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六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六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创意十足的教学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点,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准备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分析报告,以下条款仅供参考实际执行时可能会有所变化!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人教版)第19-20页,练习五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各种长方形状的纸盒,一本厚书,一个木块,一个玩具魔方,一个小足球,一个油漆筒,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

学具: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新课的引人顾及到知识的衔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开门见山,直接引人课题。诱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矛盾的焦点上迅速展开。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国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3.长方体立体图的教学,改变以往由教师包办的做法,通过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长、宽、高的教学,注意在变式中理解,通过把长方体的横放、竖放、侧放,使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4.本节课注意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用实物演示有困难的地方,均自行设计了一些电脑软件,使原来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从而有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练习设计力求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面向全体,讲练结合。除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习题外,还精心设计了填空、判断、选择和想象练习,既保证全体达标,又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各图:

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平面上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走到讲桌前,揭去盖布,露出课前老师准备好的各种实物。提问: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有一种形状叫做长方体,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样的物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一)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初步认识过长方体,谁愿意到前面来,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给大家找出来。

学生找完后提问:这个玩具魔方是什么形状这个油漆筒呢这个小足球呢然后告诉学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我们以后再研究。(把玩具魔方、油漆筒和小足球从讲桌上拿走)

师:除了讲桌上这些物体,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的

(学生举出日常活中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指导观察.总结特征。

师:(指讲桌上的实物)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呢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1.面的认识。

师:(出示一个用电线围成的长方形框)大家知道,长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边说边把长方形框展开)你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边说边把长方体纸盒展开)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用手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看,这就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拿起自己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学生摸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师:现在你们用左手拿起自己的长方体不要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学生数完后,找二至三人回答。(板书:6个)

师:(结合手中的教具介绍)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从位置上看,前、后两个面正好是怎么样的

启发学生说出:前、后两个面正好是相对着的。

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面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在老师的长方体上指一指是哪三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然后,让学生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师: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看屏幕,我们验证一下。

媒体演示:屏幕上先出现6个长方形,再慢慢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围成的长方体旋转一周。然后依次抽出长方体的后面、下面、左面分别同它们的对面比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谁能把长方体面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2.棱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继续观察,同学们用于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条边)

媒体演示:屏幕上分别闪动前面和上面,再出现两个面相交的边。

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指名回答数的结果。(板书:12条)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清楚地观察长方体的棱,同学们看屏幕,我们看一看棱的框架。

媒体演示:隐去长方体的6个面,出现12条棱组成的框架,并将此框架旋转一周。

师:注意观察屏幕上这4条红色的棱(媒体演示:将左右方向的4条棱从左往右逐渐变成红色)它们的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说出:这4条棱互相平行。

师:我们把这样的4条棱称为组相对的棱。从棱的框架中很容易看出,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棱

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另外两组棱分别变成绿色和蓝色。

师:现在你们量一量长方体每条棱的长度,看一看,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通过测量使学生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媒体演示:分别抽出三组棱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谁能把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

师:同学们接着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

媒体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了长方体,现在同学们看屏幕,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

媒体演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

师:现在谁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三)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在这个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教学板书:

旋转

顺时针旋转

逆时针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1.欣赏大自然中的变化规律。

2.提问:欣赏完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花团锦簇的画面,并提取出三组物体。

2.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发现这三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盆花小图,并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3.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4.全班交流,重点研究计算的策略。

5.看书。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2)指名汇报想法,重点引导为什么除以3?你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判断?

(3)重点比较:解决盆花问题时大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而这儿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方法呢?

(4)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选择算法了。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同桌互提问题,并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2)指名汇报。

(3)小结:我们要想迅速的判断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只要看哪个数就行了?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按照规律算一算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

2.摆棋子活动。

3.动态中的规律问题:俄罗斯方块游戏。

4.出示练习十第1题,介绍十二生肖并提出问题。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谈收获。

2.拓展延伸:打球游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