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案 共50份
加法结合律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加法结合律教案、加法结合律教案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加法结合律教案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品,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新昌县南岩小学 盛国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三、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背景,从花店进花的情境引出新知,求李叔叔三次进货的总数。教学时让学生看ppt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进货的总数,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
查看更多>>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在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方面,相信教师们并不陌生。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以使得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氛围呢?非常荣幸地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加法结合律教案”的文章,请将此页收藏起来,下次访问时将更加方便!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1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36+()=64+()a +700=()+()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 = 10+(20+30)+40 2.简便计算。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37+26+63=37+(26+63)59+38+732=59+(
查看更多>>本精选文章“加法交换律教案”将为您呈现更多知识和见解,请您在阅读后,继续关注并收藏本页。教案和课件对于老师的日常教学很重要,制定精心的教案和课件可以帮助老师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因此,每天都需要老师认真规划并准备好教学教案和课件。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