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数学量的教案十五篇

最新幼儿数学量的教案十五篇。

了解“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的定义及其应用就请继续查看下文,兴奋地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激发您的思考。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保障。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

活动难点: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2.人手一份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的纸。

3.长方体、正方体的蛋糕。

1.以《两只笨狗熊》故事引发幼儿讨论。

问题:为什么两只笨狗熊会上狐狸的的当?究竟“笨”在哪里?

2.归纳:两只笨狗熊就笨在不会把干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所以上了狡猾狐狸的当。

1.请幼儿拿出藏在小椅子下的圆形,练习用纸(平面:圆形)代替“饼”,尝试二等分。

2.教师提问:怎样把圆形饼干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回答。

3.请幼儿练习用纸(平面: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代替“饼”,再一次操作,尝试二等分。(提醒幼儿比较,等分后两份是否一样大?再把分后的每一份与原来的作比较。)

4.教师请幼儿说说将正方形、长方形和等边三角形二等分的分法并演示自己分的方法。(把纸对折,角对角、边对边,就是一样大的两份了。)

5.汇总各人分“饼”的情况,强调将“饼”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就叫“二等分”。

三、学习将长方体、正方体的“饼”二等分。

1.教师示范将长方体的蛋糕二等分。

2.分发正方体的蛋糕,让幼儿尝试二等分。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2)

题目: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以时间为主题设计的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

一、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思维特征已经从具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化,而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无直观形象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7:00起床,8:00入园、11:00吃饭,12:30午睡,2:30起床,4:0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

幼儿情况分析:在时间概念中,小班幼儿对一年四季有了较初浅的感知,对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间概念也有了清晰的感知;中班幼儿则对昨天、今天、明天掌握较好,而大班幼儿则对时间更加敏感,对于大人手上的手表更加感兴趣,总是会提出怎么滴答滴答的响,为什么这个细细的针会动呢等等。而现今每家每户都配有时钟,幼儿则更加向往了解时钟和时间的关系并希望能读懂时钟。而大班幼儿对时间的了解掌握也可为入小学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因此我以时间为主题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

二、说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起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结合科学领域中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特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并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入手分别制订为:

1.知识目标:认识时钟,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能叫出名称。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记录、交流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3.情感目标: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初步掌握整点、半点记录的方法。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大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大班幼儿理解水平方面,对时钟的半点整点运转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分针和时针之间的运转规律是非常重要。而记录时间则又为幼儿提升了一个高度和难度。

四、说教学准备

准备分为前期知识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学准备

一)前期知识经验准备:

1、首先教师设计一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发给每位家长,在这张表中有如下内容:幼儿起床时间、早点时间、入园时间、中餐时间、午睡时间、午睡起床时间、晚餐时间、晚上入睡时间。并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进行相应的一日活动。

2、指导家长作好幼小衔接工作,初步的带领幼儿感知时钟的整点和半点。

3、班级主题墙饰中布置有各种各样的钟已经进行展示(可用蛋糕盒制作)

二)物质准备:

1、ppt幻灯片“我的一天”从小明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作息活动情况,在每张幻灯片上都画有相应的时钟和记录的时间(如7:00用数字7、冒号两点和00数字来表示和记录)

2、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操作钟,让幼儿在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教师自己使用的示范钟表。

3、操作记录表一:这份操作记录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突现(如在半张a4纸上画有时钟已经显示好的时间,又有小明起床或者进餐、午睡的图画)请小朋友记录时用文字表示,在这张图的右下角有—:—的图示,意思是让幼儿记录数字即可。

4、操作记录表二:这份记录表上有图片,只有记录时间—:—的图示但没有时钟做衬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记录自己午睡的时间等

三、说教学流程

设疑激趣,引入主题——观察操作,分享交流——合作探索,记录验证——迁移经验,生活引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引入主题(提问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播放幻灯片1,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钟、记录的数字)小明在什么时候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实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二)观察操作,分享交流

环节分析: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

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和自我实践操作。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游戏法。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小朋友,看,钟面上有什么呀?”“这钟面上都有那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等,来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时钟。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中,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谁能看出这三只小时钟上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纠正幼儿用宁波方言说的几点,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如:7时半;八时等)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能马上得以巩固。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突破重点。

环节分析: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3.看图拨时间

考考小朋友,看谁把刚才的知识学会了。”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后运用图片上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并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活动渗入到常规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合作探索,记录验证

环节分析:这个环节主要是突破难点解决目标2记录的方法,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幼儿已经对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理解的比较透彻,在此基础上深化幼儿对时间的概念性的记录从而突破难点。我园一直以来以数学活动为特色幼儿在对数学的掌握较好,但记录时钟上的整点和半点还是第一次,所以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次环节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要运用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1、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了三种操作卡片一种是上一环节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还未掌握的运用图文并茂的操作卡片进行操作;一种是有图没有时钟标志,但却有记录标志的;一种是有图片指示既无时钟指向又没有记录时间标志的操作卡片。

2、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自由选择操作卡片

3、操作前出示操作卡片请幼儿说说记录的正确方法,在操作时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在一天当中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分别在什么时候。(教师详细介绍记录的方法:时间的记录用数字表示:如7时半,用数字7、冒号和30表示,而7时则用数字7、冒号和00表示)

4、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交流互相感知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

5、将记录的结果以自由讲解的方式在集体内互相交流。

四)、迁移经验,生活引用

1、小朋友知道时间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除了以上的这些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你还会在哪些时间做什么事情呢?比如游戏、玩玩具、做客。

2、你还将用宝贵的时间做哪些事情。时间很宝贵,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希望小朋友们像小明一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名能干的孩子。

五、说本次活动亮点

1、数学活动生活化、数学活动游戏化。幼儿的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才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2、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坚持师幼互动原则。整个活动创造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教师在活动中一直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身份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3、,注重个体差异性,通过幼儿自我操作实践建构知识经验。通过不同的操作卡,让每位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会手口一致点数2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2、能根据实物卡片,圆点卡片,数字卡片取出相同数量的物体。

教案准备:

物质准备:萝卜卡片若干。

材料准备: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数数可爱的小兔》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

教案过程:

1、出示挂图《数数可爱的小兔》。引导幼儿正确点数2以内的实物。 【】

引导语:草地上有谁?小白兔有几只?小黑兔有几只?小灰兔呢?

2、复习数字"1""2"引导幼儿认读数字。

出示数字卡"1""2",引导幼儿认读数字。

依次出示数字卡片"1""2",请幼儿看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萝卜卡片。

引导语:请小朋友看着数字取出相应的数量的卡片。

3.游戏"看谁找得快?",引导幼儿找出身上1和2的数量。

引导幼儿和同伴互相看看并说说:小朋友的脸上有什么?眼睛有多少?鼻子呢?什么可以用数学1表示、什么可以用数字2表示?

4.游戏"请你像我这样做",引导幼儿感知1和2的数量。

引导语:请小朋友认真看(听)老师做了几下动作,请你和我做一样多的动作。 5.引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科学。"1"和"2"》。

找找另一半:根据半颗新形上画的实物,找出画有相同实物数量的另外半个心形贴贴纸,组成一个完整的心形图案。

拼毛毛虫:根据毛毛虫脸上的数字,找出数量相同的圆点或实物贴贴纸,拼在一起租成毛毛虫的身体。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初步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第六组:心形,梅花形,蝴蝶形纸各若干;每组剪刀,回形针若干;每位幼儿一张圆形纸。

(1)学习把一个图形等分成两份。

“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一张什么形状的纸,请你们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分好了还要想个办法证明你分的两份一样大。(幼儿操作并验证)“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把圆形的纸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

“谁来告诉我们,你把什么形状的纸分成了大的两份,怎样证明分的两份一样大?(随着幼儿的讲述,老师操作验证)分出来的一份和原来的一张纸比,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

2、小组活动。

“今天的小组活动都是等分纸片,但是纸片的形状不同。要求是把每种形状的纸片都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还要试一试相同形状的纸片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每分一次都要想办法证明两份是一样大,再用回形针把两份别在一起。最后我们要比一比谁分的两份的方法最多。

3、活动评价。

幼儿讲述自己的分法,对同一形状能想到有多种分法的幼儿予以表扬。“刚才我们把各种形状的纸,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可不可以把它们分成一样大4份?你们可以试试。”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电影院,在餐厅,在商店。同样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排队或游戏时都会牵涉到序数,可幼儿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以《纲要》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地感知5以内事物的排序,体验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对于刚升上中班不久的幼儿来说,序数有点抽象,于是我们选择了给小区里的动物送信为题材,结合简单的二维坐标,让孩子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同时也对二维坐标有了初步的感知。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5以内的序数,并能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找到相应的楼层。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送信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每人三份任务卡、画笔、动物卡片、信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楼层。

师:小朋友们,你们家住在哪一楼呢?今天有位小客人(小兔)想请你们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它住在第5层,我们一起帮它送回家吧。

二、认识小区里不同屋顶的楼房。

师:这是一个快乐小区,小区里的楼房有什么不一样?屋顶的形状和颜色不一样。

三、帮邮递员叔叔送信,感知5以内序数。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们跟他一起去送信。

(1)邮递员叔叔分别掏出六封写着地址的信,小朋友一封一封帮他找到收件人并送到指定的楼房。

(2)邮递员叔叔掏出第七封信,信上只有收信人,没有地址,请小朋友帮忙找到收信人的地址,并将信送过去。

四、布置任务,巩固练习。

师:邮递员叔叔很满意大家的表现,他说小朋友们都很能干,他有三项任务想请你们帮忙一下。

(1)出示三张任务卡,并讲解如何操作

①请你找出楼房里的动物住在第几层,仔细数好后标上数字。

②请你给小动物写信,把地址写到信封上。

③这是一个住宅联系表,请你把小动物送回家。

每个小朋友带着三张任务卡,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认真把它完成。

(2)提出操作要求

①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帮你检查。

②做完后,请把材料放到原来的位置。

五、师幼一起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六、游戏:找信封。

师:老师在柜子里也整理了许多信封,这些信是老师送小朋友的礼物。

出示地址纸条,请小朋友根据地址纸条寻找自己的信封。

师:每个小朋友的礼物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密码纸条,请小朋友按照自己的纸条来寻找自己的礼物。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7)

本节课在我们大班年级组进行了一次研讨活动,本次的教学活动是在上次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在开始部分我就利用幼儿园老师相同款式的两辆汽车直接导入,从而让幼儿想到车牌号码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数字组合,让本次数学活动渗透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在最后一部分我以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为内容,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再结合我们班幼儿数学的发展水平,制定目标如下:

1、了解一些数字排序的知识,学习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有趣的数字》这节活动我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我采用图片导入,在我们幼儿园老师中有两辆一样的汽车,于是我把它们的汽车拍了下来,通过提问:这图片上的汽车,是我们幼儿园里马老师和许老师的汽车,它们颜色一样,外形一样,那她们平时用怎么办法辨别哪一辆汽车是自己的呢?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车牌号。并且车牌上的数字也有很多不同组合第二部分也是本活动的重点。为了发挥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首先我出示3个数字,提出数字组合的要求,让小朋友来写一写可以排列组合成哪些组合,先让孩子思考。然后教师将幼儿所说的数字组合展示出来,请将小朋友说的所有组合进行整理,并在记录的过程中用红笔来特别标注,方便幼儿寻找其中的规律。

第三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为了了解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我在这一块里面设计了一份操作活动,给孩子们3个数字,6辆汽车,让他们来给汽车制作车牌。

在教师讲评部分,因为操作纸比较小,为了使孩子们都能看清楚,因此我将孩子们的操作纸拍成照片的形式放到电脑里进行讲评,使每个孩子都能看到清楚。

第四部分,我利用PPT展示了不同的数字组合,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通过生活的拓展,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是“一课三议”后的最后定案,本次活动上下来解决了先前提出的“重点问题”,可是依然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动过程清晰流畅,环节层层递进。但在重点问题:3位数字排列的规律上我没有真正的讲解清楚,导致后面的4位数字有一大部分孩子没有真的弄清楚这种规律和学会排列的方法。数学活动讲究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思考――总结,而我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主体性,一味的主导孩子根据教师的流程来学习,轻视了孩子的“学”,在小结规律时,我的语言缺少规范性和严谨性和科学性,而这些是数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教师只注重集体,忽略了与个别孩子的交流,在很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还不是很恰当,值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慢慢改进。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8)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1、各种有图有真相、cc图库图片素材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

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

2、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3、提问:

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

(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 “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4、分类:

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 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提问:

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幼儿园数学教案:滚一滚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

1、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2、老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木板表面平与不平,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不一样; 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样,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也不一样。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9)

3、已经学习过了《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数的形成》,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

本活动中采用了故事讲述法、情景表演法、猜测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六、说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邻居”的关系――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游戏巩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年龄特点决定了学前幼儿的思维特性,他们对抽象的事物不感兴趣,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枯燥无味的讲解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我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利用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吸引幼儿注意。通过让幼儿给小动物找邻居,理解邻居的含义,为幼儿继续学习相邻数扫清障碍。(放视频)

2、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今天小动物们玩的可高兴了,天黑了,小动物们吃完饭都出去散步了!(将小动物全部拿走,只留下带有数字的小房子,以便讲相邻数做清晰的准备。)

听!是谁在说话呢?原来是数字3在说话,它也想知道它的邻居是谁,谁能告诉它?数字宝宝

师:小朋友都有两个好听的名字,比如王宸聪小朋友在家里妈妈叫你文慧,在幼儿园老师叫你王宸聪。邻居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邻数。那3的相邻数是几和几?

启发诱导,及时小结,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由小动物有小邻居过渡到数字宝宝们也有小邻居:数字宝宝的小邻居有个特殊的名称叫相邻数,突破教学重点。再让幼儿找出其他数的相邻数,使幼儿对相邻数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

3、理解“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发放幼儿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6、7、8、9、10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数字卡片,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然后再请它的相邻数上来。

数学知识的接受是要过程的,尤其是对中班幼儿,需要不断强化,来加深理解和认知,最后达到内化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找邻居》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强化新知。

5、结束部分:小动物回家睡觉,根据动物身上的数字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进一步巩固相邻数的概念。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0)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以下是幼儿趣味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一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活动评价。

(1)幼儿评价:拼得是什么图形?谁拼得好?为什么?

(注意用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较多图形的幼儿。

活动延伸: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1)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最枯燥无味的学科,那么怎么才能让幼儿喜欢上数学,对数学有兴趣呢?只有运用游戏才能让幼儿保持兴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我在开始的时候运用游戏来导入课题,先吸引住幼儿,又在结束的部分运用游戏,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观察法:运用PPT让幼儿能直观的了解画面,并通过画面上的物品越来越少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了解相同的物品应该摆放在一块。

操作法:让幼儿通过礼物自己动手操作,把同类的物品放到一个储物箱中。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让幼儿自己送小白兔礼物,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分类时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体现了自我判断能力。

游戏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玩,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幼儿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个活动我共分了三大环节,即感知--认知--分类刚开始设计了情景,在森林王国里,小兔在珠心算比赛中获奖了,大家去祝贺它。让幼儿扮演成小动物,孩子就很有表演欲望,把祝贺的礼物统一放在一起,先感知分类。导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求同,也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放到一起。出示老师带来的礼物,观看PPT,让幼儿观察都有什么礼物,礼物摆放的太乱了,引导幼儿一起整理,先把一种物品拿出来,摆放在一起。再拿出一种物品,摆放在一起。让幼儿认识并知道相同的物品应该放在一起。

第三个环节是分类,也就是把有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品放到一起。是第二环节的升华,加深。我运用的是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把带来的礼物按照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书本放到有图标的储物箱进行分类。能吃的就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有水果、蛋糕和糖果都是能吃的,这就需要幼儿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反复感受,已突破难点。

结束部分:

老师和幼儿抬着食物箱到外面草地上分享食物,让幼儿在游戏中欢乐愉快的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活动区,投放玩具卡《我会分类》请幼儿操作,并把各个类型的东西放在一起。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2)

幼教课堂设计

教师:***

日期:***

xx幼儿园

一.说教材: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都渗透着数学一一对应的知识,如:分午饭时,碗与勺子的一一对应、发水果、吃点心、小朋友的人数与所搬的小椅子的个数的对应与比较,既提高了幼儿的点数能力,又将对应、比较知识融合其中。数学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商品的多、少或等量。

因此,在本活动《对对、比比》中以生活为主进行比较。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1)能用重叠、并放等方式对应排列两组以上物品,并用以比较两组物品的多、少、一样多。(2)会用减少或增加的办法使不一样多的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

(3)能大胆地进行猜测。

二.说难点,重点

难点:1、孩子没有猜数字的经验,用自己的想法说多少。

2、如何让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一样多。

重点:1、一对一对应,使项目变得一样。

2、连线对应比较谁多谁少。

三.说活动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

(1) 物品:9个碗,10个勺子,8个杯子,7个盘子,10个红色雪花和9个蓝色雪花。

(2) 卡片:6双鞋,8件衣服,8条裤子。

学具:《幼儿数学活动中班》(上)第24-25页。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中要求,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活动采用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观察法:通过幼儿观察物品的多少,进行猜测什么物品多什么物品少,理解物品的多少需要比较才知道,并引起幼儿的思考。

2.操作法:通过幼儿尝试让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一样多,加深幼儿对“《对对、比比》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理解。

3.游戏法:在本次活动中,游戏是一条主线,通过幼儿“竞猜” “一对一”等小游戏来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分成: “竞猜游戏”——“一对一”比较——讨论——游“动物园”,这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 “竞猜游戏”。

请部分男孩和女孩站出来,让幼儿先猜猜出来的男孩、女孩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然后,我们用一对一的方法对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并根据相应的情况判断哪一个更合适?哪个少?

老师不断变换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反复玩游戏。这一环节大约进行4分钟。

第二环节是:“一对一”比较。

《规程》指出:“幼儿园活动组织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寓游戏之中。” 根据这一精神,我采用了游戏探索法让幼儿分别利用实物或**进行以下操作,比较、判断两种物品的多少,尝试让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一样多。

这一环节大约进行6分钟。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与讨论:一对一发现后,每组的项目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怎样让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这一环节大约进行5分钟。

第四环节:游“动物园”。

教师请幼儿为各小动物找朋友。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动物园’游玩,请小朋友给小猫和鱼、蜜蜂和花、球和海豹、蝴蝶和花一对一连起来做朋友,看看最后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给多的旁边的方框涂上红色,给少的旁边的方框涂上绿色,给一样多的旁边的方框涂上黄色。”这一环节大约进行10分钟。

在整个活动中,我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及形式,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达到我在活动前预设的目标。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3)

【设计意图】

大都市的孩子,对超市中的购物、买卖过程、商品价格既熟悉又充满好奇,同时,幼儿对价格的概念又很模糊,因为大部分家长只是让幼儿参与选购物品,而没有让其参与买卖过程,所以幼儿不能正确理价格解价格与钱币的关系。本活动试图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以幼儿园为活动中心,将社会、家庭、幼儿园三者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数学的真正意义。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参观过程中观察价格,并初步学会认读价格。

2.幼儿在亲历买卖的过程中,了解钱币与购物的关系。

3.幼儿尝试制作价格表,进一步认识价格的结构。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经验:对钱币面额已基本认识;能认读十位、百位数。

2.联系参观超市的有关事宜。

3.已制作好的价格卡若干,小卡片、笔等。

4.发动家长给幼儿每人五块钱,以便他们到超市进行自由购物。

活动一:超市里的购物体验

【活动过程】

一、寻找、认识价格

1.幼儿在超市里寻找价格,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价格的书写特点,了解价格通常都是用数字表示的,会有单位元,让幼儿在认识价格中认识小数点。

2.教师出示多种价格卡,幼儿由浅入深地学习认读百位、十位、带小数点的价格。

3.幼儿到各种商品前练习认读价格。

二、体验买卖过程

1.幼儿每人身上带了五块钱,教师了解幼儿想买什么,并一起讨论五块钱能否购买此商品。

2.由教师带领,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及付款,教师给予指导。

3.幼儿相互交流,分享自己购买的商品。

活动二制作价格卡。

【活动过程】

一、总结购物情况交流自己购买的商品,并展开讨论,巩固对价格的认识。

二、分组制作价格卡

1.幼儿画自己购买的和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为其标上价格。

2.幼儿给班级物品制作价格卡。

3.将制作好的价格卡放到相应的物品上,进行买卖游戏。

【活动延伸】

1.交给幼儿每人几张小卡片,请其在家与爸爸、妈妈制作大件物品的价格卡,如电器的价格卡。

2.将制作好的价格卡带回园讲述,巩固对价格的认识。

3.教师总结,帮助幼儿理解金钱与劳动的关系,让幼儿体验父母的辛勤劳动,并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设计评析】

现代的孩子很早就能认识一元、五元、十元面额的钱币,但对于钱币与价格的关系依然比较模糊。此活动在现实、轻松的情景中,帮助幼儿获得这些知识,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方案4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中班数学活动的教授方法与孩子的学习表现,为家长在家里教数学提供依据,小精灵儿童网站根据班级数学活动的课程进度选择了这个活动。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念。特设计了这次数学活动。俗话说:“玩是幼儿的天性。”在心理学上,这正是幼儿的一个正常年龄特点。小精灵儿童网站特别是对于数学,倘若一味的乏味,只会让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各方面的能力。中班的孩子也渐渐开始变得越来越活泼、好动,因此,我结合了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通过数字、数点及各数量的关系等,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2、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

2、材料袋:二种不同颜色、花瓣数、大小不同的花的卡片。

3、神秘箱,1-9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㈠根据要求摸花,能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1、出示装有花朵图片的神秘箱。请个别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摸出相应数量的花朵图片,并数一数摸得是否正确。如,摸3朵、4朵、5朵。

2、这些花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你能把一样的花放在一起吗?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㈡给花儿分类,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1、引导幼儿将花朵分类。

2、同伴之间交流分类的标准,说说自己把什么样的花放在了一起。

3、帮助幼儿明确:按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摆法。如,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花瓣数分。

㈢各色各样的花

1、出示操作材料《各色各样的花》,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朵花。

师:请你把相同的花圈起来,数一数有几朵,然后和圆盘中的一样数量的数字或点子连线。

2、引导幼儿按花的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或贴上数字粘纸。

3、引导幼儿认识具体物体、圆点与抽象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它们能表示同样的数量。

活动结束

收取活动材料,并逐一检查批改。

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教师在前面展示图片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师遮挡了,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改变提问策略站在左边提问后马上又站到右边提问照顾到幼儿全体那样活动效果就更好一些。

小温馨提示:数学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活动二、站队

活动目标:

幼儿主动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动物去郊游。内容:1、狮子大王组织小动物去郊游,小动物们按照大王的要求(矮高矮高矮高,走的、蹦的、走的、蹦的,)已经排好两队,小兔子、小松鼠、狗、猫、刺猬、小猪、大象、熊迟到了,它们该怎么样站队呢?2、队伍走着走着,中间的几只小动物因为去追路边的蝴蝶掉队了,它们很着急,请大家帮忙找找它们应该站在哪?怎么排?

活动过程:

一、帮助小动物排队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1,寻找规律接下去向后排。

2、观看多媒体课件内容2,找出哪个地方缺了,缺了什么。

二、站队

1、幼儿站成四竖排,进行。

方法:教师悄声告诉每组前几名幼儿做出两组规律,请后面的幼儿接着把规律做完。(如:坐下、起立、坐下、起立)

2、教师请中间几名幼儿停止动作,集体寻找中间缺了那些动作?

(幼儿熟悉方法后,可请幼儿代替老师接下去。)

延伸活动:

组织幼儿看规律符号进行站队。

幼儿数学量的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时钟,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合理安排时间,尝试制作时钟。

2、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示范用的时钟一个。

学具:一、二组:“看图画指针”材料纸;三、四组:“做钟面”材料钟面、时针、分针、图钉、橡皮泥;五、六组:“看时间牌画指针’材料纸;幼儿人手一只操作的模型钟。时间牌。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

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出示实物钟)

二.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一)、观察时钟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师问:1.钟面上都有什么(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二)、修钟。(放课件)

师:这里有小朋友做的4台钟,送到商店去卖,商店却退了货,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引导幼儿寻找钟面的错误之处有的钟面上数字呈逆时针方向排列;有的钟面上只有一根指针;有的钟面上时针在外,分针在内;有的钟面上指针偏离中心。

2、引导幼儿对上述错误提出修正意见。

(三)、玩钟表(课件)

1、游戏:结对子。

师:出示钟面与时间牌,将钟面和时间牌配对,要求幼儿讲出“这个时候我们小朋友在做什么”,并用动作来表示。

2、游戏:看动作拨时间

教师做动作,幼儿拨时间,也可以请孩子上来做动作。

三、做做玩玩

1、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师: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材料(幼儿边看边说)

2、介绍制作的方法

看图画指针:第一组、二组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每幅图画面内容,想一想做这件事的时间,再在钟面上画出指针表示的时间。

做钟面:第三、四组

师:请小朋友先在钟面的每一个圆点上写上数字,再把指针和钟面装在一起。钟面做好后自己报时间自己拨钟点。

看时间牌画指针:第五、六组

师:请选择一个时间牌(如:8:00)动手将钟面上缺少的数字补齐,再画出长针和短针。

3、幼儿动手操作要求幼儿自选择操作材料按要求制作。

教师观察幼儿参与活动情况,使每个幼儿能较主动地参加操作活动。

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

4、利用部分做好的时钟和幼儿一起来讨论:你们满意吗有要修改的吗哪个钟面有问题,什么问题

四、展示幼儿作品、讲评

请幼儿互相讨论、欣赏。

小结:今天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了钟,钟的设计也越来越美丽。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探究能力;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