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问题教案

盈亏问题教案。

研究与“盈亏问题教案”有关的话题是本文的中心议题。老师将汇总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尚未完成的老师必须抓紧时间。教案可供学生学习时参考和指导,仅供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盈亏问题教案(篇1)

平均数问题

一、知识要点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比如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成绩的好坏。求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求平均数。平均数问题不仅用在求平均分数上,还应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由同年龄不同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来分析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等。

在求平均数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1)被均分事物的总数量;(2)要均分的总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总数量 =平均数×总份数

我们看到,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例题

1、乐乐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85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分,问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分析:利用前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前两次考试的总分数,同理,也可以求出后三次考试的总分数,然后用前后几次考试的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是所求的平均分数。

解:(85×2+90×3)÷(2+3)

=440÷5

=88(分)

答: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88分。

练一练:萍姐姐去爬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那么,她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显然,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等于萍姐姐上下山的总路程除以上下山所用时间的总和。而题目中没有给出爬山的路程,也无法求出爬山路程。为此,我们可以假设山路为12千米,则上下山的路程为2×12千米。

解:2×12÷(12÷2+12÷6)

=24÷(6+2)

=24÷8

=3(千米/时)

答: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问: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像下面这样计算可以吗?为什么?

(2+6)÷2=4(千米/时)

(变式练习):小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步行。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骑车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求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分析:题目中没有给出总共行了多少时间,也没有给出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不妨假设总共行了2小时,那么所行路程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也可以求出来了。要是设共行

内部资料 小时,6小时等,也同样方便地算得同一结果。

解:(8×1+24×1)÷(1+1)=16(千米/时)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16千米/时.问:此题的平均速度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吗?为什么?

(8+24)÷2=16(千米/时)

2、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八个连续奇数的特点就是第一个和第八个的和、第二个和第七个的和、第三个和第六个的和、第四个和第五个的和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144是4个相同数的和。

解:每组数的和是:144÷4=36

中间两个数是:(36-2)÷2=17

17+2=19

因此,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练一练:5个数的平均数是102,如果把这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70,后3个数的和是390。问: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

解:前3个数与后3个数的总和是:70×3+390=600;

5个数的和是:102×5=510;

中间那个数是:600-510=90

答:中间那个数是90.(变式练习)把自然数1,2,3,4,„„,998,999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数的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这三个平均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1,2,3,4,„„,998,999是连续的自然数。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什么特点呢?我们把上述问题先化小到“把1,2,3,4,„„,9这九个自然数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每一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因为每一组的平均数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

这九个数的总平均数是:(1+2+3+4+„+9)÷9=45÷9=5,正好是这列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用(1+9)÷2=5得到。由此可以推断:从1开始的连续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可以用(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2得到。如果是连续奇数个自然数,那么平均数就是这列数中间的那个数。

解:因为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并且这个平均数应该是:(1+999)÷2=500 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 答: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例

3、有六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3,后三个数是34,求第四个数是多少?

分析:前四个数与后三个数中,第四个数重复计算,所以这七个数的总和比六个数的和多的数就是第四个数。

解:23×4+34×3-27×6

=92+102-162 内部资料

=32 答:第四个数是32.练一练: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阿呆、乐乐的年龄之和是24岁,阿呆、丫丫的年龄和是20岁,乐乐、丫丫的年龄和是16岁。问: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解:由题目可知,24+20+16得到的数是2个阿呆、2个乐乐和2个丫丫的年龄之和,因此将该数除以2就得到阿呆、乐乐和丫丫三人的年龄之和。

(24+20+16)÷2÷3=10(岁)

答: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

(变式练习)丫丫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常识平均成绩是85分,外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问:丫丫外语考了多少分?

分析:要求出外语考了多少分,必须先分别求出3门功课和4门功课的总分数。由三门功课平均分数85分,可以求出三门功课的总分数85×3=225(分),又由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可得他四门功课的总分数是:(82+2)×4=348(分),因此,总分之差就是外语成绩了。

解:(82+2)×4-85×3

=348-255

=93(分)

答:丫丫外语考了93分。

4、为了支援西部,1班班长小明和2班班长小红带了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书44本,钱全部用完。小明要了26本书,小红要了18本书。回校后,小明补给小红28元。问:小明、小红各带了多少元?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因为两人带了同样多的钱,刚好买了同一种书44本,因此,每人的钱恰好能买这种书的数目是:44÷2=22(本)。小明补为小红的28元钱,是小明多买的书的价钱,也就是4本书的价钱。

解:每本书的价格为:28÷(26-44÷2)=7(元)

小明、小红各带的钱数:44×7÷2=154(元)

答:小明、小红各带了154元,每本书的价格为7元。

练一练:一个旅游团租车出游,平均每人应付车费40元。后来又增加了8人,这样每人应付的车费是35,问:租车费是多少元?

解:后来增加的8人所付的总费用为:35×8=280(元)

增加8人后,每人应付的车费减少了:40-35=5(元)

后来增加的8人所付的总费用应与原人数所少付的总费用相等,因此:

原有人数为:280÷5=56(人)

租车费为:40×56=2240(元)答:租车费为2240元。

(变式练习)今年前5个月,小明共存钱21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钱,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内部资料 解: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21÷5=4.2(元)

若要平均储蓄超过5元,则需要从后几个月的储蓄中挪出一部分给前5个月,且需要挪(5-4.2)×5=4(元);而从5月起,每个月储蓄6元钱,6-5=1(元),即每个月可以拿出1元补给前5个月,4÷1=4(个),所以从5+4+1=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5、某商场食品部将10千克巧克力糖,12千克奶糖,8千克水果糖合成一种混合糖。已知巧克力糖每千克18元,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6元,求混合糖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解:混合糖的总价钱是:10×18+12×12+8×6=372(元)

混合糖重:10+12+8=30(千克)

混合糖平均每千克的价钱是:327÷30=12.4(元)答:混合糖每千克的价钱是12.4千克。

练一练:牛奶糖每千克17.8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1元,牛奶糖5千克与巧克力糖多少千克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元?

解:每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少:19-17.8=1.2(元)

5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5千克的价钱少:1.2×5=6(元)

每千克巧克力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多:21-19=2(元)

要想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元,则需要巧克力糖:6÷2=3(千克)答:需要巧克力糖3千克。

(变式练习)商店用相同的费用,买进甲、乙两袋不同的糖果,已知甲袋糖果每千克需要6元,乙袋糖果每千克需要4元,如果把两袋糖果混合在一起,那么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假设商店分别用了12元买来甲、乙两袋糖果,则

甲袋糖果有:12÷6=2(千克)

乙袋糖果有:12÷4=3(千克)

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12×2÷(2+3)=4.8(元)答: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4.8元。

内部资料

盈亏问题教案(篇2)

盈亏问题 第 一 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分享

麒麟飞到北极变什么啊?答案:冰激凌 世界上什么鸡跑的快?答案:肯德鸡块 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梅花(没花)又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野梅花 来了一群羊(水果)答案:草莓 来了一群狼(水果)答案:杨梅 来了一群狮子(体坛名将)答案:郎平什么动物最没有方向感?答案:麋鹿(迷路)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和是53岁,小明年龄的4倍比爸爸的年龄多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相差几岁? 【解析】 把小明的年龄看成是一份,那么爸爸的年龄是四份少2,根据和倍关系:

小明的年龄是:(53+2)÷(4+1)=11(岁),爸爸的年龄是:53-11=4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差是:42-11=31(岁)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及例题解析

盈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还有些实际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 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例 1】 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解析】 比较两种搬砖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每人搬4块,还剩7块砖;每人搬5块,就少2块.这两次搬砖,每人相差541(块).第一种余7块,第二种少2块,那么第二次与第一次总共相差砖数:729(块),每人相差1块,结果总数就相差9块,所以有少先队员919(人).共有砖:49743(块).

【例 2】 学而思学校新买来一批书,将它们分给几位老师,如果每人发10本,还差9本,每人发9本,还差2本,请问有多少老师?多少本书?

【解析】 “差9本”和“差2本”两者相差927(本),每个人要多发1091(本),因此———————————————————————————————————————————————————

就知道,共有老师717(人),书有710961(本).

【例 3】 某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住5人则有14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住7人,则多出4个床位,问宿舍几间?住宿生几人? 【解析】 由已知条件

每间5人 少14个床位

每间7人 多4个床位

比较两次分配的方案,可以看出,由于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每间多住(75)2人,一共要多出(144)18个床位,根据两种方案每间住的人数的差和床位差,可以求出宿舍间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住宿生人数.

解:(414)(75)=9(间)591459(人),或79459(人)

【例 4】 猫妈妈给小猫分鱼,每只小猫分10条鱼,就多出8条鱼,每只小猫分11条鱼则正好分完,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猫?猫妈妈一共有多少条鱼?

【解析】 猫妈妈的第一种方案盈8条鱼,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8条,两次分配之差是11101(条),由盈亏问题公式得,有小猫:818(只),猫妈妈有810888(条)鱼.

【例 5】 幼儿园将一筐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全部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分5个,则余下10个。如全部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分到8个,则缺2个。已知大班比小班多3人,问:这筐苹果共有多少个?

【解析】 先把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转化为一样。大班减少3人,则苹果又收回3515个苹果,人数一样,根据盈亏问题公式,小班人数为:(15102)(85)9人,苹果总数是89270个。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1、明明过生日,同学们去给他买蛋糕,如果每人出8元,就多出了8元;每人出7元,就多出了4元.那么有多少个同学去买蛋糕?这个蛋糕的价钱是多少? 【解析】 “多8元”与“多4元”两者相差844(元),每个人要多出871(元),因此就知道,共有414(人),蛋糕价钱是84824(元).

2、一位老师给学生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正好分完,问:有多少位学生?共多少粒糖果? 【解析】 第一种分配方案盈9粒糖,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9粒,两次分配之差是541(粒),由盈亏问题公式得,参与分糖的同学有:919(人),有糖果9545(粒).

———————————————————————————————————————————————————

五、训练辅导(Tutor):

1、猴王带领一群猴子去摘桃.下午收工后,猴王开始分配.若大猴分5个,小猴分3个,猴王可留10个.若大、小猴都分4个,猴王能留下20个.在这群猴子中,大猴(不包括猴王)比小猴多 只. 【详解】 当大猴分5个,小猴分3个时,猴王可留10个.若大、小猴都分4个,猴王能留下20个.也就是说在大猴分5个,小猴分3个后,每只大猴都拿出1个,分给每只小猴1个后,还剩下201010个,所以大猴比小猴多10只.

2、智康学校三年级精英班的一部分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解析】 由题目条件知道,同学的人数与糖果的粒数不变,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每人分5粒则少6粒,两种不同方案一多一少差9+6=15(粒),相差原因在于两种方案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每人相差一粒,15人相差15粒,所以参与分糖果的同学的人数是15÷1=15(位),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六、反思总结(Thinking):

———————————————————————————————————————————————————

堂堂清落地训练——坚持堂堂清,学习很爽心

(总分100分)

1、有一批练习本发给学生,如果每人5本,则多70本,如果每人7本,则多10本,那么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多少练习本呢? 【解析】 由题意知:第一种方案:每人发5本多出70本;第二种方案:每人发7本多出10本;两种方案分配结果相差:701060(本),这是因为两次分配中每人所发的本数相差:752(本),相差60本的学生有:60230(人).练习本有:30570220(本)(或30710220).

2、王老师去琴行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多30元,问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王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

本题购物的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买7把差110元,第二个方案:买5把还多30元,从买7把变成买5把,少买了752(把),而钱的差额为:11030140(元),即140元可以买2把小提琴,可见小提琴的单价是每把70元,王老师一共带了707110380(元).3、甲、乙两人各买了相同数量的信封与相同数量的信纸,甲每封信用2 张信纸,乙每封信用3 张信纸,一段时间后,甲用完了所有的信封还剩下20 张信纸,乙用完所有信纸还剩下10 个信封,则他们每人各买了多少张信纸?

由题意,如果乙用完所有的信封,那么缺30 张信纸.这是盈亏问题,盈亏总额为(20+30)张信纸,两次分配的差为(3-2)张信纸,所以有信封(20+30)÷(3-2)=50(个),有信纸2×50+20=120(张).

4、实验小学学生乘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60人,则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恰好多出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车,多少个学生? 【解析】 没辆车坐60人,则多余15人,每辆车坐60+5=65人,则多出一辆车,也就是差65人.因此车辆数目为:(65+15)÷5=80÷5=16(辆).学生人数为:60×(16-1)+15=60×15+15=900+15=915(人)

5、幼儿园把一袋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 粒就缺6 粒.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4 粒就余4 粒.已知大班比小班少2 个小朋友,这袋糖果共有多少粒? 【解析】 如果大班增加2 个小朋友,大、小班人数就相等了,变为“每人5 粒缺16 粒,每人4 粒多4 粒” 的盈亏问题.小班有(16+4)÷(5-4)=20(人).这袋糖果有4×20+4=84(粒).

———————————————————————————————————————————————————

家庭作业

(总分100分)

1、学而思学校三年级基础班的一部分同学分小玩具,如果每人分4个就少9个,如果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个小玩具? 【解析】 第一种分配方案亏9个小玩具,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9个,两次分配之差是:431(个),由盈亏问题公式得,参与分玩具的同学有:919(人),有小玩具9327(个).

2、幼儿园给获奖的小朋友发糖,如果每人发6块就少12块,如果每人发9块就少24块,总共有多少块糖呢?

由题意知:两次的分配结果相差:241212(块),这是因为第一次与第二次分配中每人相差:963(块),多少人相差12块呢?1234(人),糖果数是:641212(块)(或942412)

3、工人运青瓷花瓶250个,规定完整运到目的地一个给运费20元,损坏一个倒赔100元.运完这批花瓶后,工人共得4400元,则损坏了多少个? 【解析】 本题中“损坏一个倒赔100元”的意思是运一个完好的花瓶与损坏1个花瓶相差10020120(元),即损1个花瓶不但得不到20元的运费,而且要付出120元.本例可假设250个花瓶都完好,这样可得运费202505000(元).这样比实际多得50004400600(元).

就是因为有损坏的瓶子,损坏1个花瓶相差120元.现共相差600元,从而求出共

(202504400)(10020)5(个)损坏多少个花瓶.根据以上分析,可得损坏了.

4、秋天到了,小白兔收获了一筐萝卜,它按照计划吃的天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吃4个,要多出48个萝卜;如果每天吃6个,则又少8个萝卜.那么小白兔买回的萝卜有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解析】 题中告诉我们每天吃4个,多出48个萝卜;每天吃6个,少8个萝卜.观察每天吃的个数与萝卜剩余个数的变化就能看出,由每天吃4个变为每天吃6个,也就是每天多吃2个时,萝卜从多出48个到少8个,也就是所需的萝卜总数要相差48+8=56(个).从这个对应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只要求56里面含有多少个2,就是所求的计划吃的天数;有了计划吃的天数,就不难求出共有多少个萝卜了.吃的天数:(48+8)÷(6-4)=56÷2=28(天),萝卜数:6×28-8=160(个)或 4×28+48=160(个).

5、幼儿园把一袋糖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6粒就缺8 粒.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9粒就余4粒.已知大班比小班少3 个小朋友,这袋糖果共有多少粒? 【解析】 如果大班增加3 个小朋友,大、小班人数就相等了,变为“每人6 粒缺26 粒,每人9 粒多4 粒” 的盈亏问题.小班有(26+4)÷(9-6)=10(人).这袋糖果有10×9+4=94(粒).

———————————————————————————————————————————————————

盈亏问题教案(篇3)

盈亏问题

知识要点

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少分,则物品有余(盈);每人多分,则物品不足(亏)。已知所盈和所亏的数量,求物品数量和人数的应用题叫盈亏问题。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差额和两次分配的数量差,然后利用基本公式求出分配者人数,进而求出物品的数量。

例题讲解

例题1 小明的妈妈买回一篮梨,分给全家。如果每人分5个,就多出10个;如果每人分6个,就少2个。小明全家有多少人?这篮梨有多少个?

练习一

1,幼儿园阿姨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10粒糖,则多了8粒糖;如果每人分11粒糖,则少了16粒糖。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袋糖有多少粒?

2,有一根绳子绕树4圈,余2米;如果绕树5圈,则差6米。树周长是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3,一些同学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多出3个位置;如果每条船坐4人,则有3个人没有位置。一共有多少条船?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例题2 幼儿园买来一些玩具,如果每班分8个玩具,则多出2个玩具;如果每班分10个玩具,则少12个玩具。幼儿园有几个班?这批玩具有多少个?

练习二

1,小明带了一些钱去买苹果,如果买3千克,则多出2元;如果买6千克,则少了4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小明带了多少钱?

2,一个小组去山坡植树,如果每人栽4棵,还剩12棵;如果每人栽8棵,则缺4棵。这个小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3,一组学生去搬书,如果每人搬2本,还剩下12本;如果每人搬3本,还剩下6本。这组学生有几人?这批书有几本?

例题3 老师买来一些练习本分给优秀少先队员,如果每人分5本,则多了14本;如果每人分7本,则多了2本。优秀少先队员有几人?买来多少本练习本?

练习三

1,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4粒,则多了12粒;如果每人分6粒,则多了2粒。有小朋友几人?有多少粒糖?

2,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分给全家人,如果每人分6个,则多了12个;如果每人分7个,则多了6个。全家有几人?妈妈共买回多少个苹果?

3,某学校有一些学生住校,每间宿舍住8人,则空出床位24张;如果每间宿舍住10人,则空出床位2张。学校共有几间宿舍?住宿学生有几人?

例题4 学校派一些学生去搬一批树苗,如果每人搬6棵,则差4棵;如果每人搬8棵,则差18棵。学生有几人?这批树苗有多少棵?

练习四

1,自然课上,老师发给学生一些树叶。如果每人分5片叶子,则差3片叶子;如果每人分7片叶子,则差25片树叶。学生有几人?一共有树叶多少片?

2,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数学题,如果每人做6道,则少4道;如果每人做8道,则少16道。有几个学生?多少道数学题?

3,学校排练节目,如果每行排8人,则有一行少2人;如果每行排9人,则有一行少7人。一共要排几行?一共有多少人?

例题5 三(1)班学生去公园划船,如果每条船坐4人,则少一条船;如果每条船坐6人,则多出4条船。公园里有多少条船?三(1)班有多少学生?

练习五

1,学校给新生分配宿舍,如果每间住8人,则少2间房;如果每间住10人,则多出2间房。共有几间房?新生有多少人?

2,同学们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少2条船;如果每船坐7人,则多出2条船。共有几条船?有多少个同学?

3,小明从家到学校,如果每分钟走40米,则要迟到2分钟;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早到4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盈亏问题教案(篇4)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百分比的应用---盈亏问题》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上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章《比和比例》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比分数小数间的互化(百分比的意义)和百分率的计算和百分率在统计中的应用(百分比应用的1、2)。作为百分比的应用的第3节课---盈亏问题,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学习困难,首先是六年级学生对于盈利和亏损这种经济问题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其次是公式的推导和记忆,运用都有些困难。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推导出盈亏问题中4个公式,能利用公式灵活解决盈亏问题。难点是盈利和亏损同时出现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班级六(7)班是个相对比较活跃的班级,有大概10位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回答问题,而且答对率也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基础很差,不善于表达甚至跟不上。面对这一差异情况,在这节课中应该设置各个层次的题目,而且在一些难题上以分解提问,一题拆分的形式,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尽量地让80%以上的同学参与到学习中。

三、说备课(教法分析)

作为一节新授课,考虑到盈亏问题学生比较陌生,而且不易理解等难度。因此在备课中主要是以一题分解,对比引出,推导和理解公式并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等方法

教学流程是:一、问题引入二、探索新知三、应用新知四、巩固新知五、师生小结

主要解决的内容是:概念学习,盈亏率的对比教学盈利和盈利率的不同分析,灵活运用条件(在成本、售价、盈亏率)中已知两个求出第三个量,盈亏同时出现时的问题。

四、说反思(课堂分析)

1、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活跃,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个班好像反应很快,其实该班存在部分学生只是善于说,但不善于做,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好的效果,不一定是真正有这么好的效果。但总体我觉得授课过程比较流畅,预设的问题和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某些有难度的题目利用分解提问,分体解决的方式,顾及到了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了部分学习不自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2、上课过程在PPT放映的过程中由于有电子白板技术的全程应用,感觉课堂容量明显增多,而且可以用划线画或圈出重点,让学生清晰可见重要语句或过程。在讲、评、做练习中随时更正,擦出,节省了很多时间。

2、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匆匆小结,时间上有些仓促,原因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可能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新授课的难度应该有所降低。

盈亏问题教案(篇5)

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一)、引入问题:

①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元,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

②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3%以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

元;

③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定价是

④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获利10%,则该商品的标价为

⑤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30%后,2001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前价格为

元。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问题:销售中的盈亏(课本104页探究1)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收入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利润率?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本题看是否盈利还是亏损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看卖出两件衣服盈利与亏损谁大。

现在我们来看卖出盈利25%的这件衣服盈利多少。

设盈利25%的这件衣服进价是x元,可得怎样的方程?

。再来看亏损25%的这件衣服亏损多少元。

设亏损25%的这件衣服进价是y元,可得怎样的方程?

。所以这件衣服的利润是

元。因此,卖这两件衣服

元。

例2 某种商品零售价每件900元,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商店按零售价的9折降价并让利40元销售,仍可获利10%,则这种商品进货每件多少元?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实际售价-40-进价=利润。

设这种子商品进货每件x元,那么实际售价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实际售价是

,利润是。

由此可得方程为

解之,得x=

。所以这种商品进货每件

元。

(三)、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问题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问题2:我国股市交易中每天、卖一次各交千分之七点五的各种费用,某投资者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入上海某股票1000股,当该股票涨到12元时全部卖出,该投资者实际盈利为多少?

出油率问题

问题:油菜种植的计算(课本105页探究2)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1)今年与去年相比,这个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4亩,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多少?

(2)油菜种植成本为210元/亩,菜油收购价为6元/千克,请比较这个村去今两年油菜种植成本与将菜油全部售出所获收入。

分析:问题中有基本等量关系:

产油量=油菜籽亩产量×含油率×种植面积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下列问题:

(1)设今年油菜种植面积为x亩,则可列式表示去今两年的产油量(单位:千克)去年产油量=。

今年产油量= 根据今年的产油量=去年的产油量(1+20%),可得方程:。解之,得 x=。

所以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 亩。(2)去年的油菜种植情况为

油菜种植成本是:。

售油收入是:。

1、电价问题

据我们调查,我市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为每天早晨7时到晚上23时每度0.47元,每天23时到第二天7时每度0.25元.请根据你家每月用电情况,设计出用电的最佳方案.

2、水费问题 我市为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吨部分按0.45元/吨收费,超过10吨而不超过20吨部分按0.8元/吨收费,超过20吨部分按0.50元/吨收费,某月甲户比乙户多交水费3.75元,已知乙户交水费3.15元.

问:(1)甲、乙两户该月各用水多少吨?(自来水按整吨收费)

(2)根据你家用水情况,设计出最佳用水方案.

3、用气问题

某市按下列规定收取每月的煤气费:用煤气如果不超过60 立方米,按每立方米o.8元收费;如果超过60 立方米,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1.2元收费.怎样用气最节约?请设计出方案来.

4、电信支费

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信业务不断推出,请你通过市场调查,为你家设计出一种通讯方案.

(1)两地间打长途电话所付电费有如下规定:若通话在3分钟以内都付2.4元.超过3分钟以后,每分钟付1元.

(2)某移动通讯公司升级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话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根据上述资料,(1)你认为一个月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或用长途电话合算些?

第三章第一阶段复习3.1-3.2〔1〕

一、双基回顾

1、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含有 的 叫做方程;

使方程 相等的 的值叫做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1〕只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 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指出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1)2x-y=3;(2)x=0;(3)x2-2x+1=0;(4)x+3=2x-1.3、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 同一个数(或),结果仍相等。

性质2 等式两边 同一个数,或 的数,结果仍相等。〔3用适当的数字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理由。(1)如果3x+8=6,那么3x=6[ ];(2)如果-5x=25,那么x=[ ];(3)如果2x-3=5,那么2x=[ ];(4)如果

4、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方程中有同类项,可以先合并同类项变成ax=b(a≠0)的形式,再求解。

二、例题导引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若x=y,则③若xmx4=-7,那么x=[ ] xm2=

ym2;②若x=y,则mx=my;=ym,则x=y;④若x2=y2,则x3=y3

例2 已知方程(m-2)x︱m︱-1+3=m-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

2例3 已知x=1/2是关于x的方程4+x=3-2ax的解,求a+a+1的值。

例4 小明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和同学说,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8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请你列出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求解。)

三、练习提高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有〔 〕 ①2x+1;②x=0;③2x+3>0;④x-2y=3;⑤

1x-3x=5;⑥x2+x-3=0.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下列方程中,解为

12的是〔 〕A、5(t-1)+2=t-2 B、12x-1=0 C、3y-2=4(y-1)D、3(z-1)=z-2

3、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

A、若2x-1=3,则2x = 4 B、若3x = -6,则x =2 C、若x+3=2,则x =-1 D、若-

12x=3,则x=-6 3

4、已x=y,下列变形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x-2=y-2 B、-2x=-2y C、ax=ay D、xm2=

ym2

5、下列各式的合并不正确的是〔 〕

A、-x-x = -2x B、-3x+2x = -x C、110x-0.1x = 0 D、0.1x-0.9x = 0.8x

6、若x2a-1+2=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7、某班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131元,比每人平均2元还多35元。设这个班的学生有x人,根据题意列方程为.8、解下列方程:(1)6x-5x=-5(2)-(3)

9、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前年购买了计算机x台,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计算机 台,今年购买计算机 台。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列得方程.解这个方程。

10、从30㎝长的木条上零截出两段长度相等的木条后,还剩6㎝长的木条,求截去的每一段木条的长是多少?

11、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x=1是它的解:.12、若关于x的方程2(x-1)-a=0的解是3,则a的值是〔 〕

A、4 B、-4 C、5 D、-5

13、下列等式的变形错误的是〔 〕

A、若ac2=bc2,则a=b B、若

acbc2312x+

32x=4 y-y=-3+1(4)2x-7x=19+31

=,则a=b C、若a2=b2,则︱a︱=︱b︱ D、若a=b则a2=b2

14、代数式8x-7与6-2x的值互为相反数,那么x的值是.15、一桶油重8千克,油用去一半后边桶重4.5千克,设桶中原有油千克,则下列方程错误的是〔 〕

A、8-x=4.5-0.5x B、x-0.5x=8-4.5 C、0.5x+8-4.5=x D、x-8=0.5x+4.5

第三章第二阶段复习3.2-3.3

一、双基回顾

1、移项

把等式一边的某一项 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1〕把方程2-2x=3x-1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左边,常数项移到右边。

2、去括号

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

〔2〕a+2(b-c-d)=;a-3(b+c-d)=.3、去分母

方程两边同乘以所有分母的。

〔注意〕①每一项都要乘,不能漏乘;②去掉分数线后,分子要加上括号。〔3〕解方程2x5110x1101时,去分母后正确的是〔 〕

A、4x+1-10x+1=1 B、4x+2-10x-1=1 C、4x+2-10x-1=10 D、4x+2-10x+1=10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2);(3);(4);(5)。〔注意〕具体解方程时,这些步骤要灵活处理,不能死搬硬套。

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

(1);(2);(3);

(4);(5);(6);(7)。

二、例题导引

例1 解方程:

(1)10y-2(7y-2)=5(4y+3)-2y(2)x-例2 解方程:

x4x3x2(1)x52360.2x13x(2)1.50.32.532[(x4-1)-2]=-2.例3 某校一、二两班共有95人,体育锻炼的平均达标率(达到标准的百分率)是60%,如果一班达标率是40%,二班达标率是78%,求一、二两班的人数各是多少?

例4 国外营养学家做了一项研究,甲组同学每天正常进餐,乙组同学每天除正常进餐外每人还增加六百毫升牛奶。一年后发现,乙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比甲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多2.01㎝,甲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比乙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的㎝,求甲、乙两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

三、练习提高

1、将方程4x+1=3x-2进行移项变形,正确的是〔 〕

A、4x-3x=2-1 B、4x+3x=1-2 C、4x-3x=-2-1 D、4x+3x=-2-1

2、已知y1=2x+1,y2=3-x,当x= 时,y1=y2.3、将下列各式中的括号去掉:

(1)a+(b-c)=;(2)a-(b-c)=;(3)2(x+2y-2)=;(4)-3(3a-2b+2)=.34少0.344、方程去分母后,所得的方程是〔 〕

A、2x-x+1=1 B、2x-x+1=8 C、2x-x-1=1 D、2x-x-1=8

5、如果式子x-32x23与的值相等,则x=.6、小明买了80分与2元的邮票共16枚,花了18元8角,若设他买了80分邮票x枚,可列方程为.7、解下列方程:

(1)5(x+2)=2(2x+7)(2.)3(x-2)=x-(7-8x)

(3)13x14x343y245y73(4)2

8、某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如下:中型汽车的停车费为6元/辆,小型汽车的停车费为4元/辆,现在停车场有50辆中、小型汽车,这些共缴纳停车费230元,问中、小型汽车各有多少辆?

9、某工厂原计划每天烧煤a吨,实际每天少烧b吨,则m吨煤可多烧的天数为〔 〕 A、ma-mb B、ma-b C、ma-

ma-b D、ma-b-

ma

10、在公式l=t0(1+at)中,已知l、t0、a,则t=.11、关于x的方程6x=16-ax与方程5(x+2)=2(2x+7)有相同的解,则a的值为.12、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两倍,若设乙队有x人,则甲队有 人,若从甲队调12人到乙队,则甲、乙两队的人数就一样多,则可列方程为.13、解方程:

(1)2(x-2)-3(4x-1)=9(1-x)(2)30%(x-1)=20%(x+1)+0.2

(3)

(5)

1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某校甲、乙、丙3位同学一同调查了高峰时段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第小时通过观测点的汽车辆数),3位同学汇报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如下:

甲同学说:“二环路车流量为每小时10000辆。”

乙同学说:“四环路比三环路车流量每小时多2000辆。”

丙同学说:“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与四环路车流量的差是二环路车流量的2倍。” 请你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求出高峰时段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各是多少? 12(x-3)-13(4)y(2x+1)=5

y122y25

x0.70.170.2x0.031(6)2[

43x-(23x-

12)]=

34x

第三章第三阶段复习3.4

一、例题导引

例1 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返回时因事绕道而行,比去时多走8千米的路,虽然行车的速度增加到每小时12千米,但比去时还是多用了10分钟,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例2 张叔叔用若干元人民币购买了一种年利率为10%的一年期债券,到期后他取出本金的一半用作购物,剩下的一半及所得的利息又全部买了这种一年期的债券(利率不变),到期后得本息和1320元,问张叔叔当初购买这种债券花了多少钱?

例3 某市按以下规定收取每月煤气费:用煤气如果不超过6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8元收费,如果超过60立方米,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1.2元收费。已知11份某用户的煤气费平均每立方米0.88元,那么11月份该用户应交煤气费多少元?

例4 某学校八年级(1)班组织课外活动,准备举行一次羽毛球比赛,去商店购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每副球拍25元,每只球2元,甲商店说:“羽毛球及球拍都打9折”优惠,乙商店说:“买一副球拍赠送2只羽毛球”优惠。

(1)学校准备花90元钱全部用于买2副羽毛球及羽毛球若干只,问到哪家商店购买更合算?

(2)若必须买2副羽毛球拍,则应当买多少只羽毛球时到两家商店一样合算?

二、练习提高

1、用40㎝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已知长是宽的3倍,则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为多少㎝.2、要锻造一个直径为12㎝,高为10㎝的圆柱形零件,需要直径为16㎝的圆柱形钢条 ㎝.3、甲、乙、丙三辆卡车所运货物的吨数比是6:7:4.5,已知甲车比丙车多运12吨货物,则三辆卡车共运货物 吨.4、某商品提价10%后,欲恢复原价,则应降价〔 〕

A、10% B、9% C、100% D、111009

2%

5、一个两位数,数字之和为11,如果原数加45得到的数和原数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恰好相等,问原数是多少?

6、某城市现有人口42万人,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得增加1%,求这个城市现有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是多少人?

7、张先生于1999年3月8日买入1999年发行的5年期国库券1000元,回家后他在存单的背面记下了当国库券于2004年3月8日到期后他可获得的利息数为390元。若张先生计算无误的话,则该种国库券的年利率是多少?(利息=本金×存期×年利率,国库券无利息税。)

8、有一个商店把某件商品按进价加20%作为定价,可是总卖不出去;后来老板按定价减价20%以96元出售,很快就卖掉了,则这次买卖的盈亏情况为〔 〕

A、赚6元 B、不亏不赚 C、亏4元 D、亏24元

9、一张试卷只有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不做或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学生做了全部试题,共得70分,他做对了的题数是〔 〕

A、17 B、18 C、19 D、20

10、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起步价5元(行驶距离不超过3千米,都需付5元车费),超过3千米,每增加1千米,加收1.2元。某人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共支付车费11元,那么此人坐车行驶的路程最多是多少?

11、某商品售价为每件900元,为了参与市场竞争,商店按售价的9折再让利40元销售,此时仍可获得10%,此商品的进价是每件多少元?

1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8分钟的时候,学校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立即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13、“五·一”期间,某校由4位教师和若干位学生组成的旅游团,拟到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闽西豸山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的人按七折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5人以上(含5人)可购团体票,旅游团体票按原价的八折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全票价格均为每人300元。(1)若有10位学生参加该旅游团,问选择哪家旅行社更省钱?(2)参加该旅游团的学生人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收费一样? 小刚为书房买灯,现有两种灯可供选购,其中一种是9W(即0.009kW)的节能灯,售价49元/盏;另一种是40W(即0.04kW)的白炽灯,售价18元/盏。假设两种灯的照明度一样,使用寿命都可以达到2800h。已知小刚家所在地的电价是每千瓦时0.5元。

(1)当照明时间是多少时,使用两盏灯的费用一样多?

(2)试用特殊值判断:照明时间在什么范围内选用节能灯费用低?

15、一件工程,甲、乙、丙队单独做各需10天、12天、15天才能完成,现在计划开工7天完成,乙、丙先合做3天,乙队因事离去,由甲队代替,在各队工作效率都不变的情况下,能否按计划完成此工程?

盈亏问题教案(篇6)

盈亏问题 第 二 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分享

麒麟飞到北极变什么啊?答案:冰激凌 世界上什么鸡跑的快?答案:肯德鸡块 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梅花(没花)又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野梅花 来了一群羊(水果)答案:草莓 来了一群狼(水果)答案:杨梅 来了一群狮子(体坛名将)答案:郎平什么动物最没有方向感?答案:麋鹿(迷路)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猫妈妈给小猫分鱼,每只小猫分10条鱼,就多出8条鱼,每只小猫分11条鱼则正好分完,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猫?猫妈妈一共有多少条鱼?

猫妈妈的第一种方案盈8条鱼,第二种方案不盈不亏,所以盈亏总和是8条,两次分配之差是11101(条),由盈亏问题公式得,有小猫:818(只),猫妈妈有810888(条)鱼.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及例题解析

盈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中每一同类量都要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分配不足时,称之为“亏”,分配有余称之为“盈”;还有些实际问题,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时,如果每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 情况,都是属于按两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例 1】 王老师给小朋友分苹果和桔子,苹果数是桔子数的2倍.桔子每人分3个,多4个;苹果每人分7个,少5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个苹果和桔子?

【解析】 因为桔子每人分3个多4个,而苹果是桔子的2倍,因此苹果每人分6个就多8个.又已知苹果每人分7个少5个,所以应有(8+5)÷(6-5)=13(人).———————————————————————————————————————————————————

苹果个数为13×7-5=86(个).桔子数为 13×3+4=43(个).答:有13个小朋友,86个苹果和43个桔子.【例 2】 阳光小学学生乘汽车到香山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5人不能乘上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多余了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解析】 每车多坐5人,实际是每车可坐56570(人),恰好多余了一辆车,也就是还差一辆汽车的人,即70人.因而原问题转化为:如果每车坐65人,则多出5人无车乘坐;

(5565)515(辆),如果每车坐70人,还少70人,求有多少人和多少辆车?车数是(565)(151)980(人). 人数是65155980(人)或【例 3】 学校为新生分配宿舍.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3人;每个房间住5人,则空出3个房间.问宿舍有多少间?新生有多少人?

【解析】 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3人,每个房间住5人,就空出3个房间,这3个房间如

5(人),由此可见,每一个房间增加532(人).两次安排人果住满人应该是53138(人),因此,房间总数是:38÷2=19(间),学生总数是:数总共相差23153192380(人),或者5195380(人).

【例 4】 国庆节快到了,学而思学校的少先队员去摆花盆.如果每人摆5盆花,还有3盆没人摆;如果其中2人各摆4盆,其余的人各摆6盆,这些花盆正好摆完.问有多少少先队员参加摆花盆活动,一共摆多少花盆?

【解析】 这是一道有难度的盈亏问题,主要难在对第二个已知条件的理解上:如果其中2人各摆4盆,其余的人各摆6盆,这些花盆正好摆完,这组条件中包含着两种摆花盆的情况——2人各摆4盆,其余的人各摆6盆.如果我们把它统一成一种情况,让每人都

(64)24(盆).因此,原问题就转化为:如果每人各摆6盆,那么,就可以多摆摆5盆花,还有3盆没人摆;如果每人摆6盆花,还缺4盆.问有多少少先队员,一共摆多少花盆?

(64)2](65)7(人),人数: [338(盆)或67438(盆). 盆数:573【例 5】 四⑵班举行“六一”联欢晚会,辅导员老师带着一笔钱去买糖果.如果买芒果13千克,还差4元;如果买奶糖15千克,则还剩2元.已知每千克芒果比奶糖贵2元,那么,辅导员老师带了 元钱.

【解析】 这笔钱买13千克芒果还差4元,若把这13千克芒果换成奶糖就会多出13226元,所以这笔钱买13千克奶糖会多出26422元.而这笔钱买15千克奶糖会多出2元,所以每千克奶糖的价格为:(222)(1513)10(元).辅导老师共带了10152152元.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1、学而思学校买来一批体育用品,羽毛球拍是乒乓球拍的2倍,分给同学们,每组分乒乓球拍5副,余乒乓球拍15副,每组分羽毛球拍14副,则差30副,问:学而思学校买来羽———————————————————————————————————————————————————

毛球拍、乒乓球拍各多少副? 【解析】 因为羽毛球拍是乒乓球拍的2倍,如果每次分羽毛球拍5×2=10(副),最后应余下15×2=30(副),因为14-5×2=4(副),分到最后还差30副,所以比每次分10副总共差30+30=60(副),所以有小组:60÷4=15(组),乒乓球拍有:5×15+15=90(副),羽毛球拍90×2=180(副).2、用一根长绳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如果绳子3折时,差4米.求绳子长度和井深.【解析】 井的深度为:(5×2+4×3)÷(3-2)=22÷1=22(米).绳子长度为:(22+5)×2=27×2=54(米),或者(22-4)×3=18×3=54(米)

五、训练辅导(Tutor):

1、六年级学生出去划船。老师算了一下,如果每船坐6人,那么还剩下22人没船坐。安排时发现有3条船坏了,于是改为每船坐8人,结果还剩下6人没地方坐,请问:一共有多少学生?

如果3条船没有坏,每船坐8人,那么多余了83618个座位。根据盈亏问题公式,有船(1822)(86)20条,学生人数为20622142人。

2、乐乐有一个储蓄筒,存放的都是硬币,其中2分币比5分币多22个;按钱数算,5分币却比2分币多4角;另外,还有36个1分币.乐乐共存了多少钱?

【解析】 假设去掉22个2分币,那么按钱数算,5分币比2分币多8角4分,一个5分币比

(52)28(个)一个2分币多3分,所以5分币有: 84;2分币有:282250(个).

所以乐乐共存钱:52825013614010036276(分)

六、反思总结(Thinking):

———————————————————————————————————————————————————

堂堂清落地训练——坚持堂堂清,学习很爽心

(总分100分)

1、智康学校五年级精英班的一部分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解析】 由题目条件知道,同学的人数与糖果的粒数不变,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每人分5粒则少6粒,两种不同方案一多一少差9+6=15(粒),相差原因在于两种方案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每人相差一粒,15人相差15粒,所以参与分糖果的同学的人数是15÷1=15(位),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2、幸福小学少先队的同学到会议室开会,若每条长椅上坐3人则多出7人,若每条长椅上多坐4人则多出3条长椅.问:到会议室开会的少先队员有多少人? 【解析】 第二个条件可转化为:“每条长椅上坐7个人,则少21个人”,“多7人”与“少21人”两者相差72128(人),每条长椅要多坐734(人),因此就知道,共有2847(条)长椅,人数是73728(人).

3、学校为新生分配宿舍.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2人;每个房间多住5人,则空1个房间.问宿舍有多少间?新生有多少人? 【解析】 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2人,每个房间多住5人,意味着就是每个房间住8个人,则空出1个房间,这1个房间如果住满人应该是188(人),由此可见,每一个房间增加835(人).两次安排人数总共相差22830(人),因此,房间总数是:3056(间),学生总数是:362240(人)

4、小明妈妈带着一笔钱去买肉,若买10千克牛肉则还差6元,若买12千克猪肉则还剩4元.已知每千克牛肉比猪肉贵3元,问:小明妈妈带了多少钱? 【解析】 因为“每千克牛肉比猪肉贵3元”,所以同样买10千克猪肉的话,就剩了3×10-6=24(元),这样化成普通的盈亏问题,猪肉的价钱是:(24-4)÷(12-10)=10(元),所以小明妈妈带的钱数是:12×10+4=124(元)

5、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挖5个树坑,还有3个树坑没人挖;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请问,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共挖了多少树坑?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盈亏问题,关键在于要将第二句话“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统一一下。即:应该统一成每人挖6个树坑,形成统一的标准。那么它就相当于每人挖6个树坑,就要差(6-4)*2=4个树坑。这样,盈亏总数就是3+4=7,所以,有少先队员7/(6-5)=7名,共挖了5*7+3=38个坑。盈亏总数等于3+(6-4)*2=7,少先队员有7/(6-5)=7名,共挖了5*7+3=38个树坑。

———————————————————————————————————————————————————

盈亏问题教案(篇7)

第四讲:盈亏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1 教学目标:初步感知盈亏问题,了解解决盈亏问题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盈亏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分配东西。已知两种分配方法,按一种方法分配,东西有余(称作“盈”),而按另一种方法分配,东西不足(称作“亏”),求参加分配的人数及被分配的总量。我们称这样的算术应用题为盈亏问题。解盈亏问题,常常通过比较法。

例如: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划,每条船坐3人,有16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有一条船上差4人,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在题目中,无论如何分配,学生的人数与船的条数是不变的。比较两种分配方法,第一种和第二种分配方法中人数一多一少相差4+16=20(人)。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法的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每条船相差 5-3=2(人)。每条船相差2人,那么多少条船会相差20人? 由此可求出船的条数,20÷2=10(条),所以学生总人数可列式计算:3×10+16=46(人)

或列式5×10-4=46(人)算出。

列综合算式:

(4+16)÷(5-3)=10(条)

3×10+16=46(人)

答:共有学生46人,共租了10条船。

二、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解盈亏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的差与盈亏的总额(盈数+亏数)。解题时要注意:(1)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确定用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得到的是题目中的哪个量,不能张冠李戴。

(2)两种分配方法不一定总是一“盈”一“亏”,还可能是两个都“盈”,两个都“亏”,或者是一个“不盈不亏”,另一个“盈”或“亏”等情况。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例1: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划,每条船坐3人,则有20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5人,恰恰安排好,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2、学生尝试解答。

3、说一说题中的两种分配方法 第一种分配“盈”20人 第二种分配“不盈亏”

4、分析与解

盈亏总额为20+0=20,又可知每条船相差5-3=2(人),所以: 有船:20÷(5-3)=10(条)有学生:5×10=50(人)

答:共有学生50人,共租了10条船。

三、及时练习

学雷锋小组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2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树。问这个小组有多少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四、质疑

说一说你在本节课遇到的困难,师生共同解惑。

五、课堂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盈亏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2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解决盈亏问题。重点难点:弄清盈亏。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你知道盈亏问题有多少。

二、提问:盈亏问题里的两种分配方法一定是一盈一亏吗?

三、出示例2 例

2、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划,每条船坐3人,则空2人的位置,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空出16人的位置,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1、学生读题,说一说两种分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请学生说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有船:

(16-2)÷(5-3)=7(条)有学生: 3×7-2=19(人)

答:共有学生19人,共租了7条船。

四、巩固练习

1、学校用一批书奖励“三好学生”,若每人奖5本,则多80本;若每人奖7本,则多20本。共有多少名“三好学生”?多少本书?

2、四

(一)班学生参加植树,分成若干组,如果10人一组,正好分完,如果12人一组,差10人。参加植树的有多少人?

3、一幼儿园给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个小朋友分10颗,则有两个小朋友没有分到,如果每个小朋友分8颗,则刚好分完,有多少颗糖果?多少个小朋友?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自己有哪些进步。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3 教学目标:较复杂盈亏问题的求解。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这一类型题的数量间的关系。

2、能灵活运用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例

3、用绳子测池水深,绳子两折时,多余60厘米,绳子三折时,还差40厘米,求绳长和池水深。

1、学生读题,教师用实物演示两折、三折。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想法

4、分析与解

绳子二折时,绳子多余的长度是

60×2=120(厘米)

绳子三折时,绳子不够的长度是

40×3=120(厘米)所以“盈亏总额”为120+120=240(厘米)。根据盈亏问题计算公式: 池水深:(120+120)÷(3-2)=240(厘米)绳长:(240+60)×2=600(厘米)

5、你知道还可以怎样求绳长吗?

6、小组交流

解决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7、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二、及时练习

1、用一根绳子测量桥的高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如果绳子3折时,差4米,求绳子长和桥高?

3、一根绳吊一重物测水深,水面上还留6米,如果把这根绳子对折起来,再接上3米的绳子,可达水底。问绳子和水深各是多少米?

三、自编一道这一类型的题,同桌之间相互解答。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

4、例5 教学目标:较复杂盈亏问题的求解。

重点难点:在题目没有直接清楚的告诉盈亏的情况下弄清盈亏。并准确熟练的解答。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学校组织乘汽车外出旅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15人乘不上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余了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分析与解

每车多坐5人,也就是每车坐5+65=70(人),恰好多余一辆车,说明还差一辆车的人,即70人。

因而,原问题转化为: 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15人乘不上车,如果每车坐70人,则还差70人。求有多少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转化成了典型的盈亏问题

(15+70)÷(70-65)=17(辆)65×17+15=1120(人)

答:一共有17辆汽车,1120名学生。

二、及时练习

1、某校有若干个学生寄宿学校,若每一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间宿舍住7人,则多出4间宿舍。问宿舍有多少间?寄宿学生有多少人?

2、学校分配学生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6人,则少2间宿舍;如果每个宿舍住9人,则空出2个房间。问学生宿舍有多少间?住宿学生有多少人?

三、学生听故事,解决问题。例5 解放军某部调动一批战士分乘一批车辆赶往汛地抗洪。原计划每辆汽车乘32人,则多出5人,他们被安排乘坐在其中的某辆车上,行进中由于紧急任务调走一辆车,这时只好重新只能派每辆车乘35人,这样多出7人,他们被安排在其中某辆车上。问原来有多少辆车?共派出多少名战士?

1、组讨论交流

2、学生列式解答

3、说一说解题过程。汽车数:(35-7+5)÷(35-32)=11(辆)战士数:32×11+5=357(人)

答:原来有11辆车,有战士357人。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盈亏问题教案(篇8)

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近一步熟悉与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通过探究,会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 找出问题中比较隐蔽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记一记:销售中的盈亏关系式: 打x 折的售价= 标价×利润率 =

x 利润 = 售价-进价 10利润100% 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 进价(1)标价:10元,折扣:8折,售价:?

(2)进价:80元,售价:120元,利润:?

(3)进价:200元,售价:320元,利润率:?

(4)(5)进价:50元,售价:40元,利润率:? 售价:28元,利润率:40%,进价:?

练一练:比比谁又准又快。

1、一件商品的售价是40元,利润是15元,则进价是__元。

2、某商品的进价是80元,想获得25%的利润率,应把售价定为_元。

3、某服装店为了清仓,某件成本为90元的衣服亏损了10%,则卖这件衣服亏了__元。

4、一块手表的成本价是x元,亏损率是30﹪,则这块手表的售价应是__ 元。

5、甲同学买进一批水果,以成本价提高40%后出售,结果卖得280元,则这批水果的进价是__ 元。

6、某商品的进价是200元,若售价是160元,则结果如何? 例

1、某商品的售价是60元,利润率为20%。求 商品的进价。

练习

1、甲同学买进一批水果,以成本价提高40%后出售,结果卖得280元,则这批水果的进价是__ 元

探究一: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元,另一件亏损25元,卖这两件衣服商店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例2 某商场把进价为80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获利10%, 则该商品的标价为多少元?

练习2:两件商品都卖84元,其中一件亏本20%,另一件盈利40%,则两件商品卖后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盈亏问题教案(篇9)

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顾名思义有剩余就叫盈,不够分就叫亏,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会产生这种盈亏现象.盈亏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两次分配时盈亏总量的变化.

盈亏问题分为5类:⑴有盈有亏; ⑵都是盈;⑶都是亏;(4)一个盈,一个刚好分完;(5)一个亏,一个刚好分完。

盈亏问题常用公式:(1)(盈+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2)(盈-盈)÷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3)(亏-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4)盈÷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5)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例1 某校参加数学竞赛,原定考场若干个。如果每个考场坐22人;则多出18人,如果每个考场坐25人正好坐满。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分析:本题为盈亏问题中只盈不亏的类型。根据题目条件“如果每个考场坐22人;则多出18人,如果每个考场坐25人正好坐满。”可知:考场共有18÷(25-22)=6(个),考生人数为25×6=150(人)解:18÷(25-22)=18÷3 =6(人)

25×6=150(人)

答: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人数为150人。

说明:本题运用公式 盈÷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学校组织体操比赛。四(2)班同学站成若干排,如果每排5人,则多出6人,如果每排站6人,则刚好站完。问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

解:6÷(6-5)

=6(排)

6×6=36(人)

答:四年级2班一共有36人。

例2 五年级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则缺20棵,如果每人栽3棵,则刚好栽完。问五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分析:根据题目“如果每人栽5棵。则缺20棵,如果每人栽3棵,则刚好栽完。”可知,本题属于只亏不赢的情况。根据条件有20÷(5-3)=10(人)10×3=30(棵)解:20÷(5-3)

=10(人)

10×3=30(棵)答:一共植树30棵。

说明:本题运用公式 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解放军某部队举行阅兵仪式。如果每车坐40人。则缺100人,如果每车坐30人,则刚好坐完。问这支部队一共有多少人?

解100÷(40-30)100÷10 =10(辆)30×10=300(人)

答:这支部队一共有300人。

例3 学校为某班新生分宿舍,每间住5人则多12人,每只住6人则多2人。问:有多少间宿舍?多少名新生?

分析:本题属于都是盈的情况,由题意可知,新生的人数和房间的间数是不变的。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结果相差12-2=10人,即第一种方案的结果比第二种多10人。这是因为每间房间比原来多住了6-5=1人,所以房间的数量为:(12-2)÷(6-5)=10(间),人数为5×10+12=62(人)解:房间:(12-2)÷(6-5)

=10(间)

人数:5×10+12 50+12 =62(人)

答:房间有10间,新生人数为62人。

说明:本题运用公式:(盈-盈)÷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张老师带了一些钱去文具店买练习本,如果买40本还剩15元,如果买50本还剩5元,问: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 解:(15-5)÷(50-40)=10÷10 =1(元)40×1+15=55(元)答:张老师共带了55元。

例4 露露从家到学校如果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那么要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走70米,那么仍迟到3分钟。她应以每分钟多少米的速度走才能准时到达?

分析:根据题目条件,我们可以判断出本题属于都是亏的情况。“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要迟到5分钟;每分钟走70米,仍迟到3分钟。”根据公式直接求解问题不大,但是本题要注意的是亏到底是什么,如果直接以亏5分钟和3分钟计算,则会出现错误。所以,分析题目的“亏”是很关键的一步,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要迟到5分钟,说明距离学校还有60×5=300(米),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要迟到3分钟,说明距离学校还有70×3=210(米)所以 亏-亏=300-210=90(米)即90÷(70-60)=9(分钟)距离为:60×(9+3)=720(米)720÷9=80(米/分)解:(60×5-70×3)÷(70-60)=90÷10 =9(分钟)60×(9+5)60×14 =840(米)

840÷9=?(米/分)

答:她应该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走才能准时到达。

说明:本题运用公式:(亏-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妈妈用袋子装报纸,如果每个袋子放20张则有一个袋子只有2张。如果每个袋子放16张,则有一个袋子里有14张。问一共有多少张报纸? 解:第一种方案亏为:20-2=18(张)

第二种方案亏为:16-14=2(张)(18-2)÷(20-16)=16÷4 =4(个)20×4-18 =80-18 =62(张)

答:报纸一共有62张。

例5 四年级一班数学组买了一些水果糖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就少6粒。四年级一班数学组有多少名学生?老师买了多少粒水果糖?

分析:由题目条件可知:两次参与分配的人数和糖果数量不变,两次分得的糖果数量一多一少,相差9+6=15(粒),两次分配分别为4粒和5粒,两次分配的差5-4=1(粒)。所以参与分配的人数为15÷1=15(人),糖果的数量为15×4+9=69粒。

解:人数:(9+6)÷(5-4)

=15(人)

水果糖数量:15×4+9

=60+9

=69(粒)

答:四年级一班数学组有15名学生;老师买了69粒水果糖.说明:本题运用了公式1(盈+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小红的妈妈买回一筐桔子,如果每人吃2个则多3个,每人吃3个则差4个,小红家里有几人?桔子一共有多少个? 解:人数:(3+4)÷(3-2)

=7(人)

桔子:2×7+3 =14+3

=17(个)

答:小红家里有7人;桔子一共有17个

例6 幼儿园给小朋友分梨,如果大班小朋友每人分5个则多10个,如果小班小朋友每人分8个则少4个,已知大班小朋友比小班小朋友多5人,问这框苹果有多少个?

分析:题目中出现的参与分配的人数在变化,不方便计算。在解答盈亏问题过程中,我们要确保参与分配的人数是定值。仔细观察题目,大班小朋友比小班小朋友多5人,如果大班小朋友每人分5个,则会多出来10+5×5=35个,由公式(1)可知小班小朋友有:(35+4)÷(8-5)=13(人)13×8-4=100(个)解:(10+5×5+4)÷(8-5)

=39÷3 =13(人)13×8-4 =104-4 =100(个)

答:这框苹果有100个.随堂练习老猴子给大小猴子分桃,如果大猴子每只分6个则少3个,如果小猴子每只分3个则多3个,已知小猴子比大猴子多5只,问有多少个桃? 解:(3+3×5+3)÷(6-3)

=21÷3 =7(只)7×6-3 =42-3 =39(个)

答:共有桃39个。

例7 上体育课时,老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分发篮球,若每组分3个,则剩下23个篮球,若每组分5个,则有一组学生没有篮球,。问一共有多少个小组?有多少个篮球?

分析:判断本题是哪一种类型,需要认真分析。“若每组分3个,则剩下23个篮球”是盈余,“若每组分5个,则有一组学生没有篮球,”是亏,亏多少呢?每组分5个,一组分不到,则亏5个。解:(23+5)÷(5-3)=28÷2 =14(组)3×14+23 =42+23 =65 答:一共有14组,65个篮球。

说明:本题运用了公式1(盈+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劳动小组为新修食堂搬砖。如果每人搬16块,还剩4块;如果每人搬20块,就有一位同学没砖可搬。问共有多少块砖?

解:(4+20)÷(20-16)

=24÷4 =6(人)6×16+4 =96+4 =100(块)

答:共有100块砖.例8 解放战争胜利后,解放军给老百姓分粮食。如果其中2户每户分300千克,其余每户分200千克,还多出1500千克,如果一户分400千克,其余每户分300千克,又缺2000千克,这批粮食一共多少千克?

分析:本题为中等难度题目。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在分的时候应该以相同的标准分,然后判断题目中的盈亏。根据题目条件:“如果其中2户每户分300千克,其余每户分200千克,还多出1500千克,如果一户分400千克,其余每户分300千克,又缺2000千克”。我们把两种方案中分别不同的分发转化成方案中相同的分发,即不能让人搞特殊。所以在第一个方案中我们让特殊的2户也和别人一样分200千克,则盈余为1500+(300-200)×2=1700(千克),第二个方案中我们也让特殊的一户和别人一样,则亏为2000-(400-300)=1900(千克)

根据盈亏公式(1)可得(1700+1900)÷(300-200)=36(户)粮食有36×200+1700=8900(千克)解:盈:1500+(300-200)×2 =1500+200 =1700(千克)亏;2000-(400-300)=2000-100 =1900(千克)

(1700+1900)÷(300-200)=3600÷100 =36(户)

粮食:36×200+1700 =7200+1700 =8900(千克)

答:这批粮食一共有8900千克。说明:本题运用公式(1)(盈+亏)÷两次分配的差=参与分配的数量

随堂练习王叔叔去工厂上班,如果先用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2分钟,再改用每分钟50米的速度前进,结果早到1分钟,如果先用70米的速度走1分钟,再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前进,就会迟到3分钟,王叔叔家到工厂的距离是多少? 解:盈:50×1-(60-50)×2 =50-20 =30(米)

亏:40×3+(70-40)×1 =120+30 =150(米)

(30+150)÷(50-40)=18(分钟)50×18-30 =900-30 =870(米)

答:王叔叔家到工厂的距离是870米。

习题

1.某校学生参加劳动,分成若干组,如果12人一组,正好分完,如果10人一组,多10人.参加劳动的有多少人? 解:10÷(12-10)

=10÷2 =5(组)

12×5=60(人)答:参加劳动的有60人。

2.农场组织学生卖桔子,如果每人卖出5千克,就刚好卖完;如果每人卖出6千克,则还差300千克,那么有多少学生参与活动,农场有桔子多少千克?

解:300÷(6-5)=300÷1 =300(人)

300×5=1500(千克)

答:有300参加活动,农场有桔子1500千克。

3.村民修公路,如果每人修24米,则超过总长120米,如果每人修30米,则超过总长300米.修路的共有多少人,公路长多少米? 解:(300-120)÷(30-24)=180÷6 =30(人)

30×24-120 =720-120 =600(米)

答:修路的共有30人,公路长600米。

4.课外活动跳绳比赛,其中2组各借绳4根,其余的组借5根,这样分配最后余下12根;如果每组借6根,这样恰好借完.问有绳多少根? 解:[12-(5-4)×2] ÷(6-5)

=10÷1 =10(组)6×10=60(根)答:有60根绳。

5. 小丽读一本书,她每天读10页,在规定天数内还剩25页没读完,如果她每天读12页,则在规定天数内还剩13页看不完,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解:(25-13)÷(12-10)=12÷2 =6(天)6×10+25 =60+25 =85(页)

答:这本书一共有85页。

6.妈妈去商店买布,如果买3米布还缺18元,如果买2米还缺5元,妈妈带了多少钱?

解:(18-5)÷(3-2)=13÷1 =13(元)13×3-18 =39-18 =21(元)

答:妈妈带了21元。7.学校组织春游,如果每车坐55人则多35人没座位,如果每车坐60人则还能坐10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解:(35+10)÷(60-55)=45÷5 =9(辆)60×9-10 =540-10 =530(人)

答:一共有530名学生。

8.小朋友去买东西,如果每人出8块钱则多6块钱,如果每人出6块钱则少4元。有多少个小朋友?东西卖多少元? 解:(6+4)÷(8-6)=10÷2 =5(人)

8×5-6 =40-6 =34(元)

答:有5个小朋友,东西卖34元。

9.用一根绳子测量池塘的水深。对折后露出水面60厘米,三折后还差40厘米。问池塘水深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解:(60×2+40×3)÷(3-2)=240÷1 =240(厘米)

240厘米=2.4米

(240+60)×2=600(厘米)600厘米=6米

答:池塘水深2.4米,绳子长6米。

10.老师买小提琴,若买6把,则缺120元,若买4把,则多60元。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

解:(120+60)÷(6-4)=180÷2 =90(元)90×4+60 =360+60 =420(元)

答:老师一共带了420元。

11.小陶给家人分桃子,如果爸爸妈妈各分5个,其余的每人分3个,则剩下9个桃子;如

果 有4人各分3个,其余的各分6个,则剩余10个桃子。问,家里有几人?桃子有几个?

解:盈:9+(5-3)×2=13(个)

亏:(6-3)×4-10=2(个)(13+2)÷(6-3)=5(人)(5-2)×3+5×2=19(个)

答:家例有5人,有19个桃子。12.老师给美术小组的同学分铅笔。如果每人分6支则缺2支;如果每人分8支还缺12支。问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解:(12-2)÷(8-6)=10÷2 =5(人)5×6-2 =30-2 =28(支)

答:一共有28支铅笔。

13.学校大扫除,老师让一些同学擦玻璃。如果其中3人各擦4块,其余每人擦5块,则余23块;如果每人擦7块,正好擦完。求擦玻璃的人数和玻璃的块数?

解:[23-(5-4)×3] ÷(7-5)=(23-3)÷2 =20÷2 =10(人)

10×7=70(块)

答:擦玻璃的人数为10人,玻璃一共70块。

14. 小华从家地到图书馆如果每分钟走90米,那么要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走100米,那么仍迟到3分钟。他应以每分钟多少米的速度走才能准时到达? 解:(90×5-100×3)÷(100-90)=150÷10 =15(分钟)100×(15+3)=100×18 =1800(米)

1800÷15=120(米)

答:他应以每分钟120米的速度走才能准时到达。

15.有一批故事书分给几个小朋友,如果其中3人每人5本,其余每人4本,那么会剩2本;如果其中1人分3本,其余每人5本,就会刚好分完。这批故事书共有多少本?[北京市第四届“迎春杯”刊赛] 解:盈:(5-4)×3+2=5(本)

亏:(5-3)×1=2(本)

(5+2)÷(5-4)=7÷1 =7(人)

3+(7-1)×5 =3+30 =33(本)

答:这批故事书一共有33本。

盈亏问题教案(篇10)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设计说明】:

一、方程对学生来说,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抱有畏难情绪,不愿意接受方程思想,更多的依赖于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这种行为源于几个原因:①对方程比较陌生,而对算术驾轻就熟,因此造成畏难情绪;②没有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方程的优越性.要想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要从学习方程的必要性入手使学生认识到:①方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②方程的应用是思维的进步,将使我们更容易把握问题本质,解决问题更简单易行.因此,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销售中的盈亏为切入点,首先使学生体会到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性,再通过例题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优越性,在情感上让学生接受方程,情感上的接受与认同是学好知识的首要条件;

二、本章两大重点内容是①解方程,②列方程,由于解方程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作为重点已经讲授过,因此不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例题中涉及到的一元一次方程都是较简单的方程,以便把本课重点、难点落实在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上,避免重点分散,影响教学质量;

三、方程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解方程中又蕴含着“化归思想”,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实施各种解方程步骤的目的是使方程最终变形为x=a的形式,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对于思想方法的教授,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四、本节课要解决的两大问题:①为什么要列方程;②对于销售问题,如何列方程;

五、课上提倡分层教学,努力做到能力强的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解决更多问题,能力差的学生能记住结论,学有所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利润,利润率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利润或利润率建立方程;理清进价、售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利用商品销售中的重要等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 =进价+进价×利润率列方程;(2)、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感受到方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学生经历猜想、探究、思考、归纳等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猜想、探究、思考、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利润率、进价、售价间的关系正确建立方程;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探索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探究,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体现方程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教学容量,通过对例题的题型训练,由浅入深,逐步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例题做几种变式训练,通过比较,反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深化对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进价: 售价: 标价: 打折: 利润: 利润率:

(二)分析归纳并记忆 售价=标价×

利润=售价- 售价= 利润率= 售价=

盈利:售价______进价

利润=售价-进价_________0 亏损:售价______进价

利润=售价-进价_________0

(二)课上基础训练:

1、水果市场苹果3元/斤,批发价2.2元/斤,每斤赚3-2.2=0.8元 在等式3-2.2=0.8中,3是,2.2是,0.8是 ;

2、秋天来了,夏装打折销售,某衣服原价200元,现打5折销售,现价为 ;

3、一件商品进价为100元,现将提高50%销售,则售价为 ;

4、一件商品进价是50元,售价是100元,则商家卖这件商品的利润为元,利润率是________;

【设计说明】:基本知识与概念,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有必要让学生明确掌握.(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销售中的盈亏

例: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 1.概念链接:盈利就是售价 进价,即利润 0;

亏损就是售价 进价,即利润 0;

2.大胆猜想你认为是亏还是盈?还是不亏不盈?简单陈述你的理由:

3.验证猜想:盈利25%的售价为60元,设进价为,等量关系为,可列方程为,解得进价为.仿照上面,求解亏损25%的商品的进价: 4.得出结果:你现在能判断盈亏吗? 5.总结判断盈亏的方法

思考一:若将问题变为“将进价为60元的两件衣服售出,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则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思考二:两种情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原因是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问题条件的变化,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应用,并逐步理解利润率是以进价为基础,而不是以售价为基础,为完全掌握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做准备;

(四)变式练习,应用新知 活动2 练习新知

(1)、一玩具以22元售出,结果获利10%,求原价(2)、一钢笔以20元售出,结果亏损10%,求原价

(3)、某服装店同时卖出两套服装,每套均卖168元,其中一套盈利20%,另一套亏本20%,问这次出售服装,该店是赚钱还是赔钱?

【设计说明】:在练习中先给出在一次销售中已知售价和利润率,求进价的问题,将原例题难度降低,同时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化,让学生逐步能运用上述关系解决常见问题

(五)、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活动3 拓展思考

(1)、在销售过程中以相同的价格卖出两件商品,且两件商品盈利的利润率和亏损的亏损率相等,可以判断两次销售总的盈亏情况吗?

(2)、服装店同时卖出两套服装,每套均卖120元,其中一套亏本20%,问另一套盈利百分之几,才能使这次出售服装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

【设计说明】:在第一个问题中,不给出具体数字,让学生无法进行计算,只能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在第二个问题中,不按前面的思路求盈亏情况,转而求盈利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真正体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方法.(六)、归纳总结,形成能力 活动4 课堂小结

(1)、利润和利润率是不同的两个量,利润是售价与进价的差,利润率是利润与进价的百分比;

(2)、商品销售中的重要等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 =进价+进价×利润率;(3)、两商品的售价相同,盈利率与亏损率相同,则总的一定为亏损;(4)、弄清问题的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关键;

gz85.COM精选阅读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为大家准备好了令人惊喜的“分数解决问题教案”,愿您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掌握自己的阅读技巧。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设计教案需要注重授课思路的清晰和逻辑性。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 小麦出粉率约85% 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 油菜子出油率约38% 芝麻出油率约45% 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5/6―1/2 3/10×2/9 1―1/4 4/5÷1/5 4/5÷4/3

5/8+3/4 7/12×4/7 7/8+1/4 1/5+1/3 3/4÷5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

(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情况,错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 发芽的个数

产品的合格率= ────────×100% 发芽率= ───────×100%

产品总数 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 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3.课堂作业:

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 ?

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先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解答。

活动(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活动(五)补充练习

1.判断题。

①五年级98个同学,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

②今天一车间102个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

③甲工人加工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2.应用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3.作业:结合练习二十九第6题进行课外调查。

【教学反思】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鲜活,有意义。。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效果很好。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能解释各种百分率的意义,并会正确灵活列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列示计算各种百分率。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改成“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3、完成84页的例1,怎样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出勤的学生人数

出勤率=────────×100%

学生总人数

发芽的个数

发芽率=───────×100%

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2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要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

(2)完成第8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

0.98%95%2.061.6%0.3860.00836%500%7.362.664.32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2、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及其比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由三小节组成,各小节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图示,不难看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

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教材安排在第1节里学习。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类似地,比的初步知识,也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方法,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

把“比”安排在本单元中教学,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比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如两个数的比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早教学比的概念,可以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好准备。例如,学生有了比的概念,就容易理解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在这一节教材中,有关比的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的计算问题。

2、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有不少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相关知识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本单元的教材,根据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提供了一系列类比思维的素材,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新学内容。例如,在讨论分数除法意义时,由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将整数(单位:克)改写成分数(单位:千克),导出分数除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又如,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研究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再如,教学比的应用时,呈现了整数问题的解法和分数解法,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解法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应用知识的灵活性。

(2)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例题设计了一个折纸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计算结果,并理解算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

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材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凭借图示,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而得出计算方法。

(3)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或加强处理。

根据《标准》,本单元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包括带分数,但注意在练习中适当穿插一些假分数。这样既保证了《标准》改革意图的落实,又能满足以后进一步学习时的计算需要。

此外,本单元教材专门设置了一道例题,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看到分数除法在解决一般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突破了原来只讨论分数除法典型应用题的局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调整了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第二节“解决问题”,专门讨论比较典型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同时还将原来安排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移来一并学习。在解题方法的处理上,教材提倡抓住等量关系用方程解决问题。这样,由列出形如(a/b)x=c的方程,到列出形如x±(a/b)x=c的方程,思路统一,便于理解。而且衔接紧密,较为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拾阶而上。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习迁移。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类比思维的材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2、加强直观教学,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探索、理解计算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材设计了折纸与画图的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用好这些直观手段,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凭借直观,发现算法,感悟算理。而要提高这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

3、抓住学习的关键,组织针对性练习。

我们知道,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抓住这两个关键,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教材中已经配备了一些这样的练习。教师还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酌情加以增补,力求当堂巩固。

4、本单元内容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补充(点评)

第一课时

活动(一)铺垫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故事书的本数相当于连环画本数的百分之几?

(3)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4)水稻播种的公顷数是小麦的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1)140吨是60吨的百分之几?

(2)260吨是40吨的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根据复习题第3题的题意,除了可以求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出示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讨论:

(1)这道题与上面的复习题相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2)根据线段图,这道题应该怎样思考、解答?

列式解答:

(14-12)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3、学生阅读课本,对照例3的解答,质疑问难。

4、想一想,例3还有其他解法吗?

可能出现1412-100%116.7%-100%=16.7%

5、思考:如果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

(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后,单位1的量发生变化。改编后的应用题应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14公顷)看做单位1的量,要比较的量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

解答过程:

(14-12)14或者:1-1214

=2141-0.857

0.143=1-85.7%

=14.3%=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分析下列问题,指出所求问题是什么量与什么量比,把哪一个量看做单位1。

(1)今年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2)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商品,降价了百分之几?

(4)客车速度比货车慢百分之几?

(5)货车速度比客车快百分之几?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2米,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2米。()

(2)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

板书: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6)

教学目的:

(一)通过实践运动使门生理解“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的含意,领会数目之间的互相联络。

(二)使学生将“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的数学题目的进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法子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育门生的合作意识,进步门生的探讨本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将“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的数学题目的进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法子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剖析推理将“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目瓜葛转化为“1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的除法含意。”

(1)二年级(二)班学习跳舞的有三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跳舞人数的二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索进程;

b.请学习绘画的六位同学向人招招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老师向获得优良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二)班学习唱歌的有六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三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二)班学习弹琴的有四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四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师:依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题目让人人猜一猜?引出“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数的除法含意”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题目:“我摆了三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6).汇报效果,门生在动脑思索、充沛探讨中找到了“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绪,即“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的含意,就是“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门生依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题目;

(3).依据所发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门生独立列式解答;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百分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常见的百分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

1、课件出示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百分数的意义

我们班有36%的学生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

世界总人口中大约有5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一瓶农夫果园饮料中果汁含量大约是10%。

我们班学生的近视率是45%。

3、小刚做了10道题,错了2道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求a是b的百分之几和求a是b的几分之几方法是相同的,都是:a÷b

4、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5、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如发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分率,探究它的计算方法(板书:百分率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百分率,探究计算方法

(1)出示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考达标率的含义,尝试计算。

(3)指名板演并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明确达标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它的含义即“达标人数是测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用“达标人数÷测试总人数”就行;因为百分率是百分数,计算结果应是百分数形式,所以完整的计算方法应是“达标率=达标人数除以测试总人数×100%”。

谈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得低于60%,通过计算、比较,说明我们班学生的体质是达到健康标准的,这也是百分率的价值所在。

2、教学例2——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认识百分率的价值

(1)出示例2:科学课上,五(2)班同学做的种子发芽实验结果如下:

种子名称实验种子总数发芽数发芽率

绿豆80 78

花生50 46

大蒜20 19

(2)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发芽率的含义,尝试计算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3)指名学生交流发芽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板演算式,集体订正。

(4)比较,认识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哪种。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一些?哪种要低一些呢?讲解: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决定种子品种和播种面积。

3、小组合作探究,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总结百分率计算公式。

(1)谈话,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像命中率、达标率、发芽率等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请小组四位同学在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协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写出它的计算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2)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写出计算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合作情况及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的百分率,阐明其含义,在投影仪上展示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订正。

(4)罗列不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总结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率=量?除以总数量×100%

(5)举实例,加深对百分率计算公式的认识,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

4、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5、探讨、交流: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会等于或小于100%?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稻谷的出米率是85%,是指()的千克数占()的千克数的百分之八十五。

②甲数是乙数的4/5,乙数是甲数的()%。

③20÷()= 4/8 =()︰24=()%

2、选一选:

种一批树,活了100棵,死了1棵,求成活率的正确算式是()。

一根钢管截成2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60%,这两段钢管比较()。

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写在数学书第86页上。

2、完成练习二十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师总结。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2、某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回答。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1)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2)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P86的“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课后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3、4题。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9)

1. 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x 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重1/4。

西瓜比苹果重kg,西瓜重()kg。

(2)鸡有x只,鸭的只数比鸡少1/3。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1/3,六(1)班有多少人?

(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5人。航模组有多少人?

出示例2。

1. 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这一条件的理解。

(航模小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多的人数相当于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1份。)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两个小组的人数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 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直接得出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3. 改变例2。

出示: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2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什么?

(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交换后,仍然可以根据例2的数量关系列式)

教师:上面用方程解例2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统一,我们应该好好理解、掌握它。

4. 再次改变例2。

出示:美术小组有24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改变方程,解方程。

5. 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2. 根据条件列方程。

(1)小红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10元,正好比钢笔价格少3/8,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有450只,黑兔有多少只?

(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白兔比黑兔多180只,黑兔有多少只?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10)

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重点梳理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在此类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总数与份数、总数与每份数颠倒位置的情况。因此,加强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谁是总数,谁是份数,谁是每份数。此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然后再找出单位“1”,看一看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辨别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导致列式出错。

2.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

改进之处:

1.对于数量关系式可以统一归纳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加强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理解。

2.联系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加强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分数解决问题教案(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节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谈谈我在处理这节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专项”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本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2)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及丰富学生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属于两个量相比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如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算理来解答自然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

因为本节课涉及的这类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关键是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所以:

难点: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主观能动性极易被调动,同学之间又善于合作和交流,本节的内容又建立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突出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解题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以上思考,以“自主学习”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质疑讨论、挑战闯关等,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另外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中数学感知的直观性原则,提高课堂容量,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其乐无穷,同时受到良好的国情教育。

四、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质疑、引新

1.口算、的结果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以旧引新。

(二)、引入新知—探究解法

例1的教学:(屏幕展示)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2份,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2份是多少平方米,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2500÷5×2=1000(m2)

解法二: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占了2500 m2的,所以把2500看作单位“1”,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2500× =1000(m2)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同时不给固定的思考模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只要合理就应该肯定。

师: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结果,跟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00m2相比,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该怎么办呢?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适机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以快速达到学习教育的效果)【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和增长学生的基本常识】

(三)、跟踪训练—深化知识

1、动口填一填:

⑴表示()的()

⑵表示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共有这样的()份

⑶某班有男同学25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这里把()的人数看作单位’1”,求女同学有多少人,就是求()的()是多少,列式是()

⑷甲的工作效率的相当于乙的工作效率,这里把( )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的工作效率占。

2、动手做一做:课本练习四第2、3题、17页“做一做”

3、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几道练习题配合新课设计,与例题形式类似,结合这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归纳小结

(学生谈,教师补充,强调。)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五)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1、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学生默读题目,再独立或合作交流思考)

师:这道题,谁和谁比较?如何找单位“1”?谁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分析的?

(老师适机合作,学生自主解答)

2、练习四第10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练习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这类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两步分析数量关系,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连乘的综合算式。第二个练习题是个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与整数中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问题思路相同。

(六)、作业布置:

另:预习课本20页至21页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①一桶油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400千克,用去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时间安排:

复习质疑、引新(3分钟左右);引入新知—探究解法(8分钟左右);

跟踪训练—深化知识(10分钟左右);归纳小结(2分钟左右);

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10分钟左右);作业布置:(7分钟左右)

六、板书设计:

例1的两种思路线段图:投影屏幕

学生板演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这篇名为“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的文章充满了灵感和智慧,绝对值得你珍藏。根据教学要求,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的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完善。毕竟,出色的教案和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个知识要点。请把这个分享转发给你的朋友,分享能够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

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对学生来说,列举比枚举通俗,易于接受,教材里采用列举这种表述是从有利于学习出发的。另外,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选择有趣的素材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用栅栏围羊圈、订阅杂志、掷飞镖、取钱、拼图形、选择路线这些素材一方面能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能力,主动开展列举活动,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逐渐掌握这种策略。

第二,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培养列举的能力,发展列举的技巧。这是充分考虑了策略的形成规律而作出的安排。首先三道例题是递进的,例1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比较少,只要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在周长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列举出长、宽的各种可能,而且长、宽的米数都是整数。例2比例1复杂,不仅订阅的杂志有1本、2本、3本三种可能,而且订阅2本还有三种不同的选择,要应用四年级(下册)教学的搭配规律。例3在旅馆住宿开房间,对列举的每种方案都要从有没有空位进行甄别,保留没有空的情况。其次,练习也是递进的,即使两次练一练与例题比较接近,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练习十一里的题都具有新颖性,大多数是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个别是纯数学的问题(如第6题)。只有在例题里学到了列举的方法,体会了列举策略才能独立解决这些题。

第三,重实质、不拘泥于形式。列举作为一种策略,用来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列举的表现形式是灵活的、可变的。在表格里列举是形式之一,它的好处是有助于思考,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各种答案。三道例题都采用表格列举这种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列举,不丢失信息。教材里的少数练习题已经画出了表格,这些题确实需要这样做。其他练习题没有画出表格,学生可以设计表格进行列举,也可以不画表格,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开展列举活动。部分实际问题还可以用画图、连线等形式列举。

1.引发列举活动,初步体验列举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渐形成的。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包括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

(1)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列举思路。

用18根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由于每根栅栏的长都是1米,所以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是整米的数。配置的情境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虽然栅栏的总数18米(即长方形周长)是确定不变的,但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数量是可变的,也就是围法是多样的。然后进一步想到,长方形的宽可以是1米、2米每一个宽都有相应的长。于是产生通过摆小棒求长的思路,这就是小兔的思考,其中的如果如果是初步的列举。教学这个环节要抓住有多少种不同围法,领会这个问题的含义,明白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围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围法可以按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地列举出来。

(2)填表列举,加强数学思维。

学生在摆小棒列举的活动中,会感到这种方法比较麻烦,既费时费力,还得把每种围法及时记录下来,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于是产生优化列举活动的愿望,这些对操作的体验是继续填表列举的思想基础。通过摆小棒,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教材适时提出先求出长方形长、宽的和,再列表填一填的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列出的算式182=9(米)能使填表顺利地进行。

已知了长、宽的和之后,把长从大到小列举比较方便,也体现了列举思路有时是多样的。表格里已经填出的一组数据隐含了填表时的思考如果长8米,宽就是9-8=1(米)。照样子继续填表就不会有困难了。把每种围法的长、宽都记录在表格里,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就十分清楚,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学生会喜欢填表列举这种方法。

从摆小棒列举到填表列举,形象思维少了,推理加强了。尤其是假设了长的米数以后,相应的宽是通过计算得到的。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处理好摆小棒到填表的过渡,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化愿望,既使两次列举衔接起来,又体现后者比前者优越。

(3)回顾填表过程,反思相关活动,体会列举策略。

例1的教学不能满足于获得问题的答案,还要继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要求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这些活动都要看着表格进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表格里的内容,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有什么发现的话题是很宽的,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数学规律的机会。如各种围法的长、宽不同,面积也不同。又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它的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里的回顾先是比较具体的,包括怎样想、怎样算的,采用了什么形式,列表有什么好处,表格是怎样有序地填写的然后是比较概括的,理解所开展的活动是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回顾初步体验策略,懂得列举的含义,并在后面的解决问题时主动应用这种策略。

2.应用列举策略,主动开展列举活动。

例2继续教学列举策略,一要承前,用好例1的教学成果;二要发展,丰富列举的技巧。教材选择了比例1复杂的问题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与例1不完全相同。

(1)理解题意,确定策略。

例2在图画里呈现了三本不同的杂志,在这些杂志中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意味着也可以订阅其中的2本。教材提出: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有多少种订阅方法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基于例1中的列举体验,又出于对例2的正确理解。在三本杂志中,可以订阅1本,也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因而引发按订阅的本数分类列举的策略。先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开展解题活动,是例2的教学特点,符合策略制约方法、方法体现策略的关系。

(2)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列举活动。

在确定了按订阅1本、订阅2本、订阅3本三种情况进行列举的策略以后,学生就会主动开展具体的列举活动。第一种想法是有代表性的,很多学生都会这样思考。其中只订1本有3种不同的方法和订3本只有1种方法比较容易得到,如果订2本,有3种不同的方法要联系四年级(下册)的选配经验才能得到。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是一致的,仅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画表格。在表格里能清楚地看到只订1本是哪3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如果订2本,可以通过画找到3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有7种不同的方法也很直观。

教材给教学的启示是,要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形式,独立开展列举活动。画表格列举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不是惟一的形式,不必勉强学生都照这样去做。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体现画表列举的作用。有时只针对列举时的难点,如订阅2本的情况画一张简单的表格,发现这种情况的几种不同订法,也是可以的。

(3)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

例2在最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交流例2列举活动时的经验和感受,进一步体验策略,发展列举能力。

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如列举要有条理、按步骤进行,先考虑只订1本,再依次分别考虑订阅2本、订阅3本的情况。又如列举时可以画表格,也可以不画表格。在有困难的时候,列表能帮助思考。再如订阅2本的情况最复杂,要把3本杂志两两搭配要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实到列举策略里去。

3.按不同的线索列举,体验策略应用的灵活性。

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在具体应用时是灵活而多样的。例3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3人到旅馆住宿,如果只住3人间或者只住2人间,都不能使所有房间都住满,由于有空着的床位,都不是节省的方案。显然,只有3人间和2人间合理地搭配安排,才能做到每个房间都不留空床位。用列举的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般有两条思路,可以从住3人间想起,也可以从住2人间想起。教材要求分别按这两条思路列举。

从住3人间想起。如果只住1个3人间,还剩20人,再住10个2人间正好住满,是一种安排。如果住2个3人间,还剩17人,再住9个2人间有空床位,不符合没有空床位的要求。教材里写出上面的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学生引上这样有条理的思路,他们才能接着往下想。二是帮助学生看懂表格里3人间的间数依次填1、2、3是按3人间间数从小到大地列举;1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填10,表示还要10个2人间能全部住下,且正好住满;2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画横线,表示这个方案不符合要求。还要注意的是,教材要求分组讨论接下去应该怎样想,使兔子的思路得到延续,为独立填表作充分的准备。

从住2人间想起,先分组讨论可以怎样列举,把住3人间的列举迁移过来,然后在表格里进行列举。两条思路列举的结果都是一共有4种不同的安排,验证了答案。如果让学生想想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比比哪种列举比较简便,就能体会策略的具体实施是多样的、可选择的。

4.解决新颖而有趣的问题,突出策略的应用。

练习十一里都是有趣的问题,能调动解题的积极性。前五道题配合三道例题,第1、2题都要按固定的间隔时间列举,第1题的间隔时间在题目里已经明确,两路车分别是10分钟和15分钟。第2题的间隔时间要从已发铃声的四个时间里发现。这两题在列举之后都还要进行比较,通过列举和比较找到问题的答案,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第2~5题不规定必须画表列举,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可以选择画表的形式,也可以不用画表的形式。但是,必须有条理地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各种可能。

后四道题给学生灵活应用列举策略的空间。第5题把36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要抓住素数思考,从小到大依次用2、3、5、7列举并作出判断。第7题拼长方形,从宽想起比从长想起容易,可以按沿着宽摆1个、2个去列举。而且,提供的表格有多余的格子,要体会列举到何时为止。第8题可以在图画上列举。如先向东走2格,有1条路线;先向东走1格,有2条不同的路线;不先向东走,有3条路线。合起来一共有6条路线。第9题小明已经赛了4盘,也就是和其他的人各赛了1盘,可以在小明和另外4人之间各连一条线。小华赛了3盘,其中1盘是和小明赛的,另两盘比赛有3种可能:和小海、小力赛的,和小海、小强赛的,和小力、小强赛的。由于小强只赛了1盘,是和小明赛的,所以小华的另两盘只能是和小海、小力赛的。在连出相应的线以后,就能看到小海已经赛了2盘,分别是和小明、小华赛的。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难点:在正确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两杯果汁(媒体出示两杯果汁),一共有400毫升,给两位同学喝,你觉得公平吗?要怎样才公平呢?(生:从甲杯倒一些给乙杯)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媒体演示甲杯倒入一些乙杯,直至两杯同样多)。问:现在两杯果汁(学生齐答:两杯果汁同样多)。

追问:现在每杯是多少毫升呢?你是怎么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出:4002=200毫升)

二、自主探究,感悟策略

1.初步感知,一次变化还原。

(1)引导探究,理清思路。

师:那原来这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出示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老师同时引导学生澄清思路,并借助媒体进行直观演示: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

师:现在乙杯剩下(生齐答:160毫升),为什么?怎么算的?板书出。

续问:甲杯呢?(生齐答:240毫升)为什么?怎么算?板书出。

(2)填表整理,加深体验。

师:你能把刚才的想法填在表格里吗?

学生独立填写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出:甲杯为什么是200+40呢?乙杯为什么是200-40呢?

(3)回顾小结,得出策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解决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这两个问题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时,抽象概括(师随机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2.应用深化,多步变化还原。

(1)出示情境,整理信息。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读题、审题后,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摘录条件的方法进行整理。

放手让学生尝试整理,然后,抽样展示,组织交流,并借助媒体出示箭头图:

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2)自主探究,理清思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说出:可以用倒过来想的方法。

师:你能依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推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组织交流时,媒体出示下图:

原来?张去掉收集的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3)深化思路,列式解答。

师:根据上面的箭头图,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抽样展示出学生的算法,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4)检验对比,体会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检验。

比较检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这和我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呢?

(5)引导反思,深化策略。

师: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程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在一次向灾区学校的援助活动中,李清同学把自己收藏图书的一半还多3本捐给了灾区的学校,自己还剩27本。他原来有多少本图书?

学生读题、审题后,问:收藏图书的一半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理解之后,在作业纸上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填一填:学生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媒体出示:白果、栗子和柿子图片.

学生观察图,交流从图中获取到的信息(媒体出示相关信息):

5粒白果的重量=2粒栗子的重量,

8粒栗子的重量=1个柿子的重量,

1个柿子的重量=80克。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全班交流。

4.画一画: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有没有发现都是用了哪一种策略?在运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整理信息?

五、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请大家课后去研究。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收集给出的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有趣性;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郊游》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歌曲好听吗?令你想起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感受,当谈到春游时,老师相机出示春游图片)你看,这就是我们学校上一次的春游活动。同学们,如果你仔细观察,动脑思考,你会发现,这里除了好玩,还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的数学课,就让我们走进春游,在回味春游乐趣的同时,增长我们的数学知识,好吗?

同学们,要去春游,有很多的事情可要提前做好。你们瞧,为了便于管理,老师会先把班级的同学分一下组,你愿意用你的聪明才智帮老师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由歌曲引入春游,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新知的学习]

2、出示分组要求及相关的图片,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说给同桌听。

(2)指名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细致的收集图文中给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一个问题(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1、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尝试解决,然后想一想是怎么解决的?

2、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不同的方法)

3、师小结揭题: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4、运用新知,动手实践:现场分组。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指名反馈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经历猜测、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现场分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发展提高

师过渡:分好了组,我们该出发了,看一看,游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什么问题?

1、乘车问题:(课件出示春游图片及相关信息):400人,分黄、绿两队乘车,

每队有4辆车,平均每辆车乘几人?

(1)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自己本子上列式解决问题。

(2)指名学生板演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请板演的学生反馈自己的思考过程。

(4)师生小结: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收集图文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板演不同的方法,通过反馈评价,再次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逐步引导学生使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分水问题。课件出示:学校准备了960瓶矿泉水,平均分给8辆车上的同学,每辆车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可以分到几瓶?

(1)细心观察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与问题。

(2)判断:有三个小朋友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解决方法)同桌讨论: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如果错了,可以怎么改正?

①、96086

②、96086

(3)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哪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为什么?错的错在哪里?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图文中的信息,判断解决问题方法的正误,进一步巩固用连除或先乘后除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分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相应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租船问题。出示练习、思考:玩一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1)师引导:7个好朋友去租船,可以怎么租呢?

(2)指名汇报:可以租2条4人船,也可以租4条双人船。

(3)师小结:细心观察题目给出的信息,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反馈解决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方法,感悟两种租船方法的优劣,感悟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6)师生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原来租两条四人船更便宜,下次去游玩可一定要用你在数学课上学到本领先算一算,节省开支。同学们,不但在这里,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学好了数学,是多么有用啊!

(7)思考:这里能不能用连除的方法来解决呢?(是的,虽然我们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细心思考,看看用哪一种方法才是准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把原来指定坐双人船改成让学生自由选择坐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在巩固新知的同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校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用两步计算解决了很多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呀?(注意收集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去解决问题,并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每个同学能注意观察、发现,积极动脑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相信大家就会越来越聪明、能干。

3、布置作业:数学书第104页第14、16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全面、清晰的课堂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凝炼、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增强课堂实效性。]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482=24(人)(除法两步计算)(2)24=8(个)

244=6(人)488=6(人)

综合算式:4824=6(人)综合算式:48(24)=6(人)(连除)答:每个小组有6人。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展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一目了然的概括了本课学生的主要内容。]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两串金苹果要奖给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和表现突出的小朋友。看到这个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学生说。

刚才小朋友举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问题解决

参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动,我们再去看看可爱的小动物在着美丽的春天里干些什么?

1、出示做一做的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再次看图:提问:图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变化?

鱼有集中寻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呢?

4、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四、评价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妈妈提三个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解答。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的意图是: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课的设计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设计了上面这样一个课例:从实际物品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根据自身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

——能根据图片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我的愿望并没有如我的愿。在实际教学后这堂课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告诉我好的思路和设计。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5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

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3、总结方法: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个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呢?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生:求“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解答。列式是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所以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4元钱。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7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各方面的能力尚处于基础阶段。对于抽象的事物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有少部分孩子不理解题意看到题目就直接用里面的数字加或者减,现在是一年级只学了加法和减法,所以还是很容易蒙对的,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见到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题型,题目只是稍微变化,他们就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寻找题目中个有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能正确的解答。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要教育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认真审题的习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的转变。做到这样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读题、弄懂题目意思再列式解答。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有大括号和问号的.解决问题。

遇到这样的看图列式,要让学生用3句话说出图画的意思,等学生都会说也理解了再列式,特别是减法的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出错,例如,6-2=4,学生没有理解问号是我们要求的答案,但是他们都知道问号是2只,就是列式列不对。所以解决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列式,把图看懂,理解题目再列式解答。因此,审题要认真,不能敷衍了事。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是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会碰到让我们疑惑的数字,也就是对解决问题没用的信息,我把这样的信息称为多余条件。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并正确解答。我觉得要特别重视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例如: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教材中分3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第一步: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那么题目中的“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就是无关数据,可以不看,这样的条件是多余条件。剩下的已知数量关系是“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求还有几人没来,就用减法计算。列式:16-9=7(人)答:还有7人没来踢球。一年级的问题是最基础的,更多的时候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列举一年级解决问题常见的题型。

(1)问题里面问一共有多少?例如,一(3)班男生有19人,女生有10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9+10=29(人)

(2)原来有多少?例如:图书角里借走了9本书,还剩8本,原来有多少本?列式:9+8=17(本)

求总量的一般都是用加法计算。

(4)还剩多少?还有多少?例如:一共有13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几只?列式:13-5=8(只)

求部分的一般是用减法。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者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中只需要找到已知的数量,然后用大的数减小的就可以了。例如:小红有15元,小明有8元,小红比小明多多少钱?15-8=7(元)。再问“小明比小红少多少钱?”有个别学生就懵了,列成:15-7=8(元)或是8-7=1(元),如果两个问题同时问学生很容易搞糊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个别学生有困难,还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

(7)如果题目中有“买来卖出去”“飞来飞走”“上车下车”“拿来拿走”这样的字眼,记住“拿来、上车、买来”就用加法,“拿走、下车、卖出去”就用减法。

(8)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如何提数学问题。例如:苹果12个,香蕉9个,雪梨8个,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让学生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可以这样提“苹果和香蕉一共多少个、苹果比香蕉多几个?”不用强制学生怎么提,只要符合题目意思即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粗心,马虎,经常会看錯题目,算错答案,漏题,把加法错算成减法或者减法当成加法算,所以老师要经常提醒孩子学会自己检查题目,写完后再认真检查。很多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认真,批改完题目,老师还没有评讲,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改正了,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课件展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图案。

1.观察一下,这两种设计图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每个图案中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的,但左边是外方内圆,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右边是外圆内方,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理解题意。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抽象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就是:思考: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即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即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3.分析解答。知道两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关键是求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图可知,左图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由此可求面积;右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可以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学生自己计算,集体订正。

4.回顾反思,理解算法。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图形算一算。学生分小组探究、汇报结论。想一想: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一致吗?代入看看。

小结: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改变,外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0.86,而内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1.14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3.14×(12÷2)2÷2=15.48(cm2)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对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没有进行回顾和总结。

教学建议:

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或说一说感受,使知识能够得到沉淀。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9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案例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教案,供大家品鉴。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案例一

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化计算方法。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案例二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案例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为贺卡设计漂亮花边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0

本课时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注重对解题步骤和策略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后,及时地对解决问题的经过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及方法的掌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达能饼干和牛奶钙含量里的替换问题除了巩固例1,也还有一种优化替换策略的价值在里面。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

题纸、多媒体课件、空白的策略思考纸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关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交易,由于这种过程的不方便,祖先们的替换策略产生贝币,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换,一直影响到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信用卡的出现意义远远小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贝币,因为贝币是一种元初的替换。

【这说明替换策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范式,教育所能做的恰恰是如何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好这种思维范式,而不是替换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是我整堂课的一个结构原则。】

一、直接导入

1、谈话:早晨喝豆奶遇到的一个问题,父亲喝一大杯豆奶,儿子喝一小杯豆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豆奶,如果给父亲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能喝几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父亲可以喝两次;儿子可以喝四次。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课前替换思维的引力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了解替换策略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还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探索新知

直接出示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自主生成替换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阶段父子喝豆奶的启发,这个问题应该不难理解,课堂现场体现的更为充分,孩子们非常迅速的理解了大小杯的替换关系。

3、小组讨论。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

4、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5、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6、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平衡这种思考的氛围,课堂的现场也是如此。】

(三)、教学检验。

过渡: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指出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课堂现场:孩子们的检验是非常到位的,语言叙述也不繁杂。】

(四)、小结: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三、巩固策略

过渡:来段广告图片,轻松一下。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1、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2、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口头检验。

4、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5、小结:我们还需优化替换策略来解题,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自组织生成,教师参与讨论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大小盒做了一个演示,并且让孩子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替换的过程,然后互相说一说。【课堂现场:这个过程有一个仪式感,孩子们在大小盒的替换过程中,发现了总数变化的情况,欣喜之情都写在了脸上。】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交流。

9、口头检验。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大小盒演示参考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总量没有变化。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但总量发生了变化。【课堂现场: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能够自主的分析替换策略的不同类型,并非机械式记忆。这样一点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2、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畏惧,合理选择策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板书在黑板的两侧),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

2、揭示课题。

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如:

(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比例问题教案八篇


以下是笔者为您准备的“比例问题教案”相关内容,请您查看,点击进入获取最新行业动态。教师会根据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制作教案和课件,我们应该认真撰写每一份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比例问题教案【篇1】

教学内容:补充:用比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谈话导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练习

(一)填空:

1、下面两个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与B()

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改成A与B的比,计算比值后再判断。

2、(1)8/X=Y;(2)X/8=Y;(3)X-Y=8()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引导学生将以上3个表达式进行变式,如能变成两个字母的比值或积,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和b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引导学生理解每题要求,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烧72天,由于改成节能炉灶,实际每天只烧2。4吨,这堆煤可以烧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时,那么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计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有多少米?

用算术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导学生用多种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练习:在标有04080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相距9厘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求客车的速度。

比例问题教案【篇2】

第四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5

(1)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

①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比例问题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再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我以复习导入,说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着判断各题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给以指点和总结。所以在学生完成例题后,紧接着进行变式练习,进而总结解题方法,为学生独立解决例6做准备。

2、再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再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再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比例问题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阶段准备的,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比例问题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比例问题教案【篇6】

第五课时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59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更好地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

2、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解答410克药水中,药粉和水各有多少克?再解答书上两个问题。

说说与补充问题条件有什么不同,怎么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说说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理由。比较三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2、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解题方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提示学生:用列举法列举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可能是几厘米,再找出符合长和宽长度的比是3:2的一个。

想一想:周长16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根据长和宽的比是5:3求出长和宽的长度。

2、思考题

引导学生理解: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是1:1,说明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认识到:要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按1:1进行分割。

教学后记:

比例问题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生长点:学习了比的意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比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教学本课时。

三、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认识连比。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六(3)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7。

()人数是()人数的()/()。

让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

问:你是如何理解3:2的?(估计学生能说出红色与黄色的比是3:2,黄色与红色的比是2:3;红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是3:5,黄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是2:5)

当学生说到红色(黄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时,问:格子总数是多少?那你能算出红色的有多少格、黄色的有多少格吗?

学生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道题就是把30个方格按3:2进行分配。

2.验证。你做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把得数放到题目中去检验一下。与同桌说说你的检验方法。

板书检验方法:18+12=30(格)18:12=3:2

3.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说说是如何理解1:2:3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把30格按照红色1份、黄色2份、绿色3份来涂色)

谈话:三个数或更多个数组成的比叫连比,它只表示三个量或更多个量各占几份,而不能理解为连除,这与两个数的比是不同的。根据红、黄、绿的比是1:2:3,你能想到格子总数被平均分成几份了吗?每种颜色的格子数各有几格?

学生做题,交流算法。

引导学生认识:都是把总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求每部分是多少,解答时都可以把比看成各占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几份是多少,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计算。

4,做练一练。

做第1小题。本题较为简单,让学生独立解答。

做第2小题。

本题稍有难度,先让学生读题。

问:你觉得怎样分配这些巧克力比较公平?(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说按人数平均分;可能会有极少数人说按班级平均分)

问:按班级人数平均分,也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再让学生算一下每个班各分到多少巧克力。

问:如果按班级平均分,又该怎样分?口算出结果。能不能把平均分也看作按比分?按什么样的比分?(1:1:1)可见平均分是按比分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估一估比赛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交流结果。

学生按要求计算。

2.做练习十三第4题。

引思:题中只有比,没有总量,如何解决?(引导回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本题就是把90度按3:2的比例来分配。)

再让学生独立解题。

小结: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先找到题中的隐含条件,再思考如何解题。

3.弹性题:建筑业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按规定,某种建筑用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石子的比例为2:3:5。现在某小区建筑工地上水泥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有24吨,够配成40吨这样的混凝土吗?为什么?

预计通过讨论、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有:

(1)计算配40吨混凝土需要三种量各多少,再与条件进行对比。

(2)将三种材料的现有吨数进行比较,看化简后的比和条件中的比是否一致。

六、总结全课:

今天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3题(这两题较为简单,学生应该能自已做)。

弹性作业:

1.甲、乙两人每天加工零件个数的比是3:4,两人合作15天后,甲、乙两人各自加工零件的个数比是()。

2.从六(3)班调全班人数的1/10到六(4)班,则两班人数相等。原来六(3)班与六(4)班的人数比是()。

比例问题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