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大班教案 共50份
小于大班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小于大班教案、小于大班教案范文大全等内容,帮助大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更多小于大班教案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必备的教学准备工具,每天都需要老师认真编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制作科学规范的教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好的教学课件应具备哪些特点呢?今天栏目小编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大于小于大班教案”的优质文章,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欢乐,记得分享给您的朋友!
大于小于大班教案(篇1)设计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在幼儿已经认识+、一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一起编儿歌,通过儿歌、表演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
1、认识、,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两盘水果的图片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3、2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谁到我们幼儿园来做客了?蜜蜂蝴蝶飞呀飞,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导幼儿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出示两盘水果,让幼儿说出其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3和2),启发、引导幼儿说出3大于2。
3、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二、启发幼儿找出和的内在规律。
和都有一个开口,长的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呢?小朋友们可以看一下,无论是还是,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
三、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四、表演游戏:学做和。
请两名幼儿
查看更多>>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小班教案《比较大小》,欢迎你的品鉴!
小班教案《比较大小》
教案目标:
1. 学习和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2. 通过多种具体实物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 一张白纸
2. 数字卡片 1-10
3. 不同大小的实物:球、积木、水果等
教学步骤:
步骤1:导入新知识(10分钟)
a. 与学生一起回顾“大”和“小”的概念,例如大象和蚂蚁的大小差异。
b. 展示数字卡片1和10,问学生哪个数字更大。引导学生理解数字大小的概念,并介绍“比较大小”的概念。
步骤2:比较物品大小(15分钟)
a. 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请他们把纸撕成两半,一半大一半小。
b. 准备一系列实物,让学生用纸片将它们分成两组:大物品和小物品。
c. 挑选一个学生,让他向全班展示分组的结果并解释他的选择。
步骤3:探索不同物品的大小(20分钟)
a. 准备一些实物,如球、积木、水果等,大小各异。
b. 将这些实物分别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逐个比较它们的大小。
c. 引导讨论,询问学生如何比较这些物品的大小,鼓励他们用“大”、“小”、“更大”、“更小”等词语进行描述。
步骤4:小组活动(15分钟)
a.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6名学生。
b. 给每组一份准备好的不同大小的实物。
c. 让组员互相观察这些实物,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它们的大小差异以及如何进行比较。
步骤5:总结回顾(10分钟)
a. 邀请学生回到座位上,讨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观察和发现。
b. 请学生总结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
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设计一幅画,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实物,并用文字描述它们。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比较不同的物体:树木、楼房、校车等,让他们练习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2. 给学生出示图片,让他们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描述和讨论。
3. 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计一些创造性的比较大小的活动,如用积木搭建不同高度的塔等。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回答
查看更多>>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小班教案《认识大小》,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认识大小》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认识物体的大小,能够辨别物体的大小差异。
2. 让幼儿学会使用形容词描述物体的大小,提高其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不同大小的物体,如小球、大球、小瓶子、大瓶子等。
2. 准备一张图片,上面有不同大小的动物或物体。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物体,如一个小球和一个大球,然后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两个球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讨论物体大小差异。
2.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
教师展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如小球、大球、小瓶子、大瓶子等,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大小差异。教师可以问幼儿一些问题,如:“哪个球更大一些?”“哪个瓶子更小一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其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比较和分类: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不同大小的动物或物体,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一些问题,如:“哪个动物最大?”“哪个物体最小?”引导幼儿辨别和分类物体的大小差异。
4. 游戏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如“谁是最大的?”,教师手持不同大小的物体,让幼儿选择最大的物体。然后,教师换其他物体,让幼儿选择最小的物体。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巩固对物体大小的概念认识。
5. 制作物体大小对比图:
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纸和彩笔,让幼儿选择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在纸上绘制物体的形状,并标注物体的大小。最后,教师收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教室中,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欣赏。
6. 总结展示:
教师通过图片、物体和幼儿制作的对比图,对今天的活动进行总结展示。引导幼儿回顾认识大小的过程,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幼儿布置一些任务,如“观察周围的物体大小,然后画出来”,或者“找出不同大小的物体并形容它们的大小”。通过延伸任务,巩固幼儿对大小概念的理解,培养其观察和描述能力。
以上是小班教案《认识大小》的教学过程。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观察和描述物体大小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观察力,并巩固对大小概念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