的困难。

小学综合课件【篇6】

习作要求:以《我的好》为题,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习作指导:

通过一件事写人,是小学生记人作文的基本形式。写这类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一个熟悉的人,选择一件最能表现这个人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事。例如,习作例文《我喜欢雷声》,小作者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妈妈进行认真的观察,从天天都能听到的极平常的雷声中,写出了一个严格教子的好妈妈的形象。

2、通过一件事写人,应该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也就是说所选的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例如,我们学习过的课文《罗盛教》就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它只写了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儿童崔而英勇献身这一件事。由于这件事很有代表性,写得又很完整,所以全篇文章生动地表现了罗盛教烈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要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也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是指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小的情节,或者对人物外貌、行动的细致刻画。细节描写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细节描写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中写闰土外貌的细节描写,就能反映出他是一个勇敢、机灵的孩子。闰土装琼捉小麻雀的一段动作,也是细节描写,写出闰土捕鸟办法好,很能干。本次习作参考中有一句描写外婆挤牙膏的动作:她两手捏住牙膏壳,咬着牙,眉头皱成川字,从下面一点一点往上挤,像赶鸭子上树似的,反映了奶奶是一个讲究节约的人。

4、这次作文的结构一般有哪几种形式?

这次作文的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

①先具体叙述一件事,再概括,或者议论,点出人物的品质。

②先概括(可以插入神态描写)叙述,再围绕概括段中心词具体写一件事。

③先概括叙述,再以一件事具体记叙,最后再概括或议论,使文章首尾呼应,中心更突出。

小学综合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练习六第15~1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比较熟练地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我们今天继续练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的练习)通过练习,要进一步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比较熟练地列式解答,并且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基本题练习

1.解答练习六第15题。

让学生看表格,说明前两题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1)题可以怎样想第(2)题按这样的思路要怎样想(指名几位同学分别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来说两道题的思路)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哪一道题还有别的解法为什么

指出:因为第(2)题里桃树和梨树的行数是相同的,所以有两种解法。

让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在练习本上解答第(2)题,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这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算式里第一步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计算呢

提问:你根据表里的数据,还能求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和算式,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结: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从条件开始,想条件能求什么问题,(板书:条件一问题)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也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数量关系,找出需要的条件,(板书:问题一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出问题的结果。

2.解答下面各题。

(1)果园里有14行桃树,17行梨树。桃树有168棵,梨树有170棵。每行桃树比每行梨树多多少棵

(2)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各14行。桃树有168棵,梨树有140棵。每行桃树比每行梨树多多少棵

提问:这两题求的都是什么问题第(1)题从条件开始怎样想从问题开始怎样想第(2)题从条件开始怎样想从问题开始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这两题前两步都用除法算

指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联系解答。

提问:第(2)题还有别的方法解答吗请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怎样列式(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三、对比题练习

1.说一说下列各题分别用哪个算式。为什么

(1)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后来又行了90千米,正好到达乙地。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后来又行2小时,每小时行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40x3+45x2;40x3+90]

(2)①买了6束红花和5束黄花。红花每束24元,黄花每束15元。买红花比买黄花多用了多少元

②买了6束红花和5束黄花。买红花付了24元,买黄花付了15元。每束红花比每束黄花多多少元

[24x615x5;246155]

2.做练习六第17题。

(1)让学生先做第一个问题。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种方法,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做第二个问题。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种方法,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两种方法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每一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3)对比。

提问:两个问题的第一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两个问题的第二种解法哪里不相同为什么不一样

指出:解题时要看清题目,先思考数量之间的联系,再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选择正确的方法列式。

四、发展题练习1.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提问: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问题,老师板书。

追问:根据所提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应用题。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想的时候,可以根据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看问题找需要的条件。在列式计算时,一定要按照数量之间的关系,想用什么方法解答。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六第18题,根据黑板上所提问题列式解答。

2.做练习六第16题。

小学综合课件【篇8】

[练习要求]

1、能按笔顺写字,比较形近字并组词,按课文填空,。熟记成语,丰富积累。

☆2、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照样子修改病句。

☆3、口语交际练习。

4、学写毛笔字。

[练习提示]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按笔顺写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在句中填反义词,用关联词语造句,熟记成语,口语交际和写毛笔字。其中造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

1、写字训练。

首先认真观察字形,弄清笔顺,再把字写正确、写美观。特别提醒:贼的第九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点;舅上半部分臼笔顺。

2.汉字训练。

题2:比一比,再组词。这一题要求学生辨析形近字,然后组词,巩固字词。三组字读音相同。第一、二组字蜜和密、济和挤由于形旁不同所以字义也不同。同学们最难区别的就是第三组字,形有形状、形体、实体、显露、表现、对照等意思,可组成图形、有形、无形、喜形于色,相形见绌等词语;型有模型、类型等意思,可组成型号、大型、小型、脸型等词语。

3.词句训练。

题4: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整地说一句话,并能根据不同的句子恰当地运用标点。第一道题要注意多种标点的运用与写法,同时应注意妈妈话语中人称的正确使用,第二道题要求补充句子的后半部分,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第三、四两句为补充句子的前半部分,回答谁或什么,通过朗读体会出感叹句和一般陈述句,应分别标以感叹号和句号。

题5:照样子修改病句。本题是通过对病句的修改,培养学生正确造句,使用规范化语言的能力。了解了例句的病因及其修改方法后,领会这种类型病句的修改要领。这三个病句的共同病因是词序不当。参考答案:第一句应改为:我给来宾们介绍学校的情况。第二句应改为:飞机离开地面飞上了天空。第三句应改为:我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顽皮的猴子。

4.读背训练。

题3:按课文填空,再读一读。本题要求学生在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正确填写题目中所缺部分的词语,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

参考答案:努努、束手就擒、东逃、翩翩起舞、飘动

题6:熟记成语。这则成语歌由8个成语组成,每个成语的第一个字都是海。同学们可先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边读边初步体会成语的意思,对理解有困难的成语,可查成语字典或请教别人。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熟背,在读背中加深体会。

参考注释:

海纳百川:大海能容得下许许多多河流的水,比喻容受、包容之大。纳,接受、包容。

海晏河清:大海平静了,黄河的水也清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晏,平静、安逸。

海沸山崩:大海沸腾,高山崩裂。比喻声势很大。

海枯石烂:大海枯干,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极其久长的时间。多用作誓词,表示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海誓山盟:指所定盟誓像山海那样重大,永久不变。

5.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张照片。

同学们准备一张自己家的照片,要说出关于照片的四个什么,即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照的。

特别提醒:介绍时要注意词句是否通顺连贯,内容是否具体,叙述是否有条理上,要摒弃那种非要说出大义不可的做法,要说出真情实感。

6.学写毛笔字。

本次练习要求学生能掌握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的运笔方法。

横折折撇的写法:藏锋起笔,顿势后向右上横出,渐轻,折处提笔向上,轻顿后转向左下方行笔,至折处笔锋向右带出,作短横行笔至折处冉提笔向上顿后转势作撇。

横折折折钩的写法:藏锋起笔.顿势后向右上出,渐轻,折处提笔向上,轻顿后转向左卜方行笔,至折处笔锋向右带出,作短横行笔至折处再提笔向上,轻顿后转势向左下行笔,至钩处略提笔回锋向左上,由重至轻钩出。

小学综合课件【篇9】

一、近义词

数重几层意恐担心寸草小草临行临走

二、难句讲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泊船瓜洲》的第三、四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把家还呀?这两句诗写诗人对钟山的依恋之情,抒发了刚刚离家又思念着回乡的强烈情感。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谁说孩子那区区小草般的心意,能报答慈母春天阳光般的恩情呢?这两句以寸草心不能报答三春晖,比喻做儿子的报答不尽慈母的恩情。

三、篇章学习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即写作时推敲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使用,就曾被人们传为炼字的佳话。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是到,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来了。

四、疑难点拨

思考练习2

这道题要求我们搞清题中所列诗句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感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春风又一次把江南岸吹绿了(时间又过去一年了),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去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孩儿那区区小草般的心意,怎能报答慈母春天般的恩情呢?这两句诗比喻做儿子的报答不尽慈母的恩情,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

小学综合课件【篇10】

题三: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练习十二的第1321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让学生把口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订正。

2、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让学生先自己写,写完后说一说所写的加、减法算式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写的。

2.做练习十二的第15题。

写出两小题的得数后,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根据什么关系写的。

3.做练习十二的第16题。

第(1)题,既可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上加数再加一遍进行验算,又可根据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的方法用减法进行验算。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验算并说一说两种验算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第(2)题,两种验算方法都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做完后,也要让学生说说验算的依据,以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据地思考问题。

三、简便算法

1.做练习十二1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各题是怎样计算的。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8题。

四、选做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下面的题。

1.做练习十二的第19题。

左边一题,可以利用学过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上数的和来做。

525190086

=5251(900+86)

=5251986

=4265

所以应填4265。

右边一题,因为5251500==5251(500+)得到500+=986,所以应填486。

2.做练习十二的第20题。

这道题是一道式题里有时要运用几种简便方法,如第1小题。

145+263+55+198

=145+55+263198(用了加法交换律)

=200+263200+2(用了减去接近数百数的简便方法)

=265

做题时,最好让学生将计算过程全写出来。以便订正时,说出每步计算的依据。

3.做练习十二的第21题。

让学生独立做,答案如下:

□△○=□(△+○)

在选择之后,可以举出几组数来检验。

4.做第58页的思考题。

先不提示,证学生自己做。答案如下:

123+4567+89=100

1234567+89=100

小学综合课件【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练习十七第814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时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和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学习了加、减法和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今天我们主要练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同时,还要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七第8题,指名学生口算。

结合口算,让学生说一说248十202、473305、832十298是怎样算的。

2.练习十七第9题。

(1)计算axb的积。

小黑板出示第9题。

提问:这里a表示的是什么数b表示的是什么数要求的是让学生计算axb的积,填在书上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因数。变化了没有因数凸变化了没有每次是怎样变化的axb的积每次又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呢扩大4倍、5倍、6倍呢

现在你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下面每组算式里第二个算式的积,是第一个算式积的几倍为什么

15x1032x1027x20

15x2032x3027x40

3.下面各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25x19x4375+861+625+139

167548621425x16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算法,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七第12题。

(1)让学生计算,填在课本的空格里。

(2)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表格里。

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两种算法:

(25+4)x225x2+4x2

提问: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等吗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在算式中间板书等号)

(3)指出:25加4的和同2相乘,等于25和4分别同2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练习十七第13题。

(1)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5+15)x335x3+15x3

(4)提问: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四、教学思考题

1.读题。

提问:男主持人一共有几人(在第一行板书三人的名字主持人一共有几人(在第二行板书四人的名字)

2.提问:如果挑选晓明,另外再选一个女主持人,会有几种可能(连线板书成如下页的形式)

如果挑选大伟,另外再选一个女主持人,也会有几种可能(连线)如果挑选小杨呢(连线)

3.这样挑选的结果,方法就有几个4种-

请你列式算出挑选的结果会出现多少种可能。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0、1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七第1l题。

小学综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制作贺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卡纸、剪刀、胶水、水彩笔或蜡笔及其他做贺卡所需材料;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磁带;几张供学生参考的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呢?

是呀,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有哪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妈妈。

3月8日是母亲的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二、小组协作,制作贺卡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就亲自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亲爱的妈妈,带给她一份惊喜,号码?

1.做一做。

贺卡的样式有很多,你们瞧师边出示边简介:有心形的、圆形的、镂空的、立体的等等。

小朋友,这些贺卡漂亮吗?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设计出的贺卡会更漂亮。你准备设计怎样的贺卡呢?跟同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让灵巧的小手动起来吧,看谁的贺卡最有特色。(师巡视指导)

交流评议。

2.说一说、写一写、问一问。

三八节即将到来,小朋友有什么祝贺的话想对妈妈说吗?

小组讨论(学生逐个发言,其他学生耐心倾听,待发言结束后发表见解。在合作中,学生锻炼了听、说能力)

交流反馈。

小朋友,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把刚才说的话写在贺卡上,看谁的字写得美。不会写的字可以请教同组的小朋友,也可以问老师。

3.画一画。

小朋友,想让贺卡更加精美吗?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五彩的笔去装扮它吧。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小组的伙伴商量。

三、展示交流,互相学习。

(分小组、全班同步进行)

四、联系生活,巧送贺卡

一张贺卡,就是对母亲的一份爱。小朋友,你准备怎样把贺卡送给妈妈呢?(指名说)

高中英语课件经典12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高中英语课件”的文章相信你会喜欢,祝你能够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高中英语课件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 高中英语第二册第54课Satellites。

一、指导思想:

主动阅读,自主发展,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能力是语言行为的重要部分,它是使语言使用者能够说出和理解无限的句子,并能识别语法错误和歧义。就是说话者掌握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能力就是一部语言的百科全书。而阅读是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主动增加语言的输入,不仅直接参与作者的自然交流,而且使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的内涵,培养语言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本节课是高中英语第二册(下)第54课的一篇阅读文”Satellites”

2、目标:1)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阅读课文以获得语言信息,提高阅读水平,同时使学生了解有关卫星方面的知识。2)掌握大纲教材中的词汇:broad,circle,inspace,pull,camera,fold,unfold,connect,object,direction,position,

signal,orbit,rocket,panel.并且复习定语从句的用法。3)用语所学语言,围绕人造地球卫星这一题材,完成教科书和练习册中规定的听、说、写的任务,并完成有关的课文内容的练习。

broad,circle,inspace,pull,camera,fold,unfold,connect,object,direction,position

onceeverymonth,foldup,atthespeedof,islikelyto,keepoutof,carryup,gointo,inorderto,returnto,morethan,notonly…butalso…,eachother

1、快读:教师放录音,要求学生快读全文,获得主要信息:

1)Whyaresatellitessoexpensive?

2)Whatcansatellitessendbacktotheearth?

以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2、再读:主要是帮助了解一些文中细节。借助于学生用书P79,Ex1中的题目,来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3、深读:主要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细读全文,加深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

本节课是自觉实践法和自主习得法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习得语言知识以培养语言能力。

2、阅读准备:看P8图,讨论学生所看到的。板书:Whyaresatellitessoexpensive?Whatcansatellitessandbacktotheearth?

3、快读:学生带着黑板上的两个问题,教师放录音,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问题的答案。

4、再读:借助Wb中的7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完成相关内容,并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组划线。

5、推断词义,解决难句。教师把学生在再读中的难句收集,引导学生猜义和解释。帮助解决理解障碍。

高中英语课件 篇2

教材解读

本单元紧扣“女性”这一中心话题,通过介绍几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杰出女性,探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关注她们所面临的困难,讴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认识,培养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和社会观。

“热身”(Warmingup)部分要求学生评论课本列出的六位女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该部分呼应了模块一中第五单元NelsonMandela-amodernhero的“读前”部分。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学生们经过讨论已总结出评定伟人的标准。因此,在教本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用这一标准,并针对本单元具体内容进行讨论,当然,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异议,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积极意义的观点;(2)学生应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使其令人信服。

“读前”(Pre-reading)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简·古道尔为什么不在大学里进行专业的生物学研究而要到非洲去研究黑猩猩?你同意她的这种做法吗?这两个问题还要求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即实验室研究法与野外研究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然后,要求学生看课文中的标题和插图。

“阅读”(Reading)部分以《非洲野生动物保护者》为题,描写了简与她的同事们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非洲黑猩猩的一个片段,并阐释她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尽管他们在野外的考察工作又脏又累,但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不可能获得的,这正是简·古道尔要到非洲原始森林来的原因。她通过许多年的研究,帮助人类了解黑猩猩的生活习性。她强烈呼吁让动物回归自然,反对用动物作广告或从事娱乐活动,她力图唤起人类理解动物、尊重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而她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对有进取心的广大妇女的莫大鞭策和鼓舞。“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有四项练习,分别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前三个练习通过选择题、归纳段落大意和填表格来检查学生对阅读篇章的表层理解程度。练习四要求学生必须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简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这四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坚定学生保护动物的信念。

“语言学习”(LearningaboutLanguage)部分主要着重于词汇和语法的训练。词汇学习部分主要通过词语释义、同源词对比、反义填空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构词法、重点词汇以及短语。语法部分紧扣“主谓语一致”这一语法项目,重点学习如何确定集合名词的数,通过句子填空让学生在语境中判断几何名词单复数概念,并通过短文填空综合操练主谓语一致。该部分不仅关注主谓语一致的语法形式和意义,也关注了主谓语一致的语用价值。

“语言运用”(UsingLanguage)部分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部分介绍了另一位杰出女性一一林巧稚,我国著名的妇科疾病专家。她以其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她关注贫穷的妇女和母亲,尤其是农村妇女,她以善良和爱心赢得人们的尊敬。不但如此,她还把毕生的心血全部贡献给了她的病人和中国的医疗事业。这篇文章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位中国杰出女性的生平,更重要的是它在如何选择未来事业的问题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听力部分要求学生在听完录音后,列出女性在通向成功道路上所面临的特有的困难。说的部分要求学生运用介绍人物品质和个性的形容词来描述生活中富有奉献精神的女性,然后,把她的故事、品质和个性写出来。写的部分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给了四点提示。

“小结”(Summingup)部分让学生从内容、词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词汇部分的.小结可以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拓宽。

“学习建议”(LearningTip)部分就人物描写提出了建议,即选取典型事迹,抓住人物特征。

高中英语课件 篇3

我很幸运自己能在实验中学高二英语组这个大家庭里,在备课组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在不断的成长。现在我把自己的一堂写作课的思路,内容,过程呈现给大家,(实际上只能说是给大家说一遍)也是抱着向各位老前辈学习的态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本模块以A job worth doing为话题,旨在通过模块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中各种工作及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设想未来的工作类型。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就某一项工作写一封求职信,咨询有关此项工作的情况,并介绍自己的简历。英语写作是一个创作性的学习过程。它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更高。也因为在reading等输入之后,写作做为输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单元的写作课,以及以往的每次写作课都是根据这一原则进行授课的。

③情感目标:通过读招聘广告,读求职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会为自己的美好将来打下基础。

依据导入-分析―写作-讲评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主要运用了学生为中心,任务为中心,活动为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全班分享,学生不觉得写作课是单调的,反而觉得有兴趣。

1)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去背诵或模仿好的句子,只有平时积累了,考试时自然会胸有成竹。

1.导入新课:阅读并翻译一则招聘广告,继而对比学生和老师翻译的不同。

把广告翻译成中文,主要是想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把握广告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课本提供了五则广告,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只翻译了一则。

当在学生说了自己的答案之后,我把自己的'翻译展示出来。

Models wanted over the summer. I’m looking for a number of models to work both in the studio and on location. 通夏热招室内、外景模特数名,If you’re thinking about a career as a model, or actress, this might be a good chance to get some good shots. 名模事业,超女之路,莫失良机,闪亮出镜!

由于这之间的差异,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

既然有了兴趣,那么我们如果想要应聘怎么办?同学们回答,写求职信,那么如何写好求职信呢?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写作文

2.写作文:

(1)阅读课本上所给出的求职信,并分析求职信的结构。(除了开头,结尾,主体是中间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求职信的缘由及动机;第二部分介绍个人情况;第三部分通常是询问、安排参加面试的时间或说明彼此联系的方式。包括在结尾处的客套话。)

(2)拓展:1)由于考虑到求职信有很多可以套用的句型,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拓展了不少固定句型。

① I wish to apply for the job you are offering in the newspaper.

②Learning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a Network Engineer,I sh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post.

③I’m writing in the hopes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offer me the job.

① I 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② My major is English.

①I should be grateful for an early reply.

②I would be very thank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a chance.

其中斜体部分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更改。这一环节主要运用了齐读,造句等方式,让学生记忆,为接下来写作文打基础。

2)拿到今天的课堂任务---中文叙述的求职信,进行写作。

(3)讨论。由于所给任务与所达要求有较大出入,所以这一环节很有必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至少5分钟,让各层次的同学共同做好写作的准备。针对考试要求,我提出一下要求:要点全面,结构准确,关键词正确。比如,一共包含几个要点;第一部分缘由是什么,第二部分又怎么介绍自己;具体到关键词“特别”怎么说,“秘书”“打字员”又怎么拼写。

(4)写作:根据刚才讨论所做的笔记,学生自己完成任务。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经过前面内容的输入,可谓水到渠成。按考试的要求,需要13-15分钟。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写较之下面写要慢,所以我找了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写开头和结尾的两段,另一个写中间自我介绍这段。

(5)①作文讲评。分析黑板上作文的错误。

②打分。拿出一分钟左右让同学们给打个分数,引导同学们不仅关注怎样写作文,更要注意什么样的作文可以得高分。这才是最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6)范文展示。看范文对于每个要点,结构,及关键词的处理。并让同学们齐读,把范文大声读出来。

3.总结:最后课堂小结,重现求职信的结构,如有时间,让学生改写作文。

4.作业。改写并课下上交。

五、时间分配:

以上就是整节课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英语课件 篇4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实践,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备课,授课等方面的不足。以下就是我对这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反思、总结。

1.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我尽量安排每个单元上一次多媒体,让同学们在图片,视频,音频中慢慢掌握英语,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注意在课堂上经常复现旧知识,让学生反复操练,由易而顺利地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具体方法是:学习—复习—再复习。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用以前学过的词语操练新句型或已学过的句式学习新单词。在上课之前我也会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造句,或是读读课文来检查他们的复习后所掌握的知识程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⑴早读课,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

⑵指导学生订出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每天坚持搞好课前预习。

⑶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指示视野。 ⑷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⑸培养学生认真听课,初步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⑹从音、形、意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打好语音基础。

⑺用联想对比,归纳演绎等记单词和语法知识。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容量,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防矢,合理安排好45分钟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实践面较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对内容从多视角理解,多角度开展操练运用,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在教学“时态”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时,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突出了时间状态和不同的谓语动词,让学生练习理解运用,并设疑释疑、解惑,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状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出一支粉笔盒满黑板的例句的教学模式。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彩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走向希望。

教学是一种需要不停探索的东西,我希望自己今后,在不停的摸索和实践中,自己的水平能更加提高。在困惑是正常的,我们会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争取达到“新课标” 的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高中英语课件 篇5

高中英语写作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教会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表格中涉及的要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中文要点,由词成句,由句成文。最后适当使用连接词,组句成篇,实现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介绍书面表达六步法(Introduction)

1.仔细审题,确立主题,明确要求。

2.围绕主题,提炼要点,编拟提纲。

3.分析要点及提纲,提炼关键单词和短语。

4.恰当使用句型,连词成句。

5.恰当使用连接词,组句成篇。

6.规范誊写

二、呈现学生得分情况(Presentation)

反映出学生得分差距,引起学生共鸣:希望在作文上获得提高。

三、讨论(Discussion)

1.写作人称为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词数150词左右,时态一般现在时。

2.明确要点,确定核心词、词组、句型。

(要点“你的看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起课堂高潮。)

四、呈现(Presentation)

1.高考英语写作关键:A.学会使用较高级词汇。B.学会使用较丰富的句式。C.学会使用恰当的连接词。

2.呈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句子。要求学生用高级词汇、高级句型进行改写,加以完善。

3.展示挖空后的范文,要求学生填入适当的关联词,并指出范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反馈(Feedback)

1.学生修改作文,互查互改错误。

2.教师总结。首先,针对文中学生未找出或改对的错误,帮助学生一起改正。其次,对文中的错误之处进行分类(如:名词复数、动词时态、介词等),引起学生的重视。

六、提高书面表达建议:(Suggestions)

1.准确记忆单词。

2.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点,如构词法,语法知识等。

3.经常进行写作练习。

4.适当背诵作文参考答案。

5.大量阅读。

七、作业(Assignment)

发给学生另一篇体裁相似的书面表达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思路独力完成。

高中英语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高一英语第十五单元的话题是“play”戏剧, 整个单元的设计围绕“戏剧”展开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内容涉及“编故事表演”、“读剧本”、“如何写剧本”等,让学生初步熟悉戏剧, 学会剧本的欣赏、写作和表演。我上的这节课本单元的第三节阅读训练课,是由法国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改编的短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接触、了解戏剧的一些特点,又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体验语言,而提升自己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戏剧的体裁,熟悉和体验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和剧中人物的典型语言。

(2)在认知、理解剧情的基础上,学会欣赏戏剧。

能力目标:

(1)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阅读技巧,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能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同时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3)能根据所读材料运用适当语言进行表演。

德育目标:通过本文激发学生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整体提高人文素质。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此外,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1.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并以此指导阅读;训练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阅读微技能;3.对戏剧深层次的理解及戏剧的欣赏,认识及分析主人公的人物特征及人物性格。

(2)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2.对戏剧的欣赏及课本剧的表演。

4.教学辅助工具:

(1) 收音机; (2)多媒体 (3)项链

二、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由前面两节课编故事及表演引出戏剧和学生们所喜欢的不同戏剧类型(funny plays,serious plays or sad plays),然后通过brainstorm让学生以个人活动的方式列举出中外著名的剧作家,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把作家、作品、国籍进行连线,以此引人法国作家莫泊桑及短剧《项链》。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激活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进行本文的阅读做了铺垫和准备。

2、新课的讲解

(1)不同层次的阅读技能训练;

首先是Speed reading,a. skimming,让学生进行跳跃式阅读,找出本剧中三个场景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旁白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英语戏剧体裁。b. skanning,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为下一步找出细节作好铺垫,教师要求学生(work in pairs)给每一场景取一个标题, 以此培养他们找寻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和概括大意的技能。

然后是careful reading ,

a. 扫 读 :用多媒体展示针对每个场景提出的2-3个问题,,学生通过扫读来获取细节信息。在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理解主题基础上,学生熟悉了故事内容,才能学会如何欣赏戏剧,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b .朗读:让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受。这也为下一步学生分角色朗读做好铺垫,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做到全身心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从基本框架到细节信息把握住了这篇戏剧。

接下来的环节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几幅图片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既是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也是对理解的检验。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连贯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2)、在情境中激思,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文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巧设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在careful reading的扫读中,每个场景的2-3个问题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些预测和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作一些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如:“Pierre为什么会接受邀请“Mathilde会借什么样的项链?“你丢失了项链,你会怎么去处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是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也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课文复述完之后,给学生提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Pierre、Jeanne and Mathilde? Why do you think so? ”,分析主人公尤其是Mathilde的人物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项链》这篇文章一直以来被理解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我则鼓励学生阐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及理由,学生认为她虚荣之外,还很傻,同时她也很诚实,很勇毅等。让学生对此问题的各抒己见,学生批判性地看问题体现了新教材的精神。其中我从诚实谈到到 “诚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诚信的看法。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熏陶,整体提高人文素质,而学生用英语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也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板书展示:

Unit 15 The Necklace

Guy de Maupassant Mathilde: a young lady

(1850-1893) Pierre: A government worker, Mathilde’s husband

Ball of Fat / My Uncle Jules Jeanne: A young lady; Mathilde’s Good friend

高中英语课件 篇7

教学过程

1、对上节课课后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2、导入:

e.g. She is a beautiful girl.

She is a beautiful girl who drives me crazy.

1、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个名词或代词的句子(做这个名词或代词的

定语)叫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关系代词的种类:

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as

a、There she saw a wall of water that was quickly advancing towards her.

b、 In Japan, someone who sees another person making the gesture will think it means money.

c、Visitors can go on exciting rides where they can feel what it is like to do the things they have seen their heroes do in the movie.

d、Oprah Winfrey is a black woman whose rise to fame is an inspiring story.

限定性定语从句:从句对先行词进行必要的描述或说明,对先行词起修饰限定作用,从句与先行词紧密相连,缺少它则句义显得不完整,一般不用逗号隔开。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进行补充说明,解释,它与先行词关系松散,用逗号隔开。

1、The man who gave me this book is Tom .(限定性)

2、Tom,who is reading a book ,is my classmate (非限定性)

1、who指人,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e.g. The man who is sitting under the tree is a German .

2、Whom指人,在句中做宾语,可省略,但在做介词的宾语是只能用whom,不能用who。关系代词前有介词时不能省略。

e.g. I know the girl (whom) the teacher is speaking to .

I know the girl to whom the teacher is speaking .

e.g. Everyone heplps the child whose parents are dead.

Theyare the lazy students whose homework wasn’t handed in .

4、that 指人或物,多指物,作主语(不能省略)或宾语(可省略)

e.g. He is the finest comrade that has helped us .

This is a plant that grows in the north .

5、which ,指物,在句中做主语(不能省略),或宾语(可省略)。

e.g. This is a plant which grows in the north .

1、当先行词是all, 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 much, little, none, one等不定代词时,只用that。

Pay attention to everything that I do.

2、当先行词被序数词或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只用that。

This is the best novel (that)I have read.

3、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先行词,并同时兼指人和物时,关系代词用that。 歌诀助记:两项并列人与物,引导定从用tha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the person and things that they remembered in school.

4、当先行词被the only, the last, the way, the same等修饰时。

This is the last time that I shall give you a lesson.

5、在疑问词which开头的特殊疑问句中,为了避免重复只用that。

Which of the students that knows something about history.

6、当被修饰的成分是数词时,(被修饰成分是代名词one,指人时除外)只用that. I’ve got one that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1、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Football,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game, is played 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都踢足球,它是一项有趣的运动。

2、直接放在介词后作宾语时(介词+关系代词结构中)。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without which people can't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没有它,人们便无法交流。

(1)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先行词主要为一些时间名词(year ,day ,time,week等),但时间名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时,应用that,which,不能用when

e.g. I’ll never forget the time when (during which ) we worked on the farm.作状语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that/which is his birthay.做主语

He regretted the days that /which he spent on play . 做宾语

(2)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句型中,that是习惯用法,不用when。

e.g.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

(1)指前面的地点,在从句中作状语。

e.g. I know the factory where I worked twenty years ago .

(2)指地点,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时不能用where,须用that/which .

e.g.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he has lived for 20 years (作状语).

This is the house that he has lived in for 20 years .(作宾语)

e.g. This is the shool {in which /where we study every year.(作状语)

This is the shool that /which we visited yesterday. (作宾语) .

“the reason why ….that…. ”中,不能用because 代替that .

e.g. That’s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 )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

The reason why he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is that he was ill .

但reason 在从句中做宾语时,关系代词用that/which ,可省略

e.g. I don’t believe the reason (which/that) he gave me .

当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介词的宾语时,往往可以把介词放在关系代词之前,构成“介词+关系代词(whom/which)”结构。但一些短语如look after 等中的介词不能与动词分开,故不能放在关心代词之前。确定介词时:

一是,依据定语从句中动词所需要的某种习惯搭配;

二是,依据先行词的某种习惯搭配;

三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来确定。

e.g. That’s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 )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

关系代词在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指人做主语用who,作宾语用whom ,指地点用where,指时间when,指物只用which,不能用that,作定语用whose。

e.g. He didn’t see the film, which was very interesting .(不用that)

such ….as: 像….一样的,像…..之类;the same…as: 和…..同样的

在这两个句型中,as是关系代词,such和same 作定语,修饰主语里的某个名词(或代词),这个名词是由as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先行词,as在从句中可担任主语、宾语或表语。

Eg: We have found such materials as are used in their factory.( 在从句中作主语) I seldom give my students such a difficult problem as they cannot work out.(在从句中作宾语)

The result is not the same as they had expected.( 在从句中作宾语)

重点比较 :

the same …as…和 the same …that…

两者都引导定语从句。as 从句中说明的名词与the same 修饰的名词是同一类,而非同一个。that从句中说明的名词与the same 修饰的名词是同一个。

Eg:He is reading the same book that you bought yesterday.

He is reading the same book as you bought yesterday.

This is the same pen that I lost. =This is the pen that I lost.(指同一支笔)

This is the same (kind/type/sort) of pen as I lost.(指同类型的笔,但并不是我丢失的那一支)

….such as …中的such为代词,意思是“这样的人或物”,as 在从句中作宾语,修饰先行词such。

Eg: This book is not such as I expect.

He told me of his experience such as I had never had before.

相关链接:

such as 还有“诸如,例如,像…那样的”的意思,此时后面跟名词或名词短语等。

Eg:They bought a lot of fruit, such as apples,oranges,etc.

as 可以像which一样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来代表整个句子的内容,它的先行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不定式短语或整个句子。as 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和表语。此外,有些as 引导的定语从句已成为固定用法,如:

As we know As has been said before 如上所述 As is known to all As is often the case 像通常那样 As is reported As was expected 正如预料的`那样 Eg: She is very careful, as her work shows.

As we know, smoking is harmful to one’s health.

As is often the case, we have worked out the production plan.

重点比较:as 和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联系和区别

1、as 和which 都可以代替整个句子,当定语从句置于主句之后时,as和which可以和互换。

Eg:He didn’t tell me any news, as/which upset me.

2、Which引导的从句,代表的前面的整个主句时,不能放在主句之前。而as 引导的定语从句,代表整个主句时,可以放在主句之前或之后,有时也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Eg:As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s,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making progress.

=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s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s, are making progress.

As 引导的定语从句表示它的内容与主句所讲的内容相似,即指同类事物;that 引导定语从句表示的内容与主句相同,即为同一事物。

e.g. This is the same pen that I lost yesterday .这正是我昨天丢的钢笔。

This is the same pen as I lost yesterday .这正像我昨天丢的钢笔。

1、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结构相似,通常位于某一名词或代词之后,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同为语从句对名词性成分加以补充说明,是该名词性成分具体内容的体现(相当于名词的作用)。That 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中引导词that不在该同位语从句中充当成分,但不能被省略,同位语从句还可以用whether,how等连词引导(定语从句则不能)。定语从句对先行词加以限制或修饰,说明先行词的性质或特征(相当于一个形容词的作用),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均在该定语从句中充当成分(that在其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充当定语从句的宾语,that可以省略)注意体会一下三组例句。

① We can’t solve the problem how we can travel faster than light .我们解决不

了如何才能超过光的速度这个问题。

② I can’t remember the problem that they have.我记不得他们的问题了。

① I won’t believe the fact that he lied to his mother.我不愿相信他对他母亲撒

② I won’t believe the fact (that) he told me .我不愿相信他告诉我的事实。

① The new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is told by him. 汤姆将出国的消息是他

讲的。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next year.他告诉我的消息是汤姆来年将出国。

例题1.【全国卷I】The prize will go to the writer ________ story shows the most imagination.

A. that B. which C. whose D. what

【解析】C。句意为“奖项将会颁发给故事展示了丰富想象力的作者。” 根据从句不缺成分和它与先行词的关系可判断前后为所属关系,选whose作定语。

例题2.〖10全国Ⅱ〗I refuse to accept the blame for something ________was someone else’s fault.

【解析】B。从句缺主语,先行词为物。

例题3.【2011江苏卷】Between the two parts of the concert is an interval, _______the audience can buy ice-cream.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ich

【解析】A。从句不缺任何成分,且先行词为时间。

例题4.〖08浙江〗Yesterday she sold her car, ______ she bought a month ago.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ich

【解析】D。从句缺宾语,且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例题5. (陕西)______ is often the case with children, Amy was better by the time the doctor arrived.

【解析】D。固定搭配“as is often the case”,像通常一样。

例题6. (浙江卷)Ellen was a painter of birds and of nature, _____, for some reason, had withdrawn from all human society.

A. which B. who C. where D. whom

1.The place _______interested me most was the Children's Palace.

A. Which B. where C. what D. in which

2.Do you know the man _______?

A. whom I spoke B. to who spoke C. I spoke to D. that I spoke

3.This is the hotel _______last month.

A. which they stayed B. at that they stayed

C. where they stayed at D. where they stayed

4.Do you know the year ______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founded?

A. which B. that C. when D. on which

5.That is the day ______I'll never forget.

A. which B. on which C. in which D. when

6.The factory ______we'll visit next week is not far from here.

A. where B. to which C. which D. in which

7.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actory ____we are working since then.

A. where B. that C. which D. there

8.This is one of the best films _______.

A. that have been shown this year B. that have shown

C. that has been shown this year D. that you talked

9.Can you lend me the book ______the other day?

A. about which you talked B. which you talked

C. about that you talked D. that you talked

10.The pen ______he is writing is mine.

A.with which B.in which C.on which D.by which

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但难度系数不大,主要是讲定语从句的各个关系词具体用法。主要从九个方面进行讲解,详细讲解了定语从句中各个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用法和区别。本部分的学习还是要求学生掌握关键词,具体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什么叫做定语从句,希望学生能够保持思路清晰,做题的时候十拿九稳。

1. Nearly all the streets are in straight lines, ________ from east to west. Those ________ run from north to south are called avenues.

A. running; that B. run; who C. running; who D. run; that

2. This is the case ________ he’s had all his money stolen.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on which

3. Mr. Smith will pay a visit to Beijing this autumn, ________ we will enjoy the Olympic Games in .

A. where B. when C. which D. how

4. The artist will not paint people or animals but he will paint anything ________ .

A. that the little girl asks him B. the little girl asks him to

C. for the little girl to ask him D. what the little girl asks him

5. —How did you get in touch with the travel agent, Robin?

—Oh, that's easy. I surfed the Internet and then called one ________ the telephone number is provided.

A. which B. in which C. of which D. whose

6. October 15 th is my birthday, ________ I will never forget.

A. when B. that C. what D. which

7. The treatment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patient reaches the point ________ he can walk correctly and safely.

A. when B. where C. which D. whose

8. There are several research centers in China ________ a certain disease called Bird Flu is being studied.

A. which B. where C. when D. what

9. I hope that the little ________ I have been able to do does good to them all.

A. which B. what C. that D. when

10. The time is not far away ________ modern communications will become widespread in China's vast countryside.

A. as B. when C. until D. before

这节课总体感觉课堂进程比较自然、顺利,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的状态中,达到了预期设想,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定语从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学生在学习这一语法时,虽然感到困难很大,但理清语法知识点之后也觉得定语从句语法知识结构清晰并易于理解。希望学生课后能主动巩固并复习,同时加强单词记忆。

高中英语课件 篇8

1、句型和语言点(见教学重点)。

2、用所学的知识与伙伴进行交流、沟通,学会改错、写作。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帮 助学生加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激发创造能力。

三、教材分析:

这是高三复习阶段的一节写作课。这节书面表达课就从审题谋篇等方面入手来完成教学目的,侧重于引导学生在把握书面表达的写作前准备即谋篇审题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写作前迅速构思按照规范的模式来完成谋篇审题:在教学中不仅仅强调写,对于与写作紧密联系的听、说、读、改错都有兼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扩大课堂的语料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五、教学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运用写作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写作。

2、使学生了解谋篇的重要性,培养谋篇的能力和习惯。

2、任务型教学法:

Come up with some proverbs for the students to put them into Chinese。

Recitation i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in any language learn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bove proverbs?

Make it clear to the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in English subject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and then the goals of this lesson。

Show on the whiteboard a writing。

高中英语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高一英语第十五单元的话题是“play”戏剧, 整个单元的设计围绕“戏剧”展开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内容涉及“编故事表演”、“读剧本”、“如何写剧本”等,让学生初步熟悉戏剧, 学会剧本的欣赏、写作和表演。我上的这节课本单元的第三节阅读训练课,是由法国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改编的短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接触、了解戏剧的一些特点,又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体验语言,而提升自己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戏剧的体裁,熟悉和体验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和剧中人物的典型语言。 (2)在认知、理解剧情的基础上,学会欣赏戏剧。

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阅读技巧,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2)能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同时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3)能根据所读材料运用适当语言进行表演。

德育目标:通过本文激发学生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整体提高人文素质。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此外,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1.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并以此指导阅读;训练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阅读微技能;3.对戏剧深层次的理解及戏剧的欣赏,认识及分析主人公的人物特征及人物性格。

(2)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2.对戏剧的欣赏及课本剧的表演。

4.教学辅助工具:

由前面两节课编故事及表演引出戏剧和学生们所喜欢的不同戏剧类型(funny plays,serious plays or sad plays),然后通过brainstorm让学生以个人活动的方式列举出中外著名的剧作家,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把作家、作品、国籍进行连线,以此引人法国作家莫泊桑及短剧《项链》。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激活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进行本文的阅读做了铺垫和准备。

高中英语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 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Step 1 Greeting Step 2 Leading-in

1. Get students to enjoy a story read by a student. While listening to the story, they should keep the underlined sentences in mind and then teacher will check up how many sentences the students remember.

It was snowing and very cold outside. A little girl 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 selling matches. She didn’t wear any shoes because she . She but nobody bought a single one. She was so cold that she sat in a corner . She lit a match and saw a Christmas tree The and she . She lit another one and saw her grandmother. , her grandmother went away with her .The next day, people 2. Brainstorming

What is the Past Participle? In your opinion, what role does the Past Participle play in the sentences?

设计说明:

1. 教师首先展示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和文本,然后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和学生的朗读,目的是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作一个冲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起好奇心。

2.利用新颖和形象的图片导入,让学生边听边记,最后考查学生记住几个过去分词,符合中学生的挑战心理,激发它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过去分词。再者通过头脑风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和对话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

Step 3 Discover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1.Find out the Past Participle, and tell what role the Past Participle play in the sentences.

*…saw a Christmas tree *The candles were burning brightly…

*…she wished all her matches …

*…she sat in a corner with her legs …

*…people saw the girl …

*, her grandmother went away with her .

设计说明:

通过叙述式和游戏式,引导学生利用过去分词形式解释所设置的文本信息,借助小组竞赛,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过去分词形式用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的各种结构进行归纳。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o you have any puzzles in using The Past Participle?

(2)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Participle and The Present Participle?

3. Work in pairs to tell w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Participle and The Present Participle.

(1)The gentleman called Chen Kaichi is our intern teacher(实习老师).

(2)The people sitting behind the classroom are all English teachers.

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作定语的区别:过去分词强调动作___________, 现在分词强调动作___________。

(3) I saw her taken out of the classroom.

(4) I saw her coming into the classroom.

去分词强调他们之间的___________, 现在分词强调他们之间的_____________

(6) Seen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the city looks more beautiful to us.

(7) Seeing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we find the city very beautiful.

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区别:过去分词主句的主语之间是。 而现在分词与主语的主语之间是。

设计说明:

1、通过文字所描绘的语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过去分词,并共同回顾、归纳过去分词的用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下列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化、真实化的语境中明白过去分词和动词-ing充当定语、宾补、状语的异同。这项操练活动大大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还加深了对所学语法现象的理解。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Past Participle”? Can you use it correctly? Let’s have a try.

(Divid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each group has two chances to choose the exercise to do .If the answers are correct ,the group will get the points. If the group fail , other groups will have the chance .)

2. of show about family is more popular.

1. As is known to us all, traveling is____, but we often feel_____ when we are back from travels.

A. interesting; tiredB. interested; tiring C. interesting; tiring D. interested; tired

2. He found a magazine _____ with the owner’s name_____ on the desk with the back cover _____ off.

A. marking, lying, torn B. marked, lying, torn

C. marked, laid, tearing D. marking, laying, tearing

3.______ the room, the man found the phone______ .

A. Entering; stealingB. Entering; stolen

C. To have entered; being stolenD. Having entered; to be stolen

1. Having not seen the film, I can’t tell you what I think of it.

2. The men worked for extra hours got an extra pay.

3. Knowing little English, he had trouble making himself understanding.

4. Do you notice the girl dressing a red coat?

5. Giving more time, we could do it much better.

1.发现学生下午昏昏欲睡的样子,老师竭尽所能来激发(arouse)他们的兴趣。 arouse their interest.

the teacher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to arouse their interest.

a group of students , the teacher, the office, followed, by , entered

Moyan , stood there, surrounding , many , reporters

country. Now h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his wife , he is taking a walk on the path(小路) happy.

I am Robinson Crusoe. I have been alone on the island for two weeks. I don’t know by, but I couldn’t make . The other day, I was see a small house in the . There was nobody there. I am still alone!

1. A. cuted B. cutC. cutting D. to cut

2. A. pastB. passedC. passing D. to pass

3. A. hearing B. understood C. heard D. understanding

4. A. delighted B. disappointed C. interested D. confused

5. A. breakingB. to break C. broken D. break

设计说明:

1.新课程呼唤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因而设计时选择了学生熟悉事物作为话题,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结构。

2.任务型活动: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调动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教师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设分组随机选题竞答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的挑战意识。

高中英语课件 篇11

By the end of 2006, China had launched 24 recoverable satellites (FSW) in total. Among them, 23 were launched successfully, of which all but one were successfully recovered. Recoverable satellites launched by China are listed in Table 1.

作 者:Tang Boehang  作者单位:Chief Designer of Recoverable Satellites 刊 名:中国航天(英文版) 英文刊名:AEROSPACE CHINA 年,卷(期):2008 9(3) 分类号:V4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件 篇12

(二)理论依据:

1.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在认知发现说中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3)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4)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2.语言习得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 (acquisition),另外一种是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获得思维的碰撞,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中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设计特色:以计算机为话题,遵循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体验而习得语言,并在学生的博客上运用语言,学生学得快乐,有效果。

1.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授语法时,我们教师不应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真实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本课的设计即以此为本,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发现,体验、实践而习得语言的平台。

2.本课学习的内容是NSEC Module2 Unit3 Computer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中的一个课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较多,既包含新词汇的学习和巩固,副词的运用,又包含语法的讲解,一节课很难落实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虽然在初中曾经出现,但不做要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好。基于这两点考虑,笔者对教材进行重组,把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的语法课单独作为一个课时,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着名语言学家Littlewood 曾经说过:“语言能力是具备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因为一连串不合语法的句子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好的交际能力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作基础”.因此本课语法教学将对掌握好这一模块语言知识及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都起着支持的作用。

3.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其结构,由于初中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并且介绍过于简单,学生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应用。但初中这一语法点的.介绍,为高中体验和应用提供了知识储备。所以,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计算机为主线,展开语法知识的教学,体验和应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是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三、学情分析

1.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对现在完成时被动态已有所了解,但是在掌握的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一小部分同学确实掌握的不错,从而可能对这课学习没有很强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还不太明确;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给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各种活动,有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有机械操练和实践性及创造性活动,循序渐进,期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三年的初中英语学习,使学生储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英语知识,能较好地展开话题讨论,各抒己见。笔者采取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兴趣,希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和创造的状态中,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学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策略:通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比较,以及现在完成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困难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鼓励学生运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在情景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5.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优缺点,正确使用计算机。

1.教学重点: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结构和规则,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电脑。

2.教学难点: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应用,通过合作交流表达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