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共49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我找到了一篇网络上非常适合大家阅读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章,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启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59页-62页
教材简析: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
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
查看更多>>教师的部分指责是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与此同时,教案课件的内容必须非常充实和详细。教案质量的高低常常衡量了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如何编写高质的教案课件呢?接下来的文章就会向您展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主题的详细内容,期待您能仔细参考和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5.做一做。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立体图形的识图。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
查看更多>>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一个精心制作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您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连减运算。教科书p76~p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4+618-1124+1727-920-9
96-16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36-39-26-8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一年级的小同学去游玩,一共有92人,乘坐两艘船,一艘船最多乘26人,另一艘船最多能乘44人,有几位小朋友不能上船?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列式:92-44-26=22(人)
92减44是什么意思?再减26是什么意思?
(2)9248
-44-26
4822
(3)列式:44+26=70
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92-70=22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89-36-27=100-54-38=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96-39-45=100-91-9=
3、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三、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文具
四、教学过程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