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梯教案

竹梯教案。

导师在新学期开始前须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准备工作完善,此外每位教员都应策划和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学生的反馈能够协助导师确定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劣势,所以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撰写教案和课件呢?如果您对“竹梯教案”有全面了解的需要,请细心阅读以下精心准备的资料。我们希望文中所描述的情节能够震撼您!

竹梯教案(篇1)

一、准备活动。

在《健康歌》的.伴奏下,幼儿与老师一起做身体各部分的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小竹梯,启发幼儿探索小竹梯可以怎样玩?

如;双脚跳梯、单脚跳梯,两个小朋友将梯子扶好,另外小朋友钻爬梯子。

2、教师召集幼儿讨论:小竹梯还可以怎样玩,让幼儿讲述玩法并为大家演示。

学习新的玩法:走梯

教师示范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玩法——走梯,”将两个小竹梯在一条直线上平放好,让幼儿两臂伸直从梯子上走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玩游戏:送梯子

师生共同布置场地

玩法:师:装饰工人要粉刷房子急需要梯子,小朋友自愿找一个小伙伴想办法将梯子给工人叔叔送去。有的小朋友一前一后,将梯子放在腰的一边,用一只胳膊前后挎住梯子走,有的钻进梯子一前一后用两只手抬着梯子走……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三、结束部分

1、表扬活动认真的幼儿。

2、听音乐、做放松动作。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竹梯教案(篇2)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好玩的竹梯》

【活动目标】

1、了解竹梯的不同玩法。

2、愿意利用竹梯锻炼身体,体验玩竹梯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竹梯、砖头、萝卜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实物激趣。

1、出示竹梯,向幼儿介绍其名称。

2、通过讨论,引导幼儿说说竹梯的用途。

二、探索玩法。

1、幼儿分组探索竹梯的不同玩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如:把竹梯平放或者架高,在间隔的横杠上练习过小桥、跳格子:把竹梯一边架高,练习爬坡。

2、请个别幼儿介绍各自探索出来的玩法。

3、通过示范,向幼儿介绍每一种玩法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集体练习。

三、游戏巩固。

1、教师把竹梯的不同玩法整合成游戏,引导幼儿共同创设游戏场景。

2、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幼儿扮演小白兔,跳过田野(从平放的格子上跳过),走过小桥(从架高10―15厘米的竹梯间隔的横杠上走过),爬上山坡(从一边架高15―20厘米的竹梯间隔的横杠上爬过),到达萝卜园里把一个萝卜后从旁边的小路返回起点。

3、幼儿游戏,教师鼓励幼儿勇敢的通过各种障碍,(屈老师 )指导幼儿通过侧平举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四、交流分享。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体验。

2、带领幼儿将器械收拾到体育室,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通过大带小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掌握竹梯的不同玩法。

竹梯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2.让幼儿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让幼儿尝试通过探究、讨论客观的记录事实。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砂纸、卡纸、牛皮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瓦楞纸等。

2.水盆5只,抹布5块。

3.记录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纸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处,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且指出不同纸张的不同用途。

(1)你们桌子上的纸看起来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猜一下,它们都能做什么用?

2.请幼儿先猜测纸遇到水会怎样,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实验,说出不同的纸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1)猜猜——各种纸遇到水以后会变成怎样。

(2)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3)试试——一张张将纸放入水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4)议议——纸怕不怕水。

(5)如果纸到水里去了会怎样?所有的纸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样吗?

3.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教幼儿要爱惜纸张。

(1)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的慢(快),哪些纸不怕水。

(2)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一听。

(3)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4.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纸的不同用途。

5.以小组为单位,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

6.与幼儿一起处理泡坏的纸,收拾桌面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竹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高10--20cm的斜坡上练习间隔走,增强小腿肌群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

2、尝试在不同高度的竹梯上行走,探索保持身体平衡的方法。

3、积极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学准备:竹梯、轮胎、装水的塑料瓶、拱形门、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

2、听音乐做热身操

二、基本部分:

1、自由玩竹梯探索多种玩法

2、提出走横档的要求,幼儿分组练习

3、幼儿讨论:走横档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再次练习)

4、用一个轮胎架高成斜坡,鼓励幼儿尝试。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观察幼儿动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

5、增加游戏难度和趣味性,把梯子摆成从低至高的不同坡度,鼓励幼儿挑战自我

6、游戏"送水"

三、结束部分:自由放松"机器人"

教学评析:

大班体育活动《玩竹梯》:教师选材比较新颖,目标明确,教师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调整活动,体育常规很好,教师的口令简洁、到位。活动中层次性强,逐步提高要求,,思路清晰,观察细致,语言鼓励及时。从内容上看,满足了幼儿挑战自我的需要,材料提供更专业,更体育化,竹梯很有运动气氛。但在综合游戏时,教师提供的钻山洞的高度不太适合幼儿,应教会幼儿侧钻的技能。在增加难度是,如果幼儿愿意尝试难度高的,那么难度低的就要及时调整掉。

竹梯教案(篇5)

大班体育活动优秀教案《好玩的竹梯》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梯子、发展攀登、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2.能独立或初步合作探索梯子的多种玩法,学会分工与合作,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和初步的竞争意识。

3.体验在情境中进行体育的乐趣,激发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农村劳动体验。

2.材料准备:竹梯2架、轮胎若干、桌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导入,自然进入活动情境。

导入语:“孩子们,看一看,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我们赶快和农民伯伯一起劳动吧!”

音乐起,师幼一起在劳动情境中做各种模拟劳动的动作进行热身运动:

采茶动作(垫步走、提篮子、转动手腕、采“茶”)播种动作(小跑步、播“种”、转圈、拍手)摘油菜花动作(蹦跳步、摘“油菜花”、转圈、拍手)

二、谈话活动:

认识竹梯:让幼儿充分了解梯子的外形特点、结构等,再进行“有准备”的探索活动。

环节过渡语:“农民伯伯感谢小朋友的帮忙,现在她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工具,看看是什么呀?”(竹梯)

提问:1.先看一看竹梯什么模样?你觉得梯子像什么呢?

提问:2.竹梯的空格子像什么图形呢?

提问:3.一起数一数,这架竹梯上一共有多少个空格呢?

提问:4.竹梯是梯子的一种,你们知道梯子能够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吗?(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个别表述)

三、幼儿独立探索竹梯的不同玩法,倡导勇敢精神、创新玩法,同时注重安全意识。

1.幼儿自由选择竹梯之一,探索不同的玩法,满足幼儿探索梯子的欲望。(幼儿尝试练习,教师播放音乐)

2.指导重点:引导幼儿独立探索时向同一个方向行进,避免互相碰撞,注意安全。同时鼓励胆小幼儿,要有信心自我挑战。

3.请个别幼儿介绍炳演示自己的新玩法。

4.教师评价:提炼出几种玩法让幼儿进一步练习。

玩法1:走横梯(梯子平放,幼儿走在梯子的横档上,身体保持平衡,脚踩稳,注意安全)。

玩法2:跳空格(梯子平放,幼儿单、双脚在梯子的空挡进行跳,身体保持平衡,重心要稳)。

玩法3:爬梯子(梯子平放,幼儿双手扶住梯子竹档,双脚踏在梯子的竹档上向前爬行。爬行时手、脚、眼需要协调一致,老师在幼儿身边随时保护)。

5.幼儿对上述玩法进行巩固练习,教师指导重点: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活动中始终提醒幼儿安全第一,要求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尽量避免和同伴碰撞。

6.幼儿再次分散进行独立练习,继续尝试和创新梯子的不同玩法,并与同伴交流自己体会。

四、幼儿合作玩竹梯,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幼儿自由组合(建议每4名幼儿为一组开展合作比较适宜,但是不做硬性规定),合作玩梯子。

2.幼儿在背景音乐中多次合作尝试竹梯的新玩法。

3.请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解并示范本组的玩法。

4.教师评价:选出几种玩法让幼儿进一步练习,提醒幼儿时刻注意安全。

玩法1:钻梯子(两名幼儿在两端扶住侧放在地上的竹梯,几名幼儿在梯子的竹档中间来回钻爬,钻时身体要团紧,手不碰竹梯,钻过去的幼儿和扶着梯子的幼儿互相交换,重新开始游戏)。

玩法2:在斜坡上练习走横档(用一个小椅子垫高梯子一头成斜坡,幼儿根据自己能力的情况选择走更高的斜坡货低的斜坡。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获得更多合作技巧,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遇到困难和问题懂得向别人寻求帮助。同时提醒幼儿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接力游戏:采茶比赛。综合训练动作技能,在竞争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1)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指导语:“春天到了,农民伯伯要到田野里劳动了,今天请小朋友们帮忙采茶,先走过小山坡(轮胎布置)、再钻过“山洞”(桌子黑布布置)、越过“大桥”(用梯子布置)来到茶山上,每人提起一篮新茶,原路返回,与小伙伴击掌、传递茶蓝。最先到达的一组为胜。”

(2)幼儿比赛2—3次.

(3)教师指导重点:提醒幼儿比赛中注意安全,并按区域进行具体支持:过“小土坡”时指导幼儿轻松跨越跳过轮胎;“过山洞”时指导幼儿爬式越过山洞;过“大桥”时,指导幼儿双手扶住梯子竹档,双脚踏在梯子的竹档上向前爬行,爬行时手、脚、眼要协调一致。

(4)欢乐舞:比赛后,幼儿站成圆圈,跟着音乐舞动起来,表达心中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六、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幼儿坐在竹梯上做“划船”等动作,然后给同伴和老师敲敲背、揉揉肩、互相拥抱等,感受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温情。

2.师幼一起收拾并整理好各种活动用具,返回活动室。

竹梯教案(篇6)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体育好玩的竹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梯子、发展攀登、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2、能独立或初步合作探索梯子的多种玩法,学会分工与合作,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和初步的竞争意识。

3、体验在情境中进行体育的乐趣,激发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定的农村劳动体验。

2、材料准备:竹梯2架、轮胎若干、桌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导入,自然进入活动情境。

导入语:“孩子们,看一看,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我们赶快和农民伯伯一起劳动吧!”

音乐起,师幼一起在劳动情境中做各种模拟劳动的动作进行热身运动:

采茶动作(垫步走、提篮子、转动手腕、采“茶”)播种动作(小跑步、播“种”、转圈、拍手)摘油菜花动作(蹦跳步、摘“油菜花”、转圈、拍手)

二、谈话活动:

认识竹梯:让幼儿充分了解梯子的外形特点、结构等,再进行“有准备”的探索活动。

环节过渡语:“农民伯伯感谢小朋友的帮忙,现在她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工具,看看是什么呀?”(竹梯)

提问:1、先看一看竹梯什么模样?你觉得梯子像什么呢?

提问:2、竹梯的空格子像什么图形呢?

提问:3、一起数一数,这架竹梯上一共有多少个空格呢?

提问:4、竹梯是梯子的一种,你们知道梯子能够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吗?(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个别表述)

三、幼儿独立探索竹梯的不同玩法,倡导勇敢精神、创新玩法,同时注重安全意识。

1、幼儿自由选择竹梯之一,探索不同的玩法,满足幼儿探索梯子的欲望。(幼儿尝试练习,教师播放音乐)

2、指导重点:引导幼儿独立探索时向同一个方向行进,避免互相碰撞,注意安全。同时鼓励胆小幼儿,要有信心自我挑战。

3、请个别幼儿介绍炳演示自己的新玩法。

4、教师评价:提炼出几种玩法让幼儿进一步练习。

玩法1:走横梯(梯子平放,幼儿走在梯子的横档上,身体保持平衡,脚踩稳,注意安全)。

玩法2:跳空格(梯子平放,幼儿单、双脚在梯子的空挡进行跳,身体保持平衡,重心要稳)。

玩法3:爬梯子(梯子平放,幼儿双手扶住梯子竹档,双脚踏在梯子的竹档上向前爬行。爬行时手、脚、眼需要协调一致,老师在幼儿身边随时保护)。

5、幼儿对上述玩法进行巩固练习,教师指导重点: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活动中始终提醒幼儿安全第一,要求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尽量避免和同伴碰撞。

6、幼儿再次分散进行独立练习,继续尝试和创新梯子的不同玩法,并与同伴交流自己体会。

四、幼儿合作玩竹梯,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幼儿自由组合(建议每4名幼儿为一组开展合作比较适宜,但是不做硬性规定),合作玩梯子。

2、幼儿在背景音乐中多次合作尝试竹梯的新玩法。

3、请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解并示范本组的玩法。

4、教师评价:选出几种玩法让幼儿进一步练习,提醒幼儿时刻注意安全。

玩法1:钻梯子(两名幼儿在两端扶住侧放在地上的竹梯,几名幼儿在梯子的竹档中间来回钻爬,钻时身体要团紧,手不碰竹梯,钻过去的幼儿和扶着梯子的幼儿互相交换,重新开始游戏)。

玩法2:在斜坡上练习走横档(用一个小椅子垫高梯子一头成斜坡,幼儿根据自己能力的情况选择走更高的斜坡货低的斜坡。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获得更多合作技巧,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遇到困难和问题懂得向别人寻求帮助。同时提醒幼儿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接力游戏:采茶比赛。综合训练动作技能,在竞争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1)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指导语:“春天到了,农民伯伯要到田野里劳动了,今天请小朋友们帮忙采茶,先走过小山坡(轮胎布置)、再钻过“山洞”(桌子黑布布置)、越过“大桥”(用梯子布置)来到茶山上,每人提起一篮新茶,原路返回,与小伙伴击掌、传递茶蓝。最先到达的一组为胜。”

(2)幼儿比赛2—3次、

(3)教师指导重点:提醒幼儿比赛中注意安全,并按区域进行具体支持:过“小土坡”时指导幼儿轻松跨越跳过轮胎;“过山洞”时指导幼儿爬式越过山洞;过“大桥”时,指导幼儿双手扶住梯子竹档,双脚踏在梯子的竹档上向前爬行,爬行时手、脚、眼要协调一致。

(4)欢乐舞:比赛后,幼儿站成圆圈,跟着音乐舞动起来,表达心中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六、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幼儿坐在竹梯上做“划船”等动作,然后给同伴和老师敲敲背、揉揉肩、互相拥抱等,感受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温情。

2、师幼一起收拾并整理好各种活动用具,返回活动室。

活动延伸:

1、将竹梯固定布置在幼儿园操场一角上,保证幼儿活动时的安全。

2、鼓励幼儿将家中闲置的物品(如:椅子、玩具、积木等)带到幼儿园作为体育器械,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以鱼贯的方式进行练习、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幼儿体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活动中,我没有特别强调动作技能、而是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且注意到了幼儿年龄特点、注意对幼儿的保护、强调安全。

Gz85.com编辑推荐

数学梯形教案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使用到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数学梯形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梯形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三、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四、活动过程: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2)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3)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数学梯形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几种不同的梯形。

2.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地辨认梯形,发展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3.寻找生活中的梯形,在操作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轻音乐。

2.各种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图形卡片若干,贴有图形标志的分类篮3 个,图形小路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播放PPT)看,在一个宽阔的草地上,住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小兔子有一座特别漂亮的房子,看看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呢?

小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是由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

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幼儿拿出梯形,教师提问:这个图形长得什么样子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这两条平平的边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有四个角四条边组成,两条边不一样长并且平平的,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2.小兔子的家周围还有梯形吗?我们来数数看小兔家和周围一共有几个梯形?

3.出示几个梯形,探索图形守恒。

提问:现在它还是梯形么?

小结:原来不管梯形改变位置、变大或者变小,变化颜色,它还是梯形,因为它还是有四个角四条边,两条边不一样长并且平平的。

4.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不同。

提问:这个图形宝宝有滑梯么?有几个滑梯?

小结:直角梯形有一个滑梯,等腰梯形有两个一样的滑梯。

5、观看ppt,讨论交流周围生活中的梯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到什么东西是梯形的呢?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梯形,而且它的用处多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铺路游戏,进一步巩固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知

1.出示教具,幼儿拿出学具,按对应的梯形贴在教具图上。

2.小兔子家几何图形的路铺好了,我们沿着这条梯形的小路到小兔子家去玩玩吧。

活动延伸: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梯形或与其相似的物品。

数学梯形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感知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点:

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活动难点:

认识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布置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没涂色)梯形的图画若干张、含有梯形的操作材料、不同的梯形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给每位小朋友发了一张含有几何图形的图画,让幼儿把图中自己不认识的图形涂上颜色。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中间距离是一样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

(4)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通过比较,简单的告知幼儿: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直角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等腰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活动室来了一些小客人,你知道这些客人那些是梯形娃娃吗?教师出示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幼儿从中找到梯形娃娃。

(2)小客人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3)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4)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梯形娃娃,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5)让幼儿找一找画册8页中的梯形宝宝,指一指,并说一说。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梯形,跟同伴和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幼儿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找图形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梯形和其他图形分开来,这样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幼儿对梯形的感性认识。

失败之处:在找图形之后,我没有让幼儿直接拿材料出来折剪,而是让他们在梯形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的梯形,应该和长方形、正方形重叠起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这样更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梯形教案(篇4)

2.三角形两边之和()第三边。

3.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   )、(   )、(   )和(   )。

4.两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的四边形是梯形。

5.一个三角形最多能有()个钝角,最多能有()直角,最多能有()个锐角,至少有()锐角。

6.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三角形,两条相等的边叫(),不相等的边叫(),两底角()。

7.(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   )度。

9.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从梯形的一个底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叫梯形的高。梯形也有()条高。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平行四边形却有容易变形的特点。()

1.下面这个三角形被遮住了一部分,请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A、100°B、50°C、80°

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的长。

A、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B、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直线相等。

C、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D、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和都是360°。

6.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7.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  )垂线。

8.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则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1.在直角三角形中,∠1、∠2都是锐角,∠2=48°

2.求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1)画一个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2)画一个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梯形。

(3)画一个高是4厘米的等腰梯形。

1、一根铁丝长45厘米把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56厘米,其中一条边长是10厘米。平行四边形另外三条边分别是多少厘米?

3、3根3厘米长,1根4厘米长,1根5厘米长的小棒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三角形?

4、一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是6厘米,它的下底是10厘米,上底是下底的一半,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一个直角梯形,上底3厘米,一腰长10厘米,如果把它的上底增加5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6分

数学梯形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多个不同图形拼体形,感受平面图形的不同组合关系。

2、在操作活动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感受创造的快乐。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知识:认识了各种梯形,并能进行初步的分割;

教具:梯形分割开的图形7个;照相机;

学具:颜色相同的形状不同的图形人手一份(难:十个;中:8个;弱:6个)操作盒每人一个

活动重难点:

重点:用多个图形拼图形。

难点:探索多种方法拼梯形

活动过程:

1、巩固认识图形

师:小猪搬新家了,但家里还缺一些梯形的装饰,猪妈妈让小猪去买几块回来,可是小猪却买错了,它买了哪些形状的材料呢?(出示图形,请幼儿说出图形名称,并比较与梯形的不同)

2、学习用各种图形拼梯形

师:东西买错了,但猪妈妈让小猪用这些图形拼梯形,小猪有困难想请小朋友帮忙,谁来试试?(请幼儿操作)

他用了哪些图形?拼出的图形是梯形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探索多种方法拼梯形. 发给幼儿每人一个操作盒及操作材料,请幼儿尝试拼梯形的不同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拼的不同策略,并用相机记录。

4、交流与讨论

1)展示部分幼儿拼梯形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判断拼出的图形是否是梯形,由哪些图形拼出。

活动延伸:

请幼儿学习别人拼的方法,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拼出梯形。

活动反思:

学习梯形的组合是在分割的基础上,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守恒,同时也对幼儿的动手操作、思维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培养和锻炼。本次活动中,虽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幼儿在活动中困难较大,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对于很多幼儿,前期经验不足,如正方形、长方形的分割组合上,幼儿进行的不足,没有为这一活动打好基础。其次,活动中,所准备的图形颜色不统一,对幼儿拼摆有所干扰。因此,整个活动有些难度,一半的幼儿操作时困难较大,对此,下次活动可以考虑在拼图时加提示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自由拼摆,感受不同图形的组合。

数学梯形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鈥溾埁鈥潯?/p>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数学梯形教案(篇7)

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案及延伸

导入环节:

为了激发幼儿对梯形的兴趣,我将准备一些与梯形相关的图片和实物,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认识梯形。

1. 图片展示

首先,我会展示一些梯形的图片,如楼梯、山坡等。然后我会问幼儿这些图片是什么形状的,能看到哪些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通过幼儿的回答和互动,让他们逐渐认识到梯形的形态和特点。

2. 实物观察

接下来,我会拿出一些小木块,组成一个个梯形的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我会引导他们注意梯形的边和角,以及上底和下底之间的关系。例如,上底和下底相等,两边平行等等。

3. 梯形游戏

我还会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图案,其中有些是梯形。幼儿需要找到梯形图案,并将其名称黏贴在相应的卡片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梯形的认识,并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 认识梯形的定义

在导入环节的基础上,我会带领幼儿一起总结梯形的特点和定义。例如,梯形是一个有四条边的图形,有两条平行边,两条不平行边。上底和下底相等,两边平行。

2. 认识梯形的属性

接下来,我会引导幼儿讨论梯形的属性。例如,让他们发现和总结出梯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和等于高的长度,等等。

3. 梯形分类游戏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认识,我会设计一个梯形分类游戏。我会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图案,有些是梯形,有些不是。幼儿需要将这些卡片分类,把梯形放在一起。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可以加深对梯形的形态特点的理解。

延伸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将设计延伸活动。

1. 制作楼梯模型

我会给每个幼儿准备一些纸板和剪刀,然后指导他们制作一个小小的梯形模型。这样他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观察和了解梯形的形状和属性。

2. 梯形周边的探索

我会引导幼儿到操场或者教室周围,观察和发现梯形的存在。例如,他们可以发现到处都是梯形的形状,如操场的滑梯、教室的书柜等等。通过实际观察和探索,幼儿可以理解梯形的用途和意义。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梯形的认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图片、实物观察和游戏等活动,幼儿掌握了梯形的定义和形态特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延伸活动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梯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接下来,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幼儿进行更多实际的探索和应用,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梯形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数学梯形教案(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135136页梯形和练一练,练习二十六第814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梯形,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比较、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和三角尺,完全一样的硬纸梯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硬纸三角形两个;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1)提问:怎样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

(2)下面哪些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提问:前三个图形为什么都是平行四边形第四个为什么不是

指出:不管四边形的位置怎样,只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就不是平行四边形。

2.引入新课。

那么在四边形里,除了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怎样的四边形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和学习四边形中的另一种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梯形。

(1)投影出示教材第135页下面的实物图。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形,像梯子的形状、跳箱的侧面、水渠的横截面,(用手比划着指出这些图形)都有几条边是什么图形

这些四边形的形状,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投影出示梯形)

现在我们用直尺和三角尺来检查一下,这个四边形有没有一组对边平行。(演示检验平行的一组对边)再请大家观察,另一组对边平行吗

提问:只有几组对边平行(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追问:为什么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只有下点.)

(2)课本第136页上也有这样的四边形。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和三角尺检验一下,这个四边形有几组对边平行。

提问:有几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平行吗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就可以用怎样的话来说这两个四边形的边都有什么特点

(3)小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出梯形定义)

大家一起说,上面这个图形叫做什么图形老师手里这个图形(出示硬纸梯形)叫做什么图形

看一看你自己准备的硬纸板图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是梯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指一指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

2.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36页第三节和右边的图形。(老师画出梯形)

谁来说一说,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什么(板书:上底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什么(板书:腰腰)

(2)提问:什么是梯形的高(学生回答后,老师画出梯形的高)

提问: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高和底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梯形,(老师同时出示硬纸梯形)请你们一边指着图形,一边说一说哪里是上底和下底,哪里是两条腰。请大家在自己的硬纸梯形上画一条高。

(3)如果大家都把这个梯形横过来摆,(老师示范摆)还是不是梯形为什么

请大家指一指,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在哪里腰呢

大家指一指这个梯形的高。(老师巡视)为什么这一条是高

3.认识等腰梯形。

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本第136页上第三个梯形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提问:这个梯形腰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指出: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第1、4两个图形让学生说明理由。指名学生画高,其余学生画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练练第2题。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几个不同的梯形。

提问:围梯形时,要怎样才能围出来

3.练习二十六第8题。请同学们在第149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4.练习二十六第9题。

请同学们任意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成梯形。每人自己试试看,看能不能拼出梯形。(老师巡视)指名几位学生用不同的拼法在投影仪上拼出梯形。

提问:上面围的梯形、画的梯形、拼的梯形,都是怎样的四边形这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什么

5.练习二十六第10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指出上底和下底。

说明:在梯形里,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上底和下底。也就是说,把一条边作为上底,另一条相对的边就是下底。

你能在课本138页上画出这几个梯形的高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余同学画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梯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

6.练习二十六第11题。

请同学们判断第11题里的每一种说法,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符号。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7.练习二十六第12题。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画这三个图形的高。

提问:你发现这些图形的高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底互相垂直)

8.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请同学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谁愿意到投影仪上来拼-

提问:一个三角形面的大小,和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谁到投影仪上拼一拼

提问:一个梯形面的大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的多少

9.练习二十六第14题。

请同学们做第14题,在书上的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请大家画一画,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提问怎样分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指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梯形里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梯形的高也与底互相垂直。

五、教学思考题

课本第138页最下面的右边图里有哪几种图形请同学们课后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然后告诉老师。

梯形面积教案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资料种类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梯形面积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梯形面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等腰、直角、一般梯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也就是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也就是S=ah÷2。

2、指名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所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二、探究

1、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这些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

提出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是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3)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2、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转化前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师:(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三、汇报

四、总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经历了梯形的转化过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梯形面积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认识梯形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4.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5.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四、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梯形面积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教案 篇4

一、基于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内容标准是:能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规定为:

1、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再认梯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探索出解决梯形面积的有效办法。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二、基于教材

《梯形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理解梯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打好了基础。因此我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材第88页,由车窗玻璃抽象出梯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88页中间,通过不同的剪拼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89页的例3是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89页的“做一做”是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和本节课的导课前后呼应,更贴近生活。

三、基于学生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已经了解了梯形的特征,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利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且还要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就成了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四、叙写学习目标

1、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观察、比较,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在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中运用课件,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公式各种推导方法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应用式评价。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针对目标1,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应用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和会求梯形的面积。

针对目标2,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标3,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渗透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将本课的教学媒体应用以及效果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演示课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它们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再次感受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为新知学习及知识的迁移作好充分的铺垫。然后利用汽车窗户的形状抽象出梯形,导入新课。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把自己的推导方法演示给大家。学生推导的方法是具有局限性,这时教师用课件将多样化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大部分同学都用到的方法,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因此就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一些方法在课堂上出现的较少,用一个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梯形的面积;还可以先找到两腰的中点,连一条线,沿线剪开,通过翻转,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课件图文并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学具展示不够规范、清楚的不足;避免了讲解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清晰、完整表象的弊端。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应用公式,巩固新知。

习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利用公式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积。二是利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水渠、河坝的横截面积,机翼的面积,圆木总根数,这些习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课件真实的再现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弄懂了题意。三是拓展练习,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教案 篇5

一、旧知链接:

1、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二、课堂导入:

三、学习目标:

1、经历梯形面积的探究活动,体验割补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2、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3、能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新知一:自研课本第59页内容

问题1: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方法一:拼摆法。拼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一个正着放,另一个倒过来放,拼成了一个()形。(按步骤画出图形,标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我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个梯形的面积。

方法二:割补法。沿着梯形两腰的中点剪开,把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再把两个小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先按步骤画出图形,再标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我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原梯形的面积。

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字母式:

问题2:图中梯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列综合算式)

学习新知二:求梯形的高。

问题1: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已知梯形的上、下底及面积,

梯形的高=

问题2: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cm,下底是10cm,面积是21c㎡。它的高是多少cm?

能力提升:1、已知梯形的下底、高及面积,你能推导出梯形的上底公式吗?

梯形的上底=

2、已知梯形的上底、高及面积,你能推导出梯形的下底公式吗?

梯形的下底=

五、实战演练,我最棒!(完成课本第60页的“练一练”第3题做书上,其余题做导学案上)

六、课堂总结,整理学案

梯形面积教案 篇6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前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边形主要是用割补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摆的方法。本课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运用过的两种方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导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加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提出统一的操作要求。2.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

2=(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见上右图)。推导: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 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1)种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2)和(3)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和(3)种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例如教材第96页的方法,注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推导过程:

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3.例3及“做一做”。编排意图

(1)例3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做一做”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的车窗玻璃的面积,注意是求两个梯形的面积。教学建议

(1)例3可结合图片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找到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结合例3和“做一做”,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情况,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4.关于练习十七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

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3.5)×1.8÷2-2×1.8=1.35(cm)

2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3.5-2)×1.8÷2 = 1.35(cm)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下载)

二、设疑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标出底和高)。这个梯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还是小?相差多少呢?要想得到准确地结果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下载)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3.由学生自己说明“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的道理。4.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提问:(1)(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板书: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二部分,应用公式计算。

1.出示例

1、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

3、列式解答

(2.8+1.4)×1.2÷2

=4.2×1.2÷2

=2.52(平方米)

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

四、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2.动手测量学具(梯形)的相关数据,并计算梯形学具的面积。

3.下面是一座水电站拦河坝的横截面图,求它的面积。

五、质疑总结。

1.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问:求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求梯形面积需知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解题。

六、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具: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3,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教材89页例题图及表示大坝横截面的梯形图,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操作探索

⑴小组合作:

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提问: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

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⑵汇报交流

⑶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上底+下底)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⑷做一做:计算"前面出示的梯形"的面积。

2,扩散思维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 下面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 ,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生:s=( a + b ) h ÷2

4,反馈练习

完成课本81页做一做(一人板演)

三,应用深化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释:举例说明"横截面"的含义。学生尝试计算:

( 2.8 + 1.4 ) ×1.2÷2

= 4.2×1.2÷2

=5.04÷2

=2.52(平方米)

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82页第1题

四,巩固练习: 82页第2题

五,全课小结: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六,作业:82页第3,4题

梯形面积教案 篇8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 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 的“拼 、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 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 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1、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

2 有两个小朋友因求图形的面积需要我们的帮忙。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新知

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你能用我们学过的转化思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5、分析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用字母表示。

S = (a+b) h÷2

(三)应用知识

1、口答练习运用公式。

2、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自己解答例3)

3、提升练习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研究:梯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梯形面积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学习的经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所掌握的不仅仅是面积计算的公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有效的实施正迁移。设计本课时,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进行“拼合转化”的思想束缚,大胆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转化、作品展示,结合电教媒体的使用,理清学生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继续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具体怎样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转化图形、寻找等量、推导公式”三步曲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我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课件的直观演示酌情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竹古诗教案集合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竹古诗教案集合,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竹古诗教案(篇1)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

题材对应的诗篇 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

(《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

(《 》

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竹古诗教案(篇2)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竹古诗教案(篇3)

c 【学习目标】

诗”等声”等6个字。

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村居》。

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竹古诗教案(篇4)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西桥

不知……花先发

如雪

疑是……雪未消

竹古诗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竹古诗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竹古诗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2、仔细品读,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3、用心感悟,结合背景,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精神之美;

二、学习重点:

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赏读,品读,悟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素手执笔,抒写清欢岁月,千山暮雪;她,柔情侠骨,琴心剑胆,她就是一代才女,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让我们走进李清照(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朗读红字部分的前期生活,学生读,请另一位同学读蓝字部分后期生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韵之美

1、请同学介绍关于词和词牌。

2、自由朗读,读出词的抑扬顿挫。(根据划分的节奏,一声二声长,三声四声短)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比读,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赏读:景之美

边读边赏:请描述词中优美的画面:(结合词语,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组长安排4号朗读,3号提示词语,1号,2号分别描述。

三幅画面,三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画面,组长分别安排两位同学,一位有感情的朗读,一位描述画面,组内同学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哪个组先来选?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

画面一: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画面二:兴尽晚回舟,藕花深处

画面三:争渡,惊起鸥鹭

三、品读:情之美

1、一幅幅画面难忘的画面,只用哪个词中一个字来形容最恰当?(醉)

2、醉意朗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意?(醉景,酒醉)

兴尽晚回舟,沉醉不知归路

3、饱满的感情朗读:浓浓的醉意充满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快乐自在

李清照喜欢出游,喜欢闲游。经常在山明水静的地方寻找诗情。暮春时节,绿树成荫,草木掩映,她在芍药花前流连,当晚提笔填词,以芍药自比,“绰约俱见天真”;中秋佳节,夫妻花园散步,桂花香气扑鼻,兴致油然而生,吟出“暗淡轻黄性体柔,清疏迹远只留香”,她喜欢花下恬淡与从容;他们夫妻冬天经常看梅花映雪,雪地上经常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长灯下摊开宣纸记下日间的心情。李清照赏玩游乐的时候,必有酒助兴。少女时饮酒,婚后饮酒,孤家寡人饮酒,词人饮酒不拘时节不拘地点,兴致上来,饮上几杯,醉也好,醒也好,天地云月,都在酒杯中。不变的是才女的风姿。

4、同位共读:一个选择带着“醉意”去读,一个选择带着“兴尽”去读,读出不同的感觉,洒落豪放。

四、悟读:人之美

1、展开想象自由读:读出词中少女的形象。(无忧无虑,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率真,单纯)

2、感悟朗读,深入体会词人精神世界。(独立,勇敢)

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她依然醉意的打量红尘。

她就是要告诉世人,青春时节她是那样的沉醉过,

她不喜欢拘束,亦不喜欢沉默。她是飞扬肆意的,她无惧世俗的眼光。

做她喜欢做的,追求她喜欢追求的。她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走远。

总结:明月照幽兰,清风散暗香,李清照,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她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有丰盈如歌的韵律,她有坚守,她有梦想,因为她,我们更懂得不负韶华,不负此生,让我们为她点赞!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读李清照《渔家傲》,试着从背景,内容,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选做题:积累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