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推荐十一篇

2023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推荐十一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们的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这篇文章,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建议请不妨参考一下!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藏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1.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谁来读课题?

师: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些词语,连成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就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师: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

师:这个句子里头有个词--“端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谁来做总结,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不过,这次要加点难度,用上“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

生:虽然这个塑像仪态端庄,但是左肩偏了点儿,脸上也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生:虽然这座塑像是杰作,但是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

生:“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问刚才读句的那位同学)你为什么对这处描写感兴趣?

生:我觉得罗丹聚精会神地,非要把塑像修改好不可,把一切都忘了。这是全神贯注。

生:(读)“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我很有感触,因为罗丹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塑像修改好了,轻轻吁了口气。

生:“罗丹一会儿上前……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生: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看塑像有哪些毛病。

师生:上前看,是看细微的毛病,往后退,是为了看整体,向前往后都是为了把塑像修改得更完美。

生:(读)“一刻钟过去了……情绪更加流动。”我从“半个多小时”看出罗丹很有耐心。

生:罗丹情绪激动,时间越长干得越有劲,更加说明罗丹干得入迷,是全神贯注。

生“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师:茨威格说的话里,有一句是最重要的,能看出来吗?

师: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做,而且想把这节课上好,所以就全神贯注地上。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也是全神贯注地上课,所以把这节课上好。老师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全神贯注做事的人,将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三、作业。

写写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和y、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2、掌握iu、ü、yi、wu、yu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3、利用教材的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字母的音、形和音节。

教学重难点:

iu、ü、y、w及yi、wu、yu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准iu、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模仿、反复练读来学习发音。在教学字形时,采用了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抓住图画与字母形的相似点来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拼音卡片。 讲: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 (书写时要注意,圆点不要点得又大又黑,否则作业显得又脏又乱)

1、老师带小朋友去冬冬家,(出示情境图)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2、谈后导入,冬冬家真美。你看,冬冬住的房屋多漂亮啊!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冬冬正在河边给鱼喂食呢!院子的周围种着树,乌鸦飞来树上做窝。冬冬的妈妈多勤劳呀!她在做什么呢?

1、 衣服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

2、 示范发音 (牙齿)对齐i (开口度小两唇d) 呈扁平形) 顺口溜:牙齿对齐i i i

5、指导书写i范写, 生书写。

6、 生描红, 仿写。

7、 i读四调īǐ,告诉小朋友:小i有礼貌, 标调就摘帽。 生读→打乱顺序读 齐读→个别读

1、方法同 i “u”音的顺口溜, 嘴巴圆圆u u u(开口度小,双唇拢圆) ü的顺口溜:翘起嘴巴ü ü ü

2、u、ü的四调组词、说句子。

认清形,怎么记住u、ü?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4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知识与技能:

在阅读中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悠闲自得的心情。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对古诗词有所了解并掌握了相关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回忆已学古诗词,说说对词这种体裁的了解 。

1.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2.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

师小结,课件展示:这首词的作者借这样一幅春江水涨、细雨濛濛、渔翁迎风冒雨垂钓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 学生默读,思考:(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 交流:自己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绘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始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人人有机会发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再由教师凭借课件进行小结,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词中的意境。

2.配乐有感情地背诵,感悟意境。

3.

4.欣赏歌曲《渔歌子》 这部分设计了“读、背、找、唱”四个小环节,环环相扣。前三个环节,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了解了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查漏补缺。最后那优美的歌声又让学生情绪高涨,身心都体验到了最佳的轻松感、愉快感。

这是一节校内示范课,所以,在备课时我百般研磨,精心设计,力求精益求精。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这节课亮点频出,高潮迭起。教学过程中的想象画面片段写作、师生唱和《渔父歌》等环节的设置,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度,将古诗词的美解析得淋漓尽致,而且升华了文本内涵,引起在座师生的情感共鸣。授课效果极佳,受到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5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1、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2、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xx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

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句子、段落、 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⑴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⑵ “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⑸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⑹ “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结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生字,会写8个生字中的4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性。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你知道那枝神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

2、马良用这枝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有一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假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刚才大家听录音时专注的神情,老师看出了你们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请小朋友们轻轻把书翻到108页,在读书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出示)

(1)课文中藏了好多淘气的生字宝宝,现在它们连着词语从课文中跳了出来,你能在拼音宝宝的帮助下叫出它们吗?(自由练习后指名领读)

(2)没有拼音宝宝的帮助,你还能正确地叫出它们吗?(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顽皮的生字宝宝又单独跳到小朋友们的面前,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男女生比赛读

①“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②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文中的小作者都想做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4、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下节课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老支书的词句感受他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3、品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初步懂得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老支书的词句感受他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1、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初步懂得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表达特点。

1、师:同学们,有这么一个小村庄,里面住着一百多人,他们非常勤劳,突然,有一个灾难降落倒这个村庄(播放录像)。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1、师:这时,村庄被惊醒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8页,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是啊,他们惊慌失措,他们到处叫喊着,到处乱窜,这样的场面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板:疯)

师:从课文哪些字词的背后看出人们已经疯了?课文中那里有写到人们疯了?

(2)出示: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B、师:你听(播放音乐)听完了录音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C、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慌乱的情境么?(似乎不慌乱,场面还是很有序)

5、出现“桥”

(1)师:是啊,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这跑跑,那叫叫,东面没有路,西面也没有路,洪水越来越大,就在这时北面出现一座桥(板:桥),齐读课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二读课题。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读课题,(齐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眼,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说)--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

1、师:是啊,这是一座联系着每个村民生命的桥,这是通往希望的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越来越多,洪水也越来越急,他们也越来越慌乱,假如就在这时他们冲上了这座瘦弱的木桥。后果会怎样?

师:是啊,同学们,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师:就在这一百多号人乱七八糟生命攸关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声音

出示:“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你来读,你来读,你来读,

F、师:接着老汉冷冷的地说:你来(指生说)接着夏老师想请我们班的8位同学来朗读接下去的13-20自然段的句子。

评价师:很了不起,第一次读就能读得正确流利,但是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读正确流利,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感情来。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3至20自然段,将自己的感情读出来等一下我又要请8位同学来读

师:读明白了么?这么自信,我又要请8位同学来有感情的读。

师:真不错,听着你们的朗读,似乎让我觉得这一切就发生在我身边,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读着这句你想到了什么?

A、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读着老汉的言行哪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

b、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c、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他揪出了什么?

d、(引: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请你再来读这一段

e、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B、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读着老汉的言行,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时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险情?

b、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c、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就因为死亡已在眼前,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帮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出示: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我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C、现在我再请8位同学来读这些段落,相信大家会读的更好。

1、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配乐激情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3、揭示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4、当我们脑海中树立起这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你又联想到类似这样的其他人或事吗?

5、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者中谁在干什么,说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写)

(1)指名读。

(2)师小结: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五、领悟课题的含义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1)指名说。

(2)师总结: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8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二年级语文课本杨树之歌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教学目标 :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描述自己熟悉的树。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而且非常美妙,想听吗?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想办法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全班交流识字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1.自由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词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准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诗句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理解:聊家常,悠闲。

3.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2.同桌编一编,唱一唱。

3.指导唱,评议。

4、同学们,大叶杨是我们的朋友,其它的树也是我们的朋友,你能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吗?

①小组交流自己曾观察过的,比较熟悉的树;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③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9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0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在学习了课文《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帐单》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体会爱的神圣、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观察生活中父母的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的父母辛劳,懂得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父母的爱,让学生学会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培养以多种方式表达情感的能力(练习、口头表达、写作)。

三。学会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感恩父母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1学会使用书籍和互联网来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深刻认识“爱”的内涵,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3、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回忆父母爱你的故事。

2. 搜集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及父母爱孩子的故事。

3、多**课件。

4、学唱《感恩的心》

五、教学流程:

(一)活动导入:

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讲述: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是他们让我们健康成长,给我们无私的爱。是的,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今天,让我们感谢我们最伟大的父母!

(2) 讲故事——感受父母的伟大

1、 无论你身在何方,有一个人,她永远把你惦记,从她成为你的母亲到她老去,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种爱,就叫“母爱”。请听一个来自《亲情故事》的《永远的惦念》。 (生讲故事)

2是的,我们是母亲一生的关心。还有一个人他是你的一片天,无论你走到**,他都是你内心的支柱,是他,让我们在风雨中无惧,一路走好……是他,让我们在任何困难学会不退宿,他的名字叫——父亲。请听《**中的父与子》。

三。主持人:说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5月12日汶川的7.8年级

一生讲汶川大**感人故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在一次营救中,营救人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一具已经女性尸体,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流泪了。

主持人:你现在想说什么?

(三)话说自己父母的爱,心存感恩

1主持人:为了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伤了他们的心。的确,父母把我们抚养**,为了不让我们遭受一点不公平,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现在让我们来吹嘘我们自己的父母吧!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父母是多么爱我们。

(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或小故事进行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2主持人:听了学生的报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发言)

三。主持人:是的,父母的爱是一艘舒适的小船,载着我们驶向温暖的港湾;父母的爱是一把小伞,给我们一片无雨的天空;父母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一片灿烂的前程。

请听诗歌朗诵:《那个夏天》

那个夏天

好怀念那个夏天

我们被雷雨吓得狂叫过大街

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么疯癫

有多么不体面

那几乎变成生命最珍贵的画面

多可爱的昨天

曾为了电影结局哭了好几天

你为大家做了很丑的鬼脸

都映在那一个夏天

但愿能永远看到你的微笑

因为——

那么甜,那么灿烂!

(4) 采取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1、小品导入:

主持人:爸爸妈妈不仅要工作挣钱,还要做家务照顾我。它不容易!

请听相声:《我不再是小皇帝了》

2、主持人:是啊,父母的爱孕育了我们的生命,父母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的历程,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们爱您。

主持人: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齐诵)

“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

3、主持人:妈妈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爸爸教我们学会走路、做人,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脚印都有爸爸妈妈的汗水和眼泪,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爱你的爸爸和妈妈呢?(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组汇报活动展示:

主持人:当我们回忆起父母给我们的爱时,很多小组同学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父母。

(1)请听第一小队的“父母我来夸”: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爱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2)第二小队小品:《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

一名同学扮演爸爸,一名同学扮演妈妈,下班回家时,做到椅子上,很累,孩子帮助爸爸妈妈把拖鞋准备好,让爸爸妈妈换上,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

主持人: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学生做的对吗?我们还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盛饭、为父母过生日、节假日送上祝福语……)

(3)第三小队:手抄报展示

(4)第四小队:感恩卡展示

(5) 第五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读我自己的话)

(5) 倾听父母的心声,升华感恩

主持人: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表现来看,我们都成长了,进步了。为此,我们的父母感到非常高兴!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家长也看到了我们的进步,请家长们听好!(录音**)

主持人:听了我们父母的话,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六)、总结感恩,传递感恩

师:正是因为他们给我的爱,给我们的帮助,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我们用这颗感恩的心把爱传递下去!

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更要感谢身边的人和大自然!最后,让我们用唱歌来结束这节课。(齐唱《感恩的心》)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1

1、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的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话是如何写具体的。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

《小虾》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4.利用电教,提高效率。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要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动物的名字)

师: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请大家集体喊出它的名字(板书课题:小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师:看来大家对小虾充满了好奇,那就请大家读课文,看看你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2、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两遍了,真不简单!我发现有些词语比较难读(课件出示:大缸、漏过、空隙、撒落、甚至、青苔、竹荫、钳子、立即、一副、搏斗、猛烈、小卵)。先小声读读,看你认识了没有。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生:我明白了小虾的样子很多,知道了什么是千年虾,什么是才长大的虾。

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读课文能明白这么多事情,说明你很会读课文了。

想了解小虾更多有意思的事吗?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三)精读感悟,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大家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写小虾样子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虾的样子的确很可爱。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虾是老的还是小的?

师:接下来请仔细读第三自然段,看哪些句子是写小虾有趣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默读,画出文中体现小虾有趣的句子或词语。

要求:请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画这些句子。小组讨论,组长负责归纳小组意见,其他同学负责补充。

师:这次大家说得就明白多了。看老师把它们写下来。相机强调:小虾有趣

表示顺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

师:谁愿意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师:小虾是这么有趣,谁愿意用有趣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虾吃食的样子和吃饱以后的情况,写出了小虾的有趣。

(突出重点,以学为主,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势互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趋向全面,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感受到合作共事与分享成果的愉快。)

师课件出示,总结学法。

(四)畅谈收获,拓展思维。

有的小虾,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有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小虾()的特点,写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总是先用钳子轻轻()一下食物,然后迅速(),接着再()一下,又(),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着食物()起来。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2

song chi mian fei ji lei ci xiang

2.天黑了,李时珍住在( )的破庙里。

3.解放前,传染病( ),人们无钱医治疾病。

大江南北( )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2.在湖边的树林里,有列宁的“绿色办公室”。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树桩是办公的椅子。

“三个和尚”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得很广很广。

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一座庙宇,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喝个够,还往菩萨手中的瓶里灌水,瓶里枯萎的柳枝又活了。

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两人为喝水和挑水发生了争执,谁也不愿意吃亏。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了底,菩萨手中瓶里的水也没有了,柳枝又枯萎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被一只老鼠几口咬断了。半截蜡烛掉在香案上,庙宇起火了。危急之中,三个和尚一齐争先恐后挑水救火。小和尚的眼被熏出了眼泪,瘦和尚的手被火烧伤了,胖和尚的衣服烧成了几条片片。可是谁也不吭一声。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圣水解渴,菩萨手中瓶里的柳枝也发芽了。

1.起初,三个和尚的表现说明他们当时 _____________(4分)

2.大火中,三个和尚的表现说明他们当时____________(4分)

3.大火后,三个和尚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流传“三个和尚”的故事。

(2)争执的起因和转变。

(3)三个和尚的醒悟。【M.sxW9.CoM 实习报告网】

(1)争先恐后──

要求:写发生在校内或校外的一件事,要把这件事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