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式教案热门11篇

科学式教案热门11篇。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做好的准备工作,其中教案课件的准备尤为重要。每位老师都有写教案课件的经验和技巧,新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完善自己的教案课件。本文将详细介绍“科学式教案”相关知识,或许能帮助您找到需要的内容。

科学式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光的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这种概念比较抽象,我们最常见的是镜面反射,这种反射也更能让幼儿所接受。所以本次活动时主要让幼儿通过镜子让幼儿来了解这一现象。由于这一知识点比较难,所以放在大班进行。这是一次科学活动课。科学活动课主要是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幼儿初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培养其探索的乐趣。

二、说目标、重难点

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孩子对于反射的理论知识较难明确,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要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的多,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反射光以及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目标一是活动的重点,目标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幼儿年龄小、好玩,注意里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了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以情景式教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可以探究的环境,让幼儿到户外实地操作,同是通过同伴与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氛围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配班老师从户外将光反射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起活动的主题。第二部分引导幼儿探索镜子的反光现象。这部分是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所在,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部分。活动中让幼儿手持镜子自由探索,自由交流,并请成功的幼儿示范,师小结。这样可以让幼儿带着目标去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幼儿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探索,再次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它会移动吗?是怎样移动?让幼儿明白调整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同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旧可以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最后借助幼儿感兴趣的动画,让幼儿明确光的反射原理,更具直观性、形象性。第三部分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光。在这个环节里通过让幼儿说一说、摸一摸、试一试的方法找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有什么不同。最后一部分把活动引申到生活中,根据所学的反射知识,初步了解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不便之处。让幼儿知道我们要好好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用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以达到让幼儿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目的。

科学式教案(篇2)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 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 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 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 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科学式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儿童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儿童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儿童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儿童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幼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儿童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幼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儿童并未见过,因此,幼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幼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儿童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儿童盲目探索的

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儿童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幼师要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儿童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儿童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儿童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师组织儿童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儿童与儿童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幼师为儿童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儿童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

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幼师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儿童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儿童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幼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幼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儿童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儿童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儿童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幼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儿童自己记录结果,儿童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儿童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儿童思维。

7、延伸活动:(请儿童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幼师让儿童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儿童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科学式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甜、苦两种味道,了解味道与表情色彩的联系。

2、培养感知能力,有初步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1、布置熊猫食品城,准备各类甜的、苦的食品。(为防止幼儿从包装上识别,可将两类食品适当改装)

2、水彩笔、镜子、灰色(冷色)和红色(暖色)背景图各一张,若干食品表情记录表。

3、有过表情方面的绘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人

教师带领幼儿进人“熊猫食品城”品尝食物。

(评析:用“吃”来吸引幼儿,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开始了活动。)

二、交流和记录

1、请幼儿相互说一说品尝的食物味道,以及吃时的感觉(受)。

2、提供镜子和食物表情记录表两张,请幼儿再次品尝,后记录表情。

(评析:同伴间的交流有益于巩固幼儿的感性经验,再次的品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察表情,并记录。孩子们在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表情与味道的对应,这是“碰碰车”的“第一碰”。)

三、游戏:看表情猜食物

1、先由老师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表,请大家猜,再由幼儿自己纠错或认可。

2、幼儿自己出示记录表,请大家猜。

(评析:承接上一个环节,此时的幼儿记录卡,已经用来作为游戏材料,猜对与否,都让幼儿雀跃不已。随着对游戏的熟悉,老师从游戏初始的'引导中退出,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将味道与表情挂钩,这是“碰碰车”的“第二碰”。)

四、分类

提问:你吃了甜的东西感觉怎样?吃了苦的又是什么感觉呢?请幼儿将作业卡分类放于两张(灰、红)背景图上。

提问:你为什么会把吃甜东西的表情放在红色背景上?为什么会把吃苦东西的表情放在灰色背景上?

(评析:本环节前后呼应,将色彩与味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味道叶表情斗情绪神色彩,学习活动一环紧扣一环。这是“碰碰车”的“第三碰”。)

五、扩展

1、今天我们尝了两种不同的味道,大家也做了记录,知道不同的味道代表不同的表情,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你还尝过哪些味道呢?

2、你觉得今天最开心的是什么?

(评析:扩展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第二个提问则帮助幼儿回顾本次活动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只要参与了,便会有所得,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期望的。)

活动延伸:

1、设置品尝角,继续提供甜苦两种食物,以及其他酸辣咸食物供幼儿品尝,观察表情,说出感受。

2、尝试音乐与味道、表情、色彩的匹配。

科学式教案(篇5)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

一、说教材: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变化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秋天的天气与动植物的变化会给幼儿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大班的幼儿观察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动植物的变化有浓厚的兴趣,能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观察到的变化加以表现。结合季节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秋天来了》这一活动。此活动属于探索求知的活动,涉及科学、语言、艺术领域。

《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大班幼儿对秋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不系统,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手工方面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这一活动应达到以下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季里美丽的自然景色,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亲身观察、探索发现季节变化,讲述秋天明显特征并使用不同方式表现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3、认知目标:知道秋天天气、常见动植物和人们衣着的变化,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活动重点:《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把活动重点放在了让幼儿通过亲身观察、探索发现季节变化,并讲述出秋天特征,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幼儿能用不同方式表现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物资准备:

(1)图片三幅:秋天的果园、秋天的公园及秋天的庄稼。秋姑娘的图片一张,秋季特征的小卡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棉签颜料剪贴工具卡纸皱纹纸橡皮泥,各种落叶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家长带幼儿秋游到室外观察秋天亲身体验秋天的美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收集秋天的树叶、果实等布置主题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逐渐善于观察和发现,还有利于孩子在活动中有话可说。)

(3)空间准备:幼儿的座位成半圆形摆放,操作材料放在后面的小桌子上分四组扩散

开摆放。,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除了以亲切、大方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价值。因此,我采用下列教学法:

1、谈话法:有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的。活动中,围绕“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知道的?”和“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进行谈话教学。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2、交流讨论法:“知识是在孩子么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幼儿对秋天的理解更为系统,表达更为准确。

3、演示法:通过观看秋天的图片,达到传统图片教学的效果,使幼儿观察更直观、更透彻。

此外,我还采用了激励法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时总处于积极愉悦的状态。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统一。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建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师生互动,达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规程》中指出,活动组织应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的感官作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注重活动过程。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秋天的变化,感知秋季特征,并用多种方式表现秋天的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的第四个环节选择材料,想象创作就是通过幼儿的操作,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幼儿还运用了体验法,儿童是学习的主动者,在科学教育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是经验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地了

科学式教案(篇6)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

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3、

4、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像幼儿展示海上的漂浮现象,引导幼儿观察这一科学现象。

本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抛出问题:教师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漂在还上吗?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概念。

本环节的重点是为后面的体验活动做铺垫,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和体验。

3、 幼儿操作:幼儿分组,为每组幼儿发放提前准备的操作性材料,包括透明的水槽或水盒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塑料的、玻璃的)、棉花、橡皮泥等物品,分类筐每组三个,记录表没人一张。

教师将操作的步骤演示一遍,(以啤酒瓶盖为例)然后让幼儿逐一进行操作。 ①、 预测:大家先讨论预测啤酒瓶盖在水里的沉浮状态,

②、 填写预测记录:将预测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

③、 动手操作:将啤酒瓶盖放到水里,看结果是沉还是浮,

④、 记录操作结果:并和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⑤、 分类:操作后将物品分类放到贴有标记的分类筐里。

⑥、 总结:幼儿操作完成后,教师向幼儿出示“沉”与“浮”的字卡,并贴到白板上,引导幼儿总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浮上来的。让幼

儿代表把分类筐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

4、 拓展部分:尝试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材料不要过多,以免扰乱幼儿思维。)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通过努力得到成功。

①、 给每组幼儿发一个矿泉水瓶和一把钥匙,让幼儿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上来的物体沉下去。提示幼儿可以尝试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 ②、 幼儿分享、交流自己使用的方法,并尝试解决沉、浮状态改变的原因。

七、 说课程设计特点: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材料、创设开放性的课程环境以及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的方法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遵循《纲要》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将科学与语言等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及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式教案(篇7)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颜色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一定的创编。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三、说教学准备:

三个装了不同颜料的瓶子、碗、画笔、纸。

四、说教法:

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采用教具与故事相结合导入主题。

2、老师示范表演魔术。

3、幼儿操作活动。

4、幼儿作画。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式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到自己的身边处处有科学,能积极主动地用查找、询问等手段了解身边的科学。

2、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乐意与同学交流所得的知识并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有良好的交际礼仪行为习惯

3、 能在之后生活实际的延伸中学科学,用科学,研究科学。

二、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身边的一些科学;教师:煮熟的两个鸡蛋、课件、标牌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老师今天带了两个刚煮熟的鸡蛋,想请两个同学帮助一下,把它的壳剥掉。看谁剥得又快又好。

2、 两个学生剥鸡蛋比赛。

3、 评判两生剥的鸡蛋后问:你知道他为什么剥得又快又好吗?

4、 小结:其实,是科学帮助了这位同学,使他剥得又快又好。因为他刚才的鸡蛋在凉水中浸过,而那位同学的却没有,因此他的蛋白和蛋壳粘在一起相当难剥。同学们,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掌握他,他会让你的生活乐趣无穷,收益多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科学的乐园吧。(投影:科学乐园)

(二)提供案例,引发讨论

1、 出示画片:(画外音:乐园里有几位小朋友,由于不注意身边的科学问题,而造成了生活的诸多不便,甚至还带来生命危险,请同学们选仔细观察,再小组讨论一下,他们究竟不知道哪些科学知识。)

图片内容如下:

A、 一个盛夏的中午,烈日似火,一个小朋友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在路上走,大汗淋漓。

B、 一个满嘴龋齿的小女孩,一手抓着一块棒棒糖正要往嘴里送。

C、 一个大姐姐正在擦开着的电视机,被电了,手直发抖,

2、 学生小组讨论

3、 小组派代表反馈。

(三)畅所欲言 交流所得

1、 今天,我们就把“科学乐园”移到我们的教室里来。(出示标牌放在讲台桌上,上书:科学乐园)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了解我们身边的科学,下面请按顺序在小组内先介绍自己的了解的身边的科学知识。

2、 学生小组讨论。

3、 小组推荐或自荐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新奇的、易理解的在全班交流。

4、 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说说哪些同学的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对你有哪些帮助。

(四)采访拓展,课外延伸

1、 刚才这么多同学给我讲述了那么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你们不想知道他们都是怎样知道的吗?

2、 想知道,哪就请你们以“科学乐园”小记者的身份向你感兴趣的同学采访一下,了解他们的这些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3、 学生自由采访。

4、 反馈:请采访到的小记者上来发布你的采访结果。

5、同学们了解科学的渠道真多啊!可以阅读科普图书,可以上网查阅,可以观看科技频道,可以请教老师家长,还可以自己观察研究呢!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请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进一步了解更多而精彩的科学知识,把它们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下星期来一次展出和评比,怎么样?

6、(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曲)在音乐背景中师述:

同学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了解,去观察,去研究,去探索,让我们从小(学生齐读),[出示]:“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科学式教案(篇9)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多变的风》这一主题中的《风车转起来》。

孩子们对于玩具是很喜欢的,而风车这一荷兰国宝,孩子们也许在动画片或者书里见过,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探索研究风车。所以选择风车这样一节活动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适合大班孩子,对于他们经验上的挑战也是适合的。同时有关风车的资源,图片,机构图等我们也很容易从身边搜集到。像董教授说的那样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有趣味性、能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发展、并且这种资源能够很容易找到。

一、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设计了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激发孩子喜欢探索风车的兴趣,体验探索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喜欢上了风车他们才愿意探索,孩子们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发自于内心的,当然老师的教学也就做到了有效。孩子们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2,观察风车的结构,感知风车的工作原理。

一方面是对幼儿探究兴趣上的进一步延伸,具体化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步幼儿制作风车做好认知上的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融合,整合。

3,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风格不一样的风车。

之所以说是尝试,主要是体现尊重幼儿,赏识幼儿的理念,孩子们的作品不会都是精美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用发展的目光去关注孩子。风格不一样,一方面老师要在材料的提供上支持到位,要丰富。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做自己的风车,做风格不一样的风车,在某种意义上老师真正有效的做好孩子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着”。

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先看、讨论风车----观察感知风车的结构,探究风车的工作原理----尝试动手操作,制作风车。目标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整个活动对幼儿的能力和已有经验的挑战更接近成功,自然老师的活动所要让孩子们得到的发展也会更接近实效。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教具方面:课件:内容是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以及风车的工作原理图、风车制作过程图解。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车实物。“纸、塑料、木制的等等”另外还有风车叶片。

材料方面:提供一次性的筷子,图钉,水彩笔,各种各样的纸“皱纹纸、蜡光纸、挂历纸、白纸……

三:说教学方法找出重难点。

A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

1,“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图片演示各种漂亮的风车,让孩子们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漂亮的风车,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2,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风车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

B幼儿的学法主要有:

“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法”也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

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表达自己想要制作的风车,并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四:教学环节上的设计: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看风车说风车引题激发兴趣——做风车——玩风车——展示交流等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你们见过风车吗?看看大屏幕上的风车,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还知道哪种风车?知道风车有什么作用吗?”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风车,比较哪一个风车自己最喜欢。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做风车的意愿。

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讨论后,孩子对于在制作风车过程中需要把握幼风车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做风车做好铺垫。

1、教师示范讲解风车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图。

2、老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你想制作什么样子的风车?谁有跟他不一样的?”让孩子们都说一说自己想的风车这样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制作风车。

请幼儿根据现有的风车种类和风车制作过程图,探索、研究风车的制作,自由的选择材料,尝试制作自己的风车。教师巡回指导,给幼儿适宜的帮助。同时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幼儿对现有风车拆卸,进行研究。

(三)在幼儿玩风车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探索出风车与风力,风向和自身速度的关系。

1,“请孩子们试试用慢走、快走、跑步看看风车是转动有什么不一样的?”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自身速度的关系。

2,“请孩子们站在原地,试一试顺风和迎风中,风车转动有什么不一样?”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向的关系。

3,请幼儿自己尝试各种玩法,进一步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力和风向的关系。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风车有哪些特点?这一环节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作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动手制作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科学式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装有水的水盆,玻璃杯,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gZ85.Com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得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二)过程

1、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2、师: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3、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没有了呼吸,身体里缺少空气。)

师:小朋友知道还有哪些事物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宝宝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6、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师:“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宝宝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寻找空气宝宝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幼儿交流:塑料袋装一些空气,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

7、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小结: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三)结束

用塑料袋制作充气的娃娃。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式教案(篇11)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