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顷平方千米课件十三篇

最新公顷平方千米课件十三篇。

学生们享受着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这其中离不开老师辛勤准备的教案。每一份教案课件都需要我们认真编写,因为教师编写教案的态度直接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认真负责态度。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接下来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整理的“公顷平方千米课件”可能会满足您的期待,请点击进入探索吧!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2课时

(1)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1、82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

1、板书“面积”,问:面积指的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图形的大小。)

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是指的“面”的大小,周长指的是边的长短。)

分别举例: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

2、指出:面积有大有小,所以需要不同的面积单位。已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1平方米是多大?(要求学生分别从两方面考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上的大方块约是1平方米)

继续同法复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复习进率:100

3、估一估: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一坨一坨地量,估得长约8米,宽约6米

算一算:8×6≈50平方米

(提醒:结果要合乎实际,还要方便计算。)

二、认识公顷:

1、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天要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说说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

根据第一句话算一算:100×100=10000平方米

提醒: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公顷可以用字母“ha”表示

2、猜一猜:我们的操场面积有1公顷么?为什么?

(操场的长100米多一点,宽大约只有50米,100×50=5000平方米,大约是半公顷。)

板书调查的操场面积:4575平方米

4575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继续猜:整个学校的占地满1公顷么?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学生说出的想法合理就行。)

满2公顷么?为什么?

板书调查好的数据:13970平方米

问:13970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你对公顷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们学校的面积只有1公顷多一点,如果用平方米做单位,很精确,但数较大,不方便。所以在描述一些地方的时候可以用公顷为单位,这样更清楚。

4、读例1的4张图。

也可请知道有关情况的同学坐一些简单的介绍。

5、读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你有什么发现?(以前的面积没专指“土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土地”呢?)说明公顷是个大单位,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可以用它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题后学生列式计算。指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2、练一练,(1)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指导乘11的简便算法;指导规范的答题格式。

(2)用刚才算的“50平方米”,算一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注意“0”的个数。

3、练习十四。(1)读题后了解这两个信息,并换算。指出:在整数范围里,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就是去掉末尾的4个0,公顷换算成平方米的时候只要在末尾加上4个0;注意进率是10000。

(2)学生独立填写,指名交流。

(3)作业:第3、4题

强调几个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4、讲评预习作业。

(2)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2、83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已经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注意从大到小地说。老师板书成:

公顷(红笔写)、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公顷很特别,说说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其它的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字,它没有;公顷是其中最大的面积单位,用于土地面积;其它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而它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说说1公顷指的是多大的面积?(要学生熟练地说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二、学习新知: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板书:平方千米

知道1平方千米是多大么?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回忆“1千米”的长度:选两个熟悉的相距1千米的地方,体会相距1千米是较远的距离。

算一算: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联系实际想一想它的实际大小:

约200个操场的面积大小……

体会:平方千米是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它一般用于一个城市、省、国家等很大的面积。

2、学习例2:

读书上的例2,了解“平方千米”所用的地方。

3、补充:

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

我们太仓的面积:800.90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8.466平方千米,我们城厢镇面积:185.01平方千米

指出:我们太仓是一个县级市,面积大约有近千平方千米。

4、完整的面积单位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只有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他的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书写格式、进率换算。

2、练一练:

(1)算一算,注意末尾0的个数。再换算。

(2)单位换算,指名说说换算的方法,比较圆明园的面积大小。

(3)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换算方法。

3、练习十四的部分练习:

(1)以江苏省地图为参照,估一估其他各省的面积。如可以先从山西省地图中描画出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部分,再估计剩余部分的面积。估计完后,老师报出确切的数据,检验学生的估算能力。

山西省15.63万平方千米,湖南省21.18万平方千米,云南省39.4万平方千米,海南省3.4万平方千米

(2)边说边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

说进率: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100公顷=1平方千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计算机屏幕:问“为什么不是780平方分米?”

计算机房:一般房间的面积用“平方米”

香港面积:太仓的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香港比太仓大,应该也是“平方千米”;一个城市、甚至更大的地方面积都要用“平方千米”。

机场跑道:20公顷

4、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了解基本情况。

估一估哪个洲面积最大?然后老师从大到小依次报出各面积,学生记录。

四、布置作业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2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习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三第6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6、练习十三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4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公顷=10000平方米

一、导入

二、新授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草坪)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草坪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

三、练习

四、总结

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3、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4、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太湖水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2500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

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用自己学校的操场如果能有条件让学生看一看,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公顷的认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一个数学知识。因此,公顷产生的需要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设计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原来设计的: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780()。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单位填写为平方厘米还是平方分米争论起来。好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运用掌握的更好了。不好的是这种争论影响了本节的新课进程。为此,我将题目改为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我还是认为此题不改的好。太湖水面积大约()。这道题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有报出公顷的,也有报出平方千米的。我说我知道用平方米来做单位的面积大约是2250000000,一边说一边写出来,让学生读。学生们在读2250000000平方米时,感觉到数字太大了。一是不容易看大小出来,二是不好读出来。自然理解了公顷产生的必要。

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出发,介绍公顷面积的大小,不仅仅有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相互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先计算一下自己学校操场的面积,能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像1公顷的大小。

在课堂上,我出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帮助我理解了教材出示这样一个练习的意图:学生对100和1000的感觉是需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找的。我们以为很是简单容易的内容对学生来讲却不是的。课堂上就有一位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说服他的同座同学。需要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才大约是1公顷。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最后,当我让学生们完成了太湖水面积大约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时。有学生提出:要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这个数字还能再小一些,还要好看,好读。为我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的铺垫。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活动准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需要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2)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3)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

2、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联系实际说一说。

二、揭示课题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较小的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往往需要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某林业局要对当地一块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区域是一个长为5千米、宽为4千米的长方形,他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列式计算,5000×4000=20000000平方米,即面积是两千万平方米,用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来表示这个较大的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三、活动感知1公顷的大小。

1、你认为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猜一猜。

2、师指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公顷是比平方米大得多的面积单位。

3、2公顷有多大呢?5公顷呢?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到底有多大?联系日常生活实例找一找。

5、出示边长为50米的场地。

(1)这个正方形有1公顷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6、出示边长10米(几位同学手拉手为边长)的图。

(1)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7、你能判断我们整个学校有多大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多少间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8、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没有1公顷大小的地方?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在估计时,你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公顷的大小,形成1公顷的表象。)

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它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

2、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由此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为40公顷,1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呢?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相当于2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

2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2页,例1完成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8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的表面积以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

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数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1.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

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也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九寨沟、西湖、三峡水库和2004年我国的造林面积,这些面积都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1)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

在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面积单位后,例1直接揭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例2直接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这些都是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学生对100米、10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这是他们对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还要让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算出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教材让学生算进率有三个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据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它们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观念,因为100公顷是1平方千米。

(4)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约2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

3.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两次试一试都是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习十四里还有几道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习题。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能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教学这些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土地的有关长度,想像土地的实际样子,从而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如第82页试一试,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对4公顷就有了体会。又如第84页第4题,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80米、高125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经常这样想,对形成公顷与平方米的观念,以及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都是有益的。

4.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第85页第6题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如果把整理的内容类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2().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36().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校园占地面积大约是2().

小结: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像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知道了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么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说说看.

(2)出示例2情境图.

欣赏图片并读一读图中的文字.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教学新课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1)九寨沟,三峡书库,杭州西湖这些旅游景点有同学去过吗面积大吗说说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m2表示.(板书:km2)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总面积有多大吗(960万平方千米)

我们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2)猜测1平方千米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1公顷是多大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能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

指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课件演示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尝试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在小组里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汇报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教学试一试.

读题,理解题意.

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呢单位是什么

那么求出的面积单位就是什么

指出:与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独立计算面积,并讨论应怎样将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是小数怎么办呢(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方法.

4,练一练第1题.

独立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将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千米

20001500=3000000(平方米)

3000000平方米=3平方千米

指出:无论怎样换算都要细心,不能数错位数或移动小数点时多移一位或少移一位.

5,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350公顷=3.5平方千米1.39平方千米=139公顷

在小组中说说公顷与平方千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6,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讲.

说说错误的原因.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把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又怎样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把平方千米换算成平方米又怎样把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千米

互相说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在小组中估算,布置课后查找资料.

2,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10010010000100

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想象一下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实际大小,再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4,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km2)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10010010000100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 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应用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面积单位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看来,“鸟巢”的占地面积20后面的面积单位填“平方米”不太合适,更不可能填“平方分米”或者“平方厘米”了。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入,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新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在填写“鸟巢”的占地面积时,自然地产生了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

二、探究新知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谈话: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44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56公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公顷的国际符号是什么?

谈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呈现较大的土地面积资料,有利于学生借助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的适用范围,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唤起经验,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教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公顷可以用符号hm2表示。

(2)探索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建立联系,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建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经验,来建构“1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最终帮助学生不但在数理层面上将“公顷”与“平方米”取得联系,而且在直观层面上更好地形成“1公顷”的表象。】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谈话::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1)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等。)

【设计意图:“公顷”这一面积单位较大,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设计组织观察想象、实地测量、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三)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填空。

(1)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2)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初步建立公顷的表象,了解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换算方法的说明。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两个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优势】

三、巩固深化

1.判断。

(1)2公顷=200平方米。()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00公顷。()

(4)素有“万园之园”称号的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

完成后说明理由。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4公顷○ 400平方米8999平方米○ 8公顷

3000平方米○ 3公顷5公顷○ 50000平方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

(1)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个这样的游泳池面积约1公顷。

法1:1公顷=10000平方米,游泳池的面积为1250平方米,所以10000里面有几个1250,就是有几个这样的游泳池。

法2:根据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画图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前面两题为基本练习,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解决问题练习中安排的测量操场面积和计算游泳池的面积,则更具问题解决与经验积累的意图,具有丰富1公顷面积表象的价值。】

四、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你有哪些收获?

2.思考: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它有多大?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并且知道它们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笔计算、动脑筋想、自学等过程,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对于公顷、平方千米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

公顷、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谁能说一说这些面积单位的含义?

谁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复习学习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各个面积单位的概念以及描述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认知迁移,为本课新知的获取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由实际应用引入新知

1.认识1公顷。

(1)师:测量哪些物体的表面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作单位?

学生可能回答:

测量像橡皮这样比较小的物体时,用平方厘米作单位;

测量像课桌面这样稍大一点的物体时,用平方分米作单位;

测量像黑板这样面积较大的物体时,用平方米作单位。

师: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物体的表面都能用这三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例如

师:要测量体育场或更大场地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合适吗?(太小了)怎么办?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实际测量的需要,认识到1平方米太小了,产生了学习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愿望。此时,学习的需要是由学生自身产生的,有了自身愿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师:这时,需要引进更大的面积单位,1公顷。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0000平方米)你是怎样算的?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即:100×100=10000(平方米)

(2)师: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吗?

(3)先请学生说一说,若学生说的不到位,

师介绍:同学们都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1公顷就有10000个1平方米那样大。谁能告诉大家,1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1公顷=10000平方米)

(4)想象一下,1公顷有多大?

(5)打开书看“生活中的数学”,生读,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含义。

(6)说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10000太大,学生很难想象出1公顷到底有多大。通过学生自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的大小,感受1公顷到底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

2.认识1平方千米。

(1)在表示更大的面积,例如国家的面积时,通常会用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你们知道吗?(平方千米)

(2)猜测:1平方千米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移: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你是怎样算的?

(3)师:一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太大了,在生活中不常用。我们来看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吧。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可能说:

①100,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②因为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而1平方千米是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4)读书上“生活中的数学”,体会1平方千米的含义。

(5)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个新的面积单位,你学到了关于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哪些知识?(测量较大的场地面积要使用公顷或者平方千米,如体育场,国家领土等;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巩固新知

1.填上适当的数。

1公顷=()平方米

20000平方米=()公顷

200公顷=()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平方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

(2)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

(3)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书上第82-83页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平方千米。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等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自主探索,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信息发布:(1)常熟虞山镇位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因山得名,周围与琴南乡、城郊乡及虞山林场接壤,面积8.25平方千米。而整个常熟市的总面积达1264平方千米。

(2)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学生理解题意。提问:你能计算这个梯形松树林的面积吗?要求出梯形松林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是不是最后的结果?怎样把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引导学生小结:把以平方千米做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乘1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两种换算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这几个省的地图都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画下来的。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较,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3)全班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看看自己估计得怎么样。

2、练习十四第6题。

让学生同桌相互合作按要求完成,同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或用手比划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全班交流。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填写,再集体订正。

重点交流后两题是怎样填写的。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强调填写的单位要与事实相符。

4、分析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再回答。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当加以说明。

四、全课总结。

Gz85.com编辑推荐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精品6篇)


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会带上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和课件,而现在又是写课件的时候了。制作优秀的教学教案和课件,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那么如何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今天本文将向您推荐一篇关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的优秀文章,相信您能够从中找到所需信息。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篇1

教学内容:书上第82-83页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平方千米。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等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自主探索,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信息发布:(1)常熟虞山镇位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因山得名,周围与琴南乡、城郊乡及虞山林场接壤,面积8.25平方千米。而整个常熟市的总面积达1264平方千米。

(2)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独立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学生理解题意。提问:你能计算这个梯形松树林的面积吗?要求出梯形松林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是不是最后的结果?怎样把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引导学生小结:把以平方千米做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乘1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两种换算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这几个省的地图都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画下来的。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较,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3)全班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看看自己估计得怎么样。

2、练习十四第6题。

让学生同桌相互合作按要求完成,同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或用手比划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全班交流。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填写,再集体订正。

重点交流后两题是怎样填写的。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强调填写的单位要与事实相符。

4、分析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再回答。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当加以说明。

四、全课总结。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活动准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需要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2)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3)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

2、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联系实际说一说。

二、揭示课题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较小的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往往需要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某林业局要对当地一块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区域是一个长为5千米、宽为4千米的长方形,他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列式计算,5000×4000=20000000平方米,即面积是两千万平方米,用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来表示这个较大的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三、活动感知1公顷的大小。

1、你认为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猜一猜。

2、师指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公顷是比平方米大得多的面积单位。

3、2公顷有多大呢?5公顷呢?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到底有多大?联系日常生活实例找一找。

5、出示边长为50米的场地。

(1)这个正方形有1公顷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6、出示边长10米(几位同学手拉手为边长)的图。

(1)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7、你能判断我们整个学校有多大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多少间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8、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没有1公顷大小的地方?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在估计时,你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公顷的大小,形成1公顷的表象。)

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它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

2、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由此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为40公顷,1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呢?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相当于2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三第6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6、练习十三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篇4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太湖水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2500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

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用自己学校的操场如果能有条件让学生看一看,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公顷的认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一个数学知识。因此,公顷产生的需要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设计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原来设计的: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780()。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单位填写为平方厘米还是平方分米争论起来。好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运用掌握的更好了。不好的是这种争论影响了本节的新课进程。为此,我将题目改为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我还是认为此题不改的好。太湖水面积大约()。这道题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有报出公顷的,也有报出平方千米的。我说我知道用平方米来做单位的面积大约是2250000000,一边说一边写出来,让学生读。学生们在读2250000000平方米时,感觉到数字太大了。一是不容易看大小出来,二是不好读出来。自然理解了公顷产生的必要。

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出发,介绍公顷面积的大小,不仅仅有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相互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先计算一下自己学校操场的面积,能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像1公顷的大小。

在课堂上,我出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帮助我理解了教材出示这样一个练习的意图:学生对100和1000的感觉是需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找的。我们以为很是简单容易的内容对学生来讲却不是的。课堂上就有一位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说服他的同座同学。需要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才大约是1公顷。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最后,当我让学生们完成了太湖水面积大约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时。有学生提出:要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这个数字还能再小一些,还要好看,好读。为我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的铺垫。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2、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1)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

(2)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3)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

2、生分小组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集体汇报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共7课时 总第4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练习二十第4题)

大树高16__ 蜡笔长1__

字典厚5__ 果园的面积是3__

学校的占地面积是9000___

2、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第8题)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4)有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1)指名读题。

(2)生自主分析题意,小组交流。

(3)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1)问:要求墙壁的粉刷面积要注意什么?

(2)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

(1)先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

(2)生独立解答。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大米的课件(经典十三篇)


以下“大米的课件”由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这些知识能够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准备好课堂教案和课件在上课前非常重要,认真规划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任务。教案和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智慧。

大米的课件 篇1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读题。

2. 这是一篇印度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印度的王公有许多的大米,围绕大米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认读生字,生词。

2. 指导难写、易错的汉字。

3. 读通课文。

三.感知课文

1.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读读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5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表现蝉德拉个性爱好特点和思想特点的语句,想一想她的个性爱好特点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她具有怎样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后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2. 学生把上面自主探究的内容在小组内作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 班级交流,回答问题,开展言语实践训练。

(1) 蝉德拉有什么个性爱好?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联系下文想想,这一个性爱好和她提出所要大米的计算办法有什么联系?

(2) “这一切”指的什么?“十分愤怒和不平”表现出蝉德拉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4. 指导朗读。

(1) 对应朗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蝉德拉喜欢大象,也喜欢数字……”与后文的“假如陛下允许……直到最后一个方格为止。

(2)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连读,评读等形式,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切令蝉德拉十分愤怒和不平”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6---20自然段)

1. 自读,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说说兽医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3. 蝉德拉是怎么给大象看病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7---21自然段)

1. 自读自悟,思考蝉德拉为什么不要珍贵漂亮的珠宝作奖赏,而要求用大米作奖赏?先默读画出表明蝉德拉要大米作奖赏的原因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出她的什么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探究发现与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注意读好表示原因的重点句子。

2 学生“把她注意上那个棋盘”和下一段中的“假如陛下允许….. 直到最后一个方格为止。”接连着自由读读,想想蝉德拉用什么方法计量奖赏的大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你觉得这种计算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3.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为什么村民对蝉德拉的选择感到伤心?你认为蝉德拉的选择对不对?为什么?在指名答问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和说明问题,注意组织评议。

4.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体会蝉德拉的智慧和思想境界。

教学总结: 这篇课文是语文版第八册的一则数学趣味故事,故事情节生动,饶有趣味,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教参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上。对文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建议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去发现、感悟。覃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正是按教参的这一思路设计教案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全在探究数学问题上,语文课倒像是在上数学课。

我认为备课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不应该迷信教参。于是我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2、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教学时,我着重抓了两部分来处理:在熟读课文6-13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说清仆人们放米的经过;抓住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进而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从整堂课来看,效果不错。我最满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复述放米的经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说第一排怎么放,再依次说第二、第三、第四排怎么放,这样一排排的说,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看到了计量单位的变化,体会到了米量是怎样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的。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整复述放米经过时,学生的思维清晰,语言准确简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第二部分抓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因时间不够,显得比较匆忙,读得还不到位,似乎是为了每个步骤的完成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过重重视了教学的预设,处理的不够深入、扎实,给人浮于表层的感觉!如何让语文课上的扎实、真实、朴实,是我今后要摸索的道路!

大米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尝试将卫生纸揉成团,并均匀地粘在涂有浆糊的地方。

2.能够大胆操作,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大米饭图片、白色油画棒。

教学过程

1.播放大米饭图片。

与幼儿讨论大米饭的样子和味道。

“你们喜欢吃米饭吗?”“为什么?”

2.我们也来做米饭。

(1)教师出示大头娃娃和碗的卡片。

“这些娃娃也饿了,我们一起给他们做些大米饭吧!”

(2)教师与幼儿讨论:怎样才能画出满满的一碗大米饭。

引导幼儿把卫生纸揉成团,做成“大米饭”,再用固体胶在“碗”内均匀地涂抹上浆糊,然后把做好的“大米饭”粘在碗里。

提醒幼儿尽量不要把材料弄到身上和地上,做好“大米饭”后,将桌上的碎纸放到垃圾盘中。

3.要吃米饭喽。

(1)教师引导幼儿将做好的“米饭”粘在大头娃娃上(用双面胶固定)。一边固定一边学习说:“大米饭营养多,香喷喷的米饭送给你!”

(2)将做好的“米饭”展示到主题墙上。

大米的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读写珍贵、便宜、愚蠢、仓库等词。

2.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习惯。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完整地复述故事。

4.感悟蝉德拉的聪明才智和王公宁愿吃大亏,也要信守诺言的思想,能通过表演这个故事,反映课文中的人物印象。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完整地复述故事。

2.能通过表演这个故事,反映课文中的人物印象。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字、词卡片,挂图

教时:2课时

教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知道蝉德拉向王公要大米作为奖赏,后来怎样了呢?让我们来学这个故事的第二部。

2.板书课题,读题。

二.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指导难写、易错的汉字。

3.读通课文。

三.感知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自悟,思考王公为什么暗自高兴并马上答应蝉德拉的要求,你从中体会到王公怎样的特点?边读边画出表明原因的相关句子,边读边抓住描写王公的心理活动,语言和行动的词句体会。

2.讨论:

(1)王公为什么暗自计算中计量单位变化的词语,想想计量单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联系上篇故事和本文故事的结果,你体会到王公有怎样的特点?

3.练习朗读,读出王公得意的神情和命令的语气。

4.读好后,做填空练习:

因为王公只想到(),没想到(),所以他暗自高兴并马上批准蝉德拉的要求,我们从中体会到王公是一个()的人。

五.引导学生读悟计算奖赏大米的过程。

1.默读2---9自然段,画出计算中计算单位的词语,想想计量单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再次默读2---9自然段,画出描写王公在计算赏米过程中的语言和行动的重点句子,想想他为什么那么说、那么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描写王公神态变化的三个句子:

王公来回踱着步子,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惊讶。

王公靠在了软座椅上。

印度王公非常吃力地站起来。

4.再次默读相关段落,找画出描写蝉德拉语言和动作的重点句:

蝉德拉开始解释道

你把村民曾经耕作的土地还给他们,并且只收取一定量的,供你所需的大米。

填完整个棋盘将需要多少大米?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演课本剧:

1.提出要求:和同学一起演一演《印度王公的大米》这个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排演。

3.全班汇演。

大米的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节约的重要性。

2.懂得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3.使幼儿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1.收集废弃的牙膏管若干。

2.生活中有关节约和浪费的多媒体课件。

3.自制教玩具。

活动过程:

一、以操作“挤废弃的牙膏管”引入

帮助幼儿发现废弃的牙膏壳里还有一些没有用完的牙膏。理解浪费的概念。

二、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讨论:你在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浪费的现象?(请幼儿回答)

三、观看PPT,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浪费现象,了解相关节约的方法。

过渡语:老师这有一些图片和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

1.观看PPT: 餐桌上的浪费和饥饿的孩子。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节约粮食?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节约粮食?(幼儿讲述)

2.观看录像:幼儿洗手和餐后漱口的情况和缺水的现象。

提问:他们是怎么洗手、漱口的?浪费水会造成什么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到节约用水?(幼儿讲述)

3.观看录像:幼儿画画纸被丢弃在垃圾桶和砍伐树木。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节约用纸?废旧物品可以如何再利用?垃圾要如何分类?(幼儿讲述)

4.教师帮助幼儿提炼节约的三种方法。

四、运用节约统计表,强化幼儿的节约行动。

1. 师介绍节约统计表,对幼儿的操作提出要求。

2. 幼儿根据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节约行为,进行操作黏贴。

3. 教师对节约行为进行统计,小结。

活动延伸:

争当节约小能手

活动反思:

这节社会性活动我主要通过:

1. 通过“挤废弃的牙膏管”的操作活动为切入点,给幼儿浪费的概念。

2. 开展“说说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活动。让孩子们深刻体会,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身边。

3. 开展“观看图片和视频”。像洗手、漱口、画画等这些现象其实在平时生活中很常见,但都不被孩子们重视。当把这些现象以“曝光”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才发现树立节约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让幼儿了解资源的紧缺,认识环境的恶化,感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 开展“共同寻找节约的办法”。孩子们通过发现在在幼儿园、生活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意识到,从“不剩饭、不撒饭,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洗完手关上水龙头,洗手水可以洗抹布、洗拖把、冲厕所等再利用,在家循环节约用水;纸张两面都能利用,然后再用来折纸,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等身边小事做起,让幼儿对勤俭节约有了一定的认识,让节约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长大。”

另外,为了是目标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精心设置了“节约小能手”记录环节。首先,记录表中的四个项目是幼儿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有幼儿号数的黏贴纸和合计栏便于教师和幼儿了解某个孩子的节约情况。便于幼儿根据记录表来提醒自己在这方面做好节约。

勤俭节约,不是这一节活动,就可以达到成效的,所以在最后活动延伸环节,我将“争当节约小能手”活动具体的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在班上开展“争当节约小能手”的评比活动,每天一张进行统计,每周评选一次,同时值日生要做好监督检查。

大米的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练习将白色皱纹纸撕下来、搓圆、粘贴在饭碗上。

2.通过讨论、示范和实践,练习搓圆技能。

3.能够大胆操作,体会手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画好碗状图形的有色纸人手一张。

2.每组一份白色皱纹纸、两份浆糊、抹布。

3.两个范例(空和满)。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学习制作:香喷喷的白米饭

1.教师示范操作方法(出示空碗范例)先拿一张白纸,撕一撕、捏一捏、蘸一蘸、贴一贴就行了,谁愿意来试一试啊?碗里要装满香喷喷的白米饭哦。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在轮廓线内制作,尽量不要把浆糊抹在桌子上和身上。

(三)展示作品,教师小结

1.作品展览,幼儿相互参观,比一比谁做的大米饭最好。

2.幼儿拿着自己做的白米饭喂给爸爸妈妈吃,并练习说:爸爸,妈妈,我请你吃大米饭。?

大米的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操作,体会手工制作的乐趣。

2、了解米饭制作的过程,喜欢吃米饭。

3、尝试将碎纸屑均匀的洒在涂有浆糊的地方。

【活动准备】

1、电饭煲一个,大米若干、水。

2、白色油画棒、胶水,碎纸屑,彩色卡纸做的圆形大桌子。

3、大嘴娃娃彩卡10张,大饭碗彩卡10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来幼儿园一上午了,饿了没有?今天老师请大家吃香喷喷的米饭好不好!看,老师把东西都拿来了。小朋友们一定要睁大了眼睛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哟!

二、观察教师制作米饭过程

师:首先,老师先把大米放在水里洗一洗,这个步骤叫淘米,完了之后老师在米饭里加了些水,为了让米饭更好吃,我在米饭里加入苹果丁,然后盖上盖子,最后接通电源。一会我们的米饭就可以吃喽!

三、大家一起做米饭

1、师:一会就可以吃米饭了,开不开心。旁边传来一阵哭声,师:是谁在哭?哦!原来是这些大嘴娃娃们,他们一定也和小朋友一样饿坏了才哭的,我们帮帮他们,一起给他们做些大米饭吧!

2、讨论:怎么可以画出满满的一碗大米饭?

师:老师这里只有一个碗,可是怎么才能画出满满的一碗大米饭呢?谁能说一说?看老师是怎么样做的。首先用白色的油画棒沿着碗的一边往上画直到碗的另一边,一条米饭轮廓出现了,然后在轮廓里均匀的涂上一些胶水,最后撒上一些碎纸屑。香喷喷的米饭做成了,闻一闻香不香?小朋友们也来试一试吧?

3、幼儿“做米饭”

幼儿坐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小朋友们可以画出与别人不同的米饭轮廓,高高的,平平的,或是被吃了一大口的都可以。不要把材料弄到身上和地上,做完的小朋友请将纸屑放到盘子里。

4、娃娃“吃米饭”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都做出了香喷喷的米饭,来,快把做好的米饭送给娃娃们吃吧。

四、吃米饭

师:娃娃们都吃到了香喷喷的米饭,填饱了自己的小肚子,非常开心,那位咱们也去看看我们的米饭好了没有!

教师打开电饭煲,请幼儿看一看米饭的样子,闻一闻米饭的清香,一起吃米饭。

大米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和机智。

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故事讲一讲。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棋盘。

教学准备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2.听写

允许汤匙填满承诺耕作嘲笑抚慰

3.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位聪明的姑娘婵德拉,知道她是怎么帮助村民要回曾经耕作过的土地。

二、研读课文,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和机智。

1.教师导读:婵德拉是个聪明的姑娘,课文列举了一个什么事例?

2.指名反馈。(婵德拉帮助王公治好了大象的病。王公要给她报酬,婵德拉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助村民拿回了自己曾经耕作的土地)

3.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婵德拉运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对仆人们在棋盘格子里放米的经过,说一说)

4.教师导读:按这样的放米方式,当放到最后一个格子的时候,婵德拉能够拿走王公多少米呢?(指名找出婵德拉说的话来解答)

“假如算到棋盘最后一格,全印度的土地都会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1)教师拿出棋盘:同学们,你们想象过在这个棋盘的格子上放米,能放这么多米吗?(没有)是呀,谁也不会想到,王公没有想到,村民们也没有想到。

(2)引导学生找找当大家听到姑娘提出的报酬时的反应。(学生找出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村民们听了直摇头。”

“王公则暗自高兴。”

(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此时村民们会想什么?议论什么呢?此时的王公心里是怎么想的?

(4)教师小结:是呀,大家都认为姑娘很傻,其实只有小姑娘是最聪明的。她用自己的聪明不仅把王公的大米全运走了,还帮助村民拿回了曾经耕作的土地。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想对婵德拉说什么?(表达自己对她的敬佩和赞叹)

6.教师:通过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我们体会到了婵德拉的聪明。你觉得婵德拉还是个怎样的姑娘呢?

7.学生自由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品文中有关的句子。

婵德拉还是个的姑娘。(善良、喜欢大象、喜欢数学、观察仔细、一丝不苟)

教学建议:

(1)指名完成填空。

(2)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了解开篇写婵德拉喜欢大象、喜欢数学的故事的原由。

(尊重小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说中理解,在读中充分地体会作者流露出在文中的对婵德拉还是个小姑娘的敬佩和赞叹,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总结全文,教育学生

1.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

2.指名反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善良、观察仔细、一丝不苟、善于思考、肯动脑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聪明的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积累。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燥()蔚()潮()期()

澡()慰()嘲()棋()

二、写词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慷慨--()抚慰--()嘲笑--()

板书设计

20 印度王公的大米

婵德拉聪明、善良

大米的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选材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大米饭是我们南方的主食,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那么大米饭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

2.锻炼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现在的宝贝都是独生子女,只要口一张,眼一眨,大人就知道宝贝要什么,导致与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极差。

3.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在揉揉搓搓涂涂贴贴的过程中,学习将皱纹纸团压搓圆的技能,充分体验手工制作带来的快乐。

4.提供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教师给幼儿的准备要充分有效,这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

活动准备:

2.新授

教师示范香喷喷的大米饭。通过教师儿歌的形式(拿好一根皱纹纸,揉一揉、搓一搓、圆又圆、涂一涂、贴一贴,一粒米饭做好了),准确的讲解示范,使幼儿自然地掌握做米饭的步骤,明确了做米饭的要求。让枯燥的手工活动变得鲜活灵动,同时,又让幼儿体验到做米饭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更激起幼儿自己做米饭的强烈愿望。(3分钟)

3.练习

幼儿做米饭,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观察幼儿,并用游戏口吻进行指导(我们要多做一点,把米饭做得满满的,小动物才能吃饱),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指导时注意个别差异。(10分钟)

4.活动评价

请小动物品尝。以请小动物品尝的形式进行,既合乎主题情节,又利用了可借用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他人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2分钟)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活动游戏性、趣味性极强,进一步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境中,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大米的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7个字,正确读写理所当然、蕴藏、辛勤等词,并能学习运用。

2.默读课文,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想的习惯。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姑娘蝉德拉只要大米作为奖赏和村民对她的选择感到伤心的原因。

4.通过阅读,初步形成对小姑娘的印象,感悟她为贫穷村民着想,为穷人谋利益的品格,学习她从小心中有他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姑娘蝉德拉只要大米作为奖赏和村民对她的选择感到伤心的原因。

2.通过阅读,初步形成对小姑娘的印象.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字、词卡片,挂图

教时:2课时

教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

2.这是一篇印度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印度的王公有许多的大米,围绕大米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指导难写、易错的汉字。

3.读通课文。

三.感知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5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表现蝉德拉个性爱好特点和思想特点的语句,想一想她的个性爱好特点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她具有怎样的思想,这种思想与后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2.学生把上面自主探究的内容在小组内作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班级交流,回答问题,开展言语实践训练。

(1)蝉德拉有什么个性爱好?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联系下文想想,这一个性爱好和她提出所要大米的计算办法有什么联系?

(2)这一切指的什么?十分愤怒和不平表现出蝉德拉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4.指导朗读。

(1)对应朗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蝉德拉喜欢大象,也喜欢数字与后文的假如陛下允许直到最后一个方格为止。

(2)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连读,评读等形式,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切令蝉德拉十分愤怒和不平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6---20自然段)

1.自读,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兽医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3.蝉德拉是怎么给大象看病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7---21自然段)

1.自读自悟,思考蝉德拉为什么不要珍贵漂亮的珠宝作奖赏,而要求用大米作奖赏?先默读画出表明蝉德拉要大米作奖赏的原因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出她的什么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探究发现与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注意读好表示原因的重点句子。

2学生把她注意上那个棋盘和下一段中的假如陛下允许..直到最后一个方格为止。接连着自由读读,想想蝉德拉用什么方法计量奖赏的大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你觉得这种计算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为什么村民对蝉德拉的选择感到伤心?你认为蝉德拉的选择对不对?为什么?在指名答问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和说明问题,注意组织评议。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体会蝉德拉的智慧和思想境界。

大米的课件 篇10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备课的众多教案中,我经常不禁想到各种琐碎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何调节课堂氛围?如何科学地开展教学?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生需求?

在这些探究中,我最近做的一份教案《大米真好吃》让我产生了一些反思。

这节课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大米的几个特点,来品尝大米煮出来的美味,特别是让学生学习中有些新颖而有趣的知识点。刚开始,我以为让他们感受一下米饭的香气即可,但孩子们的反应完全不如我预期的那样热烈。我开始思考,是否是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不感兴趣,导致了他们对整个课程的抵触?

于是,我开始重新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大米这个生活中普通而又重要的工业材料,并体验到其煮熟后的酥脆、口感以及它所散发出的独特香气。我边思考,边调整着我的教学方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 以烹饪实践为重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我尝试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点的同时,体验真正的煮饭过程。我安排他们逐一参与到煮饭的环节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大米煮熟这一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同时,我也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煮出一锅好的大米,从而让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纸上谈兵。

2.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堂中,我将知识点一一呈现给学生,并邀请他们互动、参与,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我穿插着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其中的真理,让他们逐渐找到课堂上学习的意义所在。这种方式的成功在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不再是被被动灌输,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思考结果。

3. 融入社会思考与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探究大米在社会中的应用。我通过各种样板,让学生了解到大米不仅仅存在于印度餐厅,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比如餐桌的黄金。我希望让孩子们想到,这不仅是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总结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观察到孩子们没有被激发兴趣的热情,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对本节课程进行了调整,通过加大他们自己的参与度,培养实践技能以及探讨大米的社会性,让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教案只是引导我们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只有更多地尝试、总结、探索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有思想的下一代人。

大米的课件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丝不苟康复这两个词语。

(2)理解课文,体会婵德拉的聪明才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4)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和机智激发学生对婵德拉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5)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调动学生当一个聪明的人积极情感因素。

重难点、关键:了解婵德拉是怎样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治好大象的病,并为村民从王公手中要回自己耕作过的土地的。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聪明的孙膑、机智果断的船长、机灵的小鹿,这节课,我们要到印度去认识一个聪明的小姑娘。(教师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读好题目。

3、教师导入新课:作者围绕印度王公的大米,写了这个聪明的印度小姑娘的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

(巩固旧知,教师指导题目,导入新课,使学生指导课文讲的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的故事,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自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婵匙傻是卷舌音,赐仓是平舌音。汤是后鼻音。

字形:染字的九不能多一点,写成丸;填字的真里面有三横。

(2)再读课文,巩固认读。

4、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解答疑难。并在集体的交流反馈、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检测学习的情况,巩固对本文生自新词的认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三、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通过复述的联系,将文本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复述几遍。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2、听写:允许、汤匙、填满、承诺、耕作、嘲笑、抚慰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位聪明的姑娘婵德拉,知道她是怎么帮助村民要回曾经耕作过的土地。

二、研读课文,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和机智。

1、教师导读:婵德拉是个聪明的姑娘,课文列举了一个什么事例?

2、指名反馈。(婵德拉帮助王公治好了大象的病。王公要给她报酬,婵德拉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助村民拿回了自己曾经耕作的土地)

3、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婵德拉运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对仆人们在棋盘格子里放米的经过,说一说)

4、教师导读:按这样的放米方式,当放到最后一个格子的时候,婵德拉能够拿走王公多少米呢?(指名找出婵德拉说的话来解答)

假如算到棋盘最后一格,全印度的土地都会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1)教师拿出棋盘:同学们,你们想象过在这个棋盘的格子上放米,能放这么多米吗?(没有)是呀,谁也不会想到,王公没有想到,村民们也没有想到。

(2)引导学生找找当大家听到姑娘提出的报酬时的反应。(学生找出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村民们听了直摇头。

王公则暗自高兴。

(3)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此时村民们会想什么?议论什么呢?此时的王公心里是怎么想的?

(4)教师小结:是呀,大家都认为姑娘很傻,其实只有小姑娘是最聪明的。她用自己的聪明不仅把王公的大米全运走了,还帮助村民拿回了曾经耕作的土地。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想对婵德拉说什么?(表达自己对她的敬佩和赞叹)

6、教师:通过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我们体会到了婵德拉的聪明。你觉得婵德拉还是个怎样的姑娘呢?

7、学生自由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品文中有关的句子。

婵德拉还是个的姑娘。(善良、喜欢大象、喜欢数学、观察仔细、一丝不苟)

教学建议:

(1)指名完成填空。

(2)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了解开篇写婵德拉喜欢大象、喜欢数学的故事的原由。

(尊重小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说中理解,在读中充分地体会作者流露出在文中的对婵德拉还是个小姑娘的敬佩和赞叹,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总结全文,教育学生

1、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

2、指名反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善良、观察仔细、一丝不苟、善于思考、肯动脑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聪明的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积累。

板书设计

印度王公的大米

婵德拉聪明、善良

大米的课件 篇1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参加粘贴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2、用胶水来粘贴米饭,感受活动中的快乐。

3、学说短句:白白的,香喷喷的大米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体验粘贴活动的乐趣。

将胶水涂抹在一次性盘中,然后将米饭粘贴到碗里。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一次性盘子胶水音乐抹布用餐巾纸做的米饭拿盆装好

活动过程:

1、情感感知:激发幼儿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情景表演:以哭声吸引幼儿的注意,教师指导语:谁在哭呀?哦!原来是娃娃。那么我们来问问娃娃为什么哭呀?

对话:娃娃你怎么哭了?娃娃说:我饿,我要吃饭。

老师:哦,原来娃娃是肚子饿了,要吃饭,让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她吧!

2、老师示范:

出示一个一次性盘和小球(用餐巾纸做的米饭)

师:这只盘里有米饭吗?

幼儿:没有!

师:那我们就来烧米饭好吗?要烧饭呢要先放水(在盘里涂抹胶水),然后再把米宝宝粘到盘里。烧米饭,烧米饭,烧好米饭香喷喷。一边念一边粘。

3、幼儿开始粘贴:

下面我们小朋友也来学学烧米饭!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贴好后请小朋友用抹布擦手。

师:米饭烧好了,请小朋友闻闻米饭香不香?(老师做闻的样子真香!)

4、学说短句

师:看我们小朋友多能干啊,一碗碗白白的,香喷喷的米饭都做好了!

指导幼儿说白白的,香喷喷的米饭。

活动评价:小朋友真棒,小朋友真能干!

5、给娃娃送米饭。

师:娃娃吃饱了,不哭了,真高兴啊!让我们和娃娃一起跳个舞吧!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回教室吃点心。

大米的课件 篇1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米的生长、加工过程。

2、知道粮食来的不容易,懂得珍惜粮食。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米的成长过程,知道珍惜粮食。

难点:对大米成长顺序的排序。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不透明塑料瓶、PPT、植收水稻视频、水稻、图片、歌曲《小小一粒米》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不透明的塑料瓶,并摇晃。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老师手里的瓶子有没有发出声音?那你们能不能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小结:大米是东北的特产之一,营养丰富,我们东北人都为大米感到骄傲。

3、教师出示东北大米生长、生产加工成米粒的PPT,并向幼儿讲解,当看到秋天成熟的水稻时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水稻给幼儿展示。播放植收水稻视频。

提问:我们能吃到大米是谁的功劳?

4、游戏:排排序。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有六张图片,它们是大米的成长顺序图,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它们弄乱了,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它正确的顺序排出来。(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鼓励)

三、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

教师: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教师小结:大米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小朋友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饭粒掉到了地上,要爱惜粮食。

2、律动《小小一粒米》

3、结束活动,带幼儿离场。

最新平移课件14篇


你可以在下列资料中找到有关“平移课件”的信息,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它会给你一些新的想法。老师会将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和课件中,所以写教案时必须认真对待。制定出好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

平移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翻移和旋转特点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初步能力。

活动准备:

1课后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翻移和轮换的例子。并根据教材第46页和第47页的示意图进行测试和切割。

2活动工具:作好教材。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

3. 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上的红、黄、蓝变成了白色!你知道,这是一个奇妙的形状旋转现象。

数学是如此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体验图形变换的神奇。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按班数分成5个小组,发放五种颜色的卡片,并按卡片的颜色命名。

2. 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当裁判。老师是裁判。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平移和旋转-竞赛示例

1. 各队以**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这些要求不能重复。叙述要准确、严谨。

2. 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平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平移)做对一个得1分。

活动2:体验翻移和轮换-使用学习工具回答问题

1. 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答对在一起时,根据接近准确度得5-1分。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告诉我你最喜欢哪种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

活动3:练习平移和旋转-剪纸

我们进入下面的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聪明的手,但你们必须注意安全。

1上学期我们剪了对称的图形,怎么才能剪出一个小个子,而且又对又快?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

2.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示意图剪。如果展示成功,并说明方法,得3分。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把小人物剪成一个圆圈吗?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设计大赛:请充分发挥想象力,剪出一个最美的具有平移和旋转特点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

1) 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

2) 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 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 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体验图形的奇妙变换,领略数学之美。学生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显示了你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

教学反思: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教材的特色也是亮点之一,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它的教学,更有甚者几乎将其一带而过。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

像这节课一样,我们达到了在**教学中启迪和感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并在活动中尽力而为,并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它不仅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教后的效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本班学生做此内容的习题时正确率为100%,并且课后又自发的继续着剪纸活动,交上来许多好的作品,我将这些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程中记分卡的设计也让学生体验统计知识的运用。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重视活动课,精心设计和参加活动课。

平移课件 篇2

首先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要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得出平移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作用。对平移变换以后还要学习“实数”、“四边形”中均有安排和论证,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索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归纳出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息和正确的数学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难点是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应用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五、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容易学、愿意学,并设置适当的追问,探究,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2、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创景引趣

播放短片,提供给学生鲜活背景及生活素材,激发强烈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数学信息,国旗的升起、火箭的发射、鸽子气球的放飞等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即点的平移,从而引出课题:用坐标表示平移。

活动2、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2)。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第一个栏目设计成了四个问题,在第⑴问中观察比较点A向右和向上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呢?发现其相同点是变化了的横纵坐标都是加上平移的距离;不同点是向右平移纵坐标不变,向上平移横坐标不变。这样就顺理成章探究归纳出点向右和向上平移与坐标变化规律。此时不急于进入第⑵问,而是采用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先猜想点A向左和向下平移与坐标变化规律,待学生交流回答后再在第⑵问中实验;接着在第⑶问完全归纳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规律;最后在第⑷问中得到充分验证。这种设计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和用不同颜色区分,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3、培养创新

前面探究了点的平移再来探究线段的.平移情况(课件展示活动3),这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线段左右上下平移,观察并自主填写平移的单位长度和相应线段两端点坐标。重复操作并作好记录,获得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并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便于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且有助于完善自己的“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活动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规律到底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规律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两道练习(课件展示活动4):第一道题是把一个三角形分别向左和向下平移依次写出新坐标;第二道题是把学生感兴趣的帆船向上平移紧接着向右平移,写出最后位置对应顶点新坐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同时让学生明白研究图形的平移引起的对应点的坐标变化可归结为研究图形顶点情况。

平移课件 篇3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及要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要素,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联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二)新课讲解(三)反馈练习(四)平移动画欣赏(五)小结并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一)创景引趣

我在教学开始讲述20xx年南京江南大酒楼成功完成整体平移,世界上拥有“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国家为数不多,而我们中国人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样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新课讲解

在新课讲解中我又具体分了几个小环节。

1、为了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

2、探索新知

观看运动图片及动画。如:电梯、缆车、火车、吸尘器等。(小组讨论)以上几种物体的运动前后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习惯,然后总结出运动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变?(形状、大小)。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前后也是位置变,形状、大小不变?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之后又通过演示:图中(1)至(8)中哪几个苹果可以看作是由中间的苹果平移得到的?

最后在由以上涉及到的运动师生共同总结出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为加深对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的理解,动画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同时借助此动画向学生说明什么叫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然后马上做一个找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小练习,以便加深记忆。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平移动画欣赏

让学生在欣赏优美动画的同时加深了对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的理解与认识。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四方面:设计说明

本节课开始讲述“江南大酒楼完成整体平移”,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出示学习目标后,在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运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由易到难加以巩固,最后由“平移动画欣赏”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引出新内容,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平移课件 篇4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那我们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会相交吗?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③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又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否和其它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也是和它们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

④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想一想它移动后位置上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小结: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三、画平行线

①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就不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1、定2、靠3、移4画。

②学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困生作辅导。

四、巩固应用。

1、试一试第1题

①孩子们会找平行线了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请打开书第18页刊第1题。请仔细阅读后找出这幅图中有几组平行线,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②展示交流。

2、试一试第2题

出示小鱼图

①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仔细观察小鱼平移了几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指出来。)

②再请孩子们看小鱼眼睛移动前和移动后是否平行呢?(不平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直线,而平行线的前提是必须是直线,而眼睛是曲线,所以它们不是平行线。)

3、折一折

①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知道了它的特征,你想亲自来折一折平行线吗?那请动手吧!折好后请你用水彩笔描出来。

②展示交流。

4、说一说

①下面我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

生寻找汇报。

②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上19页。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线。

平移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掌握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师: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b、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移。

2、 揭示目标: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平移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1、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2、 检测:

a、说一说平移图形的两个参量是什么?

向右平移5格。 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3格。

c、分别将下面图形向左平移3格、向下平移6格。

平移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去游乐园里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组织讨论。

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小组内交流。

4.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指名说。

生:有些是直直的,有些在转圈,

4、揭示课题。

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 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自主探究

1.看一看

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27页情境图

你能给他们分类码?学生举手回答

(一类是沿直线运动,一类是围绕一个中心点运动)

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位置变了,方向没变)

2.议一议: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直线行走的公共汽车)

3.演一演:你能用手势来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吗?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

4.做一做

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

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对的给予奖励)

5.说一说

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6.辨一辨

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课件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时通过展示物体运动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三、智力风帆

1.判断下列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各种运动

2.课本“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

旋转:绕一个点(轴)运动

平移课件 篇7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和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平移距离,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猜一猜今天侯老师是怎么来上班的吗?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学生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学生举例)

要求1)请同学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课件播放:电梯、火车、风扇叶片、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师:像电梯、火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把课题补充完整)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1)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物体 “平移”和“旋转”的两种运动方式,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平移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旋转的物体又是如何运动的呢?

(2)现在请大家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尽情表演平移与旋转。

(3)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判断吗?出示判断第25页“想想做做”第1题)

(4)是平移的在图下面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5)谁愿意把自己的判断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6)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一看。(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3、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在小组里说一说,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

三、合作探究平移方法。

1、探究方法。

(虚线图形表示小房子原来的位置;实线图形表示小房子平移后的位置;这个剪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2)通过看图,你知道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拿出小房子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学生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果。

(3)观察讨论:小房图上的每个点分别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在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个点平移的距离都一样,都和整个图形平移的距离相同。那么要判断一个图形向哪边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出这个图形中的一个点,看这个点向哪边平移了几格,那么整个图形也就向哪边平移了几格。

3. 练习。

师:请打开书翻到第24页,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判断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对)

师: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及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

四、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师: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

1、出示三角形: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学生先自主尝试在书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用自已喜欢的方法完成“试一试2”。

学生自己画一画,同桌交流检查。

五、总结方法,走进生活。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就让我们借助平移与旋转的力量,一起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吧。

六、自选作业,课外延伸。

1、“想想做做”第4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平移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移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斑马线,问:这些线段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出示课件,介绍平行线的判断。

1.试一试:

用火柴棒或小棒,放在下面图形中的条线段上平移,然后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看看下面的图片,数一数下面有多少平行线?

4.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平移课件 篇9

“图形的平移”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的内容,“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平移的实质,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学生在三年级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平移,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整节课设计合理,多种形式探究平移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能看出李老师对本节课的的精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并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移,从中把握发现平移的特点,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构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感悟与认知共生。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李老师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同时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现象:升降电梯、推拉窗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这也充分地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和情感,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境。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在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是图形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李老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的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兴趣特别高昂,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本课将黑板、学具、电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操作作为一个主旋律萦绕于本节课的教学之中。

总之,本节课,李老师重视学生的感悟认知,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使学生经历自主观察——探究——归纳——应用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

1、课件情景设计效果没有达到,如果能再在交流平移的方法时——抓住一条边、几个点,进行平移,也就是在原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利用计算机在重点处闪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这比用语言描述要直观得多、简捷得多,效果也会更突出;这样充分使用多媒体来呈现和运用,会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本节课学生对平移了几格的方法没有很好的掌握好,也就是李老师在画龙点睛方面做得不够,讲评时不能在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因此也就造成较多的错误。如果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能有机结合,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更生动活泼,更富有个性。

平移课件 篇10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生活中有特点的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97页“回顾与交流”情境图。

观察上面的图形,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2?

(3)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3?要得到图4呢?试一试。

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进行汇报。

预设

生1:图A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1中图A经过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2。

生3: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3。

生4: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4。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情境图中不仅包含了平移知识,还有旋转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复习。(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回顾与整理

1.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预设

生1:物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生2: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旋转。

2.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说说平移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平移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只改变原图形的位置。

(2)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说说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图A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只是图形的方向改变了。

3.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预设

生1:电梯的上下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2:方向盘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

4.用平移和旋转作图。

(1)用平移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平移变换得到图2的?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结果:向下平移了3格。

②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用平移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a.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b.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c.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键点。

d.按原图形顺次连接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2)用旋转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旋转变换成图3的?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平移课件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在这部分知识中着重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本节课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变换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难点: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四、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课件展示飞机的平移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坐标纸,在坐标纸上画出点A(-2,-3),然后让学生画出向右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B,向左平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C。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请你们认真观察坐标左右平移后坐标有哪些变化呢?同样的让学生画出向上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D,向下平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E。通过动手仔细观察,对于学生们得出的结论老师给予总结。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x-a , 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x , y-b )).简单总结:上加下减,纵坐标;右加左减,横坐标。

3、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教师引导:“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给出三角形ABC,及A、B、C三点的坐标,(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得出结论新图形与旧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结论:横减,左移;横加,右移;纵减,下移;纵加,上移。

4、中考链接,掌握新知

用坐标表示平移的相关知识,把中考此类相关知识呈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提前感受中考,其实中考并不可怕,中考内容都是我们平时学习的每点每滴的知识。

5、形成规律,整理新知

老师在此时要通过课件把这节课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坐标变换规律再一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大声朗读,加以记忆,并灌输数形结合思想对我们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材第58页练习;习题6.2中第1、2、4题.第59页第3题

平移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8~p20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看图中的双杠,在我们漂亮的操场上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师:知道它的名称是什么吗?

师:现在老师把双杠上面的两根杠子画下来,你们看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

师:现在你们看看这两条线之间的宽度一样吗?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孩子们的想象力,请你们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穿过了武侯大道,它们能相交吗?

有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宽度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的,像这样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那么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那就要靠孩子们仔细的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了。

出示格子图 移铅笔

①感知特征

请孩子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铅笔)现在我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色笔把铅笔的位置标注出来,然后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看看现在铅笔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右移动了3格)我们也用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刚才这过程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这个点平移了3格,这个点也平移了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分别指着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生:不能)

②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那我们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会相交吗?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③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又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否和其它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也是和它们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

④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想一想它移动后位置上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小结: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三、画平行线

①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就不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1、定 2、靠 3、移 4 画。

②学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困生作辅导。

四、巩固应用。

1、试一试第1题

①孩子们会找平行线了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请打开书第18页刊第1题。请仔细阅读后找出这幅图中有几组平行线,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②展示交流。

2、试一试第2题

出示小鱼图

①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仔细观察小鱼平移了几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指出来。)

②再请孩子们看小鱼眼睛移动前和移动后是否平行呢?(不平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直线,而平行线的前提是必须是直线,而眼睛是曲线,所以它们不是平行线。)

3、折一折

①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知道了它的特征,你想亲自来折一折平行线吗?那请动手吧!折好后请你用水彩笔描出来。

②展示交流。

4、说一说

①下面我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

生寻找汇报。

②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上19页。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线。

平移课件 篇13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平移。2、理解图形平移变换的概念。

3、理解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即图形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连接对称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4.会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变换后的图形。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动手组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点:平移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做平移的图形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1、平移变换定义:

2、平移变换的性质:

3、做一做:

1、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1、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轴对称得到呢?

2、说说下面的这些运动哪些是平移,那些不是平移,为什么?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展示:

下列图形变换各是什么变换?请说明理由。

(1)

区别:轴对称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方向,而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方向。

作图:

(1)先把方格纸中的线段AB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请在方格纸上作出经上述两次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图形。

把ΔABC向右平移6格,画出所得到的ΔA’B’C’。

(2)度量ΔABC与ΔA’B’C’的边、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应用:

1、把长方形ABCD(如图)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使点C落在点C’。求经这一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

作点的平移变换的像是

图形平移变换作图的基本方法

2、画出△ABC沿着线段MN的方向平移后的位置,平移的距离是线段MN的长度;

提示:要正确画出一个图形按要求平移后的新图形,只要先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如线段的端点、三角形的顶点、圆的圆心等等,就很容易画出新图形了

堂堂清:

1、将面积为30cm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向下平移20cm,得到△MNP,则△MNP是三角形,它的面积是cm2

2、“小小竹排水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蕴涵的图形变换是__________变换?

思考:如图所示,是小李家电视机的背景墙面上的装饰板,它是一块底色为蓝色的正方形板,边长18cm,上面横竖各两道红条进行装饰,红条宽都是2cm,问蓝色部分板面面积是多少?

教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移称变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动手根据平移变换的性质来做图,在么有给定方格纸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把图做的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想象能力。抓住了不同变换的要求及性质后作图就,没有那么难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平移课件 篇14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资料,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新的资料,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移和旋转》是让学生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让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搞笑的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动脑的潜力。

1、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搞笑的故事情节,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简单愉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氛围。

2、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进行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本节课的教学,透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并且采用演示、电教辅助、知识迁移,使学生从感性理念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

4、在课堂上努力营造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学习的过程,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在喜悦中获取新知,掌握方法。

1、透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决定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透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抽象思维。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了几格及画出平移的图形。

1、教学方法:激趣法、直观演示法、类比法、知识迁移法。

2、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动手操作法。

1、教师准备:“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课件、玩具风车。

2、学生准备:扣子、细绳、方格纸。

1课时

1、激趣: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同学们要不要听?(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思考到城市的布局和对它的保护,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音乐厅最后重放光彩了。)

2、同学们,你有没有听出老师讲的故事里有一个新名词?(平移)那么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就和平移有关:平移和旋转。(屏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搞笑的故事情节导入新课,目的是为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氛围。]

1、出示飞机螺旋桨和空中览车动画,让学生猜一猜:哪是平移哪是旋转?

2、屏幕出示儿童乐园彩图,有旋转飞机、滑板、摩托车、滑梯……让学生同桌交流合作,然后举手说一说哪是平移,哪是旋转?

3、透过讨论,总结出钟表指针、地球仪、摩托车、直升飞机、齿轮、风车等,都属于旋转。

4、教师演示课前准备好的玩具风车,让学生观察旋转的运动现象,并且让学生上来亲自体验旋转的感觉。

5、屏幕分别演示动画:钟表指针、地球仪、摩托车、直升飞机、齿轮、风车、齿轮、风车、推拉门、蛇螺运动现象,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旋转现象。

6、出示彩图:小猴爬竿、滑滑梯、推积木,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属于什么现象?(平移)

7、屏幕出示风车运动现象,小结:像大风车、飞机螺旋桨等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出示升国旗彩图,告诉学生:像缆车、红旗等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8、课堂活动:

(1)取一根细绳,一端拴住一颗纽扣,用手拿着另一端做旋转;你还能用这颗纽扣作平移吗?

(2)谁能用身体做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9、练习

(1)下方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

(2)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3)移现象后面画“Y”,在旋转现象后面画“N”

传送带运货物。()

荡秋千。()

飞机螺旋桨的转动。()

开推拉窗。()

电梯上下移动。()

钟面上秒针的运动。()

[设计意图:用课件直观的演示,再透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平移和旋转,再透过练习题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新知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1、设置小狗推积木故事情节,到底积木平移了几格?

2、移一移,说一说

向下平移()格向()平移()格向()平移()格

2、填一填:

蜡烛向右平移()格

小鱼向()平移()格

3、画一画:

向上平移3格向右平移3格

4、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最好,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设置了小狗推积木的情节,使学生再一次提高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平移几格作铺垫,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后面的习题做起来就容易一些。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教科书第30——31页的例题3和例题4。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某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哪种现象。

3、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4、能说出生活中的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实践操作法

合作交流法 讨论探究法

课件、学具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28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2)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怎么分的?

(3)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

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平移)

B:旋转:大风车、摩天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旋转)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的现象和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的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三、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34页第7题)

2、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33页第4题)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作业布置:

练习七的1、2题。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生活中的`平移:电梯 升国旗 拉抽屉

生活中的旋转:风车 摩天轮 方向盘