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课件

现代诗课件。

我们非常荣幸为您提供这样一份“现代诗课件”,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教案课件会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现代诗课件(篇1)

师指黑板课题,指名两个学生读课题。

问:你知道有哪些课本?生:语文书,英语书、科学书。

问:课本有什么用?生:教我们知识,陶冶情操

问:在这本书里,课本指的就是什么?答:大自然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大自然怎么叫课本呢?课本里有些什么呢?为什么叫绿色的课本呢?怎么样打开绿色的课本?

二、新授

1.我们长江路小学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

出示锦jin。读,正音,出示棉和绵比较形声字的区别和特点,教师讲解。

出示云锦请学生解释意思。师说:课文中说天空出现云锦这云锦指的是什么?生答。你觉得这云锦怎么样?太美了。指名读这个词,再齐读一遍。

学生大声读课文。师要求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注音前鼻音,要放开声音,大声读,自己读。

学生读课文。

生读完,师评价:姿势端正,说明在用心读书。问: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生:这是美的课本,大自然的课本是五彩缤纷的。生答,说不出具体意思,师总结:你觉得很丰富,是吗?

我们一定要跟着诗人走进大自然去品读,去体会。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眼前仿佛展现什么样的画面。(生读了20秒)师请生说画面。生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哪个词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画面?(敞开)读好这个词,指名两个学生读,齐读。

接着问:从两个去吧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自由读。

生答自己仿佛看到大自然在呼唤我们,师说:是啊,大自然在召唤我们,你能读出这种召唤吗?生读这句话。

请同学们读一读2-5部分,边读边想想,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同时板书:看听感受)品读的要求明白了吗?好,开始读吧!

2.生读2-5部分。

生读完后,师说:不但要用嘴巴读,而且要用心去读,去品味,去想像。同学们再读一读。生再读2-5部分。

交流一下。生说:我仿佛看到野花感觉很快乐。出示诗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说:

师: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很多小动物很快乐。

从洋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每个人都非常的快乐。

我们来读一读,生齐读。

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粒。

师:你想到了什么?另一生答:我仿佛看到了葡萄,师说:什么样的葡萄?紫莹莹的葡萄。

你有没有去过田野?那里还有什么?生答:白花花的棉花。另一生答:不管是什么,都是金光闪闪的。师:为她鼓掌!生鼓掌。

出示诗句,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绚丽的色彩。生答自己仿佛看到青松,师想到〈〈青松〉〉带学生背诵。齐读诗句。师总结:同学们,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诗歌的魅力。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景。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生说:从绿水说前进吧这句我体会到海纳百川的含义。师点评:他的语调虽然平淡,但说的很有道理,请你读一读这句话。生读此句。

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句,我站得高看得远,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只有攀登才能看到无限的风光。生: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师:是啊,我们要勇往直前,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一生读,师说还不够,请另一生再读一遍。全班齐读。

你们把老师也给感染了,同学们,还有一段话,这段话(出示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请一个同学读。读完,师问: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我看到()的天空我看到()的大地我看到()的早晨我看到了()的黄昏

生答:五彩的天空,绚丽的天空,一望无边的天空绿油油的大地,金灿灿的大地

生齐读本段诗句。

为什么作者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呢?

生: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春天的,春天是绿色的,所以说是绿色的。

师:再想想,为什么说是绿色的呢?

生: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

生:森林是绿色的,这写的是森林。

师:一年四季,大自然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所以说是绿色的大自然。

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生答,:因为大自然是更广阔的课本,那是一本百科全书。

3.生读最后一节和第一节,读完问:现在读和开始读一样吗?生说不一样。

配乐,一二节男女生分读,然后齐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现代诗课件(篇2)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课件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课件出示5)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课件出示6)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现代诗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重难点分析: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三)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全文。

现代诗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重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归巢芦苇剪秋罗睡眠霸占

(重点指导生字:巢:是翘舌音“cháo”,避免读成“cáo”;

芦:读lú,不要读成lǔ;

罗:“罗”和“萝”是同音字,读“luò”;

眠:不要读一半,读成“mí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归巢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斜阳回到自己的窝。

霸占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偷渡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小节读诗文。

四、范读诗歌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2.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五、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①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倦” “驮”体现了什么?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际上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渲,另一方面也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②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聪明的你知道吗?快来读一读吧。自由读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的诗句语言,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六、指导朗读

方法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花牛的可爱,用轻松活泼的语气去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配乐)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七、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黄昏时的美丽景色,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八、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样的诗歌。

九、当堂检测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2. 《花牛哥》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变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现代诗课件(篇5)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三、学习《花牛歌》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一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一首现代诗四小节,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二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1.教学效果(思效)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2.教学收获(思得)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3.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4.改进措施(思改)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课件(篇6)

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 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听完之后)

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师:巷的特点是深,有诗作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这巷下着雨,江南的绵绵细雨,自然和愁联系在一起,有诗作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嚷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的心情。

生:在这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们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

师:老师可以满足你们小小的心愿(欲去打无课件,又停),请你们猜测一下,丁香花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师:(介绍):丁香花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多为白色或淡紫色的,不妖艳,仲春时节开放,容易调零。因此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常和愁怨的情绪相连结,历来被视为愁品。古代有很多诗人以丁香写愁,留下许多千古绝唱。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各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憬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诗中的女子不就是如此吗?可是诗中的丁香花和你们看到的还有不同之处,我们诗中的丁香花是指丁香花蕾。

师:很好。诗中的丁香花不是盛开着的,而是含苞欲放的,仿佛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把自己的怨愁层层地包裹起来。

现代诗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现代诗课件(篇8)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课时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一首现代诗四小节,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

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澎湃的激情对美好祖国的追求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现代诗课件(篇10)

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现代诗课件(篇1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二、学习重难点: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三、学习准备: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自我测评: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

六、学习资源链接: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Gz85.Com小编推荐

诗歌课件


通常,教师在课前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天都要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和课件,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所在。教案和课件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能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如何书写教案和课件,或许你有些疑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诗歌课件”的秘密,希望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和启发!

诗歌课件(篇1)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把握诗歌中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练中,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掌握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类题目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内容:

本节课分别从诗歌人物形象内涵,常见的几类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的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类型:

复习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学生,可能从小到大读过也积累过很多古典诗词,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和背诵上。高一高二在必修文本中,也学习过古典诗词单元。学生基本上能读懂诗歌内容,能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但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瓶颈”阶段。在高三前两次的检测中,诗歌鉴赏题失分较多,很多学生想挣分,但苦于方法不当,经验不足。面对新课标和高考的双向需求,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套科学而系统的鉴赏诗词的方法。通过复习,了解高考命题的动态:通过练习,掌握答题步骤及方法,以期减少答题失误,为高考争分。

本节课,作为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以及初步的方法点拨,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电视剧《兰陵王》的插曲《手掌心》,用古典韵律和歌词营造诗歌意境。

设问:在中国历史中兰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答案预设:是一个大英雄。“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挚爱郑妃,骁勇善战。邙山大战,以五百勇士,力克北齐。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

教师导入语:

兰陵王的形象深入民心,深受人们敬重,士兵们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歌颂他,文人们创作《兰陵王》词牌名纪念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2.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中,“形象”解决“写什么”问题;“语言和表达技巧”解决“怎么写”问题;“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解决“为何写”问题。

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命题,分值为11分,能力层级为E级。

二、知识讲解

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诗歌形象的类别。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景物形象:(写景诗的景象)

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

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出示学习要点:

(1)了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情感。

(2)如何鉴赏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三、课堂练习

(一)常见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指出一组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补充、点评。

教师归类小结:

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可划分为五类:

1.英雄

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曹操《短歌行》;或借古人得志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碌碌无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2.谪客

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情,抒发贬谪之悲,飘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3.隐士

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相关的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4.游子

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5.闺妇

闺妇独守空房,每在夜深人静之际或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真题热身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教师点拨:

(1)知人论世。

结合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了诗人被罢黜贬谪的处境。通过课内文本的学习我们又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2)关注细节。

抓人物动作,“匹马戍梁州”表明诗人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作战勇猛无畏。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空“表明被朝廷弃之不用。

抓人物心理,“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真题探究。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小贴士:

茶圣陆羽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还可以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喜好、行踪入手,以小见大地窥察人物的内在品性及精神境界。

(3)留意环境描写。

首联陆鸿渐居住在外城桑麻掩映之处,可见环境之幽僻。

颔联“篱边菊”象征着隐逸之情高雅脱俗。

颈联“扣门无犬吠”更是衬托了环境的寂静。

尾联通过对人物行踪的叙述,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自在。

【参考答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能力提升

1.命题揭秘:(让学生自己概括)

鉴赏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对应直练: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连问,学生举手抢答。

什么人物形象 ?(思妇形象)

人物有什么特点?(因思夫而无心劳作,日渐消瘦。)

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比喻。以月由满至亏,暗指人物体形消瘦,容颜日益憔悴。)

表达了什么情感?(对夫君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3.概括答题步骤。(由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中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具体文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诗歌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范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4.巩固提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夜榜:夜里行船。

(1)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回答,其余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来独往,偷安自幸。

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不平之意。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忧愤,孤独苦闷之情隐入字里行间。

【参考答案】

第一步:诗中塑造了一个被贬谪的官吏的形象。 (总括)

第二歩:颔联中“闲依”和“偶似”看似像隐士悠闲自在,实则闲散无聊。尾联抒发了被贬谪时的孤独与苦闷。 (分析)

第三步:全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苦闷孤独的忧愤之情。 (情感)

(2)提问: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不怨而怨”。请简要分析。

审题提示:

从两个角度审题分答:“不怨”指什么?“怨”又指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有亲近自然的机会,所以用“幸”字说明“不怨”;但“来往不逢人”的孤独,又显示出贬官的抑郁,所以又“怨”。

五、总结回顾

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互谈互评。)

教师小结:

通过鉴赏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使我们与古人对话,了解到了古人特有的性格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讲练学习,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形象类习题的鉴赏方法,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赢得高考中属于自己的分值。

一句话概括为:

人有千态,英雄、谪客、隐士,人人不同;

审题百思,背景、细节、环境,环环相扣;

答题三步,总括、分析、情感,步步紧逼。

六、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P98 “板块一”。

板书设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方法:

知人论世

关注细节(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映衬

答题模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诗歌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

(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

(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3.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

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反衬、排比、对偶、引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借助上学期诗歌学习的知识,从形式上明显看出,两句形成“对偶”,凡对偶句,其内容总相似、相反、相关。这两句诗,是对“春夜喜雨”所营造的氛围的渲染,前半句写夜间下雨,野外乌云成片,后半句写黑夜中,江面上,船家的渔火发出点点星辉。一明一暗形成“反衬”,以“明”衬“黑”,不仅强化的画面感染力,更暗示了这场好雨,不会一带而过,她定要下得绵长,下个尽兴。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两句写的是春雨过后,作者看到的锦官城的景象。而春雨绵长,这两句应是作者“想象”,想象春雨滋润了大地,锦官城一片繁花似锦,更抓住红花带雨的细节,将春花和春城联系在一起,切中“喜雨”和“春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5.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喜悦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魅力。

诗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诗歌课件(篇4)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诗歌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动物的明显特征,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童趣,学习创编诗句。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和着音乐和小朋友一起找动物朋友

一、观察动物图片

师:(出示小象图片)这是谁?小象的什么地方最好玩?

师:为什么?

师:假如你有长鼻子你想干什么?[引导为握握手] ⑵师:(出示小猴图片)这是谁?你想跟小猴玩吗? 如果你有条长尾巴,你想干什么?[引导为拉拉勾] ⑶师:(出示小鹿图片)看,小鹿的头上长着什么?

幼:角。

师:对!是犄角。如果你有犄角,你想干什么?

(师、幼一起模仿小鹿的犄角,自然引出“顶牛”游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有一首诗歌,写的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事情,名字叫《我想》。

2、教师示范朗诵一遍。

3、师幼一起朗诵2—3遍,边朗诵边做动作。

三、表演诗歌

1、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个想法?

2、我们一起来学学诗歌中的“握握手”“拉拉勾”“顶顶牛”。

四、创编诗歌

神秘礼物出现了

师:(出示袋鼠的图片)看到袋鼠,你想到什么呢?

幼:我想有个大袋袋。

师:要大袋袋干什么?

幼:坐进去。

幼:和袋鼠捉迷藏。

师:请小朋友请出小动物

(依次出示松鼠,长颈鹿,兔子,蚂蚁,鲸鱼,等动物的图片)

看到XX,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干什么?

结束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动物朋友,看见xx,我想有xx,和干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并把今天所学的诗歌和自己想的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

诗歌课件(篇6)

设计意图:

沿着经典诗歌的流淌脉络,现代人开始重温这些经典。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作为有诗的国度之称的炎黄子孙,我们对诗歌的了解有多少?期待通过《轻叩诗歌的大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收获。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 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根据综合学习的特点,我力求做到凸现综合特点,不失语文个性。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轻轻叩响诗歌的大门。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展示收集诗歌并制作的古诗词集,交流学习的收获。

2、复习诗歌知识,培养学生尝试写诗的能力,叩响诗歌的大门。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2、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做好汇报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整理好的资料,朗诵的内容、音乐。编好的诗集,以及我班学生创作的诗歌、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儿童诗集。

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效果,以及如何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汇报活动设计,收集学生积累的资料(教师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制作好精美的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呈现。

2、学生准备:朗诵材料,汇报内容,自编诗集、诗配画,原创小诗,好诗欣赏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文艺百花园中,诗歌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呈现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的图片)大家分小组制定计划、进行诗歌收集、开展诗歌知识竞赛、创作诗歌、编小诗集。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二、经典诗词代代传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前一段时间收集并背诵了很多的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跟你们做一个“古诗词之最”游戏来考考大家。

“我说你接”内容为:

1、师:最开心的事?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师:最孤独的人?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师:最值钱的书信?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师:最高的瀑布?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师:最知心的朋友?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6、师:最深厚的友谊?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师:最强的生命力?生:(离离原小草,一岁一枯荣。)

8、师:离家最久的人?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展示自编诗集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能干!老师相信同学们会背的、喜欢的诗词一定不止这些吧? 生:不止,不止!

师:前段时间你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自编成了一本诗集,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呢? 师:那现在我们就用掌声请出每个小组汇报展示的代表带着你们的作品上台来。

小组代表端着放在漂亮卡纸上的自编诗集站在台上。

师:选择其中几个代表详细介绍自编诗集,如谈谈诗集的名字、小组成员最喜欢哪位诗人的诗、自编诗集时有什么收获还可以当场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等等。其它小组代表可以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的展示还没有完,下来我们把你们每个组的作品放到教室的走廊上,请全年级的老师和班级部分代表来为每一本诗集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奖品。

四、诗歌知识知多少?

师:同学们,你们在“诗海拾贝”中收集整理了那么多诗歌,真

是能干!那你们对诗歌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又想考考大家!诗歌知识竞赛题:

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2.《七步诗》的作者是()

3、“词”又被称为()

4、我们通常说的“元曲”,正式的名称应该叫做()

5、词和曲与诗歌的不同之一是在题目前还分别有()和()

6、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7、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

8、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9、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1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五、展示班级儿童诗集、朗诵原创佳作

师:同学们,“蝶舞轻扬”是什么?(出示课件蝶舞轻扬封面)生:“蝶舞轻扬”是我们班级儿童诗文学社的名字。

师:是的,我们班的孩子最爱写诗了。下面请班级小诗人代表拿着我们的“蝶舞轻扬”儿童诗集上台展示。

生1(老师我想对您说):平时老师借助重要的节日就让我们写一写诗。比如我手中这一期就是围绕教师节写的关于“师爱”的儿童诗。我想把这诗集里的我的原创作品《 老师我想对您说 》送给在场每一位无私伟大的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 周冉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蜡烛,因为我不能忍受它的泪流成灰,可您总在默默燃烧。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黄牛,因为我最心疼它大汗淋漓,仍然遭受鞭子的抽打,可您总在默默耕耘。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人梯,因为每每踏在人梯上,我总觉得心如刀绞,可您总默默忍受。

看!那一团团美丽的火苗,飘动着迷人的向往。看!那一圈圈鲜艳的光环,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虽平凡,但您做着绿叶的工作,做着最伟大的事业。

生2(李高欣):我手中这一期是上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写的。这里面有我的作品,但我更喜欢我同学(曾英琦)的《 祖国,我爱您!》 我跟大家朗诵一下。

祖国,我爱您!

——曾英琦

祖国,我爱您!爱您的锦绣山川,爱您的滚滚长江,爱您的九曲黄河,更爱您巍峨的山海。

祖国,我爱您!

虽然您在大屠杀中血流满面,但是您依然顽强地站起来了。是您使——

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灰飞烟灭。圆明园的抢掠使人铭记在心,祖国您受到的屈辱,我们百年难忘!

祖国,我爱您!

闻,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听,国歌的音韵遥传八方,看,国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相信,祖国的天会更蓝。我相信,祖国的水会更清。

我相信,祖国的山会更巍峨。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是一片艳阳天!

生3:我这里还有最近同学们在“与诗同行”中写的儿童诗。生4(罗英):我手中这一期是我们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第一期关于“快乐童年”的儿童诗,是在上学期写的。

生5(曾英琦):我这里这一期则是第三期关于“爱是什么”为主题的。同学们在这里面借诗来抒发了对父母亲的感恩。

生下台,师:请把掌声送给这诗集中小诗人们,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写出更多更美的诗歌!

六、师小结

下面就让我们用我们年级的罗怀君老师送给大家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

(原创)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喻寺小学

罗怀君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的天堂

走进诗经

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犹在耳边回荡

走进楚辞

兰蕙依然为祖国命运而开放

走进诗仙

我仿佛看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

走进杜甫

我仿佛看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伤

走进白居易

我仿佛听到了琵琶的音响

走进苏轼

我仿佛看到了“大江东去”的豪放

走进徐志摩

我仿佛看到了康桥挂着一轮月亮

走进普希金

我读懂了: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

走进雪莱

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不太漫长

走进泰戈尔

我看到了校园花儿灿烂漂亮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分享

诗歌就是擦亮眼睛 诗歌就是发现美丽的芳心

诗歌就是掏出良心 诗歌就是攥着同情心 诗歌就是捧着关心 诗歌就是牵手爱心

诗歌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馨香

师:同学们,诗歌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继续探索这个美丽的诗的世界,每天看到诗一样的风景,享受着诗一样的生活,继续与诗同行吧。

诗歌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上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继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走进信息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综合学习。

本组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以“活动建议”导入。第一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第二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基本上是为第二个板块的活动服务的,但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呈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第二个板块所涉及的材料还教给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感情,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诗歌,如何读同一题材的诗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学习重点: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

四、学习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我打算用三个模块十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模块:制定学习计划(预习模块)。

学习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3、各小组根据活动建议讨论、制定本作的活动计划。

4、学生通过阅读“诗海拾贝”的一组诗歌,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学习重点: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

(生:自己定计划,开展活动,成果交流分小组学习等)

2、板书课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师:李白、杜甫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这种诗歌形式的创始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女神》是当代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你还指导我国有哪些诗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会有多少不朽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吧。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

(2)整理诗歌

(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

(1)自己动手写诗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合编小诗集

(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五)教师小结

我们要利用语文课阅读课时间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开展这次活动学习。还要同学们利用课外一些时间去搜集整理。通过报刊、书籍或者访问别人来搜集诗歌。看看哪些是自己最喜欢的,别忘了几天后我们要展示成果呢。

第二模块:展示“诗海拾贝”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

2、在全班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明确“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活动内容,学写儿童诗,感受时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我们经历了几天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跟老师一起回想一下学习的课本上的诗吧(回顾书上的六首诗)。我们还利用阅读课搜集了很多诗歌,咱们来展示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搜集的哪类诗歌。

听了他们的汇报,谁有话要说?……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你们这一周收获很大。而且按不同的方式给诗歌进行了分类,这些是各种肯定有你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吧!

(三)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教师小结

第三模块:展示“与诗同行”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学习成果

2、召开诗歌朗诵会

3、进行诗歌知识竞赛,了解掌握更多的诗歌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与诗同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汇报。这几天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很高兴,为了这次展示,你们一定准备好了。

(二)小组汇报

1、诗歌朗诵会

第一步:必诵诗篇目(主要是“诗中的秋”中的几首,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先从近处着手)

第二步:自选诗歌。

生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点评小组积分。

2、知识竞赛:

填一填: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我国第一首诗歌是《 》。

普希金是( )国的著名诗人?

3、展示诗集

(三)学习总结

1、教师指导:

2、小组互相交流活动收获

3、全班总结

(四)教师总结:诗歌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音韵的优美;诗歌还蕴涵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今后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吧。

诗歌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现代诗教案7篇


老师们都要在上课前做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的筹备,这个学期,又要开始制作教案和课件了。完善的教案制度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优秀的教学课件应该是如何呢?接下来,我们为你引荐“现代诗教案”,感谢你对我的支持,希望你会继续关注我的创作!

现代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 (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 (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现代诗教案【篇2】

师指黑板课题,指名两个学生读课题。

问:你知道有哪些课本?生:语文书,英语书、科学书。

问:课本有什么用?生:教我们知识,陶冶情操

问:在这本书里,课本指的就是什么?答:大自然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大自然怎么叫课本呢?课本里有些什么呢?为什么叫绿色的课本呢?怎么样打开绿色的课本?

二、新授

1.我们长江路小学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

出示锦jin。读,正音,出示棉和绵比较形声字的区别和特点,教师讲解。

出示云锦请学生解释意思。师说:课文中说天空出现云锦这云锦指的是什么?生答。你觉得这云锦怎么样?太美了。指名读这个词,再齐读一遍。

学生大声读课文。师要求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注音前鼻音,要放开声音,大声读,自己读。

学生读课文。

生读完,师评价:姿势端正,说明在用心读书。问: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生:这是美的课本,大自然的课本是五彩缤纷的。生答,说不出具体意思,师总结:你觉得很丰富,是吗?

我们一定要跟着诗人走进大自然去品读,去体会。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眼前仿佛展现什么样的画面。(生读了20秒)师请生说画面。生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哪个词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画面?(敞开)读好这个词,指名两个学生读,齐读。

接着问:从两个去吧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自由读。

生答自己仿佛看到大自然在呼唤我们,师说:是啊,大自然在召唤我们,你能读出这种召唤吗?生读这句话。

请同学们读一读2-5部分,边读边想想,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同时板书:看听感受)品读的要求明白了吗?好,开始读吧!

2.生读2-5部分。

生读完后,师说:不但要用嘴巴读,而且要用心去读,去品味,去想像。同学们再读一读。生再读2-5部分。

交流一下。生说:我仿佛看到野花感觉很快乐。出示诗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说:

师: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很多小动物很快乐。

从洋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每个人都非常的快乐。

我们来读一读,生齐读。

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粒。

师:你想到了什么?另一生答:我仿佛看到了葡萄,师说:什么样的葡萄?紫莹莹的葡萄。

你有没有去过田野?那里还有什么?生答:白花花的棉花。另一生答:不管是什么,都是金光闪闪的。师:为她鼓掌!生鼓掌。

出示诗句,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绚丽的色彩。生答自己仿佛看到青松,师想到〈〈青松〉〉带学生背诵。齐读诗句。师总结:同学们,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诗歌的魅力。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景。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生说:从绿水说前进吧这句我体会到海纳百川的含义。师点评:他的语调虽然平淡,但说的很有道理,请你读一读这句话。生读此句。

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句,我站得高看得远,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只有攀登才能看到无限的风光。生: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师:是啊,我们要勇往直前,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一生读,师说还不够,请另一生再读一遍。全班齐读。

你们把老师也给感染了,同学们,还有一段话,这段话(出示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请一个同学读。读完,师问: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我看到()的天空我看到()的大地我看到()的早晨我看到了()的黄昏

生答:五彩的天空,绚丽的天空,一望无边的天空绿油油的大地,金灿灿的大地

生齐读本段诗句。

为什么作者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呢?

生: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春天的,春天是绿色的,所以说是绿色的。

师:再想想,为什么说是绿色的呢?

生: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

生:森林是绿色的,这写的是森林。

师:一年四季,大自然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所以说是绿色的大自然。

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生答,:因为大自然是更广阔的课本,那是一本百科全书。

3.生读最后一节和第一节,读完问:现在读和开始读一样吗?生说不一样。

配乐,一二节男女生分读,然后齐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现代诗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重难点分析: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三)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全文。

现代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

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澎湃的激情对美好祖国的追求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

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答:一首田园诗;一幅山水画;一首深情的歌;一阵和煦的风。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答案不必统一,只要能符合特征就行。)

课文赏析:全诗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

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

最后一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现代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板书:生活)

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人读生词并理解

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

(微笑着走向生活)

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3、小组交流。(大屏幕出示):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师:那么想想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则是怎样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的?

学生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或名人。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表情朗读,并作不同形式练读。

4、那么大家就带着坚强、乐观的态度再读这首诗。

小结:汪国真告诉我们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微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现在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欺骗、愚弄、误解、陷害、猜疑……你将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请试着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仿写练习。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

五、拓展阅读。

说说文章给你的感触。

现代诗教案【篇6】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现代诗教案【篇7】

教材分析:《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他的诗清新、美好,既有情感特色,又有人生哲理。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用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的俄国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也让我们明白生命和幸福的本质就是苦乐共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设计理念: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生字。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朗读、自学第一首诗时,教师可随机点拨学生理解平坦、崎岖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交流面对生活中的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那些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3、教授学生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并在教师指导学第一首诗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首诗。

教具准备:画好的小河、大山、燕子、劲竹、笑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现代诗: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现代诗二首》,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写作手法上多运用修辞。像1课《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小草、小白菊、凤蝶儿、云等等,作者都赋予了人的灵性,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美好、欢乐。

2、介绍学法:对于现代诗,我们怎样学习呢?我来告诉大家,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第三步,多想像,想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3、介绍作者:下面我们来学习汪国真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关于作者,你知道些什么?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配乐多种形式品读诗文。(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1、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优美的乐声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配乐读。

3、两人搭配读。

4、接龙读。(每人读一大句)

三、交流诗人的生活态度。

同学们读得很精彩,诗中写了哪几种方式的生活?(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1、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小河图)

2、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大山图)

3、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贴燕子图、劲竹图)

总结: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这就是我们火热的生活。(板书:火热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微笑、乐观、积极)(贴笑脸图)

四、请同学们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面对不幸,积极进取的人呢?

(1意外中失去双臂的书法家和志刚;2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通过自学成为了硕士、作家;3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美国残疾人霍金,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4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成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5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第九交响曲》还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走向了成功。

五、写格言

1、同学们,你们觉得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请你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我们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格言:

人生格言:A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我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

B你给生活一缕阳光,生活会还你一个太阳。

C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D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

3、写完,配乐朗读。

4、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仿写诗文。(大屏幕出示仿写例文)

仿写例文: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生活报我以滋润吗?我是一泓永不断流的清泉,温柔清冽。

生活报我以干涩吗?我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绽放四季。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是一罐刚出炉的蜂蜜,甜蜜在心。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是一片无忧无虑的云朵站在天际。

六、在歌声中结束本诗的学习。(歌曲: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谭辉军|谢若琳))

七、配乐朗读第一、二诗,自学第二首诗。

1、了解诗人写诗背景。

2、了解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木兰诗课件


每一位教师都需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只要我们的教师在认真负责地完成这些工作,就能达到上好课的目标。教案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工具。接下来,我将与您分享“木兰诗课件”,这是本站编辑精心挑选的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我将持续挖掘生活中的美好,让我的创作更富有意义!

木兰诗课件 篇1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1)“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2)“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3)“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六、留作业 :背诵这首诗。

教学总结: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习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EEPO有效教育,是教师有效的指导,有效的调控,更是学生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学习,这么做,学生的个体意识就能够有效的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只当后台老板,从旁指点,甚至把自己也作为同学们中的一员来参与学习,这样不单起到了监督学习的作用,还让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我还要多花心思,继续实践EEPO模式,让课堂变得更扎实,而不只是一个花架子!

木兰诗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六、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4.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十木兰诗

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木兰诗课件 篇3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图片,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媒体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官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实际教学操作:在分析木兰形象的时候,让学生多多用成语归纳,并在后半部分提示再归纳几个女性气质的成语。并找出依据。结果学生找出了五六十个成语,其中有十个是体现女性气质的(蕙质兰心,秀外慧中,巾帼英雄,刚柔并济等等)。课堂气氛很热烈,只是不知道能否做好有效性。

木兰诗课件 篇4

导语: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下面是关于木兰诗的课件,供您参考和借鉴。

一、检查预习。1.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的情况。2.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情况。3. 小结检查的'结果。二、熟读课文,读出神韵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4.全班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朗读。三、疏通诗意。1.精品细读,疏通文意①独学。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疑难的词句划出。② 对学。对子相互交流指点(“你来问,我来答”翻译),将双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③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2.质难释疑,文意展示1)各小组提出质疑。2)按段分任务到小组,小组不同的形式展示翻译,其他小组补充。3)指导学生背诵四、小结

木兰诗课件 篇5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 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二: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购置准备 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功成身退 亲欢友惊复妆

木兰诗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

(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

(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